德育啟蒙
關燈
小
中
大
一定會自戕身命。
我們要做一個清白、高潔的人,不要被世俗的貪欲污染了。
這樣的人将會獲得世人的崇拜與敬仰,這樣的驕傲和榮耀是任何事都難以相比的。
知恥 【題解】 “恥”的古字寫為“恥”,左從耳,右從心,取羞愧之意。
耳朵聽聞到過失、心裡就感到慚愧,因而不由得會面紅耳赤。
“恥”就是羞恥心,知恥不為,知錯改過,可進百善。
知恥是做人最起碼的底線。
知恥之心是人的天性良知,人人本有。
孟子說人有四種善端,“羞惡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對于害人、害己的壞事,有厭惡之心,羞于去做。
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
故知恥為君子,不知恥為小人;知恥必忠必孝,不知恥不仁不賢。
人要有羞恥之心,就會聞正道而止惡行善。
子曰:“知恥近乎勇。
”知恥就會勇于改過,奮發有為。
康有為說:“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
恥者,治教之大端。
”如果我們不做有恥的事,努力去遵守五倫、八德,社會必将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
慚恥之服[1],無得暫卸[2],我佛訓誨[3],莊嚴第一[4]。
【注釋】 [1]慚恥之服:服,念想,念頭。
這裡指慚愧羞恥的念頭要常常放在心頭,時刻都不能忘記。
[2]訓誨:訓導教誨。
[3]暫卸:暫時丢棄。
[4]莊嚴:莊重,嚴肅,嚴正。
【譯文】“恥”這一個字,如果我們能懂得它的意義,并能在生活中做到“知恥”,那就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利益。
一個真正“知恥”的人,有羞恥之心,有人格的尊嚴,不會去做違背道義的事情。
這樣,他的所言所行就與聖賢靠近了,而不知羞恥的人則與禽獸無異。
慚愧羞恥的念頭時刻都不能忘記,甚至丢掉,要常常懷有羞恥心。
聖賢教導我們,如果懂得知慚有愧,将會使我們的身心更加莊嚴、美好。
盡忠 【題解】 《忠經》雲:“忠者,中也,至公無私。
”“忠”即指至公無私,至理一德,貞心惟一,職守盡責。
忠者,中心之謂也,發于心,行于中,不懷貳心,貞心以德。
忠于事業,忠于職守,忠于民族,忠于國家。
盡忠就是我們始終用誠實的信念追尋真理。
古往今來,許多仁義志士忠于自己的民族,忠于自己的國家,在曆史上留下感人的一頁。
作為普通人,我們無論是做大事業,還是在平凡職位上都要忠于職守,盡職盡責,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一秉真誠,不被妄侵[1],事親接物,了無二心。
隻期盡分[2],不計人知[3],如是之人,堪為世儀[4]。
【注釋】 [1]侵:侵蝕,浸染。
[2]盡分:盡力做好自己分内的職責。
[3]不計:不計較。
[4]世儀:世人的儀表、典範。
【譯文】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或待人接物上,都應該秉持真心誠意,不應該夾雜虛僞、狡詐的念頭。
不論做什麼事,都隻希望能盡自己的本職、本分。
不能懷有圖報之心,也不是為了在人前表現,不計較别人是否知道。
這樣默默無聞、盡心盡力的人,堪為世人學習的榜樣。
守信 【題解】 “信”是一個會意字,左從“人”,右從“言”。
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為有信,人說話要落實,才能見得人。
因此,“信”誠心之意,以誠居心,必然誠實。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誠實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終不渝”。
處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詐,誠實正直,忠厚和平。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
”意思就是說人活在世上不講信用不行,如果說的話做不到,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礎,沒有信就沒有德。
信就好比是土,默默無聞,沒有浮華的地位,沒有顯赫的威名。
隻有說到做到了,土裡面才能生長花草樹木,才能長出果實,長養萬物。
沒有了土,什麼也長不出來。
所以,我們不可以沒有誠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1]。
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2],不如牛馬。
【注釋】 [1]不矜不伐:矜、伐:自誇自大。
不自誇了不起,不為自己吹噓。
形容謙遜。
[2]厭棄:厭惡而嫌棄。
【譯文】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他不會輕易開口承諾,說自己做不到的事;他一旦說了,就一定能做到,不會自大自誇、自吹自擂。
不講信用的人,說話做事都虛僞狡詐。
這樣的人,連牛馬也不如,大家都會唾棄、厭惡他。
仁慈 【題解】 仁慈是什麼呢?“仁”左從“人”,右從“二”。
“仁”就是兩個人合二為一,成為一個整體;慈上從“茲”,下從“心”,“慈”就是關懷他人的心。
所以,仁慈就是仁愛和慈善,就是要有恻隐之心,寬裕溫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利己後利人,先達己後達諸人。
推将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仁大慈就恩澤到天地萬物,所以,我們要感恩大自然賦予的一切,就要體會天地萬物與我一體的道理,珍惜資源,仁愛每一個生命。
古人說:“仁者無敵”、“仁者愛人”,有仁愛心的人,就不會與人交惡,到哪個地方,他都會像春風化雨般,處處呈現一片和煦的氣象,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仁者。
仁愛慈悲,心之生機[1],此心愈真,福澤愈深。
若無此心,勢必殘刻[2],縱有宿福[3],折盡受厄[4]。
【注釋】 [1]生機:生命的活力,這裡指仁愛之心能使萬物生長。
[2]殘刻:.兇暴狠毒。
[3]宿福:謂前世注定的福分。
[4]受厄:厄,困苦;災難。
這裡指遭受災殃。
【譯文】天地有好生之德,人亦有仁愛慈悲之心,這種仁慈之心是使萬物生長的意念,也是我們人類繁衍不息的生機。
這份心念愈真,天地萬物自然愈祥和。
我們的福澤也就愈深廣。
如果沒有仁愛慈悲之心,心裡充滿了自私,就會兇殘好殺,縱然有宿世的福報,把自己的福報都折損完了,也會遭受災殃。
不殺生 【題解】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我們要有愛心,保護動物,不隻我們自己有家人,動物界也有家人。
我們不能讓地球上隻剩下自己。
不殺曰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個人如果有仁愛之心,他就不會動殺念,任意殺害動物。
仁愛之心,不僅僅體現在對人的關愛上,更重要的是擴充到對每一個小動物,每一棵小草的愛護上。
上天有好生之德,希望每一個物種都共同平等地享有大自然的恩賜。
我們殺害動物、破壞生态也就是在毀滅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将來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孤獨的居民。
施惠給恩,我們就是萬物的靈長;殘忍殺戮,我們就是自然的罪人。
保護動物也就是關愛人類自己,讓我們的愛更多一點吧! 凡屬動物,皆有知覺,貪生怕死,唯命是惜。
若戲頑殺[1],及殺而食,現生後世[2],決定報複[3]。
【注釋】 [1]頑殺:指殘忍、兇狠,随意殺害生命。
[2]現生後世:今生來世。
[3]報複:指積怨、憤恨,打擊報複。
【譯文】凡是動物,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有喜怒哀樂愛憎惡欲的覺知,都有避苦求樂,貪戀生存,畏懼死亡的本能追求。
它們也舍不得自己的身體和性命。
如果我們或因遊戲、玩樂,或因貪食、饞嘴而殺害動物,那不論是今生還是來世,一定會遭到它們的報複。
不偷竊 【題解】 不盜曰義,義者,宜也,适合自己去做的事就去做,不應該去做的堅決不去做,不取不義之财,不貪不義之物,不行不義之事。
一個人隻有心中沒有了正義才會去做違背道義的事。
心中有義就會作風正派,不搞陰謀詭計。
偷竊可恥,失去道義,不僅損害别人,而且丢掉了自己的良心。
一個人有羞惡之心,對偷竊感到可恥,他就不會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
所以,不偷竊就要謹言慎行,從小養成不拿别人一針一線的優良品德,甚至一個小小的壞念頭也要馬上制止,不讓偷竊的邪念順勢蔓延燒掉自己的良知。
如此,就能心生愧意,增長一分道義,就能堅決杜絕不當得利,不做偷竊之事,進一步,就能提高修養,從而得到别人的贊揚和尊重。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喪品[1],偷大招禍[2]。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虧。
【注釋】 [1]喪品:喪失掉自己的品德修養。
[2]招禍:招緻禍患,災禍。
【譯文】凡是别人的東西,沒有經過主人的同意,擅自據為己有,這就是偷竊。
竊取他人小的物品會有損自己的德行,
我們要做一個清白、高潔的人,不要被世俗的貪欲污染了。
這樣的人将會獲得世人的崇拜與敬仰,這樣的驕傲和榮耀是任何事都難以相比的。
知恥 【題解】 “恥”的古字寫為“恥”,左從耳,右從心,取羞愧之意。
耳朵聽聞到過失、心裡就感到慚愧,因而不由得會面紅耳赤。
“恥”就是羞恥心,知恥不為,知錯改過,可進百善。
知恥是做人最起碼的底線。
知恥之心是人的天性良知,人人本有。
孟子說人有四種善端,“羞惡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對于害人、害己的壞事,有厭惡之心,羞于去做。
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
故知恥為君子,不知恥為小人;知恥必忠必孝,不知恥不仁不賢。
人要有羞恥之心,就會聞正道而止惡行善。
子曰:“知恥近乎勇。
”知恥就會勇于改過,奮發有為。
康有為說:“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
恥者,治教之大端。
”如果我們不做有恥的事,努力去遵守五倫、八德,社會必将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
慚恥之服[1],無得暫卸[2],我佛訓誨[3],莊嚴第一[4]。
【注釋】 [1]慚恥之服:服,念想,念頭。
這裡指慚愧羞恥的念頭要常常放在心頭,時刻都不能忘記。
[2]訓誨:訓導教誨。
[3]暫卸:暫時丢棄。
[4]莊嚴:莊重,嚴肅,嚴正。
【譯文】“恥”這一個字,如果我們能懂得它的意義,并能在生活中做到“知恥”,那就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利益。
一個真正“知恥”的人,有羞恥之心,有人格的尊嚴,不會去做違背道義的事情。
這樣,他的所言所行就與聖賢靠近了,而不知羞恥的人則與禽獸無異。
慚愧羞恥的念頭時刻都不能忘記,甚至丢掉,要常常懷有羞恥心。
聖賢教導我們,如果懂得知慚有愧,将會使我們的身心更加莊嚴、美好。
盡忠 【題解】 《忠經》雲:“忠者,中也,至公無私。
”“忠”即指至公無私,至理一德,貞心惟一,職守盡責。
忠者,中心之謂也,發于心,行于中,不懷貳心,貞心以德。
忠于事業,忠于職守,忠于民族,忠于國家。
盡忠就是我們始終用誠實的信念追尋真理。
古往今來,許多仁義志士忠于自己的民族,忠于自己的國家,在曆史上留下感人的一頁。
作為普通人,我們無論是做大事業,還是在平凡職位上都要忠于職守,盡職盡責,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一秉真誠,不被妄侵[1],事親接物,了無二心。
隻期盡分[2],不計人知[3],如是之人,堪為世儀[4]。
【注釋】 [1]侵:侵蝕,浸染。
[2]盡分:盡力做好自己分内的職責。
[3]不計:不計較。
[4]世儀:世人的儀表、典範。
【譯文】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或待人接物上,都應該秉持真心誠意,不應該夾雜虛僞、狡詐的念頭。
不論做什麼事,都隻希望能盡自己的本職、本分。
不能懷有圖報之心,也不是為了在人前表現,不計較别人是否知道。
這樣默默無聞、盡心盡力的人,堪為世人學習的榜樣。
守信 【題解】 “信”是一個會意字,左從“人”,右從“言”。
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為有信,人說話要落實,才能見得人。
因此,“信”誠心之意,以誠居心,必然誠實。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誠實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終不渝”。
處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詐,誠實正直,忠厚和平。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
”意思就是說人活在世上不講信用不行,如果說的話做不到,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礎,沒有信就沒有德。
信就好比是土,默默無聞,沒有浮華的地位,沒有顯赫的威名。
隻有說到做到了,土裡面才能生長花草樹木,才能長出果實,長養萬物。
沒有了土,什麼也長不出來。
所以,我們不可以沒有誠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1]。
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2],不如牛馬。
【注釋】 [1]不矜不伐:矜、伐:自誇自大。
不自誇了不起,不為自己吹噓。
形容謙遜。
[2]厭棄:厭惡而嫌棄。
【譯文】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他不會輕易開口承諾,說自己做不到的事;他一旦說了,就一定能做到,不會自大自誇、自吹自擂。
不講信用的人,說話做事都虛僞狡詐。
這樣的人,連牛馬也不如,大家都會唾棄、厭惡他。
仁慈 【題解】 仁慈是什麼呢?“仁”左從“人”,右從“二”。
“仁”就是兩個人合二為一,成為一個整體;慈上從“茲”,下從“心”,“慈”就是關懷他人的心。
所以,仁慈就是仁愛和慈善,就是要有恻隐之心,寬裕溫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利己後利人,先達己後達諸人。
推将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仁大慈就恩澤到天地萬物,所以,我們要感恩大自然賦予的一切,就要體會天地萬物與我一體的道理,珍惜資源,仁愛每一個生命。
古人說:“仁者無敵”、“仁者愛人”,有仁愛心的人,就不會與人交惡,到哪個地方,他都會像春風化雨般,處處呈現一片和煦的氣象,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仁者。
仁愛慈悲,心之生機[1],此心愈真,福澤愈深。
若無此心,勢必殘刻[2],縱有宿福[3],折盡受厄[4]。
【注釋】 [1]生機:生命的活力,這裡指仁愛之心能使萬物生長。
[2]殘刻:.兇暴狠毒。
[3]宿福:謂前世注定的福分。
[4]受厄:厄,困苦;災難。
這裡指遭受災殃。
【譯文】天地有好生之德,人亦有仁愛慈悲之心,這種仁慈之心是使萬物生長的意念,也是我們人類繁衍不息的生機。
這份心念愈真,天地萬物自然愈祥和。
我們的福澤也就愈深廣。
如果沒有仁愛慈悲之心,心裡充滿了自私,就會兇殘好殺,縱然有宿世的福報,把自己的福報都折損完了,也會遭受災殃。
不殺生 【題解】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我們要有愛心,保護動物,不隻我們自己有家人,動物界也有家人。
我們不能讓地球上隻剩下自己。
不殺曰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個人如果有仁愛之心,他就不會動殺念,任意殺害動物。
仁愛之心,不僅僅體現在對人的關愛上,更重要的是擴充到對每一個小動物,每一棵小草的愛護上。
上天有好生之德,希望每一個物種都共同平等地享有大自然的恩賜。
我們殺害動物、破壞生态也就是在毀滅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将來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孤獨的居民。
施惠給恩,我們就是萬物的靈長;殘忍殺戮,我們就是自然的罪人。
保護動物也就是關愛人類自己,讓我們的愛更多一點吧! 凡屬動物,皆有知覺,貪生怕死,唯命是惜。
若戲頑殺[1],及殺而食,現生後世[2],決定報複[3]。
【注釋】 [1]頑殺:指殘忍、兇狠,随意殺害生命。
[2]現生後世:今生來世。
[3]報複:指積怨、憤恨,打擊報複。
【譯文】凡是動物,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有喜怒哀樂愛憎惡欲的覺知,都有避苦求樂,貪戀生存,畏懼死亡的本能追求。
它們也舍不得自己的身體和性命。
如果我們或因遊戲、玩樂,或因貪食、饞嘴而殺害動物,那不論是今生還是來世,一定會遭到它們的報複。
不偷竊 【題解】 不盜曰義,義者,宜也,适合自己去做的事就去做,不應該去做的堅決不去做,不取不義之财,不貪不義之物,不行不義之事。
一個人隻有心中沒有了正義才會去做違背道義的事。
心中有義就會作風正派,不搞陰謀詭計。
偷竊可恥,失去道義,不僅損害别人,而且丢掉了自己的良心。
一個人有羞惡之心,對偷竊感到可恥,他就不會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
所以,不偷竊就要謹言慎行,從小養成不拿别人一針一線的優良品德,甚至一個小小的壞念頭也要馬上制止,不讓偷竊的邪念順勢蔓延燒掉自己的良知。
如此,就能心生愧意,增長一分道義,就能堅決杜絕不當得利,不做偷竊之事,進一步,就能提高修養,從而得到别人的贊揚和尊重。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喪品[1],偷大招禍[2]。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虧。
【注釋】 [1]喪品:喪失掉自己的品德修養。
[2]招禍:招緻禍患,災禍。
【譯文】凡是别人的東西,沒有經過主人的同意,擅自據為己有,這就是偷竊。
竊取他人小的物品會有損自己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