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示現接引

關燈
彌陀及觀音聖号,晝夜無間。

    素病腹,屢禱觀音大士辄應。

    民國卅二年八月病複作,痢甚,堅拒醫藥,經四晝夜,色力雖疲,神志益朗,告衆曰:‘餘雖櫻疾,身無病苦,昨夕已蒙大士示現,生西緣熟,乞予助念。

    ’翌日吉祥而逝,頂熱曆七時不退。

     按斷絕外緣,執持無間,勇猛精進也。

    生西緣熟,仍請助念,為衆示範也。

    此傳列弘刊雜載蓮修策進之首,前匆纂淨土聖賢錄四編時,漏未收入,謹選錄于此,以志吾過,而備再版補遺,或後賢續纂五編時之采擇也。

     第六節接引女居士 一、病念不辍梁尚堅居士,廣東番禺梁少華居士之次女也。

    肄業越山中學,十五歲患瘍,時愈時發,醫囑靜養,仍力疾用功。

    父母同修淨業,亦追随念佛,恒誦心經、大悲咒,即疾發卧床,仍口念不辍。

    病笃時形神清晰,舉手禮佛,忽曰:‘兒一時頓覺安适,将往佛國。

    ’旋又曰:‘觀音菩薩親來接引,兒随往矣。

    ’母在旁悲傷,急搖手止之曰:‘母亦持戒念佛,将必會面,何悲為?’語畢,即跏趺結印含笑而逝,時民國廿二年八月初三日,年十八。

    家人為直手足,翌日又結印如故。

     按恒誦心經、大悲咒,病卧不辍,故蒙觀音親來接引,含笑而去也。

     二、婆媳西歸許淑瑩居士,湖南善化人,随夫李某寄寓北平甘石橋。

    性慈善,好行善事,而自奉極薄,尤愛惜物力。

    事姑李母有年,見姑念佛,含笑西歸,遂信佛念佛,家供觀音聖像,日日瞻禮,虔誠祈禱接引往生。

    民國廿三年正月十八日忽沐浴甚潔,念佛最多,起居飲食如常。

    申時忽頭昏安睡,尚與子侄閑談,稍停即西逝,兩手結印,面有笑容,年五十二。

    兒女均跪念佛,鹹聞異香,翌日猶未滅。

     按觀音菩薩有求必應,既日日禱求接引,故獲身無病苦,蒙接往生,方心喜而笑。

    否則,四大分離,如生龜脫殼,痛苦難當,欲笑而不可得也。

     三、觀音接引江西何夫人,修淨土十餘載,任廉江念佛林林長,領衆念佛,精進不懈。

    民國廿四年九月忽雲:‘觀音菩薩前來接引。

    ’即安詳而逝,景象極佳。

     按念佛者必念觀音、勢至及清靜大海衆菩薩,故蒙觀音前來接引也。

     四、常見聖像郭母陶居士,雲陽人。

    幼通經史,為郭靜存居士之繼配,生子莘仲。

    前妻遺子聘初及一女,三子尹叔為庶出,亦襁褓失母,教育諸子如己出。

    夫以道員次雲南,被舉為資政院議員。

    子聘初留學日本,任統計局參事。

    獨率長媳及幼弱家居,素持觀音齋,好善樂施。

    民國元年夫子均回,迎源善法師住持滴翠寺,舉家皈依,皆教以念佛兼觀像。

    十六年聘初預知時至,囑弟後事,禮佛三拜,退而坐化。

    母由是信佛益笃,日課經咒及佛号數萬,每月茹素之日居其半,并督率家人念佛。

    廿一年後,念佛時辄見觀音聖像了了分明。

    仲建慈航閣,廿四年十月落成,欣然往觀,拜大士像,驚為三年來所常見,留止閣内不忍去。

    冬月廿四日微感不适,翌午囑仲曰:‘吾明日将去,亟請寺僧率家人助念,慎勿悲泣。

    ’自持數珠,喃喃随念,由洪亮而漸隐約,唇頰微動,至翌晨寅時含笑而逝,享壽七十四,越日大殓,身軟頂溫。

     按念佛時辄見觀音聖像,觀像成就也。

    故預知時至,含笑而逝,必見觀音前來接引也。

     五、再見來接林母陳妙蓮居士,浙江泰順縣人。

    樸素勤儉,民國廿一年與長子林萼同持花齋,次年子發願長齋念佛。

    廿四年母病,子勸茹素同修淨業,病旋愈,即皈依寶林寺融度法師,早晚課持往生咒、阿彌陀佛、及觀音聖号,寒暑不辍。

    廿七年九月忽精神疲倦,十九夜雲:‘觀音菩薩來接我,往生之期近矣。

    ’即屏飯食,惟飲大悲水。

    廿一日請二僧助念,至廿七日申時次子請母念佛,甫念三聲,即開眼向西,面帶笑容,若有所睹,舉手作禮佛狀,安詳而逝,享壽六十三。

    候通身冷透,頂猶熱氣外溢,相距數寸,即覺熏蒸。

    及殓,肢軟面如生。

     按因病而茹素念佛,即病愈而獲往生,是病為出苦之良緣也。

    開眼向西,若有所觀,必再見觀音來接,故帶笑作禮佛狀也。

     六、因病持名上海陳女士,與餘雨東居士之侄女為友,民國廿八年春偶至餘寓,見佛龛莊嚴,恭敬歡喜。

    餘見其肺病漸笃,勸念觀音聖号,虔求加被,可減痛苦。

    聞而笃信,即贈觀音聖像,請回供養。

    由此發心持名精進,每至餘寓必禮佛。

    四月間肺病益重,住院治療,餘侄詳告送終助念等,頓堅信願,求生極樂。

    夫在香港,滬寓惟一子,相依為命,而思夫愛子之心驟淡,謂一切皆假,無足愛戀,毅然返寓,靜候往生。

    将子寄養戚家,雇老女仆看護。

    餘命侄勸持大士洪名,及念佛回向淨土。

    五月十七日晨囑女仆為著殓服,召子至前,略一撫視,毫無愛戀不舍之意。

    命請念佛堂女居士數人助念,至午後問已五時耶?告以甫三時耳,仍合掌念佛。

    旋曰:‘室中蓮花何其美耶?菩薩何其多耶?汝等見否?每聞說死時極苦,今知其不然矣。

    ’甫至五時,合掌含笑安詳而逝。

     按請人助念及問時,乃預知時至也。

    知死時不苦,乃身無病苦也。

    一切無足愛戀,乃心不貪戀也。

    仍合掌念佛,乃意不颠倒也。

    室中菩薩之多,乃觀音及聖衆現在其前,接引往生也。

     七、夫亡頓悟陳王妙蓮居士,浙江紹興人。

    笄歲适陳,事翁姑以孝聞。

    甫年餘而夫亡無子,悟諸行無常,遂朝普陀,禮觀音,皈依三寶,持長齋。

    虔奉觀音大士,早晚焚香,一心念佛,心更慈悲,樂善好施,如是者十三年。

    民國三十年十月中旬預知時至,廿二日見觀音大士告以生西之期。

    次日徐蓮因居士往訪,集衆助念,随衆念佛至廿五日寅時雲:‘佛來接引。

    ’于大衆念佛聲中,趺坐而逝,年三十六。

    體柔面悅,如入禅定,共聞栴檀香。

     按周安士雲:‘修行者無後,清淨之福報也。

    ’因夫亡無子,即悟諸行無常,長齋念佛,生無系累,死無挂礙,撒手便行,決定往生,況觀音示期、佛來接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