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卷下

關燈
時。

    諸王聞法得忍,歡喜無量,即散百萬億行華也。

    地前三十心,因行之華。

    于虛空中,變為一座,表法空座。

    十方諸佛,共坐一座:諸佛皆以法空為座,說般若空法,利益衆生。

     無量大衆,共座一座者:同證法空之理。

    持金羅華,散釋迦牟尼佛上:華名金羅,是寶華。

    表因果同時,堅固不壞。

    成萬輪華蓋,蓋大衆上:表衆行成就,一乘果德,蔭被大衆。

     複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密華,于虛空中變成白雲台。

    台中光明王佛,共無量大衆,說‘般若波羅密’。

    台中大衆,持雷吼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衆。

     複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密華,表初地,具足八萬四千波羅密門。

    于虛空中,變成白雲台,表般若性空中,無量為一。

    變成一種白雲台:白有清淨之義,依清淨無染之心,以為萬行根本。

     台中光明王佛,共無量大衆:共者與也,與衆講說般若妙法。

    大衆持雷吼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衆,表生佛一如,普同供養。

     複散妙覺華,于虛空中,變作金剛城。

    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薩,論第一義谛。

     妙覺華,表佛智慧華,于性空中,踞涅槃城,作大師子吼。

    共諸佛諸大菩薩,共論第一義谛。

     時,城中菩薩,持光明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一華台。

    台中十方佛,及諸天人,散天華于釋迦牟尼佛上,虛空中成紫雲蓋,覆三千大千世界。

    蓋中天人,散恒河沙華,如雲而下。

     菩薩持華供佛,表因華上契果覺。

    華成台台現佛,十方佛與諸天人散華結蓋,蓋三千大千世界者,乃一佛化土。

    三次言千,方是大千世界,非是三千個大千界也。

    一個小世界,有一須彌山,在大海之中,東西南北,有四大部洲,上有日月宮。

    六欲天,與初禅天,合一千小世界,名為小千世界,上有二禅天,此一次言千。

    合一千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上有三禅天,此二次言千。

    合一千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上有四禅天,此三次言千。

    故曰三千大千世界。

     蓋中天人,再散恒河沙數之華,如雲而下。

    問:前後多番散華,何故于中,有佛說法,有不說法?答:諸佛方便,約緣不同,未可定準。

     時,諸國王,散華供養已。

    願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常說般若波羅密。

    願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羅密’。

     此有二段文,發願印贊。

    初願三世諸佛,常說般若,無有間斷。

    二願受持四衆,常得如意,離諸苦惱。

    常行般若者:即依文字般若,常起觀照般若,常照實相般若。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般若波羅密,應說應受;是諸佛母,諸菩薩母,神通生處。

    ’ 重言如是者:印證二願,稱可佛意。

    如王所說,‘般若波羅密’是諸佛應當常說,衆生應當受持。

     是諸佛母三句:贊歎般若應說應受之所以。

    般若能出生諸佛菩薩。

    諸佛無不依此而成佛道,菩薩無不依此而證聖果。

    故是諸佛母,諸菩薩母。

    此應前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之文。

     神通生處者:諸佛所有不共功德,菩薩所有無作功德,種種神通妙用,無不從般若生。

     時,佛為王現五不思議神變。

    一華入無量無華,無量華入一華。

    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一佛土。

    無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無量毛孔土。

    無量須彌,無量大海,入芥子中。

    一佛身,入無量衆生身;無量衆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風身。

    佛身,不可思議。

    衆生身,不可思議。

    世界,不可思議。

     此二段文,現通成益。

    佛為諸王現五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之力,令悟事事無礙法界。

    前文所顯,以般若智,照實相理,一切法皆如,乃理事無礙法界。

    今顯事相法門,事與事亦複無礙。

    一多互攝,依正不隔,小大相容,生佛交徹,非拟議思量之所能及。

     世間依正有相之法,皆事也。

    一華入無量華,一佛土入無量佛土,此以一入多,無量華入一華,無量佛土入一佛土,此以多入一。

    二皆依報入依報,以顯一多互攝也。

     佛土,是依報最大者;毛孔,是正報最小者。

    以無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無量佛土,此依正相入,以顯依正不隔也。

     無量須彌大海,皆依報之大者,入芥子中者,此亦依報入依報。

    以大入小,以顯小大相容也。

     一佛身,入無量衆生身,此亦以一入多。

    無量衆生身,入一佛身,此亦以多入一。

    二皆正報入正報,以顯生佛交徹也。

     入六道身者:入有情身;入地水火風者:入無情身。

    佛身:無量功德之所成就,不可思議;衆生身:本具恒沙性德,故亦不可思議。

    正報不可思議,依正本來同一體,故世界亦不可思議。

     佛現神足時,十方諸天人,得佛華三昧。

    十恒河沙菩薩,現身成佛。

    三恒河沙八部王成菩薩道。

    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三昧。

     此會衆成益。

    神足即神變,諸天得佛華三昧,是華嚴三昧,第十地菩薩得之。

    十恒河沙菩薩,得成佛道者:因圓果滿也。

    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薩道者,轉凡入聖也。

    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三昧者,得五神通也。

     ‘善男子!是“般若波羅密”有三世利益,過去已說,現在今說,未來當說。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此普勸修持,以般若能利三世,三世諸佛同說故。

    谛聽谛聽下三句:是佛苦口婆心,勸依三慧,勸修般若。

     受持品第七 此品明十三法師受持般若,又令他人受持,故名受持品。

    ‘大論’雲:信力故,聞而奉行為受。

    念力故,久久不失為持。

    十三法師,從習忍十住起,至第十三灌頂菩薩止。

    此品明弘經德行之與相貌,勸未來衆生,要奉為楷模。

     爾時,月光王心念口言,見釋迦牟尼佛,現無量神力。

    亦見千華台上寶滿佛,是一切佛化身主。

    複見千華葉世界上佛,其中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密’。

     爾時:即如來現通已竟之時。

    月光王心念口言,心念者:從前品睹神變相,心生疑念。

    口言者:乃本品發言咨詢修學方法。

     見釋迦牟尼佛現無量神力:當指法身佛。

    何以知之?‘普賢觀’雲:釋迦牟尼佛,名毗盧遮那。

    ‘大經’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

     亦見千華台上,寶滿佛者,當指報身佛。

    智慧圓滿,光明遍照,如寶有光,故稱寶滿。

    是一切化身主者:千華台上,一華百億國,舍那為主故。

     複見千葉世界上佛者:當指化身佛。

    即一華百億國中佛,其中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密’。

    睹此瑞相,心生疑念:此三處佛,為一耶?為異耶? 白佛言:‘如是無量“般若波羅密”,不可說,不可解,不可以識識。

    雲何諸善男子,于此經中,明了覺解,如法為一切衆生開空法道? 月光王白佛言:如是無量‘般若波羅密’;如是:指前所說般若之法。

    無量者:贊歎甚深無量也。

    般若離相為宗,離言說相,故不可說;離心緣相,故不可以智解,不可以識識。

    上識字識心,下識字分别。

    此三句,簡言之,即不可思議。

     雲何下呈問意。

    諸善男子,于此經中,離言絕思,雲何能得明了其旨趣,覺解其義味,依法而為衆生開示真空法性之道?又依般若大法,而為衆生演說,令得開悟真空實相之法,趣入佛道?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

    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

    汝等大衆,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

    應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

     此下佛答月光所問。

    大牟尼:即釋迦牟尼,言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者:此勸修觀門,略歎其德。

    十三觀門:即三賢與十聖所修五忍觀門。

    前四忍,各三品,四三十二,第十地寂滅下忍觀,合為十三觀門。

    若再經寂滅上忍觀,即一轉妙覺常湛然,而為大法王。

     從習忍至金剛頂,習忍:即十住位;金剛頂:即灌頂位。

    舉首尾二名,中略十一忍,是十三忍。

    皆為法師:即依止般若受持力,建立正法,而為人師也。

     汝等大衆,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此乃勸供。

    以法師能弘正法,不斷佛種,能生未來諸佛,故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

    應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

     ‘善男子!其法師者,是習種性菩薩。

    若在家婆蹉、優婆蹉,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信。

     此下廣答十三忍。

    其法師者:指十三法師。

    是習種性菩薩,從下向上第一位,内凡位,伏忍下品,十住菩薩。

    何謂習種性?習者熏習,于三寶真淨法中,起十種信心,熏習成種,以為趣向佛道之性。

     若在家婆蹉、優婆蹉者:即優婆塞、優婆夷,梵音清濁不同耳。

    并出家比丘、比丘尼,乃佛門四衆弟子。

    修行十信:即十種信心。

    解見在前。

     ‘自觀己身,地水火風空識,分分不淨。

    複觀十四根,所謂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根,有無量罪過故。

     十住菩薩,修行十信,起觀照般若,修不淨觀。

    先觀自身六大,地水火風空識。

    次觀十四根,即二十二根中,除三無漏根,不生過患,信等五根,不斷善根,不須觀之,但觀五情根,五受根,男女二根,意根,命根,此十四根,是生死根本,能生無量罪過故。

     ‘即發無上菩提心。

    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故,得不淨忍觀門。

    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同見、同學,行八萬四千波羅密道。

     即發無上菩提心者:梵語菩提,此翻為道。

    菩提有三:一、真性菩提,此以理為道也。

    二、實智菩提,此以智慧為道也。

    三、方便菩提,此透機施教為道也。

    三菩提是佛所證,此即發無上菩提心,乃發成佛之心。

     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故,得不淨忍觀門者:常修不淨觀,非獨觀外身不淨,而觀内心緣三界一切之念,念念貪著塵勞,起煩惱,污真性,故皆不淨。

    觀力成就,故得不淨忍觀門。

    又念念起見濁,煩惱濁,渾濁自性故。

    住在佛家者:以能常修諸觀,為佛弟子,名住佛家。

    修六和敬者:所謂下二句,即解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受,見和同解,學和同修。

    即同學修行八萬四千波羅密道為第六,他經以利和同均為第六也。

     ‘善男子!習忍以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

    譬如輕毛,随風東西。

    是諸菩薩,亦複如是。

    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亦常學三伏忍法。

    而不可字名,是不定人。

     此明伏忍下品。

    習忍十心前,修行十善,外凡菩薩,猶有進退。

    譬如輕毛一般,随風所吹,東西不定,此舉喻。

    是諸菩薩,亦複如是二句,法合。

     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者:即經一萬劫,修行十信道,能發趣向三菩提心,三菩提,譯為正覺,即發成佛心。

    乃當入習忍位,亦常學下中上三品,伏忍法。

    而不可即名決定聚人,是不定聚人。

     ‘是定人者,入生空位,聖人性故。

    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輕。

    佛法經書,作反逆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

    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

     上雲不定人,以修信未滿。

    此雲是定人者:乃信心滿足,善根成熟,是決定聚人。

    破我空,入初住,得位不退。

    生空:即我空也,亦名人空。

    聖人性故者:對前内凡,已超凡入聖,得聖人之性。

    對後十地,伏忍三品,猶稱三賢。

     必不起下,明難過。

    五逆,解見在前。

    六重者:殺盜淫妄四重,再加第五沽酒,第六說四衆過。

     二十八輕者:出‘善生優婆塞經’——一、不供養父母師長。

    二、耽樂飲酒。

    三、不能瞻身病苦。

    四、有乞食不能随多少與,而令空去。

    五、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等不起禮拜問訊。

    六、若見四果犯戒,生憍慢心。

    七、月月不能持六齋,受八支戒,即八關齋戒,殺盜淫妄酒五戒,加第六坐高廣大床,第七著花鬘纓絡,及香油塗身,第八自歌舞唱伎,及故往觀聽,持此八戒,能關閉諸惡趣門故。

    八、四十裡有講法處,不往聽。

    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座。

    十、疑水有蟲故飲。

    十一、險難之處,無伴獨行。

    十二、無伴宿尼寺。

    十三、為财命,打罵奴婢、僮仆、外人。

    十四、殘食施四部衆。

    十五、畜養貓狸。

    十六、畜養象馬牛驢,一切禽獸,不作淨施。

    十七、不儲僧伽梨衣,缽盂、錫杖。

    十八、為身田作。

    十九、不得自為身命、若作市易,鬥秤賣物,一說價,不得前卻,舍賤取貴。

    二十、若在非處非時行欲。

    二十一、商賈販賣,不輸官稅,盜棄而去。

    二十二、若犯國制。

    二十三、得新果菜,不先奉三寶,先自受用。

    二十四、僧若不聽說法,贊歎辄便自作。

    二十五、若在沙彌、比丘前行。

    二十六、僧中行食不得選擇取美,過分而取。

    二十七、不得養蠶。

    二十八、行路時,遇見病不瞻視,方便付囑,而舍去。

     佛法經書,言非佛說者:對佛法結集經書,本是佛說,而言非佛說者;對餘經實非佛說,反言佛說。

    無有是處一句,對上必不起三字,相照應。

    既然必不起,若再作二十八輕罪,無有是處。

     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者:能于一阿僧祇劫中,修行伏道下忍行。

    始得證入僧伽陀位。

    梵語僧伽陀,此雲習種性,十住位也。

    即以十信心,熏習成種,能為趣向佛道之性。

     ‘複次,性種性,行十慧觀,滅十颠倒,及我人知見,分分假僞。

    但有名,但有受,想有法,不可得,無定相,無自他相故。

    修護空觀,亦常行百萬波羅密,念念不去心。

    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羅陀位。

     此明伏忍中品。

    性種性者:上性字,即前習種性;下種性二字,乃因性。

    以前性為因性,修行十慧觀,即教化品中十止心。

    四念處、三善根、三世忍、全憑智慧觀照,故名十慧觀。

    滅十颠倒者:滅即止也。

    四念處:滅常樂我淨四倒;三善根,滅貪嗔癡三倒;三世忍,滅無因、無果、無因果三倒。

    合為十颠倒。

     及我人知見,分分假僞者,不獨能滅十倒,并及我人知見,分分悉皆虛假僞妄。

    但有名五句,釋假僞之義。

    以是三假皆不可得,無有定相,無自他相故。

    無自相者:觀無我相;無他相者:觀無人相。

     修護空觀者:即三空觀。

    未得名修,已得名護。

    亦常行百萬波羅密,念念不去心者:即念念常修般若,而無一念舍離般若之心。

     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者:從初心至此,經二阿僧祇劫,常行正道。

    住波羅陀位,譯為性種性義,又翻守護,所修十行堅守不失也。

     ‘複次,道種性,住堅忍中。

    觀一切法,無生、無住、無滅。

    所謂五受、三界、二谛,無自他相。

    如實性,不可得故。

     此明伏忍上品。

    道種性:道即地上平等之中道,種性是因性,能為中道因性故。

    住堅忍中者:即教化品中十堅心觀,一切法本無生住滅三相可得。

    所謂下解釋觀境。

    觀五受陰無相,得五分法身,一戒忍,二知見忍,三定忍、四慧忍、五解脫忍。

    觀三界因果無相,得三解脫門,空忍、無願忍、無相忍;觀二谛,無自相、無他相。

    如真實法性,不可得故,得無常忍、無生忍。

     ‘而常入第十,第一義谛,心心寂滅,而受生三界。

     而常入第十者:先觀五陰,次三界,後二谛,由前向後,次第而入,為常入。

    第一義谛者,顯明究竟之義。

    又勝義中真勝義。

    世谛是不了義,真谛是勝義。

    此中道第一義谛,乃勝義中真勝義。

    心心寂滅,即念念無生。

    前所觀諸境無生,此能緣之心,亦寂也。

     而受生三界者:地前三賢菩薩,留惑潤生。

    以無始願力為因,大悲為緣,發心入廛垂手,和光同塵,種種方便,教化衆生,乃至三途無所不入。

    如釋迦過去為鹿王等。

    地藏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等。

     ‘何以故?業習果報,未壞盡,故順道生。

     何以故?征雲:心已寂滅,何故受生?釋雲:未登初地,未破無明,所熏見愛,業習果報,未曾壞盡,壞即斷也,故得受生。

    此乃乘願而來,恒順菩薩大悲救世之道而生。

     ‘複以三阿僧祇劫,修八萬億波羅密,當得平等聖人地。

    故住阿毗跋緻正位。

     複經三阿僧祗劫,修八萬億諸度。

    在十回向位,回佛心,而向佛果,将入初地,故雲當得平等聖人地。

    平等乃二谛圓融,中道平等。

    十地得聖種性,為聖人也。

     故住阿毗跋緻正位,譯為不退地。

    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

    初地得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故稱正位。

     ‘複次,善覺摩诃薩,住平等忍,修行四攝,念念不去心。

     此明信忍下品。

    初地菩薩,善覺法身中道之理,故曰摩诃薩。

    住平等忍者,标實相智也。

    以初地雙觀空有,不著二邊,故曰住平等忍。

    修行四攝二句,标方便智也。

    常行四攝,念念不離心,廣修布施度。

     ‘入無相舍,滅三界貪煩惱。

    于第一義谛而不二,為法性無為。

     此下先釋實相智,後釋方便智。

    入無相舍者:入無相觀,實相智現,了知一一無相。

    能舍一切,不生執著。

    以布施度悭貪,故能滅三界貪煩惱。

     于第一義而不二,為法性無為者:此下明三無為。

    此虛空無為,雙觀有無,不偏真俗,全歸中道第一義空,故不二。

    法性無為即虛空無為也,以清淨法性,猶若虛空故。

     ‘緣理而滅一切相故,為智緣滅。

    無相無為。

     此擇滅無為。

    緣理而滅一切相故者:緣中道理,而滅一切虛妄之相故。

    能緣是正智,以正智緣境,滅諸妄相,為智緣滅。

    妄相既滅。

    煩惱亦滅,故得無相無為。

     ‘住初忍時,未來無量生死,不由智緣而滅故,非智緣滅。

    無相無為。

     此非擇滅無為。

    住初地信忍下品時,已破無明,于未來無量生死,不由正智緣境,滅諸煩惱故,為非智緣滅。

    無相無為。

     ‘無自他相,無無無相故。

     此明離相之離亦離。

    無自他相者:自他本屬對待之法,今靈心絕待,故無自他二相。

    自他之相雖無,若有無相在,如宗門所雲: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猶隔一重關。

    故無無相,以一無字是雙遣,以此無字,遣卻二無無無自相,無無他相也。

    即以空空空之意。

     ‘無量方便皆現前。

    觀實相方便者,于第一義谛,不沈,不出,不轉,不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