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講解此經,先提綱要,次釋譯人,後解全文。
提綱之法,賢首宗則用十門分别,天台宗則用五重玄義。
圓瑛先學天台宗,後學賢首宗;乃知二宗,各有依據,各有所長,故得并行于世。
今依台宗,于經前例作五重玄義: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教相。
此經以人法為名,實相為體,自行因果為宗,權實二智為用,大乘熟酥為教相。
一、釋名 題中佛是教主,王是世主,皆人也;國是所護,般若是能護,皆法也;故定人法為名。
今依次解釋:佛字,梵語具足應雲佛陀,譯為覺者。
我國有好略之習慣,故獨稱佛。
佛者:覺也。
覺義有三:一自覺,異凡夫之不覺。
二覺他,異二乘之獨善。
三覺滿,異菩薩之分證。
佛則自覺智滿,覺他行滿,三覺圓,萬德具,方得稱佛。
說者:佛以八音四辯,金口親宣,對機而說,佛是能說人,仁王下明所說法,此第一重能所也。
仁為美德之稱,王是自在之義。
施行仁政,恩惠黎民,統禦四方,而得自在,故稱仁王。
護者護持,國是國土。
由仁王修德行仁,化被萬民,國土安穩。
則仁王為能護,國土是所護,此第二重能所也。
若以仁王望般若,則般若為能護,而仁王國土,皆所護耳。
由王受持般若大法,則法力加被,能令王身安隐,國界太平,此第三重能所也。
若以般若望仁王,則仁王為能護,而般若國土,皆所護耳。
由王宏護般若大法,則法力普及,能令人民信仰,國土安甯,此第四重能所也。
國若不護,則國危,總論仁王般若皆能護,國土為所護。
護國之法,應以宏法化民,為先務之急,此第五重能所也。
般若是梵語,乃五種不翻中,尊重不翻。
如‘大智度論’第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稱,般若是實相,甚深極重;智慧二字,尚未足以盡其義,是故不可稱。
故諸經論中,皆仍存梵語不翻也。
若欲翻之,當翻妙智,或翻淨慧,是無漏法故。
智慧通于世間法,以世間智慧,雖能發明科學,種種技術,令物質文明,日形進步,而不能挽救人心,創造世界之和平,何況能度衆生,出離生死之苦厄也。
‘成實論’釋雲:真慧名智,即慧是智也。
‘淨名經’雲:知一切衆生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于慧業。
釋雲:智是有,慧是空。
有智故不住空,有慧故不住有。
餘雲:般若,當翻妙智,或淨慧者,亦即此義。
妙則空有雙離,淨則無所住著。
離相無住,是真般若。
又般若為五度之先導。
由有般若智照,能離愚癡;以無癡故,能行布施,而度悭貪;能持淨戒,而度諸惡;能修忍辱,而度嗔恨;能勤精進,而度懈怠;能修禅定,而度散亂。
果能以般若之法而化民,則民修六度,國集千祥,而國不求護而自護矣。
波羅密者:梵語波羅,譯雲彼岸,密名為到。
生死是此岸,煩惱是中流,涅槃是彼岸。
須以六度為船筏,方能得離此岸而到彼岸也。
又能修般若,真智現前,了知生死即是涅槃,煩惱即是菩提,凡夫即是諸佛。
自可不離此岸,誕登彼岸矣。
以上十一字,是别題,别在當部,而與他部所不同故。
經字一字,是通題,通于諸部,所有經藏皆名經故。
梵語修多羅,此翻契經;契者,合也,上合諸佛所說之理,下合衆生應度之機,故名契經。
又翻法本,法者:理法之與教法也。
理不自彰,藉教以顯,則教法為本;教不自起,由理而生,則理法為本。
教理二法,互相為本,故名法本。
又具常法二義:常者,三世聖人,不能易其說。
法者,十界衆生,悉當依其軌。
即天下後世,所共由之道也。
更有多解,恐繁不錄。
問:此經于八部般若,何部所攝?答:八部者——大品、小品、放光、光贊、道行、文殊、金剛、天王,是為八;此屬天王部攝。
此經共有四譯:一、晉朝永嘉年,月支三藏,昙摩羅察(譯法護)譯出二卷;名‘仁王般若’。
二、姚秦弘始三年,鸠摩羅什于長安逍遙園别館譯出二卷,名‘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
三、梁時大同年間,真谛三藏于豫章實因寺譯出一卷,名‘仁王般若’。
四、唐代宗時,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法師奉诏譯,令集京城義學大德良贲等,翰林學士常衮等,于大明宮南桃園詳譯二卷,名‘護國般若波羅密多’。
四經前後,海内多宏秦本。
一釋名竟。
二、辨體 既有其名,須辨其體。
有雲文以義為體,或雲以無相為體,此皆常途之談。
又有以五忍十地為體,依本經文雲:五忍是菩薩法,具列五忍竟。
結雲: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
故知因修般若,得證五忍,一切佛菩薩,無不由五忍而成聖,故以五忍十地為體,此說亦非極成,當以實相為體。
即三種般若,亦是以實相般若,為文字、觀照二般若體。
‘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
依此實相因,而得實相果。
故知此經,以實相為體。
實相者:即諸法真實之相,簡言之即衆生真實妙心。
此心為諸法所依之體,諸法皆依此心而得建立。
實相有二義:一、無相之實相,離一切虛妄差别之染相故。
二、無不相之實相,以有自體,具足恒沙稱性功德之相故。
此經亦從妙心中流出教法,故以實相為體。
二辨體竟。
三、明宗 宗者綱宗,即一經之大綱:又雲宗要,即一經之要旨。
解經,須于釋名辨體之後,提其綱,而挈其要。
此經以佛自行因果為宗,令諸聞者,欣樂增修。
以般若真智,離一切相,而不壞一切相。
從因克果,不失因果。
問:宗與體何别?答:宗緻因果,體則非因非果,能為因果所依。
故以實相之理為體,修因得果為宗也。
三明宗竟。
四、論用 用者力用,如悉達太子,彎祖王弓滿為力;射穿七鼓,貫地出泉為用。
此經以内外二護為用。
内護者,下文雲: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外護者,下文雲:吾今為汝,說護國土因緣,令國土獲安,七難不起,災害不生,萬民安樂,名外護也。
四論用竟。
五、教相 教者:我佛利生之言;相者:分别異同之緻。
欲宏教法,須識頓漸偏圓,若不明了,何以對機成益乎?我釋迦牟尼文佛,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說法四十九年,略分五時:初說華嚴大教,如牛出乳,因大法不契小機,遂乃隐大施小;次說阿含小教,如從乳出酪,既令得成小益,乃欲引小入大;三說大乘方等教,如轉酪成生酥,彈偏斥小,歎大褒圓。
觀見諸子,既已成就大志,四說摩诃般若,如轉生酥為熟酥;盛談真空,實相妙理。
觀時機既至,五說法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如轉熟酥而成無上醍醐;等與諸子,授記作佛。
五時前後,不無頓漸偏圓之相,今宜判定: 此經屬般若部,當在般若時,是大乘熟酥為教相。
經中說護佛果,及護十地行,與王所問摩诃衍雲何照等文,知非小乘明矣。
問:經中有八偈,乃談無常苦空等事,讵非小乘法耶?答:此乃舉往昔百法師,依小乘,說世間不堅固之相,以勸普明王舍國;屬助道,非正說;不得以此疑非大乘也。
此約五重玄義,先提綱要竟。
次釋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者,紀時也。
系姚興嗣位,迎師入關。
三藏法師者,以通達經律論三藏之法,可以為人之師。
鸠摩羅什,具雲鸠摩羅耆婆什,此翻童壽,以童年而有耆德故。
譯者,翻梵語而成華言。
此師為七佛以來,譯經法師,所翻之經,深得佛意,故受持轉盛。
次釋譯人竟。
後解全文。
序品第一 吾國諸師解經,或有分文,或不分者。
如‘大論’釋‘大品般若’,則不分科段。
天親釋‘涅槃’,則有分文。
道安别置序、正、流通三分。
今解依順佛意,大分分三。
此經全文八品,序當其初,故稱第一,乃經中發起之由序為序分。
“觀空品”下六品文,顯示經中正義,即正宗分。
末“囑累品”,囑累弘揚,為流通分。
若按經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以下,即是流通分。
流通今後利益無盡故。
“序品”中,有通序别序。
通序者:通于諸部故,亦名證信序,以信聞時主處衆,六種成就,證明是法可信,故雲證信。
又雲經後序,佛臨涅槃時,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敕阿難雲:我滅後結集法藏時,當安如是我聞等。
别序者:别在本經故,亦名發起序,從爾時十号三明下,如來放光現瑞,發起此經。
又雲經前序,乃如來說經以前之由序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先明六種證信序,亦雲六成就。
如是者,信成就。
阿難結集經時,高升法座,忽感相好同佛,衆起三疑:一疑佛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
因聞阿難唱言,如是我聞,三疑頓息,疑斷則信生。
又阿難白衆言,如我所聞,當如是說,故令生信。
我聞者:聞成就。
法若無聞,安能結集流通?阿難多聞第一,于佛所說法,悉能記憶受持。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而曰我聞者,顯法有所宗也。
一時者:時成就。
法不孤起,必有時節因緣。
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即師資道合,說聽始終之時也。
佛者:主成就。
雖有良時,若無法主,安成教益?此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應機示現,八相成道,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自覺覺他,說法利生之主也。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者:處成就。
若無勝處,安成法會?住約有八,按佛三身而分。
應身四住:一、壽命住,謂五分法身;二、依止住,謂王舍城等;三、境界住,謂大千世界;四、威儀住,謂行立坐卧。
報身三住:一者、天住,住于六欲天;二者、梵住,住于四禅天;三者、聖住,住三解脫門;法身一住:住第一義谛。
今佛說此般若實相妙法,約理則後二住,約事則複多談。
王舍城,乃摩竭提國之都城。
摩竭提,譯雲天羅,系王名,即班足王之父,以王名國故。
時王遊獵,值牸獅子,與王交通,得孕生子,來殿上子于王,王審知是子,即作告令,言我無子,天賜我子,養育成人,足下班駁,時人号為班足。
後紹王位,喜多食肉,一時遽阙,司理王膳之人,竊取城西新死小兒,烹而進之,王美其味,敕常準此。
廚人自後,日于僻處,盜殺小兒,以供王膳,流毒天下,舉國鹹怨,千小國王,起兵伐之,擯在五山。
羅刹翼輔,而為鬼王,因與山神,誓殺千王之頭設供,冀滿所願,即以神力,捉得諸王,唯普明王後方捕至,欲行屠殺,以祭山神。
時普明王,悲啼泣恨,而作是言:‘生來實語,而今乖信。
’班足問言:‘汝求何信?’普明答曰:‘許行大施。
’班足語言:‘放汝行施,事畢就我。
’普明歡喜,遠歸本國,作大施會,委政太子,心安形悅,匍匐就終。
班足問雲:‘死門難向,汝既得去,何更自來?’普明答言:‘我持實語戒,不能畏死而毀戒。
律雲:甯有戒死,不無戒生。
’更與班足廣說慈悲,而斥殺害;仍示一切悉是無常。
班足聞信,得空平等三昧住于初地。
普集千王,不忍殺害,各取一渧血,三條發,以賽山神,而酬其願。
悉放千王歸國。
千王同願,共止山中修道。
于是築城立舍,郁為大國,疊更知政。
千王住故,故城以王舍名。
城中人民,七次建舍,七次被燒,唯王舍皆免。
于是命言,百姓家亦稱王舍,應免火難,後果不燒。
又雲此城,四天王共造,故稱王舍。
摩竭提國,又名摩伽陀國,譯雲持甘露處。
凡有十二城,一區隻尼大城,二富樓那跋檀大城,三阿監車多羅大城,四弗迦羅婆大城,五王舍大城,六舍婆提大城,七婆羅捺大城,八迦毗羅婆城,九瞻婆城,十婆翅多城,十一佝睒彌城,十二鸠樓城。
佛多住王舍城說法。
此城有六精舍:一、竹園精舍,在平地,迦蘭陀長者之所造,去城西北三十裡;二、少力獨上山精舍;三、七葉穴山精舍;四、四天王穴山精舍;五、蛇穴精舍;六、隻阇崛山精舍。
隻阇此翻鹫,崛此翻頭,此山形似鹫頭,故以名焉。
或雲靈鹫山,以多聖人所居,故稱為靈。
王舍城中有五山:鹫頭山居中央,東方象頭,南方馬頭,西方羊頭,北方獅子頭。
佛居中央位,恒依中道說法,故多居鹫頭山。
又此山超勝餘山,今說‘般若’殊勝法門,故依勝處。
與大比丘衆八百萬億。
學無學,皆阿羅漢。
有為功德,無為功德,無學十智、有學八智、有學六智。
三根、十六心行,法假虛實觀,受假虛實觀,名假虛實觀,三空觀門,四谛十二緣,無量功德皆成就。
與大比丘衆下,是衆成就。
若無聽衆,教何所施?諸佛說教,必有四衆: 一、影響衆:或古佛乘願再來,如文殊觀音等。
或他方菩薩,影響法會,助揚佛化,如妙音勢至等。
二、當機衆:機,即聽衆根機,與教可以相當。
如大根聞大法,而起信解修證,是謂當機。
三、發起衆:以同在法會,騰疑緻問,請轉法輪,發起大教,饒益衆生,故名發起。
四、結緣衆:雖然在座同聞,而不能解義起修。
但結法緣,以種遠因,故名結緣。
般若會上,四衆必具。
今文所列聽衆,分此土衆、他方衆、化衆,共成十二。
下文雲:十二大衆皆來集會。
與大比丘衆者:标名也。
先列此土衆。
衆有小大聖凡,閱之自知。
與者,共也。
比丘,出家學道之通稱,名含三義故不翻。
一乞士:外乞食以養色身,内乞法而資慧命;二怖魔:登壇求受具足戒,竟令天魔生恐怖;三破惡:精進修行持淨戒,能破身口七支惡。
比丘而雲大者,揀非小器,皆道高德重之流,能為天王大人之所敬奉,如陳如為梵王所師,迦葉為帝釋所師是也。
衆者:梵語僧伽,此雲和合衆。
有理和、事和。
理和:則同證擇滅無為;事和有六: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名六和僧。
八百萬億者:列數也。
學無學,皆阿羅漢者:顯位也。
學,是前三果有學人;無學,是第四果,已證無學位。
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應受三界人天供養;二殺賊,殺盡九十八使煩惱之賊;三無生,子縛已斷,更不受生。
問:既言有學無學,雲何皆言阿羅漢?智者大師,依‘成論’二釋雲:羅漢二種,一住,二行。
當知行者,是有學人;住者,是無學人。
故經雲:五戒行者,皆行阿羅漢,即是學人。
皆言阿羅漢者,舉勝以顯也。
有為功德,無為功德以下,歎德也。
有為,舉智德有修故;無為,約斷德已證故。
若就境論,道谛是有為,滅谛是無為。
施物名功,歸已曰德,故曰功德。
無學十智者:指第四果。
證無學位,方具十智。
一、法智:于欲界系,約四谛辨四種無漏智;二、比智:于上二界道中,四谛辨四種無漏智,不過法比之殊也;三、他心智:知欲色二界系,現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四、世智:知諸世間有漏智慧也,亦名等智,凡聖同有故;五、苦智: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六、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緣,觀時無漏智;七、滅智:盡滅妙離,觀時無漏智;八道智:道正迹乘,觀時無漏智;九、盡智:‘智論’雲:我見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等;十、無生智:見苦已,不複更見等。
諸經或雲十一智,智度為如實智,知一切法總相别相,如實正知,無有挂礙,是為如實。
此獨在佛心中有,二乘無分,故但雲十智也。
有學八智者:指第三果,阿那含人。
此修道位中,但有八智,無有盡智,及無生智,此二在無學得故。
有學六智者:指初二果人。
須陀洹,斯陀含,但有四谛,及法比二智,更除他心智及等智。
三根者:依大品經論,一、未知欲知根:在見道中,和合九無漏根,而作其體。
九無漏根,謂信等五根,及喜、樂、舍、意等是也;二、知根:在修道中,增進九根,作知根體;三、知已根:在無學道,增進九根,作知已根體。
十六心行者:依修行次第,此與三根,俱應在十智前說,今經乃先說果,而後明因也。
心行者,智者大師雲:從心之所行,故名心行,非心即行也。
行以往趣為義,修此十六觀法,能趣四谛之理,故名行也。
苦下四行:一無常觀,二苦觀,三空觀,四無我觀;集下四行:一因,二集,三緣,四生;滅下四行:一盡,二滅,三妙,四離;道下四行:一道,二正,三迹,四乘。
又有雲八忍八智,合為十六心行。
法假虛實觀,受假虛實觀,名假虛實觀者:此歎三假觀門。
假者,自實無體,藉他方有故。
法假,即五陰等法不實,為法假。
受假,即五陰成,衆生領受六塵,為受假。
法受二皆假名,為名假。
言虛實者:一虛二實,相形立稱。
陰法是虛,衆生謂實,當起慧照觀察,如‘智度論’雲:諸法非實,凡夫虛假,憶想分别,妄謂有人。
如狗臨井,自吠其影;水中無狗,但有相影,而生惡心,投井而死。
衆生亦爾:四大和合,名之為身,因緣生義,動作語言。
凡夫于中,妄執我相,此法假也;生愛憎,起苦樂,此受假也;一切法,但從名字和合,如頭足腹背和合,名之為身,此名假也。
三空觀門者:謂空、無相、無作。
言空門者,觀諸法無我我所,從緣和合而有,無有作者受者,是名空門。
無相門者,觀身雖空,而有相在。
人著此相,心無智慧,當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名無相門。
無作門者,亦雲無願。
既知無相,于二十五有,不作願求,是名無作門。
此三能到涅槃,得三解脫,亦名三解脫門。
四谛者:苦、集、滅、道,界内外兩重因果,審實不虛,故名為谛。
有有作、無作二種分别。
小乘之人,智照未窮,智稱有量,境不極妙,故稱有作。
大乘之人,以無心之真智,照無相之虛宗,境窮智極,名為無作。
十二緣者:即十二因緣法。
自無明起,至老死止,因果相續,循環不斷。
過去二支因,無明及行;現在五支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三支因,愛、取、有;未來二支果,生、老死。
頌雲: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為業道,從識至受并生死,如是七事為苦道。
合之不出惑業苦三,連環鈎鎖。
依惑造業,依業受苦,于苦果中,再起惑造業,所以生死,相續長劫,此是流轉門。
更有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滅。
緣覺人,因聞還滅門,于是志斷無明,而證無生。
無量功德皆成就者:總結具德之多。
上列聲聞衆竟。
複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非斷非常,四谛,十二緣,皆成就。
此列緣覺衆。
八百萬億者,舉數也。
大仙緣覺者,标位。
有三差别:一者、獨覺:出無佛世,無師自悟。
昔有國王,将諸彩女,入園遊觀,見樹林花果,美妙可愛;王食畢少卧,諸彩女競共采摘,毀壞林景。
王時覺已,即悟一切諸法無常。
以物況人,即成大辟支佛,亦稱大仙緣覺。
二者、緣覺:秉佛所說十二因緣教,逆順觀察斷見思惑,更侵習氣,果證無生,名緣覺辟支佛。
三者、須陀洹人:藉前解脫分善根,人間天上,各七返受生,不受第八生,自然成道,為小辟支佛。
非斷非常者:歎德也。
觀三世因果相續,故非斷;因緣畢竟無性,故非常。
四谛十二緣,解見前。
皆成就者,總結也。
列緣覺衆竟。
複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诃薩,皆阿羅漢。
實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行獨大乘,四眼五通,三達十力,四無量心,四辯,四攝,金剛滅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此列菩薩衆。
九百萬億者:舉數也。
菩薩摩诃薩:标名也。
應雲摩诃菩提薩埵,翻為大道心衆生,有大根機,具大智慧,能發無上菩提心。
梵語菩提,此翻為道,能修廣大慈悲行,誓願度脫一切有情。
又菩提薩埵,翻為覺有情,乃上求佛覺,下度有情之士,亦稱大士。
今依台宗,菩薩,有四教之不同:若以生滅心,修六度行,經曆三大阿僧祇劫,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勤修福慧者,此藏教菩薩也。
若以無生心,斷見思惑,故留餘習,扶願受生,往還三界,度脫有情。
十地行圓,當知如佛,此通教菩薩也。
若以無量心,而修無量行。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大慈平等,大悲無限。
華台摩頂,成功德身,此别教菩薩也。
若以無作心,觀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無二無别。
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此圓教菩薩也。
皆阿羅漢者:顯位也。
阿羅漢,名通大小,佛亦稱阿羅漢。
‘本行經’雲:世間有六羅漢,五是陳如等五人,一即是佛。
‘大品’雲:阿羅漢,若智若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大集’亦雲:大法菩薩,名阿羅漢。
故雲皆阿羅漢也。
實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者:歎德也。
方便智,即權智。
菩薩具權實二智,故能真俗等觀,圓融無礙。
實智照理,理無不徹;權智照事,事無不窮。
有實智,故不住生死;有權智,故不住涅槃。
上顯位,雖雲羅漢,此歎德,即異二乘,故當别列。
行獨大乘者:以不樂二乘,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修習大乘行,故曰行獨大乘。
四眼者:以菩薩尚居因位,未得佛眼,故隻具四。
五通者:因無明未盡,于六通中,除漏盡通。
三達,即三明:過去、宿命明;現在,天眼明;未來,漏盡明。
十力者,智論雲:菩薩十力,一發心堅固力,二大慈力,三大悲力,四精進力,五禅定力,六智慧力,七身不厭生死力,八無生法忍力,九解脫力,十無礙力。
四無量心者:一慈,能與一切樂;二悲,能拔一切苦;三喜,能随喜一切功德;四舍,能舍離一切煩惱。
四辯者:四無礙辯才也。
一、法無礙辯:了知諸法,名相差别故;二、辭無礙辯:解一切衆生,殊方異類言音故;三、樂說無礙辯:随衆生樂聞何法,一一能說故;四、義無礙辯:了知一切諸法之義,如地大,以質礙為義等。
又解第一義谛,故得義無礙辯也。
四攝者:一布施:結衆生緣,引令入信故;二愛語:好言勸勉,令起修行故;三利行:凡有所作,令得利益故;四同事:與之同事,親近易度故。
金剛滅定者,三藏師雲:通十地皆名金剛,以觀智之力堅強,能破無明之惑,喻如金剛。
又即金剛三昧,即首楞嚴三昧。
一切功德皆成就者,總結也。
上列三乘聖衆竟,下列六凡聽衆。
複有千萬億五戒賢者,皆行阿羅漢,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無量功德皆成就。
此列五戒賢者衆,首句列數,二句标名,五戒是所持法,賢者為能持人。
戒能止惡生善,殺盜淫三戒,防身業;妄語戒,防口業;酒戒,通防身口意三業。
若能持之,則諸惡自止。
而仁、義、禮、智、信,諸善生焉。
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
賢者:即清信士,能清心寡欲,信樂佛法,所以稱賢,耶優婆塞。
翻為近事男,受持五戒,堪以親近承事三寶故。
提謂波利等問佛:何不為我說四戒六戒?佛答:五者,天下之大數也。
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人為五髒,在陰陽為五行,乃至在法為五戒。
皆行阿羅漢,十地回向者:歎德也。
以迹同凡夫,本皆羅漢。
十地者,始從歡喜地,終至法雲地。
迥向亦十,始從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乃至第十,法界無量回向。
回向有二——一、回向衆生:所修功德,施與一切衆生;二、回向佛果:所作功德,回向薩婆若,皆内秘大心之行,外現清信之身。
五分法身者: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
凡夫惑業所感,以五陰為身;聖賢清靜無為,以五分法身為體。
無量功德皆成就:總結也。
複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羅漢。
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終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
此列清信女衆。
首二句舉數标名,三句下歎德。
清信女:梵語優婆夷,即近事女也。
皆行阿羅漢十地,同上釋。
始生功德下,約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
經雲:善入出住百千三昧是也。
始生:如十回向入地心。
住生:即住初地心。
終生:即出初地心。
若入二地,即為二地始生功德。
地地三生,合為三十生,功德皆成就也。
複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脫,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觀,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此列七賢衆,首二句舉數标名。
十億者:照本國數百萬也。
七賢有二解——一、依小乘:五停心觀、别相念處、總相念處、并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共為七;此等調心順道,故名為賢。
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無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習種性,六名性種性,七名道種性。
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居士者,居家學道之士,又清淨自居之士。
有有位有德者,如蘇東坡、白居易之類;有有德無位者,如龐居士、傅大士之輩。
德行具足下歎德。
先歎所具道品,此人在見道之前,惟具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故隻二十二品。
十一切入:亦名十遍處,入者,處也。
青黃赤白,地水風火,空處,識處,是為十也。
能廣能勝,境名遍處。
八除入,亦名八勝處——一、内有色相,外觀色少:初修此觀;若觀多色,恐難攝持,故觀少色,若好若醜,不起貪嗔。
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由觀道增進,雖觀多亦無妨礙;若好若醜,不起貪嗔。
三、内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不起貪嗔。
四、内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不起貪嗔。
五青、六黃、七赤、八白,内無色,外觀青等四色照耀,勝于八背舍中青等四色,不起法愛,故名為勝。
八解脫者:解脫以背舍為義,又名八背舍。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先觀自身不淨,以欲界貪欲難斷,複觀他色不淨。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已滅内身色相,又為欲界貪欲難斷,複觀外色不淨。
此二背舍色貪心。
三、觀淨色光明:背舍外色不淨觀,樂漸增長,遍身怡悅。
四、空處:舍色觀空,與空相應。
五、識處:舍空緣識,與識相應。
六、無所有處:舍識,而緣無所有,與無所有處相應。
七、非想非非想:識想将盡未盡,非有想,非無想,如燈将殘,半明半滅。
八、滅受想:受想即能緣之心,行人厭患此心散亂,入定滅盡。
定力充足,受想滅而不行,亦雲滅盡定。
此屬無漏,而得解脫。
入此定能經多劫,色身不壞。
迦葉尊者,受佛囑,傳衣彌勒,現在雞足山等彌勒下生,即是入此定。
三慧者:聞思修三慧也。
十六谛、四谛者:依四谛,各四觀,合為十六谛。
如前解。
四三二一品觀,得九十忍者:四即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也。
三即除暖位,二除暖頂,一除前三,合成十忍。
約三界九地,成九十忍也。
一切功德皆成就:總結也。
複有萬萬億九梵、三淨、三光、三梵,五喜樂天,天定,功德定,味,常樂神通,十八生處,功德皆成就。
此列梵衆。
首句舉數,以億積至萬萬也。
九梵即第四禅本天:福愛、福生、廣果、無想,共四天,加寄居其中: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五不還天,合成九梵。
三淨:(第三禅)少淨、無量淨、遍淨。
三光:(第二禅)少光、無量光、光音。
三梵:(初禅)梵衆、梵輔、大梵。
亦合九梵,二九有十八梵天。
五喜樂天者:即謂覺、觀、喜、樂、一心,五支禅境。
有謂别指五淨居天,受喜樂故。
天定功德定味下,歎德。
天定者:報得定,一生禅天,自得其定。
功德定者:修得定,即所修而得之淨定。
味者:味著。
以一字為句。
即是味著禅定也。
常樂神通者:色界天中,有報得、修得,二種神通。
常樂者:屬修得,揀非報得也。
十八生處:即十八梵天。
功德皆成就者:總結也。
複有億億六欲諸大天。
十善果報,神通功德,皆成就。
此列欲界天衆:初二句舉數列名。
六欲即欲界六天:一、四天天王,東持國,南增長,西廣目,北多聞。
二、忉利天,此雲三十三,天主居中,四方各八天,合成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此雲時分。
四、兜率天,此雲知足;有内院外院。
内院,是補處菩薩所居。
五、化樂天,自化五塵欲境受樂。
六、他化自在天,所有樂境,他所化作,自在受樂。
六天之内,有男有女,皆未離欲,故名欲界。
古德頌雲: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是則名為六天欲。
生天漸高,欲心漸輕。
至第六天,若修離欲定,即能出離欲界,上生色界禅天。
禅天之中,無有女人,亦非胞胎受生,乃自然化生。
十善果報神通者:歎德也。
十善,為生天因。
世人于身口意三業,不作十惡行,即成十善。
身不殺、不盜、不淫,居家之人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
意不貪、不嗔、不癡。
十善滿足,身後生天,得六天中依正果報,受種種樂。
亦有報得有漏五通,于六通中,惟除漏盡通;此通是出離三界聖人所得之無漏神通。
未句總結。
複有十六大國王。
各各有一萬、二萬、乃至十萬眷屬。
五戒、十善、三歸功德、清信行具足。
此列人王衆;初舉國數,次明眷屬。
五戒下歎德。
五戒十善,解見在前。
三歸功德者:佛未出世,世間無有真正三寶,以諸天邪師為佛寶;四圍陀典為法寶;諸外道衆為僧寶。
如出世,如杲日麗天,群昏爍破。
歸依佛:樹王得道,福慧兩足。
歸依法:大小兩乘,離欲清淨。
歸依僧:道高德重,人天師範。
清信行具足者:即四信行,信佛法僧三寶及戒,随分具足也。
複有五道,一切衆生。
此列五道衆。
三界六道,今言五者,以阿修羅有胎卵濕化四生。
化生修羅天趣攝,胎生修羅人趣攝,卵生修羅鬼趣攝,濕生修羅畜趣攝,故不别列。
問:五道中有三途,何故諸天有不聞法者,而三途反有受道者?答:‘大涅槃經’雲:于戒緩者,不名為緩;于乘緩者,乃名為緩。
自有乘急而戒緩,戒急而乘緩,乘戒俱急,乘戒俱緩,四種之别。
諸天以過去持戒修定,故生天;不修慧,故不得聞法。
三途以過去破戒,故緻堕落;由修慧故,聲光所招,故得受道。
俱急俱緩可知。
複有他方,不可量衆。
此列他方衆。
文顯可知。
複有變十方淨土,現百億高座,化百億須彌寶華,各各座前華上。
複有無量化佛,無量菩薩,比丘,八部大衆,各各坐寶蓮華。
華上普有無量國土,一一國土,佛及大衆,如今無異。
一一國土中,一一佛及大衆,各各說‘般若波羅密’。
此列變化衆。
初不思議,能變淨土,此非常寂光淨土,乃現華台實報淨相也。
現百億座華,且明應身大千之化相也。
二不思議力,能現諸佛、菩薩、比丘、八部︹八部即:天、龍、夜叉(此雲輕捷)、乾闼婆(此雲尋香天帝樂神)、阿修羅(此雲非天無天德故)、迦樓羅(此雲金翅鳥)、緊那羅(此雲疑神頭有一角,天帝歌神其音最美)、摩呼羅迦(此雲蟒神)并及大衆︺。
各各坐寶蓮華,華上皆有無量國土。
佛及大衆,如今無異。
三不思議力,能說般若。
從一一國土中,一一佛及大衆,聖凡一緻,各說般若,以為此經發起之端。
他方大衆,及化衆,此三界中衆,十二大衆,皆來集會。
坐九級蓮華座。
其會方廣九百五十裡。
大衆佥然而坐。
此結聽衆。
他方大衆,結前第十一他方衆。
及化衆,結第十二變化衆。
三界中衆,結前十種此土衆。
九級蓮華,九層華座也。
廣九百五十裡者:如維摩丈室,廣狹無礙。
大衆佥然而坐,佥者皆也,同也,即同坐一處,同聆妙法也。
以上通序,六種證信竟。
爾時,十号、三明、大滅谛、金剛智,釋迦牟尼佛,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思緣。
此下别序,一經發起因緣。
文有五段:一如來入定,二光華地動,三大衆疑問,四音樂集衆,五如來出定。
今初。
爾時者:當爾六種成就之時。
十号乃贊佛具足十号,名稱普聞,衆生歸信。
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禦丈夫、九天人師、十佛。
三明者: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能知過去無量劫因緣,能見恒沙界外雨滴頭數,能盡一切結習無明。
大滅谛金剛智者:大滅谛,即大寂滅海,無餘涅槃,此贊佛斷德。
金剛,非因中斷惑之金剛觀智,乃果地證理之一切種智。
堅固不壞,喻如金剛,此贊佛智德。
者字:即贊佛是智斷二德究竟之人。
釋迦,此雲能仁,歎佛利他悲德。
牟尼,此雲寂默,歎佛自利智德。
佛是通号,釋迦牟尼是别号。
以無量劫來,智悲并用,上求下化,故得是号。
有二因緣:一、過去劫中,有佛出世,号釋迦牟尼。
觀廣熾陶師,機緣已熟,特往化度。
于傍晚時,率四大弟子,同至陶師窯所。
廣熾見佛相好莊嚴,生大歡喜。
問佛何往?佛雲:來借一宿。
廣熾以草敷座,延佛及僧入窯,禮拜瞻仰,心中發願:願我将來成佛,名字相貌,皆同今佛;四大弟子,名相亦然。
佛為說法,發心修行,從因至果,果孚因願,故得是号。
二、第二阿僧祇劫,燃燈佛出現于世。
有善慧童子,買花供佛,布發掩泥,為佛行過。
佛與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今果如所記。
初年月八日:此明時節。
據吉藏法師疏雲:成道三十六年,正月八日說此經,佛成道七年,方說餘般若。
按諸傳記,已二十九年,加前七年,應在成道後三十六年,生年六十六,說此‘仁王護國般若經’。
方坐十地者:即正住十地也。
非菩薩所曆十地,乃如來所住十地。
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
二、清淨身,不可思議地。
三、海藏地。
四、神通智德地。
五、明德地。
六、無垢焰光開相地。
七
提綱之法,賢首宗則用十門分别,天台宗則用五重玄義。
圓瑛先學天台宗,後學賢首宗;乃知二宗,各有依據,各有所長,故得并行于世。
今依台宗,于經前例作五重玄義: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教相。
此經以人法為名,實相為體,自行因果為宗,權實二智為用,大乘熟酥為教相。
一、釋名 題中佛是教主,王是世主,皆人也;國是所護,般若是能護,皆法也;故定人法為名。
今依次解釋:佛字,梵語具足應雲佛陀,譯為覺者。
我國有好略之習慣,故獨稱佛。
佛者:覺也。
覺義有三:一自覺,異凡夫之不覺。
二覺他,異二乘之獨善。
三覺滿,異菩薩之分證。
佛則自覺智滿,覺他行滿,三覺圓,萬德具,方得稱佛。
說者:佛以八音四辯,金口親宣,對機而說,佛是能說人,仁王下明所說法,此第一重能所也。
仁為美德之稱,王是自在之義。
施行仁政,恩惠黎民,統禦四方,而得自在,故稱仁王。
護者護持,國是國土。
由仁王修德行仁,化被萬民,國土安穩。
則仁王為能護,國土是所護,此第二重能所也。
若以仁王望般若,則般若為能護,而仁王國土,皆所護耳。
由王受持般若大法,則法力加被,能令王身安隐,國界太平,此第三重能所也。
若以般若望仁王,則仁王為能護,而般若國土,皆所護耳。
由王宏護般若大法,則法力普及,能令人民信仰,國土安甯,此第四重能所也。
國若不護,則國危,總論仁王般若皆能護,國土為所護。
護國之法,應以宏法化民,為先務之急,此第五重能所也。
般若是梵語,乃五種不翻中,尊重不翻。
如‘大智度論’第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稱,般若是實相,甚深極重;智慧二字,尚未足以盡其義,是故不可稱。
故諸經論中,皆仍存梵語不翻也。
若欲翻之,當翻妙智,或翻淨慧,是無漏法故。
智慧通于世間法,以世間智慧,雖能發明科學,種種技術,令物質文明,日形進步,而不能挽救人心,創造世界之和平,何況能度衆生,出離生死之苦厄也。
‘成實論’釋雲:真慧名智,即慧是智也。
‘淨名經’雲:知一切衆生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于慧業。
釋雲:智是有,慧是空。
有智故不住空,有慧故不住有。
餘雲:般若,當翻妙智,或淨慧者,亦即此義。
妙則空有雙離,淨則無所住著。
離相無住,是真般若。
又般若為五度之先導。
由有般若智照,能離愚癡;以無癡故,能行布施,而度悭貪;能持淨戒,而度諸惡;能修忍辱,而度嗔恨;能勤精進,而度懈怠;能修禅定,而度散亂。
果能以般若之法而化民,則民修六度,國集千祥,而國不求護而自護矣。
波羅密者:梵語波羅,譯雲彼岸,密名為到。
生死是此岸,煩惱是中流,涅槃是彼岸。
須以六度為船筏,方能得離此岸而到彼岸也。
又能修般若,真智現前,了知生死即是涅槃,煩惱即是菩提,凡夫即是諸佛。
自可不離此岸,誕登彼岸矣。
以上十一字,是别題,别在當部,而與他部所不同故。
經字一字,是通題,通于諸部,所有經藏皆名經故。
梵語修多羅,此翻契經;契者,合也,上合諸佛所說之理,下合衆生應度之機,故名契經。
又翻法本,法者:理法之與教法也。
理不自彰,藉教以顯,則教法為本;教不自起,由理而生,則理法為本。
教理二法,互相為本,故名法本。
又具常法二義:常者,三世聖人,不能易其說。
法者,十界衆生,悉當依其軌。
即天下後世,所共由之道也。
更有多解,恐繁不錄。
問:此經于八部般若,何部所攝?答:八部者——大品、小品、放光、光贊、道行、文殊、金剛、天王,是為八;此屬天王部攝。
此經共有四譯:一、晉朝永嘉年,月支三藏,昙摩羅察(譯法護)譯出二卷;名‘仁王般若’。
二、姚秦弘始三年,鸠摩羅什于長安逍遙園别館譯出二卷,名‘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
三、梁時大同年間,真谛三藏于豫章實因寺譯出一卷,名‘仁王般若’。
四、唐代宗時,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法師奉诏譯,令集京城義學大德良贲等,翰林學士常衮等,于大明宮南桃園詳譯二卷,名‘護國般若波羅密多’。
四經前後,海内多宏秦本。
一釋名竟。
二、辨體 既有其名,須辨其體。
有雲文以義為體,或雲以無相為體,此皆常途之談。
又有以五忍十地為體,依本經文雲:五忍是菩薩法,具列五忍竟。
結雲: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
故知因修般若,得證五忍,一切佛菩薩,無不由五忍而成聖,故以五忍十地為體,此說亦非極成,當以實相為體。
即三種般若,亦是以實相般若,為文字、觀照二般若體。
‘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
依此實相因,而得實相果。
故知此經,以實相為體。
實相者:即諸法真實之相,簡言之即衆生真實妙心。
此心為諸法所依之體,諸法皆依此心而得建立。
實相有二義:一、無相之實相,離一切虛妄差别之染相故。
二、無不相之實相,以有自體,具足恒沙稱性功德之相故。
此經亦從妙心中流出教法,故以實相為體。
二辨體竟。
三、明宗 宗者綱宗,即一經之大綱:又雲宗要,即一經之要旨。
解經,須于釋名辨體之後,提其綱,而挈其要。
此經以佛自行因果為宗,令諸聞者,欣樂增修。
以般若真智,離一切相,而不壞一切相。
從因克果,不失因果。
問:宗與體何别?答:宗緻因果,體則非因非果,能為因果所依。
故以實相之理為體,修因得果為宗也。
三明宗竟。
四、論用 用者力用,如悉達太子,彎祖王弓滿為力;射穿七鼓,貫地出泉為用。
此經以内外二護為用。
内護者,下文雲: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外護者,下文雲:吾今為汝,說護國土因緣,令國土獲安,七難不起,災害不生,萬民安樂,名外護也。
四論用竟。
五、教相 教者:我佛利生之言;相者:分别異同之緻。
欲宏教法,須識頓漸偏圓,若不明了,何以對機成益乎?我釋迦牟尼文佛,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說法四十九年,略分五時:初說華嚴大教,如牛出乳,因大法不契小機,遂乃隐大施小;次說阿含小教,如從乳出酪,既令得成小益,乃欲引小入大;三說大乘方等教,如轉酪成生酥,彈偏斥小,歎大褒圓。
觀見諸子,既已成就大志,四說摩诃般若,如轉生酥為熟酥;盛談真空,實相妙理。
觀時機既至,五說法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如轉熟酥而成無上醍醐;等與諸子,授記作佛。
五時前後,不無頓漸偏圓之相,今宜判定: 此經屬般若部,當在般若時,是大乘熟酥為教相。
經中說護佛果,及護十地行,與王所問摩诃衍雲何照等文,知非小乘明矣。
問:經中有八偈,乃談無常苦空等事,讵非小乘法耶?答:此乃舉往昔百法師,依小乘,說世間不堅固之相,以勸普明王舍國;屬助道,非正說;不得以此疑非大乘也。
此約五重玄義,先提綱要竟。
次釋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者,紀時也。
系姚興嗣位,迎師入關。
三藏法師者,以通達經律論三藏之法,可以為人之師。
鸠摩羅什,具雲鸠摩羅耆婆什,此翻童壽,以童年而有耆德故。
譯者,翻梵語而成華言。
此師為七佛以來,譯經法師,所翻之經,深得佛意,故受持轉盛。
次釋譯人竟。
後解全文。
序品第一 吾國諸師解經,或有分文,或不分者。
如‘大論’釋‘大品般若’,則不分科段。
天親釋‘涅槃’,則有分文。
道安别置序、正、流通三分。
今解依順佛意,大分分三。
此經全文八品,序當其初,故稱第一,乃經中發起之由序為序分。
“觀空品”下六品文,顯示經中正義,即正宗分。
末“囑累品”,囑累弘揚,為流通分。
若按經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以下,即是流通分。
流通今後利益無盡故。
“序品”中,有通序别序。
通序者:通于諸部故,亦名證信序,以信聞時主處衆,六種成就,證明是法可信,故雲證信。
又雲經後序,佛臨涅槃時,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敕阿難雲:我滅後結集法藏時,當安如是我聞等。
别序者:别在本經故,亦名發起序,從爾時十号三明下,如來放光現瑞,發起此經。
又雲經前序,乃如來說經以前之由序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先明六種證信序,亦雲六成就。
如是者,信成就。
阿難結集經時,高升法座,忽感相好同佛,衆起三疑:一疑佛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
因聞阿難唱言,如是我聞,三疑頓息,疑斷則信生。
又阿難白衆言,如我所聞,當如是說,故令生信。
我聞者:聞成就。
法若無聞,安能結集流通?阿難多聞第一,于佛所說法,悉能記憶受持。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而曰我聞者,顯法有所宗也。
一時者:時成就。
法不孤起,必有時節因緣。
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即師資道合,說聽始終之時也。
佛者:主成就。
雖有良時,若無法主,安成教益?此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應機示現,八相成道,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自覺覺他,說法利生之主也。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者:處成就。
若無勝處,安成法會?住約有八,按佛三身而分。
應身四住:一、壽命住,謂五分法身;二、依止住,謂王舍城等;三、境界住,謂大千世界;四、威儀住,謂行立坐卧。
報身三住:一者、天住,住于六欲天;二者、梵住,住于四禅天;三者、聖住,住三解脫門;法身一住:住第一義谛。
今佛說此般若實相妙法,約理則後二住,約事則複多談。
王舍城,乃摩竭提國之都城。
摩竭提,譯雲天羅,系王名,即班足王之父,以王名國故。
時王遊獵,值牸獅子,與王交通,得孕生子,來殿上子于王,王審知是子,即作告令,言我無子,天賜我子,養育成人,足下班駁,時人号為班足。
後紹王位,喜多食肉,一時遽阙,司理王膳之人,竊取城西新死小兒,烹而進之,王美其味,敕常準此。
廚人自後,日于僻處,盜殺小兒,以供王膳,流毒天下,舉國鹹怨,千小國王,起兵伐之,擯在五山。
羅刹翼輔,而為鬼王,因與山神,誓殺千王之頭設供,冀滿所願,即以神力,捉得諸王,唯普明王後方捕至,欲行屠殺,以祭山神。
時普明王,悲啼泣恨,而作是言:‘生來實語,而今乖信。
’班足問言:‘汝求何信?’普明答曰:‘許行大施。
’班足語言:‘放汝行施,事畢就我。
’普明歡喜,遠歸本國,作大施會,委政太子,心安形悅,匍匐就終。
班足問雲:‘死門難向,汝既得去,何更自來?’普明答言:‘我持實語戒,不能畏死而毀戒。
律雲:甯有戒死,不無戒生。
’更與班足廣說慈悲,而斥殺害;仍示一切悉是無常。
班足聞信,得空平等三昧住于初地。
普集千王,不忍殺害,各取一渧血,三條發,以賽山神,而酬其願。
悉放千王歸國。
千王同願,共止山中修道。
于是築城立舍,郁為大國,疊更知政。
千王住故,故城以王舍名。
城中人民,七次建舍,七次被燒,唯王舍皆免。
于是命言,百姓家亦稱王舍,應免火難,後果不燒。
又雲此城,四天王共造,故稱王舍。
摩竭提國,又名摩伽陀國,譯雲持甘露處。
凡有十二城,一區隻尼大城,二富樓那跋檀大城,三阿監車多羅大城,四弗迦羅婆大城,五王舍大城,六舍婆提大城,七婆羅捺大城,八迦毗羅婆城,九瞻婆城,十婆翅多城,十一佝睒彌城,十二鸠樓城。
佛多住王舍城說法。
此城有六精舍:一、竹園精舍,在平地,迦蘭陀長者之所造,去城西北三十裡;二、少力獨上山精舍;三、七葉穴山精舍;四、四天王穴山精舍;五、蛇穴精舍;六、隻阇崛山精舍。
隻阇此翻鹫,崛此翻頭,此山形似鹫頭,故以名焉。
或雲靈鹫山,以多聖人所居,故稱為靈。
王舍城中有五山:鹫頭山居中央,東方象頭,南方馬頭,西方羊頭,北方獅子頭。
佛居中央位,恒依中道說法,故多居鹫頭山。
又此山超勝餘山,今說‘般若’殊勝法門,故依勝處。
與大比丘衆八百萬億。
學無學,皆阿羅漢。
有為功德,無為功德,無學十智、有學八智、有學六智。
三根、十六心行,法假虛實觀,受假虛實觀,名假虛實觀,三空觀門,四谛十二緣,無量功德皆成就。
與大比丘衆下,是衆成就。
若無聽衆,教何所施?諸佛說教,必有四衆: 一、影響衆:或古佛乘願再來,如文殊觀音等。
或他方菩薩,影響法會,助揚佛化,如妙音勢至等。
二、當機衆:機,即聽衆根機,與教可以相當。
如大根聞大法,而起信解修證,是謂當機。
三、發起衆:以同在法會,騰疑緻問,請轉法輪,發起大教,饒益衆生,故名發起。
四、結緣衆:雖然在座同聞,而不能解義起修。
但結法緣,以種遠因,故名結緣。
般若會上,四衆必具。
今文所列聽衆,分此土衆、他方衆、化衆,共成十二。
下文雲:十二大衆皆來集會。
與大比丘衆者:标名也。
先列此土衆。
衆有小大聖凡,閱之自知。
與者,共也。
比丘,出家學道之通稱,名含三義故不翻。
一乞士:外乞食以養色身,内乞法而資慧命;二怖魔:登壇求受具足戒,竟令天魔生恐怖;三破惡:精進修行持淨戒,能破身口七支惡。
比丘而雲大者,揀非小器,皆道高德重之流,能為天王大人之所敬奉,如陳如為梵王所師,迦葉為帝釋所師是也。
衆者:梵語僧伽,此雲和合衆。
有理和、事和。
理和:則同證擇滅無為;事和有六: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名六和僧。
八百萬億者:列數也。
學無學,皆阿羅漢者:顯位也。
學,是前三果有學人;無學,是第四果,已證無學位。
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應受三界人天供養;二殺賊,殺盡九十八使煩惱之賊;三無生,子縛已斷,更不受生。
問:既言有學無學,雲何皆言阿羅漢?智者大師,依‘成論’二釋雲:羅漢二種,一住,二行。
當知行者,是有學人;住者,是無學人。
故經雲:五戒行者,皆行阿羅漢,即是學人。
皆言阿羅漢者,舉勝以顯也。
有為功德,無為功德以下,歎德也。
有為,舉智德有修故;無為,約斷德已證故。
若就境論,道谛是有為,滅谛是無為。
施物名功,歸已曰德,故曰功德。
無學十智者:指第四果。
證無學位,方具十智。
一、法智:于欲界系,約四谛辨四種無漏智;二、比智:于上二界道中,四谛辨四種無漏智,不過法比之殊也;三、他心智:知欲色二界系,現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四、世智:知諸世間有漏智慧也,亦名等智,凡聖同有故;五、苦智: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六、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緣,觀時無漏智;七、滅智:盡滅妙離,觀時無漏智;八道智:道正迹乘,觀時無漏智;九、盡智:‘智論’雲:我見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等;十、無生智:見苦已,不複更見等。
諸經或雲十一智,智度為如實智,知一切法總相别相,如實正知,無有挂礙,是為如實。
此獨在佛心中有,二乘無分,故但雲十智也。
有學八智者:指第三果,阿那含人。
此修道位中,但有八智,無有盡智,及無生智,此二在無學得故。
有學六智者:指初二果人。
須陀洹,斯陀含,但有四谛,及法比二智,更除他心智及等智。
三根者:依大品經論,一、未知欲知根:在見道中,和合九無漏根,而作其體。
九無漏根,謂信等五根,及喜、樂、舍、意等是也;二、知根:在修道中,增進九根,作知根體;三、知已根:在無學道,增進九根,作知已根體。
十六心行者:依修行次第,此與三根,俱應在十智前說,今經乃先說果,而後明因也。
心行者,智者大師雲:從心之所行,故名心行,非心即行也。
行以往趣為義,修此十六觀法,能趣四谛之理,故名行也。
苦下四行:一無常觀,二苦觀,三空觀,四無我觀;集下四行:一因,二集,三緣,四生;滅下四行:一盡,二滅,三妙,四離;道下四行:一道,二正,三迹,四乘。
又有雲八忍八智,合為十六心行。
法假虛實觀,受假虛實觀,名假虛實觀者:此歎三假觀門。
假者,自實無體,藉他方有故。
法假,即五陰等法不實,為法假。
受假,即五陰成,衆生領受六塵,為受假。
法受二皆假名,為名假。
言虛實者:一虛二實,相形立稱。
陰法是虛,衆生謂實,當起慧照觀察,如‘智度論’雲:諸法非實,凡夫虛假,憶想分别,妄謂有人。
如狗臨井,自吠其影;水中無狗,但有相影,而生惡心,投井而死。
衆生亦爾:四大和合,名之為身,因緣生義,動作語言。
凡夫于中,妄執我相,此法假也;生愛憎,起苦樂,此受假也;一切法,但從名字和合,如頭足腹背和合,名之為身,此名假也。
三空觀門者:謂空、無相、無作。
言空門者,觀諸法無我我所,從緣和合而有,無有作者受者,是名空門。
無相門者,觀身雖空,而有相在。
人著此相,心無智慧,當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名無相門。
無作門者,亦雲無願。
既知無相,于二十五有,不作願求,是名無作門。
此三能到涅槃,得三解脫,亦名三解脫門。
四谛者:苦、集、滅、道,界内外兩重因果,審實不虛,故名為谛。
有有作、無作二種分别。
小乘之人,智照未窮,智稱有量,境不極妙,故稱有作。
大乘之人,以無心之真智,照無相之虛宗,境窮智極,名為無作。
十二緣者:即十二因緣法。
自無明起,至老死止,因果相續,循環不斷。
過去二支因,無明及行;現在五支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三支因,愛、取、有;未來二支果,生、老死。
頌雲: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為業道,從識至受并生死,如是七事為苦道。
合之不出惑業苦三,連環鈎鎖。
依惑造業,依業受苦,于苦果中,再起惑造業,所以生死,相續長劫,此是流轉門。
更有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滅。
緣覺人,因聞還滅門,于是志斷無明,而證無生。
無量功德皆成就者:總結具德之多。
上列聲聞衆竟。
複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非斷非常,四谛,十二緣,皆成就。
此列緣覺衆。
八百萬億者,舉數也。
大仙緣覺者,标位。
有三差别:一者、獨覺:出無佛世,無師自悟。
昔有國王,将諸彩女,入園遊觀,見樹林花果,美妙可愛;王食畢少卧,諸彩女競共采摘,毀壞林景。
王時覺已,即悟一切諸法無常。
以物況人,即成大辟支佛,亦稱大仙緣覺。
二者、緣覺:秉佛所說十二因緣教,逆順觀察斷見思惑,更侵習氣,果證無生,名緣覺辟支佛。
三者、須陀洹人:藉前解脫分善根,人間天上,各七返受生,不受第八生,自然成道,為小辟支佛。
非斷非常者:歎德也。
觀三世因果相續,故非斷;因緣畢竟無性,故非常。
四谛十二緣,解見前。
皆成就者,總結也。
列緣覺衆竟。
複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诃薩,皆阿羅漢。
實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行獨大乘,四眼五通,三達十力,四無量心,四辯,四攝,金剛滅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此列菩薩衆。
九百萬億者:舉數也。
菩薩摩诃薩:标名也。
應雲摩诃菩提薩埵,翻為大道心衆生,有大根機,具大智慧,能發無上菩提心。
梵語菩提,此翻為道,能修廣大慈悲行,誓願度脫一切有情。
又菩提薩埵,翻為覺有情,乃上求佛覺,下度有情之士,亦稱大士。
今依台宗,菩薩,有四教之不同:若以生滅心,修六度行,經曆三大阿僧祇劫,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勤修福慧者,此藏教菩薩也。
若以無生心,斷見思惑,故留餘習,扶願受生,往還三界,度脫有情。
十地行圓,當知如佛,此通教菩薩也。
若以無量心,而修無量行。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大慈平等,大悲無限。
華台摩頂,成功德身,此别教菩薩也。
若以無作心,觀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無二無别。
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此圓教菩薩也。
皆阿羅漢者:顯位也。
阿羅漢,名通大小,佛亦稱阿羅漢。
‘本行經’雲:世間有六羅漢,五是陳如等五人,一即是佛。
‘大品’雲:阿羅漢,若智若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大集’亦雲:大法菩薩,名阿羅漢。
故雲皆阿羅漢也。
實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者:歎德也。
方便智,即權智。
菩薩具權實二智,故能真俗等觀,圓融無礙。
實智照理,理無不徹;權智照事,事無不窮。
有實智,故不住生死;有權智,故不住涅槃。
上顯位,雖雲羅漢,此歎德,即異二乘,故當别列。
行獨大乘者:以不樂二乘,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修習大乘行,故曰行獨大乘。
四眼者:以菩薩尚居因位,未得佛眼,故隻具四。
五通者:因無明未盡,于六通中,除漏盡通。
三達,即三明:過去、宿命明;現在,天眼明;未來,漏盡明。
十力者,智論雲:菩薩十力,一發心堅固力,二大慈力,三大悲力,四精進力,五禅定力,六智慧力,七身不厭生死力,八無生法忍力,九解脫力,十無礙力。
四無量心者:一慈,能與一切樂;二悲,能拔一切苦;三喜,能随喜一切功德;四舍,能舍離一切煩惱。
四辯者:四無礙辯才也。
一、法無礙辯:了知諸法,名相差别故;二、辭無礙辯:解一切衆生,殊方異類言音故;三、樂說無礙辯:随衆生樂聞何法,一一能說故;四、義無礙辯:了知一切諸法之義,如地大,以質礙為義等。
又解第一義谛,故得義無礙辯也。
四攝者:一布施:結衆生緣,引令入信故;二愛語:好言勸勉,令起修行故;三利行:凡有所作,令得利益故;四同事:與之同事,親近易度故。
金剛滅定者,三藏師雲:通十地皆名金剛,以觀智之力堅強,能破無明之惑,喻如金剛。
又即金剛三昧,即首楞嚴三昧。
一切功德皆成就者,總結也。
上列三乘聖衆竟,下列六凡聽衆。
複有千萬億五戒賢者,皆行阿羅漢,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無量功德皆成就。
此列五戒賢者衆,首句列數,二句标名,五戒是所持法,賢者為能持人。
戒能止惡生善,殺盜淫三戒,防身業;妄語戒,防口業;酒戒,通防身口意三業。
若能持之,則諸惡自止。
而仁、義、禮、智、信,諸善生焉。
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
賢者:即清信士,能清心寡欲,信樂佛法,所以稱賢,耶優婆塞。
翻為近事男,受持五戒,堪以親近承事三寶故。
提謂波利等問佛:何不為我說四戒六戒?佛答:五者,天下之大數也。
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人為五髒,在陰陽為五行,乃至在法為五戒。
皆行阿羅漢,十地回向者:歎德也。
以迹同凡夫,本皆羅漢。
十地者,始從歡喜地,終至法雲地。
迥向亦十,始從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乃至第十,法界無量回向。
回向有二——一、回向衆生:所修功德,施與一切衆生;二、回向佛果:所作功德,回向薩婆若,皆内秘大心之行,外現清信之身。
五分法身者: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
凡夫惑業所感,以五陰為身;聖賢清靜無為,以五分法身為體。
無量功德皆成就:總結也。
複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羅漢。
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終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
此列清信女衆。
首二句舉數标名,三句下歎德。
清信女:梵語優婆夷,即近事女也。
皆行阿羅漢十地,同上釋。
始生功德下,約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
經雲:善入出住百千三昧是也。
始生:如十回向入地心。
住生:即住初地心。
終生:即出初地心。
若入二地,即為二地始生功德。
地地三生,合為三十生,功德皆成就也。
複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脫,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觀,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此列七賢衆,首二句舉數标名。
十億者:照本國數百萬也。
七賢有二解——一、依小乘:五停心觀、别相念處、總相念處、并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共為七;此等調心順道,故名為賢。
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無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習種性,六名性種性,七名道種性。
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居士者,居家學道之士,又清淨自居之士。
有有位有德者,如蘇東坡、白居易之類;有有德無位者,如龐居士、傅大士之輩。
德行具足下歎德。
先歎所具道品,此人在見道之前,惟具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故隻二十二品。
十一切入:亦名十遍處,入者,處也。
青黃赤白,地水風火,空處,識處,是為十也。
能廣能勝,境名遍處。
八除入,亦名八勝處——一、内有色相,外觀色少:初修此觀;若觀多色,恐難攝持,故觀少色,若好若醜,不起貪嗔。
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由觀道增進,雖觀多亦無妨礙;若好若醜,不起貪嗔。
三、内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不起貪嗔。
四、内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不起貪嗔。
五青、六黃、七赤、八白,内無色,外觀青等四色照耀,勝于八背舍中青等四色,不起法愛,故名為勝。
八解脫者:解脫以背舍為義,又名八背舍。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先觀自身不淨,以欲界貪欲難斷,複觀他色不淨。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已滅内身色相,又為欲界貪欲難斷,複觀外色不淨。
此二背舍色貪心。
三、觀淨色光明:背舍外色不淨觀,樂漸增長,遍身怡悅。
四、空處:舍色觀空,與空相應。
五、識處:舍空緣識,與識相應。
六、無所有處:舍識,而緣無所有,與無所有處相應。
七、非想非非想:識想将盡未盡,非有想,非無想,如燈将殘,半明半滅。
八、滅受想:受想即能緣之心,行人厭患此心散亂,入定滅盡。
定力充足,受想滅而不行,亦雲滅盡定。
此屬無漏,而得解脫。
入此定能經多劫,色身不壞。
迦葉尊者,受佛囑,傳衣彌勒,現在雞足山等彌勒下生,即是入此定。
三慧者:聞思修三慧也。
十六谛、四谛者:依四谛,各四觀,合為十六谛。
如前解。
四三二一品觀,得九十忍者:四即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也。
三即除暖位,二除暖頂,一除前三,合成十忍。
約三界九地,成九十忍也。
一切功德皆成就:總結也。
複有萬萬億九梵、三淨、三光、三梵,五喜樂天,天定,功德定,味,常樂神通,十八生處,功德皆成就。
此列梵衆。
首句舉數,以億積至萬萬也。
九梵即第四禅本天:福愛、福生、廣果、無想,共四天,加寄居其中: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五不還天,合成九梵。
三淨:(第三禅)少淨、無量淨、遍淨。
三光:(第二禅)少光、無量光、光音。
三梵:(初禅)梵衆、梵輔、大梵。
亦合九梵,二九有十八梵天。
五喜樂天者:即謂覺、觀、喜、樂、一心,五支禅境。
有謂别指五淨居天,受喜樂故。
天定功德定味下,歎德。
天定者:報得定,一生禅天,自得其定。
功德定者:修得定,即所修而得之淨定。
味者:味著。
以一字為句。
即是味著禅定也。
常樂神通者:色界天中,有報得、修得,二種神通。
常樂者:屬修得,揀非報得也。
十八生處:即十八梵天。
功德皆成就者:總結也。
複有億億六欲諸大天。
十善果報,神通功德,皆成就。
此列欲界天衆:初二句舉數列名。
六欲即欲界六天:一、四天天王,東持國,南增長,西廣目,北多聞。
二、忉利天,此雲三十三,天主居中,四方各八天,合成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此雲時分。
四、兜率天,此雲知足;有内院外院。
内院,是補處菩薩所居。
五、化樂天,自化五塵欲境受樂。
六、他化自在天,所有樂境,他所化作,自在受樂。
六天之内,有男有女,皆未離欲,故名欲界。
古德頌雲: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是則名為六天欲。
生天漸高,欲心漸輕。
至第六天,若修離欲定,即能出離欲界,上生色界禅天。
禅天之中,無有女人,亦非胞胎受生,乃自然化生。
十善果報神通者:歎德也。
十善,為生天因。
世人于身口意三業,不作十惡行,即成十善。
身不殺、不盜、不淫,居家之人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
意不貪、不嗔、不癡。
十善滿足,身後生天,得六天中依正果報,受種種樂。
亦有報得有漏五通,于六通中,惟除漏盡通;此通是出離三界聖人所得之無漏神通。
未句總結。
複有十六大國王。
各各有一萬、二萬、乃至十萬眷屬。
五戒、十善、三歸功德、清信行具足。
此列人王衆;初舉國數,次明眷屬。
五戒下歎德。
五戒十善,解見在前。
三歸功德者:佛未出世,世間無有真正三寶,以諸天邪師為佛寶;四圍陀典為法寶;諸外道衆為僧寶。
如出世,如杲日麗天,群昏爍破。
歸依佛:樹王得道,福慧兩足。
歸依法:大小兩乘,離欲清淨。
歸依僧:道高德重,人天師範。
清信行具足者:即四信行,信佛法僧三寶及戒,随分具足也。
複有五道,一切衆生。
此列五道衆。
三界六道,今言五者,以阿修羅有胎卵濕化四生。
化生修羅天趣攝,胎生修羅人趣攝,卵生修羅鬼趣攝,濕生修羅畜趣攝,故不别列。
問:五道中有三途,何故諸天有不聞法者,而三途反有受道者?答:‘大涅槃經’雲:于戒緩者,不名為緩;于乘緩者,乃名為緩。
自有乘急而戒緩,戒急而乘緩,乘戒俱急,乘戒俱緩,四種之别。
諸天以過去持戒修定,故生天;不修慧,故不得聞法。
三途以過去破戒,故緻堕落;由修慧故,聲光所招,故得受道。
俱急俱緩可知。
複有他方,不可量衆。
此列他方衆。
文顯可知。
複有變十方淨土,現百億高座,化百億須彌寶華,各各座前華上。
複有無量化佛,無量菩薩,比丘,八部大衆,各各坐寶蓮華。
華上普有無量國土,一一國土,佛及大衆,如今無異。
一一國土中,一一佛及大衆,各各說‘般若波羅密’。
此列變化衆。
初不思議,能變淨土,此非常寂光淨土,乃現華台實報淨相也。
現百億座華,且明應身大千之化相也。
二不思議力,能現諸佛、菩薩、比丘、八部︹八部即:天、龍、夜叉(此雲輕捷)、乾闼婆(此雲尋香天帝樂神)、阿修羅(此雲非天無天德故)、迦樓羅(此雲金翅鳥)、緊那羅(此雲疑神頭有一角,天帝歌神其音最美)、摩呼羅迦(此雲蟒神)并及大衆︺。
各各坐寶蓮華,華上皆有無量國土。
佛及大衆,如今無異。
三不思議力,能說般若。
從一一國土中,一一佛及大衆,聖凡一緻,各說般若,以為此經發起之端。
他方大衆,及化衆,此三界中衆,十二大衆,皆來集會。
坐九級蓮華座。
其會方廣九百五十裡。
大衆佥然而坐。
此結聽衆。
他方大衆,結前第十一他方衆。
及化衆,結第十二變化衆。
三界中衆,結前十種此土衆。
九級蓮華,九層華座也。
廣九百五十裡者:如維摩丈室,廣狹無礙。
大衆佥然而坐,佥者皆也,同也,即同坐一處,同聆妙法也。
以上通序,六種證信竟。
爾時,十号、三明、大滅谛、金剛智,釋迦牟尼佛,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思緣。
此下别序,一經發起因緣。
文有五段:一如來入定,二光華地動,三大衆疑問,四音樂集衆,五如來出定。
今初。
爾時者:當爾六種成就之時。
十号乃贊佛具足十号,名稱普聞,衆生歸信。
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禦丈夫、九天人師、十佛。
三明者: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能知過去無量劫因緣,能見恒沙界外雨滴頭數,能盡一切結習無明。
大滅谛金剛智者:大滅谛,即大寂滅海,無餘涅槃,此贊佛斷德。
金剛,非因中斷惑之金剛觀智,乃果地證理之一切種智。
堅固不壞,喻如金剛,此贊佛智德。
者字:即贊佛是智斷二德究竟之人。
釋迦,此雲能仁,歎佛利他悲德。
牟尼,此雲寂默,歎佛自利智德。
佛是通号,釋迦牟尼是别号。
以無量劫來,智悲并用,上求下化,故得是号。
有二因緣:一、過去劫中,有佛出世,号釋迦牟尼。
觀廣熾陶師,機緣已熟,特往化度。
于傍晚時,率四大弟子,同至陶師窯所。
廣熾見佛相好莊嚴,生大歡喜。
問佛何往?佛雲:來借一宿。
廣熾以草敷座,延佛及僧入窯,禮拜瞻仰,心中發願:願我将來成佛,名字相貌,皆同今佛;四大弟子,名相亦然。
佛為說法,發心修行,從因至果,果孚因願,故得是号。
二、第二阿僧祇劫,燃燈佛出現于世。
有善慧童子,買花供佛,布發掩泥,為佛行過。
佛與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今果如所記。
初年月八日:此明時節。
據吉藏法師疏雲:成道三十六年,正月八日說此經,佛成道七年,方說餘般若。
按諸傳記,已二十九年,加前七年,應在成道後三十六年,生年六十六,說此‘仁王護國般若經’。
方坐十地者:即正住十地也。
非菩薩所曆十地,乃如來所住十地。
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
二、清淨身,不可思議地。
三、海藏地。
四、神通智德地。
五、明德地。
六、無垢焰光開相地。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