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集
關燈
小
中
大
。
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
凡曆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幽溪法師) 66、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猬毛!(西齋禅師) 67、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
(袁宏道) 68、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
(袁宏道) 69、問:人不信淨土,恐隻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70、餘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
(蓮池大師) 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
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
(蓮池大師)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
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蕅益大師) 73、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
(蕅益大師)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随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
光陰不虛度,則刻刻薰修淨業。
(徹悟禅師) 75、悲哉衆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壞。
佛之視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内不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彭二林) 77、蓮花種子,榮悴由人。
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
參禅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
(張守約) 79、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如此滞著,隻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
(悟開禅師) 80、随忙随閑,不離彌陀名号,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師。
以下悉同)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82、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
83、佛固不見棄于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85、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
其願之切,當如堕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86、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隻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89、汝雖于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骛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衆,多是好高骛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
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95、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96、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将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
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時常作将死、将堕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緣消業第一妙法。
100、末法衆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笃培。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
凡曆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幽溪法師) 66、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猬毛!(西齋禅師) 67、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
(袁宏道) 68、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
(袁宏道) 69、問:人不信淨土,恐隻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70、餘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
(蓮池大師) 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
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
(蓮池大師)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
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蕅益大師) 73、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
(蕅益大師)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随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
光陰不虛度,則刻刻薰修淨業。
(徹悟禅師) 75、悲哉衆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壞。
佛之視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内不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彭二林) 77、蓮花種子,榮悴由人。
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
參禅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
(張守約) 79、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如此滞著,隻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
(悟開禅師) 80、随忙随閑,不離彌陀名号,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師。
以下悉同)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82、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
83、佛固不見棄于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85、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
其願之切,當如堕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86、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隻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89、汝雖于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骛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衆,多是好高骛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
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95、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96、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将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
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時常作将死、将堕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緣消業第一妙法。
100、末法衆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笃培。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