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衆生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
開衆生知見、即是世間。
汝若但勞勞執念勞、疲也。
勤也。
說文、劇也。
勞勞、言勞之至也。
以為功課者、功、功令。
課、課程。
每日限定時間作事、謂之功課。
何異牦牛愛尾。
牦、音毛○法華方便品、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
深著于五欲、如牦愛尾。
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牦牛黑色。
背有長毛。
尾粗大、毛尤長。
頗自愛護。
人取尾毛以為冠纓。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
豈障汝念。
隻為迷悟在人、在人之人、非指他人言。
亦指迷悟人之自己也。
損益由己。
損益猶言增滅。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
轉、轉誦也。
即誦滿一遍又一遍、次第遍遍誦下之意。
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被經轉、為經所轉也。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但執誦文字語句者、則為法華所轉。
心悟轉法華。
楞嚴經、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中庸注、誠能動物、即轉物之義。
誦經久不明。
法達誦法華經三千部、不明此經之宗旨。
與義作仇家。
此言與法華經義相違也。
仇家、冤家也。
○起信論、或為知友。
或為冤家。
無念念即正。
無念無作而念經、即為正心念經。
有念念成邪。
有有無之念、則為邪心被經轉。
有無俱不計、不計、不涉計較也。
長禦白牛車。
駕馭車馬曰禦。
○法華科注、白即是諸色之本、而與本淨無漏相應。
體具萬德、如膚之充。
煩惱不染、如色之潔。
○華嚴合論、門前三駕、且受權乘。
露地白牛、方明實德。
達聞偈、不覺悲泣。
言下大悟。
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
乃被法華轉。
再啟曰、再啟、再開問也。
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法華經方便品、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唯識十、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知故。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
自非上根、眼等諸根上利者、曰上根。
未免疑謗。
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羊車喻聲聞。
鹿車喻緣覺。
牛車喻菩薩。
白牛之車喻一佛乘。
如何區别。
願和尚再垂開示。
開示者、啟發之而示以佛道也。
師曰、經意分明、經意、指法華經方便譬喻二品之意。
汝自迷背。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度、入聲。
量之也。
饒伊盡思共推、饒伊、猶言盡他。
轉加懸遠。
懸遠、吊遠也。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
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
法華方便品、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汝今谛聽。
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
即從座起。
禮佛而退。
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聽從也。
從教也。
從他即聽他也。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法華經譬喻品、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匝欄盾、四面懸鈴。
又于其上、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寶繩交絡。
垂諸華纓。
重敷婉筵。
安置丹枕。
駕以白牛。
膚色充潔。
形體姝好。
有大筋力。
行步平正。
其疾如風。
○案佛之知見、即在人人之自性中、故以坐白牛車喻之。
更于門外覓三車。
法華經譬喻品、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
法華經方便品、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案一佛乘、即人人自己之佛性、亦即佛之知見也。
亦即人人自坐之白牛車也。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法華方便品、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又雲、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
為昔時故。
為實施權。
一乘是實、涅槃經、一切衆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
以是義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為今時故。
開權顯實。
隻教汝去假歸實。
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歸一佛乘實相而見之、即無一佛乘實相之名。
無妙法之相、此祖門下之眼、而非不見性者之所知也、故法句經雲、森羅及萬象、一法所印。
一亦不為一。
應知所有珍财、所有珍财、衆生本具之寶藏也。
盡屬于汝、由汝受用。
法華譬喻品、是大長者、财富無量。
種種庫藏悉皆充溢。
今此幼童皆是吾子。
愛無偏黨。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
應當等心、各各與之。
○受用、享受之意。
○朱子語錄、不會曆許多、事過便去、看易也。
卒未得他受用。
更不作父想、父、指長者。
喻諸佛如來也。
亦不作子想、子指諸窮人。
喻一切衆生。
亦無用想。
法華信解品雲、宜加用心、無令偏失。
又曰、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案此言既得珍寶、則父想子想用想、三想一齊捐除。
是名持法華經。
從劫至劫、手不釋卷、轉如是經無有究盡。
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自己有一乘法、故無不念時也。
○妙玄第八、手不執卷、常讀是經。
口無言聲、遍誦衆典。
佛不說法、常聞梵音。
心不思維、遍照法界。
達蒙啟發。
論語述而篇、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踴躍歡喜。
法華科注二、内解在心、名歡喜。
喜動于形、名踴躍。
○左傳、距躍三百、曲踴三百。
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一遍為一部、法達共讀三千遍法華經。
曹溪一句亡。
往日恃誦經三千部有大功德、今日至曹溪于一句之下亡所恃也。
未明出世旨、出世旨、出興于世間之旨。
即一大事因緣也。
言佛乘此一大事因緣來此世間度人者。
甯歇累生狂。
甯、安能之意。
累生、多生也。
羊鹿牛權設、佛不得已而設此羊鹿牛三乘。
初中後善揚。
法華序品、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
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
純一無雜。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揚、演說而舉揚之也。
誰知火宅内、火宅、火作方燒之宅。
○法華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元是法中王。
元、本來也。
○法華信解品、法王法中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無上大果。
○證道歌、法中王、最高勝。
注曰、王中法王位過百王之上、故雲法中王也。
○案此言迷于火宅内者、一悟本來、即是法中王也。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
達從此領玄旨。
玄旨、深奧之義理也。
○張蠙詩、靜室談玄旨。
亦不辍誦經。
辍、音拙。
止也。
已也。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
智通見傳燈錄五、會元二、正脈一、禅林類聚八。
○唐之壽州、今之壽縣。
屬安徽淮泗道。
安豐縣故城、在今壽縣西南。
初看楞伽經、楞伽注見前。
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
不會、不明白也。
○永嘉證道歌、三身四智體中圓。
注雲、三身四智者、乃覺性功用得名也。
所言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也。
四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
詳後。
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
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束四智成三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
幾個智獨成一身。
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
平等性智獨成報身。
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
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
隻令未解者看。
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
何以故、為體性無相、從無住本而立。
亦無無作本。
若離本性、别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
四智不離本性。
若離本性而說三身。
故曰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三身從一自性而生、非三身中各有一自性也。
○大乘莊嚴論、轉八識成四智。
束四智成三身。
故既悟三身之無有自性。
即明三身由四智而成也。
○四智菩提、即四智之智慧也。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言各人自性中皆有三身。
發明成四智。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轉八識成四智。
束四智成三身。
幾個識共成一智。
幾個識獨成一智。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
第六是意、獨成妙觀察智。
第七心識、獨成平等性智。
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言不必不聞不見、屏絕外緣、已能直入佛地。
吾今為汝說、谛信永無迷。
谛、審實不虛義。
信、更無疑念也。
莫學馳求者、莫學、猶言勿效。
馳求、向外馳求也。
○血脈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終日說菩提。
此言莫學向外馳求、不向自性中求、雖終日說菩提、而終不得菩提也。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
何更問耶。
轉八識成四智。
束四智成三身。
三身既會、未有不明四智者。
故曰何更問耶。
若離三身、别談四智。
此名有智無身。
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試以造屋喻之。
四智如材料。
三身如房屋。
若離三身而别談四智、猶離房屋而但講材料。
此名有材料而無房屋。
雖有此材料、還與無材料相同。
複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自性清淨、喚為鏡智。
○唐釋慧海雲、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
○三藏法數十四、一、大圓鏡智。
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内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心無病。
唐釋慧海曰、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即是二性空。
二性空、即平等性智。
○三藏法數十四、二、平等性智。
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衆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機、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有隔礙相、則為有病。
若無隔礙、萬法流通、更無滞著、故為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唐釋慧海雲、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亂想、而得自在。
即是妙觀察智。
○三藏法數十四、三、妙觀察智。
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後知衆生根性樂欲、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其開悟、獲大安樂、是名妙觀察智。
○案六識、七識、曆曆事行、練磨純熟、應機接物、任運不涉計度、頓時觀察明了、不假功成、故雲非功也。
成所作智同圓鏡。
應所成辦、喚為所作智。
○唐釋慧海雲、能令諸根随事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三藏數十四、四、成所作智。
謂如來為欲利樂諸衆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諸衆生、令入聖道、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句成所作智。
五八六七果因轉、五者、八識中之前五識也。
如眼之能見色、耳之能聞聲、鼻之能辨臭、舌之能别味、身之能知冷熱、對于色聲香味觸之五塵、有能起五種識之性也。
○八者、八識中之第八識也。
又名阿賴耶識。
又名藏識。
凡為世間萬物之本之種子、皆收藏于此識之中也。
前五識、及第八識。
皆屬于果。
○六者、八識中之第六識也。
因前五識之感覺、而起分别判斷之作用。
故名曰意識。
○七者、八識中之第七識也。
名曰末那識。
因六識分别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
故又謂之我見識。
第六識、及第七識。
皆屬于因。
○果因轉者、即憨山大師所謂六七二識因中先轉、五八一體至果乃圓也。
但用名言無實性。
人天眼目下注、但用名言無實性。
轉名不轉體也。
○傳燈錄五注、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此言轉八識成四智、在文字上則謂之轉。
在實性(又名自性、又名自心、自本性、真如、)上則無所謂轉也。
迷則為識、悟則為智。
在實性固無所改變也。
若于轉處不留情、心迷則為識、心悟則為智。
一悟悟至極處、不再退轉、即所謂不留情也。
繁興永處那伽定。
起信論法藏序、雖複繁興鼓躍、未始動于心源。
○筆削記一、繁、多也。
興、起也。
繁、則染淨多途。
興、則新新生起。
○欲長保其壽、俟彌勒佛出世、以此為願力者。
名曰那伽定。
○人天眼目下注雲、那伽定者、此曰龍定。
龍常靜思念攝、故有定力。
能現大變。
佛有四威儀而常在定、故喻龍也。
原注、如上、轉識為智也。
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雖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轉。
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按已上六十七字。
考大藏經刻本、及明刻本。
均作小字。
惟近刻本誤作大字。
與壇經原文相混。
非是。
故仍作小字而冠原注二字以别之。
憨山大師夢遊集一、示周賜孺曰、周子請益法相宗旨。
老人因揭六祖識智頌曰、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轉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此八句、發盡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
往往數寶算沙之徒、貪多嚼不爛、概視此為閑家具、曾無正眼觑之者。
大可憫也。
鹹謂六祖不識字、不通教、何以道此。
殊不知佛祖慧命、隻有八個字包括無餘。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無一物。
以唯識故、萬法枞然。
蓋萬法從唯識變現耳。
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
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無片事可得。
即黃梅夜半露出本來無一物。
即此一語、十方三世諸佛、曆代祖師、盡在裡許擘不破。
故衣缽止之。
即二派五宗、都從此一語衍出。
何曾有性相之分耶。
及觀識智頌、略為注破。
若約三界唯心、則無下口處。
因迷此心變而為識、則失真如之名。
但名阿賴耶識。
亦名藏識。
此識乃全體真如所變者。
斯正所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
乃真妄迷悟之根。
生死凡聖之本。
楞伽雲、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既雲藏識即阿賴耶。
而又雲常住。
則本不動也。
然所動者非藏識。
特境界風耳。
偈雲、前境若無心亦無。
是則取境界者、非藏識、乃生滅心耳。
此生滅心強名七識。
其實是八識之動念、而謂生機。
若此機一息、前境頓空、而六識縱能分别、亦無可寄矣。
若前五識原無别體、但是藏識應緣之用。
獨能照境、不能分别。
故曰同圓鏡。
其分别五塵者非五識。
乃同時意識耳。
故居有功。
若不起分别、則見非功矣。
由是觀之。
藏識本真、故曰性清淨。
其過在一念生心。
是為心病。
有生則有滅惟此生滅、如水之流。
非水外别有流也。
但水不住之性。
見有流相。
有流則非湛淵之水明矣。
故楞伽二種生住滅、謂相生住滅、流注生住滅、此二種生滅、總屬藏識。
生滅不滅、則前七識生。
生滅若滅、則唯一精真。
其真如之性自茲複矣。
複則識不名識而名智。
故曰心無病。
六祖大師所頌、約轉八識而成四智。
大圓鏡智、藏識所轉。
平等性智、七識所轉。
妙觀察智六識所轉。
成所作智、前五識轉。
以妄屬藏識之用。
故真亦同圓鏡。
然六七二識、因中先轉。
五八一體、至果乃圓。
如此觀之。
識本非實、而妄有二用。
故曰但轉名言而已。
換名不換體也。
且此體不在禅定修行。
唯在日用一切。
聖凡同時轉之。
唯在留情不留情之間、故有聖凡迷悟之别。
周子有志于此。
谛向日用轉處著眼。
試定當看。
通頓悟性智。
遂呈偈曰、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衆生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
開衆生知見、即是世間。
汝若但勞勞執念勞、疲也。
勤也。
說文、劇也。
勞勞、言勞之至也。
以為功課者、功、功令。
課、課程。
每日限定時間作事、謂之功課。
何異牦牛愛尾。
牦、音毛○法華方便品、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
深著于五欲、如牦愛尾。
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牦牛黑色。
背有長毛。
尾粗大、毛尤長。
頗自愛護。
人取尾毛以為冠纓。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
豈障汝念。
隻為迷悟在人、在人之人、非指他人言。
亦指迷悟人之自己也。
損益由己。
損益猶言增滅。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
轉、轉誦也。
即誦滿一遍又一遍、次第遍遍誦下之意。
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被經轉、為經所轉也。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但執誦文字語句者、則為法華所轉。
心悟轉法華。
楞嚴經、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中庸注、誠能動物、即轉物之義。
誦經久不明。
法達誦法華經三千部、不明此經之宗旨。
與義作仇家。
此言與法華經義相違也。
仇家、冤家也。
○起信論、或為知友。
或為冤家。
無念念即正。
無念無作而念經、即為正心念經。
有念念成邪。
有有無之念、則為邪心被經轉。
有無俱不計、不計、不涉計較也。
長禦白牛車。
駕馭車馬曰禦。
○法華科注、白即是諸色之本、而與本淨無漏相應。
體具萬德、如膚之充。
煩惱不染、如色之潔。
○華嚴合論、門前三駕、且受權乘。
露地白牛、方明實德。
達聞偈、不覺悲泣。
言下大悟。
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
乃被法華轉。
再啟曰、再啟、再開問也。
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法華經方便品、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唯識十、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知故。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
自非上根、眼等諸根上利者、曰上根。
未免疑謗。
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羊車喻聲聞。
鹿車喻緣覺。
牛車喻菩薩。
白牛之車喻一佛乘。
如何區别。
願和尚再垂開示。
開示者、啟發之而示以佛道也。
師曰、經意分明、經意、指法華經方便譬喻二品之意。
汝自迷背。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度、入聲。
量之也。
饒伊盡思共推、饒伊、猶言盡他。
轉加懸遠。
懸遠、吊遠也。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
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
法華方便品、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汝今谛聽。
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
即從座起。
禮佛而退。
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聽從也。
從教也。
從他即聽他也。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法華經譬喻品、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匝欄盾、四面懸鈴。
又于其上、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寶繩交絡。
垂諸華纓。
重敷婉筵。
安置丹枕。
駕以白牛。
膚色充潔。
形體姝好。
有大筋力。
行步平正。
其疾如風。
○案佛之知見、即在人人之自性中、故以坐白牛車喻之。
更于門外覓三車。
法華經譬喻品、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
法華經方便品、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案一佛乘、即人人自己之佛性、亦即佛之知見也。
亦即人人自坐之白牛車也。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法華方便品、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又雲、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
為昔時故。
為實施權。
一乘是實、涅槃經、一切衆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
以是義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為今時故。
開權顯實。
隻教汝去假歸實。
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歸一佛乘實相而見之、即無一佛乘實相之名。
無妙法之相、此祖門下之眼、而非不見性者之所知也、故法句經雲、森羅及萬象、一法所印。
一亦不為一。
應知所有珍财、所有珍财、衆生本具之寶藏也。
盡屬于汝、由汝受用。
法華譬喻品、是大長者、财富無量。
種種庫藏悉皆充溢。
今此幼童皆是吾子。
愛無偏黨。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
應當等心、各各與之。
○受用、享受之意。
○朱子語錄、不會曆許多、事過便去、看易也。
卒未得他受用。
更不作父想、父、指長者。
喻諸佛如來也。
亦不作子想、子指諸窮人。
喻一切衆生。
亦無用想。
法華信解品雲、宜加用心、無令偏失。
又曰、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案此言既得珍寶、則父想子想用想、三想一齊捐除。
是名持法華經。
從劫至劫、手不釋卷、轉如是經無有究盡。
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自己有一乘法、故無不念時也。
○妙玄第八、手不執卷、常讀是經。
口無言聲、遍誦衆典。
佛不說法、常聞梵音。
心不思維、遍照法界。
達蒙啟發。
論語述而篇、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踴躍歡喜。
法華科注二、内解在心、名歡喜。
喜動于形、名踴躍。
○左傳、距躍三百、曲踴三百。
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一遍為一部、法達共讀三千遍法華經。
曹溪一句亡。
往日恃誦經三千部有大功德、今日至曹溪于一句之下亡所恃也。
未明出世旨、出世旨、出興于世間之旨。
即一大事因緣也。
言佛乘此一大事因緣來此世間度人者。
甯歇累生狂。
甯、安能之意。
累生、多生也。
羊鹿牛權設、佛不得已而設此羊鹿牛三乘。
初中後善揚。
法華序品、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
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
純一無雜。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揚、演說而舉揚之也。
誰知火宅内、火宅、火作方燒之宅。
○法華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元是法中王。
元、本來也。
○法華信解品、法王法中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無上大果。
○證道歌、法中王、最高勝。
注曰、王中法王位過百王之上、故雲法中王也。
○案此言迷于火宅内者、一悟本來、即是法中王也。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
達從此領玄旨。
玄旨、深奧之義理也。
○張蠙詩、靜室談玄旨。
亦不辍誦經。
辍、音拙。
止也。
已也。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
智通見傳燈錄五、會元二、正脈一、禅林類聚八。
○唐之壽州、今之壽縣。
屬安徽淮泗道。
安豐縣故城、在今壽縣西南。
初看楞伽經、楞伽注見前。
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
不會、不明白也。
○永嘉證道歌、三身四智體中圓。
注雲、三身四智者、乃覺性功用得名也。
所言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也。
四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
詳後。
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
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束四智成三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
幾個智獨成一身。
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
平等性智獨成報身。
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
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
隻令未解者看。
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
何以故、為體性無相、從無住本而立。
亦無無作本。
若離本性、别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
四智不離本性。
若離本性而說三身。
故曰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三身從一自性而生、非三身中各有一自性也。
○大乘莊嚴論、轉八識成四智。
束四智成三身。
故既悟三身之無有自性。
即明三身由四智而成也。
○四智菩提、即四智之智慧也。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言各人自性中皆有三身。
發明成四智。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轉八識成四智。
束四智成三身。
幾個識共成一智。
幾個識獨成一智。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
第六是意、獨成妙觀察智。
第七心識、獨成平等性智。
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言不必不聞不見、屏絕外緣、已能直入佛地。
吾今為汝說、谛信永無迷。
谛、審實不虛義。
信、更無疑念也。
莫學馳求者、莫學、猶言勿效。
馳求、向外馳求也。
○血脈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終日說菩提。
此言莫學向外馳求、不向自性中求、雖終日說菩提、而終不得菩提也。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
何更問耶。
轉八識成四智。
束四智成三身。
三身既會、未有不明四智者。
故曰何更問耶。
若離三身、别談四智。
此名有智無身。
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試以造屋喻之。
四智如材料。
三身如房屋。
若離三身而别談四智、猶離房屋而但講材料。
此名有材料而無房屋。
雖有此材料、還與無材料相同。
複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自性清淨、喚為鏡智。
○唐釋慧海雲、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
○三藏法數十四、一、大圓鏡智。
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内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心無病。
唐釋慧海曰、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即是二性空。
二性空、即平等性智。
○三藏法數十四、二、平等性智。
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衆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機、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有隔礙相、則為有病。
若無隔礙、萬法流通、更無滞著、故為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唐釋慧海雲、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亂想、而得自在。
即是妙觀察智。
○三藏法數十四、三、妙觀察智。
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後知衆生根性樂欲、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其開悟、獲大安樂、是名妙觀察智。
○案六識、七識、曆曆事行、練磨純熟、應機接物、任運不涉計度、頓時觀察明了、不假功成、故雲非功也。
成所作智同圓鏡。
應所成辦、喚為所作智。
○唐釋慧海雲、能令諸根随事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三藏數十四、四、成所作智。
謂如來為欲利樂諸衆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諸衆生、令入聖道、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句成所作智。
五八六七果因轉、五者、八識中之前五識也。
如眼之能見色、耳之能聞聲、鼻之能辨臭、舌之能别味、身之能知冷熱、對于色聲香味觸之五塵、有能起五種識之性也。
○八者、八識中之第八識也。
又名阿賴耶識。
又名藏識。
凡為世間萬物之本之種子、皆收藏于此識之中也。
前五識、及第八識。
皆屬于果。
○六者、八識中之第六識也。
因前五識之感覺、而起分别判斷之作用。
故名曰意識。
○七者、八識中之第七識也。
名曰末那識。
因六識分别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
故又謂之我見識。
第六識、及第七識。
皆屬于因。
○果因轉者、即憨山大師所謂六七二識因中先轉、五八一體至果乃圓也。
但用名言無實性。
人天眼目下注、但用名言無實性。
轉名不轉體也。
○傳燈錄五注、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此言轉八識成四智、在文字上則謂之轉。
在實性(又名自性、又名自心、自本性、真如、)上則無所謂轉也。
迷則為識、悟則為智。
在實性固無所改變也。
若于轉處不留情、心迷則為識、心悟則為智。
一悟悟至極處、不再退轉、即所謂不留情也。
繁興永處那伽定。
起信論法藏序、雖複繁興鼓躍、未始動于心源。
○筆削記一、繁、多也。
興、起也。
繁、則染淨多途。
興、則新新生起。
○欲長保其壽、俟彌勒佛出世、以此為願力者。
名曰那伽定。
○人天眼目下注雲、那伽定者、此曰龍定。
龍常靜思念攝、故有定力。
能現大變。
佛有四威儀而常在定、故喻龍也。
原注、如上、轉識為智也。
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雖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轉。
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按已上六十七字。
考大藏經刻本、及明刻本。
均作小字。
惟近刻本誤作大字。
與壇經原文相混。
非是。
故仍作小字而冠原注二字以别之。
憨山大師夢遊集一、示周賜孺曰、周子請益法相宗旨。
老人因揭六祖識智頌曰、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轉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此八句、發盡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
往往數寶算沙之徒、貪多嚼不爛、概視此為閑家具、曾無正眼觑之者。
大可憫也。
鹹謂六祖不識字、不通教、何以道此。
殊不知佛祖慧命、隻有八個字包括無餘。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無一物。
以唯識故、萬法枞然。
蓋萬法從唯識變現耳。
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
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無片事可得。
即黃梅夜半露出本來無一物。
即此一語、十方三世諸佛、曆代祖師、盡在裡許擘不破。
故衣缽止之。
即二派五宗、都從此一語衍出。
何曾有性相之分耶。
及觀識智頌、略為注破。
若約三界唯心、則無下口處。
因迷此心變而為識、則失真如之名。
但名阿賴耶識。
亦名藏識。
此識乃全體真如所變者。
斯正所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
乃真妄迷悟之根。
生死凡聖之本。
楞伽雲、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既雲藏識即阿賴耶。
而又雲常住。
則本不動也。
然所動者非藏識。
特境界風耳。
偈雲、前境若無心亦無。
是則取境界者、非藏識、乃生滅心耳。
此生滅心強名七識。
其實是八識之動念、而謂生機。
若此機一息、前境頓空、而六識縱能分别、亦無可寄矣。
若前五識原無别體、但是藏識應緣之用。
獨能照境、不能分别。
故曰同圓鏡。
其分别五塵者非五識。
乃同時意識耳。
故居有功。
若不起分别、則見非功矣。
由是觀之。
藏識本真、故曰性清淨。
其過在一念生心。
是為心病。
有生則有滅惟此生滅、如水之流。
非水外别有流也。
但水不住之性。
見有流相。
有流則非湛淵之水明矣。
故楞伽二種生住滅、謂相生住滅、流注生住滅、此二種生滅、總屬藏識。
生滅不滅、則前七識生。
生滅若滅、則唯一精真。
其真如之性自茲複矣。
複則識不名識而名智。
故曰心無病。
六祖大師所頌、約轉八識而成四智。
大圓鏡智、藏識所轉。
平等性智、七識所轉。
妙觀察智六識所轉。
成所作智、前五識轉。
以妄屬藏識之用。
故真亦同圓鏡。
然六七二識、因中先轉。
五八一體、至果乃圓。
如此觀之。
識本非實、而妄有二用。
故曰但轉名言而已。
換名不換體也。
且此體不在禅定修行。
唯在日用一切。
聖凡同時轉之。
唯在留情不留情之間、故有聖凡迷悟之别。
周子有志于此。
谛向日用轉處著眼。
試定當看。
通頓悟性智。
遂呈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