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品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在舍衛城中、世尊、佛之尊号也。
以佛具萬德、為世所尊重故也。
○淨影大經疏、佛具衆德、為世欽仰、故号世尊。
○佛說十号經、天人凡聖世出世間鹹皆尊重、故曰世尊。
○舍衛、在中印度境。
憍薩羅國之都城。
為别南憍薩羅國。
故名。
說西方引化經文、引化、引接化度也。
○經文、經之文句、能诠義理者。
即能诠經文所诠之義理。
分明去此不遠。
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十萬八千、言其成數也。
即身中十惡八邪。
十惡、十不善也。
○法界次第上之下、十惡者。
一、殺生。
二、偷盜。
新名不與取。
三、邪淫。
非自己之妻妾而行欲者。
四、妄語。
新名虛诳語。
五、兩舌。
新名離間語。
六、惡口。
新名粗惡語。
七、绮語。
新名雜穢語。
語含淫意者。
八、念欲。
九、嗔恚。
十、邪見。
○八邪、八正道之反對也。
一、邪見。
二、邪思惟。
三、邪語。
四、邪業。
五、邪命。
六、邪方便。
七、邪念。
八、邪定也。
便是說遠。
說遠為其下根。
下根、根性劣者、根機弱者。
○涅槃經十四、極下根者、如來終不為轉法輪。
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
迷悟有殊、見有遲疾。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
悟人自淨其心。
所以佛言随其心淨即佛土淨。
注維摩經第一佛國品雲、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肇曰、衆生既淨。
則土無穢也。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
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
□、廣韻俗愆字。
過也。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
悟人在處一般。
語錄解義。
一般、一樣也。
○海水一滴、能了心無礙。
則南北東西。
在在處處無往不通。
全無别趣觸向。
面前寂光妙土。
是謂在處一般。
所以佛言随所住處恒安樂。
安樂、身安心樂也。
○文句八下、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心者、萬法之本。
能生一切諸法、故名心地。
○心地觀經八、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
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衆生之心、猶如大地。
五榖五果、從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
以此因緣、三界唯心。
心名為地。
西方去此不遙。
圜悟禅師雲、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
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若也恁麼、反照凝然。
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内非外、行棒也打他不著。
行喝也驚他不得。
直得淨裸裸、赤灑灑、是個無生法忍。
不退轉輪、截斷兩頭。
歸家穩坐、正當恁麼時。
不須他處覓。
隻此是西方。
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往生、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六祖言不善之人、雖念佛、難于往生。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
蓮池大師正訛集雲、壇經以十惡八邪。
譬十萬八千。
人遂謂西方極樂世界。
去此十萬八千。
此訛也。
十萬八千者。
五天竺國之西方也。
極樂去此。
蓋十萬億佛刹。
夫大千世界為一佛刹。
十萬億刹。
非人力所到。
非鬼力神力天力所到。
惟是念佛人。
一心不亂。
感應道交。
到如彈指耳。
豈震旦詣乎天竺。
同為南瞻部之程途耶。
然則六祖不知西方欤。
曰、壇經是大衆記錄。
非出祖筆。
如六經四子。
亦多漢儒附會。
胡可盡信。
不然、舉近況遠。
理亦無礙。
如在市心。
以北郊喻燕京。
以南郊喻白下。
則借近之五天喻遠之極樂。
欲時人易曉耳。
何礙之有。
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彈指、時之名。
○戒疏二下、僧祇雲、二十念為瞬、二十瞬為彈指。
便睹彌陀。
彌陀、阿彌陀之略、如來之名也。
使君但行十善、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欲、不嗔恚、不愚癡也。
何須更願往生。
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
若悟無生頓法、大智度論七十三、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
何況大。
是名無生。
得是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
是名得無生法忍。
○唐釋慧海曰、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
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
經雲、證無生法忍是也、○唐釋慧海曰、頓者、頓除妄
以佛具萬德、為世所尊重故也。
○淨影大經疏、佛具衆德、為世欽仰、故号世尊。
○佛說十号經、天人凡聖世出世間鹹皆尊重、故曰世尊。
○舍衛、在中印度境。
憍薩羅國之都城。
為别南憍薩羅國。
故名。
說西方引化經文、引化、引接化度也。
○經文、經之文句、能诠義理者。
即能诠經文所诠之義理。
分明去此不遠。
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十萬八千、言其成數也。
即身中十惡八邪。
十惡、十不善也。
○法界次第上之下、十惡者。
一、殺生。
二、偷盜。
新名不與取。
三、邪淫。
非自己之妻妾而行欲者。
四、妄語。
新名虛诳語。
五、兩舌。
新名離間語。
六、惡口。
新名粗惡語。
七、绮語。
新名雜穢語。
語含淫意者。
八、念欲。
九、嗔恚。
十、邪見。
○八邪、八正道之反對也。
一、邪見。
二、邪思惟。
三、邪語。
四、邪業。
五、邪命。
六、邪方便。
七、邪念。
八、邪定也。
便是說遠。
說遠為其下根。
下根、根性劣者、根機弱者。
○涅槃經十四、極下根者、如來終不為轉法輪。
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
迷悟有殊、見有遲疾。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
悟人自淨其心。
所以佛言随其心淨即佛土淨。
注維摩經第一佛國品雲、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肇曰、衆生既淨。
則土無穢也。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
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
□、廣韻俗愆字。
過也。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
悟人在處一般。
語錄解義。
一般、一樣也。
○海水一滴、能了心無礙。
則南北東西。
在在處處無往不通。
全無别趣觸向。
面前寂光妙土。
是謂在處一般。
所以佛言随所住處恒安樂。
安樂、身安心樂也。
○文句八下、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心者、萬法之本。
能生一切諸法、故名心地。
○心地觀經八、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
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衆生之心、猶如大地。
五榖五果、從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
以此因緣、三界唯心。
心名為地。
西方去此不遙。
圜悟禅師雲、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
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若也恁麼、反照凝然。
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内非外、行棒也打他不著。
行喝也驚他不得。
直得淨裸裸、赤灑灑、是個無生法忍。
不退轉輪、截斷兩頭。
歸家穩坐、正當恁麼時。
不須他處覓。
隻此是西方。
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往生、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六祖言不善之人、雖念佛、難于往生。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
蓮池大師正訛集雲、壇經以十惡八邪。
譬十萬八千。
人遂謂西方極樂世界。
去此十萬八千。
此訛也。
十萬八千者。
五天竺國之西方也。
極樂去此。
蓋十萬億佛刹。
夫大千世界為一佛刹。
十萬億刹。
非人力所到。
非鬼力神力天力所到。
惟是念佛人。
一心不亂。
感應道交。
到如彈指耳。
豈震旦詣乎天竺。
同為南瞻部之程途耶。
然則六祖不知西方欤。
曰、壇經是大衆記錄。
非出祖筆。
如六經四子。
亦多漢儒附會。
胡可盡信。
不然、舉近況遠。
理亦無礙。
如在市心。
以北郊喻燕京。
以南郊喻白下。
則借近之五天喻遠之極樂。
欲時人易曉耳。
何礙之有。
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彈指、時之名。
○戒疏二下、僧祇雲、二十念為瞬、二十瞬為彈指。
便睹彌陀。
彌陀、阿彌陀之略、如來之名也。
使君但行十善、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欲、不嗔恚、不愚癡也。
何須更願往生。
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
若悟無生頓法、大智度論七十三、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
何況大。
是名無生。
得是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
是名得無生法忍。
○唐釋慧海曰、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
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
經雲、證無生法忍是也、○唐釋慧海曰、頓者、頓除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