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閩泉州大開元寺沙門圓瑛講
講解此經分為三科甲初釋題目二叙譯人三解經文今初
佛說阿彌陀經
此六字題目,為一經之總綱;下全卷經文,乃一題之别目。
故解經者,必宜先釋題目;如提綱者則衆目自彰,揭領者則衆縷自直。
本題具有能說所說、能诠所诠,兩種能所。
按古德七種立題,當判屬第一種、單人立題。
佛是此土娑婆教主,能說的入;阿彌陀是彼方極樂導師,所說的人。
能說所說,二皆是人;以佛是已證究竟極果之人故。
題中并無法喻。
二、單法立體,如大涅槃經,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并無人喻。
三、單喻立題,如大寶積經,題中惟喻,并無人法。
四、人法立題,如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題中無喻。
五、人喻立題,如如來說獅子吼經,題中無法。
六、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題中無人。
上三單三複為六種。
七、人法喻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以萬行之因華,莊嚴一乘之果德。
本題無法無喻,故屬單人立題。
佛是覺義,自覺、覺他、覺滿,方稱為佛。
何謂自覺?自覺者,對不覺而說。
一切衆生,具有本覺真如佛性,由無始無明所蔽,迷而不覺。
一但聞經領解,或承知識開導,豁然覺悟:自己及與衆生,本來是佛,與佛無二無别。
諸佛如已磨之鏡,衆生如未磨之鏡,雖是未磨,光明本具,從此磨之,垢盡明生,自可與佛之鏡,同其照用,此即是自覺;自覺異于凡夫。
何謂覺他?自覺之後,憐憫一切衆生沉迷不覺,即以自覺之道,廣演流布,覺悟一切衆生,欲令各各反迷還悟,舍妄歸真,此即是覺他;覺他異于二乘。
何謂覺滿?此有二種:一、自覺智慧圓滿;最初發菩提心,起始覺智,依智斷惑,先斷我執,次斷法執,終破無明;惑盡智圓,而得慧足。
二、覺他功德圓滿;自從覺悟之後,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利他道心),利生為事業,宏法是家務。
經三祇劫,修六度行;六度者:一、布施度悭貪,二、持戒度諸惡,三、忍辱度嗔恨,四、精進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亂,六、智慧度愚癡;功圓果滿,而得福足。
福慧兩足,二利圓滿,此即是覺滿;覺滿異于菩薩。
三覺圓,萬德具,乃稱為佛。
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梵語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
在有情分上,謂之佛性,即衆生本具自性天真佛。
在無情分中,謂之法性,即一切諸法實相。
古德雲: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者此也。
二、報身佛,梵語盧舍那,此雲淨滿。
煩惱惑淨,權實智滿,能現自他受用之身者此也。
三、應身佛,梵語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
能仁是姓,寂默是名。
若約佛德,能仁屬利他德,寂默屬自利德。
随可度機緣,示現八相成道,如月印水,無處不現者此也。
說者:乃釋迦如來金口之所親宣也。
經通五人共說,一佛,二弟子,三天,四仙,五化人。
此經揀非餘人所說,乃佛無問自說。
因淨土法門,至方便,至直捷,至圓頓,不可思議,無人能問。
佛智鑒機,鑒定衆生,能信是法,故無問自說。
又說者悅也,悅所懷故。
因觀衆生機熟,于此圓頓法門,自能信願受持,是以暢悅本懷而說也。
阿彌陀:譯雲無量壽;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又譯無量光;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實則彌陀非但光壽無量,而智慧神通功德,一一皆無量也。
彌陀因中,為大國王;聞世自在王佛說法,即捐王位,發心出家,名曰法藏比丘。
對佛發四十八願,莊嚴極樂依正二報。
第十二願雲: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十三願雲: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行滿果圓,随願所成,故光明壽命,悉皆無量。
此約事相而論,若約理性:彌陀法身理體,常住不變,即無量壽義。
彌陀根本實智,遍照法界,即無量光義。
極樂淨土,即衆生唯心之淨土;彌陀如來,亦衆生自性之彌陀。
果明此理,則親見彌陀矣。
經者: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謂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
此一字是通題,通于經藏故,屬能诠。
上五字是别題,别在本部故,屬所诠。
此為第二重能所。
能诠不出聲名句文;佛說此經以音聲而作佛事;阿難結集,以名句文而為教體;以此四法,皆能诠也。
所诠不出信願持名;佛說此經,先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次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執持名号以立行;以此三法,皆所诠也。
合能所二诠,無非如來被下之教,為教經。
教中所依實相之理,豎窮三際,無始無終,橫遍十方,無障無礙,即無量光壽義,為理經。
依理所起持名妙行,一心不亂徑登不退,為行經。
又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如線貫珠,貫穿所應知之義,令不散失。
攝則如經持緯,攝持所應度之生,令皆得度。
常則三世不易,經雲過去諸佛,法皆如是。
法則十界同遵,論雲:一切菩薩,皆依此法到如來地。
又經者,徑也,持名念佛法門,真修行成佛,徑中捷徑也。
初釋顯目竟。
甲二叙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紀時也。
周時有嬴秦,周孝王封非子于秦,是為嬴秦。
東晉時,有苻秦、姚秦。
苻秦即苻堅僭據關中,國亦号秦,謂之苻秦。
時太史奏曰:有異星現于西域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
堅雲:朕聞龜玆國有羅什者,得非其人耶?遂遣大将呂光率兵伐龜玆,謂曰:朕非貪地用兵,聞羅什深解法相,為後學宗。
若克龜玆,宜馳驿送什以歸。
後果得什載歸,中途,聞苻堅為姚苌所害,光即據涼不返。
姚苌亦據關中僭号,是謂姚秦,又名後秦。
苌亦聞師名,要請入關,而光不允。
苌卒,子興複請,不允。
發兵讨之。
光侄呂隆降秦,方得迎師入關。
今雲姚秦,揀非餘秦也。
三藏法師:顯德也。
有二釋:一、通達經律論三藏之法,依法為師故。
二講演經律論三藏之法,以為人師故。
鸠摩羅什出名也。
具雲鸠摩羅耆婆什,上五字此雲童壽,謂童年而有耆德也。
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謂也。
若華梵合舉,稱為羅什。
按師本傳:父名鸠摩羅琰,家世相國,棄榮出遊龜玆,王以妹妻之,生師,幼而神異,七歲随母入寺,見鐵缽試取加頂,俄念缽重,我何能舉?遂力不勝。
豁悟萬法唯心。
博通三藏,人莫能及,故以三藏法師稱之。
譯者,易也。
易梵語為華言,音字俱翻,不同咒等。
漢時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
北方之官曰譯,兼善西語,騰蘭初至,由其證譯,故至今皆稱譯。
什師入關之後,秦主禮遇特隆,延入西明閣,敕肇睿等八百沙門,咨受什旨,于草堂寺參訂衆經。
後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曰:什師一代所譯經論,至今若新,受持轉勝何耶?答曰:其人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七佛以來,為譯經師。
又什師所譯經論,三百九十餘卷,鹹共流通。
臨終對衆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當使焚身,舌不焦爛。
後弘始十五年八月廿日卒于長安,阇維火化也薪盡形滅,舌根俨然。
此經譯于什師,足證實語可信。
○問:此經共有幾譯?答:更有唐三藏玄奘法師所譯,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二經文義,大同小異。
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二叙譯人竟。
甲三解經文分三乙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始于道安法師,證于親光菩薩論,世稱彌天高判。
故後代解經,悉皆依之。
序分分二丙初通序通于諸部故二别序别在本經故通序又分二丁初标法會時處二列聖凡聽衆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經首通序,亦名證信序;以有六種成就,證明此法可信,故曰證信。
六種成就者:信、聞、時、主、處、衆也。
如是,為信成就;凡事相信,則言如是。
我聞,為聞成就;面命耳提,機教相扣。
一時,為時成就;際遇良時,師資道合。
佛,為主成就;人天教主,以法利生。
祇園,為處成就;不有精藍,安成法會。
下大比丘等,為衆成就;聖凡畢集,如星拱北。
如是六事,阙一不可,具足六事,方成法益;故以成就名。
又如是指法之詞,乃阿難結集者之語氣;雲如是持名念佛,圓頓妙法,乃我阿難親從佛聞。
彼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園所說,有若幹人在會。
阿難唱此六成就,内含四義:一、遵佛旨,佛将臨涅槃,阿難問佛:結集之時,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雲:如是我聞等,後則謹遵佛旨。
二、斷衆疑,阿難結集經藏,高升法座,忽感相好同佛,衆起三疑:一疑釋迦再來,二疑阿難成佛,三疑他方佛至;迨唱如是我聞,三疑頓斷。
三、息诤論,阿難位居羅漢,既曰如是我聞,則法有所宗,顯非臆說,故止息诤論。
四、揀邪教,外道經典,首用阿憂二字,阿者言無,憂者言有,以一切法不出有無,故用此冠頂。
佛經用如是我聞,則揀異邪教也。
下更分解:如是二字,古解甚多,玆不繁引。
但據本部經義,如者不異之義,是者無非之義;以顯念佛法門,心不異佛,佛不異心;心佛雖有二名,心佛無非一體,故曰如是。
又萬法俱寂,一心不亂,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為是。
我者:阿難自稱,非同凡夫妄執實我。
一切凡夫,因執四大妄身,以為實我。
我執既起,貪嗔癡慢無不從之而生。
貪财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圖我榮耀,貪食養我形體,貪睡為我安息。
由此諸貪,則靡惡不造。
若人妨礙我所貪,或剝奪我所貪,則嗔癡慢,熾然并作。
是我執,乃諸惡根本。
身心因此不得安樂;世界因此不得和平。
阿難已得無我,故不同彼妄執之我,亦非同外道妄計神我。
外道有二十五谛,最後曰神我。
彼妄計有一神我,周遍十方。
阿難已證羅漢,能破外道,故不同彼妄計之我。
乃同菩薩假我,及如來法身真我,不妨随順稱我。
聞者:從耳根親聞如來聲教。
入耳達心,憶持不忘。
阿難本是多聞第一,憶持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
今以聞慧,聞持淨土無障礙法門也。
一時,乃說聽始終,心境俱一之時。
佛字,梵語具足應雲佛陀。
譯為覺者,即大覺悟之人。
此方好略,單稱為佛,乃十号之一。
從本覺理,起始覺智,覺至心源,為究竟覺。
五住煩惱斷盡,二種生死不受,方得稱佛。
此指釋迦牟尼佛。
在,即住也。
舍衛國譯雲豐德,是波斯匿王所都。
古解謂國豐四德:解脫、多聞、财寶、五欲是也。
愚意财寶五欲,不可言德。
當以具足财寶五欲曰豐,人多解脫多聞曰德。
祇樹者,隻即隻陀,乃匿王太子名,譯雲戰勝。
樹,即園中所種花果林木。
給孤獨,是須達多長者之善名,長者生平樂善,周給孤獨,令得飽暖,故得是名。
園,即金磚布地,所買隻陀太子之園。
因樹根金磚鋪不到,故樹屬太子,園屬長者,因共成請佛功德,故并存嘉名也。
一标法會時處竟。
丁二列聖凡聽衆分三戊初聲聞衆二菩薩衆三天人衆初分三己初明類标數二表位歎德三列上首名今初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自此至諸天大衆俱,即六成就中衆成就。
與者,共也。
大比丘,揀非小機初心之侶,具大、多、勝三義,異餘比丘故。
能為天王大人所共敬仰,曰大,非小德也。
如梵王師陳如,帝釋師迦葉也。
博通内外典籍,多聞廣識,曰多,非寡解也。
超出九十六種外道,法高德重,曰勝,非劣器也。
比丘梵語,此含三義:一、乞士,外乞食以養色身,内乞法以資慧命。
二、怖魔,受具足戒時,登壇白四羯磨,地行夜叉稱善;于是空行夜叉,天行夜叉,以及天人,各皆稱善。
輾轉傳唱,聲達六天。
魔王聞已,心生怖畏;怖懼佛界增多,魔衆減少。
三、破惡,正慧觀察,修持出世淨法,破除一切煩惱之惡。
含此三義,故存梵語。
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也。
僧,梵語具雲僧伽,譯雲和合衆。
四人以上,多至無量,
故解經者,必宜先釋題目;如提綱者則衆目自彰,揭領者則衆縷自直。
本題具有能說所說、能诠所诠,兩種能所。
按古德七種立題,當判屬第一種、單人立題。
佛是此土娑婆教主,能說的入;阿彌陀是彼方極樂導師,所說的人。
能說所說,二皆是人;以佛是已證究竟極果之人故。
題中并無法喻。
二、單法立體,如大涅槃經,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并無人喻。
三、單喻立題,如大寶積經,題中惟喻,并無人法。
四、人法立題,如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題中無喻。
五、人喻立題,如如來說獅子吼經,題中無法。
六、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題中無人。
上三單三複為六種。
七、人法喻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以萬行之因華,莊嚴一乘之果德。
本題無法無喻,故屬單人立題。
佛是覺義,自覺、覺他、覺滿,方稱為佛。
何謂自覺?自覺者,對不覺而說。
一切衆生,具有本覺真如佛性,由無始無明所蔽,迷而不覺。
一但聞經領解,或承知識開導,豁然覺悟:自己及與衆生,本來是佛,與佛無二無别。
諸佛如已磨之鏡,衆生如未磨之鏡,雖是未磨,光明本具,從此磨之,垢盡明生,自可與佛之鏡,同其照用,此即是自覺;自覺異于凡夫。
何謂覺他?自覺之後,憐憫一切衆生沉迷不覺,即以自覺之道,廣演流布,覺悟一切衆生,欲令各各反迷還悟,舍妄歸真,此即是覺他;覺他異于二乘。
何謂覺滿?此有二種:一、自覺智慧圓滿;最初發菩提心,起始覺智,依智斷惑,先斷我執,次斷法執,終破無明;惑盡智圓,而得慧足。
二、覺他功德圓滿;自從覺悟之後,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利他道心),利生為事業,宏法是家務。
經三祇劫,修六度行;六度者:一、布施度悭貪,二、持戒度諸惡,三、忍辱度嗔恨,四、精進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亂,六、智慧度愚癡;功圓果滿,而得福足。
福慧兩足,二利圓滿,此即是覺滿;覺滿異于菩薩。
三覺圓,萬德具,乃稱為佛。
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梵語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
在有情分上,謂之佛性,即衆生本具自性天真佛。
在無情分中,謂之法性,即一切諸法實相。
古德雲: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者此也。
二、報身佛,梵語盧舍那,此雲淨滿。
煩惱惑淨,權實智滿,能現自他受用之身者此也。
三、應身佛,梵語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
能仁是姓,寂默是名。
若約佛德,能仁屬利他德,寂默屬自利德。
随可度機緣,示現八相成道,如月印水,無處不現者此也。
說者:乃釋迦如來金口之所親宣也。
經通五人共說,一佛,二弟子,三天,四仙,五化人。
此經揀非餘人所說,乃佛無問自說。
因淨土法門,至方便,至直捷,至圓頓,不可思議,無人能問。
佛智鑒機,鑒定衆生,能信是法,故無問自說。
又說者悅也,悅所懷故。
因觀衆生機熟,于此圓頓法門,自能信願受持,是以暢悅本懷而說也。
阿彌陀:譯雲無量壽;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又譯無量光;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實則彌陀非但光壽無量,而智慧神通功德,一一皆無量也。
彌陀因中,為大國王;聞世自在王佛說法,即捐王位,發心出家,名曰法藏比丘。
對佛發四十八願,莊嚴極樂依正二報。
第十二願雲: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十三願雲: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行滿果圓,随願所成,故光明壽命,悉皆無量。
此約事相而論,若約理性:彌陀法身理體,常住不變,即無量壽義。
彌陀根本實智,遍照法界,即無量光義。
極樂淨土,即衆生唯心之淨土;彌陀如來,亦衆生自性之彌陀。
果明此理,則親見彌陀矣。
經者: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謂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
此一字是通題,通于經藏故,屬能诠。
上五字是别題,别在本部故,屬所诠。
此為第二重能所。
能诠不出聲名句文;佛說此經以音聲而作佛事;阿難結集,以名句文而為教體;以此四法,皆能诠也。
所诠不出信願持名;佛說此經,先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次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執持名号以立行;以此三法,皆所诠也。
合能所二诠,無非如來被下之教,為教經。
教中所依實相之理,豎窮三際,無始無終,橫遍十方,無障無礙,即無量光壽義,為理經。
依理所起持名妙行,一心不亂徑登不退,為行經。
又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如線貫珠,貫穿所應知之義,令不散失。
攝則如經持緯,攝持所應度之生,令皆得度。
常則三世不易,經雲過去諸佛,法皆如是。
法則十界同遵,論雲:一切菩薩,皆依此法到如來地。
又經者,徑也,持名念佛法門,真修行成佛,徑中捷徑也。
初釋顯目竟。
甲二叙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紀時也。
周時有嬴秦,周孝王封非子于秦,是為嬴秦。
東晉時,有苻秦、姚秦。
苻秦即苻堅僭據關中,國亦号秦,謂之苻秦。
時太史奏曰:有異星現于西域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
堅雲:朕聞龜玆國有羅什者,得非其人耶?遂遣大将呂光率兵伐龜玆,謂曰:朕非貪地用兵,聞羅什深解法相,為後學宗。
若克龜玆,宜馳驿送什以歸。
後果得什載歸,中途,聞苻堅為姚苌所害,光即據涼不返。
姚苌亦據關中僭号,是謂姚秦,又名後秦。
苌亦聞師名,要請入關,而光不允。
苌卒,子興複請,不允。
發兵讨之。
光侄呂隆降秦,方得迎師入關。
今雲姚秦,揀非餘秦也。
三藏法師:顯德也。
有二釋:一、通達經律論三藏之法,依法為師故。
二講演經律論三藏之法,以為人師故。
鸠摩羅什出名也。
具雲鸠摩羅耆婆什,上五字此雲童壽,謂童年而有耆德也。
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謂也。
若華梵合舉,稱為羅什。
按師本傳:父名鸠摩羅琰,家世相國,棄榮出遊龜玆,王以妹妻之,生師,幼而神異,七歲随母入寺,見鐵缽試取加頂,俄念缽重,我何能舉?遂力不勝。
豁悟萬法唯心。
博通三藏,人莫能及,故以三藏法師稱之。
譯者,易也。
易梵語為華言,音字俱翻,不同咒等。
漢時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
北方之官曰譯,兼善西語,騰蘭初至,由其證譯,故至今皆稱譯。
什師入關之後,秦主禮遇特隆,延入西明閣,敕肇睿等八百沙門,咨受什旨,于草堂寺參訂衆經。
後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曰:什師一代所譯經論,至今若新,受持轉勝何耶?答曰:其人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七佛以來,為譯經師。
又什師所譯經論,三百九十餘卷,鹹共流通。
臨終對衆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當使焚身,舌不焦爛。
後弘始十五年八月廿日卒于長安,阇維火化也薪盡形滅,舌根俨然。
此經譯于什師,足證實語可信。
○問:此經共有幾譯?答:更有唐三藏玄奘法師所譯,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二經文義,大同小異。
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二叙譯人竟。
甲三解經文分三乙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始于道安法師,證于親光菩薩論,世稱彌天高判。
故後代解經,悉皆依之。
序分分二丙初通序通于諸部故二别序别在本經故通序又分二丁初标法會時處二列聖凡聽衆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經首通序,亦名證信序;以有六種成就,證明此法可信,故曰證信。
六種成就者:信、聞、時、主、處、衆也。
如是,為信成就;凡事相信,則言如是。
我聞,為聞成就;面命耳提,機教相扣。
一時,為時成就;際遇良時,師資道合。
佛,為主成就;人天教主,以法利生。
祇園,為處成就;不有精藍,安成法會。
下大比丘等,為衆成就;聖凡畢集,如星拱北。
如是六事,阙一不可,具足六事,方成法益;故以成就名。
又如是指法之詞,乃阿難結集者之語氣;雲如是持名念佛,圓頓妙法,乃我阿難親從佛聞。
彼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園所說,有若幹人在會。
阿難唱此六成就,内含四義:一、遵佛旨,佛将臨涅槃,阿難問佛:結集之時,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雲:如是我聞等,後則謹遵佛旨。
二、斷衆疑,阿難結集經藏,高升法座,忽感相好同佛,衆起三疑:一疑釋迦再來,二疑阿難成佛,三疑他方佛至;迨唱如是我聞,三疑頓斷。
三、息诤論,阿難位居羅漢,既曰如是我聞,則法有所宗,顯非臆說,故止息诤論。
四、揀邪教,外道經典,首用阿憂二字,阿者言無,憂者言有,以一切法不出有無,故用此冠頂。
佛經用如是我聞,則揀異邪教也。
下更分解:如是二字,古解甚多,玆不繁引。
但據本部經義,如者不異之義,是者無非之義;以顯念佛法門,心不異佛,佛不異心;心佛雖有二名,心佛無非一體,故曰如是。
又萬法俱寂,一心不亂,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為是。
我者:阿難自稱,非同凡夫妄執實我。
一切凡夫,因執四大妄身,以為實我。
我執既起,貪嗔癡慢無不從之而生。
貪财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圖我榮耀,貪食養我形體,貪睡為我安息。
由此諸貪,則靡惡不造。
若人妨礙我所貪,或剝奪我所貪,則嗔癡慢,熾然并作。
是我執,乃諸惡根本。
身心因此不得安樂;世界因此不得和平。
阿難已得無我,故不同彼妄執之我,亦非同外道妄計神我。
外道有二十五谛,最後曰神我。
彼妄計有一神我,周遍十方。
阿難已證羅漢,能破外道,故不同彼妄計之我。
乃同菩薩假我,及如來法身真我,不妨随順稱我。
聞者:從耳根親聞如來聲教。
入耳達心,憶持不忘。
阿難本是多聞第一,憶持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
今以聞慧,聞持淨土無障礙法門也。
一時,乃說聽始終,心境俱一之時。
佛字,梵語具足應雲佛陀。
譯為覺者,即大覺悟之人。
此方好略,單稱為佛,乃十号之一。
從本覺理,起始覺智,覺至心源,為究竟覺。
五住煩惱斷盡,二種生死不受,方得稱佛。
此指釋迦牟尼佛。
在,即住也。
舍衛國譯雲豐德,是波斯匿王所都。
古解謂國豐四德:解脫、多聞、财寶、五欲是也。
愚意财寶五欲,不可言德。
當以具足财寶五欲曰豐,人多解脫多聞曰德。
祇樹者,隻即隻陀,乃匿王太子名,譯雲戰勝。
樹,即園中所種花果林木。
給孤獨,是須達多長者之善名,長者生平樂善,周給孤獨,令得飽暖,故得是名。
園,即金磚布地,所買隻陀太子之園。
因樹根金磚鋪不到,故樹屬太子,園屬長者,因共成請佛功德,故并存嘉名也。
一标法會時處竟。
丁二列聖凡聽衆分三戊初聲聞衆二菩薩衆三天人衆初分三己初明類标數二表位歎德三列上首名今初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自此至諸天大衆俱,即六成就中衆成就。
與者,共也。
大比丘,揀非小機初心之侶,具大、多、勝三義,異餘比丘故。
能為天王大人所共敬仰,曰大,非小德也。
如梵王師陳如,帝釋師迦葉也。
博通内外典籍,多聞廣識,曰多,非寡解也。
超出九十六種外道,法高德重,曰勝,非劣器也。
比丘梵語,此含三義:一、乞士,外乞食以養色身,内乞法以資慧命。
二、怖魔,受具足戒時,登壇白四羯磨,地行夜叉稱善;于是空行夜叉,天行夜叉,以及天人,各皆稱善。
輾轉傳唱,聲達六天。
魔王聞已,心生怖畏;怖懼佛界增多,魔衆減少。
三、破惡,正慧觀察,修持出世淨法,破除一切煩惱之惡。
含此三義,故存梵語。
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也。
僧,梵語具雲僧伽,譯雲和合衆。
四人以上,多至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