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關燈
難說此如是我聞等字。

    則三疑頓斷。

     又智論雲。

    佛涅槃時。

    于拘屍那國娑羅雙樹間。

    北首而卧。

    一心欲入涅槃。

    阿難親屬。

    愛心未除。

    未離欲故。

    心沒憂海。

    悲哀痛泣。

    如喪考妣。

    尊者阿泥樓豆。

    語阿難言。

    汝守佛法藏。

    為佛侍者。

    多聞第一。

    佛将入滅。

    汝應請問後事。

    不應同凡人自沒憂海。

    失所付事。

    阿難醒悟止悲。

    于佛末後。

    所卧床邊。

    以四事問佛。

    一佛在世以佛為師。

    佛去世後。

    以誰為師。

    二佛在依佛而住。

    佛滅當依何住。

    三惡性比丘。

    雲何治之。

    四佛涅槃後。

    結集經藏。

    經初置何言辭。

    佛一一遺囑。

    一我涅槃後。

    解脫戒經。

    是汝等大師。

    在家有五戒八戒。

    出家沙彌有十戒。

    比丘及比丘尼有具戒。

    若出家在家受菩薩戒。

    有十重四十八輕等戒。

    要依戒為師。

    身口意業如戒而行。

    此第一遺囑。

    二我涅槃後。

    依四念處而住。

    即身、受、心、法、四念處也。

    以此四法為學佛人觀念之處。

    一凡學佛者。

    若男若女。

    若老若少。

    皆應以此色身作修觀處。

    觀身不淨。

    大而言之。

    九孔常流不淨。

    通身毛孔。

    亦流不淨。

    五髒六腑。

    亦皆不淨。

    香美飲食。

    一下咽喉。

    即成大小便利。

    若不看破此身腥臊垢穢。

    如糞尿桶。

    何能論到修行。

    此身以業識為因。

    父母為緣。

    和合而成。

    當前五陰身已舍。

    後五陰身未成。

    中陰身觀大地如墨。

    因與某男女有緣。

    于行淫時。

    見一線光明。

    千裡萬裡。

    刹那即至。

    若女陰身見父如夫。

    于母生憎。

    若男陰身。

    見母如妻。

    于父生憎。

    攬彼父精母血成胎。

    如蠟印印泥十月胎滿。

    初出母腹。

    膿血腥臊。

    身大食多。

    盡成屎尿。

    如以好服。

    莊嚴廁所。

    非癡而何。

    從頭至足。

    衆小臭蟲。

    成一大蟲。

    有何可愛。

    此是第一念處。

    觀身不淨。

    二受念處。

    如有富貴可樂之人。

    一但失位破産。

    富貴之樂己壞。

    是為壞苦。

    如在貧窮困苦之人。

    有時妻離子散。

    種種逼迫。

    苦上加苦。

    是為苦苦。

    平常人。

    既無富貴等樂。

    亦無饑寒等苦。

    而遷流轉變。

    念念不停。

    從少至壯。

    由老至死是為行苦。

    此苦誰人。

    都免不了。

    不學佛法人。

    貪名求利。

    東西奔馳。

    自謂快樂。

    讨飯乞丐。

    吃得一餐飽飯。

    還有個窮快樂。

    實則都是糊塗。

    若能觀得富貴貧窮所受皆是苦。

    才肯發心修行出苦。

    出苦之方。

    惟有念佛。

    往生西方。

    是真快樂。

    是為第二念處。

    觀受是苦。

    三心念處。

    人心總是不足。

    未得患得。

    既得患失。

    妄想不斷。

    若能觀心無常。

    念念生滅。

    才能發心修行。

    是為第三念處。

    觀心無常。

    四法念處。

    法者色受想行識五蘊法也。

    色有青黃等顔色。

    大小等形色。

    六根六塵。

    森羅萬象。

    若男若女。

    若僧若俗。

    一切色法。

    愚人執身為我。

    餘皆我所。

    故破色陰。

    觀色無我。

    即破色陰。

    受是領納。

    前第二受念處。

    觀受是苦。

    此乃觀受無我。

    有我故。

    有三苦。

    為我所受。

    今既無我。

    即破受陰。

    想是妄想。

    能想所想皆妄。

    故曰妄想。

    非真曰妄。

    真我。

    則真能自由作主。

    不能作主故。

    知無我。

    即破想陰。

    行亦心之遷流。

    亦以無我故。

    不能作主。

    知此即破行陰。

    識即心識。

    對所識之境。

    而顯能識之識。

    所識不現前。

    能識即不顯。

    即破識陰。

    是為第四念處。

    觀法無我。

    能觀五陰無我。

    觀成即出三界。

    若觀未成。

    當藉觀對治。

    去一分執。

    顯一分觀智。

    佛住世時。

    令衆如是修。

    佛滅度時。

    亦令衆如是修。

    是第二遺囑。

    三惡性比丘與默擯。

    默即不與講話。

    擯即遷單。

    默擯即軟遷單。

    是第三遺囑。

    四結集經藏。

    首置如是我聞等。

    六種成就。

    總為信成就。

    堪可令人信故。

    是第四遺囑。

    又‘一時’者。

    約别三時言。

    此經在般若時。

    十三轉中。

    為後轉時。

    ‘佛’者覺也。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故為法王。

    于法自在。

     ‘舍衛’此雲豐德。

    福德豐厚也。

    是波斯匿王國。

    ‘祇樹’者。

    樹為隻陀太子所有故。

    于佛初成正覺時。

    給孤獨長者。

    聞佛成道。

    身毛悚然。

    踴躍歡喜。

    欲請佛說法。

    佛默然允許。

    長者歸國。

    遍覓道場。

    唯隻陀太子園。

    可以建立。

    ‘隻陀’此雲戰勝。

    因戰争得勝時生故。

    長者求見太子。

    說明請佛說法。

    欲買彼園。

    太子戲謂長者曰。

    須以金磚鋪滿園地。

    長者聞已。

    返家開庫。

    将所藏之金磚。

    以象載之。

    遍鋪祇園。

    将鋪滿時。

    太子見之。

    心生奇特。

    對長者言。

    我不賣園。

    前言戲之耳。

    長者曰。

    自古君無戲言。

    太子将來是一國之主。

    君若戲言,國人如何。

    太子曰。

    如是則園雖已賣。

    樹尚未賣。

    我今舍之供佛。

    是故樹名祇樹。

    長者性喜布施貧窮孤獨。

    因名給孤獨長者。

    又以太子為君。

    長者是臣。

    故祇樹在前。

    給孤獨園在後也。

     若約理釋。

    ‘如是’二字。

    是大乘法之實相印。

    實相無相。

    上自諸佛。

    下至軟動含靈之一靈真心也。

    亦即法界法。

    此心與法界實相。

    三者換名不換義。

    又理事不二。

    因果不二。

    自他不二。

    是十法界所有之心。

    會相歸性。

    無不如是。

    若知萬法唯心。

    即大乘法。

    西方極樂是唯心極樂。

    彌陀亦是唯心彌陀。

    若能信得就念。

    念得就證。

    如是念如是證。

    張某念張某證。

    李某念李某證。

    如是之法。

    是可信之法。

    是可證之法。

    又者古今不變曰如。

    依實相理念佛。

    求生淨土。

    決定無非曰是。

    ‘我聞’者。

    自心聞自心佛說法也。

    阿難聖人。

    已斷我執。

    而言我者。

    是假我代名詞。

    親從佛聞。

    是非從外聞。

    乃自心聞自性彌陀。

    自性釋迦說也‘一時’者。

    感應道交之時。

    亦即以心印心之時。

    前約文釋中說般若時。

    是約别時約通時言。

    何時感應道交。

    何時即是一時。

    一年三百六十日。

    何日感應道交。

    何日即是說彌陀經時。

    ‘佛’是心王。

    聽衆是心所。

    心王說法。

    心所聽法。

    同是一條度生之心。

    二而不二。

    此心大而無外。

    無生無滅。

    非妄想生滅之心也。

    ‘舍衛’此雲豐德。

    謂福德豐富是心王所住之處。

    心王無住。

    故無所不住。

    周遍法界住。

    如虛空故。

    無量功德。

    皆是心王本具。

    ‘隻陀’此雲戰勝。

    ‘樹’表智慧。

    是心王正念。

    與妄想鬥戰。

    即修行将軍、有大智慧。

    戰勝煩惱魔。

    所謂将軍不下馬。

    打死妄想好成佛。

    衆生無功德法财。

    為業所系。

    于六道受生死。

    法王煩惱已盡。

    妄想已滅。

    翻成功德法财。

    具足圓滿。

    故大行布施。

    給度孤獨衆生。

    故名‘給孤獨園’。

     約三寶釋。

    如是是法寶。

    佛是佛寶。

    我與大比丘等衆是僧寶。

    一時是佛及大衆說法聽法之時。

    處是佛及大衆說法聽法之處。

    此二通具三寶。

    舍衛豐德國祇樹給孤獨園。

    表三德圓具。

    即涅槃内具常樂我淨無邊功德。

    是心王心所之住處。

     丙二引大衆同聞三;丁初聲聞衆三;丁二菩薩衆;丁三天人衆;戊初明類标數。

     與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大比丘僧’者。

    明類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

    标數也。

    連下菩薩諸天等為衆成就。

    有衆堪說法故。

    又證此可信之法。

    非阿難一人聞。

    與聲聞菩薩天人等共聞也。

    ‘與’者合也。

    ‘大比丘’者。

    梵語比丘。

    此雲乞士。

    怖魔。

    破惡。

    多含故不翻。

    乞士者。

    佛制比丘。

    不自煮食。

    托缽乞化。

    免除麻煩。

    一心辦道。

    不許買賣、種植、工巧、技術等維持衣食。

    凡在家人所作事。

    出家人均不得作。

    作者違教犯戒。

    是為下乞食于衆生以養色身。

    二六時中精勤不懈。

    求學諸佛三無漏學而修之。

    是為上乞法于佛以資法身。

    怖魔者。

    有人發心出家求受具戒。

    于受戒時。

    羯磨和尚問。

    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