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關燈
小
中
大
之住處。
丙二引大衆同聞三;丁初聲聞衆三;丁二菩薩衆;丁三天人衆;戊初明類标數。
與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大比丘僧’者。
明類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
标數也。
連下菩薩諸天等為衆成就。
有衆堪說法故。
又證此可信之法。
非阿難一人聞。
與聲聞菩薩天人等共聞也。
‘與’者合也。
‘大比丘’者。
梵語比丘。
此雲乞士。
怖魔。
破惡。
多含故不翻。
乞士者。
佛制比丘。
不自煮食。
托缽乞化。
免除麻煩。
一心辦道。
不許買賣、種植、工巧、技術等維持衣食。
凡在家人所作事。
出家人均不得作。
作者違教犯戒。
是為下乞食于衆生以養色身。
二六時中精勤不懈。
求學諸佛三無漏學而修之。
是為上乞法于佛以資法身。
怖魔者。
有人發心出家求受具戒。
于受戒時。
羯磨和尚問。
汝是丈夫否。
答是丈夫。
又問已發菩提心否。
答已發菩提心。
此時聲動天地。
魔王毛悚。
知魔子魔孫又少一個。
于佛教中佛為究竟丈夫。
是十号之一。
比丘雖不是究竟丈夫。
是學丈夫者。
丈夫是有大人之志。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有十種忍耐。
耐風、雨、饑、渴、寒、暑、惡言、毒蟲、一食、持戒。
耐此十事。
方是比丘丈夫。
古人雲。
出家非将相所能為。
唯有大丈夫能為。
何故将相不能為。
常雲。
富貴修行難。
貧窮布施難。
以将相是富貴人。
憍态重。
這樣忍不得。
那樣耐不得。
富貴是障道因緣。
故不能修道。
釋迦佛有丈夫志。
故能舍太子轉輪王之富貴而出家。
女人出家亦應有此丈夫志氣。
是為女中丈夫。
不在外相。
在身體力行。
丈夫揀非女人之憍。
大揀小孩之态。
比丘志欲超出三界。
了脫生死。
發菩提心。
是大丈夫氣。
故魔恐怖。
又者出家非但魔王恐怖。
即自父母妻子。
不知出家功德者。
阻止出家。
亦即魔眷屬也。
‘破惡者’。
破十使煩惱也。
五利使身、邊、邪、見、戒。
五鈍使貪、嗔、癡、慢、疑。
總此十使。
根本即是貪嗔癡。
比丘以正觀慧。
破除煩惱惡。
是為破惡。
此上是釋比丘二字。
在比丘上加一大字。
是有大智慧。
得證阿羅漢果。
破齋犯戒之罪人。
佛正法時一概不容。
默擯不改者。
即滅擯。
末法時人。
均害麻木不仁病故。
不知痛癢。
今眼光淺之俗人。
輕慢僧寶。
造罪無邊。
不知此等僧人。
根本出自在家。
譬如說欲求忠臣者。
必于孝子之門。
在家不孝。
出仕必不忠。
在家為居士時五戒尚不能持。
何能持出家戒。
誰知破戒僧人。
盡是在家壞類。
其實流俗之僧。
猶勝在家。
具眼者知之。
‘僧’者衆也。
一二三人不成僧。
四人以上為僧。
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佛。
皈依法是皈依十方三世佛所說一切法。
皈依僧是皈依一切剃發染衣僧。
三寶為福田。
須要會種。
皈依某一人時。
某人是三寶之代表。
當以一切佛法僧三寶為師。
弟不言師過。
如子不言父過。
方稱孝子。
自求多福。
否則福田荒矣。
一切經列衆。
皆将比丘列在前者。
以比丘為内眷屬。
承佛家業。
撐佛門戶故。
菩薩是宏揚佛法之大眷屬。
諸天是護持佛法之外眷屬。
圓融說。
皆是僧。
又三寶有理有事。
約理人人本具。
個個不無。
迷而不覺者。
須假事三寶。
以顯自性三寶。
故恭敬佛寶。
以顯自性佛。
法僧亦然。
又約理、佛是心王。
大衆是心所。
心王顯極樂世界。
令衆求生。
心所亦顯極樂世界。
令衆往生。
心王是主。
心所是伴。
如仆體主意。
提倡極樂。
攝化衆生。
戊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
衆所知識。
‘皆是大阿羅漢’者。
表位也。
‘衆所知識’者。
歎德也。
謂千二百五十比丘。
皆是證得大阿羅漢果位。
阿羅漢亦含三義。
曰應供。
殺賊、無生也。
一因為乞士。
果為應供。
即因中乞求人家。
果中被人所求。
為天人所供養故。
二因為破惡。
果為殺賊。
殺煩惱賊故。
三因為怖魔。
果為無生。
出三界了生死故。
衆所知識者。
以有大德。
有大名望故。
一切國王人民莫不知其名也。
戊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
摩诃目犍連。
摩诃迦葉。
摩诃迦旃延。
摩诃拘絺羅。
離婆多。
周利槃陀伽。
難陀。
阿難陀。
羅侯羅。
憍梵波提。
賓頭盧頗羅堕。
迦留陀夷。
摩诃劫賓那。
薄拘羅。
阿冕樓馱。
如是等諸大弟子。
‘長老’者。
年高戒老之稱也。
此二字貫下十六尊者。
舍利弗此雲身子。
亦雲鹙子。
母名舍利。
弗、子也。
如雲舍利之子。
在母胎時。
已能令母辯勝其舅。
八歲登座議論。
勝十六大國。
七日之中。
遍達佛法。
聲聞衆中。
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連。
摩诃此雲大。
目犍連此雲采菽氏。
亦雲萊菔。
姓也。
名拘律陀。
樹名。
禱樹神而生。
因以為名。
神通第一。
摩诃迦葉。
此雲大龜氏。
亦雲飲光、姓也。
名畢缽羅。
緣宿生為冶金師。
與一女人同以金嚴佛像。
遂感世世身是金色。
金光晃耀。
吞一切光。
因名飲光。
傳佛心印為初祖。
頭陀行第一。
摩诃迦旃延。
此雲大文飾。
南天竺婆羅門種。
論議第一。
摩诃拘烯羅。
此雲大膝。
從狀得名。
舍利弗之舅。
答問第一。
離婆多。
此雲星宿。
亦雲室宿。
禱星而生。
因以為名。
又名假和合。
見鬼以死屍合成己身故。
無倒亂第一。
周利槃陀伽。
此雲繼道。
以西域風俗。
婦女受孕。
歸母家生子。
尊者母還娘家。
于中路生子。
名槃陀。
此雲路。
或雲道。
即尊者之兄。
周利此雲小。
亦雲繼。
繼生路中。
因名小路。
或名繼道。
宿世為法師。
吝法。
故感愚癡報。
非但半偈不能持。
掃帚二字持一忘一。
後得證果。
辯才無盡。
義持第一。
難陀此雲喜。
亦雲善歡喜。
即牧牛難陀也。
佛之親弟。
儀容第一。
阿難陀。
此雲慶喜。
佛成道日誕生。
王及臣民既聞太子成佛。
又聞王妃誕子。
雙美二難。
舉國忻慶。
因以立名。
白飯王子。
佛之堂弟。
為佛侍者。
多聞第一。
羅侯羅。
此雲覆障。
以宿生曾塞鼠穴六日。
及六日不見仙人并婆羅門故。
感報住胎六年。
因名覆障。
佛之太子。
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此雲牛司。
以過去世中輕弄沙門。
報感五百世為牛。
牛雖不食。
恒事虛哨。
今成羅漢。
子縛已盡。
果縛猶存。
故稱此名。
因恐凡夫不知其德。
視其形譏笑遭堕。
佛令常居天上。
受諸天供。
受天供養第一。
賓頭盧頗羅堕。
梵語賓頭盧。
此雲不動。
名也。
梵語頗羅堕。
此雲利根。
姓也。
奈耶律雲。
樹提長者。
以栴檀缽置刹頂上。
号于衆雲。
神力能取者即與。
尊者現通取缽。
佛呵責已。
敕令不得入滅。
久住世間。
應末世供。
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
此雲黑光。
顔容粗黑故。
又黑色光耀異常故。
為佛使者。
教化第一。
摩诃劫賓那。
此雲房宿。
父母禱二十八宿中第四宿星而生。
故得此名。
或雲初出家時。
将欲詣佛。
中路值雨。
寄食陶舍。
有一比丘來共宿止。
彼比丘者。
即佛所化現。
尊者聞法得道。
因在陶家與佛同住一宿。
聞法證果。
故名為房宿。
知星宿第一。
薄拘羅。
此雲善容。
顔貌端正故。
由昔持不殺戒。
九十一劫壽不中夭。
又昔曾施一病僧诃犁勒果。
感不死報。
初生現異。
母以為怪。
置之熬盤不死。
複置釜中不死。
後置水中。
巨魚吞之。
魚被人獲。
刀破子現。
一無所損。
火不能炮。
湯不能煮。
水不能淹。
魚不能噬。
刀不能割。
名五不死報。
壽年百六十歲。
故雲壽命第一。
阿冕樓馱。
一名阿那律陀。
此雲無貧。
亦雲無滅。
亦雲如意。
佛之堂弟。
昔于饑世。
曾以稗飯施辟支佛。
九十一劫資用充足。
至今不滅。
故有無貧無滅如意三譯。
出家喜眠。
佛說法昏睡不覺。
佛乃呵責曰。
‘咄咄。
胡為寐。
螺絲蚌蛤類。
一睡幾千年。
不聞佛名字。
’尊者受呵。
發憤精進。
經七晝夜。
眼不交睫。
雙目失明。
佛憐之。
教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遂得天眼。
觀大千世界。
如觀掌上庵摩羅果。
故雲天眼第一。
‘如是等諸大弟子’者。
如是二字結上十六尊者。
等字例後千二百五十人也。
謂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
皆如上說十六尊者。
常随于佛。
為常随衆。
本法身大士。
示作聲聞。
為影響衆。
聞法得益。
增道損生。
自淨佛土。
亦名當機衆。
丁二菩薩衆 并諸菩薩摩诃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
乾陀诃提菩薩。
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并’者。
承前佛說此經。
不但聲聞與會。
大士亦所同聞也。
‘菩薩’梵語。
具雲菩提薩埵。
此雲覺有情。
覺悟有情衆生也。
有三種義。
一悲智所緣義。
覺是所求佛道。
有情是所化衆生。
上以智求。
下以悲度也。
二能所合目義。
覺是所求之果。
有情是能求之人。
以己之心。
悟佛之理也。
三利生為急義。
廣覺一切有情。
即自未能度。
先度人也。
‘摩诃薩’者。
此雲大道心衆生。
大有四義。
一願大。
求大菩提故。
二行大。
二利成就故。
三時大。
經三無數劫故。
四德大。
具足一乘諸功德故。
具雲‘菩薩摩诃薩。
’即大道心成就衆生也。
‘文殊師利。
’此雲妙首。
信也。
信為萬行萬德之首故。
亦雲妙吉祥。
行也。
于一切世界親近供養諸佛。
平等利益諸衆生。
不為損惱故。
又生有十種瑞故。
又雲妙德。
智也。
為十方三世諸佛母故。
‘法王子’者。
佛為法王。
菩薩入法正位。
紹佛家業。
名法王子。
菩薩衆中。
智慧第一。
非勇猛實智。
不能證解此法門。
故文殊列首。
‘阿逸多。
’此雲無能勝。
即彌勒菩薩。
彌勒此雲慈氏。
姓也。
阿逸多。
名也。
具雲慈無能勝。
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
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
願同此号。
即得慈心三昧故。
又昔為婆羅門。
号一切智。
于八千歲修習慈行故。
又弗沙佛時。
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
常習慈定故。
又昔發願于刀兵劫中擁護衆生。
衆生見者。
即得慈心三昧故。
當來成佛。
現居等覺。
故次列之。
‘乾陀诃提’者。
此雲不休息。
行諸梵行。
曆恒沙劫。
然後授記。
經此多劫。
曾不休息故。
‘常精進者。
’有二義。
一是自利。
修善去惡故。
二是利他。
度生無疲倦故。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者。
結上文殊彌勒等。
例餘普賢觀音無量無邊諸大菩薩也。
丁三天人衆 及釋提桓因等。
無量諸天大衆俱。
‘及’者承前言淨土法門。
不但諸聖與會。
一切凡衆皆同聞故。
正顯念佛法門。
三根普被也。
‘釋提桓因。
’此雲能天主。
能與卅三天人為主故。
梵語忉利。
此雲三十三。
在須彌山頂。
四面各有八天為臣。
即釋提桓因為主。
主伴合稱曰卅三。
‘等’者。
下等四王諸天。
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及色無色界諸天也。
‘無量諸天大衆俱’者。
謂盡虛空法界十方三界諸天人。
八部修羅人非人等。
無不與會也。
通序至此已竟。
此序安于經前故。
亦名經前序。
說經時無此序故。
亦名經後序。
乙二别序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别序者。
發起序也。
蕅益老人解釋。
判此為别序。
以此經是不可思議佛境故。
下位所不知。
如初地不知二地事。
二地不知三地事。
乃至等覺不知佛事。
故無人請問。
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也。
‘爾時’者。
六種成就時。
‘佛告’者。
自上對下而言也。
首句非佛口吻。
仍是集經人口氣。
從是娑婆往西去。
過十萬億佛土。
一佛土即一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佛所化之土。
依此土言之。
一須彌山東西南北。
各有一洲。
名一四天下。
即一小世界。
千小世界。
名小千世界。
千小千名中千世界。
千中千名大千世界。
合名曰三千大千世界。
此娑婆是釋迦化土。
從是西行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
有世界名極樂。
佛号阿彌陀。
極樂是依報。
阿彌陀是正報。
此土娑婆是依報。
釋迦是正報。
約事說過十萬億土。
表法即十使煩惱。
互攝互融。
十十成百。
十百成千。
十千成萬。
超過無盡煩惱。
方是心淨土淨。
法藏比丘以四十八願度衆生。
度盡煩惱。
日過十萬億佛土。
世界者。
世以遷流為義。
豎通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
界以方位為義。
橫赅十方一切處。
從是西去十萬億土。
一化土有一化土方位。
如一省有一省界限。
一邑有一邑界限。
世界雖一。
随機見有淺深。
因佛有法報化三身。
見法身者。
知法身無相。
住常寂光土。
身無相故。
土亦無相。
約智說為法性身。
約理說是法性土。
即如如智契如如理。
曰法性身住法性土。
故身土不二。
見報身者。
知報身住報土。
即性中本具恒沙性德。
已經修顯。
功德雖多。
總言不出福德智慧。
約度生無盡。
故修成福德無盡。
約斷惑無盡。
故顯能斷智慧亦無盡。
見化身者。
即化身住化土。
亦化度衆生所變化之土。
化佛頂有無見頂相。
眉間有白毫相。
乃至足下有千輻輪相。
是三十二相。
又有八十種好。
所化土有染淨不同。
亦随機見故。
如是三身三土。
皆舉一即三。
全三是一。
而且皆身土不二。
依正一如。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諸大菩薩。
皆分證佛之法身。
曰法身大士。
彼等亦得分住佛之常寂光淨土。
又分得佛度生斷惑二利果報故。
亦分住佛之他受用報土。
又分得佛化身妙用故。
亦分住佛之染淨變化土。
我等胎生衆生。
死此生彼。
住佛變化染土。
受分段生死苦。
聲聞、緣覺、菩薩、無分段生死。
有變易生死。
若佛則二死永亡。
菩薩變易。
亦有微細苦。
常寂者。
常住不動。
起信雲。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不動故無苦。
光者光明常現前。
故曰常寂光。
釋迦佛憐愍娑婆苦惱衆生。
令念佛求生西方。
雖不能生寂光報土。
得生淨變化土。
亦樂之極矣。
故曰極樂。
若約報土。
極樂如華藏世界。
是菩提覺法樂。
約常寂光土。
極樂是涅槃寂靜樂。
約化土。
對娑婆極苦。
說西方極樂。
不信有極樂彌陀者。
未學教故。
反對佛教故。
佛親口說。
有世界名曰極樂。
有佛号阿彌陀。
豈虛語耶。
但此有是妙有。
非衆生遍計所執之實有。
實有即有定量。
如一茶碗。
小底大口。
其量如是。
此就衆生眼光說。
若就諸佛菩薩眼光看。
此茶碗可大可小。
大
丙二引大衆同聞三;丁初聲聞衆三;丁二菩薩衆;丁三天人衆;戊初明類标數。
與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大比丘僧’者。
明類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
标數也。
連下菩薩諸天等為衆成就。
有衆堪說法故。
又證此可信之法。
非阿難一人聞。
與聲聞菩薩天人等共聞也。
‘與’者合也。
‘大比丘’者。
梵語比丘。
此雲乞士。
怖魔。
破惡。
多含故不翻。
乞士者。
佛制比丘。
不自煮食。
托缽乞化。
免除麻煩。
一心辦道。
不許買賣、種植、工巧、技術等維持衣食。
凡在家人所作事。
出家人均不得作。
作者違教犯戒。
是為下乞食于衆生以養色身。
二六時中精勤不懈。
求學諸佛三無漏學而修之。
是為上乞法于佛以資法身。
怖魔者。
有人發心出家求受具戒。
于受戒時。
羯磨和尚問。
汝是丈夫否。
答是丈夫。
又問已發菩提心否。
答已發菩提心。
此時聲動天地。
魔王毛悚。
知魔子魔孫又少一個。
于佛教中佛為究竟丈夫。
是十号之一。
比丘雖不是究竟丈夫。
是學丈夫者。
丈夫是有大人之志。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有十種忍耐。
耐風、雨、饑、渴、寒、暑、惡言、毒蟲、一食、持戒。
耐此十事。
方是比丘丈夫。
古人雲。
出家非将相所能為。
唯有大丈夫能為。
何故将相不能為。
常雲。
富貴修行難。
貧窮布施難。
以将相是富貴人。
憍态重。
這樣忍不得。
那樣耐不得。
富貴是障道因緣。
故不能修道。
釋迦佛有丈夫志。
故能舍太子轉輪王之富貴而出家。
女人出家亦應有此丈夫志氣。
是為女中丈夫。
不在外相。
在身體力行。
丈夫揀非女人之憍。
大揀小孩之态。
比丘志欲超出三界。
了脫生死。
發菩提心。
是大丈夫氣。
故魔恐怖。
又者出家非但魔王恐怖。
即自父母妻子。
不知出家功德者。
阻止出家。
亦即魔眷屬也。
‘破惡者’。
破十使煩惱也。
五利使身、邊、邪、見、戒。
五鈍使貪、嗔、癡、慢、疑。
總此十使。
根本即是貪嗔癡。
比丘以正觀慧。
破除煩惱惡。
是為破惡。
此上是釋比丘二字。
在比丘上加一大字。
是有大智慧。
得證阿羅漢果。
破齋犯戒之罪人。
佛正法時一概不容。
默擯不改者。
即滅擯。
末法時人。
均害麻木不仁病故。
不知痛癢。
今眼光淺之俗人。
輕慢僧寶。
造罪無邊。
不知此等僧人。
根本出自在家。
譬如說欲求忠臣者。
必于孝子之門。
在家不孝。
出仕必不忠。
在家為居士時五戒尚不能持。
何能持出家戒。
誰知破戒僧人。
盡是在家壞類。
其實流俗之僧。
猶勝在家。
具眼者知之。
‘僧’者衆也。
一二三人不成僧。
四人以上為僧。
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佛。
皈依法是皈依十方三世佛所說一切法。
皈依僧是皈依一切剃發染衣僧。
三寶為福田。
須要會種。
皈依某一人時。
某人是三寶之代表。
當以一切佛法僧三寶為師。
弟不言師過。
如子不言父過。
方稱孝子。
自求多福。
否則福田荒矣。
一切經列衆。
皆将比丘列在前者。
以比丘為内眷屬。
承佛家業。
撐佛門戶故。
菩薩是宏揚佛法之大眷屬。
諸天是護持佛法之外眷屬。
圓融說。
皆是僧。
又三寶有理有事。
約理人人本具。
個個不無。
迷而不覺者。
須假事三寶。
以顯自性三寶。
故恭敬佛寶。
以顯自性佛。
法僧亦然。
又約理、佛是心王。
大衆是心所。
心王顯極樂世界。
令衆求生。
心所亦顯極樂世界。
令衆往生。
心王是主。
心所是伴。
如仆體主意。
提倡極樂。
攝化衆生。
戊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
衆所知識。
‘皆是大阿羅漢’者。
表位也。
‘衆所知識’者。
歎德也。
謂千二百五十比丘。
皆是證得大阿羅漢果位。
阿羅漢亦含三義。
曰應供。
殺賊、無生也。
一因為乞士。
果為應供。
即因中乞求人家。
果中被人所求。
為天人所供養故。
二因為破惡。
果為殺賊。
殺煩惱賊故。
三因為怖魔。
果為無生。
出三界了生死故。
衆所知識者。
以有大德。
有大名望故。
一切國王人民莫不知其名也。
戊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
摩诃目犍連。
摩诃迦葉。
摩诃迦旃延。
摩诃拘絺羅。
離婆多。
周利槃陀伽。
難陀。
阿難陀。
羅侯羅。
憍梵波提。
賓頭盧頗羅堕。
迦留陀夷。
摩诃劫賓那。
薄拘羅。
阿冕樓馱。
如是等諸大弟子。
‘長老’者。
年高戒老之稱也。
此二字貫下十六尊者。
舍利弗此雲身子。
亦雲鹙子。
母名舍利。
弗、子也。
如雲舍利之子。
在母胎時。
已能令母辯勝其舅。
八歲登座議論。
勝十六大國。
七日之中。
遍達佛法。
聲聞衆中。
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連。
摩诃此雲大。
目犍連此雲采菽氏。
亦雲萊菔。
姓也。
名拘律陀。
樹名。
禱樹神而生。
因以為名。
神通第一。
摩诃迦葉。
此雲大龜氏。
亦雲飲光、姓也。
名畢缽羅。
緣宿生為冶金師。
與一女人同以金嚴佛像。
遂感世世身是金色。
金光晃耀。
吞一切光。
因名飲光。
傳佛心印為初祖。
頭陀行第一。
摩诃迦旃延。
此雲大文飾。
南天竺婆羅門種。
論議第一。
摩诃拘烯羅。
此雲大膝。
從狀得名。
舍利弗之舅。
答問第一。
離婆多。
此雲星宿。
亦雲室宿。
禱星而生。
因以為名。
又名假和合。
見鬼以死屍合成己身故。
無倒亂第一。
周利槃陀伽。
此雲繼道。
以西域風俗。
婦女受孕。
歸母家生子。
尊者母還娘家。
于中路生子。
名槃陀。
此雲路。
或雲道。
即尊者之兄。
周利此雲小。
亦雲繼。
繼生路中。
因名小路。
或名繼道。
宿世為法師。
吝法。
故感愚癡報。
非但半偈不能持。
掃帚二字持一忘一。
後得證果。
辯才無盡。
義持第一。
難陀此雲喜。
亦雲善歡喜。
即牧牛難陀也。
佛之親弟。
儀容第一。
阿難陀。
此雲慶喜。
佛成道日誕生。
王及臣民既聞太子成佛。
又聞王妃誕子。
雙美二難。
舉國忻慶。
因以立名。
白飯王子。
佛之堂弟。
為佛侍者。
多聞第一。
羅侯羅。
此雲覆障。
以宿生曾塞鼠穴六日。
及六日不見仙人并婆羅門故。
感報住胎六年。
因名覆障。
佛之太子。
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此雲牛司。
以過去世中輕弄沙門。
報感五百世為牛。
牛雖不食。
恒事虛哨。
今成羅漢。
子縛已盡。
果縛猶存。
故稱此名。
因恐凡夫不知其德。
視其形譏笑遭堕。
佛令常居天上。
受諸天供。
受天供養第一。
賓頭盧頗羅堕。
梵語賓頭盧。
此雲不動。
名也。
梵語頗羅堕。
此雲利根。
姓也。
奈耶律雲。
樹提長者。
以栴檀缽置刹頂上。
号于衆雲。
神力能取者即與。
尊者現通取缽。
佛呵責已。
敕令不得入滅。
久住世間。
應末世供。
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
此雲黑光。
顔容粗黑故。
又黑色光耀異常故。
為佛使者。
教化第一。
摩诃劫賓那。
此雲房宿。
父母禱二十八宿中第四宿星而生。
故得此名。
或雲初出家時。
将欲詣佛。
中路值雨。
寄食陶舍。
有一比丘來共宿止。
彼比丘者。
即佛所化現。
尊者聞法得道。
因在陶家與佛同住一宿。
聞法證果。
故名為房宿。
知星宿第一。
薄拘羅。
此雲善容。
顔貌端正故。
由昔持不殺戒。
九十一劫壽不中夭。
又昔曾施一病僧诃犁勒果。
感不死報。
初生現異。
母以為怪。
置之熬盤不死。
複置釜中不死。
後置水中。
巨魚吞之。
魚被人獲。
刀破子現。
一無所損。
火不能炮。
湯不能煮。
水不能淹。
魚不能噬。
刀不能割。
名五不死報。
壽年百六十歲。
故雲壽命第一。
阿冕樓馱。
一名阿那律陀。
此雲無貧。
亦雲無滅。
亦雲如意。
佛之堂弟。
昔于饑世。
曾以稗飯施辟支佛。
九十一劫資用充足。
至今不滅。
故有無貧無滅如意三譯。
出家喜眠。
佛說法昏睡不覺。
佛乃呵責曰。
‘咄咄。
胡為寐。
螺絲蚌蛤類。
一睡幾千年。
不聞佛名字。
’尊者受呵。
發憤精進。
經七晝夜。
眼不交睫。
雙目失明。
佛憐之。
教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遂得天眼。
觀大千世界。
如觀掌上庵摩羅果。
故雲天眼第一。
‘如是等諸大弟子’者。
如是二字結上十六尊者。
等字例後千二百五十人也。
謂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
皆如上說十六尊者。
常随于佛。
為常随衆。
本法身大士。
示作聲聞。
為影響衆。
聞法得益。
增道損生。
自淨佛土。
亦名當機衆。
丁二菩薩衆 并諸菩薩摩诃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
乾陀诃提菩薩。
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并’者。
承前佛說此經。
不但聲聞與會。
大士亦所同聞也。
‘菩薩’梵語。
具雲菩提薩埵。
此雲覺有情。
覺悟有情衆生也。
有三種義。
一悲智所緣義。
覺是所求佛道。
有情是所化衆生。
上以智求。
下以悲度也。
二能所合目義。
覺是所求之果。
有情是能求之人。
以己之心。
悟佛之理也。
三利生為急義。
廣覺一切有情。
即自未能度。
先度人也。
‘摩诃薩’者。
此雲大道心衆生。
大有四義。
一願大。
求大菩提故。
二行大。
二利成就故。
三時大。
經三無數劫故。
四德大。
具足一乘諸功德故。
具雲‘菩薩摩诃薩。
’即大道心成就衆生也。
‘文殊師利。
’此雲妙首。
信也。
信為萬行萬德之首故。
亦雲妙吉祥。
行也。
于一切世界親近供養諸佛。
平等利益諸衆生。
不為損惱故。
又生有十種瑞故。
又雲妙德。
智也。
為十方三世諸佛母故。
‘法王子’者。
佛為法王。
菩薩入法正位。
紹佛家業。
名法王子。
菩薩衆中。
智慧第一。
非勇猛實智。
不能證解此法門。
故文殊列首。
‘阿逸多。
’此雲無能勝。
即彌勒菩薩。
彌勒此雲慈氏。
姓也。
阿逸多。
名也。
具雲慈無能勝。
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
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
願同此号。
即得慈心三昧故。
又昔為婆羅門。
号一切智。
于八千歲修習慈行故。
又弗沙佛時。
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
常習慈定故。
又昔發願于刀兵劫中擁護衆生。
衆生見者。
即得慈心三昧故。
當來成佛。
現居等覺。
故次列之。
‘乾陀诃提’者。
此雲不休息。
行諸梵行。
曆恒沙劫。
然後授記。
經此多劫。
曾不休息故。
‘常精進者。
’有二義。
一是自利。
修善去惡故。
二是利他。
度生無疲倦故。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者。
結上文殊彌勒等。
例餘普賢觀音無量無邊諸大菩薩也。
丁三天人衆 及釋提桓因等。
無量諸天大衆俱。
‘及’者承前言淨土法門。
不但諸聖與會。
一切凡衆皆同聞故。
正顯念佛法門。
三根普被也。
‘釋提桓因。
’此雲能天主。
能與卅三天人為主故。
梵語忉利。
此雲三十三。
在須彌山頂。
四面各有八天為臣。
即釋提桓因為主。
主伴合稱曰卅三。
‘等’者。
下等四王諸天。
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及色無色界諸天也。
‘無量諸天大衆俱’者。
謂盡虛空法界十方三界諸天人。
八部修羅人非人等。
無不與會也。
通序至此已竟。
此序安于經前故。
亦名經前序。
說經時無此序故。
亦名經後序。
乙二别序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别序者。
發起序也。
蕅益老人解釋。
判此為别序。
以此經是不可思議佛境故。
下位所不知。
如初地不知二地事。
二地不知三地事。
乃至等覺不知佛事。
故無人請問。
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也。
‘爾時’者。
六種成就時。
‘佛告’者。
自上對下而言也。
首句非佛口吻。
仍是集經人口氣。
從是娑婆往西去。
過十萬億佛土。
一佛土即一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佛所化之土。
依此土言之。
一須彌山東西南北。
各有一洲。
名一四天下。
即一小世界。
千小世界。
名小千世界。
千小千名中千世界。
千中千名大千世界。
合名曰三千大千世界。
此娑婆是釋迦化土。
從是西行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
有世界名極樂。
佛号阿彌陀。
極樂是依報。
阿彌陀是正報。
此土娑婆是依報。
釋迦是正報。
約事說過十萬億土。
表法即十使煩惱。
互攝互融。
十十成百。
十百成千。
十千成萬。
超過無盡煩惱。
方是心淨土淨。
法藏比丘以四十八願度衆生。
度盡煩惱。
日過十萬億佛土。
世界者。
世以遷流為義。
豎通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
界以方位為義。
橫赅十方一切處。
從是西去十萬億土。
一化土有一化土方位。
如一省有一省界限。
一邑有一邑界限。
世界雖一。
随機見有淺深。
因佛有法報化三身。
見法身者。
知法身無相。
住常寂光土。
身無相故。
土亦無相。
約智說為法性身。
約理說是法性土。
即如如智契如如理。
曰法性身住法性土。
故身土不二。
見報身者。
知報身住報土。
即性中本具恒沙性德。
已經修顯。
功德雖多。
總言不出福德智慧。
約度生無盡。
故修成福德無盡。
約斷惑無盡。
故顯能斷智慧亦無盡。
見化身者。
即化身住化土。
亦化度衆生所變化之土。
化佛頂有無見頂相。
眉間有白毫相。
乃至足下有千輻輪相。
是三十二相。
又有八十種好。
所化土有染淨不同。
亦随機見故。
如是三身三土。
皆舉一即三。
全三是一。
而且皆身土不二。
依正一如。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諸大菩薩。
皆分證佛之法身。
曰法身大士。
彼等亦得分住佛之常寂光淨土。
又分得佛度生斷惑二利果報故。
亦分住佛之他受用報土。
又分得佛化身妙用故。
亦分住佛之染淨變化土。
我等胎生衆生。
死此生彼。
住佛變化染土。
受分段生死苦。
聲聞、緣覺、菩薩、無分段生死。
有變易生死。
若佛則二死永亡。
菩薩變易。
亦有微細苦。
常寂者。
常住不動。
起信雲。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不動故無苦。
光者光明常現前。
故曰常寂光。
釋迦佛憐愍娑婆苦惱衆生。
令念佛求生西方。
雖不能生寂光報土。
得生淨變化土。
亦樂之極矣。
故曰極樂。
若約報土。
極樂如華藏世界。
是菩提覺法樂。
約常寂光土。
極樂是涅槃寂靜樂。
約化土。
對娑婆極苦。
說西方極樂。
不信有極樂彌陀者。
未學教故。
反對佛教故。
佛親口說。
有世界名曰極樂。
有佛号阿彌陀。
豈虛語耶。
但此有是妙有。
非衆生遍計所執之實有。
實有即有定量。
如一茶碗。
小底大口。
其量如是。
此就衆生眼光說。
若就諸佛菩薩眼光看。
此茶碗可大可小。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