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相出生’者,亦是說從彼等出生諸本性。
非說由修字出生諸智也。
由修字及光明白紅黑三色之力,雖能使所見境,亦現為三色行相。
然非經中所說,現起彼色相之理。
五次第略論,雖說三層字,如次表示明增得三智。
亦非是說由緣所布諸字持心,引生三智。
與彼論雲:‘護心平等性,等至輪臍中,見智慧平等,謂近得大空。
’此說心緣輪中,安布諸字,防護不令向餘境散。
如心入字成平等性。
由修等至之力,心入輪臍不壞及短阿字,成平等味。
從此引生大空。
亦不相符。
以是當知,即收輪者,亦是待字明顯穩固之後,先緣外層。
次收入中層,乃緣中層。
次收入内層,乃緣内層。
次收入不壞,乃緣不壞而修。
複将諸字如前安布。
由于如是間雜修習,速能收入中脈。
倘不收歸中脈,僅在外修,終不能現起真實空道。
此等是由融入中脈而起故。
五次第略論中,除修諸字與金剛念誦外,亦未說,和合持風。
金剛鬘續多次宣說:‘咒性獨能成。
’亦是說若能圓滿,知彼要義而修者,即無和合風伴助,亦能成就。
此複是說其未圓滿了知金剛念誦要義,謂不修和合風,唯修金剛念誦,不能将風收入中脈等。
必須持和合風者,是未通達此教授之要義。
故作是說。
非說凡修金剛念誦者持和合風,便成過失。
此中若修和合風者,當修心間瓶相。
是律生續所說。
有說,初修和合風時,修心中瓶相障礙大者,是不善巧彼瑜伽者之言。
其真知者,并無大礙。
由有輪論所說,攝風次第。
三種無輪論中之攝風次第,亦當了知。
雖不決定至安布字處,引生三智。
然瑪派教授中,不許從頂至摩尼由降菩提心次第引生諸空,而說從心間收攝次第引生諸空者,是根本文‘識命收攝依,于心修咒輪’之要義。
亦是聖父子教授之無上要義也。
燈明論說:地水火風識等五法,前入後時,始從陽焰乃至燈光,現起四相。
前文已說,諸風融入,乃生明相。
故有說三明相時,現彼諸相者,實非論義。
五次第略論雲:‘初覺如陽焰,俱五光明現。
第二如月明,第三日光遍,從界相而得。
’如攝行論而說者,當如是許。
除陽焰外,未說餘三相者,乃簡略說。
若廣說者,當如後續。
彼等何時生起,如燈明論應當了知。
總前各派,于此心遠離位,雖未新添修字等所緣。
然不觀察身遠離為先,語遠離金剛念誦,能不能引幾許四空,而新加引導心遠離之所緣。
未見其善,以彼棄舍引心遠離專注内身關要,僅釋諸餘微末方便故。
拏錯所傳教授中之所緣,系引樂方便。
其所說五部等,雖引樂較速,然非經論正義。
卯二、建立正品。
分二。
辰一、從内外緣引生妙智。
辰二、釋彼樂空和合理等。
今初 五次第論雲:‘安住金剛誦,行者得緣心。
’雖說由金剛念誦,引生心遠離空。
然未明說如何引發。
攝行論亦僅說:‘安住語遠離,能得心遠離。
若無語遠離,不生心遠離。
’然于爾時,亦未明說,如何從彼生心遠離。
然廣釋語遠離時,曾說于何處轉等三事,最後又說,諸風趣入不壞之後,現起光明。
善觀此等,則能了知,由金剛念誦,将風融攝不壞。
現起諸空。
此已說訖。
金剛鬘續亦雲:‘善修金剛誦,了知諸風相,斷諸分别風,當得緣心位。
’此明顯說,由金剛念誦遮斷風動,引生心遠離諸空。
金剛念誦,總引諸空之理,前已廣說。
别引心遠離諸空之界限,謂已善解心中脈結,能将諸風收入心間不壞之時。
非以前位。
若爾從彼界限引生之時,須否修餘收攝次第。
如前引第三品燈明論雲:‘晝夜恒修,入住出攝瑜伽。
’此所說入住出三瑜伽,即金剛念誦。
其收攝瑜伽顯是要至,金剛念誦與不壞力,能引四空時所修。
拏熱巴教授于引生諸空時,亦說收攝瑜伽也。
收攝之理,如五義論,說以二種靜慮而修。
謂以總持随壞而修。
拉瓦巴所造盧伊巴修法之疏中,于圓滿次第低位,即說随壞收攝。
親教論中亦說随壞收攝,要于心中修不壞故。
此中亦無不可修彼之區别故。
拏錯所傳拏熱巴教授中,說無字亦能引生心遠離之理。
瑪派三種異教授中,亦未說有咒輪諸字。
故彼派中咒輪諸字,亦非不可少者也。
若謂,修三種命力,與收攝瑜伽,引生心遠離方便,即此足否。
此如集智金剛續雲:‘金剛蓮花正和合者,乃心與心所之方便。
心與心所平等和合,乃大樂三摩地方便。
此以幻喻表示。
’又雲:‘如無乳麻正加行者則不能出酥與油。
如是若無咒印加行,金剛蓮花平等和合,則不能表示三識。
其不能和合薄伽淩伽者,必不能得大樂三摩地。
’此說,由與印平等和合,出生三明之順轉,及不和合,不生三明之逆退。
續說彼智為大樂之方便。
其大樂者,攝行論中,說為幻身。
故圓滿引生修幻身基本之心遠離三智者,必須外印。
此義如五次第論雲:‘一切幻事中,女幻最殊勝,三智差别相,唯此能表示。
有貪與離貪,中庸為三品,由二根和合,金剛蓮花聚。
’以是有說:由有貪離貪之差别,引生心遠離,有上下二門。
非是續義。
意謂五次第論已如是說,故攝行論,未說引生心遠離之外方便。
拉彌于第三灌頂時,說此從印表示三智者。
總于第三灌頂時容有此義。
然此是說學心遠離道位所修。
若是德相完具之補特伽羅,行真實第三灌頂修二次第道為先者,至此位時,須否依羯摩印表示三智耶?前灌頂時,雖亦由風融入中脈以外命力,表示四喜。
然今此位,是已善修三種命力,已得堪能而修。
故能引生遠勝前者心遠離之三智。
以是此位仍須表示也。
若爾,此中依羯摩印發生三智,為從頂上溶菩提心,降至密相極端引生耶?抑從上下身分溶菩提心,收入心中引生耶?燈明論中,雖說由與印和合溶菩提心,順金剛道降,生勝曼荼羅。
然如餘論說,溶解菩提心,降至身某處,引生某喜某空,五父子論中均未曾說。
然說,由風融入,起心明相。
由心融入,起心所增相。
由心所融入,起近得相。
由此融入,現起光明。
攝行論雲:‘由金剛蓮花等至,始自頂上由七萬二
非說由修字出生諸智也。
由修字及光明白紅黑三色之力,雖能使所見境,亦現為三色行相。
然非經中所說,現起彼色相之理。
五次第略論,雖說三層字,如次表示明增得三智。
亦非是說由緣所布諸字持心,引生三智。
與彼論雲:‘護心平等性,等至輪臍中,見智慧平等,謂近得大空。
’此說心緣輪中,安布諸字,防護不令向餘境散。
如心入字成平等性。
由修等至之力,心入輪臍不壞及短阿字,成平等味。
從此引生大空。
亦不相符。
以是當知,即收輪者,亦是待字明顯穩固之後,先緣外層。
次收入中層,乃緣中層。
次收入内層,乃緣内層。
次收入不壞,乃緣不壞而修。
複将諸字如前安布。
由于如是間雜修習,速能收入中脈。
倘不收歸中脈,僅在外修,終不能現起真實空道。
此等是由融入中脈而起故。
五次第略論中,除修諸字與金剛念誦外,亦未說,和合持風。
金剛鬘續多次宣說:‘咒性獨能成。
’亦是說若能圓滿,知彼要義而修者,即無和合風伴助,亦能成就。
此複是說其未圓滿了知金剛念誦要義,謂不修和合風,唯修金剛念誦,不能将風收入中脈等。
必須持和合風者,是未通達此教授之要義。
故作是說。
非說凡修金剛念誦者持和合風,便成過失。
此中若修和合風者,當修心間瓶相。
是律生續所說。
有說,初修和合風時,修心中瓶相障礙大者,是不善巧彼瑜伽者之言。
其真知者,并無大礙。
由有輪論所說,攝風次第。
三種無輪論中之攝風次第,亦當了知。
雖不決定至安布字處,引生三智。
然瑪派教授中,不許從頂至摩尼由降菩提心次第引生諸空,而說從心間收攝次第引生諸空者,是根本文‘識命收攝依,于心修咒輪’之要義。
亦是聖父子教授之無上要義也。
燈明論說:地水火風識等五法,前入後時,始從陽焰乃至燈光,現起四相。
前文已說,諸風融入,乃生明相。
故有說三明相時,現彼諸相者,實非論義。
五次第略論雲:‘初覺如陽焰,俱五光明現。
第二如月明,第三日光遍,從界相而得。
’如攝行論而說者,當如是許。
除陽焰外,未說餘三相者,乃簡略說。
若廣說者,當如後續。
彼等何時生起,如燈明論應當了知。
總前各派,于此心遠離位,雖未新添修字等所緣。
然不觀察身遠離為先,語遠離金剛念誦,能不能引幾許四空,而新加引導心遠離之所緣。
未見其善,以彼棄舍引心遠離專注内身關要,僅釋諸餘微末方便故。
拏錯所傳教授中之所緣,系引樂方便。
其所說五部等,雖引樂較速,然非經論正義。
卯二、建立正品。
分二。
辰一、從内外緣引生妙智。
辰二、釋彼樂空和合理等。
今初 五次第論雲:‘安住金剛誦,行者得緣心。
’雖說由金剛念誦,引生心遠離空。
然未明說如何引發。
攝行論亦僅說:‘安住語遠離,能得心遠離。
若無語遠離,不生心遠離。
’然于爾時,亦未明說,如何從彼生心遠離。
然廣釋語遠離時,曾說于何處轉等三事,最後又說,諸風趣入不壞之後,現起光明。
善觀此等,則能了知,由金剛念誦,将風融攝不壞。
現起諸空。
此已說訖。
金剛鬘續亦雲:‘善修金剛誦,了知諸風相,斷諸分别風,當得緣心位。
’此明顯說,由金剛念誦遮斷風動,引生心遠離諸空。
金剛念誦,總引諸空之理,前已廣說。
别引心遠離諸空之界限,謂已善解心中脈結,能将諸風收入心間不壞之時。
非以前位。
若爾從彼界限引生之時,須否修餘收攝次第。
如前引第三品燈明論雲:‘晝夜恒修,入住出攝瑜伽。
’此所說入住出三瑜伽,即金剛念誦。
其收攝瑜伽顯是要至,金剛念誦與不壞力,能引四空時所修。
拏熱巴教授于引生諸空時,亦說收攝瑜伽也。
收攝之理,如五義論,說以二種靜慮而修。
謂以總持随壞而修。
拉瓦巴所造盧伊巴修法之疏中,于圓滿次第低位,即說随壞收攝。
親教論中亦說随壞收攝,要于心中修不壞故。
此中亦無不可修彼之區别故。
拏錯所傳拏熱巴教授中,說無字亦能引生心遠離之理。
瑪派三種異教授中,亦未說有咒輪諸字。
故彼派中咒輪諸字,亦非不可少者也。
若謂,修三種命力,與收攝瑜伽,引生心遠離方便,即此足否。
此如集智金剛續雲:‘金剛蓮花正和合者,乃心與心所之方便。
心與心所平等和合,乃大樂三摩地方便。
此以幻喻表示。
’又雲:‘如無乳麻正加行者則不能出酥與油。
如是若無咒印加行,金剛蓮花平等和合,則不能表示三識。
其不能和合薄伽淩伽者,必不能得大樂三摩地。
’此說,由與印平等和合,出生三明之順轉,及不和合,不生三明之逆退。
續說彼智為大樂之方便。
其大樂者,攝行論中,說為幻身。
故圓滿引生修幻身基本之心遠離三智者,必須外印。
此義如五次第論雲:‘一切幻事中,女幻最殊勝,三智差别相,唯此能表示。
有貪與離貪,中庸為三品,由二根和合,金剛蓮花聚。
’以是有說:由有貪離貪之差别,引生心遠離,有上下二門。
非是續義。
意謂五次第論已如是說,故攝行論,未說引生心遠離之外方便。
拉彌于第三灌頂時,說此從印表示三智者。
總于第三灌頂時容有此義。
然此是說學心遠離道位所修。
若是德相完具之補特伽羅,行真實第三灌頂修二次第道為先者,至此位時,須否依羯摩印表示三智耶?前灌頂時,雖亦由風融入中脈以外命力,表示四喜。
然今此位,是已善修三種命力,已得堪能而修。
故能引生遠勝前者心遠離之三智。
以是此位仍須表示也。
若爾,此中依羯摩印發生三智,為從頂上溶菩提心,降至密相極端引生耶?抑從上下身分溶菩提心,收入心中引生耶?燈明論中,雖說由與印和合溶菩提心,順金剛道降,生勝曼荼羅。
然如餘論說,溶解菩提心,降至身某處,引生某喜某空,五父子論中均未曾說。
然說,由風融入,起心明相。
由心融入,起心所增相。
由心所融入,起近得相。
由此融入,現起光明。
攝行論雲:‘由金剛蓮花等至,始自頂上由七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