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皆決定起奪命或将奪命之大障礙。
以彼是未善了解最初修法之過失。
其了知者,即不發生故。
以是當知若善了解最初修法而修,無大障礙者,乃名智者。
非先強使發生障礙,次複了知消滅方便,可名智者。
其以柔和加行攝風者,總少障礙。
初風未熟練,由攝風故略起痛楚者,其除痛方便餘處當說。
此複非僅為息滅痛楚,且能使後者,攝風無困難。
并将後者已攝諸風,令入中脈。
若能知此除障方便,乃為智者。
以是當知,如前二派,縱能息滅聚風痛楚。
然前者所攝風,無益于趣入中脈。
第三派除障之法,于粗猛加行所修者,誠屬善哉。
自宗之除障方便,亦唯用柔和加行。
不作粗猛加行也。
如是廣說金剛念誦之要義者,以諸教授中雖亦多說修金剛念誦,然如集密法類具說一切金剛念誦者,則餘續論皆未能爾。
即集密派能善說者,亦甚希少。
故為決擇,聖者父子,不說餘風加行,唯說此法之深義也。
癸三、學心遠離意金剛三摩地。
分五。
子一、必須通達心性之因相。
子二、經中宣說心性之理。
子三、明無上續,即通達心性之殊勝方便。
子四、明續義三明相與諸本性。
子五、明不如實知之過患與了知之勝利。
今初 總住金剛乘,特學金剛念誦,欲求成佛者,應當尋求自心本性。
如攝真實經雲:‘善男子,當住定中觀察自心。
’毗盧成佛經雲:‘言菩提者,謂如實遍知自心。
’三藏理趣經雲:‘獨行及遠行,無身住根窟,調伏難調心,能解脫魔縛。
’故攝行論說:欲證幻身者,當斷除散亂睡眠等一切五蓋,親近正得如來一切教授之師長,随順集智金剛等釋續,了達自性明相三識也。
為證欲學心遠離者,須尋求心性之因相中,所引三經,皆說須通達心真實性。
故西藏與印度,有說心遠離智,了知有法之心,非了知心之法性。
若了知者,應與光明都無差别。
皆已破訖。
第四次第之光明智,乃現證心之法性。
心遠離雖亦了知法性,然非現證。
故非無差别。
此所引契經,與下二續部教證,雖非宣說心遠離三智,然成必須通達内心法師之因相。
子二、經中宣說心性之理。
若必須尋求心真實性者,彼性雲何。
曰:此中攝行論,述波羅密多乘與密咒乘所說二理。
初者,引楞伽經說:‘由欲了知,自心所現,二取分别,諸佛行境。
故當遠離嘗一雜睡眠等諸蓋,而明心意識三為一切情器根本。
’舊譯攝行論雖言‘分别行境’。
卡師譯為:‘分别諸佛行境。
’極為妥善。
次引賢護經說:‘由識受身,雖趣下劣生處,然終不為彼過所染,随識生處,苦樂業果,亦至彼處。
未見谛者不了知識。
’結彼義雲:‘諸大乘經說,如是識、無色、無相、無形為性。
唯自證智。
’言諸佛行境者,顯心之法性。
言是一切根本者,顯即有法之本性。
言心雖趣下劣生處而彼法性,終無變易。
及說此義,非諸聖者莫能現知。
故說此心于勝義中一切相空。
于名言中,無色無形。
不待他證,唯自了境之知性。
金剛乘中宣說之理,即彼論雲:‘請問諸佛行境内心雲何。
佛薄伽梵于一切續句中說,彼體性無根、無處、無依、無相、無形、無色,超越諸根,非分别境。
’此是問如何學心遠離中,說心真實性,共波羅蜜多乘。
非心遠離。
六十正理論亦雲:‘無處無所緣,無根無所依,從無明因生,離初中後際,無實如芭蕉,等同尋香城,愚城不可愛,衆生如幻現。
’彼釋論說,處者,謂眼等六處。
所緣者,謂一切法。
根者,謂種子理之因緣。
即以緣起因相,說本性非有如同幻事。
言無依者,即無所緣。
子三、明無上續即通達心性之殊勝方便。
攝行論雲:‘若未入集密等大瑜伽續,縱經恒河沙數一切大劫,亦不能了知自心真實性。
亦不能見世俗谛。
’此非是說乃至未入無上續,不能抉擇基本正見,如前已說。
既抉擇已,亦非修彼不能現證。
堪為量者均未曾說。
波羅密多乘,不能得聖地。
若能得彼,而不能現證法性,成相違故。
亦非依法身内心究竟法性,密意而說。
以心遠離位,通達心真實義,是伺察位故。
由說‘不能見世俗谛’,亦可了知。
以是當知,其能通達心真實性之主要有境,乃俱生樂。
義謂彼智通達彼境,若未入無上續門,僅入波羅密多,與下續部門,終不能得。
其以餘道要經多無數劫,乃能證得之果位,以無上道,于一生中,便能成就之速快差别。
即是以俱生大樂,定解修習真實一性義。
如桑補劄雲:‘此何須廣說,總之,諸佛性,無數俱胝劫,所證得佛果,汝以最勝樂,此生即能得。
’若僅斷煩惱障,則一類聲聞,亦三生能斷。
即現證真實性義,亦是二乘所共。
故僅由速疾現證空性門,速能解脫生死,非是此中速疾差别。
是故此道中,須能速疾斷所知障。
此中若無如波羅密多乘修學無邊資糧無邊差别之方便,僅證清淨空見,随如何修,除能解脫生死之外,決定不能斷所知障。
故大乘人,要經長時,修學如是無邊資糧者,實為生長證空性智,成為斷所知障之能斷也。
無上道中,雖不修學,如波羅密多乘無邊資糧差别。
然說以俱生樂,修習所解空性深義,最為速疾。
故可了知,是因殊勝有境大樂關系,現證空性,淨治二相習氣之所知障,最為速疾。
以是續中贊說此道之灌頂及第一次第,并諸眷屬,勝出餘道者,亦是由彼能成樂空和合道器,及能成熟圓滿引生彼道之分而說。
非由彼自體而說。
其能成立樂空和合道速疾殊勝者,要知彼上,代替福德資糧無邊差别,能成佛果色身之不共因。
此複除幻身外,更無餘法。
故乃至未善巧空品大樂圓滿次第,與有品幻身圓滿次第二事以前,未能圓滿獲得二續要義。
如集密續說:‘自從往昔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然燈佛滅後,乃至迦葉佛,未曾宣說此大密之因相。
謂爾時中諸有情類,皆無宣說此大密義之善根故。
’然說諸菩薩,經恒河沙數劫,勤求難得之大菩提。
其信樂集密之菩薩,于一生中,即能證得之因相。
燈明論雲:‘乃至爾時,諸有情類,勝解劣法,應以布施持戒等離欲法調伏,宣說深法意懷恐怖,故無善根。
以是爾時,未說大密深義。
現時有情,多行貪欲。
由知五濁衆生勝解。
故佛如來宣說此法。
’亦是依于引生大樂之外方便,有無信解而說。
此是說于
以彼是未善了解最初修法之過失。
其了知者,即不發生故。
以是當知若善了解最初修法而修,無大障礙者,乃名智者。
非先強使發生障礙,次複了知消滅方便,可名智者。
其以柔和加行攝風者,總少障礙。
初風未熟練,由攝風故略起痛楚者,其除痛方便餘處當說。
此複非僅為息滅痛楚,且能使後者,攝風無困難。
并将後者已攝諸風,令入中脈。
若能知此除障方便,乃為智者。
以是當知,如前二派,縱能息滅聚風痛楚。
然前者所攝風,無益于趣入中脈。
第三派除障之法,于粗猛加行所修者,誠屬善哉。
自宗之除障方便,亦唯用柔和加行。
不作粗猛加行也。
如是廣說金剛念誦之要義者,以諸教授中雖亦多說修金剛念誦,然如集密法類具說一切金剛念誦者,則餘續論皆未能爾。
即集密派能善說者,亦甚希少。
故為決擇,聖者父子,不說餘風加行,唯說此法之深義也。
癸三、學心遠離意金剛三摩地。
分五。
子一、必須通達心性之因相。
子二、經中宣說心性之理。
子三、明無上續,即通達心性之殊勝方便。
子四、明續義三明相與諸本性。
子五、明不如實知之過患與了知之勝利。
今初 總住金剛乘,特學金剛念誦,欲求成佛者,應當尋求自心本性。
如攝真實經雲:‘善男子,當住定中觀察自心。
’毗盧成佛經雲:‘言菩提者,謂如實遍知自心。
’三藏理趣經雲:‘獨行及遠行,無身住根窟,調伏難調心,能解脫魔縛。
’故攝行論說:欲證幻身者,當斷除散亂睡眠等一切五蓋,親近正得如來一切教授之師長,随順集智金剛等釋續,了達自性明相三識也。
為證欲學心遠離者,須尋求心性之因相中,所引三經,皆說須通達心真實性。
故西藏與印度,有說心遠離智,了知有法之心,非了知心之法性。
若了知者,應與光明都無差别。
皆已破訖。
第四次第之光明智,乃現證心之法性。
心遠離雖亦了知法性,然非現證。
故非無差别。
此所引契經,與下二續部教證,雖非宣說心遠離三智,然成必須通達内心法師之因相。
子二、經中宣說心性之理。
若必須尋求心真實性者,彼性雲何。
曰:此中攝行論,述波羅密多乘與密咒乘所說二理。
初者,引楞伽經說:‘由欲了知,自心所現,二取分别,諸佛行境。
故當遠離嘗一雜睡眠等諸蓋,而明心意識三為一切情器根本。
’舊譯攝行論雖言‘分别行境’。
卡師譯為:‘分别諸佛行境。
’極為妥善。
次引賢護經說:‘由識受身,雖趣下劣生處,然終不為彼過所染,随識生處,苦樂業果,亦至彼處。
未見谛者不了知識。
’結彼義雲:‘諸大乘經說,如是識、無色、無相、無形為性。
唯自證智。
’言諸佛行境者,顯心之法性。
言是一切根本者,顯即有法之本性。
言心雖趣下劣生處而彼法性,終無變易。
及說此義,非諸聖者莫能現知。
故說此心于勝義中一切相空。
于名言中,無色無形。
不待他證,唯自了境之知性。
金剛乘中宣說之理,即彼論雲:‘請問諸佛行境内心雲何。
佛薄伽梵于一切續句中說,彼體性無根、無處、無依、無相、無形、無色,超越諸根,非分别境。
’此是問如何學心遠離中,說心真實性,共波羅蜜多乘。
非心遠離。
六十正理論亦雲:‘無處無所緣,無根無所依,從無明因生,離初中後際,無實如芭蕉,等同尋香城,愚城不可愛,衆生如幻現。
’彼釋論說,處者,謂眼等六處。
所緣者,謂一切法。
根者,謂種子理之因緣。
即以緣起因相,說本性非有如同幻事。
言無依者,即無所緣。
子三、明無上續即通達心性之殊勝方便。
攝行論雲:‘若未入集密等大瑜伽續,縱經恒河沙數一切大劫,亦不能了知自心真實性。
亦不能見世俗谛。
’此非是說乃至未入無上續,不能抉擇基本正見,如前已說。
既抉擇已,亦非修彼不能現證。
堪為量者均未曾說。
波羅密多乘,不能得聖地。
若能得彼,而不能現證法性,成相違故。
亦非依法身内心究竟法性,密意而說。
以心遠離位,通達心真實義,是伺察位故。
由說‘不能見世俗谛’,亦可了知。
以是當知,其能通達心真實性之主要有境,乃俱生樂。
義謂彼智通達彼境,若未入無上續門,僅入波羅密多,與下續部門,終不能得。
其以餘道要經多無數劫,乃能證得之果位,以無上道,于一生中,便能成就之速快差别。
即是以俱生大樂,定解修習真實一性義。
如桑補劄雲:‘此何須廣說,總之,諸佛性,無數俱胝劫,所證得佛果,汝以最勝樂,此生即能得。
’若僅斷煩惱障,則一類聲聞,亦三生能斷。
即現證真實性義,亦是二乘所共。
故僅由速疾現證空性門,速能解脫生死,非是此中速疾差别。
是故此道中,須能速疾斷所知障。
此中若無如波羅密多乘修學無邊資糧無邊差别之方便,僅證清淨空見,随如何修,除能解脫生死之外,決定不能斷所知障。
故大乘人,要經長時,修學如是無邊資糧者,實為生長證空性智,成為斷所知障之能斷也。
無上道中,雖不修學,如波羅密多乘無邊資糧差别。
然說以俱生樂,修習所解空性深義,最為速疾。
故可了知,是因殊勝有境大樂關系,現證空性,淨治二相習氣之所知障,最為速疾。
以是續中贊說此道之灌頂及第一次第,并諸眷屬,勝出餘道者,亦是由彼能成樂空和合道器,及能成熟圓滿引生彼道之分而說。
非由彼自體而說。
其能成立樂空和合道速疾殊勝者,要知彼上,代替福德資糧無邊差别,能成佛果色身之不共因。
此複除幻身外,更無餘法。
故乃至未善巧空品大樂圓滿次第,與有品幻身圓滿次第二事以前,未能圓滿獲得二續要義。
如集密續說:‘自從往昔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然燈佛滅後,乃至迦葉佛,未曾宣說此大密之因相。
謂爾時中諸有情類,皆無宣說此大密義之善根故。
’然說諸菩薩,經恒河沙數劫,勤求難得之大菩提。
其信樂集密之菩薩,于一生中,即能證得之因相。
燈明論雲:‘乃至爾時,諸有情類,勝解劣法,應以布施持戒等離欲法調伏,宣說深法意懷恐怖,故無善根。
以是爾時,未說大密深義。
現時有情,多行貪欲。
由知五濁衆生勝解。
故佛如來宣說此法。
’亦是依于引生大樂之外方便,有無信解而說。
此是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