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五

關燈
細因相,與二印亦成于心間攝風之方便,後當廣說。

    其修如是攝風入心間殊勝融攝次第之命力道者,先須緣身諸餘要穴而修。

    總須修,令二種風融入中脈引生俱生樂,與觀一切所見皆彼變化,并修觀彼為天行相之身遠離。

    如斯之身餘要穴,不定有脈輪差别。

    此中皆歸修下門空點所攝。

    其成熟如是圓滿次第于相續中完全生起之善根,須先四座修習,由取生死中三有,為三身、門,淨治相續之第一次第粗分一念瑜伽。

    與細分曼荼羅分别瑜伽,其作成堪修二次第之法器,必須獲得清淨圓滿灌頂,與善守護所受之三昧耶及諸律儀。

    其圓滿能受灌頂與守護三昧耶法器之德相,須先學二種菩提心及諸支分之共同道次第,如前已說。

    其能增進之諸行,即以外命力而表诠。

    此等即是,一切道之數量決定,與二次第之數量決定,及二次第中諸次第之數量決定也。

    由此亦知次第決定。

    任何一補特伽羅成佛皆需此等,故拉彌與福緣稱等說,雖一補特伽羅亦須具修五種次第。

    非彼一一,依一一異體,補特伽羅而說,極為善哉。

    月光疏說:上根補特伽羅,修後二次第,中根修第三與第四次第。

    下根修生起次第與金剛念誦。

    下下根者,即修前二與語念誦三法。

    次說,上中下三根,約一相續智慧漸次展轉增長而安立者,為他宗義。

    約異相續,為自宗義。

    此既有違聖父子宣說次第之論,亦與瑜伽圓滿鬘論相違。

    故非善說。

    又此數量決定,若配餘續部,則後三次第之漸次,如前所說。

    如勝樂五次第,與姑姑日巴之大幻教授,明說有攝入心間之次第者。

    趣向彼義,較易通達。

    其未說者,凡說專注臍等要穴之道,當知最後亦是趣向、攝入心間。

    餘續雖無身遠離之名,若有彼義亦即相同。

    義亦無者,其不相違之理,當知此中所說,是最易攝入心間之次第。

    生起次第,亦應例知。

    諸餘共道,一切皆同。

     壬二、此道攝餘道之理。

     燈明論雲:‘此最勝修支,攝一切續義。

    ’此言并初次第之五次第中,總攝一切續義者,非僅說一切集密續。

    是總說一切續。

    即彼論說,集密是一切續部之根本,及一切經部之器故。

    以是彼論雲:‘此次第差别,分出多次第,若知攝彼等,即了知續義。

    ’亦非僅說集密續,是總說一切續部也。

    若爾,此說餘續部之道次第,皆是從此分出之次第。

    及說了知此中總攝彼等,即是了知續義。

    其義雲何?曰:此如前說,非由義同故相攝,是由作用相同故相攝。

    此複從心遠離,乃至雙運,是共需者,如前所說。

    引生心遠離之主要方便,是心間收攝次第。

    其未明說,心間收攝次第,而說于臍等餘處收攝者,亦當了知最後趣向心間之理。

    因恐文繁,此不廣書。

    其生起次第,雖不全與此同,若知成熟圓滿引生圓滿次第之善根者,其義相同。

    若善了知如是攝道之理,則于一切續義能得無畏。

     此中有說,五次第略明論中,如前引‘于一座應修’之後,繼雲:‘正通達此故,勝道五次第,波羅密、諸乘,有生、一晝夜,一座上應說。

    ’其中初義,謂般若經說,大師端身正坐,即顯生起次第。

    從身放俱胝光明,即顯金剛念誦。

    十八空性,即顯緣心。

    言色如幻等,即顯幻身。

    言色無自性等,即顯光明。

    言無二不二等,即顯雙運。

    配合諸乘之義,則謂生起次第攝聲聞乘。

    以聲聞人所計,由極微塵合成粗色,與生起次第分别瑜伽,法相同故。

    金剛念誦攝獨覺乘,以十二轉風之金剛念誦,與獨覺十二緣起,法相同故。

    緣心次第攝唯識乘,以彼二俱重心故。

    中觀如幻派,幻身中攝,以彼二俱許一切法如幻故。

    中觀無住派,光明中攝,以彼二俱許一切法空故。

    一切密咒乘皆雙運攝,一切密咒見俱是二谛一味雙運故。

    此是五義論所說,輪相論與父續心論亦爾。

    然彼論言,五次第,當與般若波羅密多及種種乘,配合解說,其配合之義,非如前說。

    于生死有次第及一晝夜中,配合因位五次第而配合也。

    若爾雲何?曰:總大小種種乘諸經,别如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經之要義,皆集密續所攝。

    故顯彼道五次第中,亦盡攝彼等要義,是說當與彼配合解說。

    即彼論雲:‘五次第諸道,菩提分法經,三秘究竟俱,諸言所表诠。

    ’謂明菩提分法之諸經,及明三種秘密、二種究竟之諸續部、諸字之義,五次第中表示宣說故。

    相攝之理,謂諸餘經所說之道,此雖未說,然彼諸道要義,是修出離生死之解脫與一切種智。

    此中所說之道,總攝彼義而有餘,且彼諸道,最後亦皆歸趣于此,故說此是彼等之根本。

    餘派所說,此道攝餘道之因相,皆是不定與不成也。

     辛四、諸差别義。

    分二。

    壬一、學三遠離三摩地之理。

    壬二、學二谛三摩地之理。

    初中分三。

    癸一、學身遠離身金剛三摩地之理。

    癸二、學語遠離語金剛三摩地之理。

    癸三、學心遠離意金剛三摩地之理。

    初又分六。

    子一、觀察身遠離為二次第何者攝。

    子二、生起次第與殊勝身遠離之次序。

    子三、身遠離之體性。

    子四、身遠離之差别。

    子五、此成别攝與靜慮支之理。

    子六、如何修身遠離之理。

    初又分三。

    醜一、别列各派。

    醜二、觀察彼等應不應理。

    醜三、安立自宗。

    今初 安立身遠離于二次第中為何次第,有多異說。

    謂無畏、能仁德、拉彌、褔緣稱等,多說身遠離為生起次第。

    廓譯師千章論說,具妃師與神通師,許為圓滿次第。

    黑三昧耶金剛,則許百部、五部、三部之身遠離為生起次第。

    一部之身遠離,為圓滿次第。

    瑪派有說:拏熱巴亦許為生起次第。

    然此非實,以五次第略明論中,彼二各别說故。

    如是成異說者,因攝行論雲:‘善學一念及分别瑜伽,當安住初發業三摩地。

    安住彼後,學身遠離。

    ’又雲:‘從生起次第,乃至身遠離究竟。

    ’由将彼二各别宣說。

    依此故安立為圓滿次第。

    初發業者,此派許為從初修生起次第,至彼究竟。

    如五次第論雲:‘以初業加行,當得第八地。

    ’攝行論雲:‘于此金剛乘,善學生起次第已,當得第八地。

    ’又攝行論雲:‘蘊界處等無間所說,乃身遠離。

    于彼安布諸尊乃一切所共,是粗瑜伽故。

    ’其後則說:‘語遠離,非生起次第者之境界,極微細故。

    ’由此可知,言一切所共者,乃明二次第所共。

    依此故說通二次第。

    其安立為生起次第者,意謂修蘊等為諸尊,與生起次第者,修諸尊各别清淨,同一義也。

    若爾,諸計身遠離為生起次第者,許于何位宣說身遠離耶?曰:無畏師說,生起次第者,增上勝解所修金剛持身時,即說身遠離。

    故是增上勝解主尊。

    餘尊雖未明說。

    然于身中安布增上勝解餘尊,皆須勝解與蘊等無别,似許彼等為身遠離。

    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