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不許凡夫往生報土。
是故我依善導釋義建立宗門。
以明凡夫生報土之義也。
然人多诽謗雲。
勸進念佛往生何必别開宗門。
豈非為勝他耶。
如此之人未知旨也。
若不别開宗門何顯凡夫生報土之義乎。
且夫人問所言念佛往生是依何教何師者。
既非天台·法相。
又非三論·華嚴。
不知以何答之。
是故依道綽·善導意立淨土宗。
全非為勝他也。
又一時師語曰。
我立一向專念之義。
人多難之曰。
諸行往生俱是佛說。
亦可勸進。
何為揚一抑餘。
且設勸餘行亦何妨礙念佛往生。
然而強立一向專念之義。
此有偏執失矣。
如此難者不知宗之元意故也。
經雲。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釋雲。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若離經釋而立私義則實可責也。
經釋已有一向之言。
而強緻難破是謗佛祖。
非關吾也。
又師曾連坐弟子安樂住蓮事窺于贊州。
嚴譴之日尚對徒弟演一向專念義。
有西阿彌陀佛者。
作色言曰。
師勿複言此事。
諸弟亦莫複問此事。
遠境艱厄本由此事之興起也。
師曰。
汝不見經釋之文乎。
西阿曰。
經釋之文雖是着明如世之機嫌何。
師曰。
為法輕命。
吾死不悔。
不可不敢言也。
至誠之色發于辭氣。
見人涕泣感伏。
或時有鎮西僧。
行腳之次訪吉水廬。
師适念佛在道場。
侍者迎而相對。
行者問曰。
稱名之時系心于佛相好可乎。
侍者答曰。
此實可也。
師排道場戶言曰。
源空不然。
唯思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号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之文而已。
顧以我分際縱觀佛相好。
實非是如說觀。
不如深憑本願口稱名号之為勝也。
是則真實之行。
或人問曰。
導師釋本願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師答曰。
唯知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則自然具足三心。
為顯此理略而不釋也。
或人問曰。
日課稱名六萬十萬而不如法。
與二萬三萬而如法孰為善耶。
師答曰。
亂想凡夫設是少數如法勤修事實難矣。
不如課數之多也科數之要畢竟在令心相續耳。
隻使念佛口頭不絕則足矣。
何必擇如法不如法乎。
@ 一時予問曰。
若以智慧為往生要。
吾随師勵學業。
若但稱名其事為足更無他求。
乞師示之。
吾守之如金口說矣。
師答曰。
往生正業稱名為要釋文分明。
不簡有智無智亦複顯然。
何必用學業為。
不如一向念佛疾得往生淨土。
值遇聖衆聽受法門也。
又彼國莊嚴晝夜說甚深法。
自然開發勝解證無生忍。
但若未知念佛往生之義學而知之。
粗知則足矣。
設得廣學凡智無幾。
莫徒好智解廢稱名之光陰也 又一時師語曰。
弘通淨土之師世世多之。
皆勸菩提心。
且以觀察為正。
唯善導一師許不發菩提心亦得往生。
又判觀察以為稱名助業。
當世之人若不依善導意則恐難得往生也。
昙鸾·道綽·懷感等雖皆為相承人師。
而至其義則未必一準。
當能辨别之。
若不辨此旨于往生難易冥然有惑也 又一時予問曰。
人多勸持齋。
此義如何。
師答曰。
凡出家人作法皆當如是。
然至末代色力已衰。
餐食亦減。
以此弱報一食長齋恐心馳食境念佛不精矣。
菩提心經雲。
食不妨菩提。
心能妨菩提。
各忖己分。
行之可也 又一時予問曰。
于往生行業已得決定焉。
但一期行履雲何當保護耶。
師答曰。
凡僧尼之法有大小戒律。
然末法人根實難堪矣。
源空禁之誰人随之。
隻須要念佛相續。
往生行業念佛為正。
應守此旨而已 又一時師語曰。
受教與發心此不必同時。
以發心有觸緣而發起也。
往歲有一住山僧。
逢予問曰。
我已久學淨土法門粗得大旨。
而未得發信心。
以何方便成立信心。
予谕曰。
宜乞冥助于三寶焉。
彼僧自其殷勤祈請久之。
一日詣東大寺。
會遇大殿上棟之日。
見之須臾信心忽發。
以謂。
自非良工嘉謀巨材由何飛騰梁上。
凡工尚爾。
矧又如來善巧不思議力。
我有願生志。
佛有引接誓。
往生淨土決定不違矣。
一得此理無複疑念。
彼僧複來語餘其事。
後經三年遂得往生。
靈瑞尤多雲。
觸緣起信如此。
須常系念乞冥助于三寶耳 或人問曰。
真言所修阿彌陀供養法此亦可為往生正行耶。
師答曰。
不然。
佛體雖一随教其意不同。
其言教阿彌陀是己心如來不可外覓者。
淨教所謂阿彌陀佛乃是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佛能在西方者。
其意大異。
不可以一混焉。
況彼成佛之法。
此往生之教。
不可一同也 或人問曰。
善導和尚意以聖道教為方便教。
出在何文。
師答曰。
法事贊雲。
如來出現于五濁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小解诠三明或教福惠雙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已上)是也。
難曰。
已言種種法門皆解脫。
何以此文為方便證據乎。
答曰。
上雲随宜方便化群萌。
次雲種種法門皆解脫。
至下雲無過念佛往西方。
明知念佛往生之外皆
是故我依善導釋義建立宗門。
以明凡夫生報土之義也。
然人多诽謗雲。
勸進念佛往生何必别開宗門。
豈非為勝他耶。
如此之人未知旨也。
若不别開宗門何顯凡夫生報土之義乎。
且夫人問所言念佛往生是依何教何師者。
既非天台·法相。
又非三論·華嚴。
不知以何答之。
是故依道綽·善導意立淨土宗。
全非為勝他也。
又一時師語曰。
我立一向專念之義。
人多難之曰。
諸行往生俱是佛說。
亦可勸進。
何為揚一抑餘。
且設勸餘行亦何妨礙念佛往生。
然而強立一向專念之義。
此有偏執失矣。
如此難者不知宗之元意故也。
經雲。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釋雲。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若離經釋而立私義則實可責也。
經釋已有一向之言。
而強緻難破是謗佛祖。
非關吾也。
又師曾連坐弟子安樂住蓮事窺于贊州。
嚴譴之日尚對徒弟演一向專念義。
有西阿彌陀佛者。
作色言曰。
師勿複言此事。
諸弟亦莫複問此事。
遠境艱厄本由此事之興起也。
師曰。
汝不見經釋之文乎。
西阿曰。
經釋之文雖是着明如世之機嫌何。
師曰。
為法輕命。
吾死不悔。
不可不敢言也。
至誠之色發于辭氣。
見人涕泣感伏。
或時有鎮西僧。
行腳之次訪吉水廬。
師适念佛在道場。
侍者迎而相對。
行者問曰。
稱名之時系心于佛相好可乎。
侍者答曰。
此實可也。
師排道場戶言曰。
源空不然。
唯思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号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之文而已。
顧以我分際縱觀佛相好。
實非是如說觀。
不如深憑本願口稱名号之為勝也。
是則真實之行。
或人問曰。
導師釋本願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師答曰。
唯知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則自然具足三心。
為顯此理略而不釋也。
或人問曰。
日課稱名六萬十萬而不如法。
與二萬三萬而如法孰為善耶。
師答曰。
亂想凡夫設是少數如法勤修事實難矣。
不如課數之多也科數之要畢竟在令心相續耳。
隻使念佛口頭不絕則足矣。
何必擇如法不如法乎。
@ 一時予問曰。
若以智慧為往生要。
吾随師勵學業。
若但稱名其事為足更無他求。
乞師示之。
吾守之如金口說矣。
師答曰。
往生正業稱名為要釋文分明。
不簡有智無智亦複顯然。
何必用學業為。
不如一向念佛疾得往生淨土。
值遇聖衆聽受法門也。
又彼國莊嚴晝夜說甚深法。
自然開發勝解證無生忍。
但若未知念佛往生之義學而知之。
粗知則足矣。
設得廣學凡智無幾。
莫徒好智解廢稱名之光陰也 又一時師語曰。
弘通淨土之師世世多之。
皆勸菩提心。
且以觀察為正。
唯善導一師許不發菩提心亦得往生。
又判觀察以為稱名助業。
當世之人若不依善導意則恐難得往生也。
昙鸾·道綽·懷感等雖皆為相承人師。
而至其義則未必一準。
當能辨别之。
若不辨此旨于往生難易冥然有惑也 又一時予問曰。
人多勸持齋。
此義如何。
師答曰。
凡出家人作法皆當如是。
然至末代色力已衰。
餐食亦減。
以此弱報一食長齋恐心馳食境念佛不精矣。
菩提心經雲。
食不妨菩提。
心能妨菩提。
各忖己分。
行之可也 又一時予問曰。
于往生行業已得決定焉。
但一期行履雲何當保護耶。
師答曰。
凡僧尼之法有大小戒律。
然末法人根實難堪矣。
源空禁之誰人随之。
隻須要念佛相續。
往生行業念佛為正。
應守此旨而已 又一時師語曰。
受教與發心此不必同時。
以發心有觸緣而發起也。
往歲有一住山僧。
逢予問曰。
我已久學淨土法門粗得大旨。
而未得發信心。
以何方便成立信心。
予谕曰。
宜乞冥助于三寶焉。
彼僧自其殷勤祈請久之。
一日詣東大寺。
會遇大殿上棟之日。
見之須臾信心忽發。
以謂。
自非良工嘉謀巨材由何飛騰梁上。
凡工尚爾。
矧又如來善巧不思議力。
我有願生志。
佛有引接誓。
往生淨土決定不違矣。
一得此理無複疑念。
彼僧複來語餘其事。
後經三年遂得往生。
靈瑞尤多雲。
觸緣起信如此。
須常系念乞冥助于三寶耳 或人問曰。
真言所修阿彌陀供養法此亦可為往生正行耶。
師答曰。
不然。
佛體雖一随教其意不同。
其言教阿彌陀是己心如來不可外覓者。
淨教所謂阿彌陀佛乃是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佛能在西方者。
其意大異。
不可以一混焉。
況彼成佛之法。
此往生之教。
不可一同也 或人問曰。
善導和尚意以聖道教為方便教。
出在何文。
師答曰。
法事贊雲。
如來出現于五濁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小解诠三明或教福惠雙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已上)是也。
難曰。
已言種種法門皆解脫。
何以此文為方便證據乎。
答曰。
上雲随宜方便化群萌。
次雲種種法門皆解脫。
至下雲無過念佛往西方。
明知念佛往生之外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