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上

關燈
佛行體。

    即是所助。

    第五是助念佛方法。

    即是能助。

    故知專心之意念佛為本也。

    其第六門别時念佛。

    此為于長時勤行不能勇進者勸之。

    與上念佛全非别體也。

    其第七門念佛利益。

    此為于上所明念佛令生信樂。

    考利益文備之。

    其第八門念佛證據。

    此為于上念佛令斷疑念。

    引諸經論證之。

    然則此集本意唯在念佛亦顯然也。

    但就正修念佛又有種種念佛。

    為初心觀行不堪深奧者教色想觀。

    于中又有别相·總相·雜略·極略觀。

    又有稱名觀。

    然殷勤勸進唯在稱名也。

    又雖以五念門名正修念佛。

    作願回向非是行體。

    禮拜贊歎不如觀察。

    于觀察中獨于稱名丁甯勸之。

    其為本意亦顯然也。

    但于百即百生義趣。

    讓道綽善導釋不委述之。

    要集之旨蓋如此也。

    予故往生要集以為先導入淨土門。

    而窺此宗奧旨。

    取善導和尚釋再讀以為。

    往生不容易矣。

    三讀乃知。

    亂想凡夫依稱名行決定可得往生也。

    但于自身出離已得決定。

    又欲普為衆生弘通斯道。

    然時機難計。

    心懷猶豫。

    一夜夢紫雲大起遍覆四海。

    雲中出無量光。

    光中百寶衆鳥翩翻飛散。

    時予陟高山忽值一高僧。

    腰下金色宛如佛身。

    腰上缁衣如尋常僧。

    高僧雲。

    吾是唐善導。

    汝能弘通專修念佛。

    故來為證之。

    爾來弘法無塞。

    遍至四遠。

     又一時師語曰。

    昔時天台座主顯真以使告曰。

    久隔面晤。

    願得相見以盡道情。

    他日登山必過我居。

    後一日過坂本。

    因告彼禅房。

    座主下山來訪。

    乃問曰。

    方以何法今生解脫生死。

    予答曰。

    不如賢慮思擇。

    座主複曰。

    公是法門達人。

    必有所決。

    願為開示。

    予曰。

    于為自身不無所擇。

    唯欲疾得往生極樂耳。

    座主曰。

    順次往生未見其理。

    故緻此問。

    亂想凡夫如何可得往生耶。

    予曰。

    成佛難求往生易得。

    竊依道綽·善導等意。

    佛本願力以為強緣。

    故雖凡夫亦得往生報土也。

    座主默去。

    其後座主語人曰。

    然公雖智慧深遠聊有偏執失。

    彼人來語。

    予曰。

    凡人自不知事必起疑念。

    世間皆爾。

    何止真公乎。

    座主聞之言曰。

    實然。

    我雖于顯密教鑽仰累年。

    尚為名利志不在于淨土。

    未窺道綽·善導釋義。

    自非然師誰能出此言也。

    深懷慚愧。

    因遂蟄居大原。

    百日閉戶。

    博閱淨土章疏。

    而後緻書曰。

    我已粗窺淨土法門。

    伏乞勞屈芳駕相與咨決。

    予許諾焉。

    東大寺上人俊乘亦未思決出離道。

    聞事大喜。

    乃将弟子三十餘輩而來大原。

    其外諸宗碩學雲。

    (如ニ)集星(如ニ)列。

    時予廣述淨土法門。

    問難蜂。

    起奇辯争馳。

    予随所問難一一破立。

    衆皆感歎伏于予義。

    于是座主發一大願曰。

    彼地建立五個别院。

    令衆永常修一向專念行。

    稱名之外更不交餘行也。

    其行至今無有退轉。

    後勸妹尼公制念佛勸進書一卷。

    世稱顯真消息者是也。

    大佛上人亦發一願曰。

    我國道俗詣閻王宮。

    見問名字之時即唱佛号我先自字曰南無阿彌陀佛。

    是乃吾朝以阿彌陀佛為字之權輿也。

     又一時師語曰。

    當世之人不知法門分際。

    泛爾以謂。

    今時解脫生死甚難矣。

    我師肥後阇梨光圓才智過人道意幽深。

    自顧自身分際以為。

    今生不能解脫生死。

    若曆多生恐隔生即忘永廢佛法矣。

    不如受長命報待慈尊出世也。

    凡報命長者無過龍身。

    甯我求彼畜報。

    但海底有金翅鳥之難。

    遠州笠原櫻池深淵清潔幽林緣隈。

    此處甚好。

    可以寓躬焉。

    便請領家得其許疏。

    終焉之時乞水入掌結印而死。

    一日彼池無風波瀾忽起涾涾鼓擊水面無一點塵。

    鄉裡怪異。

    考其時日乃阇梨逝去之時也。

    阇利有智慧故知出離難。

    有道心故願值佛世。

    惜哉不知淨土法門徒入異趣。

    當時我早得此法門。

    不論信不為指授之。

    實堪遺憾也。

    嗚乎當世之人有道心者徒期遠生之緣。

    無道心者虛堕名利之坑。

    豈不哀乎。

    凡謂以自力出生死者。

    不知時機分際故也。

     師曾有患瘧。

    醫療無效。

    月輪禅合酷憂之。

    因命畫工圖善導大師肖像。

    于師之庵室供養。

    乃以告之安居院僧都聖覺。

    覺報曰。

    聖覺亦受瘧疾。

    殆不任起坐。

    然師恩難報。

    貴命是重。

    何不走于命乎。

    翌旦乃來執行佛事。

    以求法救。

    且升座說法。

    其大旨雲。

    大師釋尊随類應同之日。

    尚示頭病背痛之迹。

    況凡夫血肉身奚無疾病。

    懼昏愚之徒不知此理。

    謾懷疑念于師。

    以為佛法無驗。

    不足以依賴焉。

    嗚乎上人化導已稱佛意得往生者不可勝計。

    然則諸佛菩薩諸天龍神雲何不歎衆生疑謗。

    四天大王實守佛法。

    亟愈我師病惱也。

    啟白之間導師影前異香芬馥。

    于是師及聖覺瘧疾如洗而不複發。

    僧都自歎曰。

    我故法印請雨揚名都鄙。

    聖覺亦有此事。

    豈非奇特乎。

    世人驚歎服其至誠雲。

     又一時師語曰。

    我立淨土宗之元意。

    為顯示凡夫往生報土也。

    且如天台宗雖許凡夫往生。

    其判淨土卑淺。

    如法相宗其判淨土雖亦高深。

    不許凡夫往生。

    凡諸宗所談其趣雖異總而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