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上

關燈
(上卷漢語中下和語)厭欣沙門了惠集錄 三昧發得記第一(附夢感聖相記) 淨土随聞記第二(附臨終祥瑞記) 答博陸問書第三 三昧發得記第一(長承二年癸醜誕生。

    至于建久九年戊午行年六十有六) 建久九年正月朔日。

    予赴山桃法橋教慶之請。

    歸庵之後未刻正月一七個日恒例别時念佛始之。

    初日光明少現。

    第二日水想觀自然成就。

    又琉璃地相少現。

    至第六日後夜琉璃地及宮殿相現。

    二月四日早晨複琉璃地現。

    其相分明。

    同月七日複琉璃地現。

     凡上來種種相自正月朔日至二月七日三十七日之間現。

    顧我平生課念佛六萬遍不退勤修。

    由此今此等相現欤。

    二月二十五日目出如赤囊物。

    又出如琉璃壺物。

    前則閉目見之開目即失。

    今則開閉俱見。

    同月二十八日少有病惱。

    由暫減念佛。

    或一萬遍或二萬遍随意勤修。

    其後右眼有白光。

    現光端青色。

    又出琉璃光。

    其猊如壺。

    内有紅華。

    狀如寶瓶。

    又日沒後出望四方。

    各方有赤青色寶樹。

    高下無準。

    或四五丈或二三十丈。

    其相宛如經中所說。

    同年七月下旬所勞乃複。

    八月朔日日課念佛六萬遍如初勤行。

    同月二日座下四方一步許變為琉璃地。

    同年九月二十二日早晨複琉璃地現。

    周圍可七八步朗然映徹。

    同二十三日後夜至曉複琉璃地現。

    案地觀文。

     為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親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釋曰。

    願行之業已圓命盡無疑不往。

    依經釋文往生無疑也。

    正治二年二月之頃。

    地想等五觀坐卧随意任運顯現。

    建仁元年二月八日後夜。

    聞極樂衆鳥并笒笛等音。

    其後日聞種種音聲。

     同二年正月五日佛殿勢至菩薩像後即彼菩薩丈六許頭面三度現。

    又彼菩薩丈六許真身現。

    想彼菩薩因地以念佛三昧入無生忍。

    故今為念佛者示現其身不可疑也。

    同十二月二十八日午時。

    高畠少将來訪谒于佛殿。

    法話之間念佛如常。

    阿彌陀佛形像之後即彼佛丈六許頭面透徹障褚而現。

    少時而沒。

    元久三年正月朔日勤修恒例七日念佛。

     至第四日念佛之間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三尊共現大身。

    五日複現 三昧發得記源空自筆記之 夢感聖相記 源空多年勤修念佛。

    未曾一日敢懈廢焉。

    一夜夢。

    有一大山。

    南北悠遠峰頂至高。

    其山西麓有一大河。

    傍山出北流南。

    濱畔渺茫不知涯際。

    林樹繁茂莫知幾許。

    予乃飛揚登于山腹。

    遙視西嶺。

    空間有紫雲一片。

    去地可五丈。

    意之何處有往生人現此瑞相。

    須臾彼雲飛來頭上。

    仰望孔雀鹦鹉等衆鳥出于雲中。

    遊戲河濱。

    此等衆鳥身無光明而照曜無極。

    翔飛複入雲中。

    予為希有思。

    少時很雲北去覆隐山河。

    複以為。

    山東有往生人迎之。

    既而須臾彼雲複至頭上。

    漸大遍覆于一天下。

    有一高僧。

    出于雲中住立吾前。

    予即敬禮瞻仰尊容。

    腰上半身尋常僧相。

    腰下半身金色佛相。

    予合掌低頭問曰。

    師是何人。

    答曰。

    我是唐善導也。

    又問。

    時去代異。

    何以今來于此耶。

    答曰。

    汝能弘演專修念佛之道。

    甚為希有。

    吾為來證之。

    又問曰。

    專修念佛之人皆得往生耶。

    未答乃覺。

    覺已聖容尚如在也 建久九年五月二日記之源空 淨土随聞記第二勢觀上人着 一時師語餘曰。

    吾年十五登天台山。

    至十七閱六十卷。

    十八辭山隐居黑谷。

    此為偏棄名利專學佛法也。

    爾來四十餘年習學天台宗粗得其大意。

    凡我為性也雖數卷書讀之至三則明通文義。

    然宗義深邃難容易得之。

    是以學久知其綱領而已。

    又傍遍窺諸宗教相。

    顯密諸典及佛心宗無不涉獵。

    欲求證明咨叩各宗賢哲皆得許可。

    當初醍醐有三論先達。

    往述自解。

    彼師默然乃起入室。

    出文櫃十餘合而言曰。

    于我法門付屬無人。

    久來憂之。

    公已達之。

    由悉與焉。

    進士入道阿性共行在座雲 師又曰。

    予曾往谒藏俊僧都談法相宗法門。

    俊歎曰。

    公也非直也人。

    雖值西天論主亦不可過焉。

    智慧深遠非吾輩所及也。

    自今而後永獻供物。

    自其每歲厚贈惠賜。

    凡遇諸宗高德皆所稱歎。

    又本朝渡到聖教及俗間史傳等無不曆眼。

    然思出離道身心不安。

    因閱惠心往生要集。

    彼序雲。

    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末代之目足。

    道俗貴賤誰不歸者。

    但顯密教法其文非一。

    事理業因其行惟多。

    利智精進之人未難。

    如予頑魯之者豈敢矣。

    是故依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文。

     披之修之易覺易行(雲雲)凡序者略述一部大旨。

    今就序文料之。

    此集專依念佛其事顯然。

    已而入文尋義建立十門。

     于中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極樂證據三門非是念佛行體。

    故暫措之。

    其餘五門正就念佛立之。

    第九諸行往生從行者樂欲而且明之。

    是以更無殷勤勸進。

    其第十門助道人法亦非行體。

    因今就念佛五門料簡其義。

    第四正修念佛此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