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異凡夫。
此由聲聞狹劣唯能自利阙無利他大悲故。
覺他者簡異二乘。
此由菩薩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
常能悲智雙行不著有無故。
覺行窮滿者簡異菩薩。
此由如來智行已窮時劫已滿出過三位故名為覺者也。
往生要集對治懈怠章舉佛功德二十種中。
第二贊歎名号功德。
引維摩經雲。
諸佛色身威相種姓戒定智慧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
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衆生淨佛國土。
具諸佛法悉皆同等。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
名為多陀阿伽度。
名為佛陀。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
汝以劫壽不能盡受。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皆如阿難。
多聞第一得念總持。
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已上)又西方要決雲。
諸佛願行成此果名。
但能念号具包衆德。
故成大善(已上) 次觀無量壽經者。
粗釋大意者。
凡欲依教起行必當先知教相。
言教相者。
謂如來一代法門淺深大小權實等差别也。
然諸宗立教其旨不同。
如法相宗立三時教以攝一代諸教。
如三論宗立二藏教攝大小諸教。
華嚴宗立五教。
天台宗立四教。
今我淨土宗道綽禅師安樂集立聖道淨土二教攝一代聖教。
初聖道門者。
謂于此娑婆世界斷惑開悟至果之道也。
就此總分有二。
謂大乘聖道·小乘聖道也。
若别論者四乘聖道。
謂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也。
次淨土門者。
願求出此娑婆穢惡境生彼安樂不退國之道也。
所以立二門者。
即為令舍聖道入淨土門也。
就此又有二由。
一由去大聖是遙遠也。
二由理深解微也。
立此二門非獨綽一師。
昙鸾·天台·迦才·慈恩等諸師皆有此意。
且昙鸾法師引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
以立難行易行二道。
所謂難行道者即是聖道門也。
易行道者即是淨土門也。
難行易行·聖道淨土其言雖異其意是同。
天台·迦才同之。
可知。
又慈恩西方要決雲。
親逢聖化道悟三乘。
福薄因疏勸歸淨土。
此中二乘者即聖道門也。
淨土者即淨土門也。
三乘淨土聖道淨土其名雖異其意亦同。
然則今時末代衆生知自無三學分。
則須舍聖道歸入淨土也。
今此觀經偏說往生淨土行業。
初說定散二善且随一切諸機。
次簡念佛一行以顯如來本意。
故經雲。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等(雲雲)善導疏曰。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
正明付屬彌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則此經之意。
于淨土諸行中令舍雜行專修念佛也。
故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判其勝劣得失。
即彼疏雲。
次就立行信者。
然行有二種。
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雲雲)就此二行乃有五番相對。
一親疏對。
二遠近對。
三有間無間對。
四回向不回向對。
五純雜對也。
一親疏對者。
修正行者甚親阿彌陀佛。
故疏上文雲。
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
彼此三業不相舍離。
故名親緣也。
修雜行者口不稱佛佛不聞之。
身不禮佛佛不見之。
心不念佛佛不知之。
彼此三業常相舍離。
故名疏行也。
二近遠對者。
修正行者鄰近彼佛。
故疏上文雲。
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故名近緣。
修雜行者不願見佛佛不應念現在目前。
故名遠也。
但親近義雖似是一。
善導之意分而為二。
其旨見于疏文。
故今引釋耳。
三無間有間對者。
修正行者乃于彼佛憶念不間斷。
即疏文雲憶念不斷名為無間是也。
修雜行者乃于彼佛憶念間斷。
即疏文雲心常間斷是也。
四回向不回向對者。
修正行者縱令不用回向自然成往生業。
故疏上文雲。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雲何具足。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修雜行者用回向時成往生業。
若不回向不成往業。
即疏文雲雖可回向得生是也。
五純雜對者。
修正行者是純極樂之行。
而不通餘人天及三乘等業。
亦不通餘十方淨土業。
故名純也。
雜行不然。
即通人天三乘及十方淨土往生業因。
故雲雜也。
又善導和尚往生禮贊序判此專雜得失雲。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
不違教故。
随順佛語故。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與教相違故。
不順佛語故。
系念不相續故。
憶想間斷故。
回願不殷重真實故。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無有慚愧忏悔心故。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心生輕慢雖作業行。
常與名利相應故。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予比日見聞諸方道俗。
解行不同。
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
十即十生。
雜修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前文雖許千中五三。
後文則曰見聞諸方千中無一。
導師在世已爾。
何況今時時機共衰。
豈舍百即百生專修。
可修千中無一雜行乎。
行者善自思量。
右說法六條者。
外記禅門(安樂房遵西父也)修七七日逆修之時。
乃以上人為前六會導師。
是其随聞記也。
結願唱導真觀勤之。
故今略之。
但此錄有二本。
或有真字。
或有假字。
未知何正。
今且就真字本集之者也。
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八
此由聲聞狹劣唯能自利阙無利他大悲故。
覺他者簡異二乘。
此由菩薩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
常能悲智雙行不著有無故。
覺行窮滿者簡異菩薩。
此由如來智行已窮時劫已滿出過三位故名為覺者也。
往生要集對治懈怠章舉佛功德二十種中。
第二贊歎名号功德。
引維摩經雲。
諸佛色身威相種姓戒定智慧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
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衆生淨佛國土。
具諸佛法悉皆同等。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
名為多陀阿伽度。
名為佛陀。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
汝以劫壽不能盡受。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皆如阿難。
多聞第一得念總持。
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已上)又西方要決雲。
諸佛願行成此果名。
但能念号具包衆德。
故成大善(已上) 次觀無量壽經者。
粗釋大意者。
凡欲依教起行必當先知教相。
言教相者。
謂如來一代法門淺深大小權實等差别也。
然諸宗立教其旨不同。
如法相宗立三時教以攝一代諸教。
如三論宗立二藏教攝大小諸教。
華嚴宗立五教。
天台宗立四教。
今我淨土宗道綽禅師安樂集立聖道淨土二教攝一代聖教。
初聖道門者。
謂于此娑婆世界斷惑開悟至果之道也。
就此總分有二。
謂大乘聖道·小乘聖道也。
若别論者四乘聖道。
謂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也。
次淨土門者。
願求出此娑婆穢惡境生彼安樂不退國之道也。
所以立二門者。
即為令舍聖道入淨土門也。
就此又有二由。
一由去大聖是遙遠也。
二由理深解微也。
立此二門非獨綽一師。
昙鸾·天台·迦才·慈恩等諸師皆有此意。
且昙鸾法師引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
以立難行易行二道。
所謂難行道者即是聖道門也。
易行道者即是淨土門也。
難行易行·聖道淨土其言雖異其意是同。
天台·迦才同之。
可知。
又慈恩西方要決雲。
親逢聖化道悟三乘。
福薄因疏勸歸淨土。
此中二乘者即聖道門也。
淨土者即淨土門也。
三乘淨土聖道淨土其名雖異其意亦同。
然則今時末代衆生知自無三學分。
則須舍聖道歸入淨土也。
今此觀經偏說往生淨土行業。
初說定散二善且随一切諸機。
次簡念佛一行以顯如來本意。
故經雲。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等(雲雲)善導疏曰。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
正明付屬彌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則此經之意。
于淨土諸行中令舍雜行專修念佛也。
故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判其勝劣得失。
即彼疏雲。
次就立行信者。
然行有二種。
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雲雲)就此二行乃有五番相對。
一親疏對。
二遠近對。
三有間無間對。
四回向不回向對。
五純雜對也。
一親疏對者。
修正行者甚親阿彌陀佛。
故疏上文雲。
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
彼此三業不相舍離。
故名親緣也。
修雜行者口不稱佛佛不聞之。
身不禮佛佛不見之。
心不念佛佛不知之。
彼此三業常相舍離。
故名疏行也。
二近遠對者。
修正行者鄰近彼佛。
故疏上文雲。
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故名近緣。
修雜行者不願見佛佛不應念現在目前。
故名遠也。
但親近義雖似是一。
善導之意分而為二。
其旨見于疏文。
故今引釋耳。
三無間有間對者。
修正行者乃于彼佛憶念不間斷。
即疏文雲憶念不斷名為無間是也。
修雜行者乃于彼佛憶念間斷。
即疏文雲心常間斷是也。
四回向不回向對者。
修正行者縱令不用回向自然成往生業。
故疏上文雲。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雲何具足。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修雜行者用回向時成往生業。
若不回向不成往業。
即疏文雲雖可回向得生是也。
五純雜對者。
修正行者是純極樂之行。
而不通餘人天及三乘等業。
亦不通餘十方淨土業。
故名純也。
雜行不然。
即通人天三乘及十方淨土往生業因。
故雲雜也。
又善導和尚往生禮贊序判此專雜得失雲。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
不違教故。
随順佛語故。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與教相違故。
不順佛語故。
系念不相續故。
憶想間斷故。
回願不殷重真實故。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無有慚愧忏悔心故。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心生輕慢雖作業行。
常與名利相應故。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予比日見聞諸方道俗。
解行不同。
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
十即十生。
雜修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前文雖許千中五三。
後文則曰見聞諸方千中無一。
導師在世已爾。
何況今時時機共衰。
豈舍百即百生專修。
可修千中無一雜行乎。
行者善自思量。
右說法六條者。
外記禅門(安樂房遵西父也)修七七日逆修之時。
乃以上人為前六會導師。
是其随聞記也。
結願唱導真觀勤之。
故今略之。
但此錄有二本。
或有真字。
或有假字。
未知何正。
今且就真字本集之者也。
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