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八

關燈
也。

    然則深信因果之言遍攝一代聖教。

    設無餘行以此一行亦得往生也。

    若于此因果起疑謗者。

    非啻不往生應堕惡道也。

    昔相宗學生新羅國順璟法師诽謗花嚴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

    忽大地破裂即身堕地獄。

    其坑後尚在焉雲。

    此是诽謗佛乘因果堕地獄也。

    誠可畏也。

    讀誦大乘者。

    讀誦者。

    即是五種法師之中略舉轉讀·諷誦二師以顯受持等三師也。

    若約十種法行。

    即是略舉披讀·諷誦二種法師。

    以顯書寫供養等八種法行也。

    大乘之言以簡小乘。

    非是别指一經。

    通亘一切顯密諸大乘經。

    然則讀誦大乘一句遍攝如來一代大乘諸經也。

    勸進行者者。

    謂有聖道行者。

    有淨土行者。

    各就其門勸進其行。

    即以此勸進為往生業也。

    三福業因大概如斯。

    凡淨土學人亦應學大藏經。

    所以然者。

    此經三福業中所說諸行行相散說已在于諸經中。

    不學諸經何以知之。

    矧又解說法師乎。

    次十三定善九品散善如前日粗述之。

    坐久恐勞聽徒。

    故略之耳。

     第五七日阿彌陀佛雙卷經五祖影 某甲禅門圖畫阿彌陀佛尊容及五祖影像慶贊供養。

    故吾今重稱揚贊歎之。

    先贊歎阿彌陀佛功德者。

    即有依正二報功德。

     先依報者。

    彼佛國中所有寶地寶樹寶池寶殿等及地下地上一切莊嚴也。

    先寶地者。

    大經中說七寶為地。

    觀經中說琉璃為地。

    阿彌陀經中說黃金為地。

    三經說異。

    以何為實。

    予熟案之。

    以實論之。

    以不可說無量妙寶為彼國地。

    然大經說七寶為地者。

    此娑婆俗即以七寶為殊勝寶。

    是故佛欲順其樂欲令衆生生欣心。

    故為此說也。

    觀經中說琉璃地者。

    此經又勸衆生觀想。

    欲以水觀為地觀前方便。

    故說琉璃地。

    以是水相似彼平地複似琉璃故也。

    阿彌陀經說黃金為地者。

    七寶之中以黃金為第一。

    此亦順樂欲耳。

    次寶樹者。

    如此娑婆世界林樹以成佳景。

    彼地雖妙若無寶樹則何足為莊嚴。

    準此土故有寶樹也。

    其寶樹高八千由旬。

    亦無老死者。

    亦無小生者。

    亦無初生漸長者。

    起即同時頓起量數等齊。

    以是彼界無漏無生無有生死漸長之義也。

    就此寶樹有純有雜。

    純樹者。

    根莖枝葉等唯同一寶以嚴成之。

    無雜餘寶。

    故雲純樹也。

    雜樹者。

    若根莖若枝葉衆寶雜飾。

    故雲雜樹也。

    次寶池者。

    雖有寶樹若無寶池亦未名好。

    一為不空世界。

    二為莊嚴依報。

    為斯義故有寶池也。

    次寶殿者。

    寶樹·寶池雖是精妙。

    若無寶殿彼土聖衆何處住在。

    故有寶殿也。

    凡如此等依報莊嚴皆從阿彌陀佛無漏心中流出。

    由佛心是無漏故莊嚴亦是無漏也。

    加之有自然衣服。

    有自然飲食。

    非是行者自業之所感得。

    皆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也。

     次正報功德者。

    阿彌陀佛身量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有八萬四千相。

    其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随好。

    其一一好複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又觀音勢至及彼土所有菩薩人天。

    皆悉攝在阿彌陀佛正報功德。

    以彼五通等身心功德是亦佛願力所成也。

    是故雖雙卷經說彼土諸依正功德。

    經題唯雲無量壽經。

    此即由經中所說依正功德皆悉彼佛願力所成故也。

     次無量壽經者。

    夫如來設教皆為衆生濟度。

    而衆生根機無量故。

    如來教法亦是無量。

    今此經者為令衆生往生淨土說之。

    故此經中即明阿彌陀佛修因感果極樂淨土二報莊嚴。

    是為令衆生發欣求心也。

    然釋此經。

    諸師領解途轍不同。

    今且依善導和尚意。

    此經偏說專修念佛為衆生往生正業也。

    何以知之。

    經說彼佛因位本願雲。

    設我得佛。

    十方衆生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即彼佛因位法藏比丘之時。

    于世自在王佛之所。

    睹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

    就中選擇所立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也。

    然四十八願中願其行者。

    唯此第十八願而已。

    而此願中不願餘行。

    但立念佛一行以為本願。

    故知此經偏說專修念佛為正業也。

    所謂本願念佛者。

    即口稱彼佛名号也。

    故善導和尚觀念法門中。

    引此本願文曰。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往生禮贊中亦引此文曰。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号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熟顧我等衆生若以自力而求往生必有疑心。

    未審此行業契彼佛意也否。

    是則往生之事恐亦難矣。

    然今既修彼佛選定行業。

    又複彼佛誓願已成。

    十劫以前已得成佛。

    知是我等往生之道決矣。

    豈不亦大幸乎。

    是故此經下卷說此願成就文雲。

    諸有衆生聞其名号。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又凡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閣無非願力。

    何于其中可獨疑惑念佛往生願乎。

    又往生業因雖決定于念佛一行。

    而行者根性自有上中下。

    故此經明三輩往生。

    即上輩文雲。

    其上輩者。

    舍家棄欲而作沙門。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中輩文雲。

    其中輩者。

    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多少修善。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懸缯然燈。

    散華燒香。

    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下輩文雲。

    其下輩者。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無量壽佛。

    願生其國。

    此三輩中雖舉菩提心等餘行。

    望上所說彼佛本願。

    意在衆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故雲一向也。

    故觀念法門中善導釋曰。

    又此經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