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六

關燈
生我國者(雲雲)九鼓音聲經曰。

    若有四衆(雲雲)十往生論雲。

    觀念彼佛依正功德為往生業(已上)此中觀經下下品·阿彌陀經鼓音聲經。

    但以念佛名号為往生業。

    何況觀念相好功德耶。

    問。

    餘行甯無勸進文耶。

    答。

    其餘行法因明彼法種種功德。

    其中自說往生之事。

    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雲念佛。

    何況佛自言當念我名乎。

    亦不雲佛光明攝取餘行人。

    此等文分明。

    何重生疑乎。

    問。

    諸經所說随機萬品。

    何以管見執一文耶。

    答。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雲。

    複次衆生初學此法。

    其心怯弱懼畏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當知。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随心專意念佛因緣随願得往生他方淨土。

    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

    所作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明知。

    契經多以念佛為往生要。

    若不爾者。

    四依菩薩即非理盡。

    私曰。

    此中有三番問答。

    初問意自可知。

    于中唯勸者。

    正指上觀察門行住坐卧等文也。

    何者。

    凡尋一部始末。

    殷勤勸進隻在觀察一門。

    且答文中約易行辨之。

    可以見也耳。

    答中有二義。

    一難行易行。

    謂諸行難修。

    念佛易修。

    二者少分多分。

    謂諸行勸進文甚少。

    念佛諸經多勸進之。

    次問答中問意可知。

    答中有三義。

    一者因明直辨。

    謂諸行非專為往生說之。

    念佛專為往生選說之。

    二者自說不自說。

    謂諸行非阿彌陀如來自說。

    念佛阿彌陀佛自說當念我名。

    三攝取不攝取。

    謂諸行佛光不攝取之。

    念佛佛光即攝取之。

    後問答中問意可知。

    答中有一義。

    如來随機四依理盡。

    謂諸行釋迦如來随衆生機說之。

    念佛四依菩薩盡理勸之。

    是即此集本意也。

    應委思之。

    又往生階位雲。

    問。

    若凡下輩亦得往生。

    雲何近代于彼國土求者千萬。

    得無一二。

    答。

    綽和尚雲。

    信心不深。

    若存若亡故。

    信心不一。

    不決定故。

    信心不相續。

    餘念間故。

    此三不相應者不能往生。

    若具三心不往生者。

    無有是處。

    善導和尚雲。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

    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三五(言如上者。

    指禮拜等五門。

    至誠等三心。

    長時等四修也)私雲。

    惠心已定往生得否。

    以善導道綽而為指南也。

    又處處多引用綽導二師之釋。

    然則随順惠心之輩必當歸依道綽善導。

    披安樂集明了聖淨二門之意。

    閱觀經疏領會安心起行之旨。

    以為出離解脫準則也。

     往生要集诠要第九 往生要集上卷雲。

    夫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末代之目足也(乃至)總有十門。

    分為三卷。

    一厭離穢土。

    二欣求淨土。

    三極樂證據。

    四正修念佛。

    五助念方法。

    六别時念佛。

    七念佛利益。

    八念佛證據。

    九往生諸業。

    十問答料簡等。

    私曰。

    案其要義。

    先就章門而有開合。

    謂開則立十門。

    如上所列。

    合則不出五門。

    一厭離穢土。

    二欣求淨土。

    三念佛往生。

    四諸行往生。

    五問答料簡也。

    今則且依五門料簡。

    第一厭離穢土門者。

    靜以。

    我等久留生死由昔未厭此穢惡土。

    是故欣淨土人先厭穢土。

    初立此門者由是也。

    此中有二。

    一别明厭相。

    二總結厭相。

    初别明厭相者。

    既舉六道。

    一地獄(乃至)六天。

    次總結厭相者。

    即有廣略及以極略。

    皆引用經論令起厭離也。

    第二欣求淨土門者。

    設雖厭穢土。

    若不欣淨土不可往生。

    故次立此門也。

    此亦有二。

    一正明欣相。

    二問答料簡。

    初正明欣相者。

    即舉十樂。

    一聖衆來迎樂(乃至)十增進佛道樂也。

    次問答料簡者。

    此即十門中第三極樂證據門也。

    此亦有二。

    一對十方。

    二對兜率。

    以極樂證據即欣求所憑故合攝此門也。

    第三念佛往生門者。

    設雖厭此欣彼唯願無行亦不可成。

    是故正明念佛。

    為往生業故次立此門也。

    此中有三。

    一念佛行相。

    二念佛利益。

    三問答料簡。

    初念佛行相者。

    此亦有三。

    一正修念佛。

    二助念方法。

    三别時念佛。

    一正修念佛者。

    此即十門中第四門也。

    此亦有五。

    一禮拜門(乃至)五回向門也。

    二助念方法者。

    此即十門中第五門也。

    此亦有七。

    一方處供具(乃至)七總結要行也。

    三别時念佛者。

    此即十門中第六門也。

    此亦有二。

    一尋常别時。

    二臨終行儀。

    第二念佛利益。

    者其即十門中第七門也。

    此中有七。

    一滅罪生善(乃至)七惡趣利益也。

    第三問答料簡者。

    此中乃有三番問答。

    此即十門中第八念佛證據門也。

    正修已下五門皆約念佛。

    故合攝此門也。

    第四諸行往生門者。

    凡求極樂者不必專念佛。

    須明諸行以任樂欲。

    故次立此門。

    此即十門中第九門也。

    此中有二。

    一别出諸經文。

    二總結諸行。

    初别出諸經文者。

    華嚴法華随求尊勝等顯密諸大乘經也。

    次總結諸行者委明其相。

    即有十三。

    一者财法等施(乃至)十二者不染利養也。

    第五問答料簡簡者。

    此即就前諸門問答解釋。

    故至終立此門。

    此即十門中第十門也。

    此中有十一。

    極樂依正(乃至)十助道人法也。

    前三即通念佛諸行。

    後七但約念佛一行也。

    上來五門中厭離欣求一門是修行方便。

    念佛諸行二門是往生業因。

    又就業因有要不要。

    念佛為要。

    諸行非要。

    故序文雲。

    依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文。

    又念佛證據門第二問答中雲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雲念佛。

    又同第三問答中雲。

    明知。

    契經多以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