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六

關燈
護之。

    往生之業念佛為本。

    其念佛心必須如理故具深信至誠常念三事。

    常念有三益。

    如迦才雲。

    一者諸惡覺觀畢竟不生。

    亦得消于業障。

    二者善根增長。

    亦得種見佛因緣。

    三者熏習熟利臨命終時正念現前(已上)業由願轉。

    故雲随願往生。

    總而言之。

    護三業是止善。

    稱念佛是行善菩提心及願扶助此二善。

    此等法為往生要。

    其旨出經論。

    不能具之。

    此總結要行者是即此集肝心決定往生要法。

    學者更思擇之。

    識其要否。

    文乃有二問答。

    且初問中上諸門者。

    上有五門。

    一厭離穢土。

    二欣求淨土。

    三極樂證據。

    四正修念佛。

    五助念方法。

    即指此等雲上諸門也。

    所陳既多者。

    厭離門有七章。

    欣求門有十章。

    證據門有二章。

    正修門有五章。

    助念門有六章。

    此等諸章所明既多。

    故雲所陳既多也。

    未知何業為往生要者。

    于上諸門所述之行既有數條。

    于要否法學者叵識。

    為決要法故雲未知等也。

    次初答中解之有二。

    一粗述答意。

    二正釋文。

    初述答意者。

    問。

    既出上諸門衆行。

    問其要否故。

    答亦于上諸門中簡示其要行也次正釋文者。

    又分為二。

    一總約五門簡之。

    二别約二門簡之。

    初總約五門簡者。

    上厭離等三門。

    是非往生要故簡而不取。

    第四第五二門。

    正是往生要行。

    故簡而取之。

    大菩提心常念佛者。

    是即第四正修念佛門也。

    護三業深信至誠者。

    是即第五助念方法門也。

    次别約二門簡者。

    此亦有二。

    一約第四門簡之。

    二約第五門簡之。

    初約第四門簡者。

    此中有五念門。

    于中乃以作願觀察二門為往生要。

    自餘三門望彼尚是非往生要。

    是故今雲菩提心及念佛。

    更不雲禮贊等。

    又就菩提心有事有理。

    今文之中雖未簡之。

    若例念佛以事為要。

    又言念佛者。

    是觀察門之異名也。

    然于念佛有觀有稱。

    于二行中稱名為要。

    故次答中雲。

    稱念佛是行善。

    以此思之。

    此集本意以稱念佛為往生至要也。

    次約第五門簡者。

    此中有方處供具等六法。

    于中乃以修行相貌止惡修善二法為往生要。

    自餘四法非往生要。

    是故且舍而不取也。

    又就修行相貌乃有四修三心。

    于四修中無間為要。

    餘三望彼尚是非要。

    故文引要決雲。

    三者無間修。

    謂常念佛作往生想。

    但于三心全取不棄。

    皆是往生要也。

    故文雲。

    深信至誠常念佛随願決定生極樂。

    深信至誠者。

    即初二心也。

    随願者。

    即回向發願心也。

    又就止惡修善有六一持戒不犯。

    二不起邪見。

    三不生憍慢。

    四不恚不嫉。

    五勇猛精進。

    六讀誦大乘。

    此六法中唯取第一為往生要。

    文雲護三業是也。

    餘五望彼尚是非要。

    是故且棄而不取也。

    所謂戒者是菩薩戒。

    非聲聞戒。

    其旨見文。

    但菩薩戒又有輕重。

    今則舍輕取重。

    是故文雲。

    三業重惡案此問答之意。

    凡依此集欲往生者應當先發緣事大菩提心。

    次持十重木叉。

    具足三心常稱彌陀名号也。

    次之問答此明以菩提心等七法為往生要之由也。

    其文易解。

    恐繁不釋。

    上來于厭離等五門。

    簡其要否既已如此。

    下别時等五門。

    望彼亦非至要自可知耳。

    又于念佛有二。

    一但念佛。

    此即前正修門意也。

    二助念佛。

    此即今助念門意也。

    此集之意以助念佛為決定業欤。

    但善導和尚意不爾(雲雲)上來所述此為略義也。

    後就要料簡者。

    唯約念佛一行勸進文是也。

    第四正修念佛門中觀察門雲。

    初心觀行不堪深奧(乃至)是故可修色相觀。

    此分為三。

    一别相觀。

    二總相觀。

    三雜略觀。

    應随意樂用之(乃至)若有不堪觀念相好。

    或依歸命想。

    或依引接想。

    或依往生想。

    應一心稱念(意樂不同故明種種觀)行住坐卧語默作作常以此念在于胸中。

    如饑念食如渴追水。

    或低頭舉手。

    或舉聲稱名。

    外儀雖異心念常存。

    念念相續寤寐莫忘。

    又第八念佛證據門問曰。

    一切善業各有利益。

    各得往生。

    何故唯勸念佛一門。

    答。

    今勸念佛非最遮餘種種妙行。

    隻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卧。

    不論時處諸緣。

    修之不難。

    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

    不如念佛。

    故木槵經雲。

    難陀國波琉璃王遣使白佛言。

    唯願世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

    使我日夜易得修行。

    未來世中遠離衆苦。

    佛告大王。

    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

    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恒當至心無分散意。

    稱佛陀達磨僧伽名。

    乃過一木槵子。

    如是若十若二十乃至百千萬億。

    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

    無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炎魔天。

    衣食自然常受安樂。

    若複能滿一百萬遍者。

    當得除斷百八結業。

    背生死流趣涅槃道獲無上果(略感禅師鈔意同之)況複諸聖教中多以念佛為往生業。

    其文甚多。

    略出十文。

    一占察經下卷雲。

    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

    應當随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

    一心不亂。

    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

    善根增長速成不退(如上觀察者。

    觀于地藏菩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己自身。

    平等無二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

    又觀己身無常如幻可厭等也)二雙卷經三輩之業雖有淺深。

    然通皆雲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三四十八願中于念佛門别發一願雲。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四觀經極重惡人(雲雲)五同經雲。

    若欲至心(雲雲)六同經雲。

    光明遍照(雲雲)七阿彌陀經雲。

    不可以少善根(雲雲)八般舟經雲。

    阿彌陀佛言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