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度。
八迦絺那衣犍度。
九鸠腅彌犍度。
十瞻波犍度。
十一呵責犍度。
十二人犍度。
十三覆藏犍度。
十四遮犍度。
十五破僧犍度。
十六滅诤犍度。
十七尼犍度。
十八說法犍度。
十九房舍犍度。
二十雜犍度。
當知。
前十九是純。
後一是雜也。
論即于八犍度中立雜犍度。
八犍度者。
一業。
二使。
三智。
四定。
五根。
六大。
七見。
八雜。
當知。
前七是純。
後一是雜也。
又小乘經量部于五藏中而立雜藏。
五藏者一修多羅藏。
二毗尼藏。
三阿毗昙藏。
四雜藏。
五咒藏。
當知。
四是純。
一是雜也。
又賢聖集中唐宋兩傳于十科中而亦立雜。
十科法者。
一譯經。
二義解。
三習禅。
四明律。
五護法。
六感通。
七讀誦。
八遺身。
九興福。
十雜科。
當知。
前九是純。
後一是雜也。
大乘義章立五聚法門。
五聚者一教聚。
二義聚。
三染聚。
四淨聚。
五雜聚。
當知。
前四是純。
後一是雜也。
又非啻顯教。
密教之中亦有純雜法。
謂山家佛法血脈譜雲。
一胎藏界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二金剛界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三雜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此亦前二是純。
後一是雜也。
純雜之例雖多今且舉其少分而已。
是則純雜之義随法不定。
而今善導和尚意且于淨土行而論純雜也。
又此純雜名不唯内典。
外典之中其例亦多。
恐繁不出矣。
但于往生行而分二行。
不限善導一師。
若依道綽禅師意者。
往生之行雖多束而為二。
一謂念佛往生。
二謂萬行往生。
念佛是正。
萬行是雜也。
若依懷感禅師意者。
往生之行雖多束而為二。
一謂念佛往生。
二謂諸行往生(惠心同之)念佛是正。
諸行是雜也。
此之三師言異意同。
各立二行攝往生行甚得其旨。
最可歸依也。
餘師不然。
行者思擇焉。
又善導和尚往生禮贊中細判二行得失。
謹案彼文雲。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
不違教故。
随順佛語故。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五三。
何以故。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與教相違故。
不順佛語故。
系念不相續故。
憶想間斷故。
回願不殷重真實故。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無有慚愧忏悔心故。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餘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
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
十即十生。
雜修不至心者。
千中無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
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
已能今身願生彼國者。
行住坐卧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
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
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樂。
乃至成佛不經生死。
豈非快哉。
應知。
私雲。
夫斯文者實是行者之至要也。
專雜之訓得失之誡甚以苦口。
求極樂之人盍貯心腑哉。
若夫抛雜修專者百即百生。
如棄迂向直。
何不到也。
舍專修雜者。
千中無一。
如舍夷赴險。
遂莫達矣。
往生要集下雲。
問。
若凡下輩亦得往生雲何近代于彼國土求者千萬得無一二。
答。
綽和尚雲。
信心不淳。
若存若亡故。
信心不一。
不決定故。
信心不相續。
餘念間故。
此三不相應故不能往生。
若具三心者不往生者無有是處。
導和尚雲。
若具能如上。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三五(已上)此問答意明以善導和尚二修決往生極樂之行也。
意雲。
若依專修而行用者千萬悉生。
若據雜業而欣求者一二叵生。
既惠心意于西方行以善導和尚而為指南。
其餘末學甯不依憑乎。
況又吾輩後于惠心既二百年。
人根與時昧劣佛法逐日澆薄。
何得相比乎。
嗚乎近代淺識之徒處愚诮賢。
居末非本。
不止自失。
又壞他信根。
誠可悲也。
然則欲得往生極樂國土。
由此答意舍雜修專。
是先德意。
努力服膺。
不可懈慢也。
又綽禅師三信三不信亦是專雜二修之義。
答中二文為成一意。
師資雷同無差而已。
三依感師智榮等補助善導之義者。
此有七家。
一感師。
二智榮。
三信仲。
四覺親(天竺人)五源信。
六永觀。
七珍海。
一感師者。
群疑論雲。
問曰。
前後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深染着懈慢國土。
進不能生阿彌陀佛國土。
千萬衆時有一人生阿彌陀佛國。
以此經準難可得生何。
答曰。
由此經有斯言教。
故善導禅師勸諸四衆。
專修西方淨土業者。
四修靡墜三業無雜。
廢餘一切諸願諸行。
唯願唯行西方一行。
專修之人千無一失。
雜修之者萬不一生。
何以故。
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
是知。
雜修之者為執心不牢固之人。
故生懈慢國也。
正與處胎經文相當。
若不雜修專行此業。
此即執心牢固定生極樂國(雲雲)二智榮者(其文在别紙)三信仲者(其文在别紙)四覺親者(其文在别紙)五源信者。
即有二意。
一三重問答。
二專修等。
謂此師立十門專明念佛往生。
其中于第八門念佛諸行相對有三番問答。
後當釋之。
是則舍諸行取念佛之意也。
次于第十門亦有十門料簡。
謂第一極樂依正乃至第十助道人法也。
其中第二往生階位中有二問答。
以善導專雜二修義問答決擇。
是亦舍雜取專之意也。
六永觀者。
依善導道綽意作往生十因。
于念佛一門開出十因。
永廢諸行。
是豈非但念佛行哉。
七珍海者。
作決定往生集。
建立十門明往生法。
其中亦依善導二修之文。
此傍雖述諸行。
正用念佛往生也。
爰知。
于往生行業論專雜二行。
棄舍雜行專修正行。
天竺震旦日域其傳來尚矣。
二依文别釋亦二。
初總論傍正者。
今經既是往生經根本也。
就此當論念佛諸行之旨。
而今依善導意釋之二門之中念佛為宗。
加之天台十疑等引此經以念佛為宗(雲雲) 二别依經文釋念佛行者。
其文有七。
一者四十八願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
二者願成就處諸有衆生聞其名号等之文。
三者明三輩往生中上輩生中一向專念之文。
四者同中輩生中專念之文。
五者同下輩生中專念之文。
六者流通分中其有得聞彼佛名号等之文。
七者同流通中當來之世等之文。
此七處文皆專明念佛往生也。
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者。
是四十八願中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也。
問。
四十八願雖皆微妙殊勝于中亦有要否。
何願最要。
答。
淺見曷辄辨其優劣。
然善導出其要雲。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标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
專心想佛佛知人。
于念佛門獨發此願。
于諸行門更無别願。
二願成就文諸有衆生聞其名号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等者。
就此文中雖有經文來意一念十念諸師不同唯除五逆釋義。
渾以念佛一行往生之義決無疑矣。
三三輩中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者。
于上雖以二文明念佛往生義。
未分其品。
故今開一念佛而為三段。
以分其品。
此有二意。
一念佛往生有三種品。
為欲令行者舍中下而欣上品故。
二為使行者知念佛位分齊故。
問。
三輩之文念佛之外說諸行業。
似不特局念佛一行。
謂上輩中念佛外舉出家受戒發心修諸功德。
中輩中念佛外說菩提心及齋戒等善。
下輩中念佛外說發菩提心等。
何故唯謂念佛往生乎。
答。
佛智難測。
何辄解之。
然今依善導意而案斯文略有三意。
一但念佛往生。
二助念佛往生。
三但諸行往生。
一但念佛者。
凡論三輩九品之義本就一法論之。
例如九品煩惱等也。
何必就行多少而論之乎。
故今就本願念佛一行以說三品往生之旨也。
以何知之。
謂以三輩文俱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
凡一向言所所之文皆不兼餘之意也。
故知。
唯就念佛而立三品分别其品也。
故善導釋雲。
佛說一切衆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
佛與聖衆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依此釋意三輩俱明念佛往生也。
問。
此釋未遮前難。
何棄餘行唯雲念佛乎。
答。
此有三意。
一為廢諸行歸于念佛故說諸行也。
二為助成念佛故說諸行也。
三為約念佛諸行二門各立三品故說諸行也。
一為廢諸行歸于念佛故說諸行者。
準善導觀經疏中雲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釋意。
上輩之中雖說菩提心等餘行。
望上本願意唯在衆生專稱彌陀名。
以本願中更無餘行故。
故知。
三輩俱依上本願故雲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
一向者不兼餘之言也。
例如彼五天竺有三種寺。
一者一向大乘寺。
此寺之中無學小乘。
二者一向小乘寺。
此寺之中無學大乘。
三者大小兼行寺。
此寺之中大小兼學。
此則大小兩寺有一向之言。
兼行之寺無一向之言。
由知。
今此經中一向之言亦複可然。
若念佛外更加餘行則非一向。
準寺可雲兼行。
而既雲一向。
不兼餘明矣。
然先雖說餘行。
後雲一向專念。
明知。
廢舍諸行唯用念佛也。
不然一向之言以何消之哉。
二為助成念佛故說諸行者。
此亦有二意。
一以同類善根助成念佛故。
二以異類善根助成念佛故。
初同類善者。
即前所引善導和尚專修正行中助行是也。
前委明了。
二異類善者。
是往生要集意也。
彼集中立十門釋念佛往生義。
其中第四正修念佛。
第五助念方法助念方法。
此有
八迦絺那衣犍度。
九鸠腅彌犍度。
十瞻波犍度。
十一呵責犍度。
十二人犍度。
十三覆藏犍度。
十四遮犍度。
十五破僧犍度。
十六滅诤犍度。
十七尼犍度。
十八說法犍度。
十九房舍犍度。
二十雜犍度。
當知。
前十九是純。
後一是雜也。
論即于八犍度中立雜犍度。
八犍度者。
一業。
二使。
三智。
四定。
五根。
六大。
七見。
八雜。
當知。
前七是純。
後一是雜也。
又小乘經量部于五藏中而立雜藏。
五藏者一修多羅藏。
二毗尼藏。
三阿毗昙藏。
四雜藏。
五咒藏。
當知。
四是純。
一是雜也。
又賢聖集中唐宋兩傳于十科中而亦立雜。
十科法者。
一譯經。
二義解。
三習禅。
四明律。
五護法。
六感通。
七讀誦。
八遺身。
九興福。
十雜科。
當知。
前九是純。
後一是雜也。
大乘義章立五聚法門。
五聚者一教聚。
二義聚。
三染聚。
四淨聚。
五雜聚。
當知。
前四是純。
後一是雜也。
又非啻顯教。
密教之中亦有純雜法。
謂山家佛法血脈譜雲。
一胎藏界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二金剛界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三雜曼陀羅血脈譜一首。
此亦前二是純。
後一是雜也。
純雜之例雖多今且舉其少分而已。
是則純雜之義随法不定。
而今善導和尚意且于淨土行而論純雜也。
又此純雜名不唯内典。
外典之中其例亦多。
恐繁不出矣。
但于往生行而分二行。
不限善導一師。
若依道綽禅師意者。
往生之行雖多束而為二。
一謂念佛往生。
二謂萬行往生。
念佛是正。
萬行是雜也。
若依懷感禅師意者。
往生之行雖多束而為二。
一謂念佛往生。
二謂諸行往生(惠心同之)念佛是正。
諸行是雜也。
此之三師言異意同。
各立二行攝往生行甚得其旨。
最可歸依也。
餘師不然。
行者思擇焉。
又善導和尚往生禮贊中細判二行得失。
謹案彼文雲。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
不違教故。
随順佛語故。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五三。
何以故。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與教相違故。
不順佛語故。
系念不相續故。
憶想間斷故。
回願不殷重真實故。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無有慚愧忏悔心故。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餘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
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
十即十生。
雜修不至心者。
千中無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
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
已能今身願生彼國者。
行住坐卧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
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
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樂。
乃至成佛不經生死。
豈非快哉。
應知。
私雲。
夫斯文者實是行者之至要也。
專雜之訓得失之誡甚以苦口。
求極樂之人盍貯心腑哉。
若夫抛雜修專者百即百生。
如棄迂向直。
何不到也。
舍專修雜者。
千中無一。
如舍夷赴險。
遂莫達矣。
往生要集下雲。
問。
若凡下輩亦得往生雲何近代于彼國土求者千萬得無一二。
答。
綽和尚雲。
信心不淳。
若存若亡故。
信心不一。
不決定故。
信心不相續。
餘念間故。
此三不相應故不能往生。
若具三心者不往生者無有是處。
導和尚雲。
若具能如上。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三五(已上)此問答意明以善導和尚二修決往生極樂之行也。
意雲。
若依專修而行用者千萬悉生。
若據雜業而欣求者一二叵生。
既惠心意于西方行以善導和尚而為指南。
其餘末學甯不依憑乎。
況又吾輩後于惠心既二百年。
人根與時昧劣佛法逐日澆薄。
何得相比乎。
嗚乎近代淺識之徒處愚诮賢。
居末非本。
不止自失。
又壞他信根。
誠可悲也。
然則欲得往生極樂國土。
由此答意舍雜修專。
是先德意。
努力服膺。
不可懈慢也。
又綽禅師三信三不信亦是專雜二修之義。
答中二文為成一意。
師資雷同無差而已。
三依感師智榮等補助善導之義者。
此有七家。
一感師。
二智榮。
三信仲。
四覺親(天竺人)五源信。
六永觀。
七珍海。
一感師者。
群疑論雲。
問曰。
前後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深染着懈慢國土。
進不能生阿彌陀佛國土。
千萬衆時有一人生阿彌陀佛國。
以此經準難可得生何。
答曰。
由此經有斯言教。
故善導禅師勸諸四衆。
專修西方淨土業者。
四修靡墜三業無雜。
廢餘一切諸願諸行。
唯願唯行西方一行。
專修之人千無一失。
雜修之者萬不一生。
何以故。
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
是知。
雜修之者為執心不牢固之人。
故生懈慢國也。
正與處胎經文相當。
若不雜修專行此業。
此即執心牢固定生極樂國(雲雲)二智榮者(其文在别紙)三信仲者(其文在别紙)四覺親者(其文在别紙)五源信者。
即有二意。
一三重問答。
二專修等。
謂此師立十門專明念佛往生。
其中于第八門念佛諸行相對有三番問答。
後當釋之。
是則舍諸行取念佛之意也。
次于第十門亦有十門料簡。
謂第一極樂依正乃至第十助道人法也。
其中第二往生階位中有二問答。
以善導專雜二修義問答決擇。
是亦舍雜取專之意也。
六永觀者。
依善導道綽意作往生十因。
于念佛一門開出十因。
永廢諸行。
是豈非但念佛行哉。
七珍海者。
作決定往生集。
建立十門明往生法。
其中亦依善導二修之文。
此傍雖述諸行。
正用念佛往生也。
爰知。
于往生行業論專雜二行。
棄舍雜行專修正行。
天竺震旦日域其傳來尚矣。
二依文别釋亦二。
初總論傍正者。
今經既是往生經根本也。
就此當論念佛諸行之旨。
而今依善導意釋之二門之中念佛為宗。
加之天台十疑等引此經以念佛為宗(雲雲) 二别依經文釋念佛行者。
其文有七。
一者四十八願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
二者願成就處諸有衆生聞其名号等之文。
三者明三輩往生中上輩生中一向專念之文。
四者同中輩生中專念之文。
五者同下輩生中專念之文。
六者流通分中其有得聞彼佛名号等之文。
七者同流通中當來之世等之文。
此七處文皆專明念佛往生也。
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者。
是四十八願中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也。
問。
四十八願雖皆微妙殊勝于中亦有要否。
何願最要。
答。
淺見曷辄辨其優劣。
然善導出其要雲。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标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
專心想佛佛知人。
于念佛門獨發此願。
于諸行門更無别願。
二願成就文諸有衆生聞其名号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等者。
就此文中雖有經文來意一念十念諸師不同唯除五逆釋義。
渾以念佛一行往生之義決無疑矣。
三三輩中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者。
于上雖以二文明念佛往生義。
未分其品。
故今開一念佛而為三段。
以分其品。
此有二意。
一念佛往生有三種品。
為欲令行者舍中下而欣上品故。
二為使行者知念佛位分齊故。
問。
三輩之文念佛之外說諸行業。
似不特局念佛一行。
謂上輩中念佛外舉出家受戒發心修諸功德。
中輩中念佛外說菩提心及齋戒等善。
下輩中念佛外說發菩提心等。
何故唯謂念佛往生乎。
答。
佛智難測。
何辄解之。
然今依善導意而案斯文略有三意。
一但念佛往生。
二助念佛往生。
三但諸行往生。
一但念佛者。
凡論三輩九品之義本就一法論之。
例如九品煩惱等也。
何必就行多少而論之乎。
故今就本願念佛一行以說三品往生之旨也。
以何知之。
謂以三輩文俱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
凡一向言所所之文皆不兼餘之意也。
故知。
唯就念佛而立三品分别其品也。
故善導釋雲。
佛說一切衆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
佛與聖衆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依此釋意三輩俱明念佛往生也。
問。
此釋未遮前難。
何棄餘行唯雲念佛乎。
答。
此有三意。
一為廢諸行歸于念佛故說諸行也。
二為助成念佛故說諸行也。
三為約念佛諸行二門各立三品故說諸行也。
一為廢諸行歸于念佛故說諸行者。
準善導觀經疏中雲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釋意。
上輩之中雖說菩提心等餘行。
望上本願意唯在衆生專稱彌陀名。
以本願中更無餘行故。
故知。
三輩俱依上本願故雲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
一向者不兼餘之言也。
例如彼五天竺有三種寺。
一者一向大乘寺。
此寺之中無學小乘。
二者一向小乘寺。
此寺之中無學大乘。
三者大小兼行寺。
此寺之中大小兼學。
此則大小兩寺有一向之言。
兼行之寺無一向之言。
由知。
今此經中一向之言亦複可然。
若念佛外更加餘行則非一向。
準寺可雲兼行。
而既雲一向。
不兼餘明矣。
然先雖說餘行。
後雲一向專念。
明知。
廢舍諸行唯用念佛也。
不然一向之言以何消之哉。
二為助成念佛故說諸行者。
此亦有二意。
一以同類善根助成念佛故。
二以異類善根助成念佛故。
初同類善者。
即前所引善導和尚專修正行中助行是也。
前委明了。
二異類善者。
是往生要集意也。
彼集中立十門釋念佛往生義。
其中第四正修念佛。
第五助念方法助念方法。
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