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和尚東林後錄卷上

關燈
于大士眉間流行空裡不知幾裡。

    時重根同老衲逐其明星。

    明星遂止于陰森綠樹梢上。

    光耀奪目難得正視。

    互相禮拜。

    而夢已覺遍體汗流。

    其夜三次同夢侵曉。

    獨起盥洗手面着福田衣。

    挑燈又展彼卷于幾上如前霄。

    讀誦了見袱子上寸光的的。

    秉燭照之舍利也。

    自想是夫人所奉之舍利。

    而侍女等誤包藏于卷中也。

    宜密還納焉。

    待天明馳書告于侍臣富田重直。

    重直告于侍姆津摩侍嫔葉山。

    終達于夫人之聞。

    而夫人所奉之舍利宛然在焉。

    夫人甚奇之。

    欲見其舍利。

    二十二日重根持舍利授富田。

    則夫人及侍女等一一禮敬乃賜于重根。

    重根喜躍非筆所罄。

    往昔覺中見明星成悟道。

    如今夢中見明星感舍利。

    則覺與夢中無二而道與舍利一也。

    按大智度論。

    舍利有二。

    碎骨生身舍利。

    經卷法身舍利。

    而今一毫端上寫經點出法身舍利。

    三次夢中感星現出生身舍利。

    而此舍利由所現相。

    則似屬生身。

    由所感心。

    則似屬法身。

    是故法身而非法身。

    生身而非生身。

    法身生身感應道交。

    可謂理事無礙一真法界不可思議之設利羅者也。

    重根時時念觀音像讀其普門品。

    而心夫人心念達磨像。

    掏其念珠子而心好雪居士心。

    則可謂居士與夫人令重根代侍二像前者也。

    重按經中。

    往昔文殊在母胎中。

    母為胎子受三歸戒。

    爾來文殊生生世世智種增長為法王子。

    今也夫人亦在母胎中心母氏心慈大士慈。

    是故嫁大國主内化及物者不偶然也。

    而夫人念言。

    人命無常朝不待夕。

    此身化後誰能代我尊崇大士。

    縱子孫緻尊崇不異于我。

    亦長留大士于白衣舍非義所宜。

    宜移于吉祥殊勝之伽藍界中令清淨僧徒代我奉持焉。

    聞築州博多瑞鳳山東林寺者。

    重根為開基檀護。

    卍山為開山祖位。

    法中規條如法嚴正不同尋常。

    若以大士像奉安彼中。

    卍山法子法孫相次修法供養。

    重根同姓同氏相集存歸崇心。

    則我信大士一片赤誠不亦空也。

    且遠祖道雪居士自豐後州铠嶽城移此築州立花城。

    至宗茂居士二世。

    相次立武功于當時。

    後雖改封于今之柳川。

    至今以立花為氏。

    不忘風所自。

    殊身嫁此州主而生嫡長隅州吉之次子泉州政則。

    自是子孫長守此州。

    不忘我心而為遠祖修孝養于其始封地家氏所出之處。

    自然信大士為國植福。

    非但一家事。

    實為國人幸。

    好雪居士所奉之達磨大師像亦可同安置東林祖堂。

    如是思量了。

    命津摩富田二人告從來素志于重根。

    重根對二人雲。

    實可爾。

    然東林小刹也。

    州中之大寺勝院孰不應命。

    乃為二人連舉數寺。

    二人奏重根言則夫人雲。

    不爾。

    我非論寺院大小。

    隻圖因緣所在而已矣。

    宜令重根告我心于卍師。

    二人又告其命于重根。

    重根敬諾而退。

    九月十八日重根訪老衲于鷹峰具說夫人盛意。

    老衲撫幾感喜乃語重根雲。

    今茲之春遣祖忠上座以老衲數年志願與仁相議令營一堂于東林。

    雖仁赴東武。

    祖忠及龜子周旋奔走夏五已來起土木役。

    至今其成及過半。

    老衲所營素非壯麗。

    然以天忌十分法貴八成而考之。

    則此堂之未完者完焉。

    未足者足焉。

    莊挍嚴飾以為夫人創建。

    安大士像于其中而可乎哉。

    不知仁以為何如。

    重根雲。

    某所存亦如是。

    唯唯而歸國。

    達書于重直并黑岩正方通右旨趣。

    夫人一聞大喜雲。

    甚合所望。

    二人以書報夫人意于重根。

    其書冬至前夜相達。

    重根潛喜因緣之應一陽來複君子道長之佳節也。

    夫人更傳命于州之執事鐮田昌生。

    令其與重根同議圖修造事。

    且令興膳正勝岡村質殖川端重堅充修造奔走等之役。

    嗚呼東林創開已來。

    昌生陰翊之力非啻一二。

    而這回又有此命者。

    豈謂無宿因乎。

    昌生重根相共指揮規度。

    岡村等夙夜驅馳。

    以乙酉季春修造能事已畢矣。

    去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竹森照數承二像護送之命而發東武。

    令擔夫擔二像。

    令二士一仆監護追随焉。

    至遠州濱松驿。

    監護者勞困而後于擔夫。

    半裡許。

    擔夫幸監護者之不見。

    而馱二像于驿馬。

    身跨馬背才行二十弓餘。

    馬俄踬卧身落于馬。

    點傷額頭流血被面。

    擔夫大懼慢像之罪咎。

    待監護者發露忏悔。

    從此深生恭敬心。

    十二月十日到攝之阪城。

    十二日乘船。

    既而船将着本州東界若松湊。

    湊之這邊名古屋崎。

    岩惡濑急怒潮大激。

    船着濑上艐整不行。

    勢将破碎。

    船師桌郎不得奈何。

    滿船上下異口同聲唱大士寶号一心禮拜之間船自然過岩崎入湊無恙。

    右二事慢者誡之信者助之。

    現前感應勸善懲惡并是大士慈善根力之所使然。

    而不可間然也。

    孟春十二夜到于福岡。

    十三早晨竹森令持二像到重根宅。

    重根父子出門相迎。

    乃奉護送之于東林。

    東林此日以老衲七十誕辰。

    祖忠上座設齋供養老衲壽影。

    鋤煙老宿明光長圓之二主人乃至真俗相賀在座。

    各起迎二像。

    一同禮拜假安于返照堂。

    因辱夫人喜舍盛儀于老衲影前。

    蓋見祝二像入寺之事也。

    重根送其盛儀于鷹峰。

    二月八日設齋于庵中供養觀音大士及薦别峰院法雲院之二尊靈。

    而老衲雖衰朽低摧不勝坐馳瞻望。

    二十九日發足鷹峰。

    三月二十四日到于東林。

    涓四月十九日招請在城一派之諸寺院。

    奉安觀音像于新堂須彌座上達磨像于舊時祖師堂中。

    夫人預下命于重根等。

    令設大齋會于此日。

    非但供養二像及衆僧。

    兼薦先考先妣并先靈諸位。

    而宰官諸士羅拜圍繞。

    實一時壯觀也。

    嗚呼夫人及夫人父母所護念之二像長在這裡。

    而州人面面尊崇景慕之所鐘。

    且寄常時供養之淨财若幹令修永久不退之法事。

    則從此東林小刹而非小刹也。

    老衲兼告祖忠設單位于堂之左右。

    令僧徒坐禅于床上誦經于像前。

    是故大士之昔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現存于此中。

    而大士之慈光熙熙焉赫赫焉。

    夫人之心光昭昭乎靈靈乎。

    他後異日無真無俗入此堂而沐其慈光心光者誰不歡喜贊歎乎。

    今此東林及矢倉門之地者道雪居士之母氏養孝院殿之令弟臼杵安房守鎮赓法名龍伯宗奧居士要害之舊址也。

    東林門前東西數町之窳田呼房州堀者是其證。

    而今祭道雪居士等之諸靈于此寺。

    則實舊因所在似不徒然。

    且祖忠龜子之先祖安河内山城延嘉。

    居席田郡稻居冢城。

    屬道雪紹運二居士之麾下而從大友家并道雪居士所賜于延嘉子龜次丸延重彌九郎虎秀之感書。

    龜子今猶持焉。

    祖忠龜子素任東林創開之奔走。

    今又及夫人建此堂盡心忘勞不厭區區。

    殊祖忠為二像親領香火灑掃之事。

    亦非無曩分也。

    老衲向手書扁額為心空堂。

    蓋取諸龐居士之所謂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者也。

    夫大士之慈善根大師之禅三昧。

    夫人之供養二像不忘父母及先靈。

    壹是皆無為心空之所發起。

    而選佛之甲科及第之狀元。

    國運與法運同天地悠久者。

    都歸夫人一團孝心。

    佛言。

    孝順至道之法。

    嗚呼至道要道無以可加。

    大哉孝也。

     是為記。

     時寶永乙酉夏四月二十一日把觚于東林藏六室。

     自然蓮記 夫蓮之為華非尋常華。

    比之君子者儒人之所演。

    譬之妙法者諸佛之所說。

    而古來葬誦經道者而舌頭不朽其上生蓮者。

    釋典之所書不但一二。

    然則非栽種非移根。

    自然而生亦信力感應。

    非所怪也。

    東林界内東南一隅其土堅爽。

    去年今年下钁取土以築心空堂基。

    而取土之址南北十笏東西十弓底深數尺。

    貯潴不枯。

    或見其有水而放小鮮。

    則自成放生池。

    然潴畜不久。

    是以雖蘋蘩荇藻之類亦未浮于水面。

    但涵一亘天碧耳。

    今夏六月之末。

    禅智不說二僧。

    禅餘掃地偶到彼處。

    忽見二莖蓮蓓蕾含紅如赪虬卵。

    乃語祖忠雲。

    曾栽種耶移根耶。

    忠雲。

    不也。

    非常也難思議也。

    過二三日而其華盛開如捧紅幢。

    孟秋初五剪獻觀音大士達磨大師二瑞像前。

    而招實山居士告之。

    居士撫掌感喜作倭字記并作偈作歌詳述其事。

    因采彼華一片添書見寄焉。

    本月十八日國君之使臣高畠武介持來落手。

    開封電覽。

    則居士之所述恰不異于老衲之所念。

    所以者何。

    國夫人以大信力建心空堂奉安所謂二瑞像。

    老衲臨于其際以修供養以證功德。

    且國君生平慈愍國民。

    回其慈愍心密信大士慈。

    老衲這回為國君寄大士之小印像。

    則國君歡喜使使見謝焉。

    件件因緣大國兆民之孔幸。

    大士冥感之所寓。

    而以信仰種為蓮種以慈善根為藕根。

    傾其心水寫此潴中。

    則今此瑞蓮事理昭昭。

    可以嘉焉可以尚焉。

    又思四十有六年前。

    老衲坐夏于相之紫雲感得紅蓮一片于大山之絕頂而秘為菩薩之萎華寶者既寄國夫人。

    而今得瑞蓮之一片更為我之萎華寶。

    則華之葉葉寶之雙雙妙法之真薰君子之遺芳可謂不孤而有鄰者也。

    時寶永乙酉秋七月十九日。

    揮随喜筆于寶林處陰室之北檐下雲。

     東林後錄卷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