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語錄卷第八

關燈
發一笑耳。

    天龍初散席。

    高卧世無雙。

    和氣熏春屋。

    天光徹夢窗。

    住聲傳異域。

    美行播鄉邦。

    古劍難為弟。

    機鋒兩未降蓋禀往江南時。

    師猶在雲居 康曆元年己未。

    公府遣使召師。

    師辭以老病。

    使堅請。

    不獲已而起。

    閏四月至京師複主雲居。

    六月有旨住南禅寺。

    師一住未終歲。

    僧堂庫院東司易地新之。

    冬皇帝請師于道場。

    親受衣盂戒法。

    明年正月二十六日。

    中使赍诏入山。

    特贈國号。

    聖旨曰。

    天下太平興國南禅禅寺住持春屋和尚。

    乃為正覺國師之上足也。

    親受國師付囑。

    深明心法根源。

    道着一代。

    德被萬邦。

    所謂僧中之龍。

    法中之王者也。

    朕辱迎内殿。

    受付衣之儀。

    而執弟子之禮。

    聞法恩大皇天罔極。

    爰加智覺普明國師之号。

    以旌皇天之下一人上之尊雲。

    大丞相奉旨命師任天下僧錄。

    本朝僧錄之職。

    蓋始于師也。

    從師居僧錄。

    凡主法社者。

    戒行道德有一乎斯莫不登庸。

    雖山林岩穴。

    皆搜求不遺。

    諸方叢社鹹起廢救弊。

    而規制一新。

    且如東福寺者。

    其邊地嘗為豪貴所據有年矣。

    師自奏官而複焉。

    寺後溪澗深邃。

    而與開山祖塔阻絕。

    衆病之久矣。

    師親相攸芟榛除荒。

    新開徑直大路。

    而架橋梁于其上。

    扁曰通天。

    作偈賀之曰。

    揮卻風斤支落霞。

    虹霓千尺截奔波。

    通霄一路腳跟下。

    來往人從鳥道過。

    衆鹹和之。

    又升普門寺列于十刹。

    于是惠峰一衆議曰。

    當山乃雖曰一泒相繼而不容餘流。

    國師大勳無地謝之。

    且夫同漱龍淵之正泒。

    謂之異流不可也。

    不如以主席而延之。

    即奏官而來請。

    師辭而不就。

    再三而後止矣。

    今玆大丞相一夕夢。

    有異人告曰。

    相公今年必有大患。

    公若興建伽藍名大福田。

    奉安寶幢菩薩觀音大士多聞天王。

    則延命增福。

    由此創寺于城西。

    名曰覺雄山大福田寶幢寺。

    命師為開山。

    既而寶殿落成。

    相公入山。

    請師開堂演法。

    有雨花之瑞。

    相公增倍信心。

    寺後創一小院。

    為開山塔所。

    扁曰鹿王。

    蓋緣彼莊田有白鹿現之。

     永德元年辛酉。

    鐮倉都元帥。

    以建長請師。

    公府既賜釣帖。

    師行有日。

    于是大丞相謂師曰。

    先正覺國師三十三白遠忌在近。

    宜辭建長而主天龍。

    師不果行。

     壬戌二月。

    師複住天龍。

     癸亥秋九月。

    預命禅教律大小寺院。

    為正覺師祖營辨法事。

    二十八日大丞相官旆入山。

    是日轉經伶倫奏樂。

    自雲居庵至藏殿。

    次第轉送經函。

    罷至大殿前。

    公卿鹹操樂器秘舞奇曲。

    盡一時壯觀。

    感二星下降。

    一會法儀不遑枚舉。

    冬十月旦。

    退居金剛院。

    大丞相語師曰。

    吾發誓願。

    将建大伽藍。

    便請和尚為開山。

    而成就吾願。

    師辭曰。

    向者使老拙領寶幢事。

    以鈞命之厚不克逃之。

    猶以過當。

    況其洪其乎。

    因舉當代尊宿顯著者兩三輩讓之。

    相公不允。

    師曰。

    然則追請正覺先師以為開山始祖。

    而予領住持事。

    相公曰。

    宜任師意。

    乃創寺于京北。

    十二月師徙而居焉。

    相公自般土築基。

    諸州大守以下鹹莫不服役者。

     至德元年甲子。

    大佛殿成。

    山名萬年。

    寺曰相國承天。

    冬十月奉太上天皇聖旨。

    就大光明寺。

    恭為國母陽祿門院三十三白。

    升座轉經舞樂。

    其儀孔盛。

    普說上皇甚歎其博辯。

     乙醜春二月。

    相公升寶幢寺。

    位齒于刹。

     三年丙寅春二月。

    命嗣子佐汝霖補寶幢席。

    入寺之日。

    官旆入山作證。

    玆日相公長子方誕。

    相公以為嘉兆。

     嘉慶元年丁卯秋九月。

    師有病移居鹿王院。

    冬十二月十二日。

    請龍湫和尚。

    為本尊釋迦彌勒安座點眼。

    齋罷與師共話先國師在世舊因。

    且論今時法道盛衰。

    聞者感歎流涕。

     戊辰秋八月十二日暮夜。

    師語侍僧曰。

    吾世緣已盡。

    與若等永别。

    黎明怡然而逝。

    世壽七十八。

    僧臘六十四。

    即日午時奉全身窆于鹿王之塔。

    萬衆恸哭如喪考妣。

    分平生所剪爪發。

    塔于南禅之龍華相國之大智建長之龍興。

    師天資純粹而襟度豁如也。

    望之俨然。

    近則和氣薰人。

    道德高一代。

    故王臣庶士靡不欽仰者。

    師神異甚多。

    嘗誦虛空藏求聞持咒時。

    舍利如雨。

    又一晝夜之間。

    持曼殊五字洛叉。

    米粒盈壇。

    于時碧潭和尚證之為勝相。

    師不屑之。

    掃而投池中。

    如此之類不可枚舉。

    門人不欲流布焉。

    師平日所為。

    身行口言意思。

    其事殊别。

    而一次辨之。

    人以為異焉。

    所度四部弟子。

    籍其名者凡八千五百餘員也。

     智覺普明國師行業實錄(終)。

     日本國智覺普明國師塔銘并序。

     永樂元年冬十有二月。

    日本使天龍住山沙門堅中密公。

    奉皇帝命還國。

    訪予南屏山中。

    款洽信宿。

    避席而請曰。

    吾鄉邦普明國師。

    道契王臣具大福德。

    唱滅之後窣都波未有銘。

    其嗣子中淵等慕中國文且知師名。

    具狀托(某)來乞銘。

    歸勒諸堅珉。

    以示子孫傳之無窮。

    幸勿靳焉。

    予辭不可。

    遂摭其梗概以複之。

    師諱妙葩。

    字春屋。

    甲州平氏子。

    母源氏夢呑雷而孕。

    暨生師而體無惱。

    甫七歲辄不茹葷血。

    父母知其無處俗意。

    送往依正覺國師夢窗石公學出世法。

    石乃師之從祖也。

    時隐居濃州古溪。

    一見而器之。

    授以法華。

    日誦一軸。

    人謂之神童。

    得度後。

    一日看圓覺經至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忽然有省。

    偈呈夢窗。

    夢窗聞而益喜之。

    年二十四侍竺仙仙公香于淨智。

    二十六典清拙澄公藏于南禅。

    三十二竺仙繼南禅席複歸後闆。

    蓋南禅為日本國第一禅林也。

    秉拂次僧問。

    此是第一山。

    因甚位居第二。

    師答曰。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衆駭異。

    由是名播諸方。

    又三歲夢窗建天龍寺成。

    設慶贊會。

    因師有音聲。

    屈為堂司表宣佛事。

    複問。

    興化打克賓意旨如何。

    師曰。

    五逆聞雷。

    夢窗點首。

    後每以古德機緣诘之。

    随問而答。

    無所凝滞。

    遂目衣缽傳之。

    臨川寺災。

    寺僧知師能起廢。

    請出世補席。

    不數月而還舊觀。

    國主大喜。

    特賜僧伽黎衣。

    欲并賜國師号以寵異之。

    師辭曰。

    先師正覺道契三朝。

    蒙賜徽号宜矣。

    先祖佛光佛國。

    其功行與某日劫相去。

    尚未蒙賜号。

    而(某)何敢當之。

    國主嘉其言。

    遂先賜二國師号。

    其佛光曰常照。

    佛國曰廣濟雲。

    時年五十一也。

    越二年遷主天龍。

    化風益盛。

    大明國恕中愠公。

    聞師名寄以偈文。

    高麗國王遣使。

    贈以金縷大衣。

    仍命繪像。

    歸國瞻禮。

    是歲國主命總僧錄司事。

    久之又命主南禅寺事。

    一日延入内道場。

    說法稱旨。

    乃賜智覺普明國師之号。

    相公一夕夢。

    異人告曰。

    今歲國有難。

    宜建伽藍乞福禳之。

    乃出内帑。

    蔔覺雄山勝地創寺。

    曰大福田。

    迎師為開山第一祖。

    别創一院為開山塔所。

    名鹿王。

    蓋其地有白鹿現也。

    若京師之相國。

    備州之天甯。

    豫州之安國。

    羽州之崇禅。

    亦皆師為創業初祖。

    足見其道化之盛。

    而本國異邦之君。

    交相傾向之至焉。

    師性行慈忍。

    不面折人。

    故所至之學者如市。

    又自号不輕子。

    而禅燕之室曰芥室。

    某年八月十二日夜。

    語侍僧曰。

    吾世緣已盡。

    不可無語。

    與若永别。

    乃索筆疾書雲。

    幻生七十有餘年。

    了卻先師未了緣。

    一國黃金收拾去。

    古帆高挂合同船。

    天明怡然而逝世壽七十八。

    僧臘六十四。

    門人奉全身窆于鹿王院。

    分平生所剪爪發。

    塔于南禅之龍華相國之大智建長之龍興。

    化四部弟子八千五百餘人。

    其得法上足。

    前相國萬宗。

    諱中淵。

    前建仁祥庵。

    諱梵雲。

    前寶幢圓鑒。

    諱梵相。

    未出世若幹人。

    皆卓然有所成立者。

    是可銘已。

    銘曰。

     拈華得旨始自飲光。

     接大乘器達磨來梁。

     洪惟聖教此翕彼張。

     後五百載盛于搏桑。

     天生異材匪一而足。

     究徹心宗是為春屋。

     提破沙盆傳持正續。

     為王者師善彼東國。

     空室贶偈新羅贈衣。

     名揚四海學者如歸。

     騰波出日大用生機。

     欽于世世資以發揮。

     大明永樂元年歲次癸未冬十二月既望。

    武林南山淨慈禅寺住持沙門釋四明道聯撰。

     智覺普明國師語錄拾遺。

     願文。

     日本國山城州靈龜山雲居庵寄住小比丘(妙葩)。

    謹焚妙香九拜奉請。

    南無十方常住佛陀耶。

    南無十方常住達磨耶。

    南無十方常住僧伽耶。

    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當來導師彌勒尊。

    及盡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兩部界會諸尊聖衆。

    大慈悲父圓通大士。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

    大行普賢菩薩。

    虛空藏菩薩。

    地藏菩薩摩诃薩等。

    盡虛空界一切諸大薩埵。

    已說今說當說包虛空界大毗盧法寶一切諸修多羅藏。

    回心向大五百應真。

    西天東土諸大祖師。

    及盡十方諸賢聖僧。

    伏願影現道場。

    證明妙葩所發願。

    複次焚香至心奉請。

    兩部界會諸大明王諸大天童。

    金剛會上八大金剛。

    護法摧邪諸大金剛。

    浮幢刹海功德尊天。

    辯才尊天。

    帝釋尊天。

    四大天王等。

    護法一十八尊天。

    天界列位一切仙衆。

    地界無量諸大神祗。

    水界無數諸大龍王。

    三界應禱聖聰十方無極玄造。

     日本國伊勢大神宮。

    八幡大菩薩。

    賀茂大明神。

    松尾大明神。

    平野大明神。

    稻荷大明神。

    春日大明神。

    北野天滿。

    大自在天神等。

    六十六州諸大權現諸大明神。

    伏願光降道場。

    洞鑒(某甲)所發誓願。

    于是恭聞。

    佛慈廣大法力宏深。

    天道昭昭神功浩浩。

    願應我請俯鑒卑情(妙葩)。

    錯出覺城長困迷域。

    惟夫根緒不自外來。

    但依一迷妄想相續。

    以相續故妄見自他。

    執取計名業果相報。

    猶油救火無有休期。

    内因增長無明煩惱三毒四相。

    外感緻于妒忌怨害惡罵捶打。

    由是人間八苦天上五衰。

    畜生修羅地獄餓鬼。

    但時現起依正區分。

    出沒四生自見升墜。

    流浪三界無解脫時(妙葩)。

    偶得人身幸值正法。

    無始幻妄此生不除。

    幻業相持複曆多劫。

    今日作誓願語仰乞三寶證明。

    惟願上所奉請道場成就我願。

    明王金剛天龍神祗。

    同加覆護無諸魔事。

     我見悭貪。

    當願衆生速得成就檀波羅蜜。

     我見毀禁。

    當願衆生速得成就戒波羅蜜。

     我見瞋恚。

    當願衆生速得成就忍波羅蜜。

     我見懈怠。

    當願衆生速得成就進波羅蜜。

     我見散亂。

    當願衆生速得成就禅波羅蜜。

     我見愚癡。

    當願衆生速得成就慧波羅蜜。

     依般若力。

    當願衆生地獄天宮化成佛道。

     依禅定力。

    當願衆生降伏魔外常轉法輪。

     依清進力。

    當願衆生攝化闡提歸依三寶。

     依忍辱力。

    當願衆生令瞋恚者入無诤域。

     依淨戒力。

    當願衆生令毀禁者轉惡趣果。

     依布施力。

    當願衆生令饑渴者與法食樂。

     然以觀音大悲為利生之因。

    以文殊大智為方便之門。

    以普賢大願為助道之品。

    常遊戲自他平等真如境。

    亦複(妙葩)。

    未悟以前甯行大乘法永劫受輪回。

    不肯求出離堕二乘地。

    甯在佛法中蒙昧經劫數。

    不肯樂生天人外道種。

    甯在佛法中不虞失身命。

    不可以世情離善知識。

    甯在佛法中卻作愚癡者。

    不可貪世智學内外書。

    甯在佛法中自受諸厄難。

    不可順人情黨破法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