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語錄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寶幢開山智覺普明國師行業實錄。
門人撰。
師諱妙葩号春屋。
扁居曰芥室。
又自稱不輕子。
甲州人也。
俗姓平氏。
母源氏。
嘗禱觀音大士。
一夕夢呑雷而孕焉。
相者之老媪聞之曰。
斯兒必有名大震天下。
以萩原天皇應長元年辛亥十二月二十二日方誕。
母無所惱。
實夢窗正覺國師之甥也。
正和二年癸醜師甫三歲。
母抱谒正覺師祖于淨居曰。
此兒穎異非常。
不可處塵穢。
宜投師為弟子。
祖試口誦心經授之。
師随而學之。
祖歎曰。
三歲兒尚如此。
後不可測。
能保養焉。
文保元年師方七歲。
正覺師祖時隐于濃之虎溪。
父母送師為童。
祖授以蓮經。
日課一軸。
師受了辄誦。
人謂之神童。
後醍醐天皇元應元年己未。
師年九歲。
正覺師祖居三浦泊船庵。
師複往而從焉。
元亨二年壬戌。
歸甲州依道滿翁。
翁痛激發。
師由是勉強讀書。
拾枯當油孜孜不懈。
正中二年乙醜秋八月。
師祖奉。
敕赴京。
路經甲州至濃之虎溪。
暫滞留焉。
師逐之而至。
遂做大僧。
嘉曆元年丙寅。
師與誡默翁偕上京。
谒祖于南禅。
乃挂錫而留。
是歲登壇具戒夏罷祖檛退。
留師依元元翁。
翁亦繼席。
師侍于湯藥。
時時研究宗教語脈。
而多獲其言論風旨。
二年丁卯。
祖退淨智移居瑞泉。
師亦往而侍焉。
後醍醐天皇再祚建武元年甲戌秋。
正覺師祖奉敕再董南禅。
冬十一月。
竺仙禅師視篆于淨智。
師為書狀侍者。
開堂日問禅缺人。
師離位操元音以問話。
一衆驚歎。
乙亥夏。
師特往京師參省正覺師祖。
竺仙為偈送之。
丙子歲。
後伏見第二皇子踐祚。
命清拙和尚。
領南禅席。
拙請師充典藏。
結制為衆秉拂。
又請為悅衆。
故拙有一篇謝語。
其略曰。
煩歸藏主寮。
秉拂超拔。
再命主綱維。
衆心悅可雲雲。
師音聲和雅。
嘗學音節于胤别傳元古先。
曲盡其妙故。
叢林稱之。
曆應元年。
戊寅冬。
師繪正覺師祖壽相需贊。
贊曰。
咄個沒刀刀漢。
禀賦性于愚魯。
舉措信彩不拘規矩。
坐曲椂床無所成。
強道。
市中田貔虎。
隻将此破生涯。
扶起潑天門戶。
康永元年壬午。
師年三十二歲秋七月。
正覺師祖謝真如??事。
武州太守高師直。
将使師補處住持。
師誓而不肯。
祖亦以師富春秋不令應命。
竺仙和尚住天龍。
請師充後堂首座。
因秉拂。
僧問。
山是第一為甚麼位居第二。
師曰。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時以為名對。
師遊竺仙之門日久矣。
故謝詞曰。
春屋既貞。
非常德業與餘道契久矣。
抑且屢承贊佐。
或侍書侍香。
或紀綱衆僧。
煩其首衆。
而不就亦數矣。
今乃就之行。
當見其以摩诃衍布施于人也。
甲申歲。
寓于西芳精舍而過一冬。
唯紙被一張而已。
貞和元年乙酉歲。
天龍寺将有開堂慶贊之勝會。
師祖命師為紀綱。
一日祖為衆入室。
祖問師曰。
興化因甚麼打克賓。
師曰。
五逆聞雷。
祖然之。
由此嘉譽勃焉。
秋九月紀綱職滿。
命師主雲居庵。
自是親炙師祖左右。
晨昏參扣。
祖每以古德機緣诘之。
師應答如響。
師屢呈見解屢遭呵斥。
且曰。
汝趣向無差。
隻為知解所障耳。
由此不事文筆。
但随祖一向打坐脅不沾席。
一日因看圓覺經。
至居一切時不起忘念忽然有得。
作二偈呈祖。
祖颔之。
因書居一切時等八句文付師。
頌春屋号付之曰。
百花本是一枝花。
遂見衆芳聯我家。
蓦地開門出和氣。
韶光從此遍河沙。
又付以衣(天龍新開法堂日說法之衣也)。
師後來每告人曰。
我不證悟即先師洪恩也。
若不遇真正善知識洎乎。
為邪師所惑。
一生自欺人去在。
貞和二年丙戌。
無極和尚。
奉旨補天龍席為第二世。
特請名勝耆衲充兩班。
濟鐵舟居闆首。
師為後堂。
序不遷記室谕默庵藏主冬節。
秉拂亦一時勝集也。
己醜歲。
大元國育王雪窗光公本覺了庵欲公作師道号頌寄焉。
南堂又為芥室歌。
琦楚石金西白之輩。
元朝名師鹹以詩文相通甚夥矣。
觀應元年庚寅春正月。
師制願文數十件。
加以誓言而錄呈正覺師祖。
祖嘉歎久矣。
粗加筆削。
焚香供養而還焉。
辛卯秋。
無極謝天龍事。
開山師祖複據丈室。
祖春秋已高。
頗倦應接。
故寺務施為。
凡有以咨詢師祖者。
鹹曰。
去問葩首座。
所以事無細大。
皆由師成敗。
文和癸巳。
師親具師祖行實撰年譜一卷。
又請塔銘于前南禅東陵玙禅師。
刻于雲居塔之後壁。
又嘗所親聞于師祖者。
編之曰西山夜話。
見行于世。
延文二年丁酉九月。
值先國師七年忌。
法儀盡善。
觀者倍信。
是歲大将軍源公。
延師住京師等持寺。
戊戌正月。
天龍寺罹郁攸之厄。
于此師領幹事。
自執土木役。
喜法社再興。
而舍田施園者。
倍于昔也。
未幾寺宇崇成飛樓湧殿盡複舊貫。
康安元年辛醜冬十月。
臨川寺為丙丁所崇。
于是同門耆宿鹹謂。
非師領寺務。
難得興複。
便自公府起師于雲居。
師素不要出世。
以故固辭再四而不允。
鈞帖薦至竟不可逭。
十一月遂領住持事。
十八日佛殿山門立柱。
二十六日上梁又方丈畢功。
三十日入寺。
未周歲殿堂樓觀凡所宜有者悉備。
貞治元年壬寅。
蒙山和尚董天龍日。
請師分座。
是歲天子景慕先國師風儀。
特召師受衣盂。
既而将賜國号。
師奏曰。
先師道合三朝特賜徽号數矣。
然而先祖佛光佛國二師未有國師之号。
願追谥二師以旌盛德之尊。
上善其言。
乃谥佛光曰圓滿常照。
佛國号應供廣濟。
癸卯。
細河左典廄源賴之。
于阿之補陀寺之側創建光勝院。
既而寶殿落成。
請師慶贊。
故二月赴阿州。
先于補陀寺表開堂之儀。
二十日就光勝院慶贊普說。
于時國中大饑。
塗多餓莩。
師備饘粥施貧人乞者連日矣。
太守以下官吏随喜而效之。
依此蘇息不寡。
秋七月奉太上天皇聖旨住梵王山大光明寺。
二十二日承旨。
恭為國母光儀門院升座。
上皇臨筵而聽。
九月。
營天龍開山十三年忌佛事。
十一月天龍寺虛席。
時鹗薦争聘。
于是山中老宿竊議曰。
吾山将為妄庸所敚。
不如奏于官府使雲居塔主補處。
乃差英衲五六輩。
往詣官府請之。
遂赍鈞帖來起師。
師雖以靖退為事。
終不獲已領之。
一日上堂。
自叙出世始末略曰。
予三十有二居南禅後闆。
适自思惟。
光陰欻忽。
不覺到今日。
予自妙年入明眼宗師室。
不專究明此事。
虛過此生。
可不惜乎。
痛生感激。
職滿往寓西芳寺。
先師亦有喜色。
僅經一冬。
于時将有天龍寺慶贊勝會。
先師命予就于紀綱職。
玆會乃朝廷睿額。
文武官僚相共經營。
次年九月事畢矣。
既而複有雲居灑掃之命。
予心甚悅。
謂幸而見許同住一房。
今若不究決。
更待何日。
封彼不卧。
朝請暮參。
每有諄諄提耳之訓。
才呈見解。
面目嚴冷。
威風不可觸。
如是經兩三月。
偶閱圓覺經至居一切時八句文。
忽然有得。
乃作二偈相呈。
先師細看。
卷而還之。
藉此知予見解不錯。
以何知之。
先玆舉佛光師祖行。
緻問曰。
一夜三更聽得首座寮前闆響。
本來面目現前。
作頌子與先師無準老和尚。
見了亦不道好。
亦不道不好。
但撇掉在地上。
我自收了歸僧堂。
但知法身廣大。
亦不領老和尚鈎頭意也。
我疑。
宗師安接人之際。
須縱奪分曉。
為什麼不道好不道不好。
先師曰。
見地已到故不道不好。
大機未明故不道好。
汝豈不知佛鑒禅師滅後七年。
在大慈持淨。
登井樓打水。
牽動辘轳。
不覺百千三昧皆在我手頭之事乎。
當此時明得佛鑒平生所垂手。
予别先師已十餘年。
雖未明識得先師垂手之處。
年來掌寺門營造。
萬事紛擾。
而不被紛擾所轉。
又迫不獲已出來胡說亂道。
是則親炙先師之力也。
大元前靈岩恕中愠公有寄師偈。
序曰。
宗社寥落天下一律。
竊聞和尚慨然有振興之志。
深有喜焉。
雲雲。
甲辰春二月。
西山景德寺成矣。
細川源公請師開室慶贊。
夏四月師到大光明寺。
于時光嚴法皇聞師來大悅對語終日遺囑甚多。
六月賜禦書曰。
竊以達磨一宗隻在修禅定。
禅定若不修。
教外之宗掃地而盡矣。
是以曾發小願。
滅後将平生一缽資緣。
永代用充專好坐禅者粥飯。
切莫違我願為幸。
依此天龍别置常牧寮安十六員僧。
至今不絕。
諸方亦多效之。
又建上皇壽塔于寺東扁金剛院。
上皇喜其勳續有旨。
永使師門派主焉。
秋七月。
光嚴法皇登霞。
五七盡七禦諱。
皆奉敕升座。
丁未春。
高麗國特遣朝臣來請通好。
公府館之于西山。
師憐其遠來待遇甚厚。
千戶金龍等二十五員。
仰師仁慈皆受衣盂執弟子禮。
三月天龍寺複毀。
公府請師再住。
師重執寺務百廢具舉。
防之不動山有佛國禅師開山之古寺曰永興。
僅丈室一宇而已。
太守玄峰居士欽師道望。
廣其基趾新彼殿堂。
而使師之徒甲乙住持今列甲刹。
備後州尾路縣萬代氏道圓居士。
鼎新海雲山天甯寺。
請師為開山。
遂白公府齒位于諸山。
永為門葉繼踵之場。
豫州安國羽州崇禅。
皆以師為開山始祖。
應安二年己酉。
南禅寺新建山門。
頗犯延曆教寺之故地。
延曆僧侶詣公府請毀之。
師因語百執事源賴之曰。
南禅乃皇家重崇之場。
而禅林第一伽藍也。
且大将軍世秉國鈞。
素歸仰宗門。
然聽教寺之逆訴。
非唯吾宗陵替。
抑亦皇家武門俱失威福之權必矣。
公深思之。
百執事許諾。
然而延曆之徒嗷嗷不已。
百執事不克欄止之。
故南禅一衆拂衣散去。
由是師與百執事有間。
潛居勝光庵。
自稱西河潛子。
辛亥歲。
公府将複南禅舊規。
特令百執事親赍公帖來扣師室再三。
師堅閉不出。
百執事含憤而歸。
冬十月。
師以屢拒官命隐于丹丘。
途中有偈曰。
一缽生涯天地寬。
滿身風雪幾雲山。
多年苦屈今方述。
鐵樹也須春上顔。
又曰。
放舍萬緣唯得閑。
乾坤把作一蒲團。
既無餘債可消遣。
拄杖卧雲何處山。
師所寓之寺改号雲門。
蓋慕妙喜遺風也。
有偈曰。
丹陽山下雲門寺。
白發倚窗江雪深。
水鳥浮沉雲斷續。
漁舟載得一間心。
又曰。
海島風輕釣艇橫。
枯叢岸岸月華明。
十年京洛紅塵夢。
一夜寒潮拍拍聲。
其間首尾九白。
四方學徒趍風來參。
又先國師會下飽參宿衲。
鹹喜師處間靜。
而幢幢來訪。
師唯通夕地爐燒葉。
商确古今鞭勵後學。
靡有一語以及世相。
貼膀曰。
曹溪門下不容俗談。
爾來代别拈語往來酬酢頗多矣。
門人編曰雲門一曲。
大明國使趙秋可庸朱本本中題其序跋。
時趙朱二公館防之大内。
與丹陽相去十數日程。
雖然修途艱險。
書問來往六七回。
又天甯闡仲猷。
瓦官勤無逸。
奉使同來僑于博多。
因托壽椿庭書曰。
雖未及見已聞大名。
乃以杬扇石印印篆聊表信意。
椿庭亦寄以周伯溫楊彥常所書春屋芥室篆字琦楚石所題師壽像之贊。
丙辰歲大明愠恕中。
聞師居天龍東席。
寄書曰。
神足禀禅人至。
就問起居。
乃知撾退養閑。
以古道自處。
良可敬也。
謾成山偈為寄。
兼簡古劍賢友共
門人撰。
師諱妙葩号春屋。
扁居曰芥室。
又自稱不輕子。
甲州人也。
俗姓平氏。
母源氏。
嘗禱觀音大士。
一夕夢呑雷而孕焉。
相者之老媪聞之曰。
斯兒必有名大震天下。
以萩原天皇應長元年辛亥十二月二十二日方誕。
母無所惱。
實夢窗正覺國師之甥也。
正和二年癸醜師甫三歲。
母抱谒正覺師祖于淨居曰。
此兒穎異非常。
不可處塵穢。
宜投師為弟子。
祖試口誦心經授之。
師随而學之。
祖歎曰。
三歲兒尚如此。
後不可測。
能保養焉。
文保元年師方七歲。
正覺師祖時隐于濃之虎溪。
父母送師為童。
祖授以蓮經。
日課一軸。
師受了辄誦。
人謂之神童。
後醍醐天皇元應元年己未。
師年九歲。
正覺師祖居三浦泊船庵。
師複往而從焉。
元亨二年壬戌。
歸甲州依道滿翁。
翁痛激發。
師由是勉強讀書。
拾枯當油孜孜不懈。
正中二年乙醜秋八月。
師祖奉。
敕赴京。
路經甲州至濃之虎溪。
暫滞留焉。
師逐之而至。
遂做大僧。
嘉曆元年丙寅。
師與誡默翁偕上京。
谒祖于南禅。
乃挂錫而留。
是歲登壇具戒夏罷祖檛退。
留師依元元翁。
翁亦繼席。
師侍于湯藥。
時時研究宗教語脈。
而多獲其言論風旨。
二年丁卯。
祖退淨智移居瑞泉。
師亦往而侍焉。
後醍醐天皇再祚建武元年甲戌秋。
正覺師祖奉敕再董南禅。
冬十一月。
竺仙禅師視篆于淨智。
師為書狀侍者。
開堂日問禅缺人。
師離位操元音以問話。
一衆驚歎。
乙亥夏。
師特往京師參省正覺師祖。
竺仙為偈送之。
丙子歲。
後伏見第二皇子踐祚。
命清拙和尚。
領南禅席。
拙請師充典藏。
結制為衆秉拂。
又請為悅衆。
故拙有一篇謝語。
其略曰。
煩歸藏主寮。
秉拂超拔。
再命主綱維。
衆心悅可雲雲。
師音聲和雅。
嘗學音節于胤别傳元古先。
曲盡其妙故。
叢林稱之。
曆應元年。
戊寅冬。
師繪正覺師祖壽相需贊。
贊曰。
咄個沒刀刀漢。
禀賦性于愚魯。
舉措信彩不拘規矩。
坐曲椂床無所成。
強道。
市中田貔虎。
隻将此破生涯。
扶起潑天門戶。
康永元年壬午。
師年三十二歲秋七月。
正覺師祖謝真如??事。
武州太守高師直。
将使師補處住持。
師誓而不肯。
祖亦以師富春秋不令應命。
竺仙和尚住天龍。
請師充後堂首座。
因秉拂。
僧問。
山是第一為甚麼位居第二。
師曰。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時以為名對。
師遊竺仙之門日久矣。
故謝詞曰。
春屋既貞。
非常德業與餘道契久矣。
抑且屢承贊佐。
或侍書侍香。
或紀綱衆僧。
煩其首衆。
而不就亦數矣。
今乃就之行。
當見其以摩诃衍布施于人也。
甲申歲。
寓于西芳精舍而過一冬。
唯紙被一張而已。
貞和元年乙酉歲。
天龍寺将有開堂慶贊之勝會。
師祖命師為紀綱。
一日祖為衆入室。
祖問師曰。
興化因甚麼打克賓。
師曰。
五逆聞雷。
祖然之。
由此嘉譽勃焉。
秋九月紀綱職滿。
命師主雲居庵。
自是親炙師祖左右。
晨昏參扣。
祖每以古德機緣诘之。
師應答如響。
師屢呈見解屢遭呵斥。
且曰。
汝趣向無差。
隻為知解所障耳。
由此不事文筆。
但随祖一向打坐脅不沾席。
一日因看圓覺經。
至居一切時不起忘念忽然有得。
作二偈呈祖。
祖颔之。
因書居一切時等八句文付師。
頌春屋号付之曰。
百花本是一枝花。
遂見衆芳聯我家。
蓦地開門出和氣。
韶光從此遍河沙。
又付以衣(天龍新開法堂日說法之衣也)。
師後來每告人曰。
我不證悟即先師洪恩也。
若不遇真正善知識洎乎。
為邪師所惑。
一生自欺人去在。
貞和二年丙戌。
無極和尚。
奉旨補天龍席為第二世。
特請名勝耆衲充兩班。
濟鐵舟居闆首。
師為後堂。
序不遷記室谕默庵藏主冬節。
秉拂亦一時勝集也。
己醜歲。
大元國育王雪窗光公本覺了庵欲公作師道号頌寄焉。
南堂又為芥室歌。
琦楚石金西白之輩。
元朝名師鹹以詩文相通甚夥矣。
觀應元年庚寅春正月。
師制願文數十件。
加以誓言而錄呈正覺師祖。
祖嘉歎久矣。
粗加筆削。
焚香供養而還焉。
辛卯秋。
無極謝天龍事。
開山師祖複據丈室。
祖春秋已高。
頗倦應接。
故寺務施為。
凡有以咨詢師祖者。
鹹曰。
去問葩首座。
所以事無細大。
皆由師成敗。
文和癸巳。
師親具師祖行實撰年譜一卷。
又請塔銘于前南禅東陵玙禅師。
刻于雲居塔之後壁。
又嘗所親聞于師祖者。
編之曰西山夜話。
見行于世。
延文二年丁酉九月。
值先國師七年忌。
法儀盡善。
觀者倍信。
是歲大将軍源公。
延師住京師等持寺。
戊戌正月。
天龍寺罹郁攸之厄。
于此師領幹事。
自執土木役。
喜法社再興。
而舍田施園者。
倍于昔也。
未幾寺宇崇成飛樓湧殿盡複舊貫。
康安元年辛醜冬十月。
臨川寺為丙丁所崇。
于是同門耆宿鹹謂。
非師領寺務。
難得興複。
便自公府起師于雲居。
師素不要出世。
以故固辭再四而不允。
鈞帖薦至竟不可逭。
十一月遂領住持事。
十八日佛殿山門立柱。
二十六日上梁又方丈畢功。
三十日入寺。
未周歲殿堂樓觀凡所宜有者悉備。
貞治元年壬寅。
蒙山和尚董天龍日。
請師分座。
是歲天子景慕先國師風儀。
特召師受衣盂。
既而将賜國号。
師奏曰。
先師道合三朝特賜徽号數矣。
然而先祖佛光佛國二師未有國師之号。
願追谥二師以旌盛德之尊。
上善其言。
乃谥佛光曰圓滿常照。
佛國号應供廣濟。
癸卯。
細河左典廄源賴之。
于阿之補陀寺之側創建光勝院。
既而寶殿落成。
請師慶贊。
故二月赴阿州。
先于補陀寺表開堂之儀。
二十日就光勝院慶贊普說。
于時國中大饑。
塗多餓莩。
師備饘粥施貧人乞者連日矣。
太守以下官吏随喜而效之。
依此蘇息不寡。
秋七月奉太上天皇聖旨住梵王山大光明寺。
二十二日承旨。
恭為國母光儀門院升座。
上皇臨筵而聽。
九月。
營天龍開山十三年忌佛事。
十一月天龍寺虛席。
時鹗薦争聘。
于是山中老宿竊議曰。
吾山将為妄庸所敚。
不如奏于官府使雲居塔主補處。
乃差英衲五六輩。
往詣官府請之。
遂赍鈞帖來起師。
師雖以靖退為事。
終不獲已領之。
一日上堂。
自叙出世始末略曰。
予三十有二居南禅後闆。
适自思惟。
光陰欻忽。
不覺到今日。
予自妙年入明眼宗師室。
不專究明此事。
虛過此生。
可不惜乎。
痛生感激。
職滿往寓西芳寺。
先師亦有喜色。
僅經一冬。
于時将有天龍寺慶贊勝會。
先師命予就于紀綱職。
玆會乃朝廷睿額。
文武官僚相共經營。
次年九月事畢矣。
既而複有雲居灑掃之命。
予心甚悅。
謂幸而見許同住一房。
今若不究決。
更待何日。
封彼不卧。
朝請暮參。
每有諄諄提耳之訓。
才呈見解。
面目嚴冷。
威風不可觸。
如是經兩三月。
偶閱圓覺經至居一切時八句文。
忽然有得。
乃作二偈相呈。
先師細看。
卷而還之。
藉此知予見解不錯。
以何知之。
先玆舉佛光師祖行。
緻問曰。
一夜三更聽得首座寮前闆響。
本來面目現前。
作頌子與先師無準老和尚。
見了亦不道好。
亦不道不好。
但撇掉在地上。
我自收了歸僧堂。
但知法身廣大。
亦不領老和尚鈎頭意也。
我疑。
宗師安接人之際。
須縱奪分曉。
為什麼不道好不道不好。
先師曰。
見地已到故不道不好。
大機未明故不道好。
汝豈不知佛鑒禅師滅後七年。
在大慈持淨。
登井樓打水。
牽動辘轳。
不覺百千三昧皆在我手頭之事乎。
當此時明得佛鑒平生所垂手。
予别先師已十餘年。
雖未明識得先師垂手之處。
年來掌寺門營造。
萬事紛擾。
而不被紛擾所轉。
又迫不獲已出來胡說亂道。
是則親炙先師之力也。
大元前靈岩恕中愠公有寄師偈。
序曰。
宗社寥落天下一律。
竊聞和尚慨然有振興之志。
深有喜焉。
雲雲。
甲辰春二月。
西山景德寺成矣。
細川源公請師開室慶贊。
夏四月師到大光明寺。
于時光嚴法皇聞師來大悅對語終日遺囑甚多。
六月賜禦書曰。
竊以達磨一宗隻在修禅定。
禅定若不修。
教外之宗掃地而盡矣。
是以曾發小願。
滅後将平生一缽資緣。
永代用充專好坐禅者粥飯。
切莫違我願為幸。
依此天龍别置常牧寮安十六員僧。
至今不絕。
諸方亦多效之。
又建上皇壽塔于寺東扁金剛院。
上皇喜其勳續有旨。
永使師門派主焉。
秋七月。
光嚴法皇登霞。
五七盡七禦諱。
皆奉敕升座。
丁未春。
高麗國特遣朝臣來請通好。
公府館之于西山。
師憐其遠來待遇甚厚。
千戶金龍等二十五員。
仰師仁慈皆受衣盂執弟子禮。
三月天龍寺複毀。
公府請師再住。
師重執寺務百廢具舉。
防之不動山有佛國禅師開山之古寺曰永興。
僅丈室一宇而已。
太守玄峰居士欽師道望。
廣其基趾新彼殿堂。
而使師之徒甲乙住持今列甲刹。
備後州尾路縣萬代氏道圓居士。
鼎新海雲山天甯寺。
請師為開山。
遂白公府齒位于諸山。
永為門葉繼踵之場。
豫州安國羽州崇禅。
皆以師為開山始祖。
應安二年己酉。
南禅寺新建山門。
頗犯延曆教寺之故地。
延曆僧侶詣公府請毀之。
師因語百執事源賴之曰。
南禅乃皇家重崇之場。
而禅林第一伽藍也。
且大将軍世秉國鈞。
素歸仰宗門。
然聽教寺之逆訴。
非唯吾宗陵替。
抑亦皇家武門俱失威福之權必矣。
公深思之。
百執事許諾。
然而延曆之徒嗷嗷不已。
百執事不克欄止之。
故南禅一衆拂衣散去。
由是師與百執事有間。
潛居勝光庵。
自稱西河潛子。
辛亥歲。
公府将複南禅舊規。
特令百執事親赍公帖來扣師室再三。
師堅閉不出。
百執事含憤而歸。
冬十月。
師以屢拒官命隐于丹丘。
途中有偈曰。
一缽生涯天地寬。
滿身風雪幾雲山。
多年苦屈今方述。
鐵樹也須春上顔。
又曰。
放舍萬緣唯得閑。
乾坤把作一蒲團。
既無餘債可消遣。
拄杖卧雲何處山。
師所寓之寺改号雲門。
蓋慕妙喜遺風也。
有偈曰。
丹陽山下雲門寺。
白發倚窗江雪深。
水鳥浮沉雲斷續。
漁舟載得一間心。
又曰。
海島風輕釣艇橫。
枯叢岸岸月華明。
十年京洛紅塵夢。
一夜寒潮拍拍聲。
其間首尾九白。
四方學徒趍風來參。
又先國師會下飽參宿衲。
鹹喜師處間靜。
而幢幢來訪。
師唯通夕地爐燒葉。
商确古今鞭勵後學。
靡有一語以及世相。
貼膀曰。
曹溪門下不容俗談。
爾來代别拈語往來酬酢頗多矣。
門人編曰雲門一曲。
大明國使趙秋可庸朱本本中題其序跋。
時趙朱二公館防之大内。
與丹陽相去十數日程。
雖然修途艱險。
書問來往六七回。
又天甯闡仲猷。
瓦官勤無逸。
奉使同來僑于博多。
因托壽椿庭書曰。
雖未及見已聞大名。
乃以杬扇石印印篆聊表信意。
椿庭亦寄以周伯溫楊彥常所書春屋芥室篆字琦楚石所題師壽像之贊。
丙辰歲大明愠恕中。
聞師居天龍東席。
寄書曰。
神足禀禅人至。
就問起居。
乃知撾退養閑。
以古道自處。
良可敬也。
謾成山偈為寄。
兼簡古劍賢友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