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語錄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甯寺三聖安座開光明。
萬德莊嚴兩足尊。
堂堂妙相照群昏。
雖然此座不曾動。
随處法幢開化門。
共惟。
摩诃毗盧舍那無上世尊三曼跋陀大士文殊師利菩薩塵塵三聖物物十身。
量包太虛甯堕諸數。
其相從無相中示相。
譬如三春在百花。
其慈至大慈無緣慈。
恰同一月降萬水。
毛孔刹土消當念。
心聞洞十方。
般若靈鋒摧群邪。
真智絕對待。
主伴同會為現諸威儀。
事理圓融常演廣長相。
祖師承此恩力傳心印無窮。
神靈籍他威光護人法永劫。
更有行說不到處。
山僧為諸人點發去也(以筆點三聖眼)。
毫頭點出金剛眼。
個個頂門千日明。
樞府新建寶閣。
奉安圓通大士安座。
一念莊嚴水月場。
吉祥為座寶光雲。
奇哉自在神通力。
楊柳灑春甘露香。
共惟。
觀世音菩薩誓願海深妙相月朗。
已唱正覺過去。
複受記莂當來。
為度苦海流轉生。
卻作諸佛法王子。
我此堪忍世界大士緣不可量。
佛身與将軍身天龍及夜叉衆。
應現曾無前後。
随方知幾劫波。
其慈也上合諸佛妙心。
秋光一樣家家月。
其悲也下應衆生渴仰。
春色千般樹樹花。
三摩定中自發無作妙用。
十四無畏開示本有圓通。
宜乎六十二億薩埵不如三十二應功德。
所以大悲如大地載物。
無邊善根籍之出生。
大悲如杲日麗天。
無始暗冥當頭消滅。
大悲為壽山福海。
一切人民無不仰望。
大悲為金城湯池。
一切怨賊近傍不得。
是以我大檀越治國先菩薩慈。
慈悲即是觀音。
觀音别無有體。
生日亦同生日。
明知曆劫結緣。
有祈應念圓成。
譬如空谷答響。
為報此廣大恩力。
新開寶閣延尊容。
今請天龍比丘。
對衆安座說法。
虛空可有盡日。
贊歎終無窮時。
莫謂山僧窄口門。
千佛贊之不可及。
稽首我大慈悲父。
不動此座應十方。
檀林寺釋迦安座開光明。
(以筆點雲)正眼點開堅密身。
河沙福聚一齊新。
菩提座上拈花手。
放出靈山萬古春。
共惟。
大覺世尊五百塵劫先唱無上道。
千百億國外轉不退輪。
其輪清淨常騰惠光沙界。
其道廣大長澍甘露刹塵。
萬德妙相千眼不能窺觑。
一點悲心海口也難指陳。
衆流歸海同味。
所演唯一乘道。
諸法以空為座。
所示是大事因。
隻如今日大覺世尊坐一毫頭上揭示正法眼。
迦葉微笑阿難合掌。
畢竟功歸何處(良久)。
有水皆含月。
無山不帶雲。
等持寺地藏安座。
佉山移在一莖草。
八萬妙門彈指成。
隻為英檀心地穩。
十方應念緻清平。
共惟。
佉羅陀山主地藏願王大菩薩。
不動一實境常示十輪因。
發越本有光明滅除無始癡闇。
寶珠在掌。
無不赈濟衆生困窮。
金錫随身。
到處擊碎諸趣牢獄。
坐鎮平等性地則稱之金剛幢尊。
降伏煩惱魔軍則名之勝軍大士。
是以親受靈山付囑長求苦海沉淪。
一身普現塵數身。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地具足無量地。
萬裡無雲萬裡天。
隻如今日開此道場奉安十萬尊像。
至竟功歸何處。
塵塵擎出菩提座。
刹刹恢開大施門。
天甯寺聖僧文殊大士安座開光明。
塵沙數劫法王子。
赴感随緣不宰功。
坐斷菩提師子座。
頂門千日點雙瞳。
共惟。
大聖曼殊室利大薩埵。
七佛規範萬德寶躬。
破無明則開示本有智火。
裂愛網則磨砻般若靈鋒。
緻問圓覺場中窮諸佛本起。
承敕楞嚴會上撰衆聖圓通。
攝最上根内秘菩薩行。
摧增上慢外現比丘容。
野幹掃除吼師子。
死蛇拈起走活龍。
常住真際成就諸有。
長在刹土利濟無窮。
門門行布千江有水千江月。
念念那伽萬裡無雲萬裡空。
偉哉大士惠眼力。
法法曾不礙圓融。
諸人還知妙德三昧麼。
凡聖從來同斯地。
經行坐卧在其中。
建福寺千手安座開光明。
久遠劫先已唱道。
不取正覺卻同塵。
此方教體在音聞。
蝦蟆蚯蚓開普門。
楞嚴會上圓通撰。
文殊大智贊其德。
上合諸佛同慈力。
下與衆生有悲仰。
大哉自在神通力。
救苦尋聲靡不周。
八萬四千清淨因。
三十二應國土身。
無邊刹海布慈雲。
塵沙國土澍甘露。
沾一滴者消熱惱。
大火坑内獲清涼。
我此伽藍亦如是。
一椽一柱含法界。
法界涉入鏡照鏡。
帝網重重光交光。
若聖若凡同受庇。
自利利他應無窮。
願以此大功德聚。
生生嚴淨正覺場。
長同菩薩種類身。
以此深心報四恩。
稽首千手大悲願。
菩提座上開千眼。
挂龍華殿額。
毫光杲杲帶重輪。
都史天宮應念新。
補處慈尊成道瑞。
龍華三會正斯辰。
共惟。
高揭示此扁額。
永赈濟彼迷津。
願力之所成就功德亦見純真。
一毛巨海包含三千刹土。
一月衆水何止百億分身。
種種妙莊嚴不出當念。
重重寶樓閣全現一塵。
佛佛據此場受記。
祖祖居此地接人。
天子标之為民父母。
賢良依之作國藩鎮。
炳兮煥兮福被一切。
瞻之仰之齊結良因。
便見風調雨順國泰俗淳。
且以何為驗(指額雲)。
龍翔鳳舞玉芳春。
韋馱天開光明。
誓為如來衛法城。
手持寶杵碎魔兵。
山僧亦借纖毫力。
點出金剛活眼睛。
共惟。
三洲護法韋馱尊天多聞天子天衆奇英。
不忘靈山付囑。
力救澆世衆生。
曾缺天供打破小乘管見。
遠掃番寇立旌聖主至誠。
有禱速應。
無願不成。
護惜千年常住。
管顧三寶康甯。
善哉本具淨天眼。
洞視三千掌上明。
大幢庵山門挂額。
兩輪日月推門扇。
八字豁開标大幢。
運出吾家心地藏。
實堪法寶施無方。
無字字義不着畫。
真印印子轉觀光。
當陽挂起文彩全彰。
直得。
山川改觀鳳翥鸾翔。
草木鐘秀玉振金相。
此是諸佛出身一路。
好個廣大門戶。
無不迷情入作。
出入無不道場。
隻如今日不消彈指入門一句。
如何商量(指額雲)。
瑞氣騰空甘露雨。
春風正續萬年芳。
平田和尚入塔(大明國師嗣。
辭世偈。
有明月行空清風匝地之語)。
惠日聖主菩提樹王。
覆蔭含生照破幽暗。
戒行俱潔。
其質也如随色珠。
宗說兼通。
其量也似呑川海。
德重當代。
化被異朝。
高據名藍則王臣景仰。
深入禅寂則佛魔無窺。
挑燈大明之室。
龍吟枯木。
分甘天授之地。
雲興大虛。
雖然聲價壓齒安(習鑿齒字彥威。
少有材氣。
雲晉永和中人也。
桑門道安與之相見曰。
彌天釋道安。
習曰。
四海習鑿齒時以為佳對)。
争奈壽算異趙安(傳燈錄第四卷趙州觀音院。
又曰東院。
從谂禅師。
姓郝氏。
南泉嗣。
壽一百二十。
後谥真際禅師。
嵩嶽慧安國師。
姓衛氏。
五祖弘忍大師嗣。
壽一百二十八。
隋開皇二年壬寅生。
唐景龍三年己酉滅。
時稱老安國師)。
百尺竿頭翻觔鬥。
便見明月行空。
十方世界為戲場。
引得清風匝地。
出生入死馬颔驢腮。
玉轉珠回日面月面。
此是老師遊戲三昧。
諸人還知即今大坐處麼(指塔曰)。
落落團團無縫罅。
門風永扇劫壸天(龍吟·雲興·天授共庵号)。
鎖龛。
翻身蹈斷死生關。
不管人間行路難。
寂滅道場天地闊。
暮雲重疊鎖春山。
共惟(某人)。
天姿拔萃。
風度毅然。
武門輔弼文士。
祖室修煉英賢。
聲價喧國。
德馨熏天。
一朝打翻鏡像。
永劫不拘幻緣。
直饒恁麼去猶是走外邊。
且道。
畢竟如何是居士真實行履處(撫龛雲)。
金鎖玄關能掣斷。
春雲收盡月婵娟。
妙卸上座起骨。
當頭脫卸本來衣。
正是虛空骨露時。
百尺竿頭須進步(見于傳燈第十卷長沙岑禅師傳。
百丈竿頭不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丈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
僧問。
隻如百丈竿頭。
如何進步。
師雲。
朗州山澧州水)。
心心心莫住希夷。
且百尺竿頭作麼生進步。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良察上座起龛。
蹈翻圓覺伽藍了。
寂滅場中氣更豪。
好個衲僧行腳眼。
不妨千裡察秋毫。
且道。
作麼生是行腳眼(良久)。
丈夫自有沖天氣。
不向如來行處行。
登真院禅定尼火。
等閑蹈斷涅槃門。
拂雨南風樹樹昏。
将謂春歸無覓處。
聯輝棣萼照乾坤。
共惟。
尊靈宿善所熏現果。
可見生具丈夫氣。
且示婦女身。
溫和被物春在花。
貞潔守節蓮出水。
柔順之行推及天下。
三從之美終化海寰。
是實無忝關睢德。
可謂能效螽斯風。
爰解三界無安。
乃知一實可向。
遊心密嚴妙境則無事不真。
搜旨教外玄門則無相可見。
不羨南方成佛。
能蹑西歸遐蹤。
寂滅雲現前。
幻緣永脫離。
生死視園觀。
去來付岸舟。
畢竟那裡是他真歸處(打圓相)火裡優昙遍界香。
鐵船濟公庵主起骨。
百煉黃金鑄骨頭。
趙州勘破有來由。
快哉清濟一條水。
截過黃河九曲流。
蹈斷鐵船重轉步。
也知騎鶴下楊州。
東陵和尚入祖堂。
涅槃後有大人相。
面目堂堂不露蹤。
更看洞然明白處。
鹭鹚立雪不相同。
共惟。
前住天龍東陵大和尚。
道濟末運。
量包虛空。
定惠并照。
宗說兼通。
高唱新豐古曲。
再振曹山真風。
曾換步夜明簾外。
乃回機雲外室中。
宜乎千鈞之道。
憑于一臂而東。
去來以時有異。
利濟應處何窮。
隻如真淨界中無位次。
且向何處見慈容(捧牌雲)。
隐顯不曾離此座。
扶桑夜半日輪紅。
周持書記火。
生涯喪盡無可保持。
三關打破佛也不知。
蠟人跳入洪波裡。
鼓動乾坤橐鑰吹。
正當與麼時。
那裡是他安身立命處(舉火把雲)烈焰堆中片雪飛。
常圓庵主火。
圓明了智不緣心念。
出生入死得無挂礙。
劫
萬德莊嚴兩足尊。
堂堂妙相照群昏。
雖然此座不曾動。
随處法幢開化門。
共惟。
摩诃毗盧舍那無上世尊三曼跋陀大士文殊師利菩薩塵塵三聖物物十身。
量包太虛甯堕諸數。
其相從無相中示相。
譬如三春在百花。
其慈至大慈無緣慈。
恰同一月降萬水。
毛孔刹土消當念。
心聞洞十方。
般若靈鋒摧群邪。
真智絕對待。
主伴同會為現諸威儀。
事理圓融常演廣長相。
祖師承此恩力傳心印無窮。
神靈籍他威光護人法永劫。
更有行說不到處。
山僧為諸人點發去也(以筆點三聖眼)。
毫頭點出金剛眼。
個個頂門千日明。
樞府新建寶閣。
奉安圓通大士安座。
一念莊嚴水月場。
吉祥為座寶光雲。
奇哉自在神通力。
楊柳灑春甘露香。
共惟。
觀世音菩薩誓願海深妙相月朗。
已唱正覺過去。
複受記莂當來。
為度苦海流轉生。
卻作諸佛法王子。
我此堪忍世界大士緣不可量。
佛身與将軍身天龍及夜叉衆。
應現曾無前後。
随方知幾劫波。
其慈也上合諸佛妙心。
秋光一樣家家月。
其悲也下應衆生渴仰。
春色千般樹樹花。
三摩定中自發無作妙用。
十四無畏開示本有圓通。
宜乎六十二億薩埵不如三十二應功德。
所以大悲如大地載物。
無邊善根籍之出生。
大悲如杲日麗天。
無始暗冥當頭消滅。
大悲為壽山福海。
一切人民無不仰望。
大悲為金城湯池。
一切怨賊近傍不得。
是以我大檀越治國先菩薩慈。
慈悲即是觀音。
觀音别無有體。
生日亦同生日。
明知曆劫結緣。
有祈應念圓成。
譬如空谷答響。
為報此廣大恩力。
新開寶閣延尊容。
今請天龍比丘。
對衆安座說法。
虛空可有盡日。
贊歎終無窮時。
莫謂山僧窄口門。
千佛贊之不可及。
稽首我大慈悲父。
不動此座應十方。
檀林寺釋迦安座開光明。
(以筆點雲)正眼點開堅密身。
河沙福聚一齊新。
菩提座上拈花手。
放出靈山萬古春。
共惟。
大覺世尊五百塵劫先唱無上道。
千百億國外轉不退輪。
其輪清淨常騰惠光沙界。
其道廣大長澍甘露刹塵。
萬德妙相千眼不能窺觑。
一點悲心海口也難指陳。
衆流歸海同味。
所演唯一乘道。
諸法以空為座。
所示是大事因。
隻如今日大覺世尊坐一毫頭上揭示正法眼。
迦葉微笑阿難合掌。
畢竟功歸何處(良久)。
有水皆含月。
無山不帶雲。
等持寺地藏安座。
佉山移在一莖草。
八萬妙門彈指成。
隻為英檀心地穩。
十方應念緻清平。
共惟。
佉羅陀山主地藏願王大菩薩。
不動一實境常示十輪因。
發越本有光明滅除無始癡闇。
寶珠在掌。
無不赈濟衆生困窮。
金錫随身。
到處擊碎諸趣牢獄。
坐鎮平等性地則稱之金剛幢尊。
降伏煩惱魔軍則名之勝軍大士。
是以親受靈山付囑長求苦海沉淪。
一身普現塵數身。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地具足無量地。
萬裡無雲萬裡天。
隻如今日開此道場奉安十萬尊像。
至竟功歸何處。
塵塵擎出菩提座。
刹刹恢開大施門。
天甯寺聖僧文殊大士安座開光明。
塵沙數劫法王子。
赴感随緣不宰功。
坐斷菩提師子座。
頂門千日點雙瞳。
共惟。
大聖曼殊室利大薩埵。
七佛規範萬德寶躬。
破無明則開示本有智火。
裂愛網則磨砻般若靈鋒。
緻問圓覺場中窮諸佛本起。
承敕楞嚴會上撰衆聖圓通。
攝最上根内秘菩薩行。
摧增上慢外現比丘容。
野幹掃除吼師子。
死蛇拈起走活龍。
常住真際成就諸有。
長在刹土利濟無窮。
門門行布千江有水千江月。
念念那伽萬裡無雲萬裡空。
偉哉大士惠眼力。
法法曾不礙圓融。
諸人還知妙德三昧麼。
凡聖從來同斯地。
經行坐卧在其中。
建福寺千手安座開光明。
久遠劫先已唱道。
不取正覺卻同塵。
此方教體在音聞。
蝦蟆蚯蚓開普門。
楞嚴會上圓通撰。
文殊大智贊其德。
上合諸佛同慈力。
下與衆生有悲仰。
大哉自在神通力。
救苦尋聲靡不周。
八萬四千清淨因。
三十二應國土身。
無邊刹海布慈雲。
塵沙國土澍甘露。
沾一滴者消熱惱。
大火坑内獲清涼。
我此伽藍亦如是。
一椽一柱含法界。
法界涉入鏡照鏡。
帝網重重光交光。
若聖若凡同受庇。
自利利他應無窮。
願以此大功德聚。
生生嚴淨正覺場。
長同菩薩種類身。
以此深心報四恩。
稽首千手大悲願。
菩提座上開千眼。
挂龍華殿額。
毫光杲杲帶重輪。
都史天宮應念新。
補處慈尊成道瑞。
龍華三會正斯辰。
共惟。
高揭示此扁額。
永赈濟彼迷津。
願力之所成就功德亦見純真。
一毛巨海包含三千刹土。
一月衆水何止百億分身。
種種妙莊嚴不出當念。
重重寶樓閣全現一塵。
佛佛據此場受記。
祖祖居此地接人。
天子标之為民父母。
賢良依之作國藩鎮。
炳兮煥兮福被一切。
瞻之仰之齊結良因。
便見風調雨順國泰俗淳。
且以何為驗(指額雲)。
龍翔鳳舞玉芳春。
韋馱天開光明。
誓為如來衛法城。
手持寶杵碎魔兵。
山僧亦借纖毫力。
點出金剛活眼睛。
共惟。
三洲護法韋馱尊天多聞天子天衆奇英。
不忘靈山付囑。
力救澆世衆生。
曾缺天供打破小乘管見。
遠掃番寇立旌聖主至誠。
有禱速應。
無願不成。
護惜千年常住。
管顧三寶康甯。
善哉本具淨天眼。
洞視三千掌上明。
大幢庵山門挂額。
兩輪日月推門扇。
八字豁開标大幢。
運出吾家心地藏。
實堪法寶施無方。
無字字義不着畫。
真印印子轉觀光。
當陽挂起文彩全彰。
直得。
山川改觀鳳翥鸾翔。
草木鐘秀玉振金相。
此是諸佛出身一路。
好個廣大門戶。
無不迷情入作。
出入無不道場。
隻如今日不消彈指入門一句。
如何商量(指額雲)。
瑞氣騰空甘露雨。
春風正續萬年芳。
平田和尚入塔(大明國師嗣。
辭世偈。
有明月行空清風匝地之語)。
惠日聖主菩提樹王。
覆蔭含生照破幽暗。
戒行俱潔。
其質也如随色珠。
宗說兼通。
其量也似呑川海。
德重當代。
化被異朝。
高據名藍則王臣景仰。
深入禅寂則佛魔無窺。
挑燈大明之室。
龍吟枯木。
分甘天授之地。
雲興大虛。
雖然聲價壓齒安(習鑿齒字彥威。
少有材氣。
雲晉永和中人也。
桑門道安與之相見曰。
彌天釋道安。
習曰。
四海習鑿齒時以為佳對)。
争奈壽算異趙安(傳燈錄第四卷趙州觀音院。
又曰東院。
從谂禅師。
姓郝氏。
南泉嗣。
壽一百二十。
後谥真際禅師。
嵩嶽慧安國師。
姓衛氏。
五祖弘忍大師嗣。
壽一百二十八。
隋開皇二年壬寅生。
唐景龍三年己酉滅。
時稱老安國師)。
百尺竿頭翻觔鬥。
便見明月行空。
十方世界為戲場。
引得清風匝地。
出生入死馬颔驢腮。
玉轉珠回日面月面。
此是老師遊戲三昧。
諸人還知即今大坐處麼(指塔曰)。
落落團團無縫罅。
門風永扇劫壸天(龍吟·雲興·天授共庵号)。
鎖龛。
翻身蹈斷死生關。
不管人間行路難。
寂滅道場天地闊。
暮雲重疊鎖春山。
共惟(某人)。
天姿拔萃。
風度毅然。
武門輔弼文士。
祖室修煉英賢。
聲價喧國。
德馨熏天。
一朝打翻鏡像。
永劫不拘幻緣。
直饒恁麼去猶是走外邊。
且道。
畢竟如何是居士真實行履處(撫龛雲)。
金鎖玄關能掣斷。
春雲收盡月婵娟。
妙卸上座起骨。
當頭脫卸本來衣。
正是虛空骨露時。
百尺竿頭須進步(見于傳燈第十卷長沙岑禅師傳。
百丈竿頭不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丈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
僧問。
隻如百丈竿頭。
如何進步。
師雲。
朗州山澧州水)。
心心心莫住希夷。
且百尺竿頭作麼生進步。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良察上座起龛。
蹈翻圓覺伽藍了。
寂滅場中氣更豪。
好個衲僧行腳眼。
不妨千裡察秋毫。
且道。
作麼生是行腳眼(良久)。
丈夫自有沖天氣。
不向如來行處行。
登真院禅定尼火。
等閑蹈斷涅槃門。
拂雨南風樹樹昏。
将謂春歸無覓處。
聯輝棣萼照乾坤。
共惟。
尊靈宿善所熏現果。
可見生具丈夫氣。
且示婦女身。
溫和被物春在花。
貞潔守節蓮出水。
柔順之行推及天下。
三從之美終化海寰。
是實無忝關睢德。
可謂能效螽斯風。
爰解三界無安。
乃知一實可向。
遊心密嚴妙境則無事不真。
搜旨教外玄門則無相可見。
不羨南方成佛。
能蹑西歸遐蹤。
寂滅雲現前。
幻緣永脫離。
生死視園觀。
去來付岸舟。
畢竟那裡是他真歸處(打圓相)火裡優昙遍界香。
鐵船濟公庵主起骨。
百煉黃金鑄骨頭。
趙州勘破有來由。
快哉清濟一條水。
截過黃河九曲流。
蹈斷鐵船重轉步。
也知騎鶴下楊州。
東陵和尚入祖堂。
涅槃後有大人相。
面目堂堂不露蹤。
更看洞然明白處。
鹭鹚立雪不相同。
共惟。
前住天龍東陵大和尚。
道濟末運。
量包虛空。
定惠并照。
宗說兼通。
高唱新豐古曲。
再振曹山真風。
曾換步夜明簾外。
乃回機雲外室中。
宜乎千鈞之道。
憑于一臂而東。
去來以時有異。
利濟應處何窮。
隻如真淨界中無位次。
且向何處見慈容(捧牌雲)。
隐顯不曾離此座。
扶桑夜半日輪紅。
周持書記火。
生涯喪盡無可保持。
三關打破佛也不知。
蠟人跳入洪波裡。
鼓動乾坤橐鑰吹。
正當與麼時。
那裡是他安身立命處(舉火把雲)烈焰堆中片雪飛。
常圓庵主火。
圓明了智不緣心念。
出生入死得無挂礙。
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