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三

關燈
一念誠實筆頭看(蓦拈拄杖。

    卓一下曰)。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

    皆從此流出(又卓一下。

    意旨不錄)。

     複舉。

    雲門因僧問。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

    東山水上行。

    後來圓悟。

    拈曰。

    天甯即不然。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今日若有人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祗對他道。

    平岡松樹千年翠。

    覆蔭兒孫百世春。

     同二十九日就于大聖寺。

    一家相率設盡七之齋會請。

     世尊受珠龍女。

    百福相莊嚴。

    達磨付肉總持。

    萬裡一條鐵。

    衲僧家有時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

    有時拈丈六金身作一莖草。

    放開捏聚全由我。

    殺活檎縱不讓他。

    所以芭蕉和尚曰。

    汝有拄杖子。

    我與汝拄杖子。

    汝無拄杖子。

    我奪汝拄杖子。

    若能于此着得頂門一隻眼。

    不斷煩惱證菩提。

    不出生死入涅槃。

    到者裡說甚露柱懷胎太清受點純清絕點真常流注。

    雖然向上更有事在。

    諸人還會麼(卓拄杖一下)。

    靈雲打破長生鏡。

    依舊山河皇化中(意旨不錄)。

     複舉。

    馮濟川見壁上繪死屍題曰。

    屍在者裡。

    其人何在。

    方知一靈不居皮袋。

    大慧禅師乃和曰。

    即此形體即是其人一靈皮袋。

    皮袋一靈濟川問頭。

    泥多佛大。

    大慧答處水長船高。

    今日若有人緻者個問。

    祇對他道。

    水底金烏天上日。

    眼中瞳子面前人。

     山名大盛興公居士七周忌請。

     (拈拄杖曰)塵劫來事總在于今。

    全藉者個不假他術。

    古今天地古今日月。

    古今山河古今人倫。

    人倫自不人倫。

    承他恩力國泰民安。

    天地自不天地。

    得他蓋載春生夏長。

    生也非生。

    依他以生。

    滅也非滅。

    依他而滅。

    生滅滅已始為安樂。

    隻如生佛未興先一句子。

    作麼生道。

    夾路桃花風雨後。

    馬蹄何處避殘紅(卓一下)。

     複舉。

    馮濟川題死屍因緣并大惠頌。

    拈曰。

    濟川以管窺豹。

    大惠和麸粜面。

    子細檢點将來。

    行到水窺所。

    坐看雲起時。

    今日若有問屍在者裡其人何在。

    祗對他道。

    常憶江南三月裡。

    鹧鸪啼處百花香。

     細川贊州太守寶洲繁公居士三十三回忌請就景德寺。

     大道隻在目前。

    見聲覺知是道。

    玄機迥越物外。

    道非見聞覺知。

    淨名開不二門。

    四八大士俱話堕。

    文殊示不來相。

    百萬人天不能窺。

    雖然近則眼睫眉毛。

    遠則天涯地角。

    若能于此薦得。

    淨邦穢界解脫道場。

    地獄天宮遊戲園觀。

    所以道靈光不昧萬古徽猷。

    入此門來莫存知解。

    正與麼時覺靈超脫一句。

    作麼生道(卓杖一下曰)。

    野橋無限春消息。

    不在梅梢與柳條。

     複舉。

    古聖雲。

    佛子住此地。

    即是佛受用經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

    古聖恁麼說話喚甚麼作此地。

    莫是實際理地麼。

    若恁麼會也争得。

    莫是衆生心地麼。

    若恁麼會也争得。

    畢竟如何是此地。

    平蕪盡處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中條秋峰威公居士斷七請。

     聲前一句。

    佛也不知格外玄機。

    祖也不會放開鐵壁不住無為。

    坐斷毗盧甯堕尊貴。

    直得。

    百草叢裡着着喚起阿爺。

    鬧市門頭頭頭推出天子。

    若能于此薦得。

    高高峰頂把纜立。

    深深海底點燈行。

    檎縱與奪不讓他。

    收來放去全由我到者裡。

    不妨截生死海古帆便揚。

    開寂滅場業鏡高挂。

    正與麼時不涉古今一句。

    作麼生道(擊拂曰)。

    水晶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複舉。

    僧問大龍。

    色身敗壞。

    如何是堅固法身。

    龍曰。

    山花開似錦。

    澗水湛如藍。

    此僧問頭兔頭覓角。

    大龍答處鐵牛鑄骨。

    子細檢點将來。

    君向潚湘我向秦。

    即今若有人問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

    隻對他道。

    溪聲長在耳。

    山色不離門。

     至德元年甲子十一月二十八日。

    欽奉太上天皇睿命。

    就于大光明寺。

    恭為國母陽祿門院三十三回忌禦忌。

     (拈香曰)此香菩提樹結菩提果。

    解脫香開解脫花。

    十劫道場熏力氣拈來。

    馥郁遍河沙。

    爇向寶爐供養。

    雲雲。

    恭願。

    前陽祿門院尊儀。

    千佛衆中為智度母。

    三禅天上作玉仙尊。

    遂趺坐垂語曰。

    大光明藏開示。

    得時。

    龍象同會光嚴住持。

    山川圍繞改觀。

    草木敷榮發輝。

    誰把少林無孔笛。

    等閑橫向玉台吹。

    有麼時有僧。

    出衆雲。

    仙洞雲興。

    視飛龍于九五。

    梵王德大。

    統刹界于三千。

    答曰。

    黃河九曲出昆侖。

    進雲。

    太上皇盡哀示恩波之罔極。

    準三宮資禮嘉孝道之有終。

    伎樂響天法鼓震地。

    好個時節願聽舉揚。

    答曰。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裡無雲萬裡天。

    進雲。

    與麼則兔角點開千聖眼。

    龜毛拂盡九衢塵。

    答曰。

    大地一團鐵。

    進雲。

    正當今日陽祿門院三十三回之禦忌。

    大藏五千軸轉塵塵不退願輪。

    六和若幹衆薦生生無垢仙駕。

    莫是答劬勞分麼。

    答曰。

    獅子出窟。

    象王截流。

    進雲。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答曰。

    水到渠成。

    進雲。

    承聞昨者光嚴院奉為國母大光明院诏和尚升座。

    因僧問。

    混沌未分時如何。

    答曰。

    東山水上行。

    分後如何。

    黃鶴樓前鹦鹉洲。

    意旨作麼生。

    答曰。

    珊瑚枝枝撐着月。

    進雲。

    今日陛堂重應敕命。

    未審與昔日是同是别。

    答曰。

    黃金不鑄黃金像。

    進雲。

    隻有天堪并。

    更無山可齊。

    答曰。

    雪山步步無閑草。

    進雲。

    上來一一講贊還契當向上那一着麼。

    答曰。

    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進雲。

    九夏寒岩雪。

    三冬枯木花。

    答曰。

    天降祥。

    地呈瑞。

    進雲。

    上皇萬歲準後萬福大衆證明學人禮謝。

    答曰。

    若到諸方隻與麼舉。

    僧禮拜。

    師乃曰。

    生佛未分光風作何色。

    生佛已分後雨從何來。

    去來不以形。

    動靜甯有意。

    達磨不來東土。

    人人常光現前。

    二祖不往西天。

    個個壁立萬仞。

    好個清平世界。

    何處不解脫場。

    要行即行。

    移步毗盧頂。

    要住即住。

    敷座畢竟空。

    着底本來無相衣。

    吃底福田無米飯。

    常轉塵中大千經卷。

    長念無字大陀羅尼。

    以此報答四恩。

    萬國齊樂無為化。

    以此濟度三有。

    十界全融當念中。

    雖然猶是功勳邊事。

    更有居頂一句子。

    諸人還會麼(蓦拈拄杖卓一下曰)。

    來年更有新條在。

    惱亂春風卒未休(禦願文宣讀畢)。

    複曰。

    淨名曰。

    直心是道場。

    無虛假故。

    過去諸佛以直心成正覺。

    現在諸菩薩以直心接物利生。

    未來修學人以直心斷除無明。

    從上列祖行棒行喝也以直心。

    天下老和尚傳燈聯芳也以直心。

    偉哉直心。

    聖主依之移風易俗。

    賢臣依之輔政安民。

    隻個直心一切無不成辨。

    且道。

    喚什麼作直心。

    千峰勢到嶽邊止。

    萬派聲歸海上消。

    夫一代藏教者。

    世尊将過去三祇百大劫積功累德自行化他事。

    促在靈山會上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說焉。

    太上天皇複将世尊一代說教。

    促于一日之頃即轉之。

    非止親轉之。

    教人人悉知一念之上具有如是無量三昧解脫智慧門。

    若能于此得旨。

    延一日為百劫。

    促百劫為一日。

    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于一毫端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實不為分外。

    因記得。

    昔日世尊敕文珠問維摩诘。

    在會百萬人天随文殊後。

    入毗耶離城長者維摩诘室。

    舍利弗以小智小見意謂。

    許多人天衆當坐何處。

    長者知其意曰。

    舍利弗為法來耶。

    為床座來耶。

    咄敗阙不少。

    長者即遣燈王三萬二千師子座來入室。

    丈室也不迫迮。

    舍利弗又謂。

    食時将至。

    此衆于何處食。

    長者又曰。

    仁者為食來耶。

    為法來耶。

    若是德山臨濟。

    三十棒用事。

    長者又曰。

    且待須臾。

    即遣化菩薩。

    過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到衆香世界。

    稽首禮香積如來足。

    緻敬無量白言。

    維摩诘曰。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使樂小法者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如來乃盛滿缽香飯與化菩薩。

    此時彼會九百萬菩薩。

    與化菩薩俱承佛威神力。

    須臾之間至維摩诘舍。

    長者棒此一缽飯曰。

    此一缽飯無量功德。

    智慧者所食之餘。

    莫以限量心食之。

    是以施百千無量人天衆飯猶如故。

    明知衆生因有限心不能發無限德。

    時彼菩薩問維摩诘。

    今此世尊釋迦牟尼佛以何說法。

    維摩诘曰。

    此土衆生剛強難化。

    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言是地獄是畜生。

    一一說十惡五逆之法。

    乃得入律行。

    維摩诘又曰。

    此土菩薩大悲堅固誠如所言。

    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百千劫行。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

    諸餘淨土之所無有。

    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

    以淨戒攝毀禁。

    以忍辱攝瞋恚。

    以精進攝懈怠。

    以禅定攝亂意。

    以智慧攝愚癡。

    說除難法度八難者。

    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

    以諸善根濟無德者。

    常以四攝成就衆生。

    是為十。

    蓋諸餘淨土功德成就。

    菩薩皆受生故。

    不聞聲聞辟支名。

    況複有十惡五逆等事乎。

    說此法時。

    百千天人皆得無生法忍。

    若人于此不生疑惑。

    昔日一會即今日一會即今日一會即昔日一會。

    何以為驗。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恭惟。

    太上天皇今月二十八日。

    恭值國母陽祿門院三十三回禦忌之辰。

    幸大光明寺。

    設大法筵。

    營作種種白善。

    叨命相國住持小比丘某升座說法。

    諸大尊宿共同證明。

    大建轉經之會。

    堂上堂下奏微妙伎樂之音。

    左之右之飄霓裳羽衣之袖。

    供養十方三寶。

    乃請三界諸天。

    準三宮光降法筵。

    驚四衆百萬觀聽。

    諸尊官俯臨座側。

    傳一會萬代美談。

    昔宋文帝謂其臣何尚之曰。

    适見顔延之著論發明佛法。

    甚為名理。

    并是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濱皆感此化。

    朕則垂拱坐緻大平矣。

    尚之因進曰。

    夫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即十人淳謹。

    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

    持此風教以周寰區。

    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

    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

    則陛下之坐緻太平是也。

    當于此後五百歲末運之秋。

    四海清平萬民歸德。

    不言而化。

    不令而行。

    自非是菩薩乘大願力作聖主賢臣。

    内護真谛外現俗谛。

    互相扶持孰能緻然。

    恭惟。

    陽祿門院尊儀。

    關睢化行有年。

    螽斯德具見今。

    不知往年有甚因緣差别。

    忽被愛别離苦雲隔。

    徒赴幻妄流轉迷途。

    由是睿襟特瀝丹衷。

    盡孝道作此大法事。

    以之思之。

    因緣不差别。

    定知明見法性真空之月。

    高登無垢正覺之場。

    然則衆生貪愛菩薩大悲也。

    否則何以成今日希有大法筵。

    寔是三寶證明諸天感應之所緻也。

    若一一贊揚其功其德。

    海口也難宣。

    伏乞。

    尊恕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神靈峰稽首。

    梵王山點頭。

     複舉。

    僧問雲門。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

    東山水上行。

    此僧問頭見義勇為雲門答處鐵蛇橫古路。

    山僧則不然。

    若有人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祗對他道。

    一條綠水接天遠。

    萬朵青山向殿朝。

     升座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