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面。
其或未然。
今日依前盡七辰(又卓一下)。
複曰。
共惟大檀那江州太守。
傳家武略。
奉國忠心。
名喧古今。
德感天地。
遊刃象外。
氣以養浩然冥智真空。
談以入不二而不住真空中。
還起如幻智作種種佛事。
立寺安僧。
不問禅教律。
隻圖使三寶慧命久住于世耳。
不知幾生在般若會中植德本如是乎。
淨名所謂種族豪善離過清淨也。
至夫治國莅民。
苟不以私喜怒而行差别行。
是亦中道而行之所緻也。
非如他人或過或不及。
爰去月八日令嗣大振綱公居士。
以疾不起。
舉世無不歎惜焉。
況為一子乎。
然不以世情動其念。
固是學道驗乎。
居士生而有伏人之威。
博愛自禀性武德文名與年共長。
人鹹謂。
朝獲良才。
然而太守終不管他。
蓋為使自有所成立耳。
譬如師子養子。
是真大慈悲也。
夫父子恩愛非止一世。
百劫千生習來而熟。
天忽奪所愛。
當于此時豈無平生不管顧之恨乎。
由是身心齋戒。
與禅侶同看經誦咒禅坐習定日夜不懈。
亦複每七日拜請大小諸山諸大尊宿。
平等伸供佛齋僧之誠。
五旬之頃所修白善書寫某經。
雲雲。
今當盡七之辰。
新開淨名丈室。
嚴設妙莊嚴具。
拜請某和尚。
拈香佛事複以山僧有因緣。
特命升于此座。
舉唱宗乘。
贊揚功德。
夫五部大乘經者。
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是也。
釋尊一代說教中。
指此五部稱大乘者。
元出天台大師。
曰。
究竟大乘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
大師看過一代說教一十五遍。
看取釋迦老子舌頭落處。
始解恁麼開口。
夫華嚴者。
世尊成道後最初說。
唯大乘菩薩獲其益。
二乘等雖在其座。
如聾如啞。
故有日照高山谕。
大集者。
佛于欲色二界中間化成大寶坊。
敕十方來佛菩薩賢聖僧衆及天龍八部鬼神夜叉衆等。
未來末世囑護此法。
故曰大集。
般若者無相。
以無相智破凡夫二乘實有實空之惑向大乘道。
故謂之彈呵教。
法華者。
一實中道妙理。
諸佛出興唯為此一大事因緣。
文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
吾祖佛光隻以四字判此經。
曰純圓獨妙。
物初觀禅師歎曰。
我不能及。
古今注釋雖多不出此四字。
雲涅槃者安樂也。
佛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東說西話隻為令衆生證涅槃妙理耳。
故雲。
法華涅槃為同醍醐味。
蓋以悟入純圓一實理則大涅槃現前也。
如是靈妙境界不從人得。
便是各各本有具德。
在凡謂之心地伏藏。
地藏薩埵曾證之乃得其名。
在聖号之大光明藏。
隻隔信與不信一念而已。
經曰。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雲此經者指人人本有一卷經。
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三昧門。
一切解脫門。
一切功德海。
一切智慧海。
一切福壽海。
一切信心海。
亦皆從此經出若人受持得此經。
手不把卷念念轉得百千萬億經卷複不為分外。
不見華嚴會上善财童子。
于彌勒彈指處。
頓忘從前所證所得得斯經入手。
大集會上唯有魔王親受付囑。
般若會上淨名獨入不二門。
得談不二之法。
法華會上龍女獻珠處。
世尊一印印定。
涅槃會上廣額屠兒當放下屠刀即見其證。
是皆示自在三昧爾。
歎惜之餘一念發心剃除須發者亦許多。
夫功德最大無如般若。
然經曰。
是經所在之處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塔婆功德最大以此可知也。
經曰。
一念發起菩提心勝于造立百千塔。
可知取塔婆最大功德。
比一念發心功德。
實非算數譬喻之所及爾。
推原此事。
孰知非菩薩大悲假現此事而度乎。
因記得。
唐文宗皇帝好嗜蛤蜊沿海。
官吏遞進之。
民亦有勞。
一日禦廚中有擘不開者。
帝以為異。
燒香禱之。
乃開即現菩薩。
梵相具足。
帝遂貯以金粟檀香合。
覆以美錦。
賜興善寺。
衆僧瞻禮。
乃問群臣。
此何祥瑞。
有奏雲。
終南山有惟政禅師。
深明佛理。
博聞強識必知焉。
帝召至問其事。
師雲。
臣聞。
物無虛應。
此乃啟陛下信心耳。
帝曰。
豈有說乎。
師雲。
不見契經雲。
應以此身得度者。
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
菩薩身已現。
且未聞說法。
師雲。
陛下睹此事為常耶非常耶。
信耶不信耶。
帝曰。
希有之事。
朕深信焉。
師雲。
陛下已聞說法竟。
帝大悅敕天下寺院立觀音像。
而今禅院佛殿後壁繪大士像蓋始于此。
雲雲。
誠哉物無虛應。
吾佛以佛法付囑國王大臣有力檀那。
有所以哉。
帝因絕嗜蛤蜊。
菩薩現希有之事。
而乘皇化廣大。
即令人知佛化不思議廣大。
此地是圓通大士應現靈境。
是故聊引大士因緣。
普布施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
同結當當來世佛果因。
所以文殊白佛言。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聞複覺圓明。
明極則如來。
此是三世佛。
一路涅槃門。
經曰。
念念勿生疑。
大衆但恐生疑。
上來所将功德并以回向真如實際。
追薦覺靈冥福。
伏願。
天下清平。
萬民和樂。
檀門榮昌。
子孫繼業。
法界幽冥均被餘照。
複舉。
馮濟川一日看壁上繪死屍題雲。
屍在這裡。
其人何在。
乃知一靈不居皮袋。
大慧禅師以偈答曰。
即此形骸即是其人。
一靈皮袋。
皮袋一靈。
濟川偈實易見。
大慧意何在。
山僧亦以一偈注之去。
鬼道猛火人間水。
魚龍窟宅天琉璃。
諸見無時見不見。
見猶離見複是誰(擊拂一下)。
釋迦·文珠·普賢開光明。
一莖草上寶刹現成。
十花藏開凡聖同會。
便見理事雙照。
心境一如。
二谛圓融。
萬象昭著。
所以一法若有毗盧堕在凡夫。
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到者裡釋迦掩空摩竭。
二乘聾啞漏全機。
淨名杜詞毗耶。
四八大士具隻眼。
直得。
五台倒跨象王背上。
峨嵋走入師子眼中。
若喚作法爾如然。
孤負他千聖。
若喚作神通妙用。
亦埋沒己靈不涉二途。
如何通個消息去(蓦拈拄杖卓一下)。
三要印開朱點窄。
未容拟議主賓分(意旨不錄)。
複舉。
來山僧問。
如何是佛。
山雲。
此位無賓主。
僧雲。
尋常與甚人對談。
山雲。
文殊與吾攜水去。
普賢猶未折花來。
疏山如頌曰。
大方獨立峭巍巍。
八面玲珑萬象圍。
正坐當軒無位位。
圓通無礙應群機。
師曰。
山僧亦有一頌。
試呈諸人去。
菩提樹下法中王。
普觀群機坐道場。
消得當人誠至念。
塵塵放出白毫光。
行濟庵主預修初七忌請。
一句無私。
千車合轍。
全機超脫。
遍界不藏。
動靜甯以心。
天與白雲曉。
去來不以象。
水和明月流。
當生不生。
鏡裡空日中鬥。
無滅可滅。
電追風漚呑海。
便見火鼠冰蠶同居。
紙馬泥牛俱浴。
到者裡無得無失。
有甚禍福相傾。
非聖非凡。
乃知縛脫無二。
所以道。
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
天下求醫人灸豬左膊上。
實哉瘥病不假驢馱藥。
黃蓮依舊甜如蜜。
是謂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亦名衲僧家傳安樂田地。
隻如今日行濟力瀝忏罪保安丹忠預修滅後初七白善。
至竟功歸何處。
犀因玩月紋生角。
象被雷驚花入牙(意旨不錄)。
複舉。
廣德義禅師。
僧問。
時人有病醫王醫。
醫王有病甚人醫。
師乃展手曰。
與我診候。
拈曰。
廣德好語。
争奈病既入膏盲。
當年待問醫王有病甚人醫。
劈口與一摵。
便見佛病祖病。
一時瓦解冰消。
同一十三年忌請。
有物。
先天地。
無形包橫豎。
諸佛出興不添一絲毫。
諸佛滅度不減一絲毫。
群有以之作大本。
萬法以之為洪基。
常在諸人面門。
動用暫不休息。
應眼時圓成八百功德。
應耳時恢開千二百門。
一一根門一一皆爾。
門門根根塵塵刹刹非一非異。
非自非他。
觸處圓成應物作形。
雖然大悲千眼無路窺觑。
八臂那吒不能捉摸。
捉摸不得時築着磕着。
窺觑無路果果當空。
敢問諸人。
因甚如此。
不見道。
不離當處常坦然。
覓乃知君不可見(擊拂)。
複曰。
教中說。
有情皆依食住故。
無貴賤一生營營無不求名貪利。
然隻管求來。
隻管貪去。
積至許多底。
不知眼光落地時。
持将去得麼。
非止不能持将些子去。
由是為昧卻一生。
不知本命元辰落着處。
恰如螃蟹落湯手忙腳亂。
那時始悔可及乎。
是人人決定底事。
爰有濟道人。
卧病有日矣。
一念知非。
即轉世間一切恩愛。
以為諸佛大悲因。
又舍一切結業貪财。
以為無漏法财施。
乃見始從初七日之辰。
乃至盡七卒哭。
小祥大祥七年諸忌日。
逐一作大佛事。
其中間布施一千僧衆兩回。
今日正當一十三年忌辰。
精修諸善。
嚴設法筵。
特請大照西堂和尚。
拈香法語。
仍命天龍比丘某。
升座說法。
山僧别無法可說。
隻贊歎所作善。
聊供養大衆而已。
佛言。
凡人臨命終時。
最後一刹那頃。
諸根悉皆散壞。
平日威勢悉皆退失。
一切恩愛悉皆舍離。
一切财寶皆不随身。
唯有願王不相舍離。
願王能歸天堂能歸佛國土。
隻個願王成就一切。
過去諸佛依之一切智智圓成。
現在諸菩薩依之今各接物利生。
未來修學人亦當依之入圓财。
今日功德主某依之必當知有自家本命元辰下落處。
且道。
納僧依之成此什麼。
山僧今日因齋慶贊亦不為分外。
伏惟久立珍重。
複舉。
教中道。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師曰。
山僧則不然。
一念消得。
無量劫去如來亦如住。
如是了達三世空。
不超方便成十力。
同滅後初七忌辰請。
(拈拄杖召大衆曰)會麼。
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
大覺世尊為此一大事故出現于世。
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橫說豎說。
大喻小喻。
隻為令衆生開示此事悟入此事。
一音所演随機得解。
一雨所潤應根成異。
至夫末後拈一枝花示百萬衆。
唯有迦葉破顔微笑。
此事方有分付處解道。
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
未嘗談一字。
若向者裡見得釋迦老子舌頭落處。
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其或未然重為下注腳去(卓一下靠杖。
意旨不錄)。
複舉。
永嘉道。
了了見無一物。
亦無人。
亦無佛。
大千沙界海中漚。
一切聖賢如電拂。
有老宿。
拈雲。
既無一物。
了了見底是個甚麼。
大慧禅師雲。
且道。
這老宿恁麼道還具眼也無。
師曰。
前人腰帶後人收。
更有收人在後頭。
天龍第二世佛慈禅師七周忌請就慈濟院。
垂語曰。
塵利沙界物物舒光。
若進一步十方覺場格外一句。
誰敢咨參。
有麼(問答不錄)乃曰。
十虛消殒心花發明。
體露真常迥然獨耀。
全機超脫坐斷報化佛頭。
神用無方不堕古來今相。
昭昭廓周三際。
晃晃洞徹八荒。
所以有一句。
謂之函蓋乾坤。
晴川曆曆漢陽樹。
有一句。
謂之随波逐浪。
芳草萋萋鹦鹉洲。
有一句。
謂之截斷衆流。
蟭螟眼裡放夜市。
有一句。
謂之百味具足。
大蟲舌上打秋千。
山僧當場拈出布施諸人。
若也領略春色無高下。
其或未然花枝自短長。
複曰。
大日本國山城州西山慈濟禅院守塔比丘(某等)今月十六日伏值前席天龍敕谥佛慈禅師無極大和尚七周忌辰。
預看閱五部大乘經。
書寫一乘妙典。
今當周備之辰開啟玆會場。
供養清淨禅衆之次。
拜請臨川和尚拈香法語。
又命山僧升于此座舉揚宗乘。
所裒殊勳奉為佛慈禅師增崇品位。
共惟真慈禅苑寶鑒。
迷津慈舟。
戒潔于滄海之珠。
性朗于碧天之月。
行解相應取重王臣。
宗說兼通秉權佛祖。
語其慧則雖三藏十二部無不暗。
論其學則至百家異道書亦博達。
莅事無偏無黨。
故不令而行。
為物有慈有悲。
故不言而化。
辭重命于北阙。
拒再請于南禅。
不是不出為高。
隻圖退藏佚老。
明教尊僧篇所稱蓋于師不為恭竊耳。
俗姓是順德天皇第四代聖裔。
我傅為達磨大師三十世法孫。
是以先師門下齊仰老師。
猶如靈山會上獨推迦葉。
爰化緣已畢。
一朝西歸。
夫當于釋尊滅度。
諸賢聖僧衆恭受佛敕不取涅槃。
各作世間慧眼。
群生不可謂失所依也。
況當此末運。
先師滅後幸得老師作大廈棟梁。
後昆無不托庇庥。
老師滅後吾徒何所賴乎。
若頻教淚下。
滄海也須幹。
雖然真淨界内豈有去來。
大圓鏡中幸垂慈蔭。
夫五部大經者。
天台大師看過釋尊一代說教一十五遍。
既而戲透黃面老子舌頭落處雲。
究竟大乘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
從爾諸家同奉行此說。
謂之五部大乘。
入文解說教自有明文。
山僧當爐不避火。
且試于一塵上講說五部大經。
應個時節去。
而今此會中若有人。
于一塵乃見得理亦法界事亦法界理事亦無礙法界事事亦無礙法界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塵接入物物融通。
則是謂之高識善根菩薩。
然雖此一塵有如是廣大不思議境界。
終日相對不曾聞見。
則名謂如聾如啞之機。
經曰。
塵說刹說衆生說三世一時說隻在肯不肯爾。
何時何處不華嚴會上。
觀音菩薩将錢買胡餅。
為甚放下手卻是饅頭。
若複有人。
明破此一塵上恒沙刹土諸佛菩薩賢聖僧衆互為主伴演說大法。
一切天龍八部夜叉鬼神衆。
恭敬圍繞作大集會面受佛敕。
即是手不執卷讀斯經人也。
何必當初于欲色二界間。
化大寶坊而已哉。
佛不道。
于一毫端現法王刹。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有水皆含月。
無山不帶雲。
若複有人解了此一塵本來清淨二十空亦清淨不可得。
則是于諸塵入三昧。
念念轉般若也。
未必般若十六會中指第二會說為大品般若。
野橋無限。
春消息不在梅梢與柳條。
若複有人悟了此一塵體亦如是相亦如是。
即此十如互具十界則成百界。
百界互具十如又成千如。
千如各具空假中三谛則成三千。
此三千法但于一念建立。
故曰。
一念三千三千一念。
當知此一塵即是三千。
三千即是一塵。
故謂妙法。
妙者不可思議言也。
法者十界十如權實法也。
直指諸法實相。
一塵既爾諸塵亦爾。
此知見聞發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是以五逆調達受記莂。
八歲龍女唱正覺。
是其證也。
曹溪祖師曰。
心悟轉法華。
心迷法華轉。
曙色未分。
人盡望。
及乎天曉也尋常。
若複有人領解此一塵本元不生不滅常住相。
則謂之寂滅現前。
我佛始降兜率終至跋提河。
無非示者個之時節。
諸佛出世唯為以此大安樂法與未安樂衆生耳。
諸人若于此一塵上識得萬法根源。
不妨與他千聖攜手同行。
不見廣額屠兒放下屠刀。
雲我是千佛一數。
彼既丈夫我亦爾。
誰使他春我不春。
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萬象證明。
太虛保任。
複舉。
耽源和尚設忠國師忌齋。
有僧問。
國師還來不。
源雲。
未具他心。
僧雲。
又用設齋作麼。
源雲。
不斷世谛。
師曰。
者僧不道不具探竿影草手。
耽源自有踞地師子威近傍不得。
雖然山僧未點頭在。
隻如今日奉為佛慈禅師門下高弟設慈忌齋。
又且如何。
山僧試呈一頌去。
六出千山圖畫開。
春風樹樹着花。
時人不會神仙境。
隻謂桃源天一涯(是日雪下)。
升座上(終)
其或未然。
今日依前盡七辰(又卓一下)。
複曰。
共惟大檀那江州太守。
傳家武略。
奉國忠心。
名喧古今。
德感天地。
遊刃象外。
氣以養浩然冥智真空。
談以入不二而不住真空中。
還起如幻智作種種佛事。
立寺安僧。
不問禅教律。
隻圖使三寶慧命久住于世耳。
不知幾生在般若會中植德本如是乎。
淨名所謂種族豪善離過清淨也。
至夫治國莅民。
苟不以私喜怒而行差别行。
是亦中道而行之所緻也。
非如他人或過或不及。
爰去月八日令嗣大振綱公居士。
以疾不起。
舉世無不歎惜焉。
況為一子乎。
然不以世情動其念。
固是學道驗乎。
居士生而有伏人之威。
博愛自禀性武德文名與年共長。
人鹹謂。
朝獲良才。
然而太守終不管他。
蓋為使自有所成立耳。
譬如師子養子。
是真大慈悲也。
夫父子恩愛非止一世。
百劫千生習來而熟。
天忽奪所愛。
當于此時豈無平生不管顧之恨乎。
由是身心齋戒。
與禅侶同看經誦咒禅坐習定日夜不懈。
亦複每七日拜請大小諸山諸大尊宿。
平等伸供佛齋僧之誠。
五旬之頃所修白善書寫某經。
雲雲。
今當盡七之辰。
新開淨名丈室。
嚴設妙莊嚴具。
拜請某和尚。
拈香佛事複以山僧有因緣。
特命升于此座。
舉唱宗乘。
贊揚功德。
夫五部大乘經者。
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是也。
釋尊一代說教中。
指此五部稱大乘者。
元出天台大師。
曰。
究竟大乘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
大師看過一代說教一十五遍。
看取釋迦老子舌頭落處。
始解恁麼開口。
夫華嚴者。
世尊成道後最初說。
唯大乘菩薩獲其益。
二乘等雖在其座。
如聾如啞。
故有日照高山谕。
大集者。
佛于欲色二界中間化成大寶坊。
敕十方來佛菩薩賢聖僧衆及天龍八部鬼神夜叉衆等。
未來末世囑護此法。
故曰大集。
般若者無相。
以無相智破凡夫二乘實有實空之惑向大乘道。
故謂之彈呵教。
法華者。
一實中道妙理。
諸佛出興唯為此一大事因緣。
文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
吾祖佛光隻以四字判此經。
曰純圓獨妙。
物初觀禅師歎曰。
我不能及。
古今注釋雖多不出此四字。
雲涅槃者安樂也。
佛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東說西話隻為令衆生證涅槃妙理耳。
故雲。
法華涅槃為同醍醐味。
蓋以悟入純圓一實理則大涅槃現前也。
如是靈妙境界不從人得。
便是各各本有具德。
在凡謂之心地伏藏。
地藏薩埵曾證之乃得其名。
在聖号之大光明藏。
隻隔信與不信一念而已。
經曰。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雲此經者指人人本有一卷經。
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三昧門。
一切解脫門。
一切功德海。
一切智慧海。
一切福壽海。
一切信心海。
亦皆從此經出若人受持得此經。
手不把卷念念轉得百千萬億經卷複不為分外。
不見華嚴會上善财童子。
于彌勒彈指處。
頓忘從前所證所得得斯經入手。
大集會上唯有魔王親受付囑。
般若會上淨名獨入不二門。
得談不二之法。
法華會上龍女獻珠處。
世尊一印印定。
涅槃會上廣額屠兒當放下屠刀即見其證。
是皆示自在三昧爾。
歎惜之餘一念發心剃除須發者亦許多。
夫功德最大無如般若。
然經曰。
是經所在之處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塔婆功德最大以此可知也。
經曰。
一念發起菩提心勝于造立百千塔。
可知取塔婆最大功德。
比一念發心功德。
實非算數譬喻之所及爾。
推原此事。
孰知非菩薩大悲假現此事而度乎。
因記得。
唐文宗皇帝好嗜蛤蜊沿海。
官吏遞進之。
民亦有勞。
一日禦廚中有擘不開者。
帝以為異。
燒香禱之。
乃開即現菩薩。
梵相具足。
帝遂貯以金粟檀香合。
覆以美錦。
賜興善寺。
衆僧瞻禮。
乃問群臣。
此何祥瑞。
有奏雲。
終南山有惟政禅師。
深明佛理。
博聞強識必知焉。
帝召至問其事。
師雲。
臣聞。
物無虛應。
此乃啟陛下信心耳。
帝曰。
豈有說乎。
師雲。
不見契經雲。
應以此身得度者。
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
菩薩身已現。
且未聞說法。
師雲。
陛下睹此事為常耶非常耶。
信耶不信耶。
帝曰。
希有之事。
朕深信焉。
師雲。
陛下已聞說法竟。
帝大悅敕天下寺院立觀音像。
而今禅院佛殿後壁繪大士像蓋始于此。
雲雲。
誠哉物無虛應。
吾佛以佛法付囑國王大臣有力檀那。
有所以哉。
帝因絕嗜蛤蜊。
菩薩現希有之事。
而乘皇化廣大。
即令人知佛化不思議廣大。
此地是圓通大士應現靈境。
是故聊引大士因緣。
普布施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
同結當當來世佛果因。
所以文殊白佛言。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聞複覺圓明。
明極則如來。
此是三世佛。
一路涅槃門。
經曰。
念念勿生疑。
大衆但恐生疑。
上來所将功德并以回向真如實際。
追薦覺靈冥福。
伏願。
天下清平。
萬民和樂。
檀門榮昌。
子孫繼業。
法界幽冥均被餘照。
複舉。
馮濟川一日看壁上繪死屍題雲。
屍在這裡。
其人何在。
乃知一靈不居皮袋。
大慧禅師以偈答曰。
即此形骸即是其人。
一靈皮袋。
皮袋一靈。
濟川偈實易見。
大慧意何在。
山僧亦以一偈注之去。
鬼道猛火人間水。
魚龍窟宅天琉璃。
諸見無時見不見。
見猶離見複是誰(擊拂一下)。
釋迦·文珠·普賢開光明。
一莖草上寶刹現成。
十花藏開凡聖同會。
便見理事雙照。
心境一如。
二谛圓融。
萬象昭著。
所以一法若有毗盧堕在凡夫。
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到者裡釋迦掩空摩竭。
二乘聾啞漏全機。
淨名杜詞毗耶。
四八大士具隻眼。
直得。
五台倒跨象王背上。
峨嵋走入師子眼中。
若喚作法爾如然。
孤負他千聖。
若喚作神通妙用。
亦埋沒己靈不涉二途。
如何通個消息去(蓦拈拄杖卓一下)。
三要印開朱點窄。
未容拟議主賓分(意旨不錄)。
複舉。
來山僧問。
如何是佛。
山雲。
此位無賓主。
僧雲。
尋常與甚人對談。
山雲。
文殊與吾攜水去。
普賢猶未折花來。
疏山如頌曰。
大方獨立峭巍巍。
八面玲珑萬象圍。
正坐當軒無位位。
圓通無礙應群機。
師曰。
山僧亦有一頌。
試呈諸人去。
菩提樹下法中王。
普觀群機坐道場。
消得當人誠至念。
塵塵放出白毫光。
行濟庵主預修初七忌請。
一句無私。
千車合轍。
全機超脫。
遍界不藏。
動靜甯以心。
天與白雲曉。
去來不以象。
水和明月流。
當生不生。
鏡裡空日中鬥。
無滅可滅。
電追風漚呑海。
便見火鼠冰蠶同居。
紙馬泥牛俱浴。
到者裡無得無失。
有甚禍福相傾。
非聖非凡。
乃知縛脫無二。
所以道。
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
天下求醫人灸豬左膊上。
實哉瘥病不假驢馱藥。
黃蓮依舊甜如蜜。
是謂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亦名衲僧家傳安樂田地。
隻如今日行濟力瀝忏罪保安丹忠預修滅後初七白善。
至竟功歸何處。
犀因玩月紋生角。
象被雷驚花入牙(意旨不錄)。
複舉。
廣德義禅師。
僧問。
時人有病醫王醫。
醫王有病甚人醫。
師乃展手曰。
與我診候。
拈曰。
廣德好語。
争奈病既入膏盲。
當年待問醫王有病甚人醫。
劈口與一摵。
便見佛病祖病。
一時瓦解冰消。
同一十三年忌請。
有物。
先天地。
無形包橫豎。
諸佛出興不添一絲毫。
諸佛滅度不減一絲毫。
群有以之作大本。
萬法以之為洪基。
常在諸人面門。
動用暫不休息。
應眼時圓成八百功德。
應耳時恢開千二百門。
一一根門一一皆爾。
門門根根塵塵刹刹非一非異。
非自非他。
觸處圓成應物作形。
雖然大悲千眼無路窺觑。
八臂那吒不能捉摸。
捉摸不得時築着磕着。
窺觑無路果果當空。
敢問諸人。
因甚如此。
不見道。
不離當處常坦然。
覓乃知君不可見(擊拂)。
複曰。
教中說。
有情皆依食住故。
無貴賤一生營營無不求名貪利。
然隻管求來。
隻管貪去。
積至許多底。
不知眼光落地時。
持将去得麼。
非止不能持将些子去。
由是為昧卻一生。
不知本命元辰落着處。
恰如螃蟹落湯手忙腳亂。
那時始悔可及乎。
是人人決定底事。
爰有濟道人。
卧病有日矣。
一念知非。
即轉世間一切恩愛。
以為諸佛大悲因。
又舍一切結業貪财。
以為無漏法财施。
乃見始從初七日之辰。
乃至盡七卒哭。
小祥大祥七年諸忌日。
逐一作大佛事。
其中間布施一千僧衆兩回。
今日正當一十三年忌辰。
精修諸善。
嚴設法筵。
特請大照西堂和尚。
拈香法語。
仍命天龍比丘某。
升座說法。
山僧别無法可說。
隻贊歎所作善。
聊供養大衆而已。
佛言。
凡人臨命終時。
最後一刹那頃。
諸根悉皆散壞。
平日威勢悉皆退失。
一切恩愛悉皆舍離。
一切财寶皆不随身。
唯有願王不相舍離。
願王能歸天堂能歸佛國土。
隻個願王成就一切。
過去諸佛依之一切智智圓成。
現在諸菩薩依之今各接物利生。
未來修學人亦當依之入圓财。
今日功德主某依之必當知有自家本命元辰下落處。
且道。
納僧依之成此什麼。
山僧今日因齋慶贊亦不為分外。
伏惟久立珍重。
複舉。
教中道。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師曰。
山僧則不然。
一念消得。
無量劫去如來亦如住。
如是了達三世空。
不超方便成十力。
同滅後初七忌辰請。
(拈拄杖召大衆曰)會麼。
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
大覺世尊為此一大事故出現于世。
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橫說豎說。
大喻小喻。
隻為令衆生開示此事悟入此事。
一音所演随機得解。
一雨所潤應根成異。
至夫末後拈一枝花示百萬衆。
唯有迦葉破顔微笑。
此事方有分付處解道。
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
未嘗談一字。
若向者裡見得釋迦老子舌頭落處。
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其或未然重為下注腳去(卓一下靠杖。
意旨不錄)。
複舉。
永嘉道。
了了見無一物。
亦無人。
亦無佛。
大千沙界海中漚。
一切聖賢如電拂。
有老宿。
拈雲。
既無一物。
了了見底是個甚麼。
大慧禅師雲。
且道。
這老宿恁麼道還具眼也無。
師曰。
前人腰帶後人收。
更有收人在後頭。
天龍第二世佛慈禅師七周忌請就慈濟院。
垂語曰。
塵利沙界物物舒光。
若進一步十方覺場格外一句。
誰敢咨參。
有麼(問答不錄)乃曰。
十虛消殒心花發明。
體露真常迥然獨耀。
全機超脫坐斷報化佛頭。
神用無方不堕古來今相。
昭昭廓周三際。
晃晃洞徹八荒。
所以有一句。
謂之函蓋乾坤。
晴川曆曆漢陽樹。
有一句。
謂之随波逐浪。
芳草萋萋鹦鹉洲。
有一句。
謂之截斷衆流。
蟭螟眼裡放夜市。
有一句。
謂之百味具足。
大蟲舌上打秋千。
山僧當場拈出布施諸人。
若也領略春色無高下。
其或未然花枝自短長。
複曰。
大日本國山城州西山慈濟禅院守塔比丘(某等)今月十六日伏值前席天龍敕谥佛慈禅師無極大和尚七周忌辰。
預看閱五部大乘經。
書寫一乘妙典。
今當周備之辰開啟玆會場。
供養清淨禅衆之次。
拜請臨川和尚拈香法語。
又命山僧升于此座舉揚宗乘。
所裒殊勳奉為佛慈禅師增崇品位。
共惟真慈禅苑寶鑒。
迷津慈舟。
戒潔于滄海之珠。
性朗于碧天之月。
行解相應取重王臣。
宗說兼通秉權佛祖。
語其慧則雖三藏十二部無不暗。
論其學則至百家異道書亦博達。
莅事無偏無黨。
故不令而行。
為物有慈有悲。
故不言而化。
辭重命于北阙。
拒再請于南禅。
不是不出為高。
隻圖退藏佚老。
明教尊僧篇所稱蓋于師不為恭竊耳。
俗姓是順德天皇第四代聖裔。
我傅為達磨大師三十世法孫。
是以先師門下齊仰老師。
猶如靈山會上獨推迦葉。
爰化緣已畢。
一朝西歸。
夫當于釋尊滅度。
諸賢聖僧衆恭受佛敕不取涅槃。
各作世間慧眼。
群生不可謂失所依也。
況當此末運。
先師滅後幸得老師作大廈棟梁。
後昆無不托庇庥。
老師滅後吾徒何所賴乎。
若頻教淚下。
滄海也須幹。
雖然真淨界内豈有去來。
大圓鏡中幸垂慈蔭。
夫五部大經者。
天台大師看過釋尊一代說教一十五遍。
既而戲透黃面老子舌頭落處雲。
究竟大乘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
從爾諸家同奉行此說。
謂之五部大乘。
入文解說教自有明文。
山僧當爐不避火。
且試于一塵上講說五部大經。
應個時節去。
而今此會中若有人。
于一塵乃見得理亦法界事亦法界理事亦無礙法界事事亦無礙法界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塵接入物物融通。
則是謂之高識善根菩薩。
然雖此一塵有如是廣大不思議境界。
終日相對不曾聞見。
則名謂如聾如啞之機。
經曰。
塵說刹說衆生說三世一時說隻在肯不肯爾。
何時何處不華嚴會上。
觀音菩薩将錢買胡餅。
為甚放下手卻是饅頭。
若複有人。
明破此一塵上恒沙刹土諸佛菩薩賢聖僧衆互為主伴演說大法。
一切天龍八部夜叉鬼神衆。
恭敬圍繞作大集會面受佛敕。
即是手不執卷讀斯經人也。
何必當初于欲色二界間。
化大寶坊而已哉。
佛不道。
于一毫端現法王刹。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有水皆含月。
無山不帶雲。
若複有人解了此一塵本來清淨二十空亦清淨不可得。
則是于諸塵入三昧。
念念轉般若也。
未必般若十六會中指第二會說為大品般若。
野橋無限。
春消息不在梅梢與柳條。
若複有人悟了此一塵體亦如是相亦如是。
即此十如互具十界則成百界。
百界互具十如又成千如。
千如各具空假中三谛則成三千。
此三千法但于一念建立。
故曰。
一念三千三千一念。
當知此一塵即是三千。
三千即是一塵。
故謂妙法。
妙者不可思議言也。
法者十界十如權實法也。
直指諸法實相。
一塵既爾諸塵亦爾。
此知見聞發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是以五逆調達受記莂。
八歲龍女唱正覺。
是其證也。
曹溪祖師曰。
心悟轉法華。
心迷法華轉。
曙色未分。
人盡望。
及乎天曉也尋常。
若複有人領解此一塵本元不生不滅常住相。
則謂之寂滅現前。
我佛始降兜率終至跋提河。
無非示者個之時節。
諸佛出世唯為以此大安樂法與未安樂衆生耳。
諸人若于此一塵上識得萬法根源。
不妨與他千聖攜手同行。
不見廣額屠兒放下屠刀。
雲我是千佛一數。
彼既丈夫我亦爾。
誰使他春我不春。
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萬象證明。
太虛保任。
複舉。
耽源和尚設忠國師忌齋。
有僧問。
國師還來不。
源雲。
未具他心。
僧雲。
又用設齋作麼。
源雲。
不斷世谛。
師曰。
者僧不道不具探竿影草手。
耽源自有踞地師子威近傍不得。
雖然山僧未點頭在。
隻如今日奉為佛慈禅師門下高弟設慈忌齋。
又且如何。
山僧試呈一頌去。
六出千山圖畫開。
春風樹樹着花。
時人不會神仙境。
隻謂桃源天一涯(是日雪下)。
升座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