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品位。
更祈。
龍子龍孫統三千禦。
金枝玉葉領億萬春。
餘熏被含生。
真風扇實際。
複說偈曰。
位舍金輪如弊履衣披無相入無為。
降生滅度度人畢。
如去如來千佛儀(自贊曰。
經行坐卧千佛威儀)。
同盡七日禦忌。
垂語曰。
帝者仁孝治。
佛祖所傳心。
太平無象不無象。
誰把黃金為鑄金。
時有僧出問雲。
鼎湖秋未老。
瞻望已悠哉。
佛地三千金世界。
仙家十二玉樓台。
學人上來請。
師法要。
答曰。
龍樓吹鳳笛。
不示刈茆童。
進雲。
龍馭登遐。
箫韶聲阕。
不知何處更得觀光。
答曰。
何處不稱尊。
進雲。
一音才剖露。
萬法自齊彰。
答曰。
矢上不加尖。
進雲。
和尚今晨承敕。
為光嚴院升座說法。
報恩一句作麼生舉揚。
答曰。
星河秋一雁。
砧杵夜千家。
進雲。
兔角點開千聖眼。
龜毛拂盡九衢塵。
答曰。
目前無異草。
進雲。
隻如昔年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齋佛宮掖。
莫是與今日不殊麼。
答曰。
如天普蓋。
似地普擎。
進雲。
玉樹果香千載瑞。
金輪光燭萬年輝。
答曰。
總似今日。
老胡有望。
進雲。
不翅尊儀莊嚴覺位。
法界含靈同受此熏。
答曰。
皇天無親。
惟德惟輔。
僧禮拜。
師乃曰。
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摩竭掩室處轉法輪于大千。
毗耶杜口時振雷聲于沙界。
更說甚理為神禦。
辯不能言(豎起拂子)。
看看。
山僧拂子即今在諸人眼睛裡。
各入三昧深談不二。
彈小贊大。
度衆無央。
諸人眼睛又在山僧拂子頭上。
主伴同會大開施門。
無此無彼。
無壞無雜。
如寶珠網交光相羅。
直得。
山河大地草木昆蟲情與非情。
同此證明。
不見道。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去來。
若能于此薦得。
便知光嚴院本不生相而來。
今不滅相而去。
一動一靜非古非今。
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依怙一切正體凝然。
正當恁麼時旦謝無私。
一句作麼生道。
隻見皇風成一片。
不知何處是封疆。
複曰。
山門七月七日當于本寺大功德主先皇光嚴院登遐。
謹承聖旨開啟中陰資福之場。
仍命合山比丘衆。
逐日看經誦咒。
書寫經典。
今月二十六日恭迎盡七之辰。
内使傳敕入山。
設供佛齋僧之會。
嚴備香華妙供。
以伸修善滿散之儀。
雲同證明佛事。
特命臨川住持龍湫和尚。
拈香法語。
又降嚴命住持小比丘(妙葩)。
升于此座舉唱宗乘(妙葩)省躬無有。
聞命若驚。
當于至化難逃。
力以牙根瀝水者也。
下情無任激切屏營之至。
伏乞恕容。
恭惟皇帝陛下受天授圖。
膺神符箓。
萬機獨斷。
施中庸正和之仁。
四海子歸見一氣不言之化。
痛念鹫嶺遺囑。
永失佛法金湯。
不知幾生親近般若。
來此劫末亂濁之中。
應同薄福衆生。
能忍難忍。
能化難化。
不是菩薩為現其身而然安能然哉。
然而先皇光嚴院猶以陛下後時正法值遇緣少而為念久矣。
一日話曰。
夫為人主踐萬乘位者。
必資十善宿熏者。
回又不依仗三寶。
安保聖祚萬代。
況複當當來世之報乎。
種豆不得谷。
是故我聖德太子治國家之法。
以歸敬三寶為先。
雲雲。
山僧竊汲量睿志之所之。
屢勸同門諸老欲其應敕。
皆辭以老病。
睿襟果不禁。
乃賜禦書勸之。
紙盡又續之十片。
大意曰。
今上聖明雖天資。
受生叔末不逢正師正法。
特為陛下所惜也。
恐宿障之所感乎。
如是說話不是我執。
一人歸正兆民效焉。
因不直果招迂曲。
古今通理也。
雲雲。
於戲當知世間恩愛佛果慈悲。
此故佛為一切衆生大慈父言。
諸佛思衆生猶如羅睺羅。
又曰。
諸佛念衆生衆生不念佛。
父母常念子子不念父母。
若複有人如佛念衆生衆生亦念佛。
如父母念子子亦念父母。
謂之世出世間第一希有。
夫是見之于今日者也。
然而一人動止不易。
先皇亦稱方外者。
不遂尊顔之奉。
睿恨深亦在于此。
睿願切亦在于玆矣。
豈料。
仙駕忽作天山十二之隔。
禦香傳設報地盡七之齋。
伏承。
陛下從檀特登仙之日深咽亮陰之歎。
恸聲出睿襟。
悲風鼓萬國草木。
淚?濺龍袖。
愁雲鎖一天關河。
緬凝弗及之望。
隻增羹牆之慕而已。
由是齋戒以倚偏廬。
日讀誦法華一部般若一卷。
以遣難消之日居爾。
其數積各至五十。
又書寫般若圓覺法華藥王品以講說贊經。
并此鴻因回向尊儀冥福圓成覺果矣。
嗟乎如其日課庸人之所不能也。
矧孝通天地感神明乎。
是以天下與善。
民心知孝。
未有。
孝順于父母而不忠于君上者。
忠于君上而不信于朋友者。
信于朋友而不惠于民者。
今此教化已見周寰區。
宋文帝所謂若使普天之下率土之濱皆感此佛化。
朕則垂拱坐緻大平者也。
亦先皇所谕終不虛也。
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天武天皇十四年大唐沙門赍入吾朝。
始于清涼殿講之。
甚有靈異。
方今陛下特書寫讀誦斯經。
寔有所由者乎。
經題曰金剛。
取堅固義。
般若梵語。
此翻智慧。
波羅蜜又翻到彼岸。
經者經也成佛道路也。
人人本有此經。
若夙植深厚者一聞直把金剛堅固般若利劍。
一刀截斷無始生死根株。
便到大安樂地也。
所以六祖大師聞人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文立發明心地。
乃曰。
此經無相為宗。
無住為體。
妙有為用。
若悟此經不在文字。
方信一切諸佛及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個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夏蟲不可以與語水。
法華曰。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釋迦老子蹉口道着。
形不得。
名不得。
故或曰般若。
曰圓覺。
曰妙法。
其名雖異體即無二。
不見法華會上大迦葉及領解。
乃曰。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元來求個無求人難得。
圓覺曰。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教授菩薩。
果見三界大導師。
若能轉得如是經。
即一念轉得百千萬億經卷。
故六祖曰。
心悟轉法華。
心迷法華轉。
圭峰禅師于圓覺有所證。
方始有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之語。
裴相國是具大眼目底官人。
序其卷首雲。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真海和尚亦具大手腳底作家宗師。
後來作序曰。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如來也。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凡夫也。
敢問諸人。
果有者個道理麼。
若有裴公成大妄語。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若無真淨又入地獄如箭射。
此是難信法。
唯證乃知。
難可測。
若人于此不驚不怖不動。
佛說是人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如來悉知悉見。
是以一念淨信勝河沙小乘。
半偈解說超刹寶施福。
何況陛下如是信解。
如是受持。
如是讀誦。
如是書寫乎。
其福其德非譬谕言辭之所谕耳。
譬如藥王菩薩。
千二百歲燒臂以供養如來。
其光明所照八十億恒沙世界諸佛同時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于吾聖天子不為分外耳。
山僧于此經不能無疑問。
佛正說此經着衣持缽入舍衛城。
飯食乞已收衣缽。
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須菩提贊曰。
希有世尊。
佛未說一字。
不知尊者贊歎此什麼。
莫是着衣持缽處麼。
莫是還至本處處麼。
莫是洗足而坐處麼。
諸人若會得尊者贊歎。
各各十二時中。
折旋俯仰。
見聞覺知。
行住坐卧處。
悉受尊者贊難。
不見。
維摩大士見文珠入來。
贊曰。
善來文殊。
當年靈山會上許多大弟子。
皆遭大士呵責。
為甚文殊獨猶受贊歎。
大士随後便曰。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惜哉大士着此語。
多少人錯會了也。
山僧亦有贊歎處。
經曰。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隻個不動便是大人作略處。
衲僧用心處莫動着。
動着則有王令在。
複舉。
東印土國王請般若多羅尊者齋次。
王問。
諸人盡轉經。
唯師為甚不轉。
尊者曰。
貧道出息不涉衆緣。
入息不居陰界。
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
師曰。
國王問頭解使元因家富貴。
尊者答處風流不在着衣多。
雖然珠穿九曲易。
玉解連環難。
今日陛下若有問諸人不轉經唯師為甚轉。
如何奏對(叉手低頭)。
月籠丹桂遠。
星拱北辰高。
為登真院禅定尼月忌初辰請。
垂語曰。
欲識佛性之義。
當觀時節之因。
今日施門大啟資薦仙駕登真。
莫有相共證據底麼。
時有僧出門雲。
江山潑碧。
草木吹涼。
現成公案願聞闡揚。
答曰。
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進雲。
今朝樞府相公伏值登真院殿月尼初辰。
拜請和尚升座說法。
報罔極一句作麼生道。
答曰。
天不能蓋。
地不能載。
進雲。
萬邦齊化字育德。
千載敷榮棠棣春。
答曰。
鐵鋸舞三台。
進雲。
記得。
舍利弗問天女。
汝何不轉女身。
天女雲。
我從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還端的麼。
答曰。
親言出親口。
進雲。
隻如大禅定尼直登真位。
為是轉女身。
将又不轉耶。
答曰。
鐵牛通身無骨。
進雲。
便見定海波瀾。
穩覺天日月明。
答曰。
道得八成。
進雲。
非啻尊靈資冥福。
也知群生沾恩力答曰。
雪山步步無閑草。
僧禮拜。
師乃曰。
混沌未分先。
上是天。
下是地。
混沌已分後。
水歸海。
日上東。
便見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若能于此薦得。
靈柱未嘗懷胎。
太清何更受點。
直得。
一段常光耀古騰今。
本來妙體超佛越祖。
無作而作。
不然而然。
有時統三界以為家作四生依怙。
有時把大空以為座作萬法歸處。
雖然若是向上一着子。
打破鏡來相見(擊拂)。
複曰。
今日大檀那樞府相公伏值登真院殿二品大禅定尼月忌初辰。
預修善盡品。
所謂諸大經并神咒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諷誦等。
今當周備辰開啟大法筵。
以伸供養之次。
特命天龍比丘某升于此座。
舉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嚴飾尊儀寂場底意旨。
共惟尊靈受生貴家。
為人所敬。
福足慧備。
德望自高。
雖在女流中然具丈夫氣。
自少至長。
自長至老。
能以三從美而盡始終節者古今罕聞。
況坤儀雲。
見字育生靈亦天下所推焉。
夫豪貴學道者金言之所難也。
是亦行之己不敢怠矣。
孰知非世世于諸佛深植德本然乎。
故長壽寺捐館之刻。
山僧承相公命。
為尊堂落飾授戒。
去月今日之夜應命又谒府中。
相公喜延近病席。
左右報之。
乃視山僧斯須如睡逝矣。
先是念佛名号三百餘聲雲。
秉火佛事不料及山僧。
熟思此三件事。
不約而同。
在般若會中結緣定非一生二生耶。
教中說。
凡人當風火離散之際。
随平生所作所為善惡業因之所纏牽。
驗知生處證候有五處。
謂頂暖生天。
心暖人道。
腹暖入鬼趣。
膝暖堕畜生中。
腳心暖入地獄。
尊靈舍識之刻。
于生死不動。
如前所說生善界必矣。
尊靈去年仲夏。
以表違和。
由是相公無日無夜深竭孝道。
仰乞佛力法力護助。
亦禱上下神祇舊冬病既人膏肓。
世醫皆拱手。
然而孝誠内激。
佛力冥加終得無事。
新年大禮以悉遂行焉。
不是孝通天地乎。
昔孟宗泣筍。
王祥卧冰。
彼以世禮竭孝。
所感猶然。
何況為天下百執事。
依止清淨伽籃。
與禅侶共追薦冥福。
事死如事生乎。
夫一念誠心猶以通佛通祖。
通鬼通神通人倫。
況念念誠心念念功德乎。
一日語山僧雲。
若不因今日事安得身心齋戒精修梵行晝夜奉香火供。
是亦尊堂莫大恩也。
又曰。
長壽寺殿有事時。
猶托尊堂庇慰懷。
今日情懷賴誰慰哉。
嗚呼其追慕之心報恩之志。
無時而不見面矣。
密教曰。
成就道業乃至所禱追善感應必資三力和合。
三力者。
以成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
譬如栽樹。
有能栽培人如來加持力。
有樹可活之根以我功德力。
雖有此二力。
若不得陰陽化育力不能生長及以法界力。
今日佛事見三力已成就。
一尊靈平生善根力。
二相公今日勤修力。
三本有靈妙真薰力。
相公修善所感即是如來加持力。
此三力已圓成。
尊儀超脫無可疑焉。
爰惟相公将将氣宇。
賢賢令名。
非力可争。
實天所授果見。
忠以緻君于堯舜。
仁以濟民于塗炭。
孝以竭道于死生。
夫孝者天下達道也。
仁者君臣大本也。
忠者人倫大義也。
相公已以此三者化成天下。
宜乎萬邦日向化。
百姓日歸德。
夫是謂坐緻太平者也。
古詩雲。
太平元是将軍緻。
不許将軍見太平。
意谕太平實是将軍所緻。
然卻不許将軍見太平者。
居安不可忘危耳。
夫為國主及執權士。
居安不忘危。
處樂思民憂。
餘祐何止千百載而已哉。
舉世說道。
人要作善事時便生魔障。
若要作無事時舉意便成。
雲雲。
蓋人生在欲界中。
以故與欲界天魔同行同住同見同聞耳。
彼等天魔以衆生為田疇。
以衆生為資糧。
以衆生為眷屬。
是故若有衆生一念歸向佛乘。
便出生死界外。
衆生界便空。
衆生界空彼等天魔田疇不熟。
資糧匮乏。
眷屬減少。
無故又緻魔宮振裂崩倒。
所以人舉意作善。
便魔來作障難。
若宿植深厚人便知是魔境。
于一切逆順事不驚不怖。
信心不動則魔事自消。
經曰。
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虛空猶然。
魔宮如何不震裂乎。
又曰。
當知虛空在汝心内。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是以若人一念發菩提心。
則十方諸佛悉知悉見。
一切天魔亦悉知悉見。
何故如此。
蓋佛界魔界悉皆以我妙明真心内物耳。
一波才動萬波随。
又人拔一毛舉體便覺者。
無他皮肉筋骨乃至八萬四千毛發一一皆以我全體内物也。
所以教中道。
真如淨境界一泯未嘗存。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夫混沌未分先無佛。
亦無衆生消息。
故喚作真如淨境界。
混沌已分後。
上有諸佛可成。
下有衆生可度。
隻為真如不守自性。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方界。
想澄成國土。
智覺乃衆生。
如是十界實無有體。
猶如翳眼人清淨虛空妄見亂起亂滅花。
所以道。
妙性圓明離諸名相。
本來無有世界衆生。
若但恁麼念過去。
吾家謂之畫餅不充饑。
若能于此着得頂門一隻眼。
生死去來彼此得失。
向何處安頓。
古德曰。
于佛法上情生則世法。
于世法上情忘則佛法。
到者個田地始可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以此推此。
尊靈昔不曾生。
今亦不滅。
是謂不生不滅大涅槃樂耳。
久立珍重。
複舉。
僧問雲門。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
東山水上行。
後來圓悟禅師拈曰。
天甯即不然。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師曰。
山僧試相席打令去。
諸佛出身處。
東山水上行。
要會此中意殿閣生微涼。
為佐佐木大振綱公居士盡七忌辰請。
(橫按拄杖曰)若論此事如金剛劍。
拟則犯鋒傷手。
似塗毒鼓。
聞者腦門裂破。
所以世尊三七思惟。
達磨九年面壁。
事不獲已。
教設頓漸。
禅分皮髓。
子細檢點将來。
大似隔靴抓癢将鹽止渴。
山僧當爐不避火。
今日向諸人面前略通個消息去(卓一下曰)。
大盡三十日。
小盡二十九日。
不妨不壞有為而示無為。
不動佛界而入魔界。
現種類身應無邊利。
正與麼時大振居士一十六年先未嘗生。
一十六年後未嘗滅。
便見大寂現前不存軌則。
與他千聖把手為吾君父報恩。
諸人若能信取。
塵塵盡是本來
更祈。
龍子龍孫統三千禦。
金枝玉葉領億萬春。
餘熏被含生。
真風扇實際。
複說偈曰。
位舍金輪如弊履衣披無相入無為。
降生滅度度人畢。
如去如來千佛儀(自贊曰。
經行坐卧千佛威儀)。
同盡七日禦忌。
垂語曰。
帝者仁孝治。
佛祖所傳心。
太平無象不無象。
誰把黃金為鑄金。
時有僧出問雲。
鼎湖秋未老。
瞻望已悠哉。
佛地三千金世界。
仙家十二玉樓台。
學人上來請。
師法要。
答曰。
龍樓吹鳳笛。
不示刈茆童。
進雲。
龍馭登遐。
箫韶聲阕。
不知何處更得觀光。
答曰。
何處不稱尊。
進雲。
一音才剖露。
萬法自齊彰。
答曰。
矢上不加尖。
進雲。
和尚今晨承敕。
為光嚴院升座說法。
報恩一句作麼生舉揚。
答曰。
星河秋一雁。
砧杵夜千家。
進雲。
兔角點開千聖眼。
龜毛拂盡九衢塵。
答曰。
目前無異草。
進雲。
隻如昔年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齋佛宮掖。
莫是與今日不殊麼。
答曰。
如天普蓋。
似地普擎。
進雲。
玉樹果香千載瑞。
金輪光燭萬年輝。
答曰。
總似今日。
老胡有望。
進雲。
不翅尊儀莊嚴覺位。
法界含靈同受此熏。
答曰。
皇天無親。
惟德惟輔。
僧禮拜。
師乃曰。
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摩竭掩室處轉法輪于大千。
毗耶杜口時振雷聲于沙界。
更說甚理為神禦。
辯不能言(豎起拂子)。
看看。
山僧拂子即今在諸人眼睛裡。
各入三昧深談不二。
彈小贊大。
度衆無央。
諸人眼睛又在山僧拂子頭上。
主伴同會大開施門。
無此無彼。
無壞無雜。
如寶珠網交光相羅。
直得。
山河大地草木昆蟲情與非情。
同此證明。
不見道。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去來。
若能于此薦得。
便知光嚴院本不生相而來。
今不滅相而去。
一動一靜非古非今。
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依怙一切正體凝然。
正當恁麼時旦謝無私。
一句作麼生道。
隻見皇風成一片。
不知何處是封疆。
複曰。
山門七月七日當于本寺大功德主先皇光嚴院登遐。
謹承聖旨開啟中陰資福之場。
仍命合山比丘衆。
逐日看經誦咒。
書寫經典。
今月二十六日恭迎盡七之辰。
内使傳敕入山。
設供佛齋僧之會。
嚴備香華妙供。
以伸修善滿散之儀。
雲同證明佛事。
特命臨川住持龍湫和尚。
拈香法語。
又降嚴命住持小比丘(妙葩)。
升于此座舉唱宗乘(妙葩)省躬無有。
聞命若驚。
當于至化難逃。
力以牙根瀝水者也。
下情無任激切屏營之至。
伏乞恕容。
恭惟皇帝陛下受天授圖。
膺神符箓。
萬機獨斷。
施中庸正和之仁。
四海子歸見一氣不言之化。
痛念鹫嶺遺囑。
永失佛法金湯。
不知幾生親近般若。
來此劫末亂濁之中。
應同薄福衆生。
能忍難忍。
能化難化。
不是菩薩為現其身而然安能然哉。
然而先皇光嚴院猶以陛下後時正法值遇緣少而為念久矣。
一日話曰。
夫為人主踐萬乘位者。
必資十善宿熏者。
回又不依仗三寶。
安保聖祚萬代。
況複當當來世之報乎。
種豆不得谷。
是故我聖德太子治國家之法。
以歸敬三寶為先。
雲雲。
山僧竊汲量睿志之所之。
屢勸同門諸老欲其應敕。
皆辭以老病。
睿襟果不禁。
乃賜禦書勸之。
紙盡又續之十片。
大意曰。
今上聖明雖天資。
受生叔末不逢正師正法。
特為陛下所惜也。
恐宿障之所感乎。
如是說話不是我執。
一人歸正兆民效焉。
因不直果招迂曲。
古今通理也。
雲雲。
於戲當知世間恩愛佛果慈悲。
此故佛為一切衆生大慈父言。
諸佛思衆生猶如羅睺羅。
又曰。
諸佛念衆生衆生不念佛。
父母常念子子不念父母。
若複有人如佛念衆生衆生亦念佛。
如父母念子子亦念父母。
謂之世出世間第一希有。
夫是見之于今日者也。
然而一人動止不易。
先皇亦稱方外者。
不遂尊顔之奉。
睿恨深亦在于此。
睿願切亦在于玆矣。
豈料。
仙駕忽作天山十二之隔。
禦香傳設報地盡七之齋。
伏承。
陛下從檀特登仙之日深咽亮陰之歎。
恸聲出睿襟。
悲風鼓萬國草木。
淚?濺龍袖。
愁雲鎖一天關河。
緬凝弗及之望。
隻增羹牆之慕而已。
由是齋戒以倚偏廬。
日讀誦法華一部般若一卷。
以遣難消之日居爾。
其數積各至五十。
又書寫般若圓覺法華藥王品以講說贊經。
并此鴻因回向尊儀冥福圓成覺果矣。
嗟乎如其日課庸人之所不能也。
矧孝通天地感神明乎。
是以天下與善。
民心知孝。
未有。
孝順于父母而不忠于君上者。
忠于君上而不信于朋友者。
信于朋友而不惠于民者。
今此教化已見周寰區。
宋文帝所謂若使普天之下率土之濱皆感此佛化。
朕則垂拱坐緻大平者也。
亦先皇所谕終不虛也。
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天武天皇十四年大唐沙門赍入吾朝。
始于清涼殿講之。
甚有靈異。
方今陛下特書寫讀誦斯經。
寔有所由者乎。
經題曰金剛。
取堅固義。
般若梵語。
此翻智慧。
波羅蜜又翻到彼岸。
經者經也成佛道路也。
人人本有此經。
若夙植深厚者一聞直把金剛堅固般若利劍。
一刀截斷無始生死根株。
便到大安樂地也。
所以六祖大師聞人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文立發明心地。
乃曰。
此經無相為宗。
無住為體。
妙有為用。
若悟此經不在文字。
方信一切諸佛及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個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夏蟲不可以與語水。
法華曰。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釋迦老子蹉口道着。
形不得。
名不得。
故或曰般若。
曰圓覺。
曰妙法。
其名雖異體即無二。
不見法華會上大迦葉及領解。
乃曰。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元來求個無求人難得。
圓覺曰。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教授菩薩。
果見三界大導師。
若能轉得如是經。
即一念轉得百千萬億經卷。
故六祖曰。
心悟轉法華。
心迷法華轉。
圭峰禅師于圓覺有所證。
方始有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之語。
裴相國是具大眼目底官人。
序其卷首雲。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真海和尚亦具大手腳底作家宗師。
後來作序曰。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如來也。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凡夫也。
敢問諸人。
果有者個道理麼。
若有裴公成大妄語。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若無真淨又入地獄如箭射。
此是難信法。
唯證乃知。
難可測。
若人于此不驚不怖不動。
佛說是人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如來悉知悉見。
是以一念淨信勝河沙小乘。
半偈解說超刹寶施福。
何況陛下如是信解。
如是受持。
如是讀誦。
如是書寫乎。
其福其德非譬谕言辭之所谕耳。
譬如藥王菩薩。
千二百歲燒臂以供養如來。
其光明所照八十億恒沙世界諸佛同時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于吾聖天子不為分外耳。
山僧于此經不能無疑問。
佛正說此經着衣持缽入舍衛城。
飯食乞已收衣缽。
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須菩提贊曰。
希有世尊。
佛未說一字。
不知尊者贊歎此什麼。
莫是着衣持缽處麼。
莫是還至本處處麼。
莫是洗足而坐處麼。
諸人若會得尊者贊歎。
各各十二時中。
折旋俯仰。
見聞覺知。
行住坐卧處。
悉受尊者贊難。
不見。
維摩大士見文珠入來。
贊曰。
善來文殊。
當年靈山會上許多大弟子。
皆遭大士呵責。
為甚文殊獨猶受贊歎。
大士随後便曰。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惜哉大士着此語。
多少人錯會了也。
山僧亦有贊歎處。
經曰。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隻個不動便是大人作略處。
衲僧用心處莫動着。
動着則有王令在。
複舉。
東印土國王請般若多羅尊者齋次。
王問。
諸人盡轉經。
唯師為甚不轉。
尊者曰。
貧道出息不涉衆緣。
入息不居陰界。
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
師曰。
國王問頭解使元因家富貴。
尊者答處風流不在着衣多。
雖然珠穿九曲易。
玉解連環難。
今日陛下若有問諸人不轉經唯師為甚轉。
如何奏對(叉手低頭)。
月籠丹桂遠。
星拱北辰高。
為登真院禅定尼月忌初辰請。
垂語曰。
欲識佛性之義。
當觀時節之因。
今日施門大啟資薦仙駕登真。
莫有相共證據底麼。
時有僧出門雲。
江山潑碧。
草木吹涼。
現成公案願聞闡揚。
答曰。
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進雲。
今朝樞府相公伏值登真院殿月尼初辰。
拜請和尚升座說法。
報罔極一句作麼生道。
答曰。
天不能蓋。
地不能載。
進雲。
萬邦齊化字育德。
千載敷榮棠棣春。
答曰。
鐵鋸舞三台。
進雲。
記得。
舍利弗問天女。
汝何不轉女身。
天女雲。
我從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還端的麼。
答曰。
親言出親口。
進雲。
隻如大禅定尼直登真位。
為是轉女身。
将又不轉耶。
答曰。
鐵牛通身無骨。
進雲。
便見定海波瀾。
穩覺天日月明。
答曰。
道得八成。
進雲。
非啻尊靈資冥福。
也知群生沾恩力答曰。
雪山步步無閑草。
僧禮拜。
師乃曰。
混沌未分先。
上是天。
下是地。
混沌已分後。
水歸海。
日上東。
便見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若能于此薦得。
靈柱未嘗懷胎。
太清何更受點。
直得。
一段常光耀古騰今。
本來妙體超佛越祖。
無作而作。
不然而然。
有時統三界以為家作四生依怙。
有時把大空以為座作萬法歸處。
雖然若是向上一着子。
打破鏡來相見(擊拂)。
複曰。
今日大檀那樞府相公伏值登真院殿二品大禅定尼月忌初辰。
預修善盡品。
所謂諸大經并神咒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諷誦等。
今當周備辰開啟大法筵。
以伸供養之次。
特命天龍比丘某升于此座。
舉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嚴飾尊儀寂場底意旨。
共惟尊靈受生貴家。
為人所敬。
福足慧備。
德望自高。
雖在女流中然具丈夫氣。
自少至長。
自長至老。
能以三從美而盡始終節者古今罕聞。
況坤儀雲。
見字育生靈亦天下所推焉。
夫豪貴學道者金言之所難也。
是亦行之己不敢怠矣。
孰知非世世于諸佛深植德本然乎。
故長壽寺捐館之刻。
山僧承相公命。
為尊堂落飾授戒。
去月今日之夜應命又谒府中。
相公喜延近病席。
左右報之。
乃視山僧斯須如睡逝矣。
先是念佛名号三百餘聲雲。
秉火佛事不料及山僧。
熟思此三件事。
不約而同。
在般若會中結緣定非一生二生耶。
教中說。
凡人當風火離散之際。
随平生所作所為善惡業因之所纏牽。
驗知生處證候有五處。
謂頂暖生天。
心暖人道。
腹暖入鬼趣。
膝暖堕畜生中。
腳心暖入地獄。
尊靈舍識之刻。
于生死不動。
如前所說生善界必矣。
尊靈去年仲夏。
以表違和。
由是相公無日無夜深竭孝道。
仰乞佛力法力護助。
亦禱上下神祇舊冬病既人膏肓。
世醫皆拱手。
然而孝誠内激。
佛力冥加終得無事。
新年大禮以悉遂行焉。
不是孝通天地乎。
昔孟宗泣筍。
王祥卧冰。
彼以世禮竭孝。
所感猶然。
何況為天下百執事。
依止清淨伽籃。
與禅侶共追薦冥福。
事死如事生乎。
夫一念誠心猶以通佛通祖。
通鬼通神通人倫。
況念念誠心念念功德乎。
一日語山僧雲。
若不因今日事安得身心齋戒精修梵行晝夜奉香火供。
是亦尊堂莫大恩也。
又曰。
長壽寺殿有事時。
猶托尊堂庇慰懷。
今日情懷賴誰慰哉。
嗚呼其追慕之心報恩之志。
無時而不見面矣。
密教曰。
成就道業乃至所禱追善感應必資三力和合。
三力者。
以成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
譬如栽樹。
有能栽培人如來加持力。
有樹可活之根以我功德力。
雖有此二力。
若不得陰陽化育力不能生長及以法界力。
今日佛事見三力已成就。
一尊靈平生善根力。
二相公今日勤修力。
三本有靈妙真薰力。
相公修善所感即是如來加持力。
此三力已圓成。
尊儀超脫無可疑焉。
爰惟相公将将氣宇。
賢賢令名。
非力可争。
實天所授果見。
忠以緻君于堯舜。
仁以濟民于塗炭。
孝以竭道于死生。
夫孝者天下達道也。
仁者君臣大本也。
忠者人倫大義也。
相公已以此三者化成天下。
宜乎萬邦日向化。
百姓日歸德。
夫是謂坐緻太平者也。
古詩雲。
太平元是将軍緻。
不許将軍見太平。
意谕太平實是将軍所緻。
然卻不許将軍見太平者。
居安不可忘危耳。
夫為國主及執權士。
居安不忘危。
處樂思民憂。
餘祐何止千百載而已哉。
舉世說道。
人要作善事時便生魔障。
若要作無事時舉意便成。
雲雲。
蓋人生在欲界中。
以故與欲界天魔同行同住同見同聞耳。
彼等天魔以衆生為田疇。
以衆生為資糧。
以衆生為眷屬。
是故若有衆生一念歸向佛乘。
便出生死界外。
衆生界便空。
衆生界空彼等天魔田疇不熟。
資糧匮乏。
眷屬減少。
無故又緻魔宮振裂崩倒。
所以人舉意作善。
便魔來作障難。
若宿植深厚人便知是魔境。
于一切逆順事不驚不怖。
信心不動則魔事自消。
經曰。
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虛空猶然。
魔宮如何不震裂乎。
又曰。
當知虛空在汝心内。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是以若人一念發菩提心。
則十方諸佛悉知悉見。
一切天魔亦悉知悉見。
何故如此。
蓋佛界魔界悉皆以我妙明真心内物耳。
一波才動萬波随。
又人拔一毛舉體便覺者。
無他皮肉筋骨乃至八萬四千毛發一一皆以我全體内物也。
所以教中道。
真如淨境界一泯未嘗存。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夫混沌未分先無佛。
亦無衆生消息。
故喚作真如淨境界。
混沌已分後。
上有諸佛可成。
下有衆生可度。
隻為真如不守自性。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方界。
想澄成國土。
智覺乃衆生。
如是十界實無有體。
猶如翳眼人清淨虛空妄見亂起亂滅花。
所以道。
妙性圓明離諸名相。
本來無有世界衆生。
若但恁麼念過去。
吾家謂之畫餅不充饑。
若能于此着得頂門一隻眼。
生死去來彼此得失。
向何處安頓。
古德曰。
于佛法上情生則世法。
于世法上情忘則佛法。
到者個田地始可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以此推此。
尊靈昔不曾生。
今亦不滅。
是謂不生不滅大涅槃樂耳。
久立珍重。
複舉。
僧問雲門。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
東山水上行。
後來圓悟禅師拈曰。
天甯即不然。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師曰。
山僧試相席打令去。
諸佛出身處。
東山水上行。
要會此中意殿閣生微涼。
為佐佐木大振綱公居士盡七忌辰請。
(橫按拄杖曰)若論此事如金剛劍。
拟則犯鋒傷手。
似塗毒鼓。
聞者腦門裂破。
所以世尊三七思惟。
達磨九年面壁。
事不獲已。
教設頓漸。
禅分皮髓。
子細檢點将來。
大似隔靴抓癢将鹽止渴。
山僧當爐不避火。
今日向諸人面前略通個消息去(卓一下曰)。
大盡三十日。
小盡二十九日。
不妨不壞有為而示無為。
不動佛界而入魔界。
現種類身應無邊利。
正與麼時大振居士一十六年先未嘗生。
一十六年後未嘗滅。
便見大寂現前不存軌則。
與他千聖把手為吾君父報恩。
諸人若能信取。
塵塵盡是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