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薩戒相國大夫人源氏女等。
伏值本院開山無說和尚小祥忌辰。
修設底意旨(作善品目不錄)。
命天龍住持比丘某。
升于此座。
舉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奉為尊靈增崇品位。
餘薰均蒙法界含識。
恭惟。
開山無說長老。
外現婦女身。
内具男兒氣。
雖混塵勞。
心常清淨猶如蓮花不染淤泥。
身生富貴家。
終不為富貴所拘系。
軀命人之所惜。
視之如浮雲。
名利世之所貴。
觀之如毒蛇。
是以雖有田産及異珍奇寶。
不以為我有。
悉割分舍之佛陀。
以期結當當來世般若緣。
兼圖令三寶慧命久住于世。
夫言行相應如斯。
晚年深嗟歎浮世虛幻。
自斷發去飾。
入空門以來。
不于苦樂順境而動其念。
雖雲久參老衲不可多讓焉。
推之原之。
自非夙承事善知識植德本之深。
安能如此乎。
經曰。
欲知過去因見其現在果。
欲知未來果見其現在因。
豈不然乎。
山僧去年今月今日在持地院。
遣僧問疾。
他召僧寝室。
面話遺囑非一。
又付以後事。
僧回報之頃。
乃來告曰已逝矣。
臨于脫殼漏子。
了了分明可知也。
敢問諸人。
因甚麼如此。
經曰。
凡人當收因結果時。
驗生處有五所。
夫暖氣在腳心死入地獄。
在心終生人道。
在頂逝生天證候也。
至于長老說其驗證候。
觀生死猶如園觀。
他生歸向三寶。
亦知有本來不生不滅一段殊勝境界。
不被眼前些子利養所使。
如前所說。
況複中年以來。
知先師能破人生死底宗師。
讨以生死事大。
先師為與即心即佛公案看。
又問所以提撕。
先師曰。
者個公案是斷生死命根。
摧無明窟宅。
底器杖子切莫作奇特玄妙會。
莫作佛法至要會。
莫作平常無事會。
莫作道理會。
莫作鐵橛子會。
莫作有無會。
莫思量計較。
莫飏在無事甲裡。
莫向舉起處承當。
僧問古德。
如何是佛。
德曰。
即心即佛。
隻如是提撕。
喜時也即心即佛。
怒時也即心即佛。
行住坐卧見聞覺知時也即心即佛。
父母未生前四大離散後也即心即佛。
迷也即心即佛。
悟也即心即佛。
褒也即心即佛。
貶也即心即佛。
三世諸佛曆代祖師天下老和尚。
以至蠢動含靈也即心即佛。
但如是二六時中與一則即心即佛厮崖将去。
久久必有者個道理現前。
當現前時不得問人。
長老一受誨勵。
從生至死。
念念與即心即佛做頭抵去。
此故于生死得自在。
來生出頭來。
一聞千悟無可疑焉。
此個話頭諸佛諸祖諸大宗師。
自利利他終不竭底。
也諸人若能如是提撕。
如是受用。
如是布施。
長老于大圓鏡裡必感應納受。
諸供養之中法供養為最。
諸布施之中法布施為上。
故說先師施與長老底。
以布施諸人。
莫怪空疏。
複舉。
适來禅客問。
僧問雲門。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
東山水上行。
後來圓悟拈曰。
天甯則不然。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師曰。
山頭行船不無雲門大師。
海底挑燈須還圓悟老師。
雖然若是諸佛出身處未夢見在。
何故芭蕉葉上無愁雨自是離人聞斷腸。
貞治甲辰九月十二日。
就于總持塔前。
為前住檀林尼寺滿庵長老大祥忌請。
垂語曰。
是柱不見柱。
非柱不見柱。
運斤要就質人。
發機須是千鈞弩。
可中莫有眼不挂戶意不停玄底麼。
時有僧。
出問雲。
黑蟻旋磨千裡錯。
巴蛇呑像三千覺。
海壇馬子如驢大。
潘郎倒騎趺折角。
答曰。
何處得個消息來。
進雲。
豁關大總持門。
構張法華王座。
應機一言願為說破。
答曰。
天晴日頭出。
進雲。
和尚今日赴本院請。
奉為滿庵長老大祥忌辰。
升座說法超脫一路。
更乞指陳。
答曰。
猶嫌少那。
進雲。
非唯尊靈得玆善利。
直得。
法界群生同滋法味。
答曰。
大海不禁杓子舀。
進雲。
記得。
達磨大師命門人各說所得。
時尼總持曰。
如我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
一見不再見。
師曰。
汝得吾肉。
意旨如何。
答曰。
火裡烏龜頭戴雪。
進雲。
隻如滿庵長老。
得天龍一指平生用不盡。
未審與總持是同是别。
答曰。
珊瑚枝枝撐着月。
進雲。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答曰。
但恐不恁麼。
僧禮拜。
師乃(拈拄杖雲)塵劫來事隻在如今。
今之古之眼裡耳裡。
耳裡不着水。
眼裡不着沙。
寂兮寥兮。
本無形。
寬兮廓兮。
包有象。
颟々顸々。
儱々侗々。
便見緣會即彰。
露柱生兒萬象賀。
緣離則滅。
舜若驚奔十虛消。
一去一來不借他力。
一出一沒總在此中。
明鏡當台舉無遺照。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釋迦不先。
彌勒不後。
正與麼時誰生誰死。
誰悟誰迷(卓杖一下)。
丈頭築着活衲僧。
正法眼藏增高價。
複曰。
今日法會無他。
本院守塔比丘尼某。
伏值滿庵長老大祥忌辰。
修設底意旨(作善品目不錄)佛言。
從無住本流出一切。
敢問大衆。
如前所舉許多經卷陀羅尼。
未書寫讀誦一字一句。
先收在何處。
即今書寫得讀誦得底許多經咒。
又從何得來。
明知人人方寸内。
本有如此奇特靈妙難測難量。
廣大殊勝境界。
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解脫門。
無量福智海。
無邊三昧海。
皆從這裡出生。
所以古德雲。
達磨西來别無一法與人。
隻指出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而已。
是乃指者個大智。
此智能出生一切諸佛。
而諸佛不能出生此智。
譬如清淨摩尼寶珠。
雖随方能現青黃赤白等色。
而諸色象不能現此珠。
青黃赤白黑是珠。
珠非青黃赤白等相。
當知紙墨文字是經。
經非紙墨文字相。
故曰。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若如是見得則一一紙墨一一文字一一音聲。
鹹皆圓成不思議微妙廣大佛事門。
念念無有退轉矣。
般若經曰。
何故一切世間恭敬尊重舍利。
佛言。
從般若出生故。
親近般若故。
譬如負債人親近國王。
以尊重王故亦尊重此人。
尊重舍利亦複如是。
尊重般若故。
此是如來誠谛之言。
誰不肯信受哉。
莫怪一切天人阿修羅等尊重此紙墨文字。
是皆以從吾般若出生也。
經說五十展轉功德實不誣耳。
趙州曰。
諸人被十二時辰使。
老僧使得十二時辰。
是乃手不執卷常讀斯經樣子也。
破一微塵出大經卷。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蓋各各當人日用三昧耳。
真淨老師不道。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凡夫也。
到這裡方知。
佛言。
一切衆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彼非衆生非不衆生衆生。
衆生者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大衆隻見白雲飛散盡。
不知明月落誰家。
恭惟。
滿庵長老宿善所熏。
生而信向佛乘。
況此一段事非小智小根之所能堪也。
是以法花會上唯有龍女頓唱正覺。
是其證也。
佛言。
豪貴學道難。
貧窮布施難。
布施難者。
隻臨世俗見且言财施難行爾。
夫财施起于心。
心施起于無相。
無相布施經曰。
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以喻四維上下虛空。
不見佛在世紫金光比丘尼。
于過去久遠劫施一文金錢以妝佛面。
其報見多劫感紫金光聚身。
以之推之。
心施實易行而功德不可測焉。
财施卒難行而福德難及。
非河沙數之所比而已。
豪貴學道難。
固為難也。
蓋貴人眼前以無事而不如意之所欲故。
不知有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一段大事。
卻被些子如意之境牽将去。
空過一生了。
故曰。
順境界難打。
逆境界易打。
若是逆意之境。
但消得一忍字便無事。
如滿庵長老。
生豪貴家而不昧卻正念。
又不被眼前之境所奪。
遂祝發做僧。
非唯規行矩步省己。
兼緻教徒衆相效焉。
參扣國師禅洎乎三十年矣。
固執長遠志以參到無參地為期。
故不求速效。
不生退心。
是宗師絕所貴也。
慈愍一切出于天性。
此故衆自服。
人亦懷焉。
臨其收因結果之際明白如常。
但以先師十三年忌辰在近不待而逝為深恨耳。
是亦報恩深志之切見于此者乎。
長老既能打難打境界。
學難學無上乘。
一生行好事。
末後正念現前。
不道女人丈夫得麼。
爰昌裕大師受其付囑。
以繼其席。
然雖年少深知劬勞之恩難報。
力修如上諸善。
奉為尊靈增崇品位。
是亦希有事也。
是以見聞者無不随喜。
見聞随喜故。
龍天八部亦随喜。
諸佛菩薩亦随喜。
諸聖龍天随喜故。
滿庵長老于大寂場中必當随喜。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複舉。
文珠大士問庵提遮女雲。
生以何為義。
女雲。
生以不生生為生義。
問曰。
如何是生。
以不生生為生義。
女雲。
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曾自得有所和合。
而能随其所宜。
是為生義。
又曰。
死以何為義。
女雲。
死以不死死為死義。
問曰。
如何是死。
以不死死為死義。
女雲。
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曾自得有所離散。
而能随其所宜。
是為死義。
拈曰。
兩鏡相照。
箭鋒相拄。
觌面當機全無回互。
缲成白雪。
桑重綠輸與文珠作略。
割盡黃雲。
稻正青還他提遮始得。
死不死生不生(擊拂曰)。
驚起莫天沙上雁。
海門斜去兩三行。
貞治三年八月十二日。
恭為光嚴院五七日禦諱。
天人群生類皆承此恩力。
如天普蓋。
似地普擎。
佛佛承此恩力。
接物利生。
祖祖承此恩力。
聯芳續焰。
聖明依此興隆三寶。
撫育萬民。
文武依此輔弼朝廷。
坐鎮邊塞。
無固無必。
無黨無偏。
聖也不增。
凡也不減。
謂之大光明藏妙莊嚴王。
乃是萬法根源千聖窟宅。
便見從無住本流出萬端。
興慈運悲饒益一切。
月降衆水。
春入百花。
大用現前不存軌則。
放開捏聚無不由他。
敢曰大衆。
至竟他是阿誰(良久)。
無量劫來賃屋住。
到頭不知主人翁(擊拂一下)。
複曰。
山門今月十二日。
伏值光嚴院五七聖忌之辰。
住持傳法沙門(妙葩)欽承太上天皇聖旨。
升于此座舉揚宗乘。
上答洪麻。
共惟。
太上天皇仁風遠播。
德包二儀。
聖化無私。
明并兩曜。
雲逢諒闇歎。
深盡孝道誠。
特瀝丹心力修白善。
手書法華四要品。
以奉為尊儀将報旻天罔極之恩。
夫以法華四要品天台釋雲。
方便安樂壽量普門本迹根源一經樞楗。
方便亦有法要能通秘妙三種。
法用權實各别。
能通為實施權。
實是所通。
權是能通。
秘妙者。
萬法是秘妙。
諸法實相故。
此經方便乃是秘妙也。
釋太意雲。
衣裡明珠不異髻中寶珠。
客作人即是長者子也。
安樂經者。
安樂涅槃異名。
此行速到涅槃故。
又雲。
安安住不動義。
樂者無受。
所謂無世間出世五受。
名為樂。
世間五受苦受·樂受·憂受·喜受·舍受是也。
出世五受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亦行亦不行亦不受·非行亦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
夫菩薩若有一法可領受則不名樂。
譬如金屑落眼成翳。
行者。
無行經曰。
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
不分别是男是女。
若能如是。
則于身口意誓願悉成就安樂行。
謂之四安樂行。
壽量者。
經大意曰。
五百塵點劫久遠實成佛。
偈又曰。
為度衆生故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佛是實語者。
豈欺人哉。
觀世音普門者。
觀世音大悲拔苦義。
衆苦除滅故。
普門大慈與樂義。
一切衆善滿足故。
入文具判教自有釋。
若依吾門。
世尊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東說西話唯為一大事因緣。
或說大小權實。
或說半滿偏圓。
或說玄說妙。
說教内說教外。
皆是方便門。
世尊末後言。
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
未嘗談一字。
向這裡着得一隻眼。
山河大地若聖若凡。
草木昆蟲情與無情。
悉皆無不安住大涅槃。
古德雲。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春到百花開黃莺啭枝上。
切忌認着。
認着卻不是。
永嘉大師見得者個道理方解道。
行亦禅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又雲。
大千沙界海中漚。
一切聖賢如電拂。
道火不燒口。
便是安住大涅槃。
為人胡說亂道底樣子也。
刹那無生相。
刹那無滅相。
更說甚五百塵點久遠實成。
黃檗禅師曰。
學道人若欲得成佛。
一切佛法總不用學。
唯學無求無著。
無求即心不生。
無著即心不滅。
不生不滅即是佛。
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
隻是教化接引門。
又雲。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
累切修行終不成道。
夫有聞法一念乃得無心者。
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覺乃得無心者。
長短得無心乃住。
夫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更無淺深。
十地而得者曆劫枉受辛勤耳。
所以古德雲。
無求是佛。
無著是佛。
無為是佛。
無心是佛。
一到得無心田地卻來這邊。
說有也不妨。
說無也不妨。
眼聲耳色家常三昧。
塵塵普門利利圓通。
無苦可除。
無樂可與。
謂之大悲拔苦大慈與樂。
經曰。
念念勿生疑隻恐不肯信及焉。
太上天皇宿善所熏。
信解有者個境界。
下筆處成大佛事。
受持讀誦處成大佛事。
燒香展拜處成大佛事。
念念成就念念佛事。
不是開方便門。
不是修安樂行。
不是如來壽命。
不是大悲普門。
經不道。
應以佛身得度者。
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國王身得度者。
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
乃至應以種類身得度者。
即皆現其身而為說法。
且置個事。
共惟。
光嚴院早踐輪王位。
晚入選佛場。
歎有為報不常。
貴無漏法牢固。
料知自非賢劫千佛聖衆。
安現濁世一枝優昙。
忽脫塵緣。
永歸寂滅。
雲霧鎖慘愁色。
缁素揚恸哭聲。
山僧四月初因有可辨來當寺。
不期逢龍錫欲歸山之日。
聞山僧來。
悅豫甚。
乃駐錫召山僧。
終日閑話及世出世事。
其言多遺囑。
又言。
彼山中非止境界幽深林泉淨潔。
村夫野老淳樸恐堯舜民不如之乎。
是老懷所慰也。
以故我終焉在于玆。
雲雲。
愚也因寺務拜辭歸西山。
翌日遣僧賜禦書。
其略雲。
老病相逼難期旦暮。
随思量得聊記之。
雲雲。
入山不久。
果傳玉體不安。
六月末雖違和。
賜禦書雲。
竊以夫達磨一宗隻在修禅定。
禅定若不修。
教外之宗掃地而盡矣。
是以曾發小願。
滅後将平生一缽資緣。
永代用充專好坐禅者粥飯。
切莫違我願為幸。
嗚呼為人主為法舍軀命。
除世尊因地說之外未嘗有焉。
熟思此恩。
為佛子者粉骨碎身未足酬。
切囑兄弟家。
知慚識愧。
自生至死。
與一則公案做頭抵去。
是則報恩德者也。
又惟天皇收光嚴院曾所剃除須發。
令工繡出釋迦·普賢·文殊三聖種子。
釋迦種子·普賢·文殊。
又缽即釋迦三摩耶形。
五钴即普賢。
劍即文殊。
文殊印曰智劍。
普賢印曰五钴。
釋迦印曰寶缽。
夫字印形三者。
名異體同。
非唯三聖然。
一切有情皆然。
隻如即今稱呼光嚴院。
巍巍堂堂面目現在諸人眼裡耳裡。
是生耶是死耶。
是種子耶是尊形耶。
衲僧家拈一莖發。
作三聖尊容也得。
拈三聖尊容作一莖發也得。
且如古德雲。
有時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
有時拈丈六金身作一莖草。
用還有諸訛也無。
若曰有佛法不至今日。
若曰無行腳眼在何處。
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奉為尊儀嚴飾寂場增崇
伏值本院開山無說和尚小祥忌辰。
修設底意旨(作善品目不錄)。
命天龍住持比丘某。
升于此座。
舉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奉為尊靈增崇品位。
餘薰均蒙法界含識。
恭惟。
開山無說長老。
外現婦女身。
内具男兒氣。
雖混塵勞。
心常清淨猶如蓮花不染淤泥。
身生富貴家。
終不為富貴所拘系。
軀命人之所惜。
視之如浮雲。
名利世之所貴。
觀之如毒蛇。
是以雖有田産及異珍奇寶。
不以為我有。
悉割分舍之佛陀。
以期結當當來世般若緣。
兼圖令三寶慧命久住于世。
夫言行相應如斯。
晚年深嗟歎浮世虛幻。
自斷發去飾。
入空門以來。
不于苦樂順境而動其念。
雖雲久參老衲不可多讓焉。
推之原之。
自非夙承事善知識植德本之深。
安能如此乎。
經曰。
欲知過去因見其現在果。
欲知未來果見其現在因。
豈不然乎。
山僧去年今月今日在持地院。
遣僧問疾。
他召僧寝室。
面話遺囑非一。
又付以後事。
僧回報之頃。
乃來告曰已逝矣。
臨于脫殼漏子。
了了分明可知也。
敢問諸人。
因甚麼如此。
經曰。
凡人當收因結果時。
驗生處有五所。
夫暖氣在腳心死入地獄。
在心終生人道。
在頂逝生天證候也。
至于長老說其驗證候。
觀生死猶如園觀。
他生歸向三寶。
亦知有本來不生不滅一段殊勝境界。
不被眼前些子利養所使。
如前所說。
況複中年以來。
知先師能破人生死底宗師。
讨以生死事大。
先師為與即心即佛公案看。
又問所以提撕。
先師曰。
者個公案是斷生死命根。
摧無明窟宅。
底器杖子切莫作奇特玄妙會。
莫作佛法至要會。
莫作平常無事會。
莫作道理會。
莫作鐵橛子會。
莫作有無會。
莫思量計較。
莫飏在無事甲裡。
莫向舉起處承當。
僧問古德。
如何是佛。
德曰。
即心即佛。
隻如是提撕。
喜時也即心即佛。
怒時也即心即佛。
行住坐卧見聞覺知時也即心即佛。
父母未生前四大離散後也即心即佛。
迷也即心即佛。
悟也即心即佛。
褒也即心即佛。
貶也即心即佛。
三世諸佛曆代祖師天下老和尚。
以至蠢動含靈也即心即佛。
但如是二六時中與一則即心即佛厮崖将去。
久久必有者個道理現前。
當現前時不得問人。
長老一受誨勵。
從生至死。
念念與即心即佛做頭抵去。
此故于生死得自在。
來生出頭來。
一聞千悟無可疑焉。
此個話頭諸佛諸祖諸大宗師。
自利利他終不竭底。
也諸人若能如是提撕。
如是受用。
如是布施。
長老于大圓鏡裡必感應納受。
諸供養之中法供養為最。
諸布施之中法布施為上。
故說先師施與長老底。
以布施諸人。
莫怪空疏。
複舉。
适來禅客問。
僧問雲門。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
東山水上行。
後來圓悟拈曰。
天甯則不然。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師曰。
山頭行船不無雲門大師。
海底挑燈須還圓悟老師。
雖然若是諸佛出身處未夢見在。
何故芭蕉葉上無愁雨自是離人聞斷腸。
貞治甲辰九月十二日。
就于總持塔前。
為前住檀林尼寺滿庵長老大祥忌請。
垂語曰。
是柱不見柱。
非柱不見柱。
運斤要就質人。
發機須是千鈞弩。
可中莫有眼不挂戶意不停玄底麼。
時有僧。
出問雲。
黑蟻旋磨千裡錯。
巴蛇呑像三千覺。
海壇馬子如驢大。
潘郎倒騎趺折角。
答曰。
何處得個消息來。
進雲。
豁關大總持門。
構張法華王座。
應機一言願為說破。
答曰。
天晴日頭出。
進雲。
和尚今日赴本院請。
奉為滿庵長老大祥忌辰。
升座說法超脫一路。
更乞指陳。
答曰。
猶嫌少那。
進雲。
非唯尊靈得玆善利。
直得。
法界群生同滋法味。
答曰。
大海不禁杓子舀。
進雲。
記得。
達磨大師命門人各說所得。
時尼總持曰。
如我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
一見不再見。
師曰。
汝得吾肉。
意旨如何。
答曰。
火裡烏龜頭戴雪。
進雲。
隻如滿庵長老。
得天龍一指平生用不盡。
未審與總持是同是别。
答曰。
珊瑚枝枝撐着月。
進雲。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答曰。
但恐不恁麼。
僧禮拜。
師乃(拈拄杖雲)塵劫來事隻在如今。
今之古之眼裡耳裡。
耳裡不着水。
眼裡不着沙。
寂兮寥兮。
本無形。
寬兮廓兮。
包有象。
颟々顸々。
儱々侗々。
便見緣會即彰。
露柱生兒萬象賀。
緣離則滅。
舜若驚奔十虛消。
一去一來不借他力。
一出一沒總在此中。
明鏡當台舉無遺照。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釋迦不先。
彌勒不後。
正與麼時誰生誰死。
誰悟誰迷(卓杖一下)。
丈頭築着活衲僧。
正法眼藏增高價。
複曰。
今日法會無他。
本院守塔比丘尼某。
伏值滿庵長老大祥忌辰。
修設底意旨(作善品目不錄)佛言。
從無住本流出一切。
敢問大衆。
如前所舉許多經卷陀羅尼。
未書寫讀誦一字一句。
先收在何處。
即今書寫得讀誦得底許多經咒。
又從何得來。
明知人人方寸内。
本有如此奇特靈妙難測難量。
廣大殊勝境界。
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解脫門。
無量福智海。
無邊三昧海。
皆從這裡出生。
所以古德雲。
達磨西來别無一法與人。
隻指出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而已。
是乃指者個大智。
此智能出生一切諸佛。
而諸佛不能出生此智。
譬如清淨摩尼寶珠。
雖随方能現青黃赤白等色。
而諸色象不能現此珠。
青黃赤白黑是珠。
珠非青黃赤白等相。
當知紙墨文字是經。
經非紙墨文字相。
故曰。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若如是見得則一一紙墨一一文字一一音聲。
鹹皆圓成不思議微妙廣大佛事門。
念念無有退轉矣。
般若經曰。
何故一切世間恭敬尊重舍利。
佛言。
從般若出生故。
親近般若故。
譬如負債人親近國王。
以尊重王故亦尊重此人。
尊重舍利亦複如是。
尊重般若故。
此是如來誠谛之言。
誰不肯信受哉。
莫怪一切天人阿修羅等尊重此紙墨文字。
是皆以從吾般若出生也。
經說五十展轉功德實不誣耳。
趙州曰。
諸人被十二時辰使。
老僧使得十二時辰。
是乃手不執卷常讀斯經樣子也。
破一微塵出大經卷。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蓋各各當人日用三昧耳。
真淨老師不道。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凡夫也。
到這裡方知。
佛言。
一切衆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彼非衆生非不衆生衆生。
衆生者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大衆隻見白雲飛散盡。
不知明月落誰家。
恭惟。
滿庵長老宿善所熏。
生而信向佛乘。
況此一段事非小智小根之所能堪也。
是以法花會上唯有龍女頓唱正覺。
是其證也。
佛言。
豪貴學道難。
貧窮布施難。
布施難者。
隻臨世俗見且言财施難行爾。
夫财施起于心。
心施起于無相。
無相布施經曰。
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以喻四維上下虛空。
不見佛在世紫金光比丘尼。
于過去久遠劫施一文金錢以妝佛面。
其報見多劫感紫金光聚身。
以之推之。
心施實易行而功德不可測焉。
财施卒難行而福德難及。
非河沙數之所比而已。
豪貴學道難。
固為難也。
蓋貴人眼前以無事而不如意之所欲故。
不知有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一段大事。
卻被些子如意之境牽将去。
空過一生了。
故曰。
順境界難打。
逆境界易打。
若是逆意之境。
但消得一忍字便無事。
如滿庵長老。
生豪貴家而不昧卻正念。
又不被眼前之境所奪。
遂祝發做僧。
非唯規行矩步省己。
兼緻教徒衆相效焉。
參扣國師禅洎乎三十年矣。
固執長遠志以參到無參地為期。
故不求速效。
不生退心。
是宗師絕所貴也。
慈愍一切出于天性。
此故衆自服。
人亦懷焉。
臨其收因結果之際明白如常。
但以先師十三年忌辰在近不待而逝為深恨耳。
是亦報恩深志之切見于此者乎。
長老既能打難打境界。
學難學無上乘。
一生行好事。
末後正念現前。
不道女人丈夫得麼。
爰昌裕大師受其付囑。
以繼其席。
然雖年少深知劬勞之恩難報。
力修如上諸善。
奉為尊靈增崇品位。
是亦希有事也。
是以見聞者無不随喜。
見聞随喜故。
龍天八部亦随喜。
諸佛菩薩亦随喜。
諸聖龍天随喜故。
滿庵長老于大寂場中必當随喜。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複舉。
文珠大士問庵提遮女雲。
生以何為義。
女雲。
生以不生生為生義。
問曰。
如何是生。
以不生生為生義。
女雲。
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曾自得有所和合。
而能随其所宜。
是為生義。
又曰。
死以何為義。
女雲。
死以不死死為死義。
問曰。
如何是死。
以不死死為死義。
女雲。
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曾自得有所離散。
而能随其所宜。
是為死義。
拈曰。
兩鏡相照。
箭鋒相拄。
觌面當機全無回互。
缲成白雪。
桑重綠輸與文珠作略。
割盡黃雲。
稻正青還他提遮始得。
死不死生不生(擊拂曰)。
驚起莫天沙上雁。
海門斜去兩三行。
貞治三年八月十二日。
恭為光嚴院五七日禦諱。
天人群生類皆承此恩力。
如天普蓋。
似地普擎。
佛佛承此恩力。
接物利生。
祖祖承此恩力。
聯芳續焰。
聖明依此興隆三寶。
撫育萬民。
文武依此輔弼朝廷。
坐鎮邊塞。
無固無必。
無黨無偏。
聖也不增。
凡也不減。
謂之大光明藏妙莊嚴王。
乃是萬法根源千聖窟宅。
便見從無住本流出萬端。
興慈運悲饒益一切。
月降衆水。
春入百花。
大用現前不存軌則。
放開捏聚無不由他。
敢曰大衆。
至竟他是阿誰(良久)。
無量劫來賃屋住。
到頭不知主人翁(擊拂一下)。
複曰。
山門今月十二日。
伏值光嚴院五七聖忌之辰。
住持傳法沙門(妙葩)欽承太上天皇聖旨。
升于此座舉揚宗乘。
上答洪麻。
共惟。
太上天皇仁風遠播。
德包二儀。
聖化無私。
明并兩曜。
雲逢諒闇歎。
深盡孝道誠。
特瀝丹心力修白善。
手書法華四要品。
以奉為尊儀将報旻天罔極之恩。
夫以法華四要品天台釋雲。
方便安樂壽量普門本迹根源一經樞楗。
方便亦有法要能通秘妙三種。
法用權實各别。
能通為實施權。
實是所通。
權是能通。
秘妙者。
萬法是秘妙。
諸法實相故。
此經方便乃是秘妙也。
釋太意雲。
衣裡明珠不異髻中寶珠。
客作人即是長者子也。
安樂經者。
安樂涅槃異名。
此行速到涅槃故。
又雲。
安安住不動義。
樂者無受。
所謂無世間出世五受。
名為樂。
世間五受苦受·樂受·憂受·喜受·舍受是也。
出世五受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亦行亦不行亦不受·非行亦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
夫菩薩若有一法可領受則不名樂。
譬如金屑落眼成翳。
行者。
無行經曰。
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
不分别是男是女。
若能如是。
則于身口意誓願悉成就安樂行。
謂之四安樂行。
壽量者。
經大意曰。
五百塵點劫久遠實成佛。
偈又曰。
為度衆生故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佛是實語者。
豈欺人哉。
觀世音普門者。
觀世音大悲拔苦義。
衆苦除滅故。
普門大慈與樂義。
一切衆善滿足故。
入文具判教自有釋。
若依吾門。
世尊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東說西話唯為一大事因緣。
或說大小權實。
或說半滿偏圓。
或說玄說妙。
說教内說教外。
皆是方便門。
世尊末後言。
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
未嘗談一字。
向這裡着得一隻眼。
山河大地若聖若凡。
草木昆蟲情與無情。
悉皆無不安住大涅槃。
古德雲。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春到百花開黃莺啭枝上。
切忌認着。
認着卻不是。
永嘉大師見得者個道理方解道。
行亦禅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又雲。
大千沙界海中漚。
一切聖賢如電拂。
道火不燒口。
便是安住大涅槃。
為人胡說亂道底樣子也。
刹那無生相。
刹那無滅相。
更說甚五百塵點久遠實成。
黃檗禅師曰。
學道人若欲得成佛。
一切佛法總不用學。
唯學無求無著。
無求即心不生。
無著即心不滅。
不生不滅即是佛。
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
隻是教化接引門。
又雲。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
累切修行終不成道。
夫有聞法一念乃得無心者。
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覺乃得無心者。
長短得無心乃住。
夫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更無淺深。
十地而得者曆劫枉受辛勤耳。
所以古德雲。
無求是佛。
無著是佛。
無為是佛。
無心是佛。
一到得無心田地卻來這邊。
說有也不妨。
說無也不妨。
眼聲耳色家常三昧。
塵塵普門利利圓通。
無苦可除。
無樂可與。
謂之大悲拔苦大慈與樂。
經曰。
念念勿生疑隻恐不肯信及焉。
太上天皇宿善所熏。
信解有者個境界。
下筆處成大佛事。
受持讀誦處成大佛事。
燒香展拜處成大佛事。
念念成就念念佛事。
不是開方便門。
不是修安樂行。
不是如來壽命。
不是大悲普門。
經不道。
應以佛身得度者。
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國王身得度者。
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
乃至應以種類身得度者。
即皆現其身而為說法。
且置個事。
共惟。
光嚴院早踐輪王位。
晚入選佛場。
歎有為報不常。
貴無漏法牢固。
料知自非賢劫千佛聖衆。
安現濁世一枝優昙。
忽脫塵緣。
永歸寂滅。
雲霧鎖慘愁色。
缁素揚恸哭聲。
山僧四月初因有可辨來當寺。
不期逢龍錫欲歸山之日。
聞山僧來。
悅豫甚。
乃駐錫召山僧。
終日閑話及世出世事。
其言多遺囑。
又言。
彼山中非止境界幽深林泉淨潔。
村夫野老淳樸恐堯舜民不如之乎。
是老懷所慰也。
以故我終焉在于玆。
雲雲。
愚也因寺務拜辭歸西山。
翌日遣僧賜禦書。
其略雲。
老病相逼難期旦暮。
随思量得聊記之。
雲雲。
入山不久。
果傳玉體不安。
六月末雖違和。
賜禦書雲。
竊以夫達磨一宗隻在修禅定。
禅定若不修。
教外之宗掃地而盡矣。
是以曾發小願。
滅後将平生一缽資緣。
永代用充專好坐禅者粥飯。
切莫違我願為幸。
嗚呼為人主為法舍軀命。
除世尊因地說之外未嘗有焉。
熟思此恩。
為佛子者粉骨碎身未足酬。
切囑兄弟家。
知慚識愧。
自生至死。
與一則公案做頭抵去。
是則報恩德者也。
又惟天皇收光嚴院曾所剃除須發。
令工繡出釋迦·普賢·文殊三聖種子。
釋迦種子·普賢·文殊。
又缽即釋迦三摩耶形。
五钴即普賢。
劍即文殊。
文殊印曰智劍。
普賢印曰五钴。
釋迦印曰寶缽。
夫字印形三者。
名異體同。
非唯三聖然。
一切有情皆然。
隻如即今稱呼光嚴院。
巍巍堂堂面目現在諸人眼裡耳裡。
是生耶是死耶。
是種子耶是尊形耶。
衲僧家拈一莖發。
作三聖尊容也得。
拈三聖尊容作一莖發也得。
且如古德雲。
有時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
有時拈丈六金身作一莖草。
用還有諸訛也無。
若曰有佛法不至今日。
若曰無行腳眼在何處。
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奉為尊儀嚴飾寂場增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