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關燈
小
中
大
方面講,以宇宙人生為其覺悟的對象覺他是就其悲行(化度)方面講,以一切有情為其救度的對象覺滿是就其知行合一方面講,以自利、利他,福慧圓滿為其唯一的目标。
由此觀之!佛陀确為一個究竟覺悟人生真理,做到圓滿利人的偉大人格的聖者。
就因為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開示一切衆生,破迷啟悟,揭妄顯真,佛陀是具足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與樂。
至于神通威德、願行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議! 據上所說:佛陀覺悟的主要,即在外悟一切緣起性空之理,内悟自心本具佛性。
但覺是迷的反面,衆生癡迷長受生死痛苦,佛陀覺悟永得解脫安樂有覺悟的佛陀才顯出了癡迷的衆生。
本來心佛衆生是三無差别的,究其分野就在這迷悟之間。
要知道佛性人人本具,我們如能從迷夢中醒轉來,同時又能仿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實行做到徹底,也就是佛! 複次:二乘不也是有了覺悟嗎?何故不能稱為佛陀—覺者?因為它的覺悟僅僅得到偏空真理(自覺未圓),尤其是隻顧自利—解脫生死(覺他全無),所以不夠稱為佛陀—覺者。
菩薩不也是做了覺他的事業嗎?何故亦不能稱為佛陀?因為覺他的功德還未做到圓滿(福未足),同時尚有微細無明未斷,所證未圓,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也同樣不能稱為佛陀! 在這三乘聖格中獨顯出佛陀的崇高偉大!所以我上面說:‘佛陀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
\’就因為此。
這三覺的道理,正與大學的‘在明明德\’(自覺),‘在親民\’(覺他),‘在止于至善\’(覺滿)的道理相同。
複有三身佛,天台四教六即佛,華嚴十身佛等,現在略之。
三、約因:因是因地(指現世),即教主釋迦如來的一大因緣事迹,我們為佛弟子,對于教祖的史迹不可不知!故不嫌麻煩而略述之,世尊是于塵點劫前就早已成就佛道的,因為欲救度一切衆生的緣故,非生現生非滅示滅(參照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據以現世因地來說明:在民國前二千四百五十五年(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的四月初八日,垂迹于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誕生為淨飯大王的太子,母後是摩耶夫人。
太子生後才七日,摩耶夫人即就離開世間,之後,受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代為乳養。
太子幼名稱為悉達多,成道後稱為牟尼。
釋迦是他的姓,少時聰明絕倫,讀書習技,聞一知十,非唯博通一切的學問,亦兼精通武藝,實在是世間罕見罕聞的大偉人。
在壯年的一日,出遊于郊野,觀見農夫耕田,在土中翻出傷蟲,而飛鳥競相啄食,太子睹狀,深深感慨世間的無情,知一切有情日日都是為著生存而競争!為這衆生弱肉強食之苦,太子不覺心生悲愍!之後,複次出遊四門,再見老、病、死種種的苦,更加畏懼憂惱萬分!遂深悟人生的苦惱,諸法的無常,即于閻浮樹下休息半天,靜思默想,在此世間上何人才能得逃出種種的諸苦?何處才是可以安身立命之處所!?何種法才是世間究竟安樂之法?悒悒在懷。
事後,得知沙門有出世法可修,得能了除生死等苦,忽然大喜,欣慕斯道!即時堅決立志,思欲出家修道,以達所願而後已! 時十九歲,于二月初八夜,毅然舍棄皇宮尊貴的安樂,在半夜踰城而去,初參外道數年,知道非究竟法(外道即婆羅門。
世尊出家,最初于苦行林,訪跋伽婆仙人,見彼等所修,一切是無益的苦行,不能達其目的,一宿而别繼之參訪阿羅羅迦蘭仙人,學習非非想定,這是求生無想天,福報享盡後終還墜落,不能免除輪回,亦非究竟之法。
)後于伽耶山中(或謂雪山,在尼蓮河附近之南斯那村),修了六年的苦行,在日中隻食一麻一面,随任蘆芽穿膝,鵲鳥巢頂而不管。
最後于摩揭陀國的佛陀伽耶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菩提樹:又雲畢波羅樹。
金剛座即大磐石。
),結跏趺座,發誓說:‘吾若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經過三七、二十一日間,果于十二月八日的清曉,在萬籁俱寂,身心清快之際,忽睹明星廓然大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世尊三十歲),作偈歎曰:‘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颠倒、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世尊自成道三七日後,住海印三昧定中,為法身大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後去到波羅奈城,鹿野苑中三轉四谛*輪,及十二因緣,度五比丘(阿若憍陳如,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诃男),自是以後到處弘化利生,說法四十九年如一日,談經三百餘會,轉無量*輪,度無數衆生,至八十歲二月十五夜,化緣已畢,非滅示滅,于拘屍那竭國,城北娑羅雙樹下(世尊入滅時,樹華俄然,大開滿林,成白色如白鶴之群居,故又名鶴林),入大般涅槃(此翻為入滅,又雲滅度,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
四、約果:即究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極果。
詳細待講到經文中才說明。
2說:說是講解的意思。
謂釋迦世尊金口所親宣講出來的話。
又說是悅也,得著機緣成熟而說,這是謂如來以救度衆生為懷,知道末世的衆生,應當依此念佛的一法,最易得度而解脫,所以暢悅本懷,未待請問而自說。
3阿彌陀:阿彌陀譯為無量壽,是說壽命無量。
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又譯為無量光,是說光明無量。
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此隻是引證本經中,光壽二事的說明,實則彌陀不可思議功德,無論智慧神通等,一一都是無量。
彌陀以四十八種大願,造成不可思議的極樂世界,接度信願念佛的衆生,往生彼土亦是無量(詳細請看彌陀略曆)。
4經:這是通題。
通于一切經藏,部部同稱為經故。
即佛所說教法三藏之一。
梵語修多羅,翻為契經。
因為我國好略,所以但稱經。
契經—契是契合,謂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
所謂契機契理是妙合佛心,巧被根性。
若但契理不契機,則如俗訓世典或但契機不契理,便同類于牧曲樵歌沒有價值,不能稱為契經。
現在所講的彌陀經,則上契彌陀釋迦慈願度生之理,下契衆生信願念佛往生之機。
據雜心論的解釋,經則有五義:一、出生,二、顯示,三、湧泉,四、繩墨,五、結鬘,今避煩不述。
但取貫攝常法四義來說明:‘貫\’則如線貫珠,貫穿,這是說,凡是所講的義理令不散失的意思(妙理如無結集成經,怎能流傳至今)‘攝\’則如磁吸石攝持,所應度的衆生令不墜落(佛說一切經典無非欲度一切衆生出苦,令不墜落)‘常\’則三世不易其理,佛所說法皆從大悲心流出稱性的極談,理真義實,雖然曆千古,而不能改變其道‘法\’則十界同遵其軌,此契理契機微妙的法,普利一切有情,所以得著十界共仰同遵!這就是說萬古不滅的真理,發為永久不變的定論謂之經。
又經字另有一說,可以通徑字解,謂經為修行成佛的路徑,在這裡所說持名念佛法門,為修行成佛的捷徑,就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
複次當知!十方諸佛,皆有通别二号,現在經題之首的佛字是通号,因佛佛同稱故。
阿彌陀三字是别名,與他佛不同故。
為什麼?釋迦但舉其通号,而彌陀則就舉出其别号,怎樣不稱釋迦佛說阿彌陀佛經呢?這是因為釋迦是我們的教主,衆人所知道的,隻舉通号就可以無須稱别,這尤其是一種的表示尊重彌陀是他方極樂的導師,如果不把其全号舉出來,恐有人不知道,故隐略通号但稱别名,這亦是翻譯家一種省略文法的妙筆。
(釋别題竟) 次合講: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依正莊嚴,隻能念佛就可往生的妙法門,所以稱為佛說阿彌陀經。
(正解經題竟) 乙三:重約教理行果明之: 凡是聖人傳留的示語悉稱為教其語言有旨趣曰理從理起修曰行由行克證曰果。
佛所說法,于全藏中,無論是那一部經,都是具足有教理行果的四義,才能使人信解修證,所謂依教明理,從理起行,由行證果。
如果經若沒有如是四個目的程序,則同邪說,對于我們是毫無實益,亦無存在的價值與研究的必要,于是學者必須先明四義,否則怎能判别諸部的優劣,洞達本經的旨要! 今先約一經明教理行果,次約一題明之:從如是我聞起至作禮而去止,全經的文句名言屬教,所诠即方便頓圓之教(沒論是何等人都可以修持,稱念一句彌陀能得往生,直至究竟成佛這才是方便圓頓)。
本經所明,即常樂我淨四德之理(詳見本玄義),經文中所示的法門是持名念佛之行(具如本經中明),本經所證,即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本經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約一題明之:佛、屬理、屬果,即法身德(佛是覺義即理,佛是究竟極果之人即果)。
阿彌陀即行,執持名号是本經特示的妙行,即般若德。
說字與經字屬教,即解脫德。
若配合三般若來說:佛即實相般若阿彌陀即觀照般若說與經即文字般若。
經題的義理含有如此的微妙,全經的文義亦複如是!講者聽者請勿忽諸!(甲初總釋經題竟) 附錄阿彌陀佛的略曆 阿彌陀佛于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名為憍屍迦,他的父王名為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顔。
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定光佛以下第五十三佛)。
憍屍迦王聽著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舍了國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被賜号法藏比丘。
他的修行意志在救度一切衆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
他自因地起不好修持尋常之行成就尋常之佛,正是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陀。
又對于沉淪苦海中的苦惱衆生,尤欲賜與極上無比的大安樂與利益,方才滿足他的心願!于是他仔細思維,欲達成此目的,必須先建立一個殊勝極樂世界來攝度衆生才可以,又遂複立定一種最簡要的行門,能夠使一切衆生,易于修持而喜歡生到我的國土。
爾時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的佛土最為超絕,修持如何法門最為簡易,方能達到大願,克成偉業,于是法藏比丘,重詣佛前,頂禮已畢,長跪合掌,以頌贊佛,贊已,禀白佛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為宣演十方諸佛如來莊嚴的淨土,并諸修證的法門,我聞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令我速成正覺,拔諸衆苦。
’時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壯志,知他的高明,即細為開示諸修行門,并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刹土的境界。
爾時法藏比丘,仗佛不思議神力,而其一念真誠感應的心願,諸佛國土即時悉現與眼前,法藏比丘聞佛所說,更加歡喜踴躍,發起無上勝願,遂于諸佛國土中,精細選擇其勝舍其劣,則唯有西方淨土,最為殊勝,最為适意。
又于過去因行中,細心檢定,舍其難而選取其最易的行門,莫過于稱名念佛一法最為方便。
是時即再白佛說:‘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時佛告法藏,汝今可說:‘悅諸大衆。
\’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聽如我所願,遂于佛前廣發四十八願。
’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含靈
由此觀之!佛陀确為一個究竟覺悟人生真理,做到圓滿利人的偉大人格的聖者。
就因為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開示一切衆生,破迷啟悟,揭妄顯真,佛陀是具足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與樂。
至于神通威德、願行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議! 據上所說:佛陀覺悟的主要,即在外悟一切緣起性空之理,内悟自心本具佛性。
但覺是迷的反面,衆生癡迷長受生死痛苦,佛陀覺悟永得解脫安樂有覺悟的佛陀才顯出了癡迷的衆生。
本來心佛衆生是三無差别的,究其分野就在這迷悟之間。
要知道佛性人人本具,我們如能從迷夢中醒轉來,同時又能仿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實行做到徹底,也就是佛! 複次:二乘不也是有了覺悟嗎?何故不能稱為佛陀—覺者?因為它的覺悟僅僅得到偏空真理(自覺未圓),尤其是隻顧自利—解脫生死(覺他全無),所以不夠稱為佛陀—覺者。
菩薩不也是做了覺他的事業嗎?何故亦不能稱為佛陀?因為覺他的功德還未做到圓滿(福未足),同時尚有微細無明未斷,所證未圓,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也同樣不能稱為佛陀! 在這三乘聖格中獨顯出佛陀的崇高偉大!所以我上面說:‘佛陀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
\’就因為此。
這三覺的道理,正與大學的‘在明明德\’(自覺),‘在親民\’(覺他),‘在止于至善\’(覺滿)的道理相同。
複有三身佛,天台四教六即佛,華嚴十身佛等,現在略之。
三、約因:因是因地(指現世),即教主釋迦如來的一大因緣事迹,我們為佛弟子,對于教祖的史迹不可不知!故不嫌麻煩而略述之,世尊是于塵點劫前就早已成就佛道的,因為欲救度一切衆生的緣故,非生現生非滅示滅(參照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據以現世因地來說明:在民國前二千四百五十五年(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的四月初八日,垂迹于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誕生為淨飯大王的太子,母後是摩耶夫人。
太子生後才七日,摩耶夫人即就離開世間,之後,受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代為乳養。
太子幼名稱為悉達多,成道後稱為牟尼。
釋迦是他的姓,少時聰明絕倫,讀書習技,聞一知十,非唯博通一切的學問,亦兼精通武藝,實在是世間罕見罕聞的大偉人。
在壯年的一日,出遊于郊野,觀見農夫耕田,在土中翻出傷蟲,而飛鳥競相啄食,太子睹狀,深深感慨世間的無情,知一切有情日日都是為著生存而競争!為這衆生弱肉強食之苦,太子不覺心生悲愍!之後,複次出遊四門,再見老、病、死種種的苦,更加畏懼憂惱萬分!遂深悟人生的苦惱,諸法的無常,即于閻浮樹下休息半天,靜思默想,在此世間上何人才能得逃出種種的諸苦?何處才是可以安身立命之處所!?何種法才是世間究竟安樂之法?悒悒在懷。
事後,得知沙門有出世法可修,得能了除生死等苦,忽然大喜,欣慕斯道!即時堅決立志,思欲出家修道,以達所願而後已! 時十九歲,于二月初八夜,毅然舍棄皇宮尊貴的安樂,在半夜踰城而去,初參外道數年,知道非究竟法(外道即婆羅門。
世尊出家,最初于苦行林,訪跋伽婆仙人,見彼等所修,一切是無益的苦行,不能達其目的,一宿而别繼之參訪阿羅羅迦蘭仙人,學習非非想定,這是求生無想天,福報享盡後終還墜落,不能免除輪回,亦非究竟之法。
)後于伽耶山中(或謂雪山,在尼蓮河附近之南斯那村),修了六年的苦行,在日中隻食一麻一面,随任蘆芽穿膝,鵲鳥巢頂而不管。
最後于摩揭陀國的佛陀伽耶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菩提樹:又雲畢波羅樹。
金剛座即大磐石。
),結跏趺座,發誓說:‘吾若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經過三七、二十一日間,果于十二月八日的清曉,在萬籁俱寂,身心清快之際,忽睹明星廓然大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世尊三十歲),作偈歎曰:‘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颠倒、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世尊自成道三七日後,住海印三昧定中,為法身大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後去到波羅奈城,鹿野苑中三轉四谛*輪,及十二因緣,度五比丘(阿若憍陳如,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诃男),自是以後到處弘化利生,說法四十九年如一日,談經三百餘會,轉無量*輪,度無數衆生,至八十歲二月十五夜,化緣已畢,非滅示滅,于拘屍那竭國,城北娑羅雙樹下(世尊入滅時,樹華俄然,大開滿林,成白色如白鶴之群居,故又名鶴林),入大般涅槃(此翻為入滅,又雲滅度,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
四、約果:即究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極果。
詳細待講到經文中才說明。
2說:說是講解的意思。
謂釋迦世尊金口所親宣講出來的話。
又說是悅也,得著機緣成熟而說,這是謂如來以救度衆生為懷,知道末世的衆生,應當依此念佛的一法,最易得度而解脫,所以暢悅本懷,未待請問而自說。
3阿彌陀:阿彌陀譯為無量壽,是說壽命無量。
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又譯為無量光,是說光明無量。
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此隻是引證本經中,光壽二事的說明,實則彌陀不可思議功德,無論智慧神通等,一一都是無量。
彌陀以四十八種大願,造成不可思議的極樂世界,接度信願念佛的衆生,往生彼土亦是無量(詳細請看彌陀略曆)。
4經:這是通題。
通于一切經藏,部部同稱為經故。
即佛所說教法三藏之一。
梵語修多羅,翻為契經。
因為我國好略,所以但稱經。
契經—契是契合,謂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
所謂契機契理是妙合佛心,巧被根性。
若但契理不契機,則如俗訓世典或但契機不契理,便同類于牧曲樵歌沒有價值,不能稱為契經。
現在所講的彌陀經,則上契彌陀釋迦慈願度生之理,下契衆生信願念佛往生之機。
據雜心論的解釋,經則有五義:一、出生,二、顯示,三、湧泉,四、繩墨,五、結鬘,今避煩不述。
但取貫攝常法四義來說明:‘貫\’則如線貫珠,貫穿,這是說,凡是所講的義理令不散失的意思(妙理如無結集成經,怎能流傳至今)‘攝\’則如磁吸石攝持,所應度的衆生令不墜落(佛說一切經典無非欲度一切衆生出苦,令不墜落)‘常\’則三世不易其理,佛所說法皆從大悲心流出稱性的極談,理真義實,雖然曆千古,而不能改變其道‘法\’則十界同遵其軌,此契理契機微妙的法,普利一切有情,所以得著十界共仰同遵!這就是說萬古不滅的真理,發為永久不變的定論謂之經。
又經字另有一說,可以通徑字解,謂經為修行成佛的路徑,在這裡所說持名念佛法門,為修行成佛的捷徑,就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
複次當知!十方諸佛,皆有通别二号,現在經題之首的佛字是通号,因佛佛同稱故。
阿彌陀三字是别名,與他佛不同故。
為什麼?釋迦但舉其通号,而彌陀則就舉出其别号,怎樣不稱釋迦佛說阿彌陀佛經呢?這是因為釋迦是我們的教主,衆人所知道的,隻舉通号就可以無須稱别,這尤其是一種的表示尊重彌陀是他方極樂的導師,如果不把其全号舉出來,恐有人不知道,故隐略通号但稱别名,這亦是翻譯家一種省略文法的妙筆。
(釋别題竟) 次合講: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依正莊嚴,隻能念佛就可往生的妙法門,所以稱為佛說阿彌陀經。
(正解經題竟) 乙三:重約教理行果明之: 凡是聖人傳留的示語悉稱為教其語言有旨趣曰理從理起修曰行由行克證曰果。
佛所說法,于全藏中,無論是那一部經,都是具足有教理行果的四義,才能使人信解修證,所謂依教明理,從理起行,由行證果。
如果經若沒有如是四個目的程序,則同邪說,對于我們是毫無實益,亦無存在的價值與研究的必要,于是學者必須先明四義,否則怎能判别諸部的優劣,洞達本經的旨要! 今先約一經明教理行果,次約一題明之:從如是我聞起至作禮而去止,全經的文句名言屬教,所诠即方便頓圓之教(沒論是何等人都可以修持,稱念一句彌陀能得往生,直至究竟成佛這才是方便圓頓)。
本經所明,即常樂我淨四德之理(詳見本玄義),經文中所示的法門是持名念佛之行(具如本經中明),本經所證,即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本經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約一題明之:佛、屬理、屬果,即法身德(佛是覺義即理,佛是究竟極果之人即果)。
阿彌陀即行,執持名号是本經特示的妙行,即般若德。
說字與經字屬教,即解脫德。
若配合三般若來說:佛即實相般若阿彌陀即觀照般若說與經即文字般若。
經題的義理含有如此的微妙,全經的文義亦複如是!講者聽者請勿忽諸!(甲初總釋經題竟) 附錄阿彌陀佛的略曆 阿彌陀佛于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名為憍屍迦,他的父王名為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顔。
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定光佛以下第五十三佛)。
憍屍迦王聽著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舍了國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被賜号法藏比丘。
他的修行意志在救度一切衆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
他自因地起不好修持尋常之行成就尋常之佛,正是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陀。
又對于沉淪苦海中的苦惱衆生,尤欲賜與極上無比的大安樂與利益,方才滿足他的心願!于是他仔細思維,欲達成此目的,必須先建立一個殊勝極樂世界來攝度衆生才可以,又遂複立定一種最簡要的行門,能夠使一切衆生,易于修持而喜歡生到我的國土。
爾時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的佛土最為超絕,修持如何法門最為簡易,方能達到大願,克成偉業,于是法藏比丘,重詣佛前,頂禮已畢,長跪合掌,以頌贊佛,贊已,禀白佛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為宣演十方諸佛如來莊嚴的淨土,并諸修證的法門,我聞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令我速成正覺,拔諸衆苦。
’時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壯志,知他的高明,即細為開示諸修行門,并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刹土的境界。
爾時法藏比丘,仗佛不思議神力,而其一念真誠感應的心願,諸佛國土即時悉現與眼前,法藏比丘聞佛所說,更加歡喜踴躍,發起無上勝願,遂于諸佛國土中,精細選擇其勝舍其劣,則唯有西方淨土,最為殊勝,最為适意。
又于過去因行中,細心檢定,舍其難而選取其最易的行門,莫過于稱名念佛一法最為方便。
是時即再白佛說:‘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時佛告法藏,汝今可說:‘悅諸大衆。
\’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聽如我所願,遂于佛前廣發四十八願。
’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含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