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關燈
小
中
大
畫餅不能充饑,更似終生為人數寶,而自己不能得富一樣,何益于事!要須自己腳踏實地真誠修行,一心念佛方能得到往生。
蓋念佛,有實相、觀像、觀想、持名,四種不同,然而一一功行成就即皆生淨土。
其中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極為容易,實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義中的無上了義!圓頓中的最極圓頓!本經所明持名之行,我們能實行放下一切,發心念佛,無分晝夜,不論閑忙,隻以六字洪名執持不忘,自然而然能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得蒙佛接引,決定往生。
如果念心不真切,泛爾稱名,則不得往生,雖是不得生,亦可能種植未來成佛的善根,故雲:‘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
’講到這裡,隻求行者信念要堅固,不為一切外道邪魔所誘惑,或毀謗而失道心所發大願要牢強,莫為逆境所動而退願不可為困苦而退願莫為名利而退願所持念佛要專切,不以艱難而不念不以事牽而不念不以災患而不念。
由此則知信願行為往生的要素、更是本經之宗要,願學者研讨之!(明宗竟) (四)論用:精說曰論,用、是功用、力用,修成效果曰功,充足應用曰力。
一切經典若無勝用,則是徒勞修行,誰肯苦心而為!所以在明宗之後,必須論用。
一切諸經有各各的功用不同,如楞嚴:以‘離愛得脫\’為用,般若心經:以‘度苦破妄\’為用。
然本經,以何為用?是以‘往生不退\’為用。
本經文雲:‘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先來說明往生,次說明不退。
因為念佛的行人,有勤惰、定散、事理、迷悟、帶業、不帶業的差異,故往生分有四土之殊,蓮位有九品之設,現在略略來說明。
先明四土,次明九品。
1四土往生(約四教說明):若執持名号,未能斷除見思惑,帶業往生者,隻能生到同居淨土,見化身彌陀,聞生滅三十七道品,悟偏空佛性,此藏教所攝。
又随其往生者信心的深淺,願力的大小,功行之勤怠,其中分為三輩九品,若持名至事一心不亂,見思惑,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見劣應身彌陀,聞無生三十七道品,悟真空佛性,此屬通教。
若念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能生到實報莊嚴淨土,亦得分證常寂光土,見勝應身彌陀,聞無量三十七道品,悟但中佛性,此别教所攝。
若無明俱斷盡,則生究竟常寂光淨土,見法身彌陀,聞無作三十七道品,悟圓中佛性,此是圓教所攝。
(明四土往生竟) 2九品往生:九品即上、中、下三品。
每品各再分三:謂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最上三品的往生者,是宏智大悲的菩薩中三品的往生者,乃斷惑證真的聖衆下三品的往生者,則是帶業的凡夫。
若細論之:上上品即等覺菩薩上中品為登地菩薩上下品為地前權教菩薩中上品為緣覺聖者中中品為阿羅漢聖者中下品為初、二、三果的聲聞衆下上品為國王大臣發心出家,俱足衆戒,讀誦大乘經典,修一切福德者下中品為一般俱深信願的念佛者下下品為造了五逆十惡,應堕三惡道的罪人,忽然聽著善知識的開導,頓起信心,發願念至一心不亂者之往生。
(明九品往生竟) 次明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依蓮華托質,永不退堕人間。
二、行不退:三界的見思既落,塵沙亦破,得生方便土,進趨極果,永不退堕同居。
三、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此雲: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極果之智)。
更有究竟不退:謂不論定心、散心、信心、不信心等,但念彌陀一聲,或經耳根,雖是不能現世即生,在于千萬年劫後,畢竟因斯功德,能得度脫而得往生。
這猶如人們腹裡貯藏著金剛,決定不能消除,念佛功德,亦複如是! 綜上所說,因衆生的根機有利鈍,業有輕重,行有深淺的殊異,故報亦有優劣位有高下,才有四土之分,蓮有九品之異,然既能得往生,不論任何即永久不退轉,而成就究竟圓滿菩提。
雖然是帶業的往生,既至同居土,則證位不退,由此可至一生補處的佛位。
若能一到同居淨土,即可進生于上三土。
一證位不退,即可圓證三不退。
可知生到安樂刹,則就是無事不辦,無行不圓,如斯的勝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這若不是彌陀願力,焉有如斯不可思議之功德,願大家依教奉行!發願念佛才不負如來一片大悲真實的老婆心。
(明論用竟) (五)判教:判是判别,教是教相。
聖人所遺留之言曰教,分别一代聖教的次第曰相。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集為三藏十二部。
其中大小乘、權實教,頓、漸、偏、圓之理,各各互陳,如果不一一判别,則怎能知道此經所诠的教理,是頓、是漸、或大、或小,這不免有混濫經旨之虞,所以論用後,必須判教。
我祖天台大師,特具手眼,以通别五時,兩種四教,判釋如來一代教化的大綱,使研究佛理的學者們,方便容易深入法海,是有很多幫助而有益的。
五時八教的詳細請閱拙著般若心經要釋附錄。
然,本經在五時中,究竟是屬何時?于八教中是屬何教所攝?這更需要知道!蓋華嚴時是世尊初成道,為諸法身大士,宣說圓頓的法門,這是單獨針對大乘之根機,雖有小乘人在座,如聾若啞不知所以,而本經專為五濁衆生念佛求生安養而說,是以一切有情為對象,三根普被的妙法門,非華嚴時所收攝若阿含時,則專談小乘法,而本經是說彌陀依正功德,往生不退,究竟成佛的妙旨,亦不能攝入為阿含時若說般若時,則獨談菩薩法,而此經不論任何人,更不擇何類的有情,能夠一心念佛,都可以得到往生,這更非般若時可以收攝法華時乃開權顯實,直下開示佛之知見,而此經專示持名,亦不是法華時所收又涅槃:即如來欲入般涅槃,中夜寂靜中的最後顧囑,而此經亦非是時說。
然非上說四時所收,則就是在方等時所說,這是無疑明顯的。
方等是可通初後,因彌陀一經是圓頓的妙理,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前承華嚴,後通法華,所以應當判為屬通方等時攝,最為圓融的。
于化儀四教中屬頓教,非頓教部攝,是漸時非漸教,雖是攝在方等時說,而所說之理,無漸教相,有秘密咒(往生咒),無秘密相,是決定教(念佛決定往生),而非不定教。
于化法四教中是收攝藏、通、别的三根,歸入圓教,其中的義理正屬圓教。
約味:方等則屬生酥,但本經所說俱足含有圓教之理,故應以大乘生酥為教相。
複次當知:本經雖是屬于方等,但義理實際诠入圓教,非由漸教曆進别教的法門,正是融漸歸圓的妙理,無妨說是生酥毒發,味同醍醐。
于是判以‘生酥毒發有上醍醐诠圓\’為教相,最為合理,唯異與法華無上醍醐純圓獨妙而已!(釋五重玄義竟) 本 經│&hellip釋名。
此經以單人立名。
五│&hellip顯體。
此經以常樂我淨四德為體。
重│&hellip明宗。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
玄│&hellip論用。
此經以往生不退為用。
義│&hellip判教。
此經以大乘生酥為教相。
表 乙二:正解經題 經的題目有通題和别題。
通是相通,别是各别。
佛說阿彌陀這五字是别題,别題所诠之法各有春秋的差異。
經一字為通題,乃全藏一切的聖典悉皆稱經。
現在把經題用分釋、合釋,二種來講解:分釋—即将經題六字分開講釋。
初、佛,二、說,三、阿彌陀,四、經。
1先講佛字,我們學佛人對此佛字的意義,必須要弄個明白,今略約事、理、因、果四種釋之: 約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号,可是現在所說的,非是他方的佛陀,專指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
約理:佛是梵語,完全應稱佛陀,因為我國好略,單稱為佛。
梵語佛陀,譯為覺者,其實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的。
覺、是覺悟,者就是人,合之稱為覺悟的人。
何故不譯為‘覺人\’而譯為‘覺者?’因為\‘人’的範圍比較小,‘者\’的範圍來得大,‘者\’字可以概括人類以外的一切有情,經雲:‘凡有心(知覺)者皆能作佛。
’如譯為覺人,則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有知覺的它們,是不是就不能成佛!這與佛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的理論是會發生矛盾的。
如說不妨礙它們的成佛,那末,以龍身成佛的衆生—如龍女八歲成佛,就應該稱它為覺龍了!或者以×身×身……而成佛的衆生亦當一一依其原有的身份而稱它為覺×覺×……了嗎!?那未免太不成體統了!因此,故譯為覺者,而不譯為覺人。
佛陀到底覺些什麼?即是覺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實相罷了!它将宇宙人生的内容觀察的非常清楚,洞徹的非常明白,但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究竟是什麼一回事?老實說:就是緣起性空!此為佛陀觀察宇宙人生的一種正确結論。
一切有情迷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妄認宇宙萬有的現象為實法,四大假合的幻軀為實我,處處迷戀取著,胡鬧一場,佛陀覺悟了這些道理,而不被所迷,故稱他為覺者。
同時也可說是覺悟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衆生迷昧不了三界火宅,衆苦充滿,認苦為樂不了萬有緣生全體是空,認假作真不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常計常不了四大皆空,本無有我,無我計我于中颠倒是非。
這些虛妄從無始來,一向為衆生迷夢不醒者,竟一旦被佛陀明明白白地看穿了—覺悟宇宙萬有,人生一切不過如此!佛陀的覺悟可說是突破人生迷團,揭穿宇宙秘密,這就是被稱為覺者的理由。
按覺的意義有三: 一、自覺:外而覺悟一切諸法幻化無常等如上所說,内而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常住佛性。
二、覺他:就是以先覺覺後覺的意思衆生不能解脫,就因為無有覺悟。
佛陀不忍自己解脫安樂而坐視著沉淪苦海裡受苦的一群癡迷衆生而不顧!所以将自己所覺悟的道理一一啟示他們,積極展開救濟活動,要使大地衆生一同覺悟起來!而獲到解脫安樂。
三、覺滿:在自覺覺他的兩種功德都做到究竟圓滿—自覺慧滿覺他福滿。
自覺慧滿者,由最初發菩提心依本覺理起始覺智,依智斷惑,先斷見思,次斷塵沙,終斷無明,三惑圓斷,三智圓證,覺至一心本源,智慧圓滿,此為自覺慧滿。
覺他福滿者,從自覺後,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經三祇劫,廣修六度萬行,普遍開覺法界有情,功德圓滿,此為覺他福滿。
自覺,覺他福慧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具,名之曰佛。
現在舉釋迦世尊為實例來說:從出家至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為自覺從初轉*輪至涅槃前于中四十九年之說法為覺他直至應緣既畢鶴林示寂為覺滿。
自覺是異凡夫之迷而不覺,則超六凡法界覺他是異二乘之自覺,則超聲聞法界覺滿是異菩薩之分證,則超菩薩法界。
總之!約佛陀的自證說就是自覺約佛陀的化他說就是覺他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到徹底就是覺滿。
自覺是就理智(覺悟)
蓋念佛,有實相、觀像、觀想、持名,四種不同,然而一一功行成就即皆生淨土。
其中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極為容易,實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義中的無上了義!圓頓中的最極圓頓!本經所明持名之行,我們能實行放下一切,發心念佛,無分晝夜,不論閑忙,隻以六字洪名執持不忘,自然而然能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得蒙佛接引,決定往生。
如果念心不真切,泛爾稱名,則不得往生,雖是不得生,亦可能種植未來成佛的善根,故雲:‘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
’講到這裡,隻求行者信念要堅固,不為一切外道邪魔所誘惑,或毀謗而失道心所發大願要牢強,莫為逆境所動而退願不可為困苦而退願莫為名利而退願所持念佛要專切,不以艱難而不念不以事牽而不念不以災患而不念。
由此則知信願行為往生的要素、更是本經之宗要,願學者研讨之!(明宗竟) (四)論用:精說曰論,用、是功用、力用,修成效果曰功,充足應用曰力。
一切經典若無勝用,則是徒勞修行,誰肯苦心而為!所以在明宗之後,必須論用。
一切諸經有各各的功用不同,如楞嚴:以‘離愛得脫\’為用,般若心經:以‘度苦破妄\’為用。
然本經,以何為用?是以‘往生不退\’為用。
本經文雲:‘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先來說明往生,次說明不退。
因為念佛的行人,有勤惰、定散、事理、迷悟、帶業、不帶業的差異,故往生分有四土之殊,蓮位有九品之設,現在略略來說明。
先明四土,次明九品。
1四土往生(約四教說明):若執持名号,未能斷除見思惑,帶業往生者,隻能生到同居淨土,見化身彌陀,聞生滅三十七道品,悟偏空佛性,此藏教所攝。
又随其往生者信心的深淺,願力的大小,功行之勤怠,其中分為三輩九品,若持名至事一心不亂,見思惑,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見劣應身彌陀,聞無生三十七道品,悟真空佛性,此屬通教。
若念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能生到實報莊嚴淨土,亦得分證常寂光土,見勝應身彌陀,聞無量三十七道品,悟但中佛性,此别教所攝。
若無明俱斷盡,則生究竟常寂光淨土,見法身彌陀,聞無作三十七道品,悟圓中佛性,此是圓教所攝。
(明四土往生竟) 2九品往生:九品即上、中、下三品。
每品各再分三:謂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最上三品的往生者,是宏智大悲的菩薩中三品的往生者,乃斷惑證真的聖衆下三品的往生者,則是帶業的凡夫。
若細論之:上上品即等覺菩薩上中品為登地菩薩上下品為地前權教菩薩中上品為緣覺聖者中中品為阿羅漢聖者中下品為初、二、三果的聲聞衆下上品為國王大臣發心出家,俱足衆戒,讀誦大乘經典,修一切福德者下中品為一般俱深信願的念佛者下下品為造了五逆十惡,應堕三惡道的罪人,忽然聽著善知識的開導,頓起信心,發願念至一心不亂者之往生。
(明九品往生竟) 次明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依蓮華托質,永不退堕人間。
二、行不退:三界的見思既落,塵沙亦破,得生方便土,進趨極果,永不退堕同居。
三、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此雲: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極果之智)。
更有究竟不退:謂不論定心、散心、信心、不信心等,但念彌陀一聲,或經耳根,雖是不能現世即生,在于千萬年劫後,畢竟因斯功德,能得度脫而得往生。
這猶如人們腹裡貯藏著金剛,決定不能消除,念佛功德,亦複如是! 綜上所說,因衆生的根機有利鈍,業有輕重,行有深淺的殊異,故報亦有優劣位有高下,才有四土之分,蓮有九品之異,然既能得往生,不論任何即永久不退轉,而成就究竟圓滿菩提。
雖然是帶業的往生,既至同居土,則證位不退,由此可至一生補處的佛位。
若能一到同居淨土,即可進生于上三土。
一證位不退,即可圓證三不退。
可知生到安樂刹,則就是無事不辦,無行不圓,如斯的勝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這若不是彌陀願力,焉有如斯不可思議之功德,願大家依教奉行!發願念佛才不負如來一片大悲真實的老婆心。
(明論用竟) (五)判教:判是判别,教是教相。
聖人所遺留之言曰教,分别一代聖教的次第曰相。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集為三藏十二部。
其中大小乘、權實教,頓、漸、偏、圓之理,各各互陳,如果不一一判别,則怎能知道此經所诠的教理,是頓、是漸、或大、或小,這不免有混濫經旨之虞,所以論用後,必須判教。
我祖天台大師,特具手眼,以通别五時,兩種四教,判釋如來一代教化的大綱,使研究佛理的學者們,方便容易深入法海,是有很多幫助而有益的。
五時八教的詳細請閱拙著般若心經要釋附錄。
然,本經在五時中,究竟是屬何時?于八教中是屬何教所攝?這更需要知道!蓋華嚴時是世尊初成道,為諸法身大士,宣說圓頓的法門,這是單獨針對大乘之根機,雖有小乘人在座,如聾若啞不知所以,而本經專為五濁衆生念佛求生安養而說,是以一切有情為對象,三根普被的妙法門,非華嚴時所收攝若阿含時,則專談小乘法,而本經是說彌陀依正功德,往生不退,究竟成佛的妙旨,亦不能攝入為阿含時若說般若時,則獨談菩薩法,而此經不論任何人,更不擇何類的有情,能夠一心念佛,都可以得到往生,這更非般若時可以收攝法華時乃開權顯實,直下開示佛之知見,而此經專示持名,亦不是法華時所收又涅槃:即如來欲入般涅槃,中夜寂靜中的最後顧囑,而此經亦非是時說。
然非上說四時所收,則就是在方等時所說,這是無疑明顯的。
方等是可通初後,因彌陀一經是圓頓的妙理,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前承華嚴,後通法華,所以應當判為屬通方等時攝,最為圓融的。
于化儀四教中屬頓教,非頓教部攝,是漸時非漸教,雖是攝在方等時說,而所說之理,無漸教相,有秘密咒(往生咒),無秘密相,是決定教(念佛決定往生),而非不定教。
于化法四教中是收攝藏、通、别的三根,歸入圓教,其中的義理正屬圓教。
約味:方等則屬生酥,但本經所說俱足含有圓教之理,故應以大乘生酥為教相。
複次當知:本經雖是屬于方等,但義理實際诠入圓教,非由漸教曆進别教的法門,正是融漸歸圓的妙理,無妨說是生酥毒發,味同醍醐。
于是判以‘生酥毒發有上醍醐诠圓\’為教相,最為合理,唯異與法華無上醍醐純圓獨妙而已!(釋五重玄義竟) 本 經│&hellip釋名。
此經以單人立名。
五│&hellip顯體。
此經以常樂我淨四德為體。
重│&hellip明宗。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
玄│&hellip論用。
此經以往生不退為用。
義│&hellip判教。
此經以大乘生酥為教相。
表 乙二:正解經題 經的題目有通題和别題。
通是相通,别是各别。
佛說阿彌陀這五字是别題,别題所诠之法各有春秋的差異。
經一字為通題,乃全藏一切的聖典悉皆稱經。
現在把經題用分釋、合釋,二種來講解:分釋—即将經題六字分開講釋。
初、佛,二、說,三、阿彌陀,四、經。
1先講佛字,我們學佛人對此佛字的意義,必須要弄個明白,今略約事、理、因、果四種釋之: 約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号,可是現在所說的,非是他方的佛陀,專指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
約理:佛是梵語,完全應稱佛陀,因為我國好略,單稱為佛。
梵語佛陀,譯為覺者,其實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的。
覺、是覺悟,者就是人,合之稱為覺悟的人。
何故不譯為‘覺人\’而譯為‘覺者?’因為\‘人’的範圍比較小,‘者\’的範圍來得大,‘者\’字可以概括人類以外的一切有情,經雲:‘凡有心(知覺)者皆能作佛。
’如譯為覺人,則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有知覺的它們,是不是就不能成佛!這與佛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的理論是會發生矛盾的。
如說不妨礙它們的成佛,那末,以龍身成佛的衆生—如龍女八歲成佛,就應該稱它為覺龍了!或者以×身×身……而成佛的衆生亦當一一依其原有的身份而稱它為覺×覺×……了嗎!?那未免太不成體統了!因此,故譯為覺者,而不譯為覺人。
佛陀到底覺些什麼?即是覺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實相罷了!它将宇宙人生的内容觀察的非常清楚,洞徹的非常明白,但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究竟是什麼一回事?老實說:就是緣起性空!此為佛陀觀察宇宙人生的一種正确結論。
一切有情迷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妄認宇宙萬有的現象為實法,四大假合的幻軀為實我,處處迷戀取著,胡鬧一場,佛陀覺悟了這些道理,而不被所迷,故稱他為覺者。
同時也可說是覺悟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衆生迷昧不了三界火宅,衆苦充滿,認苦為樂不了萬有緣生全體是空,認假作真不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常計常不了四大皆空,本無有我,無我計我于中颠倒是非。
這些虛妄從無始來,一向為衆生迷夢不醒者,竟一旦被佛陀明明白白地看穿了—覺悟宇宙萬有,人生一切不過如此!佛陀的覺悟可說是突破人生迷團,揭穿宇宙秘密,這就是被稱為覺者的理由。
按覺的意義有三: 一、自覺:外而覺悟一切諸法幻化無常等如上所說,内而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常住佛性。
二、覺他:就是以先覺覺後覺的意思衆生不能解脫,就因為無有覺悟。
佛陀不忍自己解脫安樂而坐視著沉淪苦海裡受苦的一群癡迷衆生而不顧!所以将自己所覺悟的道理一一啟示他們,積極展開救濟活動,要使大地衆生一同覺悟起來!而獲到解脫安樂。
三、覺滿:在自覺覺他的兩種功德都做到究竟圓滿—自覺慧滿覺他福滿。
自覺慧滿者,由最初發菩提心依本覺理起始覺智,依智斷惑,先斷見思,次斷塵沙,終斷無明,三惑圓斷,三智圓證,覺至一心本源,智慧圓滿,此為自覺慧滿。
覺他福滿者,從自覺後,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經三祇劫,廣修六度萬行,普遍開覺法界有情,功德圓滿,此為覺他福滿。
自覺,覺他福慧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具,名之曰佛。
現在舉釋迦世尊為實例來說:從出家至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為自覺從初轉*輪至涅槃前于中四十九年之說法為覺他直至應緣既畢鶴林示寂為覺滿。
自覺是異凡夫之迷而不覺,則超六凡法界覺他是異二乘之自覺,則超聲聞法界覺滿是異菩薩之分證,則超菩薩法界。
總之!約佛陀的自證說就是自覺約佛陀的化他說就是覺他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到徹底就是覺滿。
自覺是就理智(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