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十

關燈
續生事。

    三劫猶以古來難義也。

    況彼答說通六無畏乎。

     重難雲。

    六無畏說相異三劫雲事甚不可然。

    六無畏中前四無畏于初劫開之。

    癢身二無畏直雖非初劫。

    初劫方便加行心故。

    猶是初劫攝屬也。

    第五無畏全第二劫也。

    第六無畏又第三劫事無異論者乎。

    是以疏解六無畏。

    約前三劫作差降對明也廢立不同其體全同也事分明者乎。

    若爾者三劫通殊異六無畏局心相雲事。

    彼此異因尤不可得者欤。

    又心續生文段寬狹雖及古來異義。

    宗家處處釋分明故。

    通三劫迄無異論者也。

    若爾者何強簡六何畏不為續生答說乎。

    以下言惟廣。

    必不可限三劫文。

    又三劫六無畏中間雖有十地佛果之說。

    以舉益勸修之文案之。

    十地三劫之舉益故。

    不可為别段之文。

    故别不注何答說乎。

    若爾者六無畏六重續生之義分明故。

    以下答心相續句見通六無畏有何相違乎。

    三劫通局事道理證文如别尋。

    故毛舉不遑但至雲三劫通染淨故殊異之義分明也六無畏局淨心故不可雲殊異答者。

    心殊異者思淨心殊異染心之義有此了簡欤。

    其義大不審也。

    百字果品。

    答殊異心(雲雲)然百字果品所說如來三三昧耶普現色身體也。

    彼豈殊異染心之義乎。

    定知以如來功德差别不同名殊異心。

    若爾者三劫六無畏淨心前後别可名殊異心。

    何于六無畏簡殊異之義乎。

    況又三劫通染淨者。

    有所斷妄心故欤。

    若爾者身無畏治四颠倒善無畏治十不善業無我無畏治人我執等。

    能治能治俱舉事不異三劫。

    何雲六無畏唯限淨心乎。

     答。

    自元所答成可局九句随一之心相之句也。

    答心相之句有三節文。

    六十心三劫六無畏也。

    六十心心相答說始故。

    雲此答前問中諸心相句也。

    彼局九句随一雲事分明也。

    雲前問中故若不局随一者。

    中之言何用乎。

    又諸心相之句無用也。

    總答九句此答前問中分可事足。

    況六十心通九句之義更不可有之欤。

    次三劫雲亦是答諸心相。

    亦之言對六十心答心相之言也。

    次六無畏猶是答前心相句猶字起盡對六十心并三劫心相之辭也若爾者至六無畏可忽心相句不局一句乎。

    其上六無畏配九句之問。

    一一答彼問意得事。

    其義尤難得。

    若三劫六無畏其義同以雲可通殊異續生答說者。

    成三問答分齊也。

    何以此所以為可通九句之由乎。

    又如難勢者。

    三劫文通九句欤。

    若爾者雲亦是答諸心相不可雲及心殊異。

    諸心相中可攝心殊異等之故。

    彼心相既局一句者。

    此諸心相何忽兼諸句乎。

    但至住心品總結文者可有二意。

    一彼總結之句故。

    心相言設許通諸句。

    是正配屬九句答說文故可局一句也。

    彼此義門大異也。

    不可雷同。

    二彼諸心相可局一句也。

    住心品所說經諸句。

    多分心相答說故約大都結成也。

    次以下答心續生之言通六無畏雲事甚不可爾疏家釋雖見局離于斷常已上之文。

    宗家依心續生之文十住心時。

    引三劫文下第四住心已上之故。

    雲通三劫之文也。

    六無畏全非住心引證之文之上。

    心續生之次第不一相續。

    其所以者三劫上續生六無畏可為一具心續生答說也。

    然續生之義三劫文绮已終合諸佛大秘密之文畢。

    六無畏又明别段廢立故。

    以下答心相續之标不可被六無畏之條勿論欤。

    況又六無無行者修行升進位得蘇息處事雲有六重也。

    全非顯前後續生故。

    不可成心續之生答也。

     心法色形 自宗意于心法可許色形乎。

    答。

    可許也。

    雨方也。

    若雲許者。

    以色形有無為色心差異。

    若心法存色形。

    六大雜亂色心難分乎。

    是以宗家一處釋。

    自觀我心雖無色無形釋文所顯非雲無色形乎。

    若又依之雲爾者。

    菩提心論中我見自心形如月輪法說置形字。

    心法非存色形乎。

    爾者雨方也。

     答。

    凡心法色形事相之肝心教相之骨目也。

    于自宗者尤可存此義也。

    誠彼顯乘以心為本。

    以色或為所變相分或為緣起技末故色心相别心法不存色形乎。

    自宗意色心自元本有常住而二不二也。

    故于心法可存色形也。

    是以五相成身觀菩提心之時全以自心為月輪形相。

    若心法無色形者。

    何有廣斂卷舍觀乎。

    是以經說月即是心心即是月。

    論釋于内心中觀日月一一邊難勢是顯但至一片者。

    以慮非慮為色心體故。

    雖有色形何濕亂乎。

    色法非慮色形心法緣慮色形故。

    其體更不可亂。

    次宗家釋且破執說故彼釋有我物必見之執。

    為除其執即作空觀非實義釋。

    故不可成難。

     重難雲。

    五大色形設雖凡夫。

    既為眼所見境界。

    于民法之色形者是無見。

    若有色形者。

    依何有此不同乎。

    誠如禦答顯乘于色心存本末義故。

    其體可有勝劣。

    處意色心俱居實際不可雲心法深色法淺。

    俱乍具色形一成可見境一隔可見境事有何故乎。

    況。

    又色法隔礙有對法故。

    互隔礙難融通。

    而心法緣牆壁外事取遠方境無所隔礙。

    是則不具色形故也。

    抑自宗意以色心不二為宗極。

    不地五體上别色心二事依何義邊乎。

    全此法色形之邊雲色緣慮邊雲心具緣慮色則是二分中色法也。

    何彼色外于緣慮之分又存色形乎。

    如所立色心體全别可忘不二一心義乎。

    以心法雖喻月輪。

    全不取色形邊是以秘藏記。

    本來清淨潔白猶如滿月為客塵煩惱所覆弊不得明見喻清淨潔白義故非色形乎潔白者清淨義故。

    但至形如月輪者。

    形者相也。

    心法清淨圓滿相如月輪成他所知邊雲形。

    非色形之義也。

    次至月即是心等之經文者。

    依深秘義葶空上月輪與行者自心不二相即旨。

    故是則别義也。

    今所論于色心而二門雲心法有色形欤尋也。

    色心不二前不及論義欤。

     答。

    自元所答申心法可存色形也。

    今宗意以色以為金治雨部。

    若于心法不許色形者。

    金剛界五佛等可廢色形乎大日經中說淨菩提。

    非表非黃顯色形色心不可得彼遮情說文也。

    自宗意遮情所遮法返表德實相存之大途宗義也。

    若爾者彼青黃等即可為淨菩提心體也。

    是以疏中釋彼文。

    青實相不壞故而亦非非青青實相不壞前菩提心上非存表相乎。

    但至雲色心不二上色形義邊為色緣慮邊為心故心法無色形者。

    色心不二義專心法可存色形道理也。

    其故既一法上色心二邊也。

    彼一法者。

    可有形相欤。

    亦不可有形相乎。

    若雲無形相者。

    何成色法體乎。

    故知色形體上緣慮故。

    緣慮體可有色形雲事。

    若緣慮雲無色形者。

    色法所依本源心法無色相故雲翻顯乘義者。

    自宗意色心俱居實際故。

    全不存本末能所生義。

    何許彼義乎。

    若無本末義者。

    色為體心故可有色形條勿論也。

    若色心終以色形有無為差别者。

    色心終各别不可雲不二體。

    顯密俱談色心不二義。

    顯不二攝相歸性故。

    而二上不二也。

    自宗不二一心上色心故。

    不二上而二也。

    深可思之。

    但秘藏記文釋三解脫門中空解脫門故。

    遮情破執之文。

    全非宗實義。

    次形如月輪會釋不可然。

    形可形質義。

    綴文起盡以形字為實字。

    非色形者。

    不可為實字。

    以清潔義雲形者可成虛字故。

    不順綴文起盡也。

    所诠于自宗有五大之廢立有六大廢立。

    六大廢立。

    色差别為本故開為五大。

    心平等為本故合為識大一。

    若五大之配立時者可存色心五大也。

    若爾者彼五大者色形為體。

    故心五大豈無色形乎。

    雲五大若局色不通心者。

    宗源底五大為本時。

    豈局胎藏一邊可遮金界乎。

    其義更不可有。

    或又立一大。

    是深義故教相難談。

    委可見心月輪秘釋也。

     心月輪秘釋雲(先德禦釋)夫心理離色相。

    色相非心理者。

    可知遮情遣迷之意也。

    非是表德顯密之義。

    色相有二。

    所謂真妄假實是也。

    今所絕離是遮妄假非遮真實。

    言妄假者一心緣起之色相諸識所變之影像。

    言真實者法身法爾之三色性佛性然之四曼色相戲具萬行而一。

    如何。

    不名心理。

    心理亦體六大而具萬種。

    豈有離色相。

    故知即色是心即性是相月外無心。

    心外無月。

    經中已說月即是心心即是月。

    豈非此意。

     沒心實際 三者以沒心實際中今此心實際者。

    約十住心時當何住心乎。

    答。

    可指第七住心也。

    雨方也。

    若雲第七住心者。

    心實際之義專當空性無境之第八之住心。

    何雲指第七乎。

    是以第三劫釋。

    心實際亦複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彼文既以心實際為第八況又于業煩惱解脫等之能治文既極無也。

    所治之心實際尤可一道心若又依之雲爾者。

    以三劫能治之智為三重幻若爾者一道極無俱第三不思議幻以前劫可為所治也。

    爾者雨方也。

     答。

    可指第七住心也。

    前以心沒法中文既居第二劫對寂然界。

    今心實際尤居第三劫可對第二劫也。

    是則明以前前十喻為後後所治之義加之欲離有為無為界全同第三劫離有為無為界之文。

    彼能離第八住心條不及異論欤。

    今文又以有為無為界為心實際。

    可指覺心乘事勿論者乎。

    但至難者。

    心實際言随宜不定也。

    不可局執。

     重難雲。

    心實際言可指第信住其故沒心實際者。

    沈顯乘極理之心也。

    顯乘極理雖第九住心。

    案儀軌等說相。

    以第八住心為顯乘極理蒙驚覺進金剛際之位為第九故儀軌彈顯乘極佛之時。

    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一道清淨指一道為心也。

    且第八住心名一道無為心專依此經文若爾者以沒心實際為所治以于業煩惱解脫等之說極無之文為能治。

    儀軌文見合。

    沒心實際第八住心雲事不及異論者乎。

    且以第三劫心實際亦複不可得文乍許第八。

    今心實際指第七住心雲事。

    前後相違為何故乎。

    今文總以第三劫為能治可雲所治第二劫也。

    能治不思議幻既極無自性心也。

    疏雲如前所說解脫一切業煩惱而業煩惱具依即不思議之幻也故。

    若雲不思議幻通一道心者。

    于業煩惱解脫等文可許通一道心乎。

    其義更不可有之。

    其故雲心實際亦複不可得故極無自性心生也述彼極無位雲解脫一切業煩惱等故。

    若今心實際雲第二劫者。

    彼心實際又可雲第二劫也。

    文勢相順彼此全同故。

    而彼以離有為無為界等之說第八文為心寶際故雲非第二劫者。

    今心實際何忽相違乎。

    加之第二卷疏解舉益勸修之經文。

    行者初觀空性時(乃至)心之實際亦不可得雖解脫一切業煩惱而業煩惱具存此文又全同儀軌說也。

    法愛生無記心沈顯乘極理之位故當一道心。

    此位為所治以極無為能治。

    而所治雲心寶際。

    非全同今文乎。

    以第八為心實際事旁以無異論者乎。

    但至雲于一劫中不可存能所治者。

    初劫十喻當寂然界五喻觀門。

    彼既以湛寂為所治。

    豈非于一劫中存能所治乎。

    故釋雲。

    一者以心沒蘊中欲對治實法故觀此十緣生句如前所說即空之幻是也心沒蘊中者湛寂位也。

    即空幻者指寂然界五喻觀門故。

    故知三重幻或前劫為所治。

    或于一劫中以淺位觀為所治。

    二例俱有之上。

    何以一邊為定量乎。

    且此中十喻望前十喻以一道心為前十喻之義有之。

    斯其良證也。

    次至雲離有為無為異同第三劫離有為無為界文故第八住心可屬能離者。

    大師以彼文證二個住心。

    若第八住心說文。

    所離有為無為界可在第二劫。

    若為第九說文時。

    有為無為界返可指第八也。

    今約為第九引證之邊以第八屬有為無為界也。

    或又三劫相望之時以八九俱為能離對第二劫有為無為界。

    今第九為能治故。

    彼此意殊欤。

    次至雲心實際言随宜不定也者。

    如先甚申。

    雲義理雲文勢谛以全同上。

    心實際言不可相違也。

    爾者不明如何。

     答。

    凡密三重幻大意。

    于大乘觀門存三重不同也。

    彼三重即可約三劫觀門之條勿論也。

    若爾者第三重不思議幻何必局極無除一道心乎。

    是以釋不思議幻。

    今行者于一念淨心中通達如是塵沙四谛。

    空則畢竟不生。

    有則盡其性相。

    中則法體皆常。

    以三法無定相故名為不思議幻不思議三谛專天一宗規模之法門也。

    不思議既以不思議三谛釋之。

    何簡一道心還為此觀門之所治乎。

    但至雲顯乘極理為心實際者。

    顯乘自元自無相寂滅為宗極故。

    諸宗皆談其源底之時。

    無非究竟寂滅。

    諸教絕離密藏本分故。

    沈何宗極理彈指驚覺可令超密乘也。

    儀軌文約諸宗言之。

    三乘一乘極位齊可存之也。

    是以般若寺釋判三乘極究竟佛。

    沈顯乘極理佛故。

    極無果佛又彼位可存之條勿論也。

    然宗家以心續生次第判十住心時。

    四家大乘各為續生心品故。

    以極無自性心且置顯密中間以顯乘果佛為一道心也。

    是則明續生次第一往判文也。

    而今三重幻既三劫觀門故。

    不思議所治專可在第二劫也。

    但至心實際言不可相違者。

    可有二意。

    一彼雲轉生極無自性心故以第八為。

    心實際。

    今三劫相望故心實際位異彼。

    故通途此義也。

    一義雲(師主禦案立)彼心實際可雲指第二劫也。

    以當段文茂之。

    心實際者留有為無為界心品也。

    其故簡有為着無為心雲有為無為界也。

    存有為無為之差别故。

    而離有為無為界既第八住心也。

    有通第九欤論。

    雲非第八義會無之故。

    若爾者今文以有為無為界乍定沒實際。

    彼文何忽以離彼之心品又雲心實際乎。

    故知心實際亦複不可得等者。

    以極無對第二劫述轉生義也。

    三劫相望釋文故。

    未必于一劫中可雲論轉生。

    次至舉益勸修文者。

    彼又行者觀空性時者。

    可指第二劫也。

    彼文大旨明初入信解地義。

    彼由漸作初觀空性等之釋也。

    初入信解地位既釋名度三大阿僧祇故。

    第三劫心也。

    成彼所治空性觀可在第二劫也。

    其故初入信解地既第三劫位也。

    明入彼信解地由漸雲沈法愛生地钫心。

    當第三劫所治妄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