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十

關燈
通餘尊乎。

    三十七尊住心城之故。

    可知真言門不本門宗旨故。

    住自心本具三十七尊之三摩地雲名菩提心也。

    此能住菩提心可為金剛蒴埵也。

    普賢大菩提心等者。

    所住體故可本有三十七尊也。

    次瑜伽四地中勝解行地前三十心也雲事。

    凡地前位有無一個尋也。

    然宗建立。

    地前定生死所殖善強不為位。

    初地為位故。

    位初可初地也。

    凡位者清涼釋雲。

    聖人大寶為位(雲雲)生死所殖善凡位也。

    何雲聖人大寶乎。

    又有漏微善不可雲大寶欤。

    故知瑜伽四地且順常途廢立欤。

    今十六生深秘地位故不可順常途。

    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自當證知也釋。

    以十六大聖合深秘十地。

    又十地名信解行地。

    是地前不立位良證也。

    其故信二信解行三賢也。

    信賢功德悉收十地故雲依解行地也。

    若爾十地所攝功德開立勝解行地欤。

    次心要以五忍配五方事。

    如是配當一邊不定。

    顯義門多端一往施設也。

    自本開十地功德立勝解行地存申上。

    伏忍即初地功德意得故。

    如仁王經顯相不可雲有地前。

    若是為定量者。

    以前所論金薩地前地上也。

    王菩薩以後為地上所共許也。

    如今彼義門又不一定法門頗錯濫欤。

    況又以見惑未除之文為金薩地前堅證。

    王菩薩除見惑東方四菩薩皆在。

    地前于地前可斷見惑乎。

    次至問法身贊者。

    于黑月雲見月輪形。

    是指生死所殖之善欤。

    未雲金薩位故非難乎。

    雲勝解行地故雲當地前勝解行地者。

    會釋先立顯畢。

    次至見惑未除之釋者。

    付此文古來有數會通。

    一雲。

    見惑者無明同體見惑也。

    非常見惑(雲雲)一雲。

    根本無明雲見惑也。

    釋論見一處住地為無明名故。

    四住地中見一處住地三界見惑也。

    無明名同彼邊雲見惑。

    頓斷四住地先德釋可引作證。

    此等義皆有難。

    先無明同體見惑者天一家所立欤。

    今宗強不可依用此義。

    設許其義。

    彼見惑天意初住斷之。

    今宗初地菩薩豈不斷之乎。

    可雲今宗初地天初住淺近也乎。

    次根本無明事。

    根本無明佛果所斷故。

    以非因人所斷之義成此義欤。

    而今文薩埵位見惑未除之故。

    不能引化一切衆生故。

    入王菩薩三摩地雲可引化衆生也。

    見惑既作引化障。

    王菩薩位可除之條勿論也。

    若以佛果障雲見惑者。

    十六大菩薩位終不可有衆生引化義欤。

    又以前淺難勢如前。

     私一義雲。

    十六大菩薩從身流出聖衆故。

    不可有一法未滿人條既定其上舉一邊一邊功德說次第生起時。

    金剛薩埵表本有功德故。

    以未斷惑義表其德。

    五秘密三摩地深示此意也。

    故以五菩薩四攝法顯引化從生義時。

    踐前釋其生起也。

    是則行者同金剛薩埵位時悟見惑理無幫不蒙彼系縛。

    非可滿四攝之行。

    金剛薩埵自證圓極位王菩薩以後向下方便出利他行也。

    自證表未斷惑之義。

    見惑未除為由歎王菩薩德。

    餘菩薩又有此例。

    凡今宗诠要以住本覺為最初發心。

    住心覺究竟果故。

    初地即極道理專在此處也。

    所诠衆生生死執着深故。

    适逢知識教時有舍生死欲可求涅槃之執。

    顯教随彼執情以無生死之處為涅槃。

    還一心本源生死永可舍道理教之。

    不示自心即佛旨不得即身成佛益也。

    真言一家挫生死當體教遮那全體也時。

    凡情頓難除故。

    猶有生佛異執求悉地凝三密行雲地前生死所殖善。

    依此熏修力忽然生自心即佛之深信為初發心位。

    發心者于教生深固信之位故。

    自此前有生佛異執故。

    未生深固信也。

    此自心即佛信者。

    無始曠劫迷人直為佛體信故。

    其信徹本覺也故地前拟釋論因位始覺。

    初地所還同本覺之位也。

    故金剛薩埵五秘密三摩地也。

    以欲角愛慢為四親近。

    是即表迷人相也。

    金薩還同本覺位。

    自證此圓極。

    王菩薩以下果後之方便向化他門應用也。

    十六大生自元開如來功德故。

    以自證化他功德為十六大生位也。

    若爾者見惑未除者表全未斷之義也。

    如諸教見惑未除人雲具縛。

    然又非常沒凡夫。

    故雲證薩埵正位也。

    五相成身初立通達心。

    本有菩提心也。

    可思之。

    處通達心不可雲常沒凡夫。

    驚覺顯乘極佛所授法門故又不可雲修生位。

    喻輕霧中月輪。

    有修菩提心前故。

    秘經說愛染三摩地雲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

    深義更問。

    薩埵愛染同體異名也。

     複越一劫 經複越一劫升住此地所言一劫者可雲第三極細妄執也乎。

    答。

    依一義者可爾也。

    雨方也。

    若雲第三之一劫也者。

    三劫之說段既畢有十地文。

    其上雲複趣一劫。

    以第四微細妄執非雲一劫乎。

    複字起盡專顯此意也。

    若又依之雲爾者。

    疏解此文。

    複越百六十心一重細惑名度三大阿僧祇劫也既雲雲三劫。

    何雲三劫外别妄執乎。

     答。

    可答三劫也。

    經文。

    升住此地之益。

    既雲信解地。

    信解地即十地也。

    此豈非斷三妄得十地義乎。

    加之疏以此位為極無自性心。

    極無所度之妄執非第三劫何乎。

    且一邊令出釋文分明也。

    但至一邊者。

    上雖明十地。

    今舉益勸修文故。

    其意頗異欤。

    凡越第三劫。

    得十地。

    越微細妄執得佛果。

    明二重益也。

    依之宗家釋解此文。

    越三妄執越三阿僧祇劫是則十地究竟也(複越一切升住此地)過此修上上方便心斷微細妄執至佛果故經曰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此釋無異論者乎。

     重難雲。

    三妄外立微細妄執。

    宗家釋分明也。

    上雲越三妄執下雲過此修上上方便心斷微主故。

    若今複起一劫非第四微細妄執之說文。

    依何經文設斷微細妄執釋乎。

    且故經曰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合經微細妄執釋雲依今經文事分明者欤。

    況又于第三劫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煩惱業壽種除釋既畢。

    今又舉第三劫非重言無用乎。

    但以今文為一重舉益勸修事難思。

    三劫舉益勸修義第三劫初複次真言門修行菩薩行(乃至)皆悉成就文明之畢。

    疏釋彼文。

    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欲令見聞者信樂尊重故先歎其功德耳信樂尊得言尤舉三劫能越益何爾舉之乎。

    十地段畢其上雲舉益勸修。

    無争局旨果雲事。

    但初入此信解地者。

    信解言通因果中。

    佛果信解初入故雲初入信解何過乎。

    故經。

    一切智信解地此豈今信解非顯一切智也乎。

    若如答成二重舉益勸修。

    可雲信解地與一切智。

    而雲标果因次第釋因果次第也者。

    非标釋文句雜亂乎。

    次舉極無自性心事。

    一段大旨為明佛果益也。

    故欲明行十地至佛果先舉因滿之極無也。

    故此義以地上二劫義可成也。

    今一段釋全同第六卷八地三昧之文。

    故知行者初觀空性時等者第八地極無自性心因滿也。

    此上以上上方便心斷微細妄執至佛果雲複越一劫升住此地也。

    升住此地若非佛果。

    此四分之一者指何乎。

    此目近詞也。

    四分之一佛果鄰次不舉之者。

    不可雲此四分之一。

    故又宗家釋今一段也雲事所不共許也。

    彼釋标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至是則十地究竟也經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釋也。

    過此修上上方便心以下當處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釋也牒文合經分明也。

    不可雲彼釋一向此一段釋。

    若爾者過此修上上方便心已下釋當此一段釋。

    故全非二重舉益也。

    次至名度三大阿僧祇也釋者。

    自本三妄四妄開合不同也。

    開佛果一障(或通十地)為四妄細論門也。

    若總相粗論日三妄盡諸惑故雲名度三大等也。

    退考微細妄執說文。

    非無疏釋起盡。

    疏釋一二三四五再數經文。

    由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心等五根本。

    五重再數成百六十心。

    彼百六十心開粗極細三重為三妄執。

    故知三妄外有能生根本無明。

    粗論時此無明種子屬五根本别不開故。

    以三妄盡諸惑也。

    是即順常途之義也。

    細論日無明能生種子故别開之。

    名微細妄執也。

    故知由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釋專顯四妄之義雲事。

    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者合門釋即順常途談也。

    抑舉益勸修初是故智者當思惟者勸何思惟乎。

    上文我一切諸有所說皆依此而得可令思惟彼文意也。

    而彼文皆依此意因根二句也。

    疏釋種子及生育因緣是也。

    而得真當究竟句。

    故知指彼所得之果雲是故智者當思惟也雲事。

    若爾者非勸初地益思惟之文。

     答。

    可第三劫答申意。

    專依地前三劫起盡兼依初入此信解地文也。

    先依地前三劫起盡者疏家宗家處處釋并極無自性心初地見釋文等如常。

    若爾者行者初觀空性時等。

    第八住心沒心實際位也。

    轉生極無自性心初地位也。

    故至此不思義地不思議地是十地通名也。

    不可局因滿故。

    雙乃名真離二乘地上經說初地淨菩提心。

    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何彼文雲因滿乎。

    此圹文既初地一段若明佛果益者。

    往往舉初地何用乎。

    故知明二重益條無異論者也。

    次安入此信解地文信解地稱通佛果欤事一個尋也。

    何以未定義為下地立其義乎。

    設又許通佛果。

    信解終也。

    何雲初入乎。

    帝以不應道理乎。

    但秘記事釋二重舉益事專依當處文也。

    其中初重越三劫得十地故同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之經文。

    标彼經詞作釋也。

    非牒詞故不可雲上下别段釋。

    若牒詞尤可置者字也。

    但十地究竟者。

    密教橫義故實尋究竟雲十既雲越三妄執。

    重雲斷微細妄執。

    三妄外立微細妄執分明也。

    承名度三大阿僧祇劫釋何設此釋乎。

    次至雲三妄斷義第三劫釋既畢者。

    如先成。

    故今舉益勸修文故。

    經意别也。

    然第三劫經文正無三妄斷說。

    今出疏釋也。

    今至法勸益修文雲複越一劫。

    正說越第三劫義倫顯先第三劫經文可有此說也。

    是即經文巧妙也。

    次第三劫初經文明得益雲事。

    彼為令見聞者信樂尊重也。

    未必得益故。

    經初安彼文。

    得益尤可在三劫說後也。

    次四妄起盡事。

    答幹殊存四妄義。

    由有無明文非合四妄說之故。

    全非難者起盡。

    至一生度此三妄執之文者。

    得此佛惠初心既初地淨菩提心也。

    宗家釋分明故。

    若爾指彼位雲一生成佛故。

    雲一生成佛可初地位也。

    何為合四妄證乎。

    次是故智者當思惟等文事得益存二重上。

    種子生育因緣可通地前地上也。

    于地前地上各存三句事。

    是又一段所存也。

    次複越一劫複字事對前二劫也。

    得初地益事近雖在第三劫。

    兼通初二劫故。

    以複字顯三妄齊越得初地益也。

    故宗家釋。

    越三妄執十地究竟況又如前成倫顯第三劫妄執斷義故置複字也。

    意可說起諸戲論複越一劫等虛空等。

    經文讓今文略彼句故。

    今置複字也。

    次此四分之定此字事可指升住此地也。

    疏釋就前三句義中者當此字釋。

    三句者指信解行地觀察三心之文故。

    于十地三句開佛地故。

    雲此四分之一也。

    次八地三昧道事。

    疏自設會釋雲。

    付今此經宗從初地得大空三昧。

    如上八地三昧道者約教道法門說(雲雲)疏本意可初地故。

    還答者潤色也。

    次至雲總說别說釋文逆次也者。

    總别二段釋順逆随宜不定也。

    如彼釋論妄染熏習門釋者。

    總說段無明妄心境界次第也。

    别說段境界妄心無明次第也。

    是其的據也。

     第九驚覺 以蒙佛教授故轉生極無自性心爾者極無自性心蒙諸佛之教授可有起秘密心之義乎。

    答。

    可有其義也。

    雨方也若雲有其義者。

    凡論驚覺事專可在沈空之位。

    是故第八住心觀空性無境故。

    尤可驚覺之。

    然極無心無此義。

    須驚覺何用乎。

    是以宗家釋驚于一道。

    彈指覺無為于未極若又依之雲爾者。

    大師一處釋。

    法界非極蒙警忽進此豈非驚覺極無乎。

     答。

    自本所答申可有其義也。

    凡諸乘雖殊。

    以無相一心為極理。

    顯家通滿義相也。

    何驚之不令開無盡莊嚴之已有乎。

    若爾才何住心悉可有驚覺之義也。

    依之宗家舉五處驚覺之文中。

    大日金剛守護之三經第九引證文也。

    加之儀軌一道清淨心非第九住心乎(但一義也)且一邊令出宗家釋分明也。

    但至一邊者。

    沈空之義何局第八乎。

    第八有驚覺事所不遮申也。

     重難雲。

    開宗空處處釋案住心續生之義。

    驚覺第八一道心以進秘密心之心為第九極無自性心是以住心論第九雲。

    歸路五百由旬。

    此心即都亭。

    都亭非常。

    舍。

    随緣忽遷移無定處。

    是故無自性。

    諸法無自性故。

    去卑取尊故。

    有真如受熏之極唱勝義無性之秘告是釋極無自性心得名釋也之極唱極字。

    釋勝義無性無自性釋若爾者都亭指第八住心。

    以去卑取尊之位為第九既以趣秘密心取尊。

    何此上又有驚覺之義乎。

    況極無自性名字即超顯乘位故非雲勝義無性之秘告乎。

    次又驚一道于彈指覺無為于未極。

    等空之心于是始起。

    寂滅之果還為因。

    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

    于所秘心初心此釋雙以第八一道無為心為所驚覺之體其上所起等空心為第九住心。

    此位釋于後秘心初心為三句中因句。

    極無心即秘密初心也。

    依何蒙驚乎。

    凡驚覺者留顯乘極理驚覺令起秘密心也。

    既起秘密心畢。

    可有知識教道。

    不可雲驚覺者也。

    以之思于第九住心往往引驚覺文。

    是則為顯取蒙驚進心為極無自性心之義也得又雲。

    又極無自性心明真如法身蒙驚覺緣力更進金剛際此釋又真如法身者。

    指第八住心。

    蒙驚覺緣力進金剛際為極無自性心此上廣引金剛頂經驚覺之文。

    若以極無為所驚之體者。

    略真如法身之句明字可安極無上也。

    既極無下置明字。

    可知格無自性心标句也。

    若爾者以蒙驚覺之。

    緣進金剛際之體名極無之條無異論者也。

    以此擠見第九住心舉所驚之體何皆指第八住心也。

    但至雲極無自性心既如常花嚴教也住顯極果豈無驚覺乎者。

    十住心立教明以續生之次第為本故顯乘人回入密乘義為八九十三個住心也。

    故于顯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