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十

關燈
寶珠譬喻 統論三劫始終作寶珠譬喻為十住心具有将如何。

    答。

    可具有也。

    雨方也。

    若雲具有者。

    三劫六無畏述如常教相也。

    何攝第十住心乎。

    又如雲越世間三妄報出世間心生。

    三劫心局出世。

    争入世間三種之住心乎。

    依之宗家以三劫之文唯引證第四以上六個住心。

    若又依之雲爾者。

    三劫六無畏開合之不同也。

    六無畏既通世間。

    三劫何局出世乎。

    又以第三劫标句證第十住心。

    若爾可通十住心如何。

     答。

    依文顯相局出世。

    搜深意可通十住心也。

    凡束一切之妄執收三劫。

    以彼能越之心為心續生。

    若爾設雖一毫之微善。

    可成三妄能越之心。

    何非三劫能越之攝乎。

    雖然經顯相三妄能起之淨心有漏無漏之二位中。

    約無漏三劫之說相來也。

    故寶珠譬論始舉瓦礫無異喻(第一住心)有八心萌動之說(第二三住心)終極無心之後明生在佛家之義。

    十住心具在之旨誠以分明也。

    且一片難勢其理顯然也。

    但至一邊者。

    且約顯相之一途。

    如是成申者禦難更無相違。

    無過可答申也。

     此論義今題可答十住心具有條勿論也。

    其旨如愚草等三劫十住心寬狹事今尋至要也。

    故雲統論三劫始終作寶珠之譬喻故。

    此尋來也。

    故于問題可有用意也。

    今題三劫設局出世淨心。

    思譬喻十住心具有故。

    答通十住心。

    以三劫狹難。

    問答所存可同故。

    論認可違也。

    故題三劫。

    十住心具有欤可作也。

    譬喻雲無十住心義不可有也。

    雲三劫十住心具有義。

    宗家禦意以十心三劫十地六無畏文為心續生答說。

    依心續生之文立十住心。

    然三劫說文終釋雲。

    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

    綿為開示淨菩提心本末因緣。

    若衣常途法相不得言諸佛不秘密我今釋開衍從淺至深者。

    自八心最初種子心至淨菩提心也。

    然合心續生文。

    可知十心三劫可一段說文雲事。

    何雲以十心之文三劫外各别說也乎。

    又六無畏文約前三劫作差降對明開三劫為六無畏六無畏者第一善無畏以有漏心止十不善業位也。

    是欲界人天乘分齊故可當第二三住心。

    又花嚴經如雲十善業道是人天因及有頂因。

    善無畏可通三界天欤。

    次第二身無畏四身住觀門也。

    是雖聲聞七方便。

    猶有漏位非出世心也。

    第三無我無畏當四一住心。

    第四法無畏當證寂然界。

    此二初劫分齊也。

    第五無畏當第二劫。

    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第三劫極無心也。

    開三劫六無畏既不局出世淨心。

    通有漏位。

    剩第一無畏二三住心見上。

    三劫通十住心之條勿論欤。

    況今文統論三劫始終取寶珠譬喻時。

    譬喻既通十住心。

    定知三劫通十住心雲事。

    若不爾可有法譬不齊過乎。

    又第二劫終上來原始要終。

    自發一毫善以至超度人法有無二障宗極炳着雖轉妙轉深等此居第二劫終舉初後故。

    可約三劫分齊若非一具文。

    何攝各别文段。

    為諸文初後乎。

    一毫善八心歸初種子心可知八心文三劫所攝也雲事。

    凡三劫者宗意無出三妄之惑。

    故知除微塵許妄心可三劫攝雲事。

    然疏雲。

    如八心最初種子心。

    離微塵許心垢時。

    微塵許淨心顯現最初種子豈非妄執能起心乎。

    凡三劫廢立。

    宗意頓越三妄入心真故雖無三妄漸除次位。

    拟諸教漸斷之位顯菩提心功德。

    而最初種子心既雲淨心勢力顯現。

    彼所除貪垢可三妄所攝義勿論也。

    雲開示淨菩提心本末因緣。

    又此意也。

    所诠世間八心許淨菩提心顯現。

    淨菩提心所離妄體可雲三劫所攝也。

    況又今三劫寄齊顯教倍隻時分。

    諸教三祇廢立。

    初僧祇有漏心位也。

    今經三劫何必局無漏乎。

    以此等道理三劫十住心雲其分齊等也。

     重難雲。

    見三劫說文。

    以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句為三動标句。

    局出世淨心之條無異論者也。

    八心文一具說文也雲事無其理。

    若一相續文。

    因殊勝決定說三劫說相可來。

    而中間隔六十心文。

    豈雲一相續文乎。

    其上八心釋以下答心相續。

    六十心雲此答前問中諸心相句也。

    三劫文釋亦是答諸心相及心殊異也。

    九句答說各别也。

    何為一具文乎。

    故三劫文心續生答說雲事。

    未必共許申也。

    若心續生答。

    最初下答心相續義也标可被三劫文也。

    若爾六十心可雲心續生說文乎。

    有中間故。

    彼既不可然。

    定知心相續義也标局八心文不通六十心以下雲事。

    是以十心說文終有心續生合說。

    可思之。

    但至三劫末結釋者。

    取諸佛大秘密義也。

    非答心續生邊欤。

    故彼處除心續生之相句。

    可思之。

    次六無畏事既雲作差降。

    降字所顯顯三劫。

    尚降通有漏心立事欤。

    拟儀外迹義同故。

    雲約三劫等也。

    故結釋。

    三劫六無畏處衆多心相皆是拟仆外迹。

    顯修證深淺此意也。

    次至第二劫釋者。

    是強非舉三劫初後。

    因第二劫文欲作顯密對辨出。

    是以前所舉顯諸心也。

    始一毫善舉三劫始雲事。

    起盡何事乎。

    第三劫終釋又此意也。

    雲菩提心一末。

    定三劫分齊也條理不盡事也。

    又心續生文見事。

    會釋先顯畢。

    設又心續生之答說也。

    續生義廣三劫義狹有何相違乎。

    如答成。

    自第二住心至第九住心八個住心雲三劫所攝欤。

    第一第十三劫外。

    何雲十住心具有乎。

    次離微塵許心垢者。

    三妄能越心也雲事。

    彼以有漏世善除一分心垢過非猶開會雲争菩提心勢力也。

    非三劫直如取出世淨心。

    次最初種子心放淨菩提心。

    可三劫雲事。

    淨菩提心義廣一切心相被寄齊也。

    其中寄齊大小權實之出世之心為三劫說文。

    不可依雲淨雲淨心。

    次顯初僧祇有漏位也雲事。

    時分妄執付三劫成佛顯有顯密不同也。

    妄執斷三重時分斷三僧祇非可同。

    若同之。

    可雲初劫小乘經初僧祇乎。

    故知今經三劫說相以真言行者妄執斷寄顯乘乘所斷妄執說之。

    故非晨分邊也。

    但至雲寶珠譬喻有十住心者。

    一義雲。

    三劫始終可讀也。

    始者世間三種住心終者第十住心也。

    始終非雲三劫。

    私雲。

    始終者此法本末委細明義也。

    若爾者三劫本末具明時明三劫生起由來者。

    世間三種之住心在之。

    雲三劫究竟果。

    第十住心在之也。

     答。

    三劫意廣可通十住心存申意。

    專依當處釋并六無畏釋也。

    今文既統論三劫始終作寶珠譬喻(雲雲)譬喻既通十住心之條不及異論欤。

    若爾者法說三劫始終也。

    何阙十住心乎。

    又以雲始終不可雲三劫外。

    或雲始終或雲本末者。

    皆極其法首尾辭也。

    若雲始終有三劫外者。

    今所明還可除三劫欤。

    更不可有基春義。

    事若爾者。

    三劫始終者三劫事可委細明義。

    又六無畏釋以降字為起盡雲事不可爾。

    差差别義。

    降階降義也。

    意開三劫中階降差别為六無畏故抄釋階降伴次悟證不同此意也。

    若三劫分齊别。

    何雲對明乎。

    對明者。

    三劫六無畏相對作差降明之義也。

    分齊若别。

    何雲對明乎。

    但至雲标越世間三妄執三世間心生三劫說十相故可局出世淨心者。

    自本約說文顯相時。

    付無漏心建立三劫事所不遮申也。

    三劫意廣設有漏世善迄一分有離過之義攝屬初劫也。

    若不爾者當處釋如何通乎。

    次心續生答說可局八心文。

    雲事不可爾。

    以下辭無所簡。

    續生義何局八心乎。

    是以宗家釋雲。

    善無畏三藏曰。

    從此已下十種住心佛答心相續義也(雲雲)若局八心。

    豈雲十種住心乎。

    入心世間三種住心分齊故。

    若爾者心續生答說通三劫文雲事。

    宗家定判欤。

    但至雲中間隔六十心者。

    為明出世淨心先舉十越妄心也。

    例如明八心先說三十外道。

    三十外道非心續生體。

    彼初有已下答心相續句标。

    若爾者以有六十心不可雲非心續生答說。

    但至為心相答者。

    經意多含故兼成心相答。

    故為心相續之答邊讓前标句。

    今釋成心相答邊也。

    三劫亦是答諸心相及心殊異也釋又此意也。

    次三劫結釋非含心續生邊雲事不可爾欤。

    諸佛大秘密者指何物乎。

    是即心續生也。

    若爾以菩提心本末因緣合諸佛秘密文者。

    菩提心本末即心續生條無異論者欤。

    但以續生之句結八心者。

    于結釋有别結總結等義。

    彼且别結八心何過。

    例如釋論廣大末那随文荼說門有四段結彼初段雲已說随文其說決疑門。

    次三劫三祇寄齊故可通有漏位存申意。

    非雲以彼三祇全同今經三劫。

    如顯乘三祇時分盡因行。

    今宗三劫雲可盡有漏無漏諸位也。

    凡攝一妄執為三劫。

    一分有離妄義。

    何非三劫攝乎。

    于有漏心非不許離妄之義。

    最初種子心雲除微塵許心垢故。

    自本能寄齊真言行者以三妄之諸惑照寶聚門。

    寄齊以如常情有見離妄執也。

    故強不賞SU無漏心斷惑。

    故知其所寄齊一分有離妄之義。

    可通有漏無漏諸位也。

    次至雲不可有第一第十住心者。

    第一成淨心生起由漸故。

    可有淨心初。

    義有之。

    為心續生答證此意也。

    故疏雲。

    欲明淨心最初生起由漸先說愚童凡夫違理心可思之。

    又第十住心三劫所得果故猶屬三劫。

    況以第三劫初複次真言門修行皆悉成就之文為第十住心證文。

    何雲第三劫不通第十住心乎。

    次至雲淨心勢力顯現者是開會之說之以種子直非為淨菩提心者。

    自本以開會能寄齊義可意得也。

    十住心淺略深秘可思之。

     十地十六生 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自當證知也爾者可雲以十六大生攝十地盡耶。

    答。

    可爾也。

    雨方也。

    若雲攝盡者。

    十地十六生數既增滅。

    如何攝之乎。

    是以心要釋金剛薩埵之位。

    雖證薩埵正位而見惑未除見惑初地之所斷也。

    而雲見惑未除。

    無争地前也雲事。

    若又依之雲爾者。

    于十地成淺略深秘之義畢。

    以深秘之邊讓十六大生若非十地攝盡者。

    雲何雲自當證知乎。

     答。

    可攝盡也。

    凡十地十六生約雨部地位也。

    其分齊何别乎。

    是以儀軌中。

    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對歡喜地雲十六生。

    其體同也雲事無異論者乎。

    但至難勢者。

    于地位有開合異事不限之。

    何以數我少為奇乎。

    是以金剛三昧經。

    初地菩薩如初日之月。

    第二地菩薩如五日月以十六分之月合十地。

    而以十六分之月喻十六生。

    此豈非攝十地之的據乎。

    次見惑未除者。

    于金薩有本有修生二分。

    約本有邊故不可有相違。

     重難雲。

    十地十六生廢立專任釋文可取其義也。

    菩提心論以月十六分喻十六大生時。

    以合宿際為金剛埵。

    以十五菩薩類初日以後十五日明若爾合宿際光不顯故喻本有也。

    豈以金剛薩埵非唯雲局本有乎。

    若許局本有者。

    地上修生地位故蒴埵位可有地前也。

    加之菩提心論。

    金剛薩埵為本有釋文往往也。

    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衆生有薩埵此豈非金剛薩埵乎。

    又雲。

    一切有情于心質中有一分淨性衆行皆備十六分之一一分淨性者本有菩提心也。

    是類月十六分之一。

    十六大菩薩随一也雲事分事也。

    上雲以十六分月喻十六大菩薩故。

    若爾者非金剛薩埵者。

    指何菩薩可雲一分淨性乎。

    其上案生起次第。

    合宿際為初。

    初日已後明日日漸加合宿際可十六大菩薩初金剛薩埵條無異論者乎。

    又良贲仁王疏雲。

    三藏所持金剛頂瑜伽經明四種地。

    一勝解行地(地前三十心也)二普賢地三大普賢地四普照曜地地有位既金剛頂經所說也。

    十六大生保必局地上乎。

    又不空心要以仁王經五忍配五方。

    伏忍東方信忍南方寂滅忍中方(雲雲)伏忍者地前三十心也。

    是配東方故。

    薩王愛喜愛之四菩薩可雲有地前也。

    又文殊問法身贊雲。

    如黑十五日而見月輪形如是勝解行影現佛形相以勝解行地喻黑月十五日月。

    十五日合宿際也。

    此位法身贊為勝解行地。

    菩提心論類薩埵。

    定知金薩有地前雲事。

    但雖贊薩埵位會釋所存難測。

    金剛薩埵通地前地上中。

    見惑未得雲約地前金薩欤。

    爾地上金薩文何乎。

    心要明十六大生次第生起。

    尤付地上金薩可明其生起。

    何舉地前金薩閣地上金薩續王菩薩明生起乎。

    基個此分十六大生一向不可雲局十地。

    頗不足言會釋也。

    次至自發證知也釋者。

    設金薩雖有地前。

    餘十五菩薩地上雲自當證知。

    有何奇乎。

    次至現世證得歡喜地之儀軌文者。

    十六生中約證位初歡喜地故舉之。

    本必舉十六生初後。

    此明悉地文故。

    專約證位說之也。

    地位位非可雲真言行者悉地也。

     答。

    凡今宗意以東方定發心方。

    以方始配發心旨疏第二十卷釋分明也。

    又以初地五轉之時為發心點。

    三句時為因句是菩提心也。

    金剛薩埵普賢大菩提心體可初地雲事。

    旁以不及異論欤。

    但至令出諸文者。

    先菩提心論料簡事以金薩雲配合宿之際事所不共許也。

    以後起月初之诃為金薩也。

    後起月初者指晦日夜後夜以後也。

    凡以夜屬日時。

    曆道宿曜道以後夜以後屬後日故。

    初雲後起月初也。

    真言家以宿曜道為本故(宿曜經不空所譯也)尤可依此說。

    日日漸加者以初日以後十五夜明為能加。

    可知後起月初處可有所加一分明若爾者于修生非有十六分乎。

    爰知于十六大菩薩各有本有修生故。

    本有十六生喻合宿際。

    修生十六生喻後月十六分明雲事。

    若據本有修時圓滿之故。

    十六功德喻合宿一夜。

    修生若約次第故喻十五日漸漸明也。

    上或雲有一分淨性或雲如月十六分之一。

    非雲十六随一。

    于十六大生有本有修生二分中雲本有一分也。

    故基全分明性但為日光奪其明相所以不現明相既通十六分。

    明性豈局其随一乎。

    次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事。

    是又十六大菩薩本總雲普賢大菩提心。

    又雲本有薩埵也。

    故攝真實經雲。

    三十七尊皆名普賢又雲。

    一切衆在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

    一切衆生所有心言。

    豈局金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