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無依圓體遮雲事為遮愚夫妄執故也。
于有及無言殊舉依圓之當體若三無性俱約所執。
雲于有及無何二分之乎。
約迷情實有之計依圓雲有。
所執情計之前實有也。
何于同所執相無性雲無依圓雲有乎。
在有無我法非有空識非無之義也雲事。
心王第八 心王亦複如是可雲今此心王八識具有乎。
答。
可局第八也。
雨方。
若雲局第八者。
開疏家之釋。
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心數淨除猶如客塵清淨若以第八雲為心王者。
尤可對七轉。
而對心數。
無争通八識雲事。
若又依之雲爾者。
以不波起滅之譬顯心五常住之旨專同楞伽經藏識海常住七識波浪轉之文。
可知可局第八也。
答。
可局第八識也。
凡今段三論法門也彼宗第信為佛性真識。
七轉定生滅妄識。
今明心王本淨之旨。
專同第八佛性真識之義。
故依之嘉祥大師。
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但至對心數者。
為七轉顯妄體殊舉相應心數客塵煩惱也。
如此成申不可有相違。
重難雲。
心王局第八答申事不可然。
凡王所相對諸教通滿之義相也。
而何今雲心五第八心數舉七轉相相應之心所乎。
王所相對甚不符順也。
況又如池水性本清淨者顯本淨之義。
心數淨除如客塵清淨者顯新淨之義本來清淨離垢清淨可一法上二義。
可知通八識王所相望約其自體釋本淨之義。
約心所離客塵煩惱顯新淨之義雲事。
凡性宗意八識皆真妄和合也。
是名具分皆起。
八識皆無明本覺和合生中。
本覺緣起之邊雲心王。
無明緣起之邊雲心所也。
釋論等專此意也。
又香終教八識同之。
右爾者三論一家意何背性宗通滿之義乎。
以知八識心五克體皆本覺真識故。
約真性本來清淨也。
離相應心所離垢清淨也心所通三性故一向非可雲客塵煩惱。
性宗意以無明緣起之邊心所故。
三性諸心悉得客塵煩惱之稱也。
起信論三細六粗盡有漏心故。
雖有三性心。
如名恒沙上煩惱。
上心五既通八識之義分明也。
蹑彼心王譬海水。
尤可通八識也。
對之波浪豈非上心上數客塵乎。
故宗家釋。
心數客塵息動濁之波(雲雲)上心數客塵與下波浪取合作釋。
波浪是八識相應心所雲事無異論者乎。
但至雲海水波浪譬同楞伽故可海水第八波浪七轉而以海水類心王故可局第八者。
今釋未必依楞伽之說欤。
楞伽解深密等為他緣乘别所依經。
覺心乘别所依出勝鬘實性佛性等。
可知覺心乘八識義以勝鬘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難可了知不思議常不思議無常之說可為的據。
是即八識真妄和合具分緣起之旨也。
依之釋論因緣段于八識立常無常門無常常門之二門判之。
尤契勝鬘之說。
何阇此義依楞伽述權門之義之說首。
但楞伽文釋論第四引之證六粗文。
彼時藏識三細故全非佛性真識也。
故今海水波浪之譬其意大别也。
次至喜祥釋者。
誠喜祥大師以第八為佛性真識欤至七轉識者。
或一向有屬妄之義。
或有見真妄和合之義。
實窟妄盡真顯之釋與在緣常靜之釋顯此二義欤。
若依在緣常靜之釋。
七轉心性即本覺故。
心王雲通八識有何相違乎。
次至雲以心五心所無譬海水波浪之例者。
以真妄類水波。
諸教通滿之說也。
今以八識王所即為真妄故。
何雲無其例乎。
但喜祥意以第八偏定佛性真識欤。
淨影釋大途同三論之祢。
然立三種八識。
一離分八識。
二共相八識。
三離合八識。
離分八識第八唯真七轉唯妄也。
共相八識八識皆真妄和合也。
釋論八識當共相八識。
離合八識三性也。
答。
凡案一段之大旨。
為顯覺心本不生之義也。
本不生者。
自心性本自離生滅。
随妄緣假成生滅法也。
不滞有無心無畦礙者顯此意也。
有無者有為無為也。
無為性随緣成有為妄法故雲不滞有無也。
顯緣起無窮之祢雲心無塵礙也。
是即可覺本不生道理也。
此釋意先定心本性其上成妄緣起妄緣起心見入不生本源貌也。
若爾者以本源之心雲心王故可有所指心王之一個識無争可本源識第八識緣起心七轉雲事。
以此義法說取海水波浪之譬。
豈非同楞伽藏識海常住七識轉之文乎。
明至雲楞伽文相宗别所依經故述權門之義者。
嘉祥寶窟作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之釋之時。
引楞伽文成其義。
豈雲非性宗所依之釋乎。
況大乘了義經何宗是不所依乎。
非性宗所依者不足方事也。
次至雲釋論引楞伽藏識之文證三細故非無為者。
覺心乘段任嘉祥意樂可成其義也。
宗家釋南宗網領故。
釋論于楞伽述含多義之中一邊之義欤。
況又釋論釋藏識海常住之文雲。
現識之海性自常住性字起盡實相常住之義現識本自真妄和合體故。
見彼真邊全以本覺。
有雲藏識海常住。
次至雲海水波浪法說上雲心王心數故波浪直可非七轉識者。
本自答成意。
心王第八心數七轉相應心數也。
譬說海水波浪約心王故。
上下影略顯七轉王所也。
宗家是合釋心數客塵息動濁之彼事。
上下意本自可通王所故。
合釋也。
意波者水全體也。
而成水波二事。
水上風動與泥濁加二緣之時。
異水彼相現也。
凡動譬境界泥濁喻無膽也。
于第八真識之上無明癡闇用與境界相和合。
真識緣起成七轉動慮也。
此動慮體全悟入真性也。
雲常心不生也。
如知波全體即水也。
次至雲八識真妄和合性宗通滿之義也者。
淨影大師廣勘一代經論盡八識義門之時。
立三種八識。
彼師而性宗師也。
離分八識豈非嘉祥所立之義乎。
以雲離分八識豈非嘉祥所立之義乎。
以雲離分第八更不可雲與妄不和合之識也。
故嘉祥。
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八識付真妄和合識真邊拾雲第八。
妄邊雲七轉離分八識也。
八識悉見真妄和合共相八識也。
真妄和合性宗通滿之義也雲事全非相違也。
次至雲嘉祥意于七轉識有真妄和合之義者。
寶窟釋雲佛性與六七妄心故。
以第八為佛性真識事既定。
若爾者七轉唯約妄心事何及異義乎。
但在緣常靜諸。
第八佛性識在七轉妄緣之中常寂靜也此釋第八與七轉相望作非一非異之釋之時。
于非一有二義之釋。
何以雲在緣常靜雲七轉真妄之義也乎。
次釋論并終教意。
八識通存真妄和合之義雲事。
本自答成意。
性宗義必非雲第八為唯真七轉為唯妄。
八識通有真妄和合之義。
嘉祥大師意存離分八識之義。
三論一宗意嘉祥所立宗義故。
第七住心專以嘉祥釋為本可得其義也。
次海水波浪譬事。
真妄和合位所譬波浪也。
于波浪之中濕性譬真勸相喻妄故。
海水所未成波動。
以平坦水譬海水了。
故疏于水者無前後際(雲雲)若爾者取真妄和合中真不可雲譬海水也。
起信論八識雖皆真妄和合也。
雲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
以本覺譬海水以八識類波動也。
取和合真妄譬海水波浪雲事。
甚無其謂者也。
次至雲王所相對義分明故心王可通信識者。
如難勢。
第八可雲五所相應乎。
第八真識條雲三論宗義雲當段疏釋。
其義既顯畢。
第八既佛性真識無王所相應之義者。
何必以王所相應之義為難端乎。
次至雲本來清淨離垢清淨一法上二義也者。
是所不遮申也。
第八真識七轉妄和合故。
七轉妄心息時于第八有離垢清淨之義。
第八佛性真識故。
本業清淨體也。
故取喻之時。
池水性雲本來清淨。
離客塵雲離垢清淨。
離客塵義若不令蒙池水者。
能離物雲何物乎。
于池水上喻顯本淨新淨之二義之條勿論也。
豈非一法上二義乎。
心中秘密 尚未開(乃至)種種不思議事今此秘密不思議事者。
哥通如常八九住心乎。
答。
不爾也。
雨方也。
若雲不爾者。
見今文勢。
在第二劫之終結前生後若爾如常八九既第三劫在之。
何從此以後方乃說之中除之乎。
是以第三劫。
法花外遠實成并花嚴詢求知識俱名秘密(雲雲)今心中秘密非為顯互八九住心之義乎。
若又雲爾者。
凡内心外相對專顯密對辨義門也。
是以宗家釋中。
九種心藥拂外塵而遮迷。
金剛一宮開内庫而授寶(雲雲)餐釋豈非依今心外心中之釋乎。
若爾者心中秘密唯局第址住心不可攝如常八九。
第。
不可攝如常八九。
存申意。
專任心外心中相對。
凡顯密差異源有遮情表德之二門。
是即心内心外之義門也。
其故無盡莊嚴已有心内具德也。
對劣機真難顯此心内之具德之故。
心中隻雲一個空理雲遮情有心外也。
依之顯雲對治心外垢不開心内寶。
此意也。
故知今文治心外之垢者約顯分齊。
心中秘密事者可指密無盡莊嚴之已有雲事。
但至結前生後文者。
第二第三劫相望作釋即有顯密對辨意也。
其故初二劫約常途釋故。
明所寄齊顯條勿論也。
第三劫極細妄執能越心雖有三個住心。
以真言行者為本故。
标複次真言門修行菩薩等約真言行者說之。
本自三劫說文明心續生次第之故。
所到處依第十住心以第三劫能越心為真言行者也。
疏釋續生問雲有幾心次第而得心是耶。
專此意也。
故細論進。
于第三劫有如常八九以彼為能入之門雖可入第十住心。
依以第十為本。
總标先舉秘密心之故。
三劫相望結前生後之時。
初二劫為顯雲對治心外垢。
第三劫為密雲心中秘密事也。
次至法花壽量長遠等。
為秘密者。
彼開會法花花嚴為密心中秘密義。
其故歎德文歎真言行者初地淨菩提心功德也。
已歎入真言門功德竟之結前分明故。
然以壽量長遠詢求知識之二事為淨菩提心功德之旨分明也。
是豈如常淺略八九乎。
宗家引所謂空性已下經文證如常八九也。
疏釋彼文雲。
已歎入真言門功德竟。
複以何法入此門耶。
故雲。
所謂空性(雲雲)。
如常八九能入方便也。
淨菩提心所入處也。
淺深其重分。
何以同淨菩提心壽量長遠等之文為如常八九乎。
故知有第二劫終顯密對辨故。
如常八九未說之。
上來中不可攝。
非心中秘密已後說不可屬。
故今且開之也。
宗家處處釋九種為心外事。
若依此釋義準八九雲心外歎。
第九住心轉深轉妙皆是因之釋又此意也。
重難雲。
既以今釋為結前生後之文事所共許也。
若爾于第三劫生後文何有所漏乎。
凡第三劫三個住心之中雖有如常八九住心。
極細能越心故。
同淨菩提心攝初地功德也。
舟車神通至到一處之釋專非顯此義乎。
舟車不可雲能寄齊真方行者八九。
以遲速為譬意顯顯密不同故。
而雲至到一處不可雲不至淨菩提心。
故知以壽量長遠詢求知識之花嚴法花之說同淨菩提心意。
顯顯遮情極理同淨菩提心之義故釋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之經文。
前二劫中雖雲度二乘地。
雖須菩提等猶能承佛威神衍說人法俱空。
而于此秘密一乘心生驚疑不知所趣。
乃名直過聲聞辟支佛地也須菩提承佛威神者。
般若轉教付财意也。
對之雲秘密一乘。
專可指法花一乘之旨分明也。
若爾淨菩提心出過二乘義。
以不花一乘為本非明之乎。
但至雲心中秘密者指無盡莊嚴已有者。
凡于秘密有事理二秘密。
理秘密義顯一乘與之。
一本即身義釋分明也。
于今秘密含二種故。
通三個住心有何異乎。
次心内心外事。
顯密對辨雲心内心外事雖不遮之。
相望重重故。
三乘一乘相對雲心内心外事何強簡之乎。
凡顯一乘緊作顯密對辨之釋之時。
雖遮之。
又共密義邊許之事惟多。
此故頓中有顯有密者。
頓成義同密。
一本即身義。
即身成佛義顯一乘與之。
彼釋雲。
理成故同。
智成故異(雲雲)雜問答定性闡提救關義以花嚴法共綱真言故今三劫相望判之時。
以同在第三劫顯密一乘合雲心中秘密有何堅乎。
況又壽量長遠雲是故此事名為秘密。
詢求知識雲由此因緣複名秘密。
非釋合今心中秘密乎。
心中秘密若局密者。
以堤說大經等秘密之說可合之。
何強開合花嚴法花雲名秘密乎。
次至雲以所謂空性等文證如常八九故壽量長遠等事非如常者。
如先成于顯一乘有二義門故。
上同初地遮情明至到一處之義。
下簡别遮情表德判顯密重位也。
但彼時極無自性心猶同初地又空性等文釋自心等空性合正等覺顯現之文。
是豈非淨菩提心乎。
義門多端也。
不可一例。
次菩堅今文顯密對辨意。
以如常八九可攝上來中。
彼顯故。
然說文有後故不攝上來。
強非顯密對辨之釋之條勿論。
若爾者後說何除之乎。
而計為雲顯密對辨存申二途不攝之義。
穿鑒之至也。
凡宗家禦意。
三劫明十住心續生文也。
在其中間結前生後時。
若上來若後說何有漏住心乎。
閣一乘二個住心不釋之。
有何故乎。
答。
凡三劫說文三劫相望作釋故。
初劫終。
行者未過此劫與辟支佛位齊(乃至)成實諸宗未甚懸絕至第二劫乃與二乘異也(雲雲)是初劫第二劫相對結前生後。
而初劫小乘第二劫大乘故。
自成大小相對結前生後也。
今又爾也。
二劫三劫相望結前生後之時。
第三劫密為本故自成顯密相對之釋也。
第三劫以密為本事經文分明也。
若約心續生次第。
第三劫初先可明八九住心。
而标複次真言門修行菩薩行等先歎真言行者功德。
密為表之條于是顯。
故第二第三劫結前生後之時自作顯密對辨之釋也。
于第三劫雖有八九住心。
以密為表故。
遮如常八九且約真言行者。
隐顯互論聖教常習也。
何以漏八九為難乎。
但歎德句中雲有如常八九事甚不可爾。
歎備文專對餘教經遠劫歎此教頓成也。
此教諸菩薩文中豈存餘乘乎。
殊所簡修方便對治之道菩薩可如常八九住心。
其故于第三劫能越頓漸相對。
餘教經劫所得之功德釋真言行者一念淨菩提心頓成就之由此餘乘菩薩不可雲第二劫菩薩。
真言行者初地位豈可雲得第二劫功德乎。
故知世間宗奉常應供養以上文偏歎真言行者雲事。
但舟車神通至到一處者。
實雖有淺深且約為第三劫能越齊之雲至到一處也。
次至雲對須
于有及無言殊舉依圓之當體若三無性俱約所執。
雲于有及無何二分之乎。
約迷情實有之計依圓雲有。
所執情計之前實有也。
何于同所執相無性雲無依圓雲有乎。
在有無我法非有空識非無之義也雲事。
心王第八 心王亦複如是可雲今此心王八識具有乎。
答。
可局第八也。
雨方。
若雲局第八者。
開疏家之釋。
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心數淨除猶如客塵清淨若以第八雲為心王者。
尤可對七轉。
而對心數。
無争通八識雲事。
若又依之雲爾者。
以不波起滅之譬顯心五常住之旨專同楞伽經藏識海常住七識波浪轉之文。
可知可局第八也。
答。
可局第八識也。
凡今段三論法門也彼宗第信為佛性真識。
七轉定生滅妄識。
今明心王本淨之旨。
專同第八佛性真識之義。
故依之嘉祥大師。
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但至對心數者。
為七轉顯妄體殊舉相應心數客塵煩惱也。
如此成申不可有相違。
重難雲。
心王局第八答申事不可然。
凡王所相對諸教通滿之義相也。
而何今雲心五第八心數舉七轉相相應之心所乎。
王所相對甚不符順也。
況又如池水性本清淨者顯本淨之義。
心數淨除如客塵清淨者顯新淨之義本來清淨離垢清淨可一法上二義。
可知通八識王所相望約其自體釋本淨之義。
約心所離客塵煩惱顯新淨之義雲事。
凡性宗意八識皆真妄和合也。
是名具分皆起。
八識皆無明本覺和合生中。
本覺緣起之邊雲心王。
無明緣起之邊雲心所也。
釋論等專此意也。
又香終教八識同之。
右爾者三論一家意何背性宗通滿之義乎。
以知八識心五克體皆本覺真識故。
約真性本來清淨也。
離相應心所離垢清淨也心所通三性故一向非可雲客塵煩惱。
性宗意以無明緣起之邊心所故。
三性諸心悉得客塵煩惱之稱也。
起信論三細六粗盡有漏心故。
雖有三性心。
如名恒沙上煩惱。
上心五既通八識之義分明也。
蹑彼心王譬海水。
尤可通八識也。
對之波浪豈非上心上數客塵乎。
故宗家釋。
心數客塵息動濁之波(雲雲)上心數客塵與下波浪取合作釋。
波浪是八識相應心所雲事無異論者乎。
但至雲海水波浪譬同楞伽故可海水第八波浪七轉而以海水類心王故可局第八者。
今釋未必依楞伽之說欤。
楞伽解深密等為他緣乘别所依經。
覺心乘别所依出勝鬘實性佛性等。
可知覺心乘八識義以勝鬘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難可了知不思議常不思議無常之說可為的據。
是即八識真妄和合具分緣起之旨也。
依之釋論因緣段于八識立常無常門無常常門之二門判之。
尤契勝鬘之說。
何阇此義依楞伽述權門之義之說首。
但楞伽文釋論第四引之證六粗文。
彼時藏識三細故全非佛性真識也。
故今海水波浪之譬其意大别也。
次至喜祥釋者。
誠喜祥大師以第八為佛性真識欤至七轉識者。
或一向有屬妄之義。
或有見真妄和合之義。
實窟妄盡真顯之釋與在緣常靜之釋顯此二義欤。
若依在緣常靜之釋。
七轉心性即本覺故。
心王雲通八識有何相違乎。
次至雲以心五心所無譬海水波浪之例者。
以真妄類水波。
諸教通滿之說也。
今以八識王所即為真妄故。
何雲無其例乎。
但喜祥意以第八偏定佛性真識欤。
淨影釋大途同三論之祢。
然立三種八識。
一離分八識。
二共相八識。
三離合八識。
離分八識第八唯真七轉唯妄也。
共相八識八識皆真妄和合也。
釋論八識當共相八識。
離合八識三性也。
答。
凡案一段之大旨。
為顯覺心本不生之義也。
本不生者。
自心性本自離生滅。
随妄緣假成生滅法也。
不滞有無心無畦礙者顯此意也。
有無者有為無為也。
無為性随緣成有為妄法故雲不滞有無也。
顯緣起無窮之祢雲心無塵礙也。
是即可覺本不生道理也。
此釋意先定心本性其上成妄緣起妄緣起心見入不生本源貌也。
若爾者以本源之心雲心王故可有所指心王之一個識無争可本源識第八識緣起心七轉雲事。
以此義法說取海水波浪之譬。
豈非同楞伽藏識海常住七識轉之文乎。
明至雲楞伽文相宗别所依經故述權門之義者。
嘉祥寶窟作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之釋之時。
引楞伽文成其義。
豈雲非性宗所依之釋乎。
況大乘了義經何宗是不所依乎。
非性宗所依者不足方事也。
次至雲釋論引楞伽藏識之文證三細故非無為者。
覺心乘段任嘉祥意樂可成其義也。
宗家釋南宗網領故。
釋論于楞伽述含多義之中一邊之義欤。
況又釋論釋藏識海常住之文雲。
現識之海性自常住性字起盡實相常住之義現識本自真妄和合體故。
見彼真邊全以本覺。
有雲藏識海常住。
次至雲海水波浪法說上雲心王心數故波浪直可非七轉識者。
本自答成意。
心王第八心數七轉相應心數也。
譬說海水波浪約心王故。
上下影略顯七轉王所也。
宗家是合釋心數客塵息動濁之彼事。
上下意本自可通王所故。
合釋也。
意波者水全體也。
而成水波二事。
水上風動與泥濁加二緣之時。
異水彼相現也。
凡動譬境界泥濁喻無膽也。
于第八真識之上無明癡闇用與境界相和合。
真識緣起成七轉動慮也。
此動慮體全悟入真性也。
雲常心不生也。
如知波全體即水也。
次至雲八識真妄和合性宗通滿之義也者。
淨影大師廣勘一代經論盡八識義門之時。
立三種八識。
彼師而性宗師也。
離分八識豈非嘉祥所立之義乎。
以雲離分八識豈非嘉祥所立之義乎。
以雲離分第八更不可雲與妄不和合之識也。
故嘉祥。
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八識付真妄和合識真邊拾雲第八。
妄邊雲七轉離分八識也。
八識悉見真妄和合共相八識也。
真妄和合性宗通滿之義也雲事全非相違也。
次至雲嘉祥意于七轉識有真妄和合之義者。
寶窟釋雲佛性與六七妄心故。
以第八為佛性真識事既定。
若爾者七轉唯約妄心事何及異義乎。
但在緣常靜諸。
第八佛性識在七轉妄緣之中常寂靜也此釋第八與七轉相望作非一非異之釋之時。
于非一有二義之釋。
何以雲在緣常靜雲七轉真妄之義也乎。
次釋論并終教意。
八識通存真妄和合之義雲事。
本自答成意。
性宗義必非雲第八為唯真七轉為唯妄。
八識通有真妄和合之義。
嘉祥大師意存離分八識之義。
三論一宗意嘉祥所立宗義故。
第七住心專以嘉祥釋為本可得其義也。
次海水波浪譬事。
真妄和合位所譬波浪也。
于波浪之中濕性譬真勸相喻妄故。
海水所未成波動。
以平坦水譬海水了。
故疏于水者無前後際(雲雲)若爾者取真妄和合中真不可雲譬海水也。
起信論八識雖皆真妄和合也。
雲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
以本覺譬海水以八識類波動也。
取和合真妄譬海水波浪雲事。
甚無其謂者也。
次至雲王所相對義分明故心王可通信識者。
如難勢。
第八可雲五所相應乎。
第八真識條雲三論宗義雲當段疏釋。
其義既顯畢。
第八既佛性真識無王所相應之義者。
何必以王所相應之義為難端乎。
次至雲本來清淨離垢清淨一法上二義也者。
是所不遮申也。
第八真識七轉妄和合故。
七轉妄心息時于第八有離垢清淨之義。
第八佛性真識故。
本業清淨體也。
故取喻之時。
池水性雲本來清淨。
離客塵雲離垢清淨。
離客塵義若不令蒙池水者。
能離物雲何物乎。
于池水上喻顯本淨新淨之二義之條勿論也。
豈非一法上二義乎。
心中秘密 尚未開(乃至)種種不思議事今此秘密不思議事者。
哥通如常八九住心乎。
答。
不爾也。
雨方也。
若雲不爾者。
見今文勢。
在第二劫之終結前生後若爾如常八九既第三劫在之。
何從此以後方乃說之中除之乎。
是以第三劫。
法花外遠實成并花嚴詢求知識俱名秘密(雲雲)今心中秘密非為顯互八九住心之義乎。
若又雲爾者。
凡内心外相對專顯密對辨義門也。
是以宗家釋中。
九種心藥拂外塵而遮迷。
金剛一宮開内庫而授寶(雲雲)餐釋豈非依今心外心中之釋乎。
若爾者心中秘密唯局第址住心不可攝如常八九。
第。
不可攝如常八九。
存申意。
專任心外心中相對。
凡顯密差異源有遮情表德之二門。
是即心内心外之義門也。
其故無盡莊嚴已有心内具德也。
對劣機真難顯此心内之具德之故。
心中隻雲一個空理雲遮情有心外也。
依之顯雲對治心外垢不開心内寶。
此意也。
故知今文治心外之垢者約顯分齊。
心中秘密事者可指密無盡莊嚴之已有雲事。
但至結前生後文者。
第二第三劫相望作釋即有顯密對辨意也。
其故初二劫約常途釋故。
明所寄齊顯條勿論也。
第三劫極細妄執能越心雖有三個住心。
以真言行者為本故。
标複次真言門修行菩薩等約真言行者說之。
本自三劫說文明心續生次第之故。
所到處依第十住心以第三劫能越心為真言行者也。
疏釋續生問雲有幾心次第而得心是耶。
專此意也。
故細論進。
于第三劫有如常八九以彼為能入之門雖可入第十住心。
依以第十為本。
總标先舉秘密心之故。
三劫相望結前生後之時。
初二劫為顯雲對治心外垢。
第三劫為密雲心中秘密事也。
次至法花壽量長遠等。
為秘密者。
彼開會法花花嚴為密心中秘密義。
其故歎德文歎真言行者初地淨菩提心功德也。
已歎入真言門功德竟之結前分明故。
然以壽量長遠詢求知識之二事為淨菩提心功德之旨分明也。
是豈如常淺略八九乎。
宗家引所謂空性已下經文證如常八九也。
疏釋彼文雲。
已歎入真言門功德竟。
複以何法入此門耶。
故雲。
所謂空性(雲雲)。
如常八九能入方便也。
淨菩提心所入處也。
淺深其重分。
何以同淨菩提心壽量長遠等之文為如常八九乎。
故知有第二劫終顯密對辨故。
如常八九未說之。
上來中不可攝。
非心中秘密已後說不可屬。
故今且開之也。
宗家處處釋九種為心外事。
若依此釋義準八九雲心外歎。
第九住心轉深轉妙皆是因之釋又此意也。
重難雲。
既以今釋為結前生後之文事所共許也。
若爾于第三劫生後文何有所漏乎。
凡第三劫三個住心之中雖有如常八九住心。
極細能越心故。
同淨菩提心攝初地功德也。
舟車神通至到一處之釋專非顯此義乎。
舟車不可雲能寄齊真方行者八九。
以遲速為譬意顯顯密不同故。
而雲至到一處不可雲不至淨菩提心。
故知以壽量長遠詢求知識之花嚴法花之說同淨菩提心意。
顯顯遮情極理同淨菩提心之義故釋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之經文。
前二劫中雖雲度二乘地。
雖須菩提等猶能承佛威神衍說人法俱空。
而于此秘密一乘心生驚疑不知所趣。
乃名直過聲聞辟支佛地也須菩提承佛威神者。
般若轉教付财意也。
對之雲秘密一乘。
專可指法花一乘之旨分明也。
若爾淨菩提心出過二乘義。
以不花一乘為本非明之乎。
但至雲心中秘密者指無盡莊嚴已有者。
凡于秘密有事理二秘密。
理秘密義顯一乘與之。
一本即身義釋分明也。
于今秘密含二種故。
通三個住心有何異乎。
次心内心外事。
顯密對辨雲心内心外事雖不遮之。
相望重重故。
三乘一乘相對雲心内心外事何強簡之乎。
凡顯一乘緊作顯密對辨之釋之時。
雖遮之。
又共密義邊許之事惟多。
此故頓中有顯有密者。
頓成義同密。
一本即身義。
即身成佛義顯一乘與之。
彼釋雲。
理成故同。
智成故異(雲雲)雜問答定性闡提救關義以花嚴法共綱真言故今三劫相望判之時。
以同在第三劫顯密一乘合雲心中秘密有何堅乎。
況又壽量長遠雲是故此事名為秘密。
詢求知識雲由此因緣複名秘密。
非釋合今心中秘密乎。
心中秘密若局密者。
以堤說大經等秘密之說可合之。
何強開合花嚴法花雲名秘密乎。
次至雲以所謂空性等文證如常八九故壽量長遠等事非如常者。
如先成于顯一乘有二義門故。
上同初地遮情明至到一處之義。
下簡别遮情表德判顯密重位也。
但彼時極無自性心猶同初地又空性等文釋自心等空性合正等覺顯現之文。
是豈非淨菩提心乎。
義門多端也。
不可一例。
次菩堅今文顯密對辨意。
以如常八九可攝上來中。
彼顯故。
然說文有後故不攝上來。
強非顯密對辨之釋之條勿論。
若爾者後說何除之乎。
而計為雲顯密對辨存申二途不攝之義。
穿鑒之至也。
凡宗家禦意。
三劫明十住心續生文也。
在其中間結前生後時。
若上來若後說何有漏住心乎。
閣一乘二個住心不釋之。
有何故乎。
答。
凡三劫說文三劫相望作釋故。
初劫終。
行者未過此劫與辟支佛位齊(乃至)成實諸宗未甚懸絕至第二劫乃與二乘異也(雲雲)是初劫第二劫相對結前生後。
而初劫小乘第二劫大乘故。
自成大小相對結前生後也。
今又爾也。
二劫三劫相望結前生後之時。
第三劫密為本故自成顯密相對之釋也。
第三劫以密為本事經文分明也。
若約心續生次第。
第三劫初先可明八九住心。
而标複次真言門修行菩薩行等先歎真言行者功德。
密為表之條于是顯。
故第二第三劫結前生後之時自作顯密對辨之釋也。
于第三劫雖有八九住心。
以密為表故。
遮如常八九且約真言行者。
隐顯互論聖教常習也。
何以漏八九為難乎。
但歎德句中雲有如常八九事甚不可爾。
歎備文專對餘教經遠劫歎此教頓成也。
此教諸菩薩文中豈存餘乘乎。
殊所簡修方便對治之道菩薩可如常八九住心。
其故于第三劫能越頓漸相對。
餘教經劫所得之功德釋真言行者一念淨菩提心頓成就之由此餘乘菩薩不可雲第二劫菩薩。
真言行者初地位豈可雲得第二劫功德乎。
故知世間宗奉常應供養以上文偏歎真言行者雲事。
但舟車神通至到一處者。
實雖有淺深且約為第三劫能越齊之雲至到一處也。
次至雲對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