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不堕二乘地也。
當段文勢既全同彼了。
定知般若方便者寂然界智品所具無所得方便也雲事。
若望湛寂位寂然界指方便者。
失字起盡如前難也。
六喻三性 今段舉幻焰等六喻可雲以今此六喻三性俱顯之乎。
答。
可爾也。
雨方也。
若三性俱顯者。
六喻皆是非有似有之義。
唯可喻顯依他。
不順遍計偏有圓成真有乎。
是以唯識論中以幻等八喻唯喻依他若又依之雲爾者。
雲然阿賴耶有三種義引莊嚴論幻喻成三性之義。
無争三性俱喻之雲事。
爾者雨方。
答。
三性俱可顯之也。
經文知自性如幻等而自性之言通三種自性且一片令出疏文分明也。
況又所引莊嚴論文如雲此幻即譬諸蘊乃至如彼諸約事譬說二種迷者。
以幻譬依遍二性分明也。
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者。
以幻事無體譬圓成第一義谛但至難勢者。
取譬随宜不定也。
何必局定乎。
次至唯識論文者。
彼一往義門也。
不可有相違故。
中邊論以幻等八喻喻遍計。
重難雲。
經文觀察蘊阿羅耶加蘊言之起盡殊顯依他之久其故疏釋蘊言雲。
諸蘊巢窟(雲雲)是即第八識含持五蘊種子故非雲蘊陛羅耶乎。
設于第八雖具三性之義。
真理不持諸法種子。
又遍計無法故更無因緣生之義。
何雲蘊阿羅耶乎。
且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釋專顯此意者乎。
既以六喻觀察蘊阿羅耶。
可知唯局依他雲事。
又至雲引莊嚴論故可通三性者。
莊嚴論雖有三性之說。
取譬事别也。
彼論雲。
離二及迷依無說無戲論三應及二淨二淨三譬顯二淨者圓成實性也。
既雲三譬顯。
三譬者空金水故。
全非幻事乎。
又雲。
如彼起幻師譬說虛分别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此頌幻師譬依他幻事喻遍計之故。
以六喻不可雲喻顯依他欤。
又此幻即譬諸蘊者。
全非莊嚴論文。
疏家所加也。
何以彼文為莊嚴論依之譬幻事之證文乎。
故知引莊嚴論事取三性之義迄。
幻事譬不為要欤。
但至标然阿羅耶有三種義出六喻觀者。
經觀察蘊阿羅耶等之文喻雖局依他。
觀依他之如比之時遍計實執自遣遍計之處圓成真性自顯故。
雲有種義也。
全以幻等六喻非雲直譬三性也。
六喻皆是雙辨有無明蘊阿羅耶别緣起釋深存此意也。
雙辨有無者非有似有之義也。
三性皆雖中道觀門也。
遍計情有為表圓成真有為本故。
有邊猶增。
有無均等唯局依他。
雙辨有無者非顯此意乎。
又别緣起者。
對性宗之真妄共分之緣起顯相宗生滅一分緣起雲别緣起也。
若爾者别緣起之言專顯依他詞也。
次至雲知自性之言可三種自性者。
雲知依他之自性何過乎。
故三十頌中雲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依他與自性之名遍計圓成無自性之言乎。
次中邊論。
以幻事譬遍計雲事。
取譬事不一準。
今所引莊嚴論又以幻事譬所執然今經幻等之六喻喻顯依他。
有何怪乎。
次以幻事無體譬圓成雲事不可然。
圓成依無體所顯法也。
雲空為門故入于真性此意也。
爾者無體幻事當遍計。
何雲圓成之譬乎。
答。
凡三性之法門法相一家大宗中宗規摸法門也。
今以三劫之說橫統論諸教時支第二劫之文顯法相一宗法門。
何不盡彼宗所為規摸之三性門乎。
大意釋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文可思之。
但至蘊言起盡者。
凡顯三性事專依唯識所變之道理也。
而立唯識道理有二由。
種子熏習。
四分安立也。
其中為顯種子熏習義雲蘊阿羅耶也。
此種子熏習義雖有依他上一切諸法見唯識所變之時。
心外隔曆迷自遮顯諸法實性之故。
唯識道理立三性義自成也。
故為顯為三性根源唯識轉變之義雲蘊阿羅耶也。
然顯三性無所存之故。
釋然阿羅耶有三種義也。
若一向觀依他之邊不觀遍計圓成。
釋然阿羅耶有三種義往往引莊嚴論三性文何要乎。
攝義多含釋文頗似無用乎。
三性中為顯依他之一邊非置蘊言。
三性之法門唯識轉變之上所成之故。
為顯唯識所變之義置蘊言也。
次引莊嚴論事。
幻事譬不為要。
隻為顯三性之義也雲事。
甚不可爾。
疏中引莊嚴論畢。
彼論明觀察蘊阿羅耶知自性如幻最與此經符地以幻譬合今經事。
釋文實分明也。
若如難勢。
今六喻唯可雲顯遍計義乎。
次至雲莊嚴論如彼起幻師譬說虎分别文以比師譬依他者。
綴文實雖似見惡。
見始終論文幻事譬依他之條分明也。
若爾者幻事上非有似有之義。
顯見幻師所起處之故舉幻師也。
全取幻師體非為今譬。
故長行釋。
變木石等以為迷因正成迷因物在變字也。
比師能變直非迷因也。
見幻師不思幻像金等之故。
迷因依他故。
直以幻師不譬依他之條勿論也。
幻事譬遍計事實事幻也。
如中邊論。
所诠于幻事見幻師所現之幻事也。
因緣生之義顯虛假義成故。
成依他之譬也。
迷人見此幻事不知幻術由思實金等。
成遍計譬也。
次此幻即譬諸蘊釋非莊嚴論之文雲事。
設彼文雖非莊嚴論。
莊嚴論意以幻事思譬虛妄分别之故。
作此釋。
何一向定莊嚴論幻事不喻依他乎。
其上上舉莊嚴論幻事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文畢。
雲此約即譬諸蘊疏家意以彼論幻事為依他之條分明也。
次莊嚴論于圓成取别譬雲事。
彼以圓成為二淨。
二淨義以三喻顯也。
三性相對非顯圓成之義邊。
凡三性一法之上三重義門故。
明其譬時尤于一譬顯三重義可喻顯三性也。
故彼事無體故。
譬得真實境如是轉依故即得真實義一頌顯圓成譬也。
彼真實義。
疏釋真實性義。
譬真實境。
疏判木等實境。
以幻事上木等實境譬圓成之條無異論者乎。
但至雲幻事無體非圓成者。
實依相宗意非幻事無體直為圓成。
圓成依無體所顯也。
然取譬事邊邊也。
依無體以顯圓成之義邊為圓成之譬也。
約譬意得。
幻事無體者實事幻無也。
實事幻相止時。
隻此憶師所起之幻像金等木等實境外自本其體無知故。
木等幻事真實體知得也。
故木等全非幻事外物。
既幻事實體。
豈不為幻譬攝屬乎。
次三十頌自性之言局依他雲事不可然。
遍計頌雲。
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豈非遍計所執之自性乎。
加之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唯識論釋。
即依此前三種自性自性言不局依他之條不及異論者乎。
若爾者今知自性何強簡遍計圓成乎。
三性俱真實(第二重異百條) 所引莊嚴論文。
故應知三性俱真實爾者三性各别可存真實之義乎。
答。
演密抄有二乘。
一三性各别義。
變計分别故真實也。
依他因緣故真實也。
圓成真實故真實也。
二三性無礙義。
依變當分無真實義。
歸圓成故雲三性俱真實也。
難雲。
付三性各别之義變計情實故雲真實欤。
凡真實者簡虛辭也。
變計既最劣法也。
對何虛雲真實乎。
立彼四重二谛時。
于初重俗谛如無真谛之義。
是以慈恩釋。
五重唯識第一立遣虛存實識。
釋觀變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
實依他法因緣生故虛假不實。
因緣和合勢力不虛猶成聖智境界。
故有實義。
存實稱專依之。
變計既體用都無也。
何許真實之義乎。
況又莊嚴論。
求真實求圓成實可起正體智。
求依他實可起後得智。
求變計實更何用有乎。
可知可非三性各别真實雲事。
次三性無礙義難思。
無礙義依花嚴三性一際中三本同之義欤。
莊嚴論法相所依論藏也。
何說終教之義乎。
又于相宗可有三性無礙之義乎。
又三性無礙故雲真實。
明三性真實之時。
變計依他真實可說歸圓成之義。
而變計真實雲能取所取畢竟無故。
依他真實雲由此起諸分别故。
出變計依他當體全不見歸圓成之義乎。
答。
先三性各别義。
付變計實可有二義。
一以凡情所執心外實境雲變計所執故。
約凡情雲變計實也。
此義執雖未必對虛任情實執雲實也實必可對虛。
以變計增益損減之執随執者見增益為實人。
損減思虛。
損減為實人境界思虛。
故慮實義不定欤。
或又古義雲對理無虛雲實(雲雲)一變計理無雲實也。
凡所執唯虛妄起法故。
尋其實體隻是都無法也。
故以理無為變計實體也。
莊嚴論釋變計實。
能取所取畢竟無故能取所取所執也。
畢竟無者非顯真實義乎。
若以情實為變計真實者。
畢竟無釋無用者欤。
次三性無礙義。
凡莊嚴論者慈尊所說九部論随一也。
随下伊舍那講堂述一代教意。
何強說相宗一義乎。
凡四儀論藏性相雨宗俱為所依者也。
若爾者設雖莊嚴論也。
何局性相一途之義乎。
或又唯識論。
問答三性同異雲。
此三為異為不異耶。
應說俱非。
無别體故。
妄執緣起真義别故既雲無别體故。
可雲變計依他圓成為體欤。
若爾者三性無礙之義不違相宗義欤。
但密抄引花嚴抄成義。
不思相宗義欤。
但至雲本論不見無礙之義者。
說求真實譬喻下偈雲。
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
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谛實如彼無體故長行釋雲。
譬依他分别二相亦無實體依依變無體得入第一義者。
顯依變以圓成為體之義也。
以譬意案之。
木石等圓成也。
以幻師術力變木石依他也。
金等像顯變計也。
迷人實思有金體。
而悟人金像依術力假似金實體隻木石也證悟。
此時幻像金體術力所變體木石外加無其體之時。
依變性歸圓成之旨分明也。
重難雲。
付三性各别成申二義中。
以情實為真實義不可爾。
凡立法門事為轉迷開悟也。
凡夫迷倒專偏依情實掃也。
而齊圓成實性為真實。
凡夫爾可增迷見。
何成轉迷指南乎。
其上實言誠雖通迷悟之所見。
真字專非名真理乎。
又違論能取能取畢竟無故之釋乎。
非述所執情實義故。
次以理無為真實之義。
又不可然。
見理無時全非所執。
何以之雲變計真實乎。
凡真實者名其體不虛。
變計見虛妄起之時。
所執理無義顯也。
以虛妄為真實事豈非成色站。
又于三性各有有無二義。
儀他真實約似有義雲由此起諸分别故。
依非有之邊不生分别故。
若爾者明三性事義門可一雙。
依他真實約有。
變計真實給無乎。
但至畢竟無論釋者。
明所執真實因示體用都無之義迄也。
未必成真實之義。
凡于莊嚴論釋三性真實之義時。
先舉三性體後說求真實之譬喻也。
當段舉三性體故不及真實之釋欤。
求真實譬喻。
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者。
圓成真實。
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谛實者依變真實也。
正明依他變計真實時。
雲世谛實故。
非取理無邊。
變計理無勝義谛非世谛故。
次付無礙有二義。
約花嚴三性一際之儀成真實義事不可然。
依三本同義變計理無歸真如凝然。
是即變計上勝義谛義門也。
而莊嚴論依變真實約世俗谛雲如先成。
若爾何寄三本同之義成三性無礙之義為變計真實乎。
又莊嚴論可成性宗所依雲事全不共許之。
性宗諸即何人師引九部論立宗義乎。
其上無著菩薩等察當來護法清辨诤起招請慈尊開其說法所記也。
依之立宗義祖祖相承号法相宗。
三性殊一宗大經法門也。
何述性宗之義乎又抄演三性無礙之義。
情有即理無緣生即無性(雲雲)全依三本同義非變計理無歸圓成之義。
彼釋約體同成本末同之義欤。
次約相宗成體同之義事不可。
抄釋既無礙義護花嚴抄。
何依相宗義乎。
爾者谛有疑。
如何。
答。
先以變計情實為真實義。
凡求真實像委述三性之意。
三性自性體有任為令知也。
若爾者所執執情前所現實境也。
尤以之可雲變計真實也。
但至雲可增實掃非迷方指南者。
雲當情實有相現。
其體都無義自顯也。
其體自元真實不當情時可現故。
故知變計當情實求得。
自成轉迷觀門也。
中論有論凡實空于聖實是變計有非雲真實乎。
次至真字者。
今疏上外道所計我雲真我。
是豈真理乎。
次變計理無為真實義。
疏引論雲。
離二及迷依無說無戲論故應知三性俱真實離二文釋雲。
能取所取畢竟無故離二者顯變計理無義詞見。
而雲故應知三性俱真實。
于三性名字各顯睦實義開豈變計約理無非雲真實乎。
此文出三性體迄未及求真實釋雲事不可然。
既标求真實偈所引頌也。
何不示求真實義乎。
故應知指觀專此意也。
故初一頌求真實法說。
次一頌求真實譬喻。
次二頌求真實合說也。
但依變真實約世俗谛故。
以變計理無至雲非為真實者。
如彼無體故句正明變計真實義也。
空為門故入于真性義故。
通達世谛實者局依他也。
故釋譬虛妄分别亦爾。
由此道理即得通達世谛之實既雲虛妄分别。
唯局依他雲世谛實事分明也。
凡彼相宗于二谛雖立四重不同。
大都以圓成為勝義谛。
以依他為世俗谛也。
次付三性無礙義依花嚴宗義事。
不可過第二重答。
中邊論又九部論随一也。
而清辨釋彼論。
是豈依相宗義釋乎。
又天親菩薩所造十地論花嚴宗所依。
法花論為天台宗所依。
莊嚴論聞慈尊說無著天親師子覺所記也。
天親所造論豈局相宗一義乎。
次付相宗義約三性一體義所執圓成為體故。
以圓成為所執真實事自元不依覺苑意。
于相宗雲可有此義也。
所诠三性中得真實名物圓成也。
若爾者變計真實正被雲真實之處可圓成也。
故彼事無體故即得真實境如是轉依故即得真實義釋。
廣通三性可顯真實義。
标說求真實譬喻秋顯呼正真實處頌見故。
若唯雲明圓成真實真說依變上真實文何乎。
而此真實義者圓成實性也。
釋雲即得真補發一故。
故知了變計無體之時。
圓成真理顯處遍計依他尋其真實體。
圓成實性外無别物悟入也。
以之為三性真實
當段文勢既全同彼了。
定知般若方便者寂然界智品所具無所得方便也雲事。
若望湛寂位寂然界指方便者。
失字起盡如前難也。
六喻三性 今段舉幻焰等六喻可雲以今此六喻三性俱顯之乎。
答。
可爾也。
雨方也。
若三性俱顯者。
六喻皆是非有似有之義。
唯可喻顯依他。
不順遍計偏有圓成真有乎。
是以唯識論中以幻等八喻唯喻依他若又依之雲爾者。
雲然阿賴耶有三種義引莊嚴論幻喻成三性之義。
無争三性俱喻之雲事。
爾者雨方。
答。
三性俱可顯之也。
經文知自性如幻等而自性之言通三種自性且一片令出疏文分明也。
況又所引莊嚴論文如雲此幻即譬諸蘊乃至如彼諸約事譬說二種迷者。
以幻譬依遍二性分明也。
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者。
以幻事無體譬圓成第一義谛但至難勢者。
取譬随宜不定也。
何必局定乎。
次至唯識論文者。
彼一往義門也。
不可有相違故。
中邊論以幻等八喻喻遍計。
重難雲。
經文觀察蘊阿羅耶加蘊言之起盡殊顯依他之久其故疏釋蘊言雲。
諸蘊巢窟(雲雲)是即第八識含持五蘊種子故非雲蘊陛羅耶乎。
設于第八雖具三性之義。
真理不持諸法種子。
又遍計無法故更無因緣生之義。
何雲蘊阿羅耶乎。
且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釋專顯此意者乎。
既以六喻觀察蘊阿羅耶。
可知唯局依他雲事。
又至雲引莊嚴論故可通三性者。
莊嚴論雖有三性之說。
取譬事别也。
彼論雲。
離二及迷依無說無戲論三應及二淨二淨三譬顯二淨者圓成實性也。
既雲三譬顯。
三譬者空金水故。
全非幻事乎。
又雲。
如彼起幻師譬說虛分别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此頌幻師譬依他幻事喻遍計之故。
以六喻不可雲喻顯依他欤。
又此幻即譬諸蘊者。
全非莊嚴論文。
疏家所加也。
何以彼文為莊嚴論依之譬幻事之證文乎。
故知引莊嚴論事取三性之義迄。
幻事譬不為要欤。
但至标然阿羅耶有三種義出六喻觀者。
經觀察蘊阿羅耶等之文喻雖局依他。
觀依他之如比之時遍計實執自遣遍計之處圓成真性自顯故。
雲有種義也。
全以幻等六喻非雲直譬三性也。
六喻皆是雙辨有無明蘊阿羅耶别緣起釋深存此意也。
雙辨有無者非有似有之義也。
三性皆雖中道觀門也。
遍計情有為表圓成真有為本故。
有邊猶增。
有無均等唯局依他。
雙辨有無者非顯此意乎。
又别緣起者。
對性宗之真妄共分之緣起顯相宗生滅一分緣起雲别緣起也。
若爾者别緣起之言專顯依他詞也。
次至雲知自性之言可三種自性者。
雲知依他之自性何過乎。
故三十頌中雲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依他與自性之名遍計圓成無自性之言乎。
次中邊論。
以幻事譬遍計雲事。
取譬事不一準。
今所引莊嚴論又以幻事譬所執然今經幻等之六喻喻顯依他。
有何怪乎。
次以幻事無體譬圓成雲事不可然。
圓成依無體所顯法也。
雲空為門故入于真性此意也。
爾者無體幻事當遍計。
何雲圓成之譬乎。
答。
凡三性之法門法相一家大宗中宗規摸法門也。
今以三劫之說橫統論諸教時支第二劫之文顯法相一宗法門。
何不盡彼宗所為規摸之三性門乎。
大意釋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文可思之。
但至蘊言起盡者。
凡顯三性事專依唯識所變之道理也。
而立唯識道理有二由。
種子熏習。
四分安立也。
其中為顯種子熏習義雲蘊阿羅耶也。
此種子熏習義雖有依他上一切諸法見唯識所變之時。
心外隔曆迷自遮顯諸法實性之故。
唯識道理立三性義自成也。
故為顯為三性根源唯識轉變之義雲蘊阿羅耶也。
然顯三性無所存之故。
釋然阿羅耶有三種義也。
若一向觀依他之邊不觀遍計圓成。
釋然阿羅耶有三種義往往引莊嚴論三性文何要乎。
攝義多含釋文頗似無用乎。
三性中為顯依他之一邊非置蘊言。
三性之法門唯識轉變之上所成之故。
為顯唯識所變之義置蘊言也。
次引莊嚴論事。
幻事譬不為要。
隻為顯三性之義也雲事。
甚不可爾。
疏中引莊嚴論畢。
彼論明觀察蘊阿羅耶知自性如幻最與此經符地以幻譬合今經事。
釋文實分明也。
若如難勢。
今六喻唯可雲顯遍計義乎。
次至雲莊嚴論如彼起幻師譬說虎分别文以比師譬依他者。
綴文實雖似見惡。
見始終論文幻事譬依他之條分明也。
若爾者幻事上非有似有之義。
顯見幻師所起處之故舉幻師也。
全取幻師體非為今譬。
故長行釋。
變木石等以為迷因正成迷因物在變字也。
比師能變直非迷因也。
見幻師不思幻像金等之故。
迷因依他故。
直以幻師不譬依他之條勿論也。
幻事譬遍計事實事幻也。
如中邊論。
所诠于幻事見幻師所現之幻事也。
因緣生之義顯虛假義成故。
成依他之譬也。
迷人見此幻事不知幻術由思實金等。
成遍計譬也。
次此幻即譬諸蘊釋非莊嚴論之文雲事。
設彼文雖非莊嚴論。
莊嚴論意以幻事思譬虛妄分别之故。
作此釋。
何一向定莊嚴論幻事不喻依他乎。
其上上舉莊嚴論幻事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文畢。
雲此約即譬諸蘊疏家意以彼論幻事為依他之條分明也。
次莊嚴論于圓成取别譬雲事。
彼以圓成為二淨。
二淨義以三喻顯也。
三性相對非顯圓成之義邊。
凡三性一法之上三重義門故。
明其譬時尤于一譬顯三重義可喻顯三性也。
故彼事無體故。
譬得真實境如是轉依故即得真實義一頌顯圓成譬也。
彼真實義。
疏釋真實性義。
譬真實境。
疏判木等實境。
以幻事上木等實境譬圓成之條無異論者乎。
但至雲幻事無體非圓成者。
實依相宗意非幻事無體直為圓成。
圓成依無體所顯也。
然取譬事邊邊也。
依無體以顯圓成之義邊為圓成之譬也。
約譬意得。
幻事無體者實事幻無也。
實事幻相止時。
隻此憶師所起之幻像金等木等實境外自本其體無知故。
木等幻事真實體知得也。
故木等全非幻事外物。
既幻事實體。
豈不為幻譬攝屬乎。
次三十頌自性之言局依他雲事不可然。
遍計頌雲。
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豈非遍計所執之自性乎。
加之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唯識論釋。
即依此前三種自性自性言不局依他之條不及異論者乎。
若爾者今知自性何強簡遍計圓成乎。
三性俱真實(第二重異百條) 所引莊嚴論文。
故應知三性俱真實爾者三性各别可存真實之義乎。
答。
演密抄有二乘。
一三性各别義。
變計分别故真實也。
依他因緣故真實也。
圓成真實故真實也。
二三性無礙義。
依變當分無真實義。
歸圓成故雲三性俱真實也。
難雲。
付三性各别之義變計情實故雲真實欤。
凡真實者簡虛辭也。
變計既最劣法也。
對何虛雲真實乎。
立彼四重二谛時。
于初重俗谛如無真谛之義。
是以慈恩釋。
五重唯識第一立遣虛存實識。
釋觀變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
實依他法因緣生故虛假不實。
因緣和合勢力不虛猶成聖智境界。
故有實義。
存實稱專依之。
變計既體用都無也。
何許真實之義乎。
況又莊嚴論。
求真實求圓成實可起正體智。
求依他實可起後得智。
求變計實更何用有乎。
可知可非三性各别真實雲事。
次三性無礙義難思。
無礙義依花嚴三性一際中三本同之義欤。
莊嚴論法相所依論藏也。
何說終教之義乎。
又于相宗可有三性無礙之義乎。
又三性無礙故雲真實。
明三性真實之時。
變計依他真實可說歸圓成之義。
而變計真實雲能取所取畢竟無故。
依他真實雲由此起諸分别故。
出變計依他當體全不見歸圓成之義乎。
答。
先三性各别義。
付變計實可有二義。
一以凡情所執心外實境雲變計所執故。
約凡情雲變計實也。
此義執雖未必對虛任情實執雲實也實必可對虛。
以變計增益損減之執随執者見增益為實人。
損減思虛。
損減為實人境界思虛。
故慮實義不定欤。
或又古義雲對理無虛雲實(雲雲)一變計理無雲實也。
凡所執唯虛妄起法故。
尋其實體隻是都無法也。
故以理無為變計實體也。
莊嚴論釋變計實。
能取所取畢竟無故能取所取所執也。
畢竟無者非顯真實義乎。
若以情實為變計真實者。
畢竟無釋無用者欤。
次三性無礙義。
凡莊嚴論者慈尊所說九部論随一也。
随下伊舍那講堂述一代教意。
何強說相宗一義乎。
凡四儀論藏性相雨宗俱為所依者也。
若爾者設雖莊嚴論也。
何局性相一途之義乎。
或又唯識論。
問答三性同異雲。
此三為異為不異耶。
應說俱非。
無别體故。
妄執緣起真義别故既雲無别體故。
可雲變計依他圓成為體欤。
若爾者三性無礙之義不違相宗義欤。
但密抄引花嚴抄成義。
不思相宗義欤。
但至雲本論不見無礙之義者。
說求真實譬喻下偈雲。
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
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谛實如彼無體故長行釋雲。
譬依他分别二相亦無實體依依變無體得入第一義者。
顯依變以圓成為體之義也。
以譬意案之。
木石等圓成也。
以幻師術力變木石依他也。
金等像顯變計也。
迷人實思有金體。
而悟人金像依術力假似金實體隻木石也證悟。
此時幻像金體術力所變體木石外加無其體之時。
依變性歸圓成之旨分明也。
重難雲。
付三性各别成申二義中。
以情實為真實義不可爾。
凡立法門事為轉迷開悟也。
凡夫迷倒專偏依情實掃也。
而齊圓成實性為真實。
凡夫爾可增迷見。
何成轉迷指南乎。
其上實言誠雖通迷悟之所見。
真字專非名真理乎。
又違論能取能取畢竟無故之釋乎。
非述所執情實義故。
次以理無為真實之義。
又不可然。
見理無時全非所執。
何以之雲變計真實乎。
凡真實者名其體不虛。
變計見虛妄起之時。
所執理無義顯也。
以虛妄為真實事豈非成色站。
又于三性各有有無二義。
儀他真實約似有義雲由此起諸分别故。
依非有之邊不生分别故。
若爾者明三性事義門可一雙。
依他真實約有。
變計真實給無乎。
但至畢竟無論釋者。
明所執真實因示體用都無之義迄也。
未必成真實之義。
凡于莊嚴論釋三性真實之義時。
先舉三性體後說求真實之譬喻也。
當段舉三性體故不及真實之釋欤。
求真實譬喻。
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者。
圓成真實。
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谛實者依變真實也。
正明依他變計真實時。
雲世谛實故。
非取理無邊。
變計理無勝義谛非世谛故。
次付無礙有二義。
約花嚴三性一際之儀成真實義事不可然。
依三本同義變計理無歸真如凝然。
是即變計上勝義谛義門也。
而莊嚴論依變真實約世俗谛雲如先成。
若爾何寄三本同之義成三性無礙之義為變計真實乎。
又莊嚴論可成性宗所依雲事全不共許之。
性宗諸即何人師引九部論立宗義乎。
其上無著菩薩等察當來護法清辨诤起招請慈尊開其說法所記也。
依之立宗義祖祖相承号法相宗。
三性殊一宗大經法門也。
何述性宗之義乎又抄演三性無礙之義。
情有即理無緣生即無性(雲雲)全依三本同義非變計理無歸圓成之義。
彼釋約體同成本末同之義欤。
次約相宗成體同之義事不可。
抄釋既無礙義護花嚴抄。
何依相宗義乎。
爾者谛有疑。
如何。
答。
先以變計情實為真實義。
凡求真實像委述三性之意。
三性自性體有任為令知也。
若爾者所執執情前所現實境也。
尤以之可雲變計真實也。
但至雲可增實掃非迷方指南者。
雲當情實有相現。
其體都無義自顯也。
其體自元真實不當情時可現故。
故知變計當情實求得。
自成轉迷觀門也。
中論有論凡實空于聖實是變計有非雲真實乎。
次至真字者。
今疏上外道所計我雲真我。
是豈真理乎。
次變計理無為真實義。
疏引論雲。
離二及迷依無說無戲論故應知三性俱真實離二文釋雲。
能取所取畢竟無故離二者顯變計理無義詞見。
而雲故應知三性俱真實。
于三性名字各顯睦實義開豈變計約理無非雲真實乎。
此文出三性體迄未及求真實釋雲事不可然。
既标求真實偈所引頌也。
何不示求真實義乎。
故應知指觀專此意也。
故初一頌求真實法說。
次一頌求真實譬喻。
次二頌求真實合說也。
但依變真實約世俗谛故。
以變計理無至雲非為真實者。
如彼無體故句正明變計真實義也。
空為門故入于真性義故。
通達世谛實者局依他也。
故釋譬虛妄分别亦爾。
由此道理即得通達世谛之實既雲虛妄分别。
唯局依他雲世谛實事分明也。
凡彼相宗于二谛雖立四重不同。
大都以圓成為勝義谛。
以依他為世俗谛也。
次付三性無礙義依花嚴宗義事。
不可過第二重答。
中邊論又九部論随一也。
而清辨釋彼論。
是豈依相宗義釋乎。
又天親菩薩所造十地論花嚴宗所依。
法花論為天台宗所依。
莊嚴論聞慈尊說無著天親師子覺所記也。
天親所造論豈局相宗一義乎。
次付相宗義約三性一體義所執圓成為體故。
以圓成為所執真實事自元不依覺苑意。
于相宗雲可有此義也。
所诠三性中得真實名物圓成也。
若爾者變計真實正被雲真實之處可圓成也。
故彼事無體故即得真實境如是轉依故即得真實義釋。
廣通三性可顯真實義。
标說求真實譬喻秋顯呼正真實處頌見故。
若唯雲明圓成真實真說依變上真實文何乎。
而此真實義者圓成實性也。
釋雲即得真補發一故。
故知了變計無體之時。
圓成真理顯處遍計依他尋其真實體。
圓成實性外無别物悟入也。
以之為三性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