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說二個住心也。
若爾可設别會通。
謂住心立名約正名。
空性無境等異名故。
通餘住心無相違。
次唯蘊無我句此一句自狹之寬有三重義。
一約文聲聞見道。
二就義盡聲聞三道第四住心立名是也。
三又就義通二乘雲攝諸部小乘盡釋是也。
其中以約見道說文為第四住心立名也。
唯蘊無我義無我唯諸蘊聲聞觀門故雖通無學道。
且約初為見道說文也。
但此義通名約初立名故還成總句證文欤。
次如實知自心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之文也。
彼說初地說文也。
以第八住心釋初地法明道故為第八名也。
然雲通十住心釋能寄齊住心也。
初地淨菩提心之無盡功德寄齊諸教顯故。
所寄齊雖有地前。
能寄齊初地故。
為第八别名也。
三界唯心 解了三界唯心今此唯心者心事心中何乎。
答可通也。
雨方也若雲通者。
慈恩法師依經論之文立五種唯識引花嚴三界唯心文證第二舍濫留純識。
而前四重事唯識故。
今此唯心尤可事心也。
況又雲觀察蘊阿羅耶。
蘊阿羅耶豈真理乎。
若又依之雲爾者。
法無我性既法空理也。
知自性言豈局事心乎。
答。
可通真事二心也。
其故自心言通三性。
依圓二性即可真事二心故。
依之往往引莊嚴論三性文證阿羅耶三義。
但至五重唯識判文者。
第二唯識強不限事欤。
正雖約心五心所兼不遮能理也。
依之唯識義中釋第二唯識。
雖觀事理皆不離識此豈非通事理乎。
注雲。
三界唯心言雖似第二重證文。
其意頗異欤。
彼第二重恐濫外境舍心所變相分。
今心外更雲無一法遮心外法。
所遮既别也。
唯心言不可全同。
爰知第二劫唯識觀門望初劫心外存法雲唯心故可通五法事理雲事。
本裹雲。
唯識雲。
一遣虛存實識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
應正遣空。
情有理無故。
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
應正存有。
理有情無故。
二舍濫留純識雖觀事理皆不離識。
然此内證有境有心。
心起必托内境生故。
但識言唯不言唯境花嚴等說三界唯心。
重難雲。
凡他緣乘釋專可任本宗說也。
楞伽解深密八識三性三無性等釋專此意也。
若爾者本宗既以三界唯心文證第二唯識。
第二又事唯識也。
何忽肖本宗釋義以三界唯以文雲通五法事理乎。
凡思三界唯心言卷三界諸法歸心義也。
性宗意談法性緣起故有。
以所歸心為真心義。
相宗雖有心真性為諸法體義。
卷歸具性義全無之也。
故心所變諸法歸能緣心可雲三界唯心故。
所歸唯心可局唯事心也。
是以遣相證性識雲遣相不雲相歸性也。
唯心言若指真理者。
背相宗義者也。
但至雲觀蘊阿羅耶知自性句通三性故雲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可通依圓二性者。
以六喻觀羅耶自性故。
以依他可為本也。
唯識論等中以幻焰等八喻喻依他故。
若于幻分段實二意可通依遍二性。
全以幻焰等不為圓成喻也。
若爾者既雲知自性如幻揚焰等。
雲不通圓成事勿論也。
但然阿羅耶有三種義者以幻焰等觀羅耶緣生無性義時。
遍計實執所遮處圓成理顯羅耶真實性圓成真理也被證悟。
故六喻觀有顯圓成理謂也。
阿羅耶言無偏頗不可雲通三性。
殘雲觀察蘊阿羅耶蘊言所顯顯正所觀依他也詞也。
故疏諸蘊巢屈故以為名執持含藏五蘊種子故雲諸蘊巢屈也。
真如理性豈有含持種子義乎。
次至雲雲心外更無一法故非第二唯識者。
凡唯識者識外不許法名也。
付其所歸識重重故。
的遮法又随重重也。
第一唯識遮所執依圓識體定故。
心外法者可指所執實境也。
第二唯識留能緣心且恐濫遍計舍心内境也。
雲此境心内也。
望能緣心非心故。
猶雲心外也。
乃至第五唯識以性為唯心故。
依他諸法非真心可雲心外也。
以心外言不可定唯遍計存境也。
若雲心外故雲遮遍計義也者。
可局第一唯識欤。
以此道理何雲通五重乎。
況又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者依深密經說彼經雲。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開深。
恐彼分别執為我觀第八識含持種子雲始能觀察等觀第八識依他邊條勿論也。
次至法無我性文者。
若以彼為道理可雲唯局真心欤。
既不爾。
可知非固道理也。
如前成觀唯識所變道理。
遍計實執除本法無我理故。
雲即是法無我性也。
故知無皆乘心法無我性者。
唯識觀心雲無緣乘心。
此觀心法無我行相故。
雲法無我性也。
性者體性義未必真性欤。
答。
依宗家禦意。
當段述相宗義條勿論也。
三界唯心言相宗所立舉唯識觀行相故廣可通五種唯識義也。
何強局第二乎。
凡唯識宗大網以第一遣虛存實識為本。
不知諸法唯識變道理事。
依封着外境也。
心外實境遣虛知諸法自心所變也處。
所歸自心體廣論。
依圓二性也。
是第一唯識義也。
此自心次第攝略觀入其實體時。
或證知心境相對境所變非實心能變法實體也為第二唯識也。
于心中于此能變心有體有用。
用體所起猶非實體故。
猶留實體觀唯識為第三唯識。
于此實體心有心王心所。
心所依心王勢力生。
其體獨不立。
證知自心真實本隻心王也為第四唯識。
此心王猶因緣生法故假有實無也。
不可雲心實體。
此心性所不被衆緣造作真實性。
人法二執去處顯為真實心體性。
是第五遣相證性唯識也。
此後四重第一唯識上次第推入其實體觀故。
離第一非有别觀門也。
故心外更無一法釋雖似局第一唯識。
三界唯心言含五重淺深無相違者也。
但至雲三界唯心言卷三界諸法歸事心義故當第二唯褒于真理無此義者。
凡三界言呼諸法言也。
見三界諸法雲心外無法雲三界唯心故。
不可雲偏卷諸法歸心。
設雖真性。
雲諸法真實性真理也。
何不雲三界唯心乎。
所诠唯心唯識眼目異名也。
唯識言既互五法事理。
唯心詞豈雲可局一向事心乎。
次至本宗證第二唯者。
彼指花嚴所說一界唯心文也。
而此嚴經無此正文欤。
小烏私記引新舊雨經數文。
可見彼抄。
花嚴說設雖說卷諸法歸心義。
三界唯心言局共義不可必定。
雲諸法唯識時。
乍許互五法事理。
雲三界唯心時。
雲可局唯事事。
彼此異因不可得者欤。
次知自性會釋不可然。
雲然阿羅耶有三種義引莊嚴論三性文證之意。
知自性言三種自性也雲事勿論也。
但至幻焰等喻者。
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者。
以中喻事喻遍計。
此約即譬諸蘊者。
以幻事喻依他。
彼事無體故即得真實境者。
以幻事無體喻圓成也。
既引以幻事喻三性莊嚴論證之。
幻等六喻喻顯三性雲事勿論也。
若爾者何雲觀念有他一邊乎。
次至雲觀蘊阿羅耶别緣起者。
廣觀阿羅耶時雲具三性義。
定其體時八識心王體故。
先可雲依他也。
故簡異性宗約生滅一分緣起雲别緣起也。
次法無我性事既雲即是名第二重觀法無我性。
法無我性為所觀豈非法無我理乎。
凡二無我者真理異名故。
第二重所觀雲互事理。
且約勝雲觀法無我理也。
是即簡異初劫人無我觀雲觀法無我性也。
次阿陀那深細識依解深密經雲事不遮申處也。
凡觀唯識義事依二道理也。
一四分安立。
二種子熏習也。
此中今約種子熏習義為成唯識義依深密經文也。
依種子熏習道理所觀唯識有五重不同故。
以雲阿陀那深細識不可定第二唯識也。
般若方便(第二重異直條) 問。
若失般若方便今此般若方便可雲第二劫緣生中道觀也乎。
答。
不爾也。
雨方也。
若雲非中道觀者。
案文相次第。
以寂然界偏真觀望第二劫中道觀判勝劣釋文也。
若爾者般若方便者尤可指緣生中道觀也。
若于寂然界位許般若方便者。
寂然智品不可有堕斷滅。
以何為寂然智劣相乎。
可知寂然智若不進第二劫作緣生中道觀久滞偏真觀。
雲堕斷滅也。
是以覺苑釋。
若失般若無所得方便無所得言所顯指第二劫觀其故疏釋第二劫觀門。
今大乘不可得空空相亦不可得指彼非雲無所得乎。
若又雲爾者。
初劫末釋寂然位。
若失方便多堕二乘地證小涅槃。
然以菩提心勢還能發起悲願。
從此已後三乘迳路始分彼釋全同今文。
彼方便在寂然位被得。
其故方便。
為菩提心勢力。
寂然菩薩既大乘人也。
何不具菩提心勢力。
又不留湛寂既進證寂然界。
是豈非具方便乎。
若爾者今般若方便可在寂然位。
何指第二劫乎。
爾者雨方。
如何。
答。
自元成申意非第二劫也。
凡失者翻得言也。
初劫智未得第二劫之智。
何雲失之乎。
但至雲以偏真觀對中道觀判勝劣者。
疏家判文故。
自元所不遮申也。
寂然智沈偏真理故。
可堕斷滅智品也。
然不證空異二乘事。
具般若方便且力故也。
般若方便者無所得心也。
随奧卷所所具惠方便者是也。
大乘行教跂步時住無所得觀解。
是雲菩提心勢力也。
然智品淺劣故。
始住法體空觀拂法着相時。
依觀門微劣滞偏真行相也。
所存自元插無所得意樂故不堕斷滅也。
是則寂然智品劣相也。
第二劫智空有行解均等強不賞空故。
無堕斷滅之恐。
寂然界若五種無性空觀門計不具惠方便。
可堕斷滅故。
是非大勝劣乎。
所诠答成肝要寂然界位未起第二劫上觀門。
何以緣生觀門扶助寂然界乎。
若中道觀門既起非寂然位。
何為以之不令寂然堕于斷滅之由乎。
進退俱不得其理。
定知般若方便直可存寂然位雲事。
次至覺苑釋者。
無所得方便者。
設雖寂然位也。
依菩提心勢力不堕斷滅。
可雲無所得方便也。
以無所得言不可定第二劫也。
其又指第二劫。
不應道理故不可依用。
爾者不可有相違。
重難雲。
今釋專為褒美第二劫中道觀門下寂然智釋文也。
若爾者般若方便所褒美故。
尤可指第二劫智是以他緣以釋末。
行者解諸藥乃至今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二等彼釋不依第二劫觀門者初劫分不免過今何于初劫分釋免失由乎。
設于初劫雲分有其義。
對第二劫時可成不免失由也。
但以般若方便同初劫若失方便文事不可然。
彼文本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悲願以救有有迷界悲願為方便今般若方便雲所得方便故。
彼此方便意既别。
何同之乎。
故知今方便可指緣生中道觀門雲事。
次至失字起盡者。
答退其義同也。
而于退有三種退中。
未得退者未得法雲退也若爾者設未得法也。
雲失何過。
次第二劫智設無般若方便助。
不堕斷滅雲事甚不可然。
如答成。
般若得以無所得觀心為其體。
第二劫智住中道正觀鎮照有空不二。
是豈雲不具無所得方便乎。
何必以寂然智雲具此方便乎。
依具惠方便不堕斷滅。
初劫第二劫觀門更可無簡别。
次至雲進退俱有難者。
此釋寂然智儲過故。
約寂然痊作此釋也。
但般若方便者扶且寂然智不可意得。
若逐不得第二劫中道正觀留偏真觀門。
雲堕斷滅也。
自元未得雲失意得故。
不可有相違。
既寂然位判成實諸宗未甚懸絕定小乘分齊。
故知約當分智時雲可證小涅槃雲事。
至第二劫乃異二乘釋。
專顯此意也。
又失般若方便之過名惡趣空者濫方廣道人(雲雲)方廣道人覺苑判清辨論師。
對清辨論師雲般若方便。
尤可指法相觀門也。
故初劫雲即随于斷滅證小涅槃。
異今失。
定知初劫居初劫判故雲證小涅槃等。
今對第二劫觀門判故雲濫文道人也。
以彼此相對異可推彼此方便異也。
若又初劫文判湛寂位也。
與辟支佛位齊時名為極無言絕處者指湛寂位也。
爾時心滞無為法相者當上釋雲由厭怖有為故着無為法文。
若失方便者指五種無性空觀門。
故知此菩薩若留湛寂位失寂然五喻觀門。
證小涅槃雲事也。
彼居湛寂雲失寂然觀門。
是居寂然位雲失第二劫觀門。
其義既全同也。
以今文可準據上也。
答。
案若失般若方便即堕于斷滅文意。
證寂然界位未堕斷滅聞。
第二劫中道觀故。
設觀空。
以不可得空無随空見事。
而寂然位偏真觀故。
觀空時依忘有可堕空見故。
雲堕于斷滅也。
而依大乘行者偏真觀上具足惠方便故。
雲不随斷滅也。
此惠方便第二劫觀門。
可堕斷滅人真可第二劫菩薩。
于初劫位争具第二劫方便乎。
故知初劫五喻觀第二劫六喻雖行相相似。
偏真中道觀門别故顯勝劣文故。
以第二劫觀不可雲般若方便也。
是以下釋證寂然界位雲。
行者解諸蘊唯心即是知法自性。
未了知是自性時畏堕有所得故。
不能盡理觀有。
畏堕斷滅故不能盡理觀空。
非但見有不明。
亦複見空未盡。
今以如約等門照有空不二。
而人法二人之相亦不當心。
乃名真入法空。
悟唯識性故二重觀門分界大别。
何寂然智被助第二劫雲不堕斷滅乎。
況又寂然位既恐堕斷滅故盡理雲不能觀空。
不依第二劫觀門雲随斷滅乎。
又于未得法可雲失成申事不可然。
俱舍釋權成就異。
未得今獲已得不失失不失付已得法可論之也。
故知退失其意頗異欤。
寂然界未得第二劫智。
何于未得智雲失之乎。
其上文勢所顯。
寂然界位依不失般若方便。
不堕斷滅聞。
置不定若言專顯此意也。
但至雲所堕處雲方廣道人故般若方便可第二劫者。
方廣道人者大乘内空見類也。
寂然界雖偏真智也。
大乘人故雲成方廣道人何失乎。
所诠大乘教學教成迷空見類雲方廣道人故。
學何教可有此失也。
次至初劫結文者。
彼上釋寂然界位畢雲行者未過此劫等故。
重述寂然位也。
若失方便者指寂然位所具菩提心勢力也。
意雲寂然觀門偏真觀故。
随二乘地雖可證小涅槃。
依有大乘聞熏菩提心勢力蒯動偏真觀上依具無所得惠方便。
雲
若爾可設别會通。
謂住心立名約正名。
空性無境等異名故。
通餘住心無相違。
次唯蘊無我句此一句自狹之寬有三重義。
一約文聲聞見道。
二就義盡聲聞三道第四住心立名是也。
三又就義通二乘雲攝諸部小乘盡釋是也。
其中以約見道說文為第四住心立名也。
唯蘊無我義無我唯諸蘊聲聞觀門故雖通無學道。
且約初為見道說文也。
但此義通名約初立名故還成總句證文欤。
次如實知自心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之文也。
彼說初地說文也。
以第八住心釋初地法明道故為第八名也。
然雲通十住心釋能寄齊住心也。
初地淨菩提心之無盡功德寄齊諸教顯故。
所寄齊雖有地前。
能寄齊初地故。
為第八别名也。
三界唯心 解了三界唯心今此唯心者心事心中何乎。
答可通也。
雨方也若雲通者。
慈恩法師依經論之文立五種唯識引花嚴三界唯心文證第二舍濫留純識。
而前四重事唯識故。
今此唯心尤可事心也。
況又雲觀察蘊阿羅耶。
蘊阿羅耶豈真理乎。
若又依之雲爾者。
法無我性既法空理也。
知自性言豈局事心乎。
答。
可通真事二心也。
其故自心言通三性。
依圓二性即可真事二心故。
依之往往引莊嚴論三性文證阿羅耶三義。
但至五重唯識判文者。
第二唯識強不限事欤。
正雖約心五心所兼不遮能理也。
依之唯識義中釋第二唯識。
雖觀事理皆不離識此豈非通事理乎。
注雲。
三界唯心言雖似第二重證文。
其意頗異欤。
彼第二重恐濫外境舍心所變相分。
今心外更雲無一法遮心外法。
所遮既别也。
唯心言不可全同。
爰知第二劫唯識觀門望初劫心外存法雲唯心故可通五法事理雲事。
本裹雲。
唯識雲。
一遣虛存實識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
應正遣空。
情有理無故。
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
應正存有。
理有情無故。
二舍濫留純識雖觀事理皆不離識。
然此内證有境有心。
心起必托内境生故。
但識言唯不言唯境花嚴等說三界唯心。
重難雲。
凡他緣乘釋專可任本宗說也。
楞伽解深密八識三性三無性等釋專此意也。
若爾者本宗既以三界唯心文證第二唯識。
第二又事唯識也。
何忽肖本宗釋義以三界唯以文雲通五法事理乎。
凡思三界唯心言卷三界諸法歸心義也。
性宗意談法性緣起故有。
以所歸心為真心義。
相宗雖有心真性為諸法體義。
卷歸具性義全無之也。
故心所變諸法歸能緣心可雲三界唯心故。
所歸唯心可局唯事心也。
是以遣相證性識雲遣相不雲相歸性也。
唯心言若指真理者。
背相宗義者也。
但至雲觀蘊阿羅耶知自性句通三性故雲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可通依圓二性者。
以六喻觀羅耶自性故。
以依他可為本也。
唯識論等中以幻焰等八喻喻依他故。
若于幻分段實二意可通依遍二性。
全以幻焰等不為圓成喻也。
若爾者既雲知自性如幻揚焰等。
雲不通圓成事勿論也。
但然阿羅耶有三種義者以幻焰等觀羅耶緣生無性義時。
遍計實執所遮處圓成理顯羅耶真實性圓成真理也被證悟。
故六喻觀有顯圓成理謂也。
阿羅耶言無偏頗不可雲通三性。
殘雲觀察蘊阿羅耶蘊言所顯顯正所觀依他也詞也。
故疏諸蘊巢屈故以為名執持含藏五蘊種子故雲諸蘊巢屈也。
真如理性豈有含持種子義乎。
次至雲雲心外更無一法故非第二唯識者。
凡唯識者識外不許法名也。
付其所歸識重重故。
的遮法又随重重也。
第一唯識遮所執依圓識體定故。
心外法者可指所執實境也。
第二唯識留能緣心且恐濫遍計舍心内境也。
雲此境心内也。
望能緣心非心故。
猶雲心外也。
乃至第五唯識以性為唯心故。
依他諸法非真心可雲心外也。
以心外言不可定唯遍計存境也。
若雲心外故雲遮遍計義也者。
可局第一唯識欤。
以此道理何雲通五重乎。
況又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者依深密經說彼經雲。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開深。
恐彼分别執為我觀第八識含持種子雲始能觀察等觀第八識依他邊條勿論也。
次至法無我性文者。
若以彼為道理可雲唯局真心欤。
既不爾。
可知非固道理也。
如前成觀唯識所變道理。
遍計實執除本法無我理故。
雲即是法無我性也。
故知無皆乘心法無我性者。
唯識觀心雲無緣乘心。
此觀心法無我行相故。
雲法無我性也。
性者體性義未必真性欤。
答。
依宗家禦意。
當段述相宗義條勿論也。
三界唯心言相宗所立舉唯識觀行相故廣可通五種唯識義也。
何強局第二乎。
凡唯識宗大網以第一遣虛存實識為本。
不知諸法唯識變道理事。
依封着外境也。
心外實境遣虛知諸法自心所變也處。
所歸自心體廣論。
依圓二性也。
是第一唯識義也。
此自心次第攝略觀入其實體時。
或證知心境相對境所變非實心能變法實體也為第二唯識也。
于心中于此能變心有體有用。
用體所起猶非實體故。
猶留實體觀唯識為第三唯識。
于此實體心有心王心所。
心所依心王勢力生。
其體獨不立。
證知自心真實本隻心王也為第四唯識。
此心王猶因緣生法故假有實無也。
不可雲心實體。
此心性所不被衆緣造作真實性。
人法二執去處顯為真實心體性。
是第五遣相證性唯識也。
此後四重第一唯識上次第推入其實體觀故。
離第一非有别觀門也。
故心外更無一法釋雖似局第一唯識。
三界唯心言含五重淺深無相違者也。
但至雲三界唯心言卷三界諸法歸事心義故當第二唯褒于真理無此義者。
凡三界言呼諸法言也。
見三界諸法雲心外無法雲三界唯心故。
不可雲偏卷諸法歸心。
設雖真性。
雲諸法真實性真理也。
何不雲三界唯心乎。
所诠唯心唯識眼目異名也。
唯識言既互五法事理。
唯心詞豈雲可局一向事心乎。
次至本宗證第二唯者。
彼指花嚴所說一界唯心文也。
而此嚴經無此正文欤。
小烏私記引新舊雨經數文。
可見彼抄。
花嚴說設雖說卷諸法歸心義。
三界唯心言局共義不可必定。
雲諸法唯識時。
乍許互五法事理。
雲三界唯心時。
雲可局唯事事。
彼此異因不可得者欤。
次知自性會釋不可然。
雲然阿羅耶有三種義引莊嚴論三性文證之意。
知自性言三種自性也雲事勿論也。
但至幻焰等喻者。
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者。
以中喻事喻遍計。
此約即譬諸蘊者。
以幻事喻依他。
彼事無體故即得真實境者。
以幻事無體喻圓成也。
既引以幻事喻三性莊嚴論證之。
幻等六喻喻顯三性雲事勿論也。
若爾者何雲觀念有他一邊乎。
次至雲觀蘊阿羅耶别緣起者。
廣觀阿羅耶時雲具三性義。
定其體時八識心王體故。
先可雲依他也。
故簡異性宗約生滅一分緣起雲别緣起也。
次法無我性事既雲即是名第二重觀法無我性。
法無我性為所觀豈非法無我理乎。
凡二無我者真理異名故。
第二重所觀雲互事理。
且約勝雲觀法無我理也。
是即簡異初劫人無我觀雲觀法無我性也。
次阿陀那深細識依解深密經雲事不遮申處也。
凡觀唯識義事依二道理也。
一四分安立。
二種子熏習也。
此中今約種子熏習義為成唯識義依深密經文也。
依種子熏習道理所觀唯識有五重不同故。
以雲阿陀那深細識不可定第二唯識也。
般若方便(第二重異直條) 問。
若失般若方便今此般若方便可雲第二劫緣生中道觀也乎。
答。
不爾也。
雨方也。
若雲非中道觀者。
案文相次第。
以寂然界偏真觀望第二劫中道觀判勝劣釋文也。
若爾者般若方便者尤可指緣生中道觀也。
若于寂然界位許般若方便者。
寂然智品不可有堕斷滅。
以何為寂然智劣相乎。
可知寂然智若不進第二劫作緣生中道觀久滞偏真觀。
雲堕斷滅也。
是以覺苑釋。
若失般若無所得方便無所得言所顯指第二劫觀其故疏釋第二劫觀門。
今大乘不可得空空相亦不可得指彼非雲無所得乎。
若又雲爾者。
初劫末釋寂然位。
若失方便多堕二乘地證小涅槃。
然以菩提心勢還能發起悲願。
從此已後三乘迳路始分彼釋全同今文。
彼方便在寂然位被得。
其故方便。
為菩提心勢力。
寂然菩薩既大乘人也。
何不具菩提心勢力。
又不留湛寂既進證寂然界。
是豈非具方便乎。
若爾者今般若方便可在寂然位。
何指第二劫乎。
爾者雨方。
如何。
答。
自元成申意非第二劫也。
凡失者翻得言也。
初劫智未得第二劫之智。
何雲失之乎。
但至雲以偏真觀對中道觀判勝劣者。
疏家判文故。
自元所不遮申也。
寂然智沈偏真理故。
可堕斷滅智品也。
然不證空異二乘事。
具般若方便且力故也。
般若方便者無所得心也。
随奧卷所所具惠方便者是也。
大乘行教跂步時住無所得觀解。
是雲菩提心勢力也。
然智品淺劣故。
始住法體空觀拂法着相時。
依觀門微劣滞偏真行相也。
所存自元插無所得意樂故不堕斷滅也。
是則寂然智品劣相也。
第二劫智空有行解均等強不賞空故。
無堕斷滅之恐。
寂然界若五種無性空觀門計不具惠方便。
可堕斷滅故。
是非大勝劣乎。
所诠答成肝要寂然界位未起第二劫上觀門。
何以緣生觀門扶助寂然界乎。
若中道觀門既起非寂然位。
何為以之不令寂然堕于斷滅之由乎。
進退俱不得其理。
定知般若方便直可存寂然位雲事。
次至覺苑釋者。
無所得方便者。
設雖寂然位也。
依菩提心勢力不堕斷滅。
可雲無所得方便也。
以無所得言不可定第二劫也。
其又指第二劫。
不應道理故不可依用。
爾者不可有相違。
重難雲。
今釋專為褒美第二劫中道觀門下寂然智釋文也。
若爾者般若方便所褒美故。
尤可指第二劫智是以他緣以釋末。
行者解諸藥乃至今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二等彼釋不依第二劫觀門者初劫分不免過今何于初劫分釋免失由乎。
設于初劫雲分有其義。
對第二劫時可成不免失由也。
但以般若方便同初劫若失方便文事不可然。
彼文本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悲願以救有有迷界悲願為方便今般若方便雲所得方便故。
彼此方便意既别。
何同之乎。
故知今方便可指緣生中道觀門雲事。
次至失字起盡者。
答退其義同也。
而于退有三種退中。
未得退者未得法雲退也若爾者設未得法也。
雲失何過。
次第二劫智設無般若方便助。
不堕斷滅雲事甚不可然。
如答成。
般若得以無所得觀心為其體。
第二劫智住中道正觀鎮照有空不二。
是豈雲不具無所得方便乎。
何必以寂然智雲具此方便乎。
依具惠方便不堕斷滅。
初劫第二劫觀門更可無簡别。
次至雲進退俱有難者。
此釋寂然智儲過故。
約寂然痊作此釋也。
但般若方便者扶且寂然智不可意得。
若逐不得第二劫中道正觀留偏真觀門。
雲堕斷滅也。
自元未得雲失意得故。
不可有相違。
既寂然位判成實諸宗未甚懸絕定小乘分齊。
故知約當分智時雲可證小涅槃雲事。
至第二劫乃異二乘釋。
專顯此意也。
又失般若方便之過名惡趣空者濫方廣道人(雲雲)方廣道人覺苑判清辨論師。
對清辨論師雲般若方便。
尤可指法相觀門也。
故初劫雲即随于斷滅證小涅槃。
異今失。
定知初劫居初劫判故雲證小涅槃等。
今對第二劫觀門判故雲濫文道人也。
以彼此相對異可推彼此方便異也。
若又初劫文判湛寂位也。
與辟支佛位齊時名為極無言絕處者指湛寂位也。
爾時心滞無為法相者當上釋雲由厭怖有為故着無為法文。
若失方便者指五種無性空觀門。
故知此菩薩若留湛寂位失寂然五喻觀門。
證小涅槃雲事也。
彼居湛寂雲失寂然觀門。
是居寂然位雲失第二劫觀門。
其義既全同也。
以今文可準據上也。
答。
案若失般若方便即堕于斷滅文意。
證寂然界位未堕斷滅聞。
第二劫中道觀故。
設觀空。
以不可得空無随空見事。
而寂然位偏真觀故。
觀空時依忘有可堕空見故。
雲堕于斷滅也。
而依大乘行者偏真觀上具足惠方便故。
雲不随斷滅也。
此惠方便第二劫觀門。
可堕斷滅人真可第二劫菩薩。
于初劫位争具第二劫方便乎。
故知初劫五喻觀第二劫六喻雖行相相似。
偏真中道觀門别故顯勝劣文故。
以第二劫觀不可雲般若方便也。
是以下釋證寂然界位雲。
行者解諸蘊唯心即是知法自性。
未了知是自性時畏堕有所得故。
不能盡理觀有。
畏堕斷滅故不能盡理觀空。
非但見有不明。
亦複見空未盡。
今以如約等門照有空不二。
而人法二人之相亦不當心。
乃名真入法空。
悟唯識性故二重觀門分界大别。
何寂然智被助第二劫雲不堕斷滅乎。
況又寂然位既恐堕斷滅故盡理雲不能觀空。
不依第二劫觀門雲随斷滅乎。
又于未得法可雲失成申事不可然。
俱舍釋權成就異。
未得今獲已得不失失不失付已得法可論之也。
故知退失其意頗異欤。
寂然界未得第二劫智。
何于未得智雲失之乎。
其上文勢所顯。
寂然界位依不失般若方便。
不堕斷滅聞。
置不定若言專顯此意也。
但至雲所堕處雲方廣道人故般若方便可第二劫者。
方廣道人者大乘内空見類也。
寂然界雖偏真智也。
大乘人故雲成方廣道人何失乎。
所诠大乘教學教成迷空見類雲方廣道人故。
學何教可有此失也。
次至初劫結文者。
彼上釋寂然界位畢雲行者未過此劫等故。
重述寂然位也。
若失方便者指寂然位所具菩提心勢力也。
意雲寂然觀門偏真觀故。
随二乘地雖可證小涅槃。
依有大乘聞熏菩提心勢力蒯動偏真觀上依具無所得惠方便。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