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八

關燈
玄為一種阿阇梨。

    爾者宗家立教一旦難思。

     答。

    自無人申。

    任高祖之定判。

    凡立十住心事。

    依大日經菩提心論。

    而論中不開寂然界。

    任經論共許之所立除寂然界也。

    況大日經中六無畏開雖為一種之無畏。

    三劫文明攝二乘之旨也。

    其故或雲與辟支佛位齊。

    或述成實諸宗未甚懸絕。

    依之實珠喻不立寂然界也。

    但至度法倒者。

    成實宗雖談二空。

    攝小教站。

    漸過二乘者細論門意也。

     重難雲。

    宗家住心之建立舉十網攝衆毛故。

    聊其義異。

    可立别住心。

    從義門相順十網内攝之也。

    例如淨影宗攝三論地論攝論雨宗攝法相宗。

    然寂然界望大乘之時望小乘之時俱難攝道理。

    大都先重難勢顯。

    若爾何不立一個住心乎。

    不可屬小乘事。

    小乘以湛寂為至極。

    故疏釋湛寂雲。

    湛是甚深義寂是不生義。

    謂五根本煩惱及百六十随煩惱等皆畢竟不生故。

    為寂(雲雲)人執品惑此位斷盡雲事畢竟不生釋分明者欤。

    而釋寂然界時漸過二乘境界。

    如蓮華雖未開敷而稍出清流之上越二乘分域雲事解釋實分明也況又經說寂然界雲。

    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疏釋違世八心雲。

    若三乘初發道意迄至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名違世八心拔業煩惱第五住心也。

    而以之為所離。

    何以能離寂然界返攝所離第五乎。

    又大小二乘其。

    岐大别也。

    故智論以一代教大分二之時以大小乘為其二。

    三論家立二藏家專依彼論文。

    故知設合小乘中二乘。

    又大乘事一菩薩藏。

    大小二乘合為一種住心事更不可有之乎。

    而寂然界大乘菩薩定。

    故疏釋寂然界。

    大乘行者了達諸蘊性空等以寂然界非定大乘行者乎。

    又雲。

    依常途解釋是一大阿僧祇可雲證寂然界。

    既雲一僧祇。

    豈非大乘菩薩乎。

    依之疏家處處判階位重數時。

    于餘住心雖有開合不同。

    以寂然界為一種位。

    所謂六無畏深行阿阇梨十六重玄五種不生文兼段初劫三重說文也。

    又不可屬第六住心。

    案經疏說相約三重妄執大分三劫不同。

    既屬初劫粗妄執能斷寂然界不可攝第二劫為細妄執能斷人。

    是以疏判寂然界第二劫觀門差異雲。

    謂行者初動修觀行時心沒蘊中故。

    五種無性空門觀法無我。

    然猶望圓成中道猶屬對治(乃至)今大乘空相空相亦不可得也既寂然界屬四悉檀中對治悉檀觀門也。

    何性圓成中道第一義悉檀乎。

    又釋初劫五喻第二劫六喻不同雲。

    前劫五喻有泡沫芭蕉。

    此中所以不論者。

    此三事猶帶拆法明無性空。

    此中幻焰等喻意明唯識無境對法難解空粗相。

    轉融故不論也粗相轉融不同非難一混。

    釋所顯寂然界觀門拆法空也法相學者設雲初心淺位也。

    唯識所變理懸眼可住體法空觀。

    拆法空是小乘遮人我觀門也。

    何以此觀門屬第二劫乎。

     答。

    宗家住心安立事非私義立。

    專任大日經菩提心論。

    而經中雖開寂然界。

    論無之。

    故知約經論共許住心建立十住心雲事。

    加之以寂然界之一個住心。

    可為一種大乘欤。

    而四家大乘四行菩薩三摩地。

    若立寂然界。

    四行外可菩薩三摩地乎。

    況又四個大乘是以世流布大乘教定十網體。

    如寂然界大乘宗三國間何朝流布乎。

    故知所攝毛目非能攝大網雲事。

    付其第五住心攝屬義可存申也。

    大都三劫配立。

    初劫小乘第二劫三乘第三劫一乘故疏中初劫智惠二乘共行。

    第二劫智慧三乘共聞共行二乘言初劫分劉不超二乘行故疏五重不生釋雲複次若了知唯蘊無我乃至證寂然界時當約我人衆生壽者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寂然界觀門人執斷分齊也雲事釋文分明乎。

    又疏或雲行者未過此劫與辟支佛位齊。

    或成實諸宗未甚懸絕第五住心所攝雲事旁以分明也。

    又雲。

    至第二劫乃異二乘(雲雲)初劫二乘同也雲事無異論者乎。

    但至難令出說文者。

    寂然界菩薩也。

    不可雲二乘全同。

    且顯三乘不同釋文也。

    開寂然界經論門意。

    屬十網粗細門意也。

    以細論門釋不可備粗論難。

    故一本義釋。

    證寂然界菩薩判深利緣覺。

    次至雲度一重法倒故異二乘者。

    成實難談二空。

    猶為小乘攝屬舍利弗阿毗昙雖說二空。

    為有部本論。

    其上寂然界觀門雖雲度法倒。

    猶可人執分齊也其故凡法空觀門知諸法體空也。

    而非唯識所變義。

    又非法性緣起之旨。

    争覺諸法體空道理乎。

    故知以破拆觀雖空諸法。

    實被遮處可人執分齊也。

    且五重不生釋分明者乎。

    彼成實宗猶釋苦無常等互相緣集若對理論一切皆假。

    雲空鄰虛細塵以破拆觀猶屬小乘。

    今寂然界觀門全同彼乎。

    未甚懸絕言深可思之。

    次以大乘不可攝小乘雲事。

    相攝義門不定也。

    以劣攝勝義。

    何以小無攝大義乎。

    或又小乘菩薩三乘相望且與大乘名欤。

    次至雲階位不同中以寂然界為一種位者。

    六無畏深行阿阇梨十六重玄三種配立同事也。

    以六無畏為本建立故。

    以寶珠譬喻統論三劫始終時不出寂然界。

    故知位開合未必一定雲事。

     複次大乘行 本經文。

    複次大乘行發無緣乘心法無我性宗家禦意。

    今此文唯可雲局第六住心乎。

    答。

    可局第六也。

    雨方也。

    若雲局者。

    今文第二劫标句也。

    何有所殘乎。

    況又大乘行文不簡第七。

    無緣乘義何局第六乎。

    法無我性之文尤可通二個住心也。

    依之六無畏中法無我無畏中存他緣覺心雨種若又依之雲爾者。

    大師以此文唯證第六住心如何。

     答。

    可局第六也。

    他緣大乘心之立名專依發無緣乘心之文。

    何以通二個總名為局一種别稱乎。

    但大乘行言實雖無簡别。

    約始殊标此号。

    如無雲天。

    依之菩提心論。

    又有衆生發大乘民簡小乘雲大乘故。

    尤約大乘之初教可有此簡别之稱也。

    次法無我性者第七住心。

    彼如是舍無我此豈非雲舍今法無我乎。

    次至立一種之無畏者。

    經文且雖局第六。

    疏家控意加釋第七也。

    住心之開全随宜第二一劫如攝二個住心也。

    不可有相違。

     重難雲。

    凡案三劫配立。

    細論門時雖存出世七心。

    以三劫為表故。

    标結文強不可存二心簡别也。

    故知複次大乘行(乃至)法無我性句總标第二劫簡異初劫。

    依何以故微别說時。

    有他緣覺心二心說也。

    如是知自心性句又約三劫門總結第二劫也。

    知自心性言專結觀察蘊阿羅耶知自性句若爾者結文既通他緣。

    标句豈除覺心乎。

    但至雲彼如是舍無我文舍前法無我性者。

    甚不可然。

    見六無畏名字。

    無我無畏法無我無畏二心既别。

    何雲舍無我。

    舍法無我意得乎。

    定知舍初劫人無我觀觀第二劫心本少一義故彼如是舍無我心主自在等雲事。

    但彼言至雲可中指他者。

    居今文段指總标句雲彼也。

    發無緣乘心法無我性文舍初劫人無我觀義故。

    指彼雲如是舍無我也。

    次至住心引證者。

    總标句屬前段總結句屬後段聖教常習也。

    何強以彼局第六為的據乎。

    次至雲釋無緣乘時觀察阿陀那深細識雲解了三界唯心等阿陀那深細識者指解深密經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文也。

    第八識含持諸法種子義法不共談者。

    凡大乘諸宗通會一代立我宗故。

    滿字諸經何文成宗違害乎。

    于三論宗觀察阿陀那深細識事何無之乎。

    淨影義章。

    阿陀那悉無垢。

    專順第八佛性真識之義(但可見義章)次至雲解了三界唯心者。

    法相五車唯識義也者。

    三界唯心法門大乘通滿義相也。

    其中約事心。

    相宗意約真心性宗義也。

    今雲無緣乘法無我性故。

    專約真心述三界唯心義。

    豈返雲相宗不共義乎。

    次至釋法無我性句合楞伽解深等經者。

    如先雲以楞伽解深密等不可雲非性宗所信。

    良夫正法千年中論猶以為四依論藏故。

    性相雨宗互為所依。

    若違害宗文會讀者謬也。

    況于大乘經。

    況又八識三性三無性者三無性指諸部般若說故專當三論宗義。

    以彼不可為法相不共法門也。

    故相宗成三性顯了無性隐密義。

    三無性法門思三論宗法門。

    既雲三性三無性。

    存雨宗旨分明也。

    返難者潤色者乎。

    又義私雲。

    合楞伽解深密等非總句釋。

    釋經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觀察蘊阿賴耶等文也。

    釋中既為欲淨除智障故随順古昔諸菩薩修學觀蘊阿羅耶等是豈非觀察蘊阿羅耶等之釋乎。

    别句釋故合楞伽解深密等八識三性三無性之法相法門有何相違乎。

    但至相連法無我性之釋者。

    自以行者初劫迄于須離有離無道觀法無我性總句法無我性之釋文。

    為欲淨除智障以下文如彼往昔已下别句釋也。

    以疏釋配當經文。

    其旨分明也。

    何上下悉總句之法無我性釋意得至以三性三無性配當二個住心了簡乎。

    次于第二劫中有二重标征釋。

    至雲是六七各别文段也者。

    雖有二重義相大别也。

    全非相對标征釋。

    如前成申總标别釋總結三段其中于别說段為示性相雨宗異。

    有秘密主彼如是舍無我等别标别征等文也。

    前後标異事。

    上标簡異初劫表第二劫大乘心生起由也。

    下标雲覺自心本不生粗出觀門征何以故心前後際不可得旨委細述也。

    文句相對别不可雲二乘各别标也。

    爾者如何。

     答。

    自本所答申任大師引證。

    依大日經菩提心論立十住心時。

    以複次大乘行以下文為第六住心證文。

    豈猥雜别住心乎。

    付中第六立名既依大乘行發無緣乘心文。

    若通二個住心。

    豈為第六别稱乎。

    十住心中何住心以通餘名為一個别名乎。

    以之思。

    設許餘文通義。

    于此标句可局第六旨分明也。

    彼第三劫所謂空性等文有八九并說義。

    極無自性心生一句局第九故。

    以不共說文句第九立名乎。

    但以如是知自心性文為通二心總結返以之标句可通二心義成申事甚不可然。

    其故疏釋彼結文之時。

    上述心本不生義畢。

    覺此心本不生即是漸入阿字門爾時複離百六十心等塵沙上煩惱一重微細妄執名第二阿倍祇劫。

    故經雲智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隻行也(雲雲)覺心本不生雲知自心性旨分明也。

    何以知自心性結為通他緣乘起盡乎。

    結文既局第七可雲标句定可第六也。

    況又初劫結文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是超越一劫喻隻行文也。

    彼文既局證寂然界不通湛寂等。

    不可雲初劫總結文乎。

    又第三劫雖有三個住心。

    總标複次真言門(乃至)皆悉成就文唯局第十不通八九。

    标結起盡更不成道理者也。

    次阿陀那深細義可通性宗成申事不可然。

    凡雲諸法生起。

    法性緣起為性宗義以種子生為相宗義事。

    性相大異轍也。

    而阿陀那深細識者為取一切種子如瀑流經文。

    何為通性宗義乎。

    但至雲雨宗俱滿字諸經可通依者。

    如撲揚大師釋會起信論雲真如緣起成諸法恐譯者誤。

    性宗意阿陀那識佛性真識也。

    受熏持種譯者誤。

    而以彼文為依憑。

    述相宗義條勿論也。

    加之釋總标句畢雲楞伽解深密等八識三性三無性等。

    釋總結句無為生死緣因生壞等之義如勝鬘寶性佛性論中廣明(雲雲)既雨宗所依經論各别舉之。

    何上下俱雲通二個住心乎。

    次彼如是舍無我料簡不可然。

    彼言指第二劫行者詞。

    何雲指上文段乎。

    不順如是言。

    若指上文段者。

    可雲彼舍無我也。

    若爾者上正有舍無我言可有此說也。

    故知覺心乘行者住心本不生觀時舍他緣法無我觀故雲彼如是舍無我雲事。

    但至雲可無我法無我别者。

    如是名目有通局義故。

    約雲人法二我。

    法無我隻可雲無我也。

    如是言指後也。

    指後雲如是。

    其例多之欤。

    如諸經初如是我聞等。

    或又為顯心續生旨。

    第六住心行者舍初劫無我上覺心本不生時超第二劫。

    為覺心乘次三無性指三論宗雲事。

    三無性隐密顯了事彼宗大沙汰也。

    故撲揚釋如雲以顯了言說三無性。

    三無性第三昧法門故。

    全非三論宗。

    若又隐密義也。

    成第三時指第二時故。

    猶等三時法門攝局也。

    以三無性直不可為三論宗也。

     一。

    問。

    六無畏第五法無我無畏釋。

    即是無緣乘心觀察法無我性(乃至)心王自在覺本不生得離法之扼縛。

    于法無我得蘇息處以心王自在等觀全為法無我。

    何無緣乘法無我性雲局他緣乎。

    答。

    三劫六無畏開合不同故。

    第五無畏第二劫。

    第六無畏第三劫也。

    故于第二劫雖有二個心。

    經文且約他緣心說之也。

    然意廣含覺心故。

    疏家活心王自在等釋解之也。

    第六無畏第三劫故雖可有三個住心。

    且約極無自性心說之也。

    故疏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然第六無畏不可雲無第八等心。

    釋文出沒以不始于今事也。

    故寶珠譬喻。

    指第二劫一向雲他緣心。

    十六重深行阿阇梨。

    指第五無畏一向雲覺心不生阿阇梨。

    是等豈等二劫無覺心第五無無畏雲無他緣乘乎。

    立名隐顯于焉露。

     一。

    住心立名事大乘行發無緣乘心之文。

    若通二個住心總句。

    不可為第六别證。

    以通餘住心之文不為住心立名故(雲雲)此事不爾。

    所謂空性等語文通八九經文也。

    而第八住心有空性無境心名。

    是豈以通二個住心文非為第八别稱乎。

    又唯蘊無我一句中攝諸部小乘盡(雲雲)諸部小乘有緣覺。

    若爾以通第五之文非為第四别稱乎。

    又宗家釋雲。

    如實知自心之一句有十重淺深(雲雲)而第八别稱。

    以能餘心文為一個住心别稱。

    其例多之。

    如何。

    答。

    會此難雲。

    所謂空性等文古來有多義。

    一義意通二個住心(雲雲)一義雲。

    所謂空性乃至離眼耳鼻舌身意之文第八說文也。

    以極無自性心之一句為第九住心也。

    然所謂空性之文引第九住心事。

    為極無自性之來由引之也。

    但先德秘釋。

    妙執金剛通第九證文引所謂空性等文。

    彼既一種金剛含二個住心。

    例彼故一文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