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八

關燈
雨種外道 今疏中舉内外雨種之外道爾者内外道中可有顯教修行之菩薩乎。

    答。

    約文顯相不可有菩薩也。

    雨方也。

    若雲無菩薩者。

    既雲此宗中說有雨種外道。

    此宗言所顯顯教斷可屬外道依之所不知之法無量寶王此豈非金剛寶藏乎。

    是以宗家釋中釋顯教随機而說故雲内外合今雨種外道文。

    若又依之雲爾者。

    經中歎湛寂之理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

    二乘猶得此理。

    菩薩何不知之人乎。

     答。

    自本所答申。

    約文顯相者菩薩不可有之也。

    湛寂之理三乘同所證也。

    其中二乘不到源底故且雲内外道屬不知之人。

    菩薩喻大香象王雲盡其源底。

    何返雲外道乎。

    又此菩薩不可雲密人。

    同共一法菩薩故。

    但無量寶王者歎人空理且雲寶王也。

    次宗家釋疏意兼于此菩薩存能寄齊真言行者故。

    搜密意爾利也。

    如此成申不可有相違。

     裹書雲。

    演密。

    内外道附佛法外道(雲雲)即犢子部也。

    故常二乘非不知人也。

    無量寶王麼記雲。

    彼愚法人不能知自所得二乘菩薩終可回入佛大寶王之位(雲雲)。

     此論義内外道中可雲有顯乘菩薩也。

    凡三劫說拟儀外迹顯修證之深淺故。

    何處作淺深之對辨之時。

    多分顯顯淺密深之旨也。

    今列人空不生之理之時。

    舉清潭與寶王二喻清潭遮情無相之理也。

    故二乘同入之寶王人空上表德理也。

    無盡莊嚴藏故雲無量寶王。

    若俱約顯理者。

    顯同遮情理也。

    取二喻何用乎。

    隻清潭底岸分事可足。

    何強别取寶王喻乎。

    又非表德不順無量寶王言欤。

    無量寶王既表德理見不知之。

    内外道中可有顯乘菩薩之條勿論也。

    就此顯乘菩薩有二義。

    一今于初劫顯密對辨故。

    初劫菩薩也。

    不通九種住心。

    初劫所寄齊二乘為本。

    見寂然界生起之祥湛寂位有顯菩薩即三乘共行菩薩也。

    以彼菩薩可屬内外道也。

    若今無量寶王顯乘理内外道雲局二乘者。

    雜問答釋雲何消之乎。

    故雜問答雲。

    經雲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識。

    其外道者是何外道。

    答。

    于外道有二種。

    問。

    何等耶。

    答。

    一外外道。

    二内外道也。

    問。

    何雲外外内外。

    答。

    外外者内外故雲外外。

    内外者。

    于内有二道。

    依之言内内外。

    耳問其意雲何。

    答。

    于教大論有深秘淺略二道。

    即秘言内内。

    淺言内外。

    問。

    何故雲之耶。

    答。

    真言教諸佛自内證教故雲内内。

    顯教随機而說故雲内外。

    問。

    經文既雲外道不有知不說内外外道。

    如今依何文立雨種耶。

    疏雲。

    經一切外道所不能知者。

    此宗中說有雨種外道。

    謂外外道不入不識。

    内外道入而不識。

    故種種因量諸師無能出其過者。

    因此立二外道也。

    此釋既顯教随機而說故雲内外(雲雲)對真言内證顯教雲内外。

    不局二乘之條分明也。

    以今雨種外道所不知之無量寶王同諸佛大秘密之文。

    無争無量寶王秘密理顯乘菩薩尚不知故雲外道不能識事。

    宗家殊合今語文事。

    外道言通菩薩證據也。

    其故若局二乘雲外道者。

    彼語文處外道不能識文。

    疏判凡夫二乘雨種外道。

    不可求餘處證文。

    而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識之義不可局凡夫二乘故。

    立内外雨種之外道廣雲通顯教。

    其證文引今文。

    今内外道不局二乘雲事無異論者乎。

    問。

    此義前三獸渡河大香象王為密菩薩欤。

    如何。

    答。

    先達義雲(道悟房顯圓房)前大香象王菩薩顯菩薩也。

    今無量寶王者密理也(雲雲)實上香象雲到其源底未雲得寶王。

    可知窮人執遮情理不得表德理也。

    水喻遮情寶王喻表德。

    到其源底窮水分故顯菩薩也。

    凡舉湛寂理不知人有三重。

    初離建立宗等者外外道不知之義也。

    故疏如前所說建立淨不建立無淨等種種宗計旨不相應是湛寂理專二乘所證故。

    遮外之外道計也。

    次三獸渡河喻意。

    歎菩薩所得湛寂理故二乘為不知人也。

    故疏獨有大香象王漸次深入到其源底兔刀不到源底故。

    于湛寂理尚有不知之分。

    第三重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文此湛寂理為表德理明内外外道不知之義也。

    故三重釋聊異也二顯密對辨之意。

    顯可通九種住心。

    設湛寂理也。

    見表德理之時九種住心不可及。

    故今于初劫對辨。

    内外道可通第三劫也。

    例如第二劫終顯密對辨文第三劫一道極無攝上來中。

    今不雲上來。

    相攝之義殊無相違私雲。

    前大香象王可真方行者。

    大香象王釋述窮湛寂理之旨也。

    以真言行者寄齊顯之時。

    于顯教不可許窮源底。

    又于所寄齊中強歎德菩薩何用乎。

    其上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文。

    既秘密理雲内外外道不知。

    其所不知處指湛寂文之條勿論也。

    湛寂理若非密理。

    何雲不知處可存秘密乎。

    文鈎鎖甚不符順者欤。

    故知雲離建立宗等迄約顯相舉一乘湛寂。

    雲如是湛寂文。

    于人空理存遮情表德二義就表德邊有歎德說也。

    況又清潭寶王俱一具喻也。

    而此寶王為有何處。

    定可有源底也。

    例如海底有寶珠故大香象乍言到源底尚雲不得寶王事尤不審也。

    問。

    爾者此中有三乘人同以無言說道等(雲雲)三乘中菩薩即真言菩薩欤。

    答。

    此事能能可思案之。

    可有顯密二義也。

    若密菩薩義。

    上舉三獸喻顯三乘人也。

    其下雲此中有三乘人等。

    無争前三獸法說也雲事。

    同以無言說道等者。

    且約所寄齊作此釋也。

    故雲淨心漸現。

    淨菩提心可密人故。

    若顯密菩薩義。

    粗妄執斷所寄齊三乘具有之。

    三獸釋且随義轉用香象喻密人。

    此中有三乘已下文約說文本意舉所寄齊三乘也。

    此中者雲此湛寂中事也。

    既雲無言說道。

    何攝密人乎。

    無言說無相偏真之觀門故。

    真言行者跂步之時。

    表德有相懸眼行故。

    不可雲依無言說道。

    又不可雲同共一法。

    寄齊隻同斷證分齊迄也。

     一。

    此中有三乘人者可顯菩薩。

    見文之相連此菩薩勝進到寂然界疏雲。

    以行者于瑜伽中湛寂之心雖已明顯然涉事時相塵識等尚當心(乃至)發起其心修離着方便。

    于五種譬喻觀察無性空證寂然界顯菩薩事定。

    其故六無畏所寄齊菩薩故。

    若三乘人中菩薩密。

    寂然界生起菩薩何求乎。

     一。

    問。

    一切外道所不能知者。

    内外外道不知秘密理雲事欤。

    若爾者湛寂之說文以小乘為本。

    經文不相連乎。

    如何。

    答。

    外道不知文可存重重不知義欤。

    如前離建立宗等外外道不知二乘所證湛寂理也。

    二乘又不得菩薩所得湛寂之理故。

    二乘雲内外雲外道不知也。

    此湛寂理約表德菩薩猶不知故。

    内外中又存菩薩也。

    湛寂理依含淺深不知人存重重故。

    非不取二乘所得湛寂。

    問。

    約人空理于菩薩二乘何有知不知不同乎。

    答。

    二乘得偏真之湛寂。

    菩薩得在道湛寂。

    故有不同也。

     一。

    内外道不通菩薩義。

    初劫湛寂有三乘人。

    釋之時先約二乘釋。

    後約菩薩釋。

    是初劫通滿之義相也。

    故上見修無學三道釋先約小乘見修無學三道釋。

    次付學摩诃衍人又辨三道。

    後釋湛寂重之時。

    離建立宗等者約二乘故唯遮外道。

    次三獸渡河釋并内外不知釋又歎得湛寂之理之菩薩遮二乘也。

    故内外道者可局二乘也。

    宗家顯教雲内外合今文事。

    隻外道有内外之雨雨種迄證文也。

    強非全證。

    所诠無量寶王文密理見。

    不知人尤可通顯在乘。

    而得此寶王菩薩或作偏真之觀門。

    或修同共一法行。

    或進登寂然界。

    此等之義相釋非密菩薩行相。

    以知無量寶王者對小乘趣寂以佛果功德涅槃四德等雲無量寶王雲事。

    故濟暹私記。

    彼愚法人不能知自所得二乘菩薩終可回入佛大寶王之位又此中有三乘人密菩薩合二乘雲三乘例有之乎。

    如涅槃四乘菩薩。

    合密雲四乘例有之。

    雲三乘例未勘及。

    定知三乘俱顯分齊也雲事。

    又三獸渡河說源涅槃智度優婆塞經等之說也。

    故喻顯三乘。

    是以天台三獸渡河喻判通教三乘。

    何今違本說以彼菩薩雲密菩薩乎。

    此事難義故。

    先達多雲三獸菩薩顯菩薩也無量寶王密理也成上下意别之旨。

    一相續文說同湛寂理之時。

    上下忽相違事尤不應道理。

    故知内外雨種外種外道二乘外道分歎菩薩所證湛寂理雲事。

     五喻體空 疏文于五種譬喻觀察無性空今此無性空可雲體法空也乎。

    答。

    不然欤。

    雨方也。

    若雲非體法空者。

    凡以緣生無性之觀門為體法空。

    然五喻觀門專明從緣所生之義又雲無性空。

    無争非拆空雲事。

    若又依之雲爾者。

    釋第二劫之六喻中不舉泡沫芭蕉之三喻事雲猶帶拆法明無性空。

    簡唯識無境體法難解之空。

    定知初劫五喻拆法空也雲事。

    爾者如何。

     答。

    可拆法空欤。

    凡體法空本性空寂之觀門也。

    故以諸法或為真如随緣之所作或為喻識所變之法體故其體空道理有之。

    而初劫觀解同小乘未及喻心談争許畢竟空觀乎。

    是以猶約偏真之理作此平等觀偏真觀門專拆法成空之故也。

    況所同成實拆法空乎。

    但至佛生無性等者。

    設雖緣生也可拆法空也。

    故成論觀苦無常等互相緣集而成拆法空故。

    如此成申者不可有相違。

     重難雲。

    凡思拆體二空之差異者。

    聚集和合法思有實物别體。

    為遮此執破拆和合名拆法空。

    礦拆法空觀前必存法體。

    若一一法體空破拆之作何物乎。

    異之名體法空事。

    無所殘法體悉空之名體法空。

    而思寂然界即空觀門者。

    偏真之觀故。

    諸法見單空者也。

    于法體既無所殘。

    何非體法空觀乎。

    又此寂然界菩薩當通教菩薩。

    三獸渡河菩薩進到寂然界故。

    若爾者天台藏通二教對辨時。

    三藏教雲拙度拆空。

    通教雲巧度體空。

    是以演密鈔謂。

    前劫中有通教菩薩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此即體法空加之疏釋五喻觀門一一約緣生無性之義釋之。

    凡緣生無性者以能生緣空所生之法義也。

    此豈拆法空義首。

    但至泡沫芭蕉之三喻者。

    彼三喻有緣生無性義者。

    何不為體法空之喻乎。

    故彼緣生無性三喻下一一皆有緣生無性辭。

    此三喻中殘破拆之義見芭蕉之喻也。

    而雲至于鄰虛亦不可得終歸不可得。

    無所留芭蕉之體。

    豈非體空乎。

    故合說文。

    無不衆衆緣生緣生無性是行本不生也全無破拆之辭乎。

    猶帶拆法者。

    為顯觀門粗淺不及難解空。

    取帶拆法喻直非雲拆法也。

    若直拆法。

    何雲帶乎。

    其上取幻焰二喻事如何。

    所诠寂然界判度一重法許法空之觀。

    空法體之條勿論也。

    乍空法體猶雲非體空事其道理難思乎。

    但至雲成論雖許法空拆法空者。

    彼論雖有二空釋。

    定小乘半字數故實可人執分齊欤。

    可攝唯蘊無我句中故。

    例如舍利弗阿毗昙雖說二空為蒴婆多部本識屬法有我無宗。

    次至雲談體空身可依法性緣起唯識所變道理寂然界未及此觀門争作畢竟空觀乎者。

    如前雲體法空者法體空義也。

    何觀有空法體之分雲體法空有何相違乎。

    所诠真理離一切之相故。

    契達此無相理之時有相諸法一向空也觀解立。

    名偏真之觀也。

    例如唯識論正智證如之位判一切境相皆不現前。

    寂然界觀門淺近故不能出有門觀俗事。

    住空寂理故諸法思單空也。

    此觀門豈非體空乎。

    次對體法難解之空無性空故。

    可拆法空雲事不可爾。

    既爾難解之簡别之言。

    體法空上非分難易乎。

     答。

    開處處釋文。

    初劫智惠定二乘分齊。

    設寂然界雖度一重之法倒。

    尚可有同二乘之觀門之分也。

    所觀人法俱空雲成實諸宗未甚懸絕。

    尤準成論法空可得之也。

    成論既拆法空也。

    是豈不爾乎。

    至第二劫三乘徑路分。

    寂然界未與二乘異路。

    争成體法空之觀乎。

    寂然觀門既或雲領導具或雲單空。

    若非拆空何有偏空義乎。

    凡成觀門事其加行位尤可觀察道理。

    非唯心唯識義。

    又非破折聚集義。

    依何道理成偏空觀乎。

    設證真理時不見事故偏住空理。

    出觀後見事事諸法之時。

    此法空以何道理可觀之乎。

    若無其道理一向思空寂。

    或撥無因果邪見欤。

    或空見外道所見欤。

    争以此觀可空法執乎。

    故知不知中道義門空法時。

    不依破拆義空道理難立。

    此破拆空非中道故。

    或雲即空或雲偏真也。

    若寂然界體空觀以何義分簡異第二劫。

    可屬初劫乎。

    隻可第二劫觀門淺深分故。

    乍定大乘行者齊辟支佛不置第二劫。

    定知觀門遙别也雲事。

    若非拆體。

    以何為觀門别乎。

    但至雲拆空觀不空法體者。

    三藏教拆空義也。

    成論以拆空作法空觀故。

    拆空觀不空法體雲事不可共許。

    又成論法空拆空觀故。

    尚雲可屬人空觀者。

    判成實諸宗未甚懸絕故。

    誰知寂然界有人空分齊。

    是又一個尋也。

    強定法空不可緻難勢。

    又成論法空大乘諸宗所許之也。

    何雲局人空乎。

    次雲通教菩薩事。

    相似分有不可雲全同。

    彼菩薩人空分齊也。

    故藏通俱斷人執時雲有拆體不同也。

    今斷法護故異彼欤。

    次五喻俱緣生無性觀雲事。

    衆緣和合法故。

    以衆緣折此法故。

    不可依雲從緣生。

    明成論拆極微之義。

    苦無常等互相緣集。

    若對理論一切皆假。

    意若無常等諸緣和合生。

    極微故極微無實有體次取幻焰喻事既雲聲聞經中有五喻。

    五喻齊非拆空觀乎。

    幻土木和合成一幻事。

    破拆土木等諸緣無所成幻事。

    陽焰又日光風塵等諸緣和合成法也。

    見日光風塵也時何陽焰乎破拆空之義皆以同也。

     證寂然界 宗空所立十住心中。

    以證寂然界可雲立别住心乎。

    答。

    不立别住心也。

    今付之思寂然界者。

    大乘菩薩以即空之觀門度一重之法倒。

    既雲漸過二乘境界故。

    不可攝第五住心。

    又初劫偏真觀解未及體法能解空難屬第六住心。

    設以二乘為一種住然界開可立一種住心也。

    依之六無畏中為無法畏十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