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通滿之義相乎是以宗家釋中。
越三妄執越三阿僧祇劫。
是則十地究竟也。
過此修上上方便心斷微細妄執至佛果故三妄斷位雲十地究竟。
無争地上經二劫雲事。
若又依之雲爾者。
疏中。
若以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
即是超越三劫瑜隻行淨菩提心初地故。
地前三劫義無異論者乎。
爾者如何。
答。
凡三劫顯密寄齊之分域。
十地待對出過之行地也。
可知三劫地前雲事。
若後二劫如上。
顯教大乘又可開無盡莊嚴乎。
判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故。
且一片難勢令出疏釋分明也。
但至一邊者。
顯密綜異事不限此一事欤。
次至宗家釋者。
十地究竟者即雲初地究竟也。
自宗橫十地故。
為顯初地與十地無高下之義雲十地究竟也。
若不爾者可違宗家處處釋之故無相違。
本裹付雲。
私一義雲。
此釋大日經舉益勸修文也。
故經雲。
複越一劫升住此地者。
說越三妄得十地益事。
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者。
明越微細妄執得佛果益事也。
故知越三劫正所得初地也。
而今明二重益故雲十地究竟也。
于十地中不遮有十重轉勝也。
問。
演密抄意地上二劫見釋如何。
答。
抄第三雲。
若就第二阿人劫乃當别教分齊以幻焰影響旋輪幹城六喻拂前空相雙辨有無故名中道。
即從初地至八地也。
問。
第三劫滿得成佛否。
答。
若越三妄執即得成佛。
故疏雲。
複越一重極細妄執得至全惠也。
一。
若以淨是心為出世間心等文一段料簡事。
演密抄意。
于經出世間心生有二。
一淨菩提心。
二佛惠初心也。
故置不定。
若言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時。
地前三劫義也。
佛惠初心為出世間心時。
地上二劫義也。
古義雲。
此師于疏雖有地前三劫地上二劫二釋地前三劫釋局此一處。
自餘諸文悉地上二劫義也(雲雲)私雲。
此釋始終有雨義欤。
抄第三釋十六重玄時有二釋。
初釋以第六無無同初地十六種為一行者次第證入次位後釋六種與十重二個配立俱為從因至果之次位。
初釋意。
六無畏既有地前。
三劫六無畏其位同故成地前三劫義也。
以是見。
疏前後極無心或雲虛空無垢菩提心或雲淨菩提心。
皆極無可為初地之義。
若淨菩提心言不必局初地。
今文何定初地乎。
又虛空無垢菩提心抄處處釋定初地。
若此師極無思在八地已上。
可會釋名淨菩提心并虛空無垢菩提心文也。
而不會之。
無争如是諸文存地前三劫義雲事。
問。
見菩以淨菩提心等文勢。
随出世間心意得樣可定三妄執體而三妄執不替出世間心許意得替。
不順文勢也。
故知初劫有三種三妄故。
對彼置不定若言雲事。
答。
此難實爾也。
私雲。
準抄下雲論時釋。
約時分三劫地前三劫也。
時分顯行也。
不可及十地實行故。
約妄執三劫地上二劫也。
故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時。
所越三劫可時分。
以佛惠初心為出世間心時。
所趣三劫可妄執。
顯不定雲若也。
即是超越三動瑜隻行者雲三祇時分意也。
問。
經文既雲越世間三妄執。
非時分何置時分妄執不定言釋經乎。
答。
容有釋也。
常教三劫者。
約時分故寄彼見經出世間心。
若以淨菩提心為出世間之。
可雲超越三僧祇時分也。
今以佛惠初心為出世間心故雲越三妄執也故次住常途秘密二釋示其差異也。
問。
爾經時分三祇顯行雲在地前者。
釋第二劫别教第三劫圓教。
豈顯行在地上非雲斷後二妄執乎。
答。
經三祇時分時非無所斷妄執故顯第二僧祇間所斷妄執比真言行者細妄執斷位寄齊七地以前當别教分齊。
第三僧祇間所斷妄執比真言行者八地以上極細妄執斷位配賀教。
是以時分三祇寄齊安齊妄執三祇義門也。
實真言行者人初地入大空三昧故。
不可比顯乘智觀。
故知顯三祇間所斷妄執今粗妄執分齊也雲事。
陀羅尼義雲。
得至佛惠初心者。
真言佛惠初心也。
約顯宗當圓滿正覺位也又雜問答雲。
問。
經雲。
真言門菩薩無量無數劫積習。
無理功德智慧慧悉成就者。
是何位菩薩乎。
答。
是初心菩薩人。
問。
抑今此無數劫者三劫之中何劫乎。
答。
是第三劫也。
問。
第三僧祇是八地以上。
而何言初心菩薩乎。
答。
真言教意異餘教故爾耳依此雨文。
佛惠初心者初地位也。
故上下釋一同成地佛三劫義也。
問。
爾何置不定若言乎。
答。
以下三種三妄釋之随妄執可出世間心。
以我倒所生三毒為三妄。
若以三果為出世間心。
以根境界迷為三妄。
若以無常果為出世間心。
以業煩惱株杌及無明種子為三妄。
故雜問答雲。
問。
經雲起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者。
彼三妄執者何。
答。
于妄執有多種。
問。
何答乎。
答。
一者百六十心三生度故雲三妄執。
二者度世間心離我倒所生三妄名越三妄執。
三者六根六塵六識制伏此三故雲越三妄執。
四者斷業煩惱無明故雲度三妄執。
越世間三妄執文既存四種三妄故置若不定言也。
問。
地上二劫義陀羅尼義與雜問答會釋如何。
答。
陀羅尼義以第三劫雲初心菩薩故可八地以上。
若約顯教當佛果第三劫有一道極無二心。
約一道心初越第三劫故當第八地。
一道心三劫未盡位位。
一道心佛果也。
極無第三劫深位故可當九十地。
又于極無三劫盡位故當佛果。
于真言門猶因位帶後位妄執故雲初心菩薩也。
所诠八九十三地為因句金剛心為根句佛果為究竟句。
因句故雲初心也。
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故此意也。
金剛界儀軌驚覺文又此意也。
守護經此位雲我是凡夫。
何不雲初心乎。
問。
設以八地已上在為因句之義。
今三劫配立也。
何以第三劫雲初心乎。
答。
後二劫雖真言十地也。
前二劫顯行為而故。
第三劫始在真言門言。
于真言第三劫初故。
雲初心也。
次雜問答第三劫雲八地已上定餘教義。
對此雲初心菩薩故。
定知初地也。
故異陀羅尼義釋。
今宗以顯極密因義為規模故。
顯第三劫位明為真方初地之義也。
故今第三劫者非真言行者第三劫。
指顯時分第三劫也。
案雜問答釋起。
釋第三劫經無量無數劫百千俱胝那由他劫文雲第劫也。
彼無數劫疏釋顯教所經時分也。
故非密第三劫。
所诠有于三劫經文顯相與密意二途顯相通從初地至第七地真言行者斷結妄執寄齊如當第二劫菩薩于真言八九十地斷極細妄執位寄齊如常第三劫也。
三動六無畏拟儀外迹者此意也。
若依密意。
顯三僧祇在地前。
密後二劫十地出過待對。
今第三劫能越心釋初心菩薩事為顯顯極密因義。
且以第三劫随所寄齊顯判也。
故疏或雲超入淨菩提心或雲舟車神通至至一處此意也。
一。
此心望前二劫文料簡。
此文地前三劫證文也。
極無心既第三劫也。
而此心定因句望根究竟二心。
又初地為因。
二地已上為根。
八地已上為究竟。
疏家定判也。
第三劫能越極無心雲因故所趣三劫有無前雲事無異異論者欤。
地上二劫義。
抄第四雲。
此心屬八心中第五花種心第成果心。
後二心者第七名受用種子第八嬰童心也又解。
此心即是三心中菩提心望前來三劫。
論時當第三劫。
如蓮花盛敷。
望後二心即根與究竟此菩提心劫為因。
故雲如是初心成佛因故也此釋意先初釋三劫約八心見也。
初劫種心第二劫可配芽^2□葉三心欤。
于第三劫中有八九十三地。
八九地為第五花種心。
第十地為第六成果心欤。
此師于第三劫中不開一道極無二心故。
以極無可盡第三劫故。
花種成果可配當三地也。
第十地因位究竟故為成果心也。
第七受用心金剛心以佛果為第八嬰童心也。
故第三劫望金剛心及與佛果猶成果心分齊故雲果複成種也。
花種果前相故屬果猶雲成種也。
十心雖異配當十地之義。
八心自本随位可有重重配之旨疏釋分明故。
今約三劫配立八心義門也。
後釋約三句。
如宗家釋也。
但因句者地以上。
根究竟等妙二覺欤。
是又三句配立不定故。
初地望生死所殖善雖極果也。
望二地以上根究竟如卻為因句。
八地已上第三劫望前二劫雖如盛敷蓮。
望金剛心并佛界根究竟卻成因句也。
又私義雲。
此師非不存地前三劫義。
後釋釋彼義欤。
雲望前來三劫論時釋為何乎。
釋意約時三劫。
雲當第三劫也。
簡異約妄執第三劫約時三劫顯行故。
顯行可有地前故。
前越心初地。
故知十地因根究竟配當疏家釋分明故。
約三句欲釋因句可初地故。
如是釋也。
謂約時第三劫。
極無心可初地。
菩爾今此心者可因句。
後二心者雲可二地已上根究竟也。
抄上下見二途釋依此雨義也。
若約所寄齊顯判三劫。
極無心初地也。
若約能寄齊密行判三劫。
極無心可有八地已上也。
一。
舉益勸修一段文料簡。
地前三劫義。
升住此地者初地也。
疏釋好是初入此信解地故。
信解地名局十地欤。
通佛果欤。
雖有異義。
初入信解言可名初地也。
信解地初故。
若無果信解。
何雲初入信解乎。
又設雖佛果有信解名。
名信解地說處無之。
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疏判淨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是正信解地說處也。
彼中不可雲有佛果。
釋更開佛地為上上方便心意觀察三心文約十地故知今二重舉益勸修也。
上說三劫十地畢。
為彼三劫初地為處益。
為十地佛果為得益。
勸三劫十地修行文也。
故經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者。
先并舉二重得益。
謂一切智與信解地也。
複趣一劫升住此地者。
信解地為得益邊别說也。
疏雖釋初入且約初釋也。
實可通十地也。
信解地稱無所局故。
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者。
一切智邊别也。
四分之一者。
指一切智。
度于信解者。
至佛果時雲超度信解地也。
是即标信解地局因起盡也。
古此信解依秘藏記釋有雲能度之義。
此義甚非也。
不合疏釋故。
四分之一既能度也。
疏釋上上方便心故。
若爾信解豈非所度乎。
地上二劫義。
一段文可見佛果十地說文也。
其故鄰十地說有此舉益勸修。
可局佛果條勿論欤。
故一切智依解地者。
一切智信解地可讀也。
信解地言通因果故。
為簡異因信解加一切智言也。
此義也度于信解文越因信解可意得也。
其故上信解行地者。
佛果攝十地說文也。
故依解地言面雖明十地。
意含佛果故。
所含佛果信解地取出為所得果也。
此文如是見事依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文也。
彼三句義者指信解行地觀察三心也。
彼三句約十地也。
從彼三句中開出佛地故。
佛地猶帶信解稱也。
然為顯非前所舉因信解雲度于信解也。
若升住此地句非佛果。
此分之一文不流便欤。
問。
見一段文。
極無自性心者當升住此地位。
極無心既非佛果。
何以升住此地雲佛地乎。
答。
此義意。
以第三劫為八地已上故。
且約能越心舉極無自性也。
升住此地所得果故。
其意聊異也。
問。
信解言既通因。
若爾者初入信解可初地。
何雲佛果乎。
答。
雖信解言廣。
今且局佛果。
雲初入佛果意也。
故疏。
即是初入此信解地此言所顯。
個解又有所局聞。
況又此字移經此一切智此字見。
彼即指佛果。
此信解豈非佛果乎。
一。
疏第六釋八地三昧道文與今行者初觀空性等釋全同也。
定知極無心在八地已上雲事。
地前三劫義會之。
第六疏雲。
如上所說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
是約教道法門作如是說耳。
然秘密乘人于世谛中即能通達第一義谛者。
從初發心時即具行大空三昧。
其謂不然。
則于一生之中不能頓滿諸地也當段行者初觀空性時等文與第六卷菩薩明度第七地位文全同也。
而第六卷能驚覺八地三昧道也。
當段蒙驚轉生心極無心也。
故知極無心在八地已上雲事。
初觀空性時等者當第三劫所謂空性等文。
彼釋沒心實際。
今文釋心之實亦不可得。
其釋又全同也。
可知沈空心第八住心也雲事。
彼深空心雲菩薩度第七地之位故。
猶可第八地攝故。
為地上二劫證文也。
會之雲。
疏自八地三昧道釋教道法門。
依實義從初地得大空三昧(雲雲)故知今文實義意可初地乎。
若爾還可成極無初地證文也。
所越第三劫豈非地前乎。
依地上二劫義者。
釋大空三昧從初地可得。
極無随在初地不見。
故知當段依教道法門于八地已上釋釋沈空之義也。
所诠大空三昧與極無心不可雲全同也。
若全同。
疏第六雲。
佛地雖同名大空定極無心可雲至佛地乎。
尋常八地三昧道者雲沈空心也大誤也。
既以八地三昧道為能驚故。
雲如幻三昧。
何所驚深空心乎。
一。
秘藏記雲。
越三妄執越三僧祇度于信解以此文為地上。
劫堅證文。
雲越三妄執十地究竟故也。
會此文。
依舉益勸修二重得益義可會之也。
越三妄執是即十地究竟也者。
以十地為三劫得益意也。
過此修上上方便心已下。
以佛果為十地得益意地。
問。
爾者可雲初地究竟。
越三劫所得可初地故。
何雲十地究竟乎。
答。
三劫得益為十地有遠近不同。
十地悉成得益也。
故雲十地究竟。
況又宗家釋十地雲。
密教所謂橫義也。
初地與十地無高下故。
今卿所難顯教地地遷登之義也故所得初地雲十地究竟也。
殊彼文成證文事雖西方說十念往生雲。
極樂是初地菩薩所生處也。
面以十念為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配十地。
言何雲十念往。
有彼釋得初地即雲得十地釋文也。
此釋既經文見二重之條分明也。
過此修已下釋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經明佛果。
合經分明故。
起三妄執等釋複起一劫升住此地文條勿論欤。
爾者升住此地為十地幫。
不見佛果也。
若此經地上二劫義。
可見因滿果滿二重得益欤。
明起三劫所得益之時。
尤可局佛果。
因滿猶三劫分齊也。
何為所得益乎。
若因滿為三劫能起心舉之。
雲非得益者。
複起一劫升住此地文意。
此地指得益條分明者欤。
故知三劫益見舉初地無此等難故順解釋雲事。
一。
十六重深行阇梨事。
疏第三卷明十六重玄有二段。
一釋漸次證入大悲胎藏發生三摩地文時。
出十六重行位。
六重六無畏也。
十重離垢地以去(雲雲)從第二地至佛果址重欤。
或離垢地為初地有後十重即為十地之義。
演密抄釋二地以去。
二釋經曼荼位初阿阇梨文傅教灌頂阿阇梨為初。
第二第四無畏第三第五無畏(覺心不生心)第四第六無畏(極無自性心)從此複有十重深行等(雲雲)是意十六重玄也。
初傅法灌頂阿阇梨攝六無畏中初三欤。
或且舉善無畏為傅教灌教灌頂阿阇梨略第二第三欤。
複有十重。
從前雨義可見。
付初漸次證入十六重玄。
地前三劫義。
極無自性心初地離垢地以去二地已上故。
十六皆次第證入之位也。
故地前三劫義分明也。
既雲。
以行位分之作十六種深淺不同(雲雲)十六重次第證入次位條無異論者欤。
且經漸次證入文又分明也。
若爾為第三劫極無自性心即有離垢地前。
何第三劫雲有八地已上乎。
此文尤的據也。
以地上三劫義會之。
明漸次證入位有二個配立。
一約六無畏從因至果明漸次證入。
二約地上從因至果蛤漸次證入。
六無畏其位廣通地前故。
十重其位狹。
局地上故。
雖雲十六重。
十重與六重也。
為示配立不同明二個證入也。
故抄第四雲。
漸次證入而有二種。
初約六無畏從因至果以為漸次。
後約十地從因至果以為漸次。
二門并彰總有十六。
非次第修行經十六位也但抄有二釋。
初釋以十六為次第證入位釋離垢地為第七重玄發光地為第八重玄乃至如來地第十六重玄。
依此釋存地前三劫義欤。
次深行阿阇梨文。
三劫地前義如前漸次證入文。
别無委曲地上二劫義。
光明山
越三妄執越三阿僧祇劫。
是則十地究竟也。
過此修上上方便心斷微細妄執至佛果故三妄斷位雲十地究竟。
無争地上經二劫雲事。
若又依之雲爾者。
疏中。
若以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
即是超越三劫瑜隻行淨菩提心初地故。
地前三劫義無異論者乎。
爾者如何。
答。
凡三劫顯密寄齊之分域。
十地待對出過之行地也。
可知三劫地前雲事。
若後二劫如上。
顯教大乘又可開無盡莊嚴乎。
判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故。
且一片難勢令出疏釋分明也。
但至一邊者。
顯密綜異事不限此一事欤。
次至宗家釋者。
十地究竟者即雲初地究竟也。
自宗橫十地故。
為顯初地與十地無高下之義雲十地究竟也。
若不爾者可違宗家處處釋之故無相違。
本裹付雲。
私一義雲。
此釋大日經舉益勸修文也。
故經雲。
複越一劫升住此地者。
說越三妄得十地益事。
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者。
明越微細妄執得佛果益事也。
故知越三劫正所得初地也。
而今明二重益故雲十地究竟也。
于十地中不遮有十重轉勝也。
問。
演密抄意地上二劫見釋如何。
答。
抄第三雲。
若就第二阿人劫乃當别教分齊以幻焰影響旋輪幹城六喻拂前空相雙辨有無故名中道。
即從初地至八地也。
問。
第三劫滿得成佛否。
答。
若越三妄執即得成佛。
故疏雲。
複越一重極細妄執得至全惠也。
一。
若以淨是心為出世間心等文一段料簡事。
演密抄意。
于經出世間心生有二。
一淨菩提心。
二佛惠初心也。
故置不定。
若言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時。
地前三劫義也。
佛惠初心為出世間心時。
地上二劫義也。
古義雲。
此師于疏雖有地前三劫地上二劫二釋地前三劫釋局此一處。
自餘諸文悉地上二劫義也(雲雲)私雲。
此釋始終有雨義欤。
抄第三釋十六重玄時有二釋。
初釋以第六無無同初地十六種為一行者次第證入次位後釋六種與十重二個配立俱為從因至果之次位。
初釋意。
六無畏既有地前。
三劫六無畏其位同故成地前三劫義也。
以是見。
疏前後極無心或雲虛空無垢菩提心或雲淨菩提心。
皆極無可為初地之義。
若淨菩提心言不必局初地。
今文何定初地乎。
又虛空無垢菩提心抄處處釋定初地。
若此師極無思在八地已上。
可會釋名淨菩提心并虛空無垢菩提心文也。
而不會之。
無争如是諸文存地前三劫義雲事。
問。
見菩以淨菩提心等文勢。
随出世間心意得樣可定三妄執體而三妄執不替出世間心許意得替。
不順文勢也。
故知初劫有三種三妄故。
對彼置不定若言雲事。
答。
此難實爾也。
私雲。
準抄下雲論時釋。
約時分三劫地前三劫也。
時分顯行也。
不可及十地實行故。
約妄執三劫地上二劫也。
故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時。
所越三劫可時分。
以佛惠初心為出世間心時。
所趣三劫可妄執。
顯不定雲若也。
即是超越三動瑜隻行者雲三祇時分意也。
問。
經文既雲越世間三妄執。
非時分何置時分妄執不定言釋經乎。
答。
容有釋也。
常教三劫者。
約時分故寄彼見經出世間心。
若以淨菩提心為出世間之。
可雲超越三僧祇時分也。
今以佛惠初心為出世間心故雲越三妄執也故次住常途秘密二釋示其差異也。
問。
爾經時分三祇顯行雲在地前者。
釋第二劫别教第三劫圓教。
豈顯行在地上非雲斷後二妄執乎。
答。
經三祇時分時非無所斷妄執故顯第二僧祇間所斷妄執比真言行者細妄執斷位寄齊七地以前當别教分齊。
第三僧祇間所斷妄執比真言行者八地以上極細妄執斷位配賀教。
是以時分三祇寄齊安齊妄執三祇義門也。
實真言行者人初地入大空三昧故。
不可比顯乘智觀。
故知顯三祇間所斷妄執今粗妄執分齊也雲事。
陀羅尼義雲。
得至佛惠初心者。
真言佛惠初心也。
約顯宗當圓滿正覺位也又雜問答雲。
問。
經雲。
真言門菩薩無量無數劫積習。
無理功德智慧慧悉成就者。
是何位菩薩乎。
答。
是初心菩薩人。
問。
抑今此無數劫者三劫之中何劫乎。
答。
是第三劫也。
問。
第三僧祇是八地以上。
而何言初心菩薩乎。
答。
真言教意異餘教故爾耳依此雨文。
佛惠初心者初地位也。
故上下釋一同成地佛三劫義也。
問。
爾何置不定若言乎。
答。
以下三種三妄釋之随妄執可出世間心。
以我倒所生三毒為三妄。
若以三果為出世間心。
以根境界迷為三妄。
若以無常果為出世間心。
以業煩惱株杌及無明種子為三妄。
故雜問答雲。
問。
經雲起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者。
彼三妄執者何。
答。
于妄執有多種。
問。
何答乎。
答。
一者百六十心三生度故雲三妄執。
二者度世間心離我倒所生三妄名越三妄執。
三者六根六塵六識制伏此三故雲越三妄執。
四者斷業煩惱無明故雲度三妄執。
越世間三妄執文既存四種三妄故置若不定言也。
問。
地上二劫義陀羅尼義與雜問答會釋如何。
答。
陀羅尼義以第三劫雲初心菩薩故可八地以上。
若約顯教當佛果第三劫有一道極無二心。
約一道心初越第三劫故當第八地。
一道心三劫未盡位位。
一道心佛果也。
極無第三劫深位故可當九十地。
又于極無三劫盡位故當佛果。
于真言門猶因位帶後位妄執故雲初心菩薩也。
所诠八九十三地為因句金剛心為根句佛果為究竟句。
因句故雲初心也。
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故此意也。
金剛界儀軌驚覺文又此意也。
守護經此位雲我是凡夫。
何不雲初心乎。
問。
設以八地已上在為因句之義。
今三劫配立也。
何以第三劫雲初心乎。
答。
後二劫雖真言十地也。
前二劫顯行為而故。
第三劫始在真言門言。
于真言第三劫初故。
雲初心也。
次雜問答第三劫雲八地已上定餘教義。
對此雲初心菩薩故。
定知初地也。
故異陀羅尼義釋。
今宗以顯極密因義為規模故。
顯第三劫位明為真方初地之義也。
故今第三劫者非真言行者第三劫。
指顯時分第三劫也。
案雜問答釋起。
釋第三劫經無量無數劫百千俱胝那由他劫文雲第劫也。
彼無數劫疏釋顯教所經時分也。
故非密第三劫。
所诠有于三劫經文顯相與密意二途顯相通從初地至第七地真言行者斷結妄執寄齊如當第二劫菩薩于真言八九十地斷極細妄執位寄齊如常第三劫也。
三動六無畏拟儀外迹者此意也。
若依密意。
顯三僧祇在地前。
密後二劫十地出過待對。
今第三劫能越心釋初心菩薩事為顯顯極密因義。
且以第三劫随所寄齊顯判也。
故疏或雲超入淨菩提心或雲舟車神通至至一處此意也。
一。
此心望前二劫文料簡。
此文地前三劫證文也。
極無心既第三劫也。
而此心定因句望根究竟二心。
又初地為因。
二地已上為根。
八地已上為究竟。
疏家定判也。
第三劫能越極無心雲因故所趣三劫有無前雲事無異異論者欤。
地上二劫義。
抄第四雲。
此心屬八心中第五花種心第成果心。
後二心者第七名受用種子第八嬰童心也又解。
此心即是三心中菩提心望前來三劫。
論時當第三劫。
如蓮花盛敷。
望後二心即根與究竟此菩提心劫為因。
故雲如是初心成佛因故也此釋意先初釋三劫約八心見也。
初劫種心第二劫可配芽^2□葉三心欤。
于第三劫中有八九十三地。
八九地為第五花種心。
第十地為第六成果心欤。
此師于第三劫中不開一道極無二心故。
以極無可盡第三劫故。
花種成果可配當三地也。
第十地因位究竟故為成果心也。
第七受用心金剛心以佛果為第八嬰童心也。
故第三劫望金剛心及與佛果猶成果心分齊故雲果複成種也。
花種果前相故屬果猶雲成種也。
十心雖異配當十地之義。
八心自本随位可有重重配之旨疏釋分明故。
今約三劫配立八心義門也。
後釋約三句。
如宗家釋也。
但因句者地以上。
根究竟等妙二覺欤。
是又三句配立不定故。
初地望生死所殖善雖極果也。
望二地以上根究竟如卻為因句。
八地已上第三劫望前二劫雖如盛敷蓮。
望金剛心并佛界根究竟卻成因句也。
又私義雲。
此師非不存地前三劫義。
後釋釋彼義欤。
雲望前來三劫論時釋為何乎。
釋意約時三劫。
雲當第三劫也。
簡異約妄執第三劫約時三劫顯行故。
顯行可有地前故。
前越心初地。
故知十地因根究竟配當疏家釋分明故。
約三句欲釋因句可初地故。
如是釋也。
謂約時第三劫。
極無心可初地。
菩爾今此心者可因句。
後二心者雲可二地已上根究竟也。
抄上下見二途釋依此雨義也。
若約所寄齊顯判三劫。
極無心初地也。
若約能寄齊密行判三劫。
極無心可有八地已上也。
一。
舉益勸修一段文料簡。
地前三劫義。
升住此地者初地也。
疏釋好是初入此信解地故。
信解地名局十地欤。
通佛果欤。
雖有異義。
初入信解言可名初地也。
信解地初故。
若無果信解。
何雲初入信解乎。
又設雖佛果有信解名。
名信解地說處無之。
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疏判淨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是正信解地說處也。
彼中不可雲有佛果。
釋更開佛地為上上方便心意觀察三心文約十地故知今二重舉益勸修也。
上說三劫十地畢。
為彼三劫初地為處益。
為十地佛果為得益。
勸三劫十地修行文也。
故經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者。
先并舉二重得益。
謂一切智與信解地也。
複趣一劫升住此地者。
信解地為得益邊别說也。
疏雖釋初入且約初釋也。
實可通十地也。
信解地稱無所局故。
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者。
一切智邊别也。
四分之一者。
指一切智。
度于信解者。
至佛果時雲超度信解地也。
是即标信解地局因起盡也。
古此信解依秘藏記釋有雲能度之義。
此義甚非也。
不合疏釋故。
四分之一既能度也。
疏釋上上方便心故。
若爾信解豈非所度乎。
地上二劫義。
一段文可見佛果十地說文也。
其故鄰十地說有此舉益勸修。
可局佛果條勿論欤。
故一切智依解地者。
一切智信解地可讀也。
信解地言通因果故。
為簡異因信解加一切智言也。
此義也度于信解文越因信解可意得也。
其故上信解行地者。
佛果攝十地說文也。
故依解地言面雖明十地。
意含佛果故。
所含佛果信解地取出為所得果也。
此文如是見事依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文也。
彼三句義者指信解行地觀察三心也。
彼三句約十地也。
從彼三句中開出佛地故。
佛地猶帶信解稱也。
然為顯非前所舉因信解雲度于信解也。
若升住此地句非佛果。
此分之一文不流便欤。
問。
見一段文。
極無自性心者當升住此地位。
極無心既非佛果。
何以升住此地雲佛地乎。
答。
此義意。
以第三劫為八地已上故。
且約能越心舉極無自性也。
升住此地所得果故。
其意聊異也。
問。
信解言既通因。
若爾者初入信解可初地。
何雲佛果乎。
答。
雖信解言廣。
今且局佛果。
雲初入佛果意也。
故疏。
即是初入此信解地此言所顯。
個解又有所局聞。
況又此字移經此一切智此字見。
彼即指佛果。
此信解豈非佛果乎。
一。
疏第六釋八地三昧道文與今行者初觀空性等釋全同也。
定知極無心在八地已上雲事。
地前三劫義會之。
第六疏雲。
如上所說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
是約教道法門作如是說耳。
然秘密乘人于世谛中即能通達第一義谛者。
從初發心時即具行大空三昧。
其謂不然。
則于一生之中不能頓滿諸地也當段行者初觀空性時等文與第六卷菩薩明度第七地位文全同也。
而第六卷能驚覺八地三昧道也。
當段蒙驚轉生心極無心也。
故知極無心在八地已上雲事。
初觀空性時等者當第三劫所謂空性等文。
彼釋沒心實際。
今文釋心之實亦不可得。
其釋又全同也。
可知沈空心第八住心也雲事。
彼深空心雲菩薩度第七地之位故。
猶可第八地攝故。
為地上二劫證文也。
會之雲。
疏自八地三昧道釋教道法門。
依實義從初地得大空三昧(雲雲)故知今文實義意可初地乎。
若爾還可成極無初地證文也。
所越第三劫豈非地前乎。
依地上二劫義者。
釋大空三昧從初地可得。
極無随在初地不見。
故知當段依教道法門于八地已上釋釋沈空之義也。
所诠大空三昧與極無心不可雲全同也。
若全同。
疏第六雲。
佛地雖同名大空定極無心可雲至佛地乎。
尋常八地三昧道者雲沈空心也大誤也。
既以八地三昧道為能驚故。
雲如幻三昧。
何所驚深空心乎。
一。
秘藏記雲。
越三妄執越三僧祇度于信解以此文為地上。
劫堅證文。
雲越三妄執十地究竟故也。
會此文。
依舉益勸修二重得益義可會之也。
越三妄執是即十地究竟也者。
以十地為三劫得益意也。
過此修上上方便心已下。
以佛果為十地得益意地。
問。
爾者可雲初地究竟。
越三劫所得可初地故。
何雲十地究竟乎。
答。
三劫得益為十地有遠近不同。
十地悉成得益也。
故雲十地究竟。
況又宗家釋十地雲。
密教所謂橫義也。
初地與十地無高下故。
今卿所難顯教地地遷登之義也故所得初地雲十地究竟也。
殊彼文成證文事雖西方說十念往生雲。
極樂是初地菩薩所生處也。
面以十念為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配十地。
言何雲十念往。
有彼釋得初地即雲得十地釋文也。
此釋既經文見二重之條分明也。
過此修已下釋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經明佛果。
合經分明故。
起三妄執等釋複起一劫升住此地文條勿論欤。
爾者升住此地為十地幫。
不見佛果也。
若此經地上二劫義。
可見因滿果滿二重得益欤。
明起三劫所得益之時。
尤可局佛果。
因滿猶三劫分齊也。
何為所得益乎。
若因滿為三劫能起心舉之。
雲非得益者。
複起一劫升住此地文意。
此地指得益條分明者欤。
故知三劫益見舉初地無此等難故順解釋雲事。
一。
十六重深行阇梨事。
疏第三卷明十六重玄有二段。
一釋漸次證入大悲胎藏發生三摩地文時。
出十六重行位。
六重六無畏也。
十重離垢地以去(雲雲)從第二地至佛果址重欤。
或離垢地為初地有後十重即為十地之義。
演密抄釋二地以去。
二釋經曼荼位初阿阇梨文傅教灌頂阿阇梨為初。
第二第四無畏第三第五無畏(覺心不生心)第四第六無畏(極無自性心)從此複有十重深行等(雲雲)是意十六重玄也。
初傅法灌頂阿阇梨攝六無畏中初三欤。
或且舉善無畏為傅教灌教灌頂阿阇梨略第二第三欤。
複有十重。
從前雨義可見。
付初漸次證入十六重玄。
地前三劫義。
極無自性心初地離垢地以去二地已上故。
十六皆次第證入之位也。
故地前三劫義分明也。
既雲。
以行位分之作十六種深淺不同(雲雲)十六重次第證入次位條無異論者欤。
且經漸次證入文又分明也。
若爾為第三劫極無自性心即有離垢地前。
何第三劫雲有八地已上乎。
此文尤的據也。
以地上三劫義會之。
明漸次證入位有二個配立。
一約六無畏從因至果明漸次證入。
二約地上從因至果蛤漸次證入。
六無畏其位廣通地前故。
十重其位狹。
局地上故。
雖雲十六重。
十重與六重也。
為示配立不同明二個證入也。
故抄第四雲。
漸次證入而有二種。
初約六無畏從因至果以為漸次。
後約十地從因至果以為漸次。
二門并彰總有十六。
非次第修行經十六位也但抄有二釋。
初釋以十六為次第證入位釋離垢地為第七重玄發光地為第八重玄乃至如來地第十六重玄。
依此釋存地前三劫義欤。
次深行阿阇梨文。
三劫地前義如前漸次證入文。
别無委曲地上二劫義。
光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