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經六

關燈
宗假不許之也。

    其故以即身成佛為一家超絕規模故。

    菩提心論。

    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豈雲通餘教站又即身義。

    諸經論中皆說三劫成佛今建立即身成佛義等局一家雲一分明也。

    問。

    如即身義問答。

    頓成養餘教不可許。

    以頓成為即身成佛如何。

    答。

    于頓成有二義中局自宗義潤色也。

    若頓成許餘教義。

    自元即身義廣兼頓成之義故。

    以頓成義邊對遠劫餘教問答可間得也。

     私雲。

    頓成義自宗不共覺。

    即身義顯密對辨明密守超絕之義之時。

    以頓成遠劫為其差異立即身成佛義故。

    若頓成養許顯。

    以一家不共即身成佛互顯義不可釋成。

    故又諸經論之言何除華嚴法華等一乘經乎。

    又殊當論頓覺成佛入心實相門以直約諸法義。

    雲頓覺成佛故。

    全不通顯也。

    就中。

    然後為說即心之印等釋。

    指法華說事分明也。

    簡彼雲今經即不如是處标頓覺成佛故。

    凡不轉肉身道理頓覺成佛義門更非别義也。

    若自宗意。

    立過患功德二際有可改過患之際者頓不可改之。

    其故此過患無始曠劫之間所積習也。

    争頓翻之乎。

    顯宗立過患際故尤可借遠劫修行也。

    而一家意。

    自身全體舍那己體故。

    一點不少一點不除。

    故翻一念之迷得此覺悟也。

    無别所作故一生成佛也。

    問。

    若爾何雲三密加持速疾顯乎。

    非雲借修行功成佛乎。

    答。

    三密加持者。

    一切衆生本來圓滿三身果德。

    然三業各有迷。

    是雲無始間隔。

    釋論雲根本無明。

    此迷隐本有三身不顯雲凡夫。

    三密加持者無别樣。

    本有三身作業也。

    身密佛部諸尊作業。

    語密蓮華部諸尊作業也。

    意密金剛部諸尊作業也。

    作行者新起作業自徹本有三部諸尊。

    此時三業上無始間隔又自消融也。

    無始間隔者無其體性。

    即迷情假有物也。

    行者作業不實之時。

    此間隔大施作用。

    是雲有作成事。

    行者作業真實時此間隔無居所不對治自去。

    是雲無體即空。

    問。

    三密加持者何義乎。

    答。

    加持者入我我入義也。

    自宗觀法以之為至要。

    古德雲。

    正念誦本尊加持字論觀皆入我我入之義也(雲雲)加持之義實本尊行者互雖有其義。

    今且本尊加持行者雲加。

    行者持之雲持。

    初心始行之時間隔雖未除。

    修行力用徹本尊。

    本尊作用又來加行者。

    頓機一念轉迷成本尊身。

    漸機間隔猶不盡故數數修行數數加持。

    間隔又數數微薄也。

    如此次第積功終間隔盡。

    行者相随亡成本尊全體也。

    問。

    行者三葉本來三部諸尊也。

    何尊本尊乎。

     答。

    常淺略義以為已成如來淨土佛身為本尊。

    召請撥遣等作法皆此意也。

    若依深秘。

    本尊行者全非二物。

    隻于我等一身被見迷義邊内證悟被見義邊有之。

    被見一身被見迷義邊内證悟被見義邊有之。

    被見迷義邊雲行者。

    被見悟義邊雲本尊。

    故終亡行者邊成本尊也。

    故五相成身第三金剛心觀本尊三摩耶形。

    第四金剛轉行者自身成本尊三摩耶形。

    第五佛身圓滿三形轉成羯磨身。

    此第四位亡行者也。

    故金剛界八卷次第雲為表本迹之義作加持歸依觀(雲雲)以本尊為本身。

    以行者為迹身也。

     一乘經劫 如餘遠離方便諸菩薩乃至心之影像今此薩中為有顯一乘之菩薩。

    淨如何。

    答。

    可有也。

    雨方。

    若雲有者。

    思一乘菩薩盛談頓成之旨。

    何可屬無量劫之菩薩乎。

    依之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高祖判頓教之中有顯有密。

    若又雲爾者。

    五秘密經雲若于顯教修行者外經三大無數劫。

    宗家告成三大為限設雖一乘也。

    可經三祇劫數爾者雨方。

     答。

    凡以時分妄執為顯密差異。

    而以一乘教定第三劫。

    若一乘教不曆三祇。

    何以為第三劫乎。

    是以第三劫疏釋舟車神通至到一處專顯第三劫能所寄齊況又今文對直觀自心實相真言行者雲遠離方便諸菩薩。

    若三乘若一乘不可殘顯乘菩薩且一片難其理顯。

    但至一邊者約事理融通之義。

    非實修之行之談。

    次宗家釋。

    顯教許頓成理成之義邊也。

    事成故不許之。

    故更不成難也。

    不可相違。

     付此題有邊邊尋。

    一談心影像三乘教分齊也。

    故疏第七卷五重不生文釋第在三劫。

    約心之影像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雲雲)又釋第五無畏。

    于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所得凡影像者。

    以一切諸法觀自心所變故。

    諸法悉以自心為本質所觀雲影像也義也。

    一乘教。

    諸法悉理内法門。

    強不談心所變故。

    天台立性具三千義。

    華嚴述性起種性之旨。

    此等義門以諸法不為心所變也。

    故第三劫說八九住心。

    無境界之經文影偈不出常寂滅光故雲無境界(雲雲)以境界為影像。

    而以遮境界為第三劫。

    故一乘不許影像之義二觀人法二空(雲雲)人法二執第二劫分齊也。

    極細妄執二執外微細之妄執也。

    故第二劫終超度人法有無二障(雲雲)第三劫猶二執分齊。

    何雲超度乎。

    又第二劫釋。

    今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二。

    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當心如此釋第二劫處處文。

    約人法二空釋之。

    釋第三劫之時何處有約二空釋乎。

    又釋論疏釋二障二礙複有何别文三細惑非三乘教所斷二執六粗分齊故。

    一乘教惑在二執外三疏家處處釋以極無置初地。

    而今菩薩所簡異淨菩提心菩薩也。

    可知非一乘菩薩雲事。

    一乘教同淨菩提心故。

    四經無量阿僧祇(雲雲)宗家釋以顯一乘屬頓悟故雲頓教之中有顯有密。

    或雲餘教頓悟根熟待時。

    餘教頓者指一乘教乎。

    爾者今此遠離方便菩薩者三乘教之分齊非一乘雲事分明也。

     答。

    先标如餘遠餘方便諸菩薩。

    此方便者三密方便也。

    遠離之菩薩若一乘若三乘豈漏顯乘分齊乎。

    又餘者非對真言今之詞乎。

    對真言雲餘。

    何必局三乘教乎。

    若強雲對三乘教者。

    真言非倍顯一乘之法門乎。

    此道理分明。

    影像二執遠劫通一乘可意行也。

    先影像事緣起性德顯密差異也。

    許緣起者以諸法可雲影像也。

    故第三劫釋雖雲不出常寂滅光許影像之分欤。

    經無境界者心外無境界意也。

    于第二劫有影像釋事。

    初劫存心外實有之法故。

    簡彼殊為成心所變之義有影像釋也。

    次人法二執事。

    是釋論第八識法執相應尋可顯事民。

    故覺苑釋。

    後二劫中唯斷法執或二執俱有通第三劫之義。

    可見界趣輪回之論義。

    次以極無同初地事是又别尋也。

    設同初地或齊遮情界分欤。

    或以為第三劫能越之邊且同初地欤。

    又以顯極密因之義開會為初地者。

    密菩薩故不可為顯。

    今以顯一乘置經劫菩薩中欤否尋也。

    次經劫事。

    且什此一段可明此論義也。

    凡以一心三密為顯密差異。

    一心者諸法本源為一心随無明妄熏成諸法之義也。

    無始迷故還本源事不能頓。

    故知一心宗旨必可經僧祇也。

    況又至佛果之時得一切諸法清淨本源妄熏所成諸法故。

    諸法垢染悉對治可還清淨本源也。

    故起信論雲。

    以垢無量無邊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遍在一切諸法垢染非僧祇行者何對治之乎。

    是并談一心緣起故也。

    故大師釋雲。

    玩一心利刀顯教也。

    揮三密金剛密藏也。

    遊心于顯教。

    三僧祇渺焉。

    入身于密藏。

    十六生甚促所诠一乘雲不經劫者。

    可雲一乘教不談一心緣起之旨欤。

    設自教存其義。

    顯密對辨日自宗意會不可許此義事也。

    此義既決定。

    一乘經劫之段無疑。

    是以五秘密經。

    若于顯教修行者等又大日經開題。

    上标佛華法華牛啼顯關未入。

    下釋時曆三大。

    佛華法華一乘經三大雲事豈非定判釋乎。

    又住心論第一。

    上雲牛羊等車逐纡曲而徐進必經三大無數劫。

    下釋所以如來與大小二牛。

    經三大牛羊等中有大小二年彼大牛豈非一乘教乎。

    宗家禦釋帝以分明也。

    但至頓教之中有顯有密釋者。

    本宗約相即圓融之祢門談頓成之義故。

    且同彼釋也。

    非始終之禦所存欤。

    又第三劫疏雲。

    如餘教中菩薩行于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垢經無量阿位置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者。

    今此教諸菩薩即不如是。

    直以真言為乘超入淨菩提心門。

    若見此心明道時。

    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

    譬如有人以舟車跛涉經險難惡道得達五百由旬。

    更有一人直乘神通飛空而度。

    其所經過及至到處雖即無異而所乘法有殊此釋大意歎真言行者超第三劫所得功德文也。

    頓漸相對歎之。

    其意餘教菩薩經無數阿僧祇劫所得功德。

    真方行者越第三劫一生一身中得之。

    經劫菩薩譬舟車。

    真言行者譬神通。

    所乘法顯密異故雖有遲速之不同。

    所到之處俱淨菩提心故雲無異也。

    若餘教菩薩非一乘教至到處不可雲無異。

    三乘教菩薩留第二劫不至第三劫。

    何雲至到之處先異乎。

    又所經過者指三妄執也。

    而三乘教菩薩極細妄執未經過。

    何雲所經過無異乎。

    故知于同越麼三劫顯一乘真言以修行遲速為差異雲事。

    若爾者經無量僧祇菩薩者。

    無争指顯一乘雲事。

    又智度論釋大品羊馬審之三菩薩之時。

    羊馬經劫神通一生也。

    顯一乘不可雲屬神通疏家示釋以彼神通證密故。

    以羊馬菩薩不可雲有頓成之義。

    羊馬菩薩大論釋經無量僧祇也。

    定知三乘一乘菩薩俱羊馬分齊可經僧祇雲事。

    次至餘教頓司根熟待時之釋者。

    彼且任本宗釋許初後相即之旨。

    前猶釋宿生結緣經遠劫之旨也。

    法華三周聲聞今生開初住分證之覺約初後相即之義且許頓悟。

    尋宿生結緣以大通智勝佛時覆講法華之結緣為下種五百塵點劫之間熟之。

    至法華會上得初住覺。

    故異真言初心凡夫不待宿生結緣直證悟故知餘教頓悟者初住分證之覺也。

    而天台初住已上斷四十二品無明證四十二品中道不斷後位之無明。

    争究竟妙覺之悟乎。

    元品無明斷位猶等妙二彼宗大淨也。

    況于初住許斷彼無明乎。

    故知頓悟者且約相即義門一往談也雲事。

    況又妙樂大師述圓教意有有長有短之釋(妙樂釋雲。

    定短為勝文)何彼宗偏定釋頓成之義乎。

    又花嚴宗以行布圓融之二門判修成之次位。

    約圓融之門雖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次第行布門嘏四十二位之階級。

    何不送三祇之劫數乎。

    故香象大師判圓教分雲。

    若依圓教一切時分皆悉不定也(乃至)或一念或無量劫第不違時法也僧祇劫數強非所遮乎。

     重難雲。

    天台華嚴雨宗以相即圓融為宗義。

    相即圓融之法門舉一全收道理也。

    若爾者得一位處可得一切位之條勿論也。

    既一處得一切。

    依何更雲經時劫乎。

    故香象釋雲。

    所斷惑一斷一切斷。

    所得法一得一切得。

    所成位一成一切成(雲雲)又五教章中雲。

    由此緣起妙理始終皆齊得始即得終窮終方原始依一多緣起道理談一即一切之義。

    依何不許頓悟之義乎。

    所诠彼宗意。

    一切諸法舉一全收故。

    一處收一切故。

    能障惑了間具一切障。

    斷此一障之時一切障皆盡。

    被障何有所覺殘之法乎。

    天台相即其意惟同欤。

    若爾者頓成之要勿論也。

    故香象釋。

    不成即已成即舊求如斯舊求如斯覺既不異自宗凡身即佛之義。

    于悟證之門何強存頓漸乎。

    國悟前舊求如斯覺不可許乎。

    但以緣起性德之宵同成頓漸之義事不可爾。

    先一乘教雖談緣起非無明緣起欤。

    華嚴宗十玄緣起之法門雲一多緣起。

    更不雲無明緣起。

    若非無明緣起。

    難勢之旨更不可共許申。

    設又自宗意雖為無明緣起緣起法門上得一即一切道理開始終皆齊之覺者。

    何不許頓悟乎。

    自宗談即事而真。

    非無真事二分。

    然挫事見真。

    頓悟覺開也。

    若有真事二分。

    事者非妄緣起之事乎。

    次起信論生滅門法相終教前談也。

    可非圓教之意。

    次至請來表者。

    一心利刀者一心緣起義也。

    一心緣起旨權宗所談非一乘談。

    廣雲顯教雖通一乘三乘。

    西天流布三乘教分齊一乘宗支那始故。

    約天竺流布且以三乘教指顯教也。

    五秘密經又此意也。

    次至開題釋者。

    佛華法華牛一乘教羊車鹿車之駕小乘教也。

    若爾者不舉權大乘欤。

    故知下時曆三大等者舉權大乘上下影顯也。

    大師處處禦釋以五位三大為他緣覺心之法門故。

    若不爾者顯密對辨釋終可漏三乘教乎。

    次至住心論釋者。

    下大小二牛釋上牛羊等車有寬狹也。

    如小乘雖有羊鹿二車舉羊顯鹿。

    故大乘又雖有大小二牛舉小牛顯大欤。

    或又牛中雖有大牛久經三大釋且約小牛欤。

    如上雖舉牛羊不出羊車時也。

    次至第三劫疏釋者。

    居第三劫指餘教可第二劫菩薩也。

    故欲明起第三劫之心。

    先歎其功德第三劫能越心悉可攝歎德句中。

    何強除一道極無乎。

    但直以真言為乘者且據勝為論意欤。

    若爾可對第二劫之菩薩之條勿論也。

    又五百由旬寶處他緣覺心之二心。

    作法華釋之時。

    以五百由旬之寶處為自宗極果也。

    不可雲局一乘所到之處。

    但至雲不可雲第二劫菩薩極細未斷所經過同也者。

    于法同有鹿論細論二門。

    對小乘唯斷人執者。

    大乘諸宗皆二執共斷故。

    約此義門且雲所經過同也。

    若區細論門。

    于第三劫三個住心所斷可有淺深。

    背暗向明次第故。

    禦答意猶鹿論門義也。

    或又大乘緣以佛地為究竟果故。

    以五十一位等之行位可雲所經過欤。

    設雖有淺深經五位可到佛地之義皆同故。

    雲所經過及至到之處無異也。

    故第七住心引智論入佛道初門文證之。

    是豈以彼佛是非同淨菩提心乎。

     答。

    凡于即身成佛者雖有當體速疾二義。

    即身義初諸經論中皆說三劫成佛等問答。

    以顯三劫成佛疑密即身頓成也。

    故知以頓成義專為即身成佛至要雲事。

    而菩提心論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于諸教中阙而不書文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于諸教中阙而不書文即身成佛義。

    唯局密不通諸顯教雲事。

    論藏決判更不及異論乎。

    若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