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五

關燈
能求菩提心即所求果也能求心外别不可求所求也。

    此文若能求心即非雲所求果。

    下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此中誰為能求為所求等(雲雲)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者。

    蹑今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文也。

    不爾為指何文。

    故知今文能求菩提心即所求一切智智果也雲文意也雲事。

    一可所求。

    大途起盡如前。

    但以知字即為所求一切智智也。

    此答說見所求事源起從下疏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釋。

    然自心寶藏之所在也。

    知之能知心可雲一切智智也。

    其故上釋菩提心以白淨信心為體義。

    引智論我第一甚深法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倚不着無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故以信力為初文證之。

    此中信能求菩提心第一甚深之法。

    所求寶藏。

    一切智人寶藏能證人也。

    故寶藏一切智能知所知雖有不同。

    俱望菩提心在所求果也。

    疏如實知自心位為佛果之旨分明也。

    故知以知字何雲一切智智也。

    依之具緣品橫統諸教文。

    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雲雲)彼釋豈非以知字雲一切種智乎。

    又當段疏即是行者自心耳者釋經自心。

    若能如實觀察者釋如實字。

    了了證知是名成菩提者知字釋也。

    以知一字智智之條分明者乎。

    此義如先義違問直非為答所求。

    如實知為菩提心如實知位佛果故。

    佛果所求果故。

    自成答所民。

    若問所求。

    非違因句征釋。

    又深違下疏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牒文。

    問所求答所求。

    無能求即為所求之說文故。

    又菩提心者依主釋故。

    菩提二字所求也。

    今略心字故問所求雲事不可爾。

    設依主釋。

    菩提心三字俱為因句名。

    征彼菩提之時何非因句雲征所求邊乎。

    凡六種釋皆得名釋也。

    依主為能依名也。

    分之不可為二名乎。

    又心字起盡強不可一字。

    故菩提心論引此經文之時。

    菩提因因等(雲雲)無心字。

    是豈非菩提直為因乎。

     重難雲。

    先付問能求答能求之義難思。

    以功德寶處為所求既其許處。

    以今文既定示功德寶所之文。

    豈非所求乎。

    以此文約所求顯能求成申事。

    意趣難量。

    答說若所求何雲顯能求乎。

    若知字能求故舉所求自心為取能求知字。

    答至要在知字。

    疏家釋專可釋知字。

    然即是開示乃至故複指言釋一向寶藏釋也。

    何雲以能知為所用乎。

    又即是開示者知字釋雲事常義欤。

    此義甚不可然。

    開示者雲今此經文開說寶藏文也意。

    若以行者開曉雲開示者。

    此上可有說字也。

    謂可雲說開示寶藏功德也。

    其上開字開解開曉等義故雖可名能知心。

    示字不可名行才開悟是知識教示義故。

    若爾開示者開說之義可非開悟義非詞不足。

    背示字起盡。

    故知今文說所求寶藏文證也雲事。

    加之問答俱約能求違下疏釋。

    其故下疏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指此文欤。

    彼文意牒能求。

    即為所求其上譚難也。

    此文若問能求答能求。

    一切智智即菩提心者蹑何文言乎。

    次付問能求答所求雲義難思。

    問答尤可相順。

    問答乖角豈非大難乎。

    其上如寶知自心文綴文起盡以知字可為至要。

    故知可雲如實知自心者名菩提心也。

    見問所求時雲知自心。

    為所知自心舉能知無相違者也。

    其故菩提心者求菩提心也。

    而為顯其所求體問雲何菩提之時。

    如實知自心雲菩提心故。

    為顯所求是自心也答如實知自心也。

    若問既能求答如實知自心之時。

    可取能知之義極成故。

    全非答所求也。

    問戲所求時雖舉能知意為取所求也顯者也。

    故疏家釋知字不為本付所求寶藏釋。

    全無相違。

    次以能知名一切智故答所求成申事又不可爾。

    此義意所求既定寶藏。

    一切智是寶藏能知心也。

    何雲所求乎。

    又上釋菩提心之時。

    菩提心雲白淨信心。

    所求寶藏雲第一甚深法。

    一切智為彼能證體三種既既區别也。

    此中能求白淨信心所求第一綦深法條。

    疏家釋義分明也。

    若以一切智答之。

    非能求非所求為付何答乎。

    又如實知自心有十重淺深。

    何必定一切智乎。

    而是定一切智而以所求答成申甚不順道理乎。

     答。

    先付雲答能求之義。

    此義知字正答能求菩提心文也。

    但至開示功德寶處之難者。

    以開示二字風知字釋事。

    古來一義也。

    雲說字不足也難。

    如此解釋文廣略常事也。

    殊今疏未再治草本故。

    文句不首尾事惟多。

    蘊古智嚴再治專此意也。

    又示字事行者開悟可雲開示欤。

    開示悟入四佛知見因行證入。

    配之示字既當行未必教示乎。

    次釋文偏釋所求寶藏知字釋無之雲事不可爾。

    了了證知是名成菩提已下釋豈非知字釋乎。

    但釋寶藏結釋故複指言事。

    自元所成申。

    問者意以欣求寶藏名菩提心迄領解。

    未知此定藏所在故。

    失進趣之方便。

    故重征雲何菩提也。

    征意雲。

    征所求法知在何處可發菩提心也。

    征問既雖征菩提心。

    不審專在所在之處故。

    答殊物立所在釋也。

    故複指言結釋此意也。

    然正答在知字故。

    已下諸文皆約知字成釋也。

    設又開示雖開說義也。

    不可有相違。

    約功德寶處成答故。

    且閣知字釋先雲開說寶處也。

    寶處為本答之旨以前往往顯畢。

    次至雲問答俱約能求違下疏者。

    謂如實知自心文。

    菩提心為一切智智之旨未顯。

    此挫雲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故。

    雲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等也。

    委如上成。

    次付以所求答初義。

    至問答乖角難者。

    以相違問為此答肝要。

    不可準常例。

    其故問者意能求所求定思可有二物故。

    求何法物名菩提心征問。

    為顯處戊自覺深義答以所求體直為能求心。

    顯不行而行之軌則。

    示不到而到之得果。

    成自心即佛之旨也。

    故違問為答巧妙也。

    故了了證知是名成菩提等釋悉明自心即佛之道理也。

    下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所蹑專此故也。

    但至如字者。

    此義前依雲何菩提征答謂自心可順此義加如實知三字以知字可為本故(以結句言為一段肝要因明習也)若爾可雲以能求答。

    何雲乍置知字自心為要耶。

    難隻雲自心其義可不定。

    一切衆生無不具心。

    悉不雲心心人故。

    如實知自心體性之時。

    其自心可雲一切智果體也。

    故加如寶知三字顯自心即所求體之旨也。

    文意雲。

    顯如實知自心自心之外無所求之果也。

    或又讀文點雲。

    如實知自心(雲雲)如實知之時。

    此自心即被雲寶藏之所在也。

    若如實不知者。

    雖聞自心言豈有得寶藏期乎。

    了了證知已下釋明如實知時自心即道之旨也。

    次以能知名一切智義難。

    此義專任橫統諸教文也。

    但至雲一切智直非所求者。

    如上成于所求有二物。

    謂所證寶藏能證一切智也。

    發求寶藏意之時。

    不得一切智不至寶藏故。

    一切智為所求也。

    若一切智不可雲所求。

    保下疏雲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此中誰為所求乎。

    上雲聞寶藏發意欣求。

    下雲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

    所求果通菩提心一切智事無異論者乎。

    但至雲如實知自心有十重淺深者。

    約所寄齊且釋淺深也。

    于能寄齊不可有淺深。

    若不到極底者。

    何雲如實乎。

    故知以真言行者一念如實知自心從所離妄執之淺深寄齊如常判有十重淺深雲事。

    争是知一念乎。

    雲三大僧隻越于一念字。

    是如實知自心位也。

     付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問答有重重義。

    一雲。

    問所求答所求此義以所知自心為答诠也。

    自心寶藏所生也。

    寶藏既所求體也。

    教彼所在以所求答也。

    問答不可乖角故。

    問問所求也。

    付此義雖問所求所問菩提心也。

    初地淨菩提心望生死之善所求果故。

    雖問三句中因句。

    約為所求之邊問之也(雲雲)此義不爾。

    上釋菩提心之時。

    釋于寶藏功德離疑惑之心為菩提心菩提心者即白淨信心義也畢。

    今又忽以菩提心為寶藏體乎。

    故知言問所求。

    直可雲問一切智智果也。

    一雲。

    問問能求答以所求答。

    顯自心之外無一法之義。

    返明能求所求一體之旨也。

    此義答诠自心也。

    故疏雲。

    如人雖聞寶藏發意勤求若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故複指言故複次言者如實知自心文也。

    釋意上明菩提心聞寶藏功德發意進趣也。

    而不知彼寶藏所在。

    菩提心向何進趣。

    故雲示其所在也。

    所在者自心也。

    以自心為答诠之條分明也。

    此義文點或如實知自心讀。

    或如實知自心坊也。

    所诠為取自心也。

    若此文問能求菩提即非答所求果者。

    下疏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

    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等(雲雲)此釋誰尋求一切智智等經文也。

    上有一切智智。

    即為菩提心(雲雲)文雲誰尋求等問起也。

    說一切智智即菩提心也文何乎。

    非今問答文無可指之處也。

    故知問能求菩提心之時即答所求果也雲事。

    一雲。

    問答俱約能求。

    答又以知字可為本故。

    如實知自心者為菩提心故。

    問。

    此義此疏釋如何得意乎。

     答。

    此有二義。

    一雲。

    雲謂如實知自心雖明能求菩提心。

    挫此文雲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故。

    菩提心即雲為一切智智果也。

    問。

    經何如此說乎。

    答。

    為顯初地即極之義欤。

    一雲。

    答如實知自心為菩提心之時。

    如實知自心之外無佛果故。

    自成菩提心即為一切智智果義也。

    故疏如實證知名成菩提又問即心是道者何故衆生輪回生死不得成佛答以不知如實知故。

    如實知自心即為佛果之旨分明也。

    故指此文雲一切智智即是菩提也。

    故疏第三具緣品橫統諸教文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之條分明欤。

    有此意故經此位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問。

    能求菩提心。

    雲如實知自心而此坪雲成佛分證成道何直雲一切智智果乎若約究竟果答。

    非理不心乎。

    答。

    一家意本覺門法門故。

    雲因雲果我等介爾泛泛所起妄想等心念之外全以雲無其體無規模。

    故雲如實知自心強非謂究竟佛果。

    隻雲菩提心者如實知自心也。

    然如此知自心之外無佛果覺故。

    即是為一切智智果也。

    三句五轉自元橫德故也。

    品号釋自心發菩提見心正等覺者。

    五轉皆雲自心也。

    自心言甚有味。

    問。

    自心外有何法喻寶藏自心雲示彼所在乎。

    答。

    實無二體。

    寶藏者無盡莊嚴具德也。

    此萬德備自心故自心且為所在也。

    自也行者妄心寶藏佛果德相故。

    且約此義邊喻寶藏所在之也。

    克論其體何有二物乎。

    一雖有重重義。

    雲問所求義不得其理。

    違下疏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文故。

    又若問所求。

    展轉此文有諸法無相謂虛空相文以彼文宗家證第八住心。

    以第八住心可為真言究竟果乎。

    乃至至未結上諸文。

    我說諸法如是令彼諸菩薩衆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以略心定之起盡雲問所求者。

    結所文菩提心清淨置心字。

    如何可意得乎。

    故疏釋彼文。

    佛已開示淨菩提心三句中因句之條更無異論者乎。

    又彼諸文不可雲不鈎鎖雲何菩提問答。

    鈎鎖相連次第疏釋分明也。

    謂誰尋求菩提等三問依菩提心即為一切智智起彼所征雲何菩提等之文事不可及異論。

    又自下諸文答三問次第轉微釋下故。

    雲問所求義隻一往義也。

    不可為始終所立義。

    又知自心文或讀知或讀知自心。

    其不順文章。

    大師釋如實知自心有十重淺深。

    無解如寶知自心可讀也(已上去意)。

     又樣(第二重古百條樣) 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今此菩提可雲問所求菩提乎。

    答。

    可爾也。

    雨方也。

    若雲所求之菩提者。

    思疑問生起依三句中菩提句彼既因句故可能求菩提心今所問何忽所求乎。

    若又依之雲爾者。

    如是開示如求功德寶處也寶所言豈非指所求乎。

    答。

    可所求也。

    是以疏釋如人雖聞寶藏功德發意勤求若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若約能求作問。

    此釋如何消乎。

    但至一片難者。

    可有二意。

    一上雲菩提心為因故。

    心字能求也。

    今唯雲雲何菩提略心字故可所求也。

    一于初地菩蜇心有因果二義。

    望地上根究竟能求因也。

    望生死之善即究竟果故。

    今約所求緻問也。

    如此成申不可有相違。

     裹書雲 私雲。

    雲何菩提問問能求心也。

    蹑因句故。

    如實知自心答約所求也。

    問能求心答所求一切智也。

    處戊本具果德為令知别不可求之道理也。

    故下疏。

    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等此釋非指今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是阿耨我羅等文乎。

    若爾問問能求答答所求義分明者欤又一義雲。

    問所求也。

    答行者自心也。

    所求一切智智果則本有金剛寶藏也。

    行者能求自心全所求果也此義實順疏上下者乎。

     初地印檢 即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爾者今此正覺可雲究竟大牟尼之位也乎。

    答。

    依實義可爾也。

    雨方。

    若雲究竟之位也者。

    今此文釋菩提心為因之句。

    設雖自宗也。

    立十地次位。

    何無初後明昧乎。

    無争初地分證成佛也雲事。

    是以下疏解初地位。

    然非究竟人牟尼位若又依之雲爾者。

    問不得成佛之言必不見分證。

    答便成正覺何非究竟乎。

    況又上菩提心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分證雲事誠以分明也。

     答。

    可究竟正覺也。

    凡自宗意。

    遮那總德且約功德品數開為十地也。

    佛德無隔礙。

    行者同于本尊之時。

    何契一德有隔餘德乎。

    發知十地橫平等位一成一切成義決定雲事。

    依之宗家釋中以橫豎十地判顯密之差異。

    但至一邊者。

    以初地為分證雲事所不共許申也。

     問。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爾者今此正覺可雲究竟大矣尼位乎。

    付此題聊有不審。

    住心論雲。

    是因是心望前顯極果于後秘心初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宜其然也此釋意。

    密切發心位顯佛果故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若爾今分證究竟尋于密中所論也。

    今便成正覺顯正覺故。

    不可雲分證究竟。

    若思達論義者。

    答究竟成佛也初地故難可分證。

    約密爾也。

    而今成佛指顯圓滿正覺位故。

    雲答究竟成佛者。

    論義可違也。

    且置此事。

    自宗意付雲初地分證欤究竟欤之義(第二重如百條)。

     重難雲。

    自宗意。

    開舍那果德為十地次位事所不诤申也。

    然約行者修顯之門。

    非無智品明昧。

    故于十地可有二種。

    開佛德為十地所同德體也。

    是名本有無垢十地。

    行者入證之地位能同智品也。

    是為修生顯得之行位喻月十六分明增加。

    若爾何無初後時昧乎。

    是以疏中或釋四十二地階次不同。

    或以十地位述逾廣深等。

    判等覺位雲更有一轉法性生補于化處。

    或雲于常寂之體如在羅谷。

    如此諸文一部之間彌淪。

    若非宗實義。

    往往設此釋何用乎。

    但至雲問成佛不見分證者。

    對生死雲成佛。

    何非分證乎。

    例如因句雲若望生死中所殖善根則名為果。

    望根窨是因句故。

    可分證之條勿論也。

    次至指菩提心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秘密最上菩提心故雲無上菩提心。

    有何相違。

    次至以橫豎十地為顯密差異者。

    凡于一家于計衍門有橫平等豎差别二門。

    豎差别義門顯故非密乘規模。

    橫平等義一家不共之談故。

    賞此一邊雲密教橫義也。

    是則以本有無垢十地為正十地體故。

    密教雲橫義也。

    不同顯教一向于能證智立十地故局豎差别一門。

    故知以本有無垢直地定十地實體奪能證智之時。

    雖非無初地即極之義。

    約行者實行門無始間隔頓難除故。

    可存址地明昧也。

    次一斷一切斷等事。

    是花嚴宗事事圓融法門也。

    一家未見此釋。

    若以之為宗規模。

    花嚴宗可雲不劣密乘欤。

     答。

    今宗意釋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

    金剛寶藏者自心本具無盡花嚴藏也。

    以是為究竟至極之理。

    若一迷殘。

    何到究竟實際之理地乎。

    又約能證智雲者。

    得一智之時可圓滿五智。

    各具五智無際智者此意也。

    不覺即已。

    覺必可得無際智。

    況又宗意人法一體也。

    故十地即十六大生也。

    一門即普門道理。

    疏家處處判文分明也。

    若爾者約人之時既有一得一切得義。

    約法地位何強遮一成一切成之旨乎。

    又當段文鈎鎖尤可初地即極之義也。

    其故釋除蓋障三昧文。

    見八萬四千煩惱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