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故。
住心品所住心菩提心也。
以自心發菩提等之五轉釋心故。
五轉即五智也。
住本有五雲發菩提心也。
大悲此菩提心上緣無餘衆生所發悲願心也。
故直第二句攝也。
根能生不可雲屬因句也。
此大悲心養育前大悲心令到一切智地之果事。
如世間五大養育種子令得果實。
故大悲喻五大也。
若約法說者。
五智上有大悲用。
以悲門五智為大悲五大也。
問。
大悲為根經文讀大悲為根訓甚不可爾。
三句問得一切智智果事。
問何為因何為根雲何究竟也。
答之雲菩提為因大悲為根等。
出根體非雲大悲乎。
況又菩提為因既因句本即菩提也。
大悲又可同彼乎。
答。
此事實難思。
但大悲生根義勢。
金剛手問以何為根可訓也。
方便為究竟有向上向下讀文有異釋故。
雲方便為究竟訓釋在之。
若爾大悲為根讀有何相違乎。
次菩提為因可準之。
故依本有菩提為修生因可意得也。
故知金剛手問三句俱問能成因也。
此會釋猶不審也。
問三句能作之體。
自此問之前三句體聞。
爾者。
此三句何法所成可問也。
而上未無三句說。
何閣三句體越問能作之法乎。
大悲即根之義處處疏釋。
第二句雲大悲句故。
可知大悲即根也雲事。
又釋第二然。
猶如樹根執持莖葉花時使不傾拔取喻畢。
次舉法說釋梵音謂悲為迦盧拏若非大悲即根者。
法譬釋文不相順欤。
又疏上舉發起悲願皆悉生根結成。
若以悲不為根。
上下釋文不可符順。
且第七卷生大悲根之釋分明欤。
但至雲大悲地界等文以大悲喻五大上以四大為根能生以大悲可為根能生者。
見解釋鈎鎖。
随行者以無住心所修萬行即由大悲地界等五大所養育萬行也。
若爾者何以彼文雲大悲生根之義乎。
故古文點雲。
大悲地界所執持等(雲雲)雲大悲即根故大悲被四大養育時萬行功德增長也。
故以上所舉萬行直非為五大所養育也。
随所修萬行者。
為釋萬行生長因由标萬行也。
意雲。
菩提心所起萬行大悲根蒙五大養育之時開榮增長此義不審也。
文勢所推萬行可被五大之養育又五大各舉大悲。
随五大大悲體可各别。
若一種大悲一處舉之可足。
每度舉之事頗文繁無用欤。
一義雲。
大非地界等讀依主可意得。
五大非大悲施功能。
又萬行施功能也。
然五大大悲施功能作用展轉成萬行能生故。
雲大悲地界等也。
意雲。
執持大悲地界持萬行。
潤大悲水界潤萬行等也。
問。
五大者何物乎。
答。
智門之五義也。
即本有五智也。
故可當菩提心。
菩提心所具五智功能發大悲。
此大悲譬根故。
為譬樹根能長養之世間五大以智門之五義釋此義也。
問。
今雲爾時無量度門任運開發由如芽莖枝葉次第莊嚴。
上雲執持莖葉花果不傾拔也。
可雲其體同也乎。
答。
其體可同也。
上下俱萬行故。
但上直大悲所生萬行故雲根所執持莖葉花果也。
今明所修萬行猶被五大養育之義故。
其義聊異也。
然置大悲之言又為顯根之所持之義也。
其意同也。
一義雲。
上執持莖葉花果者。
萬行屬根方便究竟果喻莖葉花果也。
故上下莖葉其體别也(雲雲)此義不爾。
以三句喻種根果之時。
芽莖枝葉可屬根也。
以究竟果為方便究竟。
尤局果實不可譬芽莖等乎。
又開三句為十心之時。
因位皆為根句。
芽莖等屬根之條分明也。
何是屬果實乎。
故于根有二義邊。
一望芽莖枝葉雲根義。
二望果實雲根義也三句表望究竟雲根故似局初義。
為果實根事為芽莖枝葉根故也。
故二義返一義也。
問。
此義從大悲生根釋雲何可會之耶。
答。
古點雲。
大悲生根(雲雲)意根大悲故雲大悲生根也也。
但此義生字甚無用也。
為令知根體即大悲也。
隻可雲大悲根。
雲生何用乎。
若為顯第二句生起置生字。
可雲從大悲根生。
雲大悲生根。
無争大悲能生根所生也雲事。
愚推一義雲。
從大悲生根讀大悲即根可意得也。
一。
根是能執持義(乃至)皆悉生根一段文料簡事。
大悲即根義。
莖葉花果萬行菩薩萬行大悲起故。
大悲能執持譬樹根莖葉花果執持也。
梵音謂悲為迦盧拏者雖釋經大悲文。
本大悲根法譬二故。
今正明根法說兼為經大悲釋也。
且如行者等者。
為顯大悲為根之義舉萬行也。
修供養時一花一香等即萬行體也遍一切處淨菩提心者即因句也。
萬行依因句生而大悲根執持也。
譬莖葉花果種子生長而如被樹根執持也。
樹根雖種子所生也。
今且萬行望菩提心所生望大悲為顯為所執持之義。
根種子所生邊不釋也。
發起悲願回向群生等已下正釋大悲為根之義也。
此大悲心為上求下化修行成能生根也。
回向群生才。
下化衆生行依三力加持上求菩提行也。
發起悲願文可被下三力也。
意發起悲願回向群生之行蒙三力加持。
成佛果故。
雲所為妙業綿悉成就也。
即是一切智地等者。
依非願所修行蒙三力之加持成佛果因。
以悲為一切智地根之義也。
發起悲願回向群生于無餘有情界生根義也。
故望雨邊成根義結成雲即是一切智地(乃至)無餘有情界皆悉生根也。
大悲生根義料簡一段。
大悲生根義萬行為根義(雨所執持莖葉花果可譬究竟句)根萬行有二重義(雨莖葉花果可譬萬行也)根萬行各别義根譬願(雲雲)依悲發願依願修萬行也。
梵音謂悲等者。
是非根法說。
隻經大悲為根中根釋先畢。
釋大悲文迄也。
且如行者等者。
約萬行明根事如先義。
但根即雲萬行義。
若奉一花或塗香等供養直舉根體也。
若根萬行别義。
大途如成前大悲即根之義也。
發起悲願回向群生等者。
回向群生萬行也。
蒙三力加持萬行也。
此二種萬行即根故結皆悉生根。
又此萬行雲發起悲願故。
于萬行令有根用悲願故。
雲大悲生根也。
顯行事度 疏中爾時無量度門任運開發可雲今此度門中有顯行之事六度乎。
約行體可有也。
雨方。
若雲有者。
今此度門真言行者所修也。
何用顯右事度乎。
是以宗家釋中。
開得本有六度萬行功德更不勞事六度不用事之六度雲事解釋誠分明也。
若又依之雲爾者。
真言教事理俱密之宗也。
何強遮事六度乎。
是以疏中如摩诃般若所明六度十八空皆入大悲句中可知有顯行事度雲事。
爾者雨方也。
答。
自本所答申約行體可有也。
凡真言行者普門方便之行業一切智智之諸乘也。
簡何行乎。
是以菩提心論。
乃至身命而不吝惜且一邊其理顯。
但至能勢者。
自本事六度者取所修行體也。
非取顯乘用心也。
次宗家釋已雲不勢非遮事六度之詞。
是以一處釋中。
若且依此說偏棄舍六度等者無有是處也。
又此即身成佛之深道也此釋豈以事六度非為即身成佛之直道乎。
不可有相違無失可答申也顯行事六度者常檀戒等六度也。
所謂檀度者财施法施無畏施等。
戒度者五八十具戒等也簡密行六度是雲顯行事度也。
密行六度者是又有事理六度。
常事理供養是也。
事六度者檀飲戒香忍辱花進燒定水惠燈明精進遍主置中間是密行事六度也。
又五供印明為理六度。
此事理六度對前顯行事六度皆雲理六度也。
雜問答雲。
此真言行人初發心時即住頓覺成佛神通乘于此生中巡見無盡莊嚴界生無邊三昧總持門即于此中開得本有六度萬行功德更不勞事六度住于自性不生六根過故此釋意。
顯緣起法門故。
行事六度對治六根繁無六弊之處得六功德名六度功德也。
此宗意。
無盡莊嚴本具德有六度功德故。
以印明加持之時開顯本具之德礦雲不行中六度也。
問。
見真言行者祖師先蹤。
往往行事六度。
高祖龍猛為引生王太子與其首。
青龍和尚四分秉律。
高宜大師絕谷将顯精進道。
又禅定智慧何祖師不學之。
菩提心論雲乃至身命而不吝惜。
勝養深般若釋真言行者應觀彼等。
又供養法卷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是說檀度經也。
文意右有錢谷等勢筆之人直可行事度。
無勢力人以菩提心可充檀度又于戒大師大師禦遣戒雲。
顯密諸戒以十戒為戒出常十善戒。
雲祖師行迹雲。
經論釋文。
真言行者行事度事大可及異義。
何釋不得事度乎。
答。
雜問答雲何行六度稱劣惠人稱劣惠人行度貪故暫得劣名深惠人之不行事耶兼能行事(等雲雲)此釋深惠人者真言行者也。
劣人者顯行者也。
顯人雲行度偏。
知有相事一邊不知事理不二無相境界。
故雲劣人既雲同行度。
真言行人行事度迄勿論也。
付其以用心為顯密差别。
謂顯人依對治門行度故。
知事一邊不知事理不二度事。
密人知六度之體性自性界具德事住事理不二觀解行故雲密行也。
是則用心不同所行六度體同也。
問。
既真言行者以三密加持力開得本有六度故不勞六度(雲雲)事六度本有六度其旨别也聞而雲兼能行事時。
不依本有六度用事六度欤。
爾者上下釋文似參差。
如何。
答。
上且任宗正意釋不行事六度之處依印言加持開發本有具德之由。
是則自宗心内修行不見心外相意也。
行事六度事。
以心外相為先。
檀度我外見有所施境緻施行。
戒作止持犯多分對他人。
又以止身語過非為戒體。
身語過非在心外者也。
自性界無身語過非故也。
忍忍八風。
八風悉對他人也。
所诠向對治門可雲心外行相也。
簡心外雲非密行者。
不可許行事六度也。
故上以行六度定劣人。
而雲兼能行事。
設雖真言行者也。
引他劣機之時可行事六度也。
四攝法方便有勝劣重重化導故。
對所化之邊心外相故偏雖事六度也。
能行人知事理不二道理故。
不可雲一向事度。
故成勝人所行也。
故釋雲。
深惠于事覺理。
理即事事即理。
不是理不非事。
無心取舍菩提淨故問。
兼能行事者。
深惠事度者事理不二礦雲兼欤。
如何。
答。
不爾。
深惠以心内行為本故。
行事不為正。
然為利他兼行事度故雲兼能行事也。
然兼所行事不同劣人所行。
即事理不二事也又。
五重結護舉事六度畢。
又是即身成佛深道也引劣人化他方便雲行事六度者。
何雲即身成佛之深道乎。
答。
凡真言行者以三種菩提心為至要行願菩提心以化真言行者強不為本。
衆生愚朦不可強度。
真言行者方便引進者。
以化強剛難化人為真言行者用心既為菩提心體。
何不雲即身成佛之深道乎。
菩于真言行中存傍正。
非真言正意故傍行也。
故雲兼能行事。
面五重結護對一向可思可棄舍事度之人顯為真言行者所行之旨。
雲即身成佛深道也。
不行事六度非雲不可即身成佛。
方便究竟 經文方便為究竟今此方便究竟為局佛果。
将如何。
答。
依實義可局佛果也。
雨方也。
若雲如講答者。
疏中解觀察三心之文雖有長短二釋。
未見局佛果之說。
何雲局果位乎。
是以疏第八地以大皆名方便地若又依之雲雨者。
疏中釋究竟之句或雲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說名方便。
或述醍醐妙果三密之源。
非局佛果乎。
爾者雨方。
答。
可局佛果也。
三句是因行果之次第也。
若爾究竟之句既當果德何不局佛果乎。
是以宗家釋中。
衆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曰以方便為究竟。
成佛以後以大悲濟度從生故曰方便為究竟。
向上向下讀文有異雖出向上向下之二義。
究竟之句但句果位且一片令出疏家釋分明也。
但至一邊難者。
依八地已上純無漏相續義暫同果位也。
引八地已上境界皆同之文專顯此意也凡于三句有長短廢立。
短三句于十地地地具三句。
又于十地分别長三句之時。
初地為因。
七地已前為根。
八地已上為究竟。
此等廢立不同也。
若爾者何唯可尋方便究竟局佛果欤乎。
又于方便究竟有向上向下二義。
向上之時方便與究竟其位别也。
若爾者雲方便究竟唯局佛果欤問約究竟之邊欤。
若約方便邊。
第三句通因也。
故帝此問題大樣也。
謂受今顯答不局佛果。
難者長三句之時以八地已上為第三句故。
答通因意得難唯可局佛果。
答者若通因果諸位分别三句之時可局果。
短三句廢立一一地皆有三句故雲答通因者。
如何可知重難乎又設長三句佛果為究竟。
尋方便究竟句通因欤。
向上方便前方便在因故答通因。
究竟句答通因意得重難。
論義可相連也。
問。
爾者問題如何。
答。
尋通因果二位長分别三句之時究竟句唯為局佛果乎問題不可有相違。
一。
三句是因行果次第故。
于因果諸位長分别之時。
唯以佛果可為第三句也。
故疏家處處釋以究竟極果為第三句之旨分明也。
豈非局佛果乎。
故疏雲。
方便為究竟者。
謂萬行圓極無可複增。
應物之機究盡能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又雲即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說名方便第二十卷雲。
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然此八葉及中胎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毗盧遮那耳為欲分别如來内證之德表示于外故于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别說耳此等說文悉第三句局佛果乎。
但至以八地已上為方便究竟句者。
彼信解行地觀察三心文釋故。
約十地且分别三句之時。
八地已上純無相觀不同七地已前存相無相間雜故。
八地已上為究竟句也。
彼文不開佛果故。
不可成通因之證也。
十地佛果并立而以八地已上為究竟之句時。
可成通因證文也。
問。
第三疏雲。
複次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歌羅羅時前本地已來為在悲萬行之所含養如居胎藏無功用已去漸學如來方便如嬰童已生習諸伎藝至如來一切智地如伎藝已成施于從政故名大悲胎藏生此釋雖存佛果八地已上為第三句。
如何。
答。
此釋三句開四句釋。
謂無功用已去為方便。
如來一切智地為究竟。
若爾者向上方便義。
八地已上有親成佛果因之義故。
别為方便因也。
以八地已上為方便故。
七地已來為大悲句也。
實十地皆大悲句。
且八地已上為方便句也。
是一往說也。
實向上方便之時。
大悲句方便其體可同也。
故大師釋雲。
從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曰以方便為究竟因位行悉為方便豈非大悲句乎。
若第三釋八地已上混為方便究竟。
至如來一切智地已下釋無用欤。
又喻意無功用以去雲習諸伎藝。
一切智地雲會藝已成施于從政。
究竟與未究竟其重分明也。
何以無功用以去為究竟句證乎。
問。
八地至下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為上上方便心八地已上言非收佛果乎。
答。
如佛果開合論義委細記之。
雲何菩提 問。
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今此菩提者可雲問能求乎。
答(雲雲)雨方。
若雲問能求者。
上疏釋菩提心。
以寶藏為所求。
于寶藏功德離疑惑心為能求菩提心。
菩提心者即是白淨信心義也者此意也。
而疏釋如實知自心文。
即是開示如來功德寶處答。
說既約所求問。
若能求非問答乖角乎。
若又雲爾者。
如來答說粗舉三句畢。
其上付因句重微釋雲雲何菩提若爾何非能求乎。
爾者雨方也。
答。
可問能求也。
上雲菩提心為因微釋雲何菩提。
豈非問能求乎。
若問所求。
可問雲何究竟也。
究竟之果所求故。
但至疏釋幹。
可有二義。
一雲。
答說能求也。
自心實雖舉寶藏所在。
知字指能求菩提心也。
以知寶藏所在之心可為菩提心故。
但至疏釋者。
答說自元舉所求顯能求菩提心故。
雲開示寶處也。
一雲。
問雖能求也。
答也所求答也。
無相違。
付之有二義。
一雖雲知自心以自心為答至要也。
故疏先總标開示如來功德實所。
開示開說義也。
此文雲說功德寶處也。
而寶處者指自心之條無異論者欤。
加之人聞寶藏發意雖勤求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雲雲)今文示寶藏說文也雲事誠分明也。
若爾者答說非約所求乎。
是則問者且思能求所求各别也故。
雖問能求之心。
答者為顯心自證心之旨。
答汝所問
住心品所住心菩提心也。
以自心發菩提等之五轉釋心故。
五轉即五智也。
住本有五雲發菩提心也。
大悲此菩提心上緣無餘衆生所發悲願心也。
故直第二句攝也。
根能生不可雲屬因句也。
此大悲心養育前大悲心令到一切智地之果事。
如世間五大養育種子令得果實。
故大悲喻五大也。
若約法說者。
五智上有大悲用。
以悲門五智為大悲五大也。
問。
大悲為根經文讀大悲為根訓甚不可爾。
三句問得一切智智果事。
問何為因何為根雲何究竟也。
答之雲菩提為因大悲為根等。
出根體非雲大悲乎。
況又菩提為因既因句本即菩提也。
大悲又可同彼乎。
答。
此事實難思。
但大悲生根義勢。
金剛手問以何為根可訓也。
方便為究竟有向上向下讀文有異釋故。
雲方便為究竟訓釋在之。
若爾大悲為根讀有何相違乎。
次菩提為因可準之。
故依本有菩提為修生因可意得也。
故知金剛手問三句俱問能成因也。
此會釋猶不審也。
問三句能作之體。
自此問之前三句體聞。
爾者。
此三句何法所成可問也。
而上未無三句說。
何閣三句體越問能作之法乎。
大悲即根之義處處疏釋。
第二句雲大悲句故。
可知大悲即根也雲事。
又釋第二然。
猶如樹根執持莖葉花時使不傾拔取喻畢。
次舉法說釋梵音謂悲為迦盧拏若非大悲即根者。
法譬釋文不相順欤。
又疏上舉發起悲願皆悉生根結成。
若以悲不為根。
上下釋文不可符順。
且第七卷生大悲根之釋分明欤。
但至雲大悲地界等文以大悲喻五大上以四大為根能生以大悲可為根能生者。
見解釋鈎鎖。
随行者以無住心所修萬行即由大悲地界等五大所養育萬行也。
若爾者何以彼文雲大悲生根之義乎。
故古文點雲。
大悲地界所執持等(雲雲)雲大悲即根故大悲被四大養育時萬行功德增長也。
故以上所舉萬行直非為五大所養育也。
随所修萬行者。
為釋萬行生長因由标萬行也。
意雲。
菩提心所起萬行大悲根蒙五大養育之時開榮增長此義不審也。
文勢所推萬行可被五大之養育又五大各舉大悲。
随五大大悲體可各别。
若一種大悲一處舉之可足。
每度舉之事頗文繁無用欤。
一義雲。
大非地界等讀依主可意得。
五大非大悲施功能。
又萬行施功能也。
然五大大悲施功能作用展轉成萬行能生故。
雲大悲地界等也。
意雲。
執持大悲地界持萬行。
潤大悲水界潤萬行等也。
問。
五大者何物乎。
答。
智門之五義也。
即本有五智也。
故可當菩提心。
菩提心所具五智功能發大悲。
此大悲譬根故。
為譬樹根能長養之世間五大以智門之五義釋此義也。
問。
今雲爾時無量度門任運開發由如芽莖枝葉次第莊嚴。
上雲執持莖葉花果不傾拔也。
可雲其體同也乎。
答。
其體可同也。
上下俱萬行故。
但上直大悲所生萬行故雲根所執持莖葉花果也。
今明所修萬行猶被五大養育之義故。
其義聊異也。
然置大悲之言又為顯根之所持之義也。
其意同也。
一義雲。
上執持莖葉花果者。
萬行屬根方便究竟果喻莖葉花果也。
故上下莖葉其體别也(雲雲)此義不爾。
以三句喻種根果之時。
芽莖枝葉可屬根也。
以究竟果為方便究竟。
尤局果實不可譬芽莖等乎。
又開三句為十心之時。
因位皆為根句。
芽莖等屬根之條分明也。
何是屬果實乎。
故于根有二義邊。
一望芽莖枝葉雲根義。
二望果實雲根義也三句表望究竟雲根故似局初義。
為果實根事為芽莖枝葉根故也。
故二義返一義也。
問。
此義從大悲生根釋雲何可會之耶。
答。
古點雲。
大悲生根(雲雲)意根大悲故雲大悲生根也也。
但此義生字甚無用也。
為令知根體即大悲也。
隻可雲大悲根。
雲生何用乎。
若為顯第二句生起置生字。
可雲從大悲根生。
雲大悲生根。
無争大悲能生根所生也雲事。
愚推一義雲。
從大悲生根讀大悲即根可意得也。
一。
根是能執持義(乃至)皆悉生根一段文料簡事。
大悲即根義。
莖葉花果萬行菩薩萬行大悲起故。
大悲能執持譬樹根莖葉花果執持也。
梵音謂悲為迦盧拏者雖釋經大悲文。
本大悲根法譬二故。
今正明根法說兼為經大悲釋也。
且如行者等者。
為顯大悲為根之義舉萬行也。
修供養時一花一香等即萬行體也遍一切處淨菩提心者即因句也。
萬行依因句生而大悲根執持也。
譬莖葉花果種子生長而如被樹根執持也。
樹根雖種子所生也。
今且萬行望菩提心所生望大悲為顯為所執持之義。
根種子所生邊不釋也。
發起悲願回向群生等已下正釋大悲為根之義也。
此大悲心為上求下化修行成能生根也。
回向群生才。
下化衆生行依三力加持上求菩提行也。
發起悲願文可被下三力也。
意發起悲願回向群生之行蒙三力加持。
成佛果故。
雲所為妙業綿悉成就也。
即是一切智地等者。
依非願所修行蒙三力之加持成佛果因。
以悲為一切智地根之義也。
發起悲願回向群生于無餘有情界生根義也。
故望雨邊成根義結成雲即是一切智地(乃至)無餘有情界皆悉生根也。
大悲生根義料簡一段。
大悲生根義萬行為根義(雨所執持莖葉花果可譬究竟句)根萬行有二重義(雨莖葉花果可譬萬行也)根萬行各别義根譬願(雲雲)依悲發願依願修萬行也。
梵音謂悲等者。
是非根法說。
隻經大悲為根中根釋先畢。
釋大悲文迄也。
且如行者等者。
約萬行明根事如先義。
但根即雲萬行義。
若奉一花或塗香等供養直舉根體也。
若根萬行别義。
大途如成前大悲即根之義也。
發起悲願回向群生等者。
回向群生萬行也。
蒙三力加持萬行也。
此二種萬行即根故結皆悉生根。
又此萬行雲發起悲願故。
于萬行令有根用悲願故。
雲大悲生根也。
顯行事度 疏中爾時無量度門任運開發可雲今此度門中有顯行之事六度乎。
約行體可有也。
雨方。
若雲有者。
今此度門真言行者所修也。
何用顯右事度乎。
是以宗家釋中。
開得本有六度萬行功德更不勞事六度不用事之六度雲事解釋誠分明也。
若又依之雲爾者。
真言教事理俱密之宗也。
何強遮事六度乎。
是以疏中如摩诃般若所明六度十八空皆入大悲句中可知有顯行事度雲事。
爾者雨方也。
答。
自本所答申約行體可有也。
凡真言行者普門方便之行業一切智智之諸乘也。
簡何行乎。
是以菩提心論。
乃至身命而不吝惜且一邊其理顯。
但至能勢者。
自本事六度者取所修行體也。
非取顯乘用心也。
次宗家釋已雲不勢非遮事六度之詞。
是以一處釋中。
若且依此說偏棄舍六度等者無有是處也。
又此即身成佛之深道也此釋豈以事六度非為即身成佛之直道乎。
不可有相違無失可答申也顯行事六度者常檀戒等六度也。
所謂檀度者财施法施無畏施等。
戒度者五八十具戒等也簡密行六度是雲顯行事度也。
密行六度者是又有事理六度。
常事理供養是也。
事六度者檀飲戒香忍辱花進燒定水惠燈明精進遍主置中間是密行事六度也。
又五供印明為理六度。
此事理六度對前顯行事六度皆雲理六度也。
雜問答雲。
此真言行人初發心時即住頓覺成佛神通乘于此生中巡見無盡莊嚴界生無邊三昧總持門即于此中開得本有六度萬行功德更不勞事六度住于自性不生六根過故此釋意。
顯緣起法門故。
行事六度對治六根繁無六弊之處得六功德名六度功德也。
此宗意。
無盡莊嚴本具德有六度功德故。
以印明加持之時開顯本具之德礦雲不行中六度也。
問。
見真言行者祖師先蹤。
往往行事六度。
高祖龍猛為引生王太子與其首。
青龍和尚四分秉律。
高宜大師絕谷将顯精進道。
又禅定智慧何祖師不學之。
菩提心論雲乃至身命而不吝惜。
勝養深般若釋真言行者應觀彼等。
又供養法卷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是說檀度經也。
文意右有錢谷等勢筆之人直可行事度。
無勢力人以菩提心可充檀度又于戒大師大師禦遣戒雲。
顯密諸戒以十戒為戒出常十善戒。
雲祖師行迹雲。
經論釋文。
真言行者行事度事大可及異義。
何釋不得事度乎。
答。
雜問答雲何行六度稱劣惠人稱劣惠人行度貪故暫得劣名深惠人之不行事耶兼能行事(等雲雲)此釋深惠人者真言行者也。
劣人者顯行者也。
顯人雲行度偏。
知有相事一邊不知事理不二無相境界。
故雲劣人既雲同行度。
真言行人行事度迄勿論也。
付其以用心為顯密差别。
謂顯人依對治門行度故。
知事一邊不知事理不二度事。
密人知六度之體性自性界具德事住事理不二觀解行故雲密行也。
是則用心不同所行六度體同也。
問。
既真言行者以三密加持力開得本有六度故不勞六度(雲雲)事六度本有六度其旨别也聞而雲兼能行事時。
不依本有六度用事六度欤。
爾者上下釋文似參差。
如何。
答。
上且任宗正意釋不行事六度之處依印言加持開發本有具德之由。
是則自宗心内修行不見心外相意也。
行事六度事。
以心外相為先。
檀度我外見有所施境緻施行。
戒作止持犯多分對他人。
又以止身語過非為戒體。
身語過非在心外者也。
自性界無身語過非故也。
忍忍八風。
八風悉對他人也。
所诠向對治門可雲心外行相也。
簡心外雲非密行者。
不可許行事六度也。
故上以行六度定劣人。
而雲兼能行事。
設雖真言行者也。
引他劣機之時可行事六度也。
四攝法方便有勝劣重重化導故。
對所化之邊心外相故偏雖事六度也。
能行人知事理不二道理故。
不可雲一向事度。
故成勝人所行也。
故釋雲。
深惠于事覺理。
理即事事即理。
不是理不非事。
無心取舍菩提淨故問。
兼能行事者。
深惠事度者事理不二礦雲兼欤。
如何。
答。
不爾。
深惠以心内行為本故。
行事不為正。
然為利他兼行事度故雲兼能行事也。
然兼所行事不同劣人所行。
即事理不二事也又。
五重結護舉事六度畢。
又是即身成佛深道也引劣人化他方便雲行事六度者。
何雲即身成佛之深道乎。
答。
凡真言行者以三種菩提心為至要行願菩提心以化真言行者強不為本。
衆生愚朦不可強度。
真言行者方便引進者。
以化強剛難化人為真言行者用心既為菩提心體。
何不雲即身成佛之深道乎。
菩于真言行中存傍正。
非真言正意故傍行也。
故雲兼能行事。
面五重結護對一向可思可棄舍事度之人顯為真言行者所行之旨。
雲即身成佛深道也。
不行事六度非雲不可即身成佛。
方便究竟 經文方便為究竟今此方便究竟為局佛果。
将如何。
答。
依實義可局佛果也。
雨方也。
若雲如講答者。
疏中解觀察三心之文雖有長短二釋。
未見局佛果之說。
何雲局果位乎。
是以疏第八地以大皆名方便地若又依之雲雨者。
疏中釋究竟之句或雲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說名方便。
或述醍醐妙果三密之源。
非局佛果乎。
爾者雨方。
答。
可局佛果也。
三句是因行果之次第也。
若爾究竟之句既當果德何不局佛果乎。
是以宗家釋中。
衆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曰以方便為究竟。
成佛以後以大悲濟度從生故曰方便為究竟。
向上向下讀文有異雖出向上向下之二義。
究竟之句但句果位且一片令出疏家釋分明也。
但至一邊難者。
依八地已上純無漏相續義暫同果位也。
引八地已上境界皆同之文專顯此意也凡于三句有長短廢立。
短三句于十地地地具三句。
又于十地分别長三句之時。
初地為因。
七地已前為根。
八地已上為究竟。
此等廢立不同也。
若爾者何唯可尋方便究竟局佛果欤乎。
又于方便究竟有向上向下二義。
向上之時方便與究竟其位别也。
若爾者雲方便究竟唯局佛果欤問約究竟之邊欤。
若約方便邊。
第三句通因也。
故帝此問題大樣也。
謂受今顯答不局佛果。
難者長三句之時以八地已上為第三句故。
答通因意得難唯可局佛果。
答者若通因果諸位分别三句之時可局果。
短三句廢立一一地皆有三句故雲答通因者。
如何可知重難乎又設長三句佛果為究竟。
尋方便究竟句通因欤。
向上方便前方便在因故答通因。
究竟句答通因意得重難。
論義可相連也。
問。
爾者問題如何。
答。
尋通因果二位長分别三句之時究竟句唯為局佛果乎問題不可有相違。
一。
三句是因行果次第故。
于因果諸位長分别之時。
唯以佛果可為第三句也。
故疏家處處釋以究竟極果為第三句之旨分明也。
豈非局佛果乎。
故疏雲。
方便為究竟者。
謂萬行圓極無可複增。
應物之機究盡能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又雲即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說名方便第二十卷雲。
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然此八葉及中胎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毗盧遮那耳為欲分别如來内證之德表示于外故于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别說耳此等說文悉第三句局佛果乎。
但至以八地已上為方便究竟句者。
彼信解行地觀察三心文釋故。
約十地且分别三句之時。
八地已上純無相觀不同七地已前存相無相間雜故。
八地已上為究竟句也。
彼文不開佛果故。
不可成通因之證也。
十地佛果并立而以八地已上為究竟之句時。
可成通因證文也。
問。
第三疏雲。
複次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歌羅羅時前本地已來為在悲萬行之所含養如居胎藏無功用已去漸學如來方便如嬰童已生習諸伎藝至如來一切智地如伎藝已成施于從政故名大悲胎藏生此釋雖存佛果八地已上為第三句。
如何。
答。
此釋三句開四句釋。
謂無功用已去為方便。
如來一切智地為究竟。
若爾者向上方便義。
八地已上有親成佛果因之義故。
别為方便因也。
以八地已上為方便故。
七地已來為大悲句也。
實十地皆大悲句。
且八地已上為方便句也。
是一往說也。
實向上方便之時。
大悲句方便其體可同也。
故大師釋雲。
從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曰以方便為究竟因位行悉為方便豈非大悲句乎。
若第三釋八地已上混為方便究竟。
至如來一切智地已下釋無用欤。
又喻意無功用以去雲習諸伎藝。
一切智地雲會藝已成施于從政。
究竟與未究竟其重分明也。
何以無功用以去為究竟句證乎。
問。
八地至下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為上上方便心八地已上言非收佛果乎。
答。
如佛果開合論義委細記之。
雲何菩提 問。
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今此菩提者可雲問能求乎。
答(雲雲)雨方。
若雲問能求者。
上疏釋菩提心。
以寶藏為所求。
于寶藏功德離疑惑心為能求菩提心。
菩提心者即是白淨信心義也者此意也。
而疏釋如實知自心文。
即是開示如來功德寶處答。
說既約所求問。
若能求非問答乖角乎。
若又雲爾者。
如來答說粗舉三句畢。
其上付因句重微釋雲雲何菩提若爾何非能求乎。
爾者雨方也。
答。
可問能求也。
上雲菩提心為因微釋雲何菩提。
豈非問能求乎。
若問所求。
可問雲何究竟也。
究竟之果所求故。
但至疏釋幹。
可有二義。
一雲。
答說能求也。
自心實雖舉寶藏所在。
知字指能求菩提心也。
以知寶藏所在之心可為菩提心故。
但至疏釋者。
答說自元舉所求顯能求菩提心故。
雲開示寶處也。
一雲。
問雖能求也。
答也所求答也。
無相違。
付之有二義。
一雖雲知自心以自心為答至要也。
故疏先總标開示如來功德實所。
開示開說義也。
此文雲說功德寶處也。
而寶處者指自心之條無異論者欤。
加之人聞寶藏發意雖勤求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雲雲)今文示寶藏說文也雲事誠分明也。
若爾者答說非約所求乎。
是則問者且思能求所求各别也故。
雖問能求之心。
答者為顯心自證心之旨。
答汝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