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花手等爾者可雲等流身乎。
答。
爾也。
雨方。
若雲等流身者。
凡案宗家釋于四重壇分别四身之時。
以外金剛部定等流身。
第一二重菩薩等可變化身也。
是以護摩次第雲金剛蓮花等為變化身。
秘藏記。
外金剛部龍鬼等為等流身解釋實分明也。
若又依之雲爾者。
變化等流專佛形非佛形之不同也。
菩薩身豈非等流乎。
爾者雨方也。
答。
凡三身四身開合不同也。
三身之時以雜類身合化身。
四身之時開等流為别身。
明知九界之身悉名等流雲事。
但至宗家釋者。
護摩釋且約四重壇分别四身一往産也。
秘藏記以大日四佛釋迦^2□身。
等流身定可通菩薩也。
但龍鬼等者。
等言所顯不局龍鬼欤。
不可有相違。
此論義先可勘宗家釋異說。
二教論雲。
又現執金剛清淨句法(此明等流身說法。
言等者舉金剛蓮花手兼等外金剛部諸尊文)秘藏記雲。
毗盧遮那為法身四佛為應身釋迦為化身外金剛部龍鬼等為等流身又雲。
自聲聞乃至仁尊配變化身别本即身義雲。
大日遍照為自性身四佛受用身十六大菩薩應化法身金剛天等等流法身護摩次第雲。
毗盧遮那佛雲自性身四方佛雲受用身金剛蓮花等菩薩雲變化身外金剛部雲等流身先德釋雲。
弗改九界迷情悉目等流法身以上六個釋中。
二教論注釋先德釋者三身局佛界九界為等流但于二教論秘藏記一處釋有了簡。
餘四個釋以菩薩屬變化但秘藏記一處釋有了個。
所诠别本即身義并護摩次第以菩薩為變化身定判也。
又先德釋菩薩為等流身治定。
然上菩薩義門不定可答可通變化等流欤。
問。
菩薩義門不定樣如何。
答菩薩為變化身有二義邊。
一自宗四身拟顯義。
二自宗我變易身實類菩薩義也。
拟顯義者。
唯識等意于變化身中有雜類身。
彼雜類身六道随類身也。
宗等流身當彼雜類身。
若爾者等流身者。
局六道随類身不可通變易菩薩故。
佛現變易身菩薩可屬變化身也。
二于自宗無實類變易身義者。
凡等流身者。
同事攝時同所化類所現身雲等流身也。
等流者同類義也。
然自宗意無實行十地菩薩故。
不可有變易身菩薩。
況又不轉肉身得無漏法宗義何存變易菩薩乎。
若無實類變易菩薩。
何同彼有等流身菩薩薩乎。
故知現菩薩形可屬變化身也。
問。
菩薩名通地前地上。
何局地上成此義乎。
設所化六道也。
何同彼無等流菩薩乎。
答。
地前分段菩薩全受六趣果體。
若同彼身。
六道随類雜類身也。
此外菩薩者地上變易菩薩也。
十界配立尤此義也。
次菩薩屬等流義。
設無所同實類。
為凡界不現佛身。
現終修行可至菩薩身。
同因位相故可有等流義也。
又引顯十地菩薩為令入密現同類形。
可雲等流身也。
有如是義門故菩薩又屬等流也。
又一義雲。
菩薩何必局變易身乎。
恒教雲地前地上菩薩故。
若爾者現分段菩薩形化導人天。
何不雲等流乎。
異雜類身事彼成父母親戚等現。
不令所化機思别段能化。
此菩薩薩雖分段身也。
所化機别思有菩薩故。
六道外别雲菩薩也。
然為人現人形為天現天形故雲等流也。
分段菩薩自元人天形故。
普賢蓮花手 又觀執金剛普賢蓮花手菩薩等今此三菩薩直可雲自性土聖衆也乎。
答。
可爾也。
雨方。
若直雲自性土聖衆也者。
于加持世界現瑞相之三身中。
今說等流文段也。
何雲自性會聖衆乎。
依之上牒時彼菩薩(乃至)芽種生起文畢。
謂将說此平等法門故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衆悉現普門境界秘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會有事因彼疑問而演說之可知欲說今經自性土之外先現瑞相若又依之雲爾者。
疏中以三菩薩雲三點。
而下疏。
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内眷屬三點之言無争自性土聖衆也雲事。
雨方也。
答。
直可自性上聖衆也。
凡衆如來内證之功德為利衆生現四重曼荼羅之聖衆。
以法身為主。
非生死人之所見故。
四重聖衆各各具無盡主伴為未來機說法名自性會。
受用以下直對實行身故。
各為一門主引當機衆說各各三昧号加持世界。
是則自性加持隻任機見之有無。
于其身體不可有二重之示現。
神變不改自性故。
全自性土無盡計伴之身約機情局見取一尊為主思一門主伴之會場也。
一門必成普門之方便故。
雲現瑞加持之相也。
自宗諸法皆表德法也。
必現瑞與說法非前後。
越三昧之加持日。
豈論前後修短之異乎。
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花手菩薩等像貌爾者可雲自性會座聖衆也乎。
此題意不審也。
自性會與加持世界許有二重。
今又現執金剛等經文雲說何邊尋欤。
若爾不及問事也。
其故上牒時彼菩薩芽種生起文釋謂将說此平等法門故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衆悉現普門境界秘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會有事因彼疑問而演說之。
三身示現文加持世界瑞相也雲事不可及異義事欤。
若加持世界所現身直自性會聖衆欤。
若又自性會聖衆四種法身體故不預實行機見。
故别現影像身。
自性會本身加持世界影像身二身雲各别有之欤尋。
問題可置直字欤。
謂顯家意預凡夫機感。
三身相性宗意唯影無本佛也。
第一重聖衆本質身故。
以加持世界等流身直不可雲第一重聖衆。
加持世界身迷人所見故。
是影像佛非本質身故。
又相宗意。
迷人所見佛菩薩等質影雙存然直浮機見邊猶是能見者心影像故。
直不可雲本質佛。
準是等義門。
真言教意超絕餘教故。
實行所見加地世界聖衆直拜見自性土聖衆欤。
又如顯教拜自識所變影像佛雲直非自性土本身欤尋欤。
問。
古題通可尋來。
其故下于金剛手疑問有正釋複次二釋。
複次釋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等(雲雲)金剛手疑問見加持世界之相唱舉其身說也。
若爾者現瑞直可有見自性土變欤。
加持說義。
自性土自元為未來機衆自證位出現畢衆故。
雲奮迅示現等無相違欤。
故下疏師子深堀喻處師子奮迅文自性會說意得乎。
答。
下複次釋古來存二義。
一指七月作壇曼荼羅也。
金剛手見如來加持之相預推知七月作壇曼荼羅儀相雲唱舉之也。
二為顯神變不改自性義作彼釋也。
又有推知自性會說法雲義。
複次有多義。
正釋意定加持世界瑞相。
而上何浮今文及雲加持世界欤自性會欤尋乎。
問。
題置直字成論義樣如何。
答。
其義大概先立顯畢。
加持世界實行機所見也。
而其所見直見自性土本身欤。
又雲機見所變影像身欤心地可問今三菩薩直自性土聖衆欤也。
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花手菩薩可雲直自性土聖衆也乎。
答。
于加持世界所說法門有顯密異義。
若約說密義。
直可有雲自性土聖衆義也。
爾方。
若雲直自性土聖衆者。
凡自性土聖衆四種法身體故。
更非迷人境界。
而思加持世界。
為實行因人現受用以下三身也。
此所見随染業幻影像身直可非自性土本身。
若又雲爾者。
疏中以今此三菩薩釋舉三點乃至攝在其中。
又第六卷疏釋四重曼荼羅時。
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内眷屬三點言全同也。
無争直第一重聖衆也雲事。
加之釋等字。
乃至諸天八部五通神仙以外現曼荼羅之表示例可知也外現曼荼羅抄釋第三重。
既以等字讓第三重。
無争前段佛身四方佛當段菩薩等下三院也雲事。
基爾者直自性土聖衆全非顯成加持世界所見之義乎。
答。
自本所答申于加持世界有顯密二義。
若約說密之義。
能說直可雲法身也。
凡以應化定随染業幻佛。
顯定常途謂也。
密教設雖因人也。
機感相應預其益之時。
直可拜自性土身說也。
凡今教意不許無明緣起法故。
塵塵并無非六大四曼體性。
以上绋為宗規模。
若爾者法門既直領自性土法門。
至身說何強遮自性土乎。
若凡夫見自識所變影像之故直雲不可拜本身者。
是相宗等所談欤。
若約此義。
諸法随可如是欤。
法法悉可自識所變故。
然諸法直乍許性然具德。
至教主雲不爾事。
彼此異因為何乎。
若拜自性土本身者。
其處即可名自性會。
雲何雲加持世界乎者。
此段深可思慮處也。
所诠自性會普門曼荼羅也。
加持世界一門曼荼羅也。
若約法體一門外無普門。
離普門無一門故。
一門又舉一全收故。
無隔普門處。
然迷人帶無始間隔故。
機情必有局見。
解脫門知識從一門現時拜一門相隔餘門故非自性會也。
雖隔餘門所見一門無非曼荼羅體性。
隻以分全為迷悟差異計也。
即事而真宗旨非顯此義乎。
序分得益 所謂初發心(乃至)生起今此文可雲舉當經得益乎。
答。
可加持世界得益也。
雨方。
若雲加地世界之得益者。
宗家釋中引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文注自性身說法。
說法既在得益何無乎。
是以疏中釋得益文。
即同大日如來非今經以大日不可為得益乎。
若又依之雲雨者。
見經文次第現瑞加持之相上發金剛手疑問因彼疑問說此經若爾未無說法。
何進舉得益乎。
爾者雨方也。
答。
非今經得益也。
三身瑞相上有此得益可加持世界利益國義鈎鎖分明乎。
是以疏中舉時彼菩薩(乃至)芽種生起文畢。
謂将說此平等法門故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從悉地普門境界秘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會有事因彼疑問而演說之解釋無争非今經得益雲事。
但至宗家釋者。
釋家以明衆會儀式文且注法身說法。
非正說法位不可成疑難也。
重難雲。
見得益之文明真言行者即明成佛之義述頓覺成佛神通乘教之旨。
而加持世界實行迷人所現佛身故。
所說法門可非即身頓成之旨。
疏中若于異方便門開顯密意亦皆不離如是寶乘也是豈非指加持世界之說乎。
若爾者既所開會法門也。
何直雲說真言寶乘乎。
但至雲自性身說法經家所載礦不可明得益者。
凡序分述一經大鋼者也。
若爾幹說法得益何有殘處乎。
故聖位經序具明四身說法及得益。
況雙設雖經家詞也。
許明說法者何必簡得益乎。
次至牒文難者。
雖今經得閃也。
三身瑞相之後有此文故。
牒加之何有相違乎。
例如總标屬初科總結屬後科料簡序分鈎鎖因通序五成就文預明自性會說法畢。
所謂起三時(乃至)平等句法門是也。
故大師以此文注自性身說法。
次此說法以何為起因省故。
有三身瑞相說。
以上如是現瑞相說今經得何益省故。
所謂初發心(乃至)複有芽種生起得益說有之。
故得益文雖鄰瑞相之說。
通明前段自性身說法得益也。
次至雲三身瑞相後依金剛手疑問。
說今經其上可有當經得益者。
如此難勢瑞相前不可有自性身說法。
而于瑞相文前有自性身說法雲事宗家定判也。
若爾者強不可遮得益乎。
上如成申序分者經家詞述一經大網故。
前立正宗說法得益預明之有何相違乎。
答。
非今經得益存申意。
疏中釋所謂初發心以下經文。
次又釋言所謂清淨句者等(雲雲)牒清淨句文釋得益文。
而清淨句者加持世界等流身說法文也。
若明自性身說法得益。
何牒清淨句者文釋之乎。
但破次又釋言等文雲清淨句異釋義有之。
設異釋義也。
釋文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義分明上。
得益文清淨句說其旨同也雲事無異論者乎。
加之得益文釋畢重有瑞相釋。
芽種生起釋次複次如來所現十佛刹微塵數等者。
加持世界釋故。
若明當經得益。
加持世界釋畢後可有得益釋。
何瑞相釋中間雜今經得益文乎。
是豎道理也。
但至雲今得益頓覺成佛義故不可為加持世界得益者。
于加持世界說法顯密事不一定事也。
若說密義。
以頓成為得益。
有何相違。
此義。
異方便者非指加持世界也。
開會如常顯也。
設說顯義也。
既經指加持世界說雲真言道句法故。
以頓成為得益有何苦乎。
是則經文開會加持世界說雲真言道句故。
其得益又随明速疾頓成之旨也。
次至雲序分述一切大網故說法得益等粗可明之者。
諸經序分強非述大網。
隻通序明五成就别序明一經緣起迄也。
今經通序明五成就因明說法時。
時有三平等句詞故。
宗家雖注自性身說法。
未及明得益故。
不注說法得益也。
若今得益文此經得益。
何不注說法得益乎。
例如引聖位經文注此說自性身受用身說法及得益。
設又預可明得益。
尤身語意平等句法門次可安得益文。
何間越瑞相後置之乎。
雖有文鈎鎖了簡。
正說瑞相錯亂故。
不應道理也。
大疏百條第三重卷第三
答。
爾也。
雨方。
若雲等流身者。
凡案宗家釋于四重壇分别四身之時。
以外金剛部定等流身。
第一二重菩薩等可變化身也。
是以護摩次第雲金剛蓮花等為變化身。
秘藏記。
外金剛部龍鬼等為等流身解釋實分明也。
若又依之雲爾者。
變化等流專佛形非佛形之不同也。
菩薩身豈非等流乎。
爾者雨方也。
答。
凡三身四身開合不同也。
三身之時以雜類身合化身。
四身之時開等流為别身。
明知九界之身悉名等流雲事。
但至宗家釋者。
護摩釋且約四重壇分别四身一往産也。
秘藏記以大日四佛釋迦^2□身。
等流身定可通菩薩也。
但龍鬼等者。
等言所顯不局龍鬼欤。
不可有相違。
此論義先可勘宗家釋異說。
二教論雲。
又現執金剛清淨句法(此明等流身說法。
言等者舉金剛蓮花手兼等外金剛部諸尊文)秘藏記雲。
毗盧遮那為法身四佛為應身釋迦為化身外金剛部龍鬼等為等流身又雲。
自聲聞乃至仁尊配變化身别本即身義雲。
大日遍照為自性身四佛受用身十六大菩薩應化法身金剛天等等流法身護摩次第雲。
毗盧遮那佛雲自性身四方佛雲受用身金剛蓮花等菩薩雲變化身外金剛部雲等流身先德釋雲。
弗改九界迷情悉目等流法身以上六個釋中。
二教論注釋先德釋者三身局佛界九界為等流但于二教論秘藏記一處釋有了簡。
餘四個釋以菩薩屬變化但秘藏記一處釋有了個。
所诠别本即身義并護摩次第以菩薩為變化身定判也。
又先德釋菩薩為等流身治定。
然上菩薩義門不定可答可通變化等流欤。
問。
菩薩義門不定樣如何。
答菩薩為變化身有二義邊。
一自宗四身拟顯義。
二自宗我變易身實類菩薩義也。
拟顯義者。
唯識等意于變化身中有雜類身。
彼雜類身六道随類身也。
宗等流身當彼雜類身。
若爾者等流身者。
局六道随類身不可通變易菩薩故。
佛現變易身菩薩可屬變化身也。
二于自宗無實類變易身義者。
凡等流身者。
同事攝時同所化類所現身雲等流身也。
等流者同類義也。
然自宗意無實行十地菩薩故。
不可有變易身菩薩。
況又不轉肉身得無漏法宗義何存變易菩薩乎。
若無實類變易菩薩。
何同彼有等流身菩薩薩乎。
故知現菩薩形可屬變化身也。
問。
菩薩名通地前地上。
何局地上成此義乎。
設所化六道也。
何同彼無等流菩薩乎。
答。
地前分段菩薩全受六趣果體。
若同彼身。
六道随類雜類身也。
此外菩薩者地上變易菩薩也。
十界配立尤此義也。
次菩薩屬等流義。
設無所同實類。
為凡界不現佛身。
現終修行可至菩薩身。
同因位相故可有等流義也。
又引顯十地菩薩為令入密現同類形。
可雲等流身也。
有如是義門故菩薩又屬等流也。
又一義雲。
菩薩何必局變易身乎。
恒教雲地前地上菩薩故。
若爾者現分段菩薩形化導人天。
何不雲等流乎。
異雜類身事彼成父母親戚等現。
不令所化機思别段能化。
此菩薩薩雖分段身也。
所化機别思有菩薩故。
六道外别雲菩薩也。
然為人現人形為天現天形故雲等流也。
分段菩薩自元人天形故。
普賢蓮花手 又觀執金剛普賢蓮花手菩薩等今此三菩薩直可雲自性土聖衆也乎。
答。
可爾也。
雨方。
若直雲自性土聖衆也者。
于加持世界現瑞相之三身中。
今說等流文段也。
何雲自性會聖衆乎。
依之上牒時彼菩薩(乃至)芽種生起文畢。
謂将說此平等法門故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衆悉現普門境界秘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會有事因彼疑問而演說之可知欲說今經自性土之外先現瑞相若又依之雲爾者。
疏中以三菩薩雲三點。
而下疏。
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内眷屬三點之言無争自性土聖衆也雲事。
雨方也。
答。
直可自性上聖衆也。
凡衆如來内證之功德為利衆生現四重曼荼羅之聖衆。
以法身為主。
非生死人之所見故。
四重聖衆各各具無盡主伴為未來機說法名自性會。
受用以下直對實行身故。
各為一門主引當機衆說各各三昧号加持世界。
是則自性加持隻任機見之有無。
于其身體不可有二重之示現。
神變不改自性故。
全自性土無盡計伴之身約機情局見取一尊為主思一門主伴之會場也。
一門必成普門之方便故。
雲現瑞加持之相也。
自宗諸法皆表德法也。
必現瑞與說法非前後。
越三昧之加持日。
豈論前後修短之異乎。
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花手菩薩等像貌爾者可雲自性會座聖衆也乎。
此題意不審也。
自性會與加持世界許有二重。
今又現執金剛等經文雲說何邊尋欤。
若爾不及問事也。
其故上牒時彼菩薩芽種生起文釋謂将說此平等法門故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衆悉現普門境界秘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會有事因彼疑問而演說之。
三身示現文加持世界瑞相也雲事不可及異義事欤。
若加持世界所現身直自性會聖衆欤。
若又自性會聖衆四種法身體故不預實行機見。
故别現影像身。
自性會本身加持世界影像身二身雲各别有之欤尋。
問題可置直字欤。
謂顯家意預凡夫機感。
三身相性宗意唯影無本佛也。
第一重聖衆本質身故。
以加持世界等流身直不可雲第一重聖衆。
加持世界身迷人所見故。
是影像佛非本質身故。
又相宗意。
迷人所見佛菩薩等質影雙存然直浮機見邊猶是能見者心影像故。
直不可雲本質佛。
準是等義門。
真言教意超絕餘教故。
實行所見加地世界聖衆直拜見自性土聖衆欤。
又如顯教拜自識所變影像佛雲直非自性土本身欤尋欤。
問。
古題通可尋來。
其故下于金剛手疑問有正釋複次二釋。
複次釋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等(雲雲)金剛手疑問見加持世界之相唱舉其身說也。
若爾者現瑞直可有見自性土變欤。
加持說義。
自性土自元為未來機衆自證位出現畢衆故。
雲奮迅示現等無相違欤。
故下疏師子深堀喻處師子奮迅文自性會說意得乎。
答。
下複次釋古來存二義。
一指七月作壇曼荼羅也。
金剛手見如來加持之相預推知七月作壇曼荼羅儀相雲唱舉之也。
二為顯神變不改自性義作彼釋也。
又有推知自性會說法雲義。
複次有多義。
正釋意定加持世界瑞相。
而上何浮今文及雲加持世界欤自性會欤尋乎。
問。
題置直字成論義樣如何。
答。
其義大概先立顯畢。
加持世界實行機所見也。
而其所見直見自性土本身欤。
又雲機見所變影像身欤心地可問今三菩薩直自性土聖衆欤也。
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花手菩薩可雲直自性土聖衆也乎。
答。
于加持世界所說法門有顯密異義。
若約說密義。
直可有雲自性土聖衆義也。
爾方。
若雲直自性土聖衆者。
凡自性土聖衆四種法身體故。
更非迷人境界。
而思加持世界。
為實行因人現受用以下三身也。
此所見随染業幻影像身直可非自性土本身。
若又雲爾者。
疏中以今此三菩薩釋舉三點乃至攝在其中。
又第六卷疏釋四重曼荼羅時。
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内眷屬三點言全同也。
無争直第一重聖衆也雲事。
加之釋等字。
乃至諸天八部五通神仙以外現曼荼羅之表示例可知也外現曼荼羅抄釋第三重。
既以等字讓第三重。
無争前段佛身四方佛當段菩薩等下三院也雲事。
基爾者直自性土聖衆全非顯成加持世界所見之義乎。
答。
自本所答申于加持世界有顯密二義。
若約說密之義。
能說直可雲法身也。
凡以應化定随染業幻佛。
顯定常途謂也。
密教設雖因人也。
機感相應預其益之時。
直可拜自性土身說也。
凡今教意不許無明緣起法故。
塵塵并無非六大四曼體性。
以上绋為宗規模。
若爾者法門既直領自性土法門。
至身說何強遮自性土乎。
若凡夫見自識所變影像之故直雲不可拜本身者。
是相宗等所談欤。
若約此義。
諸法随可如是欤。
法法悉可自識所變故。
然諸法直乍許性然具德。
至教主雲不爾事。
彼此異因為何乎。
若拜自性土本身者。
其處即可名自性會。
雲何雲加持世界乎者。
此段深可思慮處也。
所诠自性會普門曼荼羅也。
加持世界一門曼荼羅也。
若約法體一門外無普門。
離普門無一門故。
一門又舉一全收故。
無隔普門處。
然迷人帶無始間隔故。
機情必有局見。
解脫門知識從一門現時拜一門相隔餘門故非自性會也。
雖隔餘門所見一門無非曼荼羅體性。
隻以分全為迷悟差異計也。
即事而真宗旨非顯此義乎。
序分得益 所謂初發心(乃至)生起今此文可雲舉當經得益乎。
答。
可加持世界得益也。
雨方。
若雲加地世界之得益者。
宗家釋中引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文注自性身說法。
說法既在得益何無乎。
是以疏中釋得益文。
即同大日如來非今經以大日不可為得益乎。
若又依之雲雨者。
見經文次第現瑞加持之相上發金剛手疑問因彼疑問說此經若爾未無說法。
何進舉得益乎。
爾者雨方也。
答。
非今經得益也。
三身瑞相上有此得益可加持世界利益國義鈎鎖分明乎。
是以疏中舉時彼菩薩(乃至)芽種生起文畢。
謂将說此平等法門故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從悉地普門境界秘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會有事因彼疑問而演說之解釋無争非今經得益雲事。
但至宗家釋者。
釋家以明衆會儀式文且注法身說法。
非正說法位不可成疑難也。
重難雲。
見得益之文明真言行者即明成佛之義述頓覺成佛神通乘教之旨。
而加持世界實行迷人所現佛身故。
所說法門可非即身頓成之旨。
疏中若于異方便門開顯密意亦皆不離如是寶乘也是豈非指加持世界之說乎。
若爾者既所開會法門也。
何直雲說真言寶乘乎。
但至雲自性身說法經家所載礦不可明得益者。
凡序分述一經大鋼者也。
若爾幹說法得益何有殘處乎。
故聖位經序具明四身說法及得益。
況雙設雖經家詞也。
許明說法者何必簡得益乎。
次至牒文難者。
雖今經得閃也。
三身瑞相之後有此文故。
牒加之何有相違乎。
例如總标屬初科總結屬後科料簡序分鈎鎖因通序五成就文預明自性會說法畢。
所謂起三時(乃至)平等句法門是也。
故大師以此文注自性身說法。
次此說法以何為起因省故。
有三身瑞相說。
以上如是現瑞相說今經得何益省故。
所謂初發心(乃至)複有芽種生起得益說有之。
故得益文雖鄰瑞相之說。
通明前段自性身說法得益也。
次至雲三身瑞相後依金剛手疑問。
說今經其上可有當經得益者。
如此難勢瑞相前不可有自性身說法。
而于瑞相文前有自性身說法雲事宗家定判也。
若爾者強不可遮得益乎。
上如成申序分者經家詞述一經大網故。
前立正宗說法得益預明之有何相違乎。
答。
非今經得益存申意。
疏中釋所謂初發心以下經文。
次又釋言所謂清淨句者等(雲雲)牒清淨句文釋得益文。
而清淨句者加持世界等流身說法文也。
若明自性身說法得益。
何牒清淨句者文釋之乎。
但破次又釋言等文雲清淨句異釋義有之。
設異釋義也。
釋文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義分明上。
得益文清淨句說其旨同也雲事無異論者乎。
加之得益文釋畢重有瑞相釋。
芽種生起釋次複次如來所現十佛刹微塵數等者。
加持世界釋故。
若明當經得益。
加持世界釋畢後可有得益釋。
何瑞相釋中間雜今經得益文乎。
是豎道理也。
但至雲今得益頓覺成佛義故不可為加持世界得益者。
于加持世界說法顯密事不一定事也。
若說密義。
以頓成為得益。
有何相違。
此義。
異方便者非指加持世界也。
開會如常顯也。
設說顯義也。
既經指加持世界說雲真言道句法故。
以頓成為得益有何苦乎。
是則經文開會加持世界說雲真言道句故。
其得益又随明速疾頓成之旨也。
次至雲序分述一切大網故說法得益等粗可明之者。
諸經序分強非述大網。
隻通序明五成就别序明一經緣起迄也。
今經通序明五成就因明說法時。
時有三平等句詞故。
宗家雖注自性身說法。
未及明得益故。
不注說法得益也。
若今得益文此經得益。
何不注說法得益乎。
例如引聖位經文注此說自性身受用身說法及得益。
設又預可明得益。
尤身語意平等句法門次可安得益文。
何間越瑞相後置之乎。
雖有文鈎鎖了簡。
正說瑞相錯亂故。
不應道理也。
大疏百條第三重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