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三昧義也。
問。
上雲同于本尊次雲從此一門。
此目近言故。
同于本尊位可雲從此一門。
何雲指一門因行乎。
答。
常義雲。
指若諸行入殷勤修習文雲從此一門也。
同于本尊位雲得入法界故。
私雲。
能令三業同于本尊即一門因行也。
真言修行以入我我入之觀為至要。
故可雲令行者三業同本尊三密之行也。
故指同于本尊文雲從此一門行事無相違。
次此得入法界法界雲一門法界時。
一門即一門義也。
從此一門又一門因行也。
依一門因行所入法界一門法界故。
一門即一門也。
問。
爾者何雲即是普入一切法界等乎。
答。
可讀文點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雲雲)又一義雲。
得入法界為一門法界。
一門即普門義。
為普門法界。
一門即一門義。
其故得入法界為一門法界之時。
從此一門指一門因行。
前二義中可用後義。
依一門因行所成果。
随能入先為一門法界也。
然為顯一門即普門道理釋即是普入等也。
次得入法界法界普門法界意得時。
同于本尊位得一門果位可意得也。
實同于本尊位也。
此一門法界位重入普門法界位雲得入法界故。
成一門即一門義也。
即是普入一切等者二義。
如前。
故今題得入法界答一門法界。
即一門即一門義也意得。
論義違也。
問。
爾者如何可作題乎。
答。
從此一門得入法界今此文可雲明一門即普門義乎。
一。
一門即普門義。
疏家處處釋大都一門即普門義也。
又案道理。
自宗殊餘教以同于本尊為證果故。
一門行者假令文殊行者。
五相成身觀時至第五佛身圓滿位以成相好具足文殊羯磨身雲成一門果也。
然文殊全大日所具智慧也。
此智慧離微細妄執間隔所得智慧故。
舉一全收不隔餘德故疏或雲三重曼荼羅之諸位身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故得稱佛或雲乃至諸世天等悉地毗盧遮那何有淺深之别也。
曼荼羅諸尊遮那萬德故互相融舉一全收。
何契一尊時隔餘尊乎。
故知一門普門因行差别所入果無二雲事。
一門即一門證文有二所文。
一更轉方便即成毗盧遮那佛身文。
二花嚴入法界諸善知識文也。
先更轉方便文會雲。
一門因行時轉舍思局一門心也。
普門外設一門行者是方便也。
故轉舍一門局執心雲更轉方便也。
次花嚴入法界門諸善知識文即順常途釋也。
問。
爾者一門即一門義如何。
此義通。
海會諸尊望大日有隔故。
同一尊時可雲不得善門果欤。
答。
于所同尊體可舉一全收。
遮那萬德故。
然一門義軌源為劣穢所設方便教文也。
故實一尊體無隔餘尊。
且以殊餘尊義相教之也。
行者依此義軌行時。
封思有殊餘尊一尊心得一門果之時。
猶契一德分也。
此時隔普門微細妄執猶殘也。
例如雲釋論抄全總作别約境法體說。
得與不得約心迷悟說矣。
四聖四隔 以四聖者而為上首今此四菩薩可雲八葉四隅菩薩乎。
答。
可第二重菩薩也。
雨方。
若雲非八葉四隅之菩薩者。
凡于曼荼羅羅雖有三本不同。
于第二重無舉普賢慈氏觀音三菩薩。
八葉中既有其名體。
定知四隅菩薩也雲事。
若又依之雲雨者。
下疏中明四重曼荼羅之生起。
從大悲方便現第二重摩诃薩埵等諸大眷屬今文又以四菩薩為大眷屬。
可知第二重菩薩也雲一。
答。
可第二重菩薩也。
疏釋四菩薩雲。
諸菩薩大悲方便普門攝受無量衆生輔佐法王行如來事名大眷屬第三卷第二重釋文義全同也。
何處以四隅之菩薩有名大眷屬之說乎。
但至菩薩名體相違者。
實如難勢也。
雖然第二十卷中觀音文殊彌勒已在八葉中漸出于外故。
次圓中複有文殊觀音等此釋意八葉中四菩薩悉出外院若爾者第二重尊何除之乎。
但至不舉之者。
刹塵海滴之菩薩如何舉盡之。
且舉三五也。
況又除蓋障八葉中無之乎。
不可有相違。
付此此論義先可知曼荼羅諸尊座位也。
于曼荼羅有三本不同。
一經所說二阿阇梨所傅三現圖曼荼羅也。
經所說阿阇梨所傅之二本四方俱三重也。
但是有三重四重之二配立。
八葉中台為所圍繞。
能圍繞分三重。
疏家處處判文。
雙間有雲四重曼荼羅之釋。
付之又有二樣。
一中台為所圍繞。
八葉為能圍繞。
能圍繞立四重曼荼羅。
第二十卷疏釋為以八葉大悲曼荼羅第一重此重也。
二合八葉中台為所圍繞為第一重。
加能圍繞三重合能所為四重。
疏第上上标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
次釋四四法界圓壇故。
四重壇不可除中台。
次現圖曼荼羅前後四重左右三重曼荼羅也。
前者下方也。
後者上方也。
止四重者遍智院(第一重)釋迦院(第二重)文殊院(第三重)外金剛部(第四重)下方之四重者。
五大院(第一重)虛空藏院(第二重)蘇悉地院(第三重)外金剛部(第四重)左方之三重者。
金剛手院(第一重)除蓋障院(第二重)外金剛部(第三重)右方三重者。
觀音院(第一重)地藏院(第二重)外金剛部(第三重)經所說阿阇梨所傅雨種曼荼羅。
于上方除釋迦院于下方除蘇悉地院。
餘皆如現圖。
故四方俱三重也。
阿阇梨所傅曼荼羅諸尊。
第一重百十九尊。
第二重七十四尊。
第三重百八十二尊。
都合三百七十五尊。
已上各四方合之故。
言第二重菩薩主。
現圖曼荼羅除蓋障地藏虛空藏三菩薩也。
上方釋迦故非菩薩。
除尊障一菩薩同今四菩薩。
餘二曼荼羅第二生主文殊除蓋障地藏虛空藏也。
文殊除蓋障有今四菩薩中。
地藏虛空藏無之故。
約名體非第二重菩薩。
又配八葉四菩薩之時。
三菩薩名體全同。
觀音除蓋障相違。
若除蓋障有雲觀音義可全同四隅菩薩。
第十六疏釋四隅菩薩時。
或以除蓋障替觀音八葉菩薩有舉除蓋障除觀音所若爾者今四菩薩四隅菩薩可名體全同。
問。
或以除蓋障替觀音者。
指何文乎。
答。
具緣品列七日作壇曼荼羅時。
普賢慈氏尊及與除蓋障除一切惡趣指彼文也。
故彼具釋雲。
前緣起列衆中或以除蓋障替觀音或以除一切惡趣替文殊然今四菩薩第二重菩薩可意得也。
其故此通序文雖無梵本。
例諸經五成就文傅法聖者所置也。
一切持金剛者以下明從成就文也。
十九執金剛既第一重内眷屬也。
四大菩薩甯非第二重大眷屬乎。
且大眷屬疏釋無異論者欤。
又四隅菩薩家處處釋直屬大日如來成非别尊之旨。
何為衆成就人體乎。
故收雲。
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又第二十雲。
然此八葉及中台五佛四菩薩豈異人乎即一毗盧遮那耳為欲分别如來内證之德表示于外故于一法界中作入葉分别說耳又雲。
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
又蓮花成曼荼羅。
以大日為花台。
以四佛四菩薩為台實。
第一重為鬃榮。
以第二重為花藏。
以第三重為根莖條葉。
是以花台與實全表一體義也。
又支分生曼荼羅釋雲。
從明咽以上至如來頂相出現四智四三昧果德佛身四智四三昧者四方四隅之八尊也。
體雲果德佛身。
何屬衆成就之句乎。
但至與第二重菩薩名體相違者。
第二十疏雲。
已在八葉中釋如常。
所诠釋意四隅菩薩為度人悉可下第二重若爾者以無第二重其名字何定不可有此菩薩乎。
又如以第二重除蓋障替八葉觀音以除惡趣(有除蓋障院)替入葉文殊。
八葉四菩薩定局普賢文殊觀音彌勒不可心得。
統刹塵海滴菩薩為四三昧時。
且舉普賢第四菩薩攝餘諸尊也。
準之舉餘菩薩為稱首。
可有攝餘菩薩也。
舉除蓋障除惡趣。
是其的據也。
一。
以四隅菩薩可為衆成就句事。
以八葉尊望大日。
有為一體處。
有為别體所。
釋文不定也。
疏二十雲。
此八葉即是大悲胎藏第一重也又雲。
超八葉絕方處等又雲。
以中台為菩提心以八葉為大悲外三院為方便也雖是問言。
答不遮之故為證文。
又雲。
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二第三。
皆是大悲句也。
次成佛果。
入中台即是方便句也此釋以中台為方便故。
可攝八葉大悲句又疏。
四方葉有四伴侶之菩薩以四隅菩薩雲四伴侶菩薩既雲伴侶。
豈非為眷屬乎。
若爾者今四菩薩名體既四隅菩薩全同也。
何以之為大眷屬不列衆成就句乎。
又第三疏明三重曼荼羅流現時。
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等(雲雲)第二重菩薩一向從大悲德出現而今四菩薩簡異十九執金剛一向智印義。
兼定惠又兼慈悲今四菩薩兼諸德不局悲一德無争非第二重菩薩雲事。
又疏。
前緣起列衆中或以除蓋障替觀音等是釋四隅菩薩條無異論。
而雲列衆。
何強衆成就之句除之痛衆言乎。
問。
以四隅菩薩設許眷屬。
可雲内眷屬何雲大眷屬乎。
故疏第三雲。
第三重如萬國君長。
第二重如朝延百揆。
第一重如宗枝内弼。
中台如垂拱之君八葉屬眷屬尤可攝宗枝内弼也。
宗枝者王一族也。
向外主事雲朝延百揆。
向内弼君雲宗枝内弼。
四菩薩内證德未向外故可内弼條勿論也。
釋漸出于外。
第一重猶雲内^2□屬。
判内證之德四菩薩豈雲大眷屬乎。
答。
實爾。
今付内眷屬内随德勝劣分别之時。
菩薩雲大眷屬也。
以朝延百揆非名大眷屬之義。
或又約菩薩類不準第二重且雲大眷屬欤。
問。
爾者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等釋如何。
答。
三生日輕荼羅悉毗盧遮那已體也。
其中且付八葉作此釋。
強非簡餘。
故疏二十雲。
如八葉中普賢是菩提心文殊是惠彌勒是悲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來而有菩提心也大惠即是大日如來不離此大日如來别有惠也悲即是大日如來不離于大日如來别有悲也當知準此說之萬德皆爾此釋既以海會萬德準八葉菩薩離大日别成無其德之旨。
無争四佛菩薩醍醐果德者且約始釋之顯餘也。
實行當機 今經會座可有當機實行人乎。
答。
不可有實行人也。
雨方。
若雲無實行人者。
疏中間今經現瑞加持之因由。
各引無量當機從同入法界曼荼羅為饒益此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于會座有實行雲事無異論者哉。
若又依之雲爾者。
今經法身内證之說聽久已通達之境界也。
豈交實行因人乎。
依之宗家釋明雨部說會。
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屬各說三密爾者雨方也。
答。
不可有實行。
凡三重曼荼羅聖乘皆從心流出眷屬心内三點法門。
教主既法性身也。
衆豈生死之人乎。
依之智度論此釋。
明衆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見。
宗家從果向因之人非從因至果之人但至難勢者。
明加持世界之事也。
非今經說會更不可成難此論義古^2□為雨方論義。
此段不審也。
付此論義定判事有二個條。
一教主。
二雜問答釋也。
宗家意以教主定自性身事定判也。
若爾者自性身會座不可交無明示盡因人。
法性身非迷人所見故。
又雜問答問今此中無因人者誰為被教之人耶答斯三密會中雖無正被教之因人而若有衆生遇此教殷勤修習如說修行觀念即是被教之人也。
此釋既自性會中無被教之人雲事盡理問答。
以此雨條思。
宗家釋定判也。
嚴于疏釋雖有見雨邊處。
宗家釋無會通。
可為定判論義也。
問。
于十地許證理者。
顯密通滿義相也。
法性身者是理故。
于十地何無分分見法性身之義耶。
答。
約顯乘可有其義欤。
自宗不可許之。
其故法性身者三密具足佛體也。
無盡莊嚴本具表德實相雲此位也。
是法源底故。
有一分之迷之時。
不到此位也。
顯乘以無相空理定法性之故。
彼空理别無體性。
隻所斷煩惱永不生處思理性故。
所斷煩惱分分。
所顯煩惱分分。
所顯空理分分也。
從自宗見不可許證理。
證性者隻表德理也。
空理者無煩惱迄也。
故遮情理者即順常途義也。
自宗意表德理外無所證理也。
問。
設雖表德理也。
分分何無顯之之義乎。
答。
豈不言前乎。
法源底定表德理。
于源底何有分分乎。
問。
疏前後釋何見乎。
答。
大都今經加持門說見。
皆有實行證文也。
加持門被機義相也。
說聽為機起。
何強簡現座機乎。
故覺苑今教主為他受用。
專可有實行之旨。
又疏中無實行見文釋集會文。
至于實際故名集會若有實行人。
集會衆不可漏之。
而釋文此集會人一分未等一法未滿人無之又第三卷釋四重壇生起雲。
從佛菩提自證之德從普門方便現第二重一切衆生喜見随類之身三重曼荼羅聖衆悉從毗盧遮那内證功德所現也見。
故聖位經雲從身流出眷屬。
秘經雲自性所成眷屬也。
又疏雲三重曼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重法門身也如是諸文
問。
上雲同于本尊次雲從此一門。
此目近言故。
同于本尊位可雲從此一門。
何雲指一門因行乎。
答。
常義雲。
指若諸行入殷勤修習文雲從此一門也。
同于本尊位雲得入法界故。
私雲。
能令三業同于本尊即一門因行也。
真言修行以入我我入之觀為至要。
故可雲令行者三業同本尊三密之行也。
故指同于本尊文雲從此一門行事無相違。
次此得入法界法界雲一門法界時。
一門即一門義也。
從此一門又一門因行也。
依一門因行所入法界一門法界故。
一門即一門也。
問。
爾者何雲即是普入一切法界等乎。
答。
可讀文點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雲雲)又一義雲。
得入法界為一門法界。
一門即普門義。
為普門法界。
一門即一門義。
其故得入法界為一門法界之時。
從此一門指一門因行。
前二義中可用後義。
依一門因行所成果。
随能入先為一門法界也。
然為顯一門即普門道理釋即是普入等也。
次得入法界法界普門法界意得時。
同于本尊位得一門果位可意得也。
實同于本尊位也。
此一門法界位重入普門法界位雲得入法界故。
成一門即一門義也。
即是普入一切等者二義。
如前。
故今題得入法界答一門法界。
即一門即一門義也意得。
論義違也。
問。
爾者如何可作題乎。
答。
從此一門得入法界今此文可雲明一門即普門義乎。
一。
一門即普門義。
疏家處處釋大都一門即普門義也。
又案道理。
自宗殊餘教以同于本尊為證果故。
一門行者假令文殊行者。
五相成身觀時至第五佛身圓滿位以成相好具足文殊羯磨身雲成一門果也。
然文殊全大日所具智慧也。
此智慧離微細妄執間隔所得智慧故。
舉一全收不隔餘德故疏或雲三重曼荼羅之諸位身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故得稱佛或雲乃至諸世天等悉地毗盧遮那何有淺深之别也。
曼荼羅諸尊遮那萬德故互相融舉一全收。
何契一尊時隔餘尊乎。
故知一門普門因行差别所入果無二雲事。
一門即一門證文有二所文。
一更轉方便即成毗盧遮那佛身文。
二花嚴入法界諸善知識文也。
先更轉方便文會雲。
一門因行時轉舍思局一門心也。
普門外設一門行者是方便也。
故轉舍一門局執心雲更轉方便也。
次花嚴入法界門諸善知識文即順常途釋也。
問。
爾者一門即一門義如何。
此義通。
海會諸尊望大日有隔故。
同一尊時可雲不得善門果欤。
答。
于所同尊體可舉一全收。
遮那萬德故。
然一門義軌源為劣穢所設方便教文也。
故實一尊體無隔餘尊。
且以殊餘尊義相教之也。
行者依此義軌行時。
封思有殊餘尊一尊心得一門果之時。
猶契一德分也。
此時隔普門微細妄執猶殘也。
例如雲釋論抄全總作别約境法體說。
得與不得約心迷悟說矣。
四聖四隔 以四聖者而為上首今此四菩薩可雲八葉四隅菩薩乎。
答。
可第二重菩薩也。
雨方。
若雲非八葉四隅之菩薩者。
凡于曼荼羅羅雖有三本不同。
于第二重無舉普賢慈氏觀音三菩薩。
八葉中既有其名體。
定知四隅菩薩也雲事。
若又依之雲雨者。
下疏中明四重曼荼羅之生起。
從大悲方便現第二重摩诃薩埵等諸大眷屬今文又以四菩薩為大眷屬。
可知第二重菩薩也雲一。
答。
可第二重菩薩也。
疏釋四菩薩雲。
諸菩薩大悲方便普門攝受無量衆生輔佐法王行如來事名大眷屬第三卷第二重釋文義全同也。
何處以四隅之菩薩有名大眷屬之說乎。
但至菩薩名體相違者。
實如難勢也。
雖然第二十卷中觀音文殊彌勒已在八葉中漸出于外故。
次圓中複有文殊觀音等此釋意八葉中四菩薩悉出外院若爾者第二重尊何除之乎。
但至不舉之者。
刹塵海滴之菩薩如何舉盡之。
且舉三五也。
況又除蓋障八葉中無之乎。
不可有相違。
付此此論義先可知曼荼羅諸尊座位也。
于曼荼羅有三本不同。
一經所說二阿阇梨所傅三現圖曼荼羅也。
經所說阿阇梨所傅之二本四方俱三重也。
但是有三重四重之二配立。
八葉中台為所圍繞。
能圍繞分三重。
疏家處處判文。
雙間有雲四重曼荼羅之釋。
付之又有二樣。
一中台為所圍繞。
八葉為能圍繞。
能圍繞立四重曼荼羅。
第二十卷疏釋為以八葉大悲曼荼羅第一重此重也。
二合八葉中台為所圍繞為第一重。
加能圍繞三重合能所為四重。
疏第上上标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
次釋四四法界圓壇故。
四重壇不可除中台。
次現圖曼荼羅前後四重左右三重曼荼羅也。
前者下方也。
後者上方也。
止四重者遍智院(第一重)釋迦院(第二重)文殊院(第三重)外金剛部(第四重)下方之四重者。
五大院(第一重)虛空藏院(第二重)蘇悉地院(第三重)外金剛部(第四重)左方之三重者。
金剛手院(第一重)除蓋障院(第二重)外金剛部(第三重)右方三重者。
觀音院(第一重)地藏院(第二重)外金剛部(第三重)經所說阿阇梨所傅雨種曼荼羅。
于上方除釋迦院于下方除蘇悉地院。
餘皆如現圖。
故四方俱三重也。
阿阇梨所傅曼荼羅諸尊。
第一重百十九尊。
第二重七十四尊。
第三重百八十二尊。
都合三百七十五尊。
已上各四方合之故。
言第二重菩薩主。
現圖曼荼羅除蓋障地藏虛空藏三菩薩也。
上方釋迦故非菩薩。
除尊障一菩薩同今四菩薩。
餘二曼荼羅第二生主文殊除蓋障地藏虛空藏也。
文殊除蓋障有今四菩薩中。
地藏虛空藏無之故。
約名體非第二重菩薩。
又配八葉四菩薩之時。
三菩薩名體全同。
觀音除蓋障相違。
若除蓋障有雲觀音義可全同四隅菩薩。
第十六疏釋四隅菩薩時。
或以除蓋障替觀音八葉菩薩有舉除蓋障除觀音所若爾者今四菩薩四隅菩薩可名體全同。
問。
或以除蓋障替觀音者。
指何文乎。
答。
具緣品列七日作壇曼荼羅時。
普賢慈氏尊及與除蓋障除一切惡趣指彼文也。
故彼具釋雲。
前緣起列衆中或以除蓋障替觀音或以除一切惡趣替文殊然今四菩薩第二重菩薩可意得也。
其故此通序文雖無梵本。
例諸經五成就文傅法聖者所置也。
一切持金剛者以下明從成就文也。
十九執金剛既第一重内眷屬也。
四大菩薩甯非第二重大眷屬乎。
且大眷屬疏釋無異論者欤。
又四隅菩薩家處處釋直屬大日如來成非别尊之旨。
何為衆成就人體乎。
故收雲。
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又第二十雲。
然此八葉及中台五佛四菩薩豈異人乎即一毗盧遮那耳為欲分别如來内證之德表示于外故于一法界中作入葉分别說耳又雲。
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
又蓮花成曼荼羅。
以大日為花台。
以四佛四菩薩為台實。
第一重為鬃榮。
以第二重為花藏。
以第三重為根莖條葉。
是以花台與實全表一體義也。
又支分生曼荼羅釋雲。
從明咽以上至如來頂相出現四智四三昧果德佛身四智四三昧者四方四隅之八尊也。
體雲果德佛身。
何屬衆成就之句乎。
但至與第二重菩薩名體相違者。
第二十疏雲。
已在八葉中釋如常。
所诠釋意四隅菩薩為度人悉可下第二重若爾者以無第二重其名字何定不可有此菩薩乎。
又如以第二重除蓋障替八葉觀音以除惡趣(有除蓋障院)替入葉文殊。
八葉四菩薩定局普賢文殊觀音彌勒不可心得。
統刹塵海滴菩薩為四三昧時。
且舉普賢第四菩薩攝餘諸尊也。
準之舉餘菩薩為稱首。
可有攝餘菩薩也。
舉除蓋障除惡趣。
是其的據也。
一。
以四隅菩薩可為衆成就句事。
以八葉尊望大日。
有為一體處。
有為别體所。
釋文不定也。
疏二十雲。
此八葉即是大悲胎藏第一重也又雲。
超八葉絕方處等又雲。
以中台為菩提心以八葉為大悲外三院為方便也雖是問言。
答不遮之故為證文。
又雲。
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二第三。
皆是大悲句也。
次成佛果。
入中台即是方便句也此釋以中台為方便故。
可攝八葉大悲句又疏。
四方葉有四伴侶之菩薩以四隅菩薩雲四伴侶菩薩既雲伴侶。
豈非為眷屬乎。
若爾者今四菩薩名體既四隅菩薩全同也。
何以之為大眷屬不列衆成就句乎。
又第三疏明三重曼荼羅流現時。
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等(雲雲)第二重菩薩一向從大悲德出現而今四菩薩簡異十九執金剛一向智印義。
兼定惠又兼慈悲今四菩薩兼諸德不局悲一德無争非第二重菩薩雲事。
又疏。
前緣起列衆中或以除蓋障替觀音等是釋四隅菩薩條無異論。
而雲列衆。
何強衆成就之句除之痛衆言乎。
問。
以四隅菩薩設許眷屬。
可雲内眷屬何雲大眷屬乎。
故疏第三雲。
第三重如萬國君長。
第二重如朝延百揆。
第一重如宗枝内弼。
中台如垂拱之君八葉屬眷屬尤可攝宗枝内弼也。
宗枝者王一族也。
向外主事雲朝延百揆。
向内弼君雲宗枝内弼。
四菩薩内證德未向外故可内弼條勿論也。
釋漸出于外。
第一重猶雲内^2□屬。
判内證之德四菩薩豈雲大眷屬乎。
答。
實爾。
今付内眷屬内随德勝劣分别之時。
菩薩雲大眷屬也。
以朝延百揆非名大眷屬之義。
或又約菩薩類不準第二重且雲大眷屬欤。
問。
爾者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等釋如何。
答。
三生日輕荼羅悉毗盧遮那已體也。
其中且付八葉作此釋。
強非簡餘。
故疏二十雲。
如八葉中普賢是菩提心文殊是惠彌勒是悲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來而有菩提心也大惠即是大日如來不離此大日如來别有惠也悲即是大日如來不離于大日如來别有悲也當知準此說之萬德皆爾此釋既以海會萬德準八葉菩薩離大日别成無其德之旨。
無争四佛菩薩醍醐果德者且約始釋之顯餘也。
實行當機 今經會座可有當機實行人乎。
答。
不可有實行人也。
雨方。
若雲無實行人者。
疏中間今經現瑞加持之因由。
各引無量當機從同入法界曼荼羅為饒益此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于會座有實行雲事無異論者哉。
若又依之雲爾者。
今經法身内證之說聽久已通達之境界也。
豈交實行因人乎。
依之宗家釋明雨部說會。
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屬各說三密爾者雨方也。
答。
不可有實行。
凡三重曼荼羅聖乘皆從心流出眷屬心内三點法門。
教主既法性身也。
衆豈生死之人乎。
依之智度論此釋。
明衆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見。
宗家從果向因之人非從因至果之人但至難勢者。
明加持世界之事也。
非今經說會更不可成難此論義古^2□為雨方論義。
此段不審也。
付此論義定判事有二個條。
一教主。
二雜問答釋也。
宗家意以教主定自性身事定判也。
若爾者自性身會座不可交無明示盡因人。
法性身非迷人所見故。
又雜問答問今此中無因人者誰為被教之人耶答斯三密會中雖無正被教之因人而若有衆生遇此教殷勤修習如說修行觀念即是被教之人也。
此釋既自性會中無被教之人雲事盡理問答。
以此雨條思。
宗家釋定判也。
嚴于疏釋雖有見雨邊處。
宗家釋無會通。
可為定判論義也。
問。
于十地許證理者。
顯密通滿義相也。
法性身者是理故。
于十地何無分分見法性身之義耶。
答。
約顯乘可有其義欤。
自宗不可許之。
其故法性身者三密具足佛體也。
無盡莊嚴本具表德實相雲此位也。
是法源底故。
有一分之迷之時。
不到此位也。
顯乘以無相空理定法性之故。
彼空理别無體性。
隻所斷煩惱永不生處思理性故。
所斷煩惱分分。
所顯煩惱分分。
所顯空理分分也。
從自宗見不可許證理。
證性者隻表德理也。
空理者無煩惱迄也。
故遮情理者即順常途義也。
自宗意表德理外無所證理也。
問。
設雖表德理也。
分分何無顯之之義乎。
答。
豈不言前乎。
法源底定表德理。
于源底何有分分乎。
問。
疏前後釋何見乎。
答。
大都今經加持門說見。
皆有實行證文也。
加持門被機義相也。
說聽為機起。
何強簡現座機乎。
故覺苑今教主為他受用。
專可有實行之旨。
又疏中無實行見文釋集會文。
至于實際故名集會若有實行人。
集會衆不可漏之。
而釋文此集會人一分未等一法未滿人無之又第三卷釋四重壇生起雲。
從佛菩提自證之德從普門方便現第二重一切衆生喜見随類之身三重曼荼羅聖衆悉從毗盧遮那内證功德所現也見。
故聖位經雲從身流出眷屬。
秘經雲自性所成眷屬也。
又疏雲三重曼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重法門身也如是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