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卷第三

關燈
延力以大勢力雖救護衆生。

    未能療必已死病。

    今此大那羅延力療必已死疾故雲不共見。

    而此不共宗家判密不共顯之義也。

    若爾何于顯許救療分乎。

    諸佛醫王明見如來性者。

    見金剛寶藏義也。

    諸菩薩尚不能爾者。

    四乘觀智義門三乘一乘顯乘皆悉雲菩薩非遮之乎(四乘觀智者。

    下智觀。

    聲聞。

    中智觀。

    緣覺。

    上智觀。

    菩薩。

    上上智觀。

    佛也。

    是涅槃經所說也。

    私入之)答。

    今大那羅延力明金剛智印故。

    釋密救療條勿論也。

    故宗家密釋不共顯。

    專此意也。

    而今顯雲救療此必已死人文。

    因總救療之事局真言事欤。

    通顯乘事欤尋也。

    爾者有顯一乘分救療義者。

    據實通論時可雲通顯也。

    見雜問答起盡。

    不共之義者大不共小之義欤者。

    為顯救療義通顯事浮不共言問大不共小之義欤也。

    若不爾者。

    唯此秘密神通力即能救療。

    為顯此不共之力以大别之密不共義分明。

    何問大不共小義欤乎。

    答之不共之義重重非一者。

    為顯此救療義通顯一乘故。

    不共義雲重重非一也。

    然今局密故雲唯此中義密不共顯之義也也。

    唯此中義釋專餘處示通顯事也。

    不爾者釋鈎鎖如何意得乎。

    然未正間教療義有顯故。

    重有若雲密不共顯已下問答也。

    答彼時雲救療之義同密有兼顯之義等。

    顯若不許一分救療義者。

    何雲有兼顯之義乎。

    終答類丸藥方經事顯密對辨故。

    隐丸藥分唯屬方經也。

    若終顯局方經。

    何雲遲速不同乎。

    若度定性闡提事可局密。

    法花涅槃可雲密經乎。

    二乘記别有法花。

    五千上慢涅槃所度故。

    涅槃有别法門。

    法花度三周聲聞外更無别法門。

    尤可雲唯密經也。

    而雜問答花嚴法花為顯教疑密不共義乎。

     發心即到 初發心時即成正覺爾者發心以後更不須修行可有成佛類乎。

    答。

    可有其類欤。

    雨方。

    若雲有其類者。

    發心修行之軌則顯密通之義相也。

    若不須修行。

    如何到所到之處乎。

    是以菩提心論上舉名官财寶之二譬喻畢釋成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意。

    一切行者可須修行若又依之雲爾者。

    既雲初發心時即成正覺。

    有修行不見乎。

    爾者雨方。

    答。

    可有其機也。

    衆生根機萬差也。

    一類頓大之機何逢此教之時即無開悟類乎。

    是以智論文雲于發意項便至所指。

    高祖釋判發心即到。

    且今文分明乎。

    但至一片者。

    約大途之義相雲爾也。

    雖然非遮其一類者。

    強不可成難次菩提心論文。

    彼又約通途之義門也。

    三摩地之段。

    問雲何能證無上菩提答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意。

    專顯不須修行之義見。

    不可有相違。

     付此論義。

    發心以後者。

    凡自宗于發心位有二。

    一最初心初聞真言教起深固信心位也。

    二初地發心答生死所殖善初開法明道位也。

    經疏處處雲發心。

    多分初地發心也。

    以五轉三句因句為發心。

    彼初地故。

    今此初發心時即成正覺文當花嚴經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

    故先德以此勝迅執金剛判第九住心。

    若爾者此初發心可初地。

    宗家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成顯果密因義故。

    故如古題思初地即極論義可有答事也。

    然此尋本意。

    最初發心後雲用修行欤尋也。

    故題可攝最初發心也。

     一。

    發以後可用修行道理。

    凡今教以頓悟頓滿為至要号神通乘專此意也。

    若有不用修行類。

    尤以發心即到義可為祖師傅來秘要。

    而八祖相承秘決偏有三密修行法則。

    傅教傅示名言并任傅法印可軌儀乎。

    是以疏第一。

    或有說言。

    但觀心性無相無為。

    不應種種紛動行菩薩道。

    此說非也。

    如以四種不生觀卵中金性雖複在因在果常自無減無半若不以方便消融滓穢則此不生之金無由可得。

    行人亦複如是。

    若不以三種秘密方便供養行門消融百六十九久石之垢。

    何以得此淨菩提心此釋意。

    發心以後不用修行義深遮之。

    若許其類者。

    何偏簡之乎。

    且菩提心論為秘密肝心論。

    述發心義相時盡理成可具修行之旨。

    又自宗意雖生死所殖位也。

    發心等義相全用果備也。

    開佛果萬德為十地功德之時。

    為因行證入位也地前位又以十地功德為地前所用礦。

    果德既有發心修行。

    因位豈阙彼乎。

    古德詞雲。

    因無不滿疵果有輪圓美者。

    專非顯此道理乎。

    又修行發心上橫具德故。

    于其功德不可雲無阙滅。

    今宗以事相為規模。

    若三密行門要為宗肝要者。

    讓理性具德不可廢事相修行。

    即事而真談專以事可為前也。

    問。

    具緣品初。

    金剛手聞佛說擇地造壇真言手印等修行軌則起佛法離諸相等問。

    佛答之為當來世劣惠從生說此有相方便。

    為無相勝惠機不說之如彼經說。

    于真言機有二類勝。

    惠之機非雲不用修行軌則乎。

    答。

    于彼文古來學者存二義。

    一彼無相勝惠機者。

    指自性所成眷屬會座金剛手等也。

    故劣惠機雲于會來世時。

    真言實行機會座無之。

    設勝惠也。

    實行機可有未來也。

    而未來一向雲劣惠。

    無争以久已通達聖衆可為勝惠雲事。

    若爾者實行之機必可依擇地造壇等修行軌則雲事還分明欤。

    問。

    知舉足下足皆成密印開口發砀悉是真言意之所念悉是三摩地機前。

    别不可用修行軌則。

    此機聞即事而真道理非即究竟乎。

    以此機可為無相勝惠機。

    如何。

    答。

    是又有二義。

    一義雲舉手動足皆成密印者。

    勸前有相機上觀心也。

    彼文密印品所說也。

    指為有相機所說真言密印雲舉手動足等。

    故知似有三密有相方便别所行。

    實教身分舉動外無密印。

    粗言軟語外無真言。

    顯即事而真義故非别所行雲事。

    故疏釋于有相中知無相。

    一義雲。

    設有無相一機信皆成密即道理故不用供養軌則。

    數安信此觀心。

    即是無相三密修行也。

    何雲不用修行乎。

    一義雲。

    于未來實行可有勝惠劣惠二機也。

    擇地造壇等軌則被劣惠機說也。

    舉足下足等當相即道教文間有之。

    被勝惠教文也。

    故流通頌甚深無相法劣惠所不堪。

    為應彼等故兼存有相說堪不堪之義事于實行之機可論故。

    故知大日經正意雖有無相法門。

    為被劣惠兼說有相法門也。

    問。

    爾者具緣品以下說。

    尤約無相可說之。

    何兼存說為本往往說之乎。

    答。

    佛正意雖有無相。

    未來機多有相劣惠類故。

    多分段有相教文也。

    問。

    機類萬差也。

    何聞即事而真教無直開悟類乎。

    彼花嚴頓教猶談一念不生即至佛更不用修行又于他家或有一言半句下開悟旨。

    被顯乘劣機猶以如是。

    況真言上根上智何無最初發心究竟類乎。

    發心即到宗家高斷豈及異站。

    又疏所引大品經出二類真言機時。

    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

    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此中即得無上菩提類更無修行是以引智論文以神通證之時。

    于發意項便至所詣于發意項言殊顯無修行之義又疏第六。

    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言正觀心佛性者。

    亦則名為入如來定。

    豈煩漸超四處方至究竟耶(文。

    四處者因行證入也)此文意。

    遇真言教如說觀心佛性者不經因行證入四位直至究竟如言正觀位最初發心位也。

    入如來定者非證究竟佛果乎。

    又菩提心論。

    依雲何能證無上菩提問答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

    住菩提位非為即成佛乎。

    答。

    凡菩提心者能求心也。

    故不空釋雲。

    發求菩提心名為菩提心以能求心何直雲所求果乎。

    能所義門水火故。

    設雖機類萬差也。

    起能求心必可用可至所求果之修行也。

    但至頓教者。

    唯理非事義門故。

    修行等心直見理性故。

    不許事相修行也。

    此前強不雲發心。

    理性前無發不發差異故。

    故雲一念不生即至佛。

    不生信解約餘教見時。

    可通發心修行也。

    彼教釋。

    八識經盧如來藏平等顯現。

    餘相皆盡非不起八識。

    隻理性顯現不雲緣慮差别。

    發心修行亦是可鮑也。

    況又頓教三乘教分齊也。

    何不适三大遠劫禦。

    又以不談修行強不可為規模。

    一乘教勝頓教立見聞解行證果海三生專存修行乎。

    次他家者禅家事欤。

    準頓教可得之。

    清涼大師釋南北神宗不出頓教故。

    次至大品經文者。

    對餘教為顯頓成旨也。

    非遮修行也。

    故疏中雲。

    入真言門略有三事行者以此三方便自淨其心即為如來三密之所加持故。

    乃至能于此生滿足地波羅蜜。

    不複經曆劫數備修諸對治行等。

    引二類菩薩文顯三密頓成旨釋故。

    尤可存修行也。

    故大品經但行清淨三類菩薩俱用修行彼中二類菩薩故。

    何雲無修行乎。

    次智度論文又随此意也。

    雖雲于發意項便至所詣。

    非無修行分。

    速疾故對羊馬雲于發意項也。

    故下疏。

    舟車神通至到一處釋。

    俱過五百由旬險難次至疏第六文者。

    彼又為題自身即佛理雲無發心外别究竟果也。

    豈煩惱漸超等者顯頓成旨也。

    實雖有修行。

    依自身即佛道理得頓成果故。

    修行且遮不釋之也。

    次菩提心論先觀安住菩提心也。

    次字月輪觀門三密修行軌則往往明之。

    是豈非雲何能證無上菩提答乎。

    一。

    發心後更雲可有不用修行類義意。

    不空釋明真言超餘教直入直修直滿直證四個直字俱簡題言也。

    其中直滿直證者為遮何言。

    依修行功證果位。

    不可雲直證。

    諸教皆如是談故。

    直滿直證句尤顯不用發心手修行義加之大日經。

    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等者。

    問答三句中因句也。

    故雲何菩提者問發心位。

    謂如實知自心答答直究竟果也其故下重舉誰尋求菩提等問。

    疏述彼文意雲。

    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

    此中誰為能求誰為所求等(雲雲)此釋意。

    上謂如實知自心答直以究竟果答見。

    若以究竟果為菩提心。

    何不許菩提以平即究竟類乎。

    故知用修行劣鈍類也。

    若約正機可發心即至也。

    凡機者可發義也。

    可發教機也。

    教既自心是佛教也。

    有契當自心是佛之旨機尤可設此教也。

    而自心是佛前更無可用修行道理也。

    自心者何物乎。

    指衆生泛爾所用心自言所顯尤此義也。

    泛爾心即佛。

    為得何事更可修行乎。

    若必可用修行。

    以自心是佛不可為宗教大旨。

    故菩提心論安住本有月輪為菩提心。

    此位判衆行皆備。

    無菩提以外别段修行雲事實分明乎。

    然有難契此正意劣機故。

    重出五相三密行體雲當須具修三密行等也。

    且疏如言正觀等釋分明乎。

    彼釋雲正觀故。

    不可雲用觀行。

    若用修行。

    豈煩漸超四處釋如何消之乎。

    但至雲三密修行八祖相傅秘決也者。

    八祖傅來被未來惡世機故。

    惡國機多勝機少。

    祖師意樂殊以化難化為規模。

    以三密修行為相承秘決。

    專此謂也。

    然所授秘決凡即是佛印爾故。

    本意可在發心即到也。

    次至種種紛動等疏釋者。

    彼破執着見言也。

    會執不可用修行故。

    成可有修行旨也。

    今居發心即到義時。

    劣機前不遮用修行之義也。

    而彼執者以用修行思大失故破之也。

    故演密抄破一類執禅者次五轉事非雲無功德。

    發心位可具五轉功德故。

    自心發菩提等五種釋明發心所具五轉若不爾者。

    每轉置心字顯諸點皆自心也。

    其自心者發菩提心。

    菩提心雲謂如實知自心故。

    但至雲曆事可行之者。

    一家事理俱密宗也。

    未必可留事一邊乎。

    若佛果萬德悉曆事可行。

    還可同顯家遠劫修行。

    雜問答先曆諸法釋專非簡之乎。

    今此宗意。

    初發心時豐住心寶際攝諸法故發心位諸點功德雲是足事非雲一家超絕談乎。

     一門普門 答。

    得一門果時即可契普門之果也。

    思一門諸尊。

    至于實際之人無非遮那已體。

    是以釋衆會之衆。

    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切集會也。

    所同尊體既不隔普門。

    能同行者豈留一門乎。

    是以下疏。

    然其學者随于一法明道而得悟入。

    即普入一切諸總持門。

    如從一門見王即是遍入千門萬戶但至更轉方便釋者。

    一門之行元為入普門方便故。

    契一門之時轉一門方便之相即成普門毗盧遮那身不可有相違。

     從此一門得入法界今此法界者可雲普門法界乎。

    付此題有論義相違。

    古來義雲。

    得入法界法界雲普門法界之時者。

    一門即普門也。

    雲一門法界時。

    一門即一門也(雲雲)其故為普門法界時。

    從此一門者一門因行也。

    依一門因行所入法界即普門法界故。

    一門即普門也。

    重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者。

    上得入法界雖指普門法界。

    未顯言故為簡一門濫釋成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

    或又上得入法界普門自證。

    後普入法界出各各一門成一解脫門善知識化他方便也。

    出一切一門故雲普入一切等也。

     問。

    何不雲出雲入乎。

    答。

    入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