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者。
凡根機萬差頓漸超行非一也。
若于真言行許漸修。
何無譬羊馬之密人乎。
是以考大論說。
以此三喻譬利根菩薩若又雲爾者疏下文舟車神通至至一處以舟車譬顯行。
以神通為密行加之宗家處處釋中。
但以神通為真言行爾者雨方也。
如何。
答。
可局神通也。
凡一家意以速疾頓成為至要。
淨以羊馬漸行可為其喻乎。
加之案文相鈎鎖。
上明三密頓成之旨畢。
引大品智論之爾文證之。
若取羊馬為喻。
有法譬不齊之過。
神通相爾不應生疑此釋深旨也之麼。
專以神通顯為引證之義也。
且一邊難其理顯然。
但至一片者。
頓漸趣之三類實疏家所釋也。
然彼于即身頓證上。
且開之也。
次大論文上舉羊馬神三喻畢。
喻罪多福少福多罪少但行清淨之三菩薩。
利根堅心三菩薩但行清淨中重開之也。
不可有相違。
此論義為顯智論上下三菩薩釋绮處起尋也。
委見論首尾不及尋欤。
智論三十八(但有調卷不同欤)先舉大品經三菩薩文。
其三菩薩者。
第一第二今疏所引大品二菩薩也。
第三初發心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等(雲雲)次雲釋曰等。
先釋第一菩薩畢。
次舉三哈因神通喻粗合第一菩薩畢。
次舉羊乘菩薩合羊乘。
次舉馬乘合馬菩薩。
羊乘菩薩雲或至或不至等。
馬乘菩薩經三址百阿僧祇劫成佛(雲雲)次神通人如上說上說者指以第一菩薩合神通釋也。
若大品三菩薩配三喻。
第一菩薩既合神通畢。
第二菩薩喻馬乘。
第三菩薩可類羊乘欤。
第一即上菩薩位菩薩也。
第二即得無上菩提菩薩也。
勝劣既分明也。
豈以勝菩薩喻馬乘。
以劣菩薩類神通乎。
加之為乘菩薩三十百阿僧祇劫成佛(雲雲)豈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菩薩乎。
又羊菩薩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雲雲)而第三菩薩初發心時。
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有淨國土成就衆生功德豈是羊乘菩薩乎。
定知大品三菩薩俱雖可喻神通。
舉第一顯後二欤。
羊馬二相對為顯神通速疾事舉之也。
又大品三菩薩三種俱釋利根堅心。
而馬乘菩薩雖利根未雲聖心。
又前世少福德大品三菩薩皆宿福源礙義雙羊馬乘菩薩前世福德薄鈍根心不堅(雲雲)大品三菩薩大相建。
又至論下結三喻菩薩。
第一罪多福少。
第二福多罪少第二釋但行清淨福德畢。
但行清淨中有三種。
又舉大品三菩薩。
解釋既定判也何及異論乎。
又入印經中舉五種乘。
一羊乘行。
二角乘行。
三月日神通乘行。
四聲聞神通乘行。
五如來北行。
此五種菩薩中初二菩薩于無上菩提不必定。
後三菩薩于無上菩提必定(雲雲)此經五種與智論三喻同也。
象乘替馬乘神通中開三種也。
大品三菩薩神通中可開雲事。
以入印經可為其證。
教主真應。
今經教主可雲自性法身也乎。
答。
爾也今付之凡法身周遍法界之體。
遙超言議之域。
無相寂滅理遠隔機感之分。
說法專可在他受變化之身也。
依之疏中舉說教之起因。
上明法身内證之位畢。
下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即有情不能以是蒙益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說種種性欲所宜聞法此等文意。
法身自證之境界衆生不蒙益之故。
以為他現之身非雲說此經乎。
答。
凡法身說法諸教超絕之規模一家不共之寶變也。
是以疏家釋教主成就之句雲本地法身。
宗家舉雨部教主自性受用佛況楞伽法佛說法之文。
智度性身妙色之句諸文既煥然。
何及疑殆乎。
但至難勢者。
顯家權門之謂情之。
次至說經之起因者。
于法身有自證加持之二身。
彼文自證之位出加持門說法義相也。
非雲他受變化也。
次諸趣所喜見身者。
現四重圓壇之中。
第四重有喜見随類身故。
不可有相違。
凡此經教主先德異義區也。
故堀池僧正抄雲。
大師禦意以随自意四重中自性自為教主。
兼伴通四身。
慈覺安然等。
以自受用身為教主兼餘三身說。
覺超雲他受用。
覺苑雲他受變化也此重重義中今尋雲自性法身說欤他受用身說欤說義也。
大師禦意與覺苑釋相違也。
但光明由重譽會大師禦釋從覺苑釋雖雲法身說。
寶成他受用說之旨。
但重譽義無其請。
宗家處處釋判顯密優劣之義時。
以法身說法為一家不共規模。
故楞伽法佛說法之文智度性身妙色之句。
馳胸臆會文驅自宗取義等(雲雲)若他受用為說主推功歸本雲法身說。
何強如是釋乎。
且破法身色相釋會通。
乍存色相雲直不說法乎。
問。
依疏家釋案教主真應。
明說經緣起時。
被催往昔悲願。
現身說法能現自性身也。
所現身豈非他受用乎。
依之指彼現身說法文。
然此應化等以自性法身雲應化乎。
加之緣謝即機與即生任機感佛也雲事分明也。
自性法身本有常住佛體也。
何随機緣雲生滅乎。
見一部始終疏釋。
說法在加持位其證文毛舉不遑(教主論義加持說證文悉是也)又會座有實行機且指一處。
疏第一雲。
然此諸解釋門所現諸善智知識各引無量當機衆同入法界曼荼羅。
為饒益此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故。
如來加持奮迅示現大神通力也現加持世界瑞相事。
為饒益會座實行初入法門諸菩薩也雲事。
釋文實分明也。
而法性身非生死人所見。
何會座交實行機乎。
但至教主成就句本地法身文者。
演密抄雲。
如一切諸佛說法儀式皆住于應身。
即本地身為教主也。
推功歸本言法身說釋意。
薄伽梵自性身。
如來加持他受用身也。
自性身住他受用身雲說今經故。
正說位可他受用身也。
然雲薄伽梵舉本地身事。
全受用身說撚功歸本。
法身故。
教主成就句舉本地身也。
答。
凡真言教以定教主于法身為宗義大網。
其故今教諸佛自内證法門也。
性德輪圓之旨三密四曼法相本具輪圓之德相無盡莊嚴表德。
此等法門悉顯法身内證義門也。
而思三身佛。
受用以下身為他現佛身故。
不可說内證條勿論也。
内證法門唯佛與佛境界。
非凡情所及故。
尤為法身佛可說此法門也。
故說法言語定如義語。
如義者稱可法性義也。
故三昧經。
我說法者以汝衆生在說礦說不可說随他意語說法非如義所說之旨。
此經分明也。
應化佛已雲不用如義。
如義法身所用也雲事分膽者欤。
依之二教論。
或雲應化開說名曰顯教法佛談話謂此密藏。
或雲自性受用佛與自眷屬自受法樂故各說三密門。
謂此密教。
或他受用應化佛随機說。
謂此顯也。
自受用法性佛說内證智境。
是名秘也寶鑰。
極無自性心以外七發并是他受用應化佛所說。
真言密教雨部秘藏是法身大毗盧遮那如來所演說也。
但至說經緣起者。
雲今經教主有二義。
一自證說。
二加地說也。
若自證說義。
彼語文說加持世界故。
非今經教主。
加持說義。
于自性身有本地加持二義。
遠被未來機住加持身說故。
非他受用身也。
委細如教主論義。
然此應化并緣謝即滅等又如前前論義。
今經雖被機。
處處經疏文被未來機若會認有實行機。
何強指未來機乎。
就中今經所說雖互三十一品。
取其诠要無非修行曼荼羅軌則。
而七日作壇曼荼羅。
于當來世時劣惠諸衆生等(雲雲)以是思。
一部始終經并為未來劣惠機若他受用所說以現座地上機可為正為。
何閣之被未來劣惠說有相法乎。
又彼劣惠者十地菩薩欤。
他受用所化故。
而彼劣惠人經演無明癡愛覆盲冥樂求果。
豈證位聖者乎。
若又有有相無相二種法門故。
無相法門正為正所被十地菩薩。
可雲此勝惠人。
有相法門為地前凡夫等劣惠所設也。
故流通頌。
甚深無相法劣惠所不堪為度彼等故兼存相說有相兼存故。
雲正所說無相法門也。
者如前雲擇地造壇等有相曼荼羅一經大都所說也。
無相法門何處說之乎。
若爾對正所為所演正所證法門不載之。
以被傍機法門為一經正宗事。
豈可然乎。
定犄示身所說故。
會座依無實行。
所化機悉在未來故。
經疏皆觀機時雲。
未來也。
但兼存有相說者。
雲無相勝惠機古來有二義。
一自性會中金剛手等自性所成眷屬也。
密教法佛自内證法門故相應久已通達聖衆法門也。
然大悲無息為度未來機無方便中。
設方便無相法立相說之故雲兼存也。
一未來機中有勝劣二機為勝惠示舉足也皆成密印等當相即道之旨。
是宗本意故可為正所說。
劣惠難契之故。
兼述有相軌則也。
故大日經經所說印契真言等悉無相法門也。
此上活有相軌則教。
又成有相法門也。
故無相勝惠機于有相法門可證悟無相之旨。
依之疏如言三月念誦。
即是性淨圓明三點法門。
豈可作九旬解乎。
又如言東方寶幢佛。
乃是初發淨菩提心也。
豈可作四方解耶此等皆即有相悟無相說文。
必非可二重。
次會座實行當機事如别論義。
所诠加持世界有實行機故。
為饒益彼現瑞相也。
初入法門者約當詞也。
雲初可入法門實行菩薩意也。
次覺苑釋無其謂。
先如諸佛說法儀工(雲雲)例諸經教主欤。
何經以法身住應身有為法身教主之說乎。
實推功歸本。
諸經皆可雲法身說。
既不爾。
可知定教主正可能說人。
今以本地身為教主。
無争直本地身說也雲事。
其上密抄意。
薄伽梵法身如來。
加持應身。
雲法身住應身說也。
爾者如來加持猶說教主文也。
但以廣大金剛法界宮為住處欤。
諸經例皆以住字下為住處成就句。
住字下有說教主之例乎。
又文訓讀如何。
住字真身住應身詞也。
教主住所往往字不足欤。
又問。
宗家以題額配當門身時。
神變雲他受用應化身。
加持雲等流身。
若神變加持位為教主。
非雲受用已下身乎。
答。
大師配當四種法身也。
非為他現身故異覺苑義。
自性會四種法身共陳此道。
神變加持位雖可有四身俱。
于應身神變加持義露故。
隐顯互論且配應身等也。
住處五佛。
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今此文唯為說所住文钭如何。
答。
依一義唯說所住欤。
雨方也。
若唯雲說所住者。
住心論中釋今經文。
以如來加持等文配釋五佛四曼畢。
言宮者顯所住處明知所住唯局宮一字。
如來加持等句舉能住五佛雲事。
依之秘經理趣經等經首舉五佛為能住。
彼既爾也。
準知此經文可能住若又依之雲爾者。
開疏家解釋釋廣大金剛法界宮。
次又釋歎加持住處所住之義分明乎。
爾者雨方。
如何。
答。
唯說所住也。
思住字起盡。
如來加持等江伽梵之所住是以疏中釋如來句。
其所住處且片令出疏釋分明也。
但至宗家釋者。
今經開心内曼荼羅之故。
異常途義門。
約理智身心等五佛相即為所住也。
救宗家釋住處名五佛秘号妙德也。
次秘經等交文勢異經今經。
更不楊難。
所住義疏釋分明也。
如來加持釋其所住處名佛受身。
廣大金剛法界雲釋歎加持住處。
故又諸經通序五成就例。
皆住字以下住處成就句故。
且今經梵三無通序。
譯者以例加之例者可諸經例。
若爾諸經通序皆今文處明住處故。
今經不可違彼。
然雲通能住欤釋疑從宗家釋起。
十住心論第十雲。
薄伽梵者總法塵數諸尊德号。
具釋如疏。
住者顯能所二住。
言各各諸尊住自證三昧句。
次以如來加持等文配釋五佛四曼畢。
釋言宮者顯所住處今此心王如來無始無終各各安住自法界三昧。
引合普通真言藏品諸尊住各各三昧文。
付此釋古來重重義。
一義雲。
如疏家釋明所住文也。
自宗意所住宮殿等即五佛四曼體故。
配釋不可有相
凡根機萬差頓漸超行非一也。
若于真言行許漸修。
何無譬羊馬之密人乎。
是以考大論說。
以此三喻譬利根菩薩若又雲爾者疏下文舟車神通至至一處以舟車譬顯行。
以神通為密行加之宗家處處釋中。
但以神通為真言行爾者雨方也。
如何。
答。
可局神通也。
凡一家意以速疾頓成為至要。
淨以羊馬漸行可為其喻乎。
加之案文相鈎鎖。
上明三密頓成之旨畢。
引大品智論之爾文證之。
若取羊馬為喻。
有法譬不齊之過。
神通相爾不應生疑此釋深旨也之麼。
專以神通顯為引證之義也。
且一邊難其理顯然。
但至一片者。
頓漸趣之三類實疏家所釋也。
然彼于即身頓證上。
且開之也。
次大論文上舉羊馬神三喻畢。
喻罪多福少福多罪少但行清淨之三菩薩。
利根堅心三菩薩但行清淨中重開之也。
不可有相違。
此論義為顯智論上下三菩薩釋绮處起尋也。
委見論首尾不及尋欤。
智論三十八(但有調卷不同欤)先舉大品經三菩薩文。
其三菩薩者。
第一第二今疏所引大品二菩薩也。
第三初發心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等(雲雲)次雲釋曰等。
先釋第一菩薩畢。
次舉三哈因神通喻粗合第一菩薩畢。
次舉羊乘菩薩合羊乘。
次舉馬乘合馬菩薩。
羊乘菩薩雲或至或不至等。
馬乘菩薩經三址百阿僧祇劫成佛(雲雲)次神通人如上說上說者指以第一菩薩合神通釋也。
若大品三菩薩配三喻。
第一菩薩既合神通畢。
第二菩薩喻馬乘。
第三菩薩可類羊乘欤。
第一即上菩薩位菩薩也。
第二即得無上菩提菩薩也。
勝劣既分明也。
豈以勝菩薩喻馬乘。
以劣菩薩類神通乎。
加之為乘菩薩三十百阿僧祇劫成佛(雲雲)豈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菩薩乎。
又羊菩薩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雲雲)而第三菩薩初發心時。
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有淨國土成就衆生功德豈是羊乘菩薩乎。
定知大品三菩薩俱雖可喻神通。
舉第一顯後二欤。
羊馬二相對為顯神通速疾事舉之也。
又大品三菩薩三種俱釋利根堅心。
而馬乘菩薩雖利根未雲聖心。
又前世少福德大品三菩薩皆宿福源礙義雙羊馬乘菩薩前世福德薄鈍根心不堅(雲雲)大品三菩薩大相建。
又至論下結三喻菩薩。
第一罪多福少。
第二福多罪少第二釋但行清淨福德畢。
但行清淨中有三種。
又舉大品三菩薩。
解釋既定判也何及異論乎。
又入印經中舉五種乘。
一羊乘行。
二角乘行。
三月日神通乘行。
四聲聞神通乘行。
五如來北行。
此五種菩薩中初二菩薩于無上菩提不必定。
後三菩薩于無上菩提必定(雲雲)此經五種與智論三喻同也。
象乘替馬乘神通中開三種也。
大品三菩薩神通中可開雲事。
以入印經可為其證。
教主真應。
今經教主可雲自性法身也乎。
答。
爾也今付之凡法身周遍法界之體。
遙超言議之域。
無相寂滅理遠隔機感之分。
說法專可在他受變化之身也。
依之疏中舉說教之起因。
上明法身内證之位畢。
下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即有情不能以是蒙益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說種種性欲所宜聞法此等文意。
法身自證之境界衆生不蒙益之故。
以為他現之身非雲說此經乎。
答。
凡法身說法諸教超絕之規模一家不共之寶變也。
是以疏家釋教主成就之句雲本地法身。
宗家舉雨部教主自性受用佛況楞伽法佛說法之文。
智度性身妙色之句諸文既煥然。
何及疑殆乎。
但至難勢者。
顯家權門之謂情之。
次至說經之起因者。
于法身有自證加持之二身。
彼文自證之位出加持門說法義相也。
非雲他受變化也。
次諸趣所喜見身者。
現四重圓壇之中。
第四重有喜見随類身故。
不可有相違。
凡此經教主先德異義區也。
故堀池僧正抄雲。
大師禦意以随自意四重中自性自為教主。
兼伴通四身。
慈覺安然等。
以自受用身為教主兼餘三身說。
覺超雲他受用。
覺苑雲他受變化也此重重義中今尋雲自性法身說欤他受用身說欤說義也。
大師禦意與覺苑釋相違也。
但光明由重譽會大師禦釋從覺苑釋雖雲法身說。
寶成他受用說之旨。
但重譽義無其請。
宗家處處釋判顯密優劣之義時。
以法身說法為一家不共規模。
故楞伽法佛說法之文智度性身妙色之句。
馳胸臆會文驅自宗取義等(雲雲)若他受用為說主推功歸本雲法身說。
何強如是釋乎。
且破法身色相釋會通。
乍存色相雲直不說法乎。
問。
依疏家釋案教主真應。
明說經緣起時。
被催往昔悲願。
現身說法能現自性身也。
所現身豈非他受用乎。
依之指彼現身說法文。
然此應化等以自性法身雲應化乎。
加之緣謝即機與即生任機感佛也雲事分明也。
自性法身本有常住佛體也。
何随機緣雲生滅乎。
見一部始終疏釋。
說法在加持位其證文毛舉不遑(教主論義加持說證文悉是也)又會座有實行機且指一處。
疏第一雲。
然此諸解釋門所現諸善智知識各引無量當機衆同入法界曼荼羅。
為饒益此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故。
如來加持奮迅示現大神通力也現加持世界瑞相事。
為饒益會座實行初入法門諸菩薩也雲事。
釋文實分明也。
而法性身非生死人所見。
何會座交實行機乎。
但至教主成就句本地法身文者。
演密抄雲。
如一切諸佛說法儀式皆住于應身。
即本地身為教主也。
推功歸本言法身說釋意。
薄伽梵自性身。
如來加持他受用身也。
自性身住他受用身雲說今經故。
正說位可他受用身也。
然雲薄伽梵舉本地身事。
全受用身說撚功歸本。
法身故。
教主成就句舉本地身也。
答。
凡真言教以定教主于法身為宗義大網。
其故今教諸佛自内證法門也。
性德輪圓之旨三密四曼法相本具輪圓之德相無盡莊嚴表德。
此等法門悉顯法身内證義門也。
而思三身佛。
受用以下身為他現佛身故。
不可說内證條勿論也。
内證法門唯佛與佛境界。
非凡情所及故。
尤為法身佛可說此法門也。
故說法言語定如義語。
如義者稱可法性義也。
故三昧經。
我說法者以汝衆生在說礦說不可說随他意語說法非如義所說之旨。
此經分明也。
應化佛已雲不用如義。
如義法身所用也雲事分膽者欤。
依之二教論。
或雲應化開說名曰顯教法佛談話謂此密藏。
或雲自性受用佛與自眷屬自受法樂故各說三密門。
謂此密教。
或他受用應化佛随機說。
謂此顯也。
自受用法性佛說内證智境。
是名秘也寶鑰。
極無自性心以外七發并是他受用應化佛所說。
真言密教雨部秘藏是法身大毗盧遮那如來所演說也。
但至說經緣起者。
雲今經教主有二義。
一自證說。
二加地說也。
若自證說義。
彼語文說加持世界故。
非今經教主。
加持說義。
于自性身有本地加持二義。
遠被未來機住加持身說故。
非他受用身也。
委細如教主論義。
然此應化并緣謝即滅等又如前前論義。
今經雖被機。
處處經疏文被未來機若會認有實行機。
何強指未來機乎。
就中今經所說雖互三十一品。
取其诠要無非修行曼荼羅軌則。
而七日作壇曼荼羅。
于當來世時劣惠諸衆生等(雲雲)以是思。
一部始終經并為未來劣惠機若他受用所說以現座地上機可為正為。
何閣之被未來劣惠說有相法乎。
又彼劣惠者十地菩薩欤。
他受用所化故。
而彼劣惠人經演無明癡愛覆盲冥樂求果。
豈證位聖者乎。
若又有有相無相二種法門故。
無相法門正為正所被十地菩薩。
可雲此勝惠人。
有相法門為地前凡夫等劣惠所設也。
故流通頌。
甚深無相法劣惠所不堪為度彼等故兼存相說有相兼存故。
雲正所說無相法門也。
者如前雲擇地造壇等有相曼荼羅一經大都所說也。
無相法門何處說之乎。
若爾對正所為所演正所證法門不載之。
以被傍機法門為一經正宗事。
豈可然乎。
定犄示身所說故。
會座依無實行。
所化機悉在未來故。
經疏皆觀機時雲。
未來也。
但兼存有相說者。
雲無相勝惠機古來有二義。
一自性會中金剛手等自性所成眷屬也。
密教法佛自内證法門故相應久已通達聖衆法門也。
然大悲無息為度未來機無方便中。
設方便無相法立相說之故雲兼存也。
一未來機中有勝劣二機為勝惠示舉足也皆成密印等當相即道之旨。
是宗本意故可為正所說。
劣惠難契之故。
兼述有相軌則也。
故大日經經所說印契真言等悉無相法門也。
此上活有相軌則教。
又成有相法門也。
故無相勝惠機于有相法門可證悟無相之旨。
依之疏如言三月念誦。
即是性淨圓明三點法門。
豈可作九旬解乎。
又如言東方寶幢佛。
乃是初發淨菩提心也。
豈可作四方解耶此等皆即有相悟無相說文。
必非可二重。
次會座實行當機事如别論義。
所诠加持世界有實行機故。
為饒益彼現瑞相也。
初入法門者約當詞也。
雲初可入法門實行菩薩意也。
次覺苑釋無其謂。
先如諸佛說法儀工(雲雲)例諸經教主欤。
何經以法身住應身有為法身教主之說乎。
實推功歸本。
諸經皆可雲法身說。
既不爾。
可知定教主正可能說人。
今以本地身為教主。
無争直本地身說也雲事。
其上密抄意。
薄伽梵法身如來。
加持應身。
雲法身住應身說也。
爾者如來加持猶說教主文也。
但以廣大金剛法界宮為住處欤。
諸經例皆以住字下為住處成就句。
住字下有說教主之例乎。
又文訓讀如何。
住字真身住應身詞也。
教主住所往往字不足欤。
又問。
宗家以題額配當門身時。
神變雲他受用應化身。
加持雲等流身。
若神變加持位為教主。
非雲受用已下身乎。
答。
大師配當四種法身也。
非為他現身故異覺苑義。
自性會四種法身共陳此道。
神變加持位雖可有四身俱。
于應身神變加持義露故。
隐顯互論且配應身等也。
住處五佛。
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今此文唯為說所住文钭如何。
答。
依一義唯說所住欤。
雨方也。
若唯雲說所住者。
住心論中釋今經文。
以如來加持等文配釋五佛四曼畢。
言宮者顯所住處明知所住唯局宮一字。
如來加持等句舉能住五佛雲事。
依之秘經理趣經等經首舉五佛為能住。
彼既爾也。
準知此經文可能住若又依之雲爾者。
開疏家解釋釋廣大金剛法界宮。
次又釋歎加持住處所住之義分明乎。
爾者雨方。
如何。
答。
唯說所住也。
思住字起盡。
如來加持等江伽梵之所住是以疏中釋如來句。
其所住處且片令出疏釋分明也。
但至宗家釋者。
今經開心内曼荼羅之故。
異常途義門。
約理智身心等五佛相即為所住也。
救宗家釋住處名五佛秘号妙德也。
次秘經等交文勢異經今經。
更不楊難。
所住義疏釋分明也。
如來加持釋其所住處名佛受身。
廣大金剛法界雲釋歎加持住處。
故又諸經通序五成就例。
皆住字以下住處成就句故。
且今經梵三無通序。
譯者以例加之例者可諸經例。
若爾諸經通序皆今文處明住處故。
今經不可違彼。
然雲通能住欤釋疑從宗家釋起。
十住心論第十雲。
薄伽梵者總法塵數諸尊德号。
具釋如疏。
住者顯能所二住。
言各各諸尊住自證三昧句。
次以如來加持等文配釋五佛四曼畢。
釋言宮者顯所住處今此心王如來無始無終各各安住自法界三昧。
引合普通真言藏品諸尊住各各三昧文。
付此釋古來重重義。
一義雲。
如疏家釋明所住文也。
自宗意所住宮殿等即五佛四曼體故。
配釋不可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