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宿善有無
自宗意。
宿生不結緣佛教之人。
今生遇此教可雲成佛乎。
答。
一切悉可藉宿善也。
雨方。
若如講答者。
凡今教以直修頓悟為一家超絕之規模。
何不藉宿善無發心成佛之類乎。
是以宗家釋。
雲密乘頓悟初心凡夫此生證悟。
義決中。
此經所說直入直修直滿直證判。
若又依之雲爾者。
經中。
無大乘宿習。
未會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可有宿善答。
凡一家所立難信難解之法門諸教超之秘決也。
依之非上上信解之機。
難信難信之法。
非空空無著之智。
難入難入之門。
若不依宿善之力。
緣底忽成上根上智之人乎。
是以疏中。
雲宿殖善本神情明利故即能忍受其言。
義軌中。
淨信決定者宿殖諸善本但直修直滿顯即身成佛之義也。
非簡宿善之詞。
宗家釋對三祇遠劫雲此生證悟也。
不可有相違。
又樣(是論義本雲裹書也) 自宗意。
宿生不值遇今教。
今生始發心。
可有即身成佛之類乎。
答。
可有其燈也。
雨方。
若有其類者。
凡密教甚深也。
若無遇去結緣。
如何忽入頓入之門乎。
是以經說無大乘宿習未會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
疏家判于此秘密乘未會修習則造次聞之不能信受。
此等說相。
悉于宿生無此教結緣不即身成佛若又依之雲爾者。
宗家釋中。
狡教頓悟根熟待時頓入大乘密乘頓悟初心凡夫此生證悟對餘教根熟密乘雲初心凡夫。
非顯無宿習乎。
雨者雨方也。
答。
凡于宿習可有總别不同。
總雲一切佛教之宿緣必可依宿習也。
真言上上根智之所行也。
若會無宿緣。
如何忽成上根利智之人乎。
若雲此教宿習。
一類可有不依之機也。
故大師釋雲。
冒地非難得。
遇此教難也。
此釋意。
遇此教即非顯可證悟乎。
且一邊令出解釋分明也。
但至一邊。
約有宿習之機也。
不可有相違。
此論義以有宿善之義可落居也其故一家意殊以擇機為宗。
疏中釋文非一也。
輪王寶器喻幹锵镆鎯譬等也。
又菩提提論。
若有上根上智之人。
不樂外道二乘法。
有大度量。
會銳無惑者。
宜修佛乘又不空三摩耶戒義雲。
自非上上決定之信解空空無著之心智。
誰能信難位之法入難入之門此等諸文意非上根上智機。
不可授此教若不依宿善。
依何成上根上智之人乎。
案起信釋論意。
聰明闇鈍依無明厚薄而無明一無明故。
一切從生所具無明不可有厚薄故。
無本性利鈍若非地明微薄不可成上根上智人。
若不依過去宿善。
依可無明微薄乎。
此道理必然故。
以宿殖深厚人可定真言機也。
是以經疏儀軌等中。
盛說非宿善難入此教之旨。
故大日經具緣品。
無不乘宿習未會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疏第四釋雲。
若諸衆生示會于過去無量佛所久種善根。
于此秘密乘未會修習則造次聞之不能信受。
若傅法人徒以善心差機為說。
或當增其诽謗斷彼善根無宿習者不許此法事。
此文分明也。
但雜問答初心凡夫釋者。
餘教根熟雲宿善者。
簡彼初民凡夫故。
可無宿善之義故。
尤可定根熟文也。
今義餘教頓悟與密乘頓悟簡異有二段文。
上餘教頓悟根熟待時等文。
簡法花一乘頓悟也。
法花為三周聲聞說之。
彼三周聲聞花業會座如聾如盲也場聞也。
為此聲聞經拟宜誘引彈呵洮汰四教調練調熟機根。
後說法花一乘時。
斷三重無明得初住無生悟。
此初住悟者。
三谛相即覺故。
以初後相即即雲得佛果也。
故根熟待時者。
經四教調練待法花說時位也。
頓入大乘者。
入初住痊也。
故根熟者強非宿善也。
所诠顯密相對意顯一分談頓悟義。
為初心凡夫直不乃頓悟教。
先以餘教其機次第調練。
待機熟時後授頓悟之教也。
密乘不爾。
初心凡夫直與此教也。
直入直修者。
此意也。
何故有此顯密差異。
顯一乘執一乘直實故。
非好一乘之機。
直依難授一乘。
先以餘教調練。
終入直實一乘也。
秘宗無量乘礦。
随衆生本生信解運出法王庫藏。
何強假餘調練乎。
所诠不向宿習有無釋故。
真言機不可為無宿習證文。
重難雲此釋次下。
顯教教力劣故。
頓不能引初心凡夫。
密教教力勝故引初心凡夫(雲雲)既任教力釋意不依宿緣有無如何若宿殖深厚人強無教力勝能故又此生證悟言非簡他生乎。
答。
設宿善人也。
顯教力引初心凡夫不可令頓悟也。
次此生設悟文頓悟因為顯從凡入佛之旨。
雲此生證悟也。
下望花嚴判頓悟異時。
此從凡入佛位(雲雲)或上文望法花且同頓悟義以根熟不為差異。
傍為顯頓悟異對頓入大乘雲此生證悟也。
若無宿習義。
以雜問答釋為依憑。
密教此生對顯他生之詞也。
而此生根熟相對文故。
定智根熟待時指他生宿習也。
簡異之此生證悟。
以度無宿習之人為此教規模下教力勝因由專顯此意乎。
又宗家釋雲。
非冒地難得遇此教難也此釋意。
遇此教可成佛若堅任宿善有無。
偏不可約遇教有無。
但至雲上根上智人必可有宿習者。
諸教談種姓事不同也。
今教以本有曼荼羅可為種姓故。
其種姓體即可十住心也依遇緣不同可顯何種姓。
遇淺略教時題淺略姓。
遇深秘教時顯深秘種姓。
例可如雲薩婆多遇緣不同成利鈍别。
若爾南密教流布世蒙阿阇梨指授時。
教力勝故即顯本有秘密曼荼羅種姓故。
雲上根上智人也。
又一無明事設雖迷時無明一也。
遇此教忽成上根種姓時。
無明可微薄故。
未必假他生熏習也。
若又尋遇此教宿緣。
設雖微少緣也。
可居其緣。
假令渡誦持陀羅尼人下流。
潤其水或遠吹陀羅尼風來觸身等雲宿緣不可雲宿習。
無修習分故。
從無始曠劫以來無無佛法。
曠劫流轉間不可有不遇此等緣之人。
然雲。
今生遇教緣至可法爾也。
設論宿習義也。
逆推宿習緣。
終可歸法爾也。
次至經疏文者。
約有宿習之機也。
自本無宿為答。
成約一類機也一切真言機悉不雲無宿習也。
存宿習機前專可談無宿習者不可成之旨故。
一生成佛。
能于此生滿足地波羅蜜一切真言行者悉發心已後可雲一生即身成佛乎答。
約正機可爾也。
付講答難思。
從生根機萬差成佛因緣不一準。
何無遠劫成佛之類乎。
是以疏中。
雲經無量阿僧祇劫于一念中恒殊勝進。
攝真實經。
述我會過去百千劫中修者願海。
經疏說相分明也。
何無其類乎。
答。
凡今宗意頓成佛為宗要故。
引大論羊馬神之三喻。
以神通乘類今教判出發意頃便至所請專顯此意也。
加之疏下文。
于劫跛出時分妄執之類但至疏家釋者。
餘乘菩薩經無量劫所修之行一念具如第三劫文也。
次經文約結緣之機欤。
可有相違。
此論義者。
尋發心已後經遠劫成佛欤。
可定判論義。
菩提心論并宗空處處釋定判故。
經軌并疏家釋中經劫義雖見。
非定判故。
可設會能也。
若尋發心已後必不可隔生一生成佛欤。
可爾方欤。
宗本意即身成佛教故。
于發心生雖可成佛。
根機萬差故。
可有隔生類欤。
凡定密機不過三類。
一大機二小機。
三結級機也。
此中大小二機雖一門普門得果不同也。
于成佛位不可雲隔生。
雖過此教一生不成佛可雲結緣機也。
若爾結緣機可許發心分欤。
發心重重故。
或可有經多劫之義欤其故三種悉地宮中第一密嚴佛國大機悉地故。
一生成佛義無子細第二十方淨嚴。
第三諸天修羅宮。
此等世間出世一門之悉也。
十方淨嚴順次往生故。
非即身成佛。
諸天修羅宮又且可生彼處欤。
又十六生有為隔生儀軌說欤若爾設雖經多生望三大遠劫少分屬無可雲即身成佛也。
或又即身成佛者。
未必一生成佛義以不轉肉身得無漏法為即身成佛本意是則雖頓成之義也。
未必簡隔生之詞欤。
疏第九雲。
如初發心時。
一切功德即也如來等。
從此已後經無量阿僧祇劫。
于一念中恒殊勝進轉深轉廣不可思議。
以此義故我為秘密藏中無作功德是歎真言行者始受三摩耶戒時功德文也。
無作功德者戒體無表也。
上舉聲聞凡位學位無學位三重所發無表戒無優劣之義。
釋真言行者初發心時所得無表功德四十二地無表功德無勝劣之義也。
乃至後取輪王太子在胎藏時領四天下八部^2□神宗敬喻。
與第三劫輪王太子喻全同也。
若爾或顯發心即至欤或初地即極欤旨礦。
從此已後經無量劫等者。
釋果後方便也。
彼果後方便所修功德初發心位皆成就之故。
雲名無作功德也。
若從此已後等釋有未證處故。
雲經遠劫行之者。
不順釋首尾欤。
是以次下。
金剛手問。
此善男子善女人入此大悲胎藏曼陀羅獲幾所福德聚。
佛言從初發心乃至成如來所有福德聚。
佛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聚與彼正等也以此文見。
從此以後經無量劫文。
果後方便曆事所作利益衆生事也。
于一念中者。
初發心時也。
意雲。
發心已後經遠劫所作利衆生事。
于初發心一念中可雲恒殊勝進等也。
不爾者于一念中文如何可消乎。
攝真實經下雲。
爾時金剛手菩薩摩诃薩告諸大衆言我會過去百千動中修諸願海。
乃過大慈毗盧遮那如來。
第一會中得聞是法。
超第八地證等覺位。
此秘密法難得難過此文經劫位結緣分也(雲雲)私雲。
金剛薩埵人顯入密人理趣釋雲。
金剛薩埵本是普賢。
遇毗盧遮那手掌親授五智金剛杵名金剛薩(雲雲)若爾于無量劫修諸願海者。
依學顯教位也。
于第一會中過大慈毗盧遮那者。
初遇密教位也。
此位雲超第八地證等覺位故。
一生速知旨分明也。
收第三劫經雲。
複次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
行無理無數百千俱胝那由我劫積習無量功德智慧。
具修諸行。
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于此文疏有三釋。
一于顯教經三大阿僧祇劫所得功德。
真言菩薩初發心時悉成就之(雲雲)二無量僧祇所集功德者。
真言行者發心已後普賢從任也。
即果後方便利他衆行也。
此等功德初發心位具足也(雲雲)此第二釋取輪王太子喻也。
前第九疏釋大旨同也。
故以此經文不可為真言行者本證位所經時分。
一。
正機即身成佛傍機可有經遠劫之類者。
前所出三類中以何為傍正乎。
答。
一本即身義雲。
大機正機小機傍機(雲雲)今傍正不爾。
大小二機俱可為正機。
以結緣機雲傍機也。
尋雲。
思三乘所經時分。
聲聞六十小劫緣覺百大劫。
菩薩三無數大劫也。
随根上下時分如次長短也。
今真言行者定上根上智尤可經長遠時。
何以時分短促為規模乎。
答。
彼三乘時生死厭怖心重鈍根也。
然厭心猛利故覺悟疾也。
菩薩厭怖心輕故。
居生死中作利從生事故。
其時長遠也。
獨覺無利從生事厭怖心輕故。
其時中也。
真言行者。
最上利根。
其時速疾事顯無盡莊嚴本具故也。
顯教許緣起妄故。
斷妄尋源時分長遠也。
其故妄從無始串習故。
三大無數劫間積自行化他功德。
漸漸對治無始串習虛妄。
終至本源者也。
真言十界諸法悉本有輪圓具德故。
不許緣起妄。
隻依無始間隔隔生佛迄也。
遇此教信本具德才凝三密修行時。
本尊三密被加持。
三業上無始間隔頓除。
顯輪圓具德。
故即身成佛也。
非阙利衆生之行。
初發心已手普賢衆行即果後方便是也。
三喻顯密。
今疏中舉羊馬神三喻爾者三喻俱可雲喻真言行菩薩乎。
答。
但以神通喻真言行也。
雨方也。
若但雲局神通
宿生不結緣佛教之人。
今生遇此教可雲成佛乎。
答。
一切悉可藉宿善也。
雨方。
若如講答者。
凡今教以直修頓悟為一家超絕之規模。
何不藉宿善無發心成佛之類乎。
是以宗家釋。
雲密乘頓悟初心凡夫此生證悟。
義決中。
此經所說直入直修直滿直證判。
若又依之雲爾者。
經中。
無大乘宿習。
未會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可有宿善答。
凡一家所立難信難解之法門諸教超之秘決也。
依之非上上信解之機。
難信難信之法。
非空空無著之智。
難入難入之門。
若不依宿善之力。
緣底忽成上根上智之人乎。
是以疏中。
雲宿殖善本神情明利故即能忍受其言。
義軌中。
淨信決定者宿殖諸善本但直修直滿顯即身成佛之義也。
非簡宿善之詞。
宗家釋對三祇遠劫雲此生證悟也。
不可有相違。
又樣(是論義本雲裹書也) 自宗意。
宿生不值遇今教。
今生始發心。
可有即身成佛之類乎。
答。
可有其燈也。
雨方。
若有其類者。
凡密教甚深也。
若無遇去結緣。
如何忽入頓入之門乎。
是以經說無大乘宿習未會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
疏家判于此秘密乘未會修習則造次聞之不能信受。
此等說相。
悉于宿生無此教結緣不即身成佛若又依之雲爾者。
宗家釋中。
狡教頓悟根熟待時頓入大乘密乘頓悟初心凡夫此生證悟對餘教根熟密乘雲初心凡夫。
非顯無宿習乎。
雨者雨方也。
答。
凡于宿習可有總别不同。
總雲一切佛教之宿緣必可依宿習也。
真言上上根智之所行也。
若會無宿緣。
如何忽成上根利智之人乎。
若雲此教宿習。
一類可有不依之機也。
故大師釋雲。
冒地非難得。
遇此教難也。
此釋意。
遇此教即非顯可證悟乎。
且一邊令出解釋分明也。
但至一邊。
約有宿習之機也。
不可有相違。
此論義以有宿善之義可落居也其故一家意殊以擇機為宗。
疏中釋文非一也。
輪王寶器喻幹锵镆鎯譬等也。
又菩提提論。
若有上根上智之人。
不樂外道二乘法。
有大度量。
會銳無惑者。
宜修佛乘又不空三摩耶戒義雲。
自非上上決定之信解空空無著之心智。
誰能信難位之法入難入之門此等諸文意非上根上智機。
不可授此教若不依宿善。
依何成上根上智之人乎。
案起信釋論意。
聰明闇鈍依無明厚薄而無明一無明故。
一切從生所具無明不可有厚薄故。
無本性利鈍若非地明微薄不可成上根上智人。
若不依過去宿善。
依可無明微薄乎。
此道理必然故。
以宿殖深厚人可定真言機也。
是以經疏儀軌等中。
盛說非宿善難入此教之旨。
故大日經具緣品。
無不乘宿習未會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疏第四釋雲。
若諸衆生示會于過去無量佛所久種善根。
于此秘密乘未會修習則造次聞之不能信受。
若傅法人徒以善心差機為說。
或當增其诽謗斷彼善根無宿習者不許此法事。
此文分明也。
但雜問答初心凡夫釋者。
餘教根熟雲宿善者。
簡彼初民凡夫故。
可無宿善之義故。
尤可定根熟文也。
今義餘教頓悟與密乘頓悟簡異有二段文。
上餘教頓悟根熟待時等文。
簡法花一乘頓悟也。
法花為三周聲聞說之。
彼三周聲聞花業會座如聾如盲也場聞也。
為此聲聞經拟宜誘引彈呵洮汰四教調練調熟機根。
後說法花一乘時。
斷三重無明得初住無生悟。
此初住悟者。
三谛相即覺故。
以初後相即即雲得佛果也。
故根熟待時者。
經四教調練待法花說時位也。
頓入大乘者。
入初住痊也。
故根熟者強非宿善也。
所诠顯密相對意顯一分談頓悟義。
為初心凡夫直不乃頓悟教。
先以餘教其機次第調練。
待機熟時後授頓悟之教也。
密乘不爾。
初心凡夫直與此教也。
直入直修者。
此意也。
何故有此顯密差異。
顯一乘執一乘直實故。
非好一乘之機。
直依難授一乘。
先以餘教調練。
終入直實一乘也。
秘宗無量乘礦。
随衆生本生信解運出法王庫藏。
何強假餘調練乎。
所诠不向宿習有無釋故。
真言機不可為無宿習證文。
重難雲此釋次下。
顯教教力劣故。
頓不能引初心凡夫。
密教教力勝故引初心凡夫(雲雲)既任教力釋意不依宿緣有無如何若宿殖深厚人強無教力勝能故又此生證悟言非簡他生乎。
答。
設宿善人也。
顯教力引初心凡夫不可令頓悟也。
次此生設悟文頓悟因為顯從凡入佛之旨。
雲此生證悟也。
下望花嚴判頓悟異時。
此從凡入佛位(雲雲)或上文望法花且同頓悟義以根熟不為差異。
傍為顯頓悟異對頓入大乘雲此生證悟也。
若無宿習義。
以雜問答釋為依憑。
密教此生對顯他生之詞也。
而此生根熟相對文故。
定智根熟待時指他生宿習也。
簡異之此生證悟。
以度無宿習之人為此教規模下教力勝因由專顯此意乎。
又宗家釋雲。
非冒地難得遇此教難也此釋意。
遇此教可成佛若堅任宿善有無。
偏不可約遇教有無。
但至雲上根上智人必可有宿習者。
諸教談種姓事不同也。
今教以本有曼荼羅可為種姓故。
其種姓體即可十住心也依遇緣不同可顯何種姓。
遇淺略教時題淺略姓。
遇深秘教時顯深秘種姓。
例可如雲薩婆多遇緣不同成利鈍别。
若爾南密教流布世蒙阿阇梨指授時。
教力勝故即顯本有秘密曼荼羅種姓故。
雲上根上智人也。
又一無明事設雖迷時無明一也。
遇此教忽成上根種姓時。
無明可微薄故。
未必假他生熏習也。
若又尋遇此教宿緣。
設雖微少緣也。
可居其緣。
假令渡誦持陀羅尼人下流。
潤其水或遠吹陀羅尼風來觸身等雲宿緣不可雲宿習。
無修習分故。
從無始曠劫以來無無佛法。
曠劫流轉間不可有不遇此等緣之人。
然雲。
今生遇教緣至可法爾也。
設論宿習義也。
逆推宿習緣。
終可歸法爾也。
次至經疏文者。
約有宿習之機也。
自本無宿為答。
成約一類機也一切真言機悉不雲無宿習也。
存宿習機前專可談無宿習者不可成之旨故。
一生成佛。
能于此生滿足地波羅蜜一切真言行者悉發心已後可雲一生即身成佛乎答。
約正機可爾也。
付講答難思。
從生根機萬差成佛因緣不一準。
何無遠劫成佛之類乎。
是以疏中。
雲經無量阿僧祇劫于一念中恒殊勝進。
攝真實經。
述我會過去百千劫中修者願海。
經疏說相分明也。
何無其類乎。
答。
凡今宗意頓成佛為宗要故。
引大論羊馬神之三喻。
以神通乘類今教判出發意頃便至所請專顯此意也。
加之疏下文。
于劫跛出時分妄執之類但至疏家釋者。
餘乘菩薩經無量劫所修之行一念具如第三劫文也。
次經文約結緣之機欤。
可有相違。
此論義者。
尋發心已後經遠劫成佛欤。
可定判論義。
菩提心論并宗空處處釋定判故。
經軌并疏家釋中經劫義雖見。
非定判故。
可設會能也。
若尋發心已後必不可隔生一生成佛欤。
可爾方欤。
宗本意即身成佛教故。
于發心生雖可成佛。
根機萬差故。
可有隔生類欤。
凡定密機不過三類。
一大機二小機。
三結級機也。
此中大小二機雖一門普門得果不同也。
于成佛位不可雲隔生。
雖過此教一生不成佛可雲結緣機也。
若爾結緣機可許發心分欤。
發心重重故。
或可有經多劫之義欤其故三種悉地宮中第一密嚴佛國大機悉地故。
一生成佛義無子細第二十方淨嚴。
第三諸天修羅宮。
此等世間出世一門之悉也。
十方淨嚴順次往生故。
非即身成佛。
諸天修羅宮又且可生彼處欤。
又十六生有為隔生儀軌說欤若爾設雖經多生望三大遠劫少分屬無可雲即身成佛也。
或又即身成佛者。
未必一生成佛義以不轉肉身得無漏法為即身成佛本意是則雖頓成之義也。
未必簡隔生之詞欤。
疏第九雲。
如初發心時。
一切功德即也如來等。
從此已後經無量阿僧祇劫。
于一念中恒殊勝進轉深轉廣不可思議。
以此義故我為秘密藏中無作功德是歎真言行者始受三摩耶戒時功德文也。
無作功德者戒體無表也。
上舉聲聞凡位學位無學位三重所發無表戒無優劣之義。
釋真言行者初發心時所得無表功德四十二地無表功德無勝劣之義也。
乃至後取輪王太子在胎藏時領四天下八部^2□神宗敬喻。
與第三劫輪王太子喻全同也。
若爾或顯發心即至欤或初地即極欤旨礦。
從此已後經無量劫等者。
釋果後方便也。
彼果後方便所修功德初發心位皆成就之故。
雲名無作功德也。
若從此已後等釋有未證處故。
雲經遠劫行之者。
不順釋首尾欤。
是以次下。
金剛手問。
此善男子善女人入此大悲胎藏曼陀羅獲幾所福德聚。
佛言從初發心乃至成如來所有福德聚。
佛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聚與彼正等也以此文見。
從此以後經無量劫文。
果後方便曆事所作利益衆生事也。
于一念中者。
初發心時也。
意雲。
發心已後經遠劫所作利衆生事。
于初發心一念中可雲恒殊勝進等也。
不爾者于一念中文如何可消乎。
攝真實經下雲。
爾時金剛手菩薩摩诃薩告諸大衆言我會過去百千動中修諸願海。
乃過大慈毗盧遮那如來。
第一會中得聞是法。
超第八地證等覺位。
此秘密法難得難過此文經劫位結緣分也(雲雲)私雲。
金剛薩埵人顯入密人理趣釋雲。
金剛薩埵本是普賢。
遇毗盧遮那手掌親授五智金剛杵名金剛薩(雲雲)若爾于無量劫修諸願海者。
依學顯教位也。
于第一會中過大慈毗盧遮那者。
初遇密教位也。
此位雲超第八地證等覺位故。
一生速知旨分明也。
收第三劫經雲。
複次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
行無理無數百千俱胝那由我劫積習無量功德智慧。
具修諸行。
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于此文疏有三釋。
一于顯教經三大阿僧祇劫所得功德。
真言菩薩初發心時悉成就之(雲雲)二無量僧祇所集功德者。
真言行者發心已後普賢從任也。
即果後方便利他衆行也。
此等功德初發心位具足也(雲雲)此第二釋取輪王太子喻也。
前第九疏釋大旨同也。
故以此經文不可為真言行者本證位所經時分。
一。
正機即身成佛傍機可有經遠劫之類者。
前所出三類中以何為傍正乎。
答。
一本即身義雲。
大機正機小機傍機(雲雲)今傍正不爾。
大小二機俱可為正機。
以結緣機雲傍機也。
尋雲。
思三乘所經時分。
聲聞六十小劫緣覺百大劫。
菩薩三無數大劫也。
随根上下時分如次長短也。
今真言行者定上根上智尤可經長遠時。
何以時分短促為規模乎。
答。
彼三乘時生死厭怖心重鈍根也。
然厭心猛利故覺悟疾也。
菩薩厭怖心輕故。
居生死中作利從生事故。
其時長遠也。
獨覺無利從生事厭怖心輕故。
其時中也。
真言行者。
最上利根。
其時速疾事顯無盡莊嚴本具故也。
顯教許緣起妄故。
斷妄尋源時分長遠也。
其故妄從無始串習故。
三大無數劫間積自行化他功德。
漸漸對治無始串習虛妄。
終至本源者也。
真言十界諸法悉本有輪圓具德故。
不許緣起妄。
隻依無始間隔隔生佛迄也。
遇此教信本具德才凝三密修行時。
本尊三密被加持。
三業上無始間隔頓除。
顯輪圓具德。
故即身成佛也。
非阙利衆生之行。
初發心已手普賢衆行即果後方便是也。
三喻顯密。
今疏中舉羊馬神三喻爾者三喻俱可雲喻真言行菩薩乎。
答。
但以神通喻真言行也。
雨方也。
若但雲局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