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然者。
指具緣品經雲是故汝佛子應以如是惠方便作成就當獲薩般若之文疏釋雲。
汝今幸自有心何不證此自心體淨菩提心。
勸令修證大悲為根。
如實知自心是名一切智智者方便究竟果也。
幸自有心何不證此文三句備。
心因能證行所證果。
此皆自心之上義說因行果三句也。
問。
淨菩提心者可非卒爾貪嗔癡等。
彼染污非淨。
生死心非菩提。
故以信心為菩提心之體信有澄淨義向菩提之心故。
非指彼雲淨菩提心乎。
答。
淨菩提心有二義。
住心品經往往所明并有大途釋義。
以卒爾心為淨菩提心。
九句中心相句對明淨菩提心。
彼心相句既通染淨。
六十心染污三劫六無畏等淨心也。
所诠緣起之相通染淨。
約心懷本性清淨也。
故宗電以貪嗔等為不動愛染之三摩地乎。
是勸行者所論案住淨菩提心樣也。
本有為表以信心。
為菩提心修生門之前明行者初入方便門也。
其信心所信之處即前所謂無相菩提心也(已上因論生論問答也)但至心雲根究竟有具緣品以下。
彼進修方便者。
至菩提心方便故。
地膠行也若爾者悉地果生者。
對生死之善得淨菩提心為悉地果其故具緣品初生後文。
上品已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竟。
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
故此品次。
明入曼荼羅行法具衆緣支及所要真言皆于此中廣明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者。
淨菩提心也其故上疏。
此經從淺室深廣明心相皆為開示淨菩提心本末因緣指之雲妙果。
故以淨菩提心雲悉地果生之旨分明也。
若爾者至麼妙果。
進修方便豈非地前之行乎。
若以彼為根句者。
因深根可淺。
故可知非根究竟句雲事。
若爾者于住心品明三句之中。
就淨菩提心結前生後也。
可知具緣品以下所明地前行并悉地果。
還淨菩提心也。
所诠今經守令修行者安住無相菩的心之時。
頓機發心即至。
漸機直難安住故勸書夜四時之行也。
具緣品所明七日作壇之軌則修行曼荼羅儀式悉被生死之人教門也。
無明之覆盲冥樂求果之人豈見谛位乎。
一。
住心品局因句。
根究竟雲有具緣品以下義。
于住心品雖有根究竟說文明因句之因示根窨也。
非正所明雲局因句也。
故一品總結文。
已說部提心諸心相竟或皆為開示淨菩提心本末因緣也(雲雲)又案文相次第。
三句略答畢所征雲何菩提。
還因句發問此外根究竟之問。
不見。
可知因句問答住心一品畢雲一。
又明心相。
為顯菩提心也而六十心釋此答前問中諸心相句。
三劫之文雲亦是答諸心相。
六無畏文判猶是前心相句。
此等諸文明菩提心雲事疏家判釋也。
此外三十外道并十心說文為心續生答說。
彼文續生者。
菩提心為所斯所續生心品也。
釋有幾心次第而得是心耶故。
得菩提心故。
又十緣生句文答修行之句彼修行句可得菩提心方便之修行也。
故經供養行修行從是初發心此等諸文悉明因句文也可知其問雖有三句說說因句之因明之因明之雲事。
具緣品已下明進修方便悉地果生彼正根究竟意說文也。
凡思如來現瑞加持之元意者。
為令金剛手起三句之問。
定知此三句一經至要也雲事。
若爾者何唯明因句阙根究竟乎。
可知具緣品已下所明修行曼荼羅羅軌則根句悉地果品等所迷諸悉地之果究竟句也雲事。
故疏六卷三十一品釋畢重宣一經大意之時。
約三句明重重法門。
可知上來所說三句具有雲事。
但至雲具緣品明地前行故非地上三句軌則者。
凡于三句者可有地前地上。
廢立。
疏第三二重釋見。
初重釋雲。
行者初發一切智心。
如父母和合因緣識種子初詫胎中。
爾時漸次增長為行業巧風所匠成。
乃至胎誕育時。
諸根百體皆悉備足。
始于父母種姓中生。
猶如依真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此于地前分别三分方便究竟果雲淨心顯現。
指初地淨阈提心此行定可有地前。
至初地方便行故。
而被雲大悲萬行。
豈非地前存根乎。
若爾者初發一初智心者。
指行者遇知識起一念信心之位也。
真言能所不二宗旨故。
對一切智才發信心。
此信心即雲。
一切智心也。
地前三句義住心品文處釋行者一花或塗香等釋也。
行者言可約今時未證之行人。
故一花塗香等言顯微少義之詞也。
豈指地上廣大之行乎。
次地上三句釋。
同第三雲。
複次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
如識種子歌羅羅時。
前七地以來為大悲萬行所含養。
如在胎藏無功用以去漸學如來方便。
如嬰兒已生習諸伎藝此文地上三句義分明也。
若不約地前地上者。
二重釋為何乎。
若爾者具緣品已下設時地前行可根句也。
況又修行曼荼羅義廣。
何不通地上行乎。
故明修行曼荼羅義出十六種深行。
非六重地前十重地上乎。
又具緣品定地前行事。
具緣品初釋雲。
上品已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故此品次明入曼荼羅行法具衆緣支分及所要真言皆于此中廣明此文以初地淨菩提心為妙果見故。
雲地前行也。
雲地上行時。
古義雲此妙果者。
此言指菩提心。
妙果者佛果故。
其能入方便地上行也(雲雲)私義雲。
上品已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者。
彼即佛果也。
其故彼說因句文。
明彼因句之樣。
教衆生介爾泛所發心外無一切智智果。
雲如實知自心也。
自心者。
無别樣為謂衆生常塗心也加自言也。
以此心雲是阿耨我羅三藐三菩提故。
此心即為一切智智果也。
故以此心指此妙果也。
所除顯初地即極之義也。
初住此心見初地也。
妄能住相歸所住見即佛果也。
今安佛果本覺位故。
三密具阙。
疏中入真言門略有三事爾者唯依一密三密為有反之類。
将如何。
答。
可有敢。
爾方也。
若雲有者。
凡三密修行入我我入之即成佛之直路也。
一舍之争有同于本尊之義乎。
是以宗家釋雲若三。
中一阙即不能至平等之處。
龍樹論當須具修三密行此等諸文不許一密成佛之類若又依之雲爾者。
衆生根機萬差也。
何無一密成佛之類乎。
依之大品經雲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論中住法但中提心是豈非許一密成佛乎。
爾者雨方也。
答。
自元所答申可有一密等之類也。
凡真言機萬差故。
上上信解機發心即到。
未必用印契真言。
下下劣鈍有不任廣學。
可行一印一言等。
是以密嚴先德于即身成佛出四種機中。
第四随于一密至功行一密成佛之義無異論者乎。
但至難勢者。
約大途之義相依三密具足之人也。
不可有相違。
凡真言行者住三密觀行可即身成佛也。
即身成佛者同于本尊義也。
同于本尊者令行者三業歸入本尊之三業義也。
其本尊三業者行者所具本有三密也。
道場觀等本尊者十方淨土之本也。
故有召請撥遣等義。
而淨土諸尊者本覺佛趣加持門身也。
本覺佛者衆生本具三密故也。
故疏雲。
見加持身即本地身也。
見本地身即行者自心耳自心本具三密依妄想颠倒因緣從無媽曠劫以降于三業犯三業犯無量罪障藏本有三密。
今過此教以三密加持之方便加持行者三業之時。
三業衆罪消滅處顯得三部諸尊。
此雲三密加持速疾顯。
用此行之位雲入我我入。
此觀所成立雲同于本尊也。
故大途三地一阙所阙之業無加持故。
不可罪障消滅。
罪障不滅。
難題本有。
不顯本有。
不可有同于本尊之義。
故三密相意觀行宗至要也。
就之于義軌等中所明之三密修之。
古來有人不具之二義。
具義以前所明之道理大途其旨也。
又不師雜問答。
若三中一阙即不能至平等之處如車一輪阙都無所至又八福相承次第法則無不依三密軌則故。
次不具義。
凡直仇機有二類。
一有相劣惠機。
二無相勝惠機也。
無相勝惠中又有二機。
一發心即到機。
聞自心是佛教生一念之深信之時。
即時成佛故。
不須修行不及三密具不具之沙汰。
二須修行之機舉足下足觀密印。
開口發聲思真言。
意之所念知妙三摩地。
是可雲修無相三密。
然非結印誦咒等之行不及具不具之論有相劣惠之機者。
就儀軌等所明之三密行行之也。
于此機可有具不具之尋也。
約此有相之機者。
機類不同故。
随行者所樂可有行一密二密機也。
凡真言教喻國王庫藏。
如本性信解無不施之。
若爾者。
一密二密。
随衆生根機。
有或不堪廣行者或好一行之者。
何不授之乎。
設依一行二行行。
三密自元不離故。
此一行之上具足餘二行功德可即身成佛故。
先德釋于即身成佛行異出四種中。
舉第三二密行第四一密行問。
爾者宗家其三中一阙釋。
如何可意得乎。
答。
古義雲。
約三密具足之機。
一往釋也(雲雲)此義無其謂。
是釋三平等之義之釋也。
若如所立者。
約一行二行機不可雲三平等欤。
又三平等之義決定。
何有許一行二行之義乎。
私一義雲。
彼釋全不向修行時三密具不具之義。
釋也。
以三密名平等處釋也。
三密雲平等事。
等到實際故也此顯密對辨意也。
顯家。
三業中意業至法根源。
以心實際為諸法根源故。
身語二業無明緣直之法始現相賴耶。
之位起故。
不至實際法也。
今教談色心實相之旨故。
三業齊以雲到實際為宗規模也。
未必雲三密具不行不到佛果。
問。
設爾雲三密具至佛果者。
自非簡一密二密佛乎。
答。
設一密二密行者非不具三業。
或互且義或有無相三密故。
不可有相違。
互具之義者。
誦真言一密行者上。
所誦真言語密也。
動舌誦身密也。
肉知身根故念真言意密也。
結印觀念上三密。
結印意為意密。
息風為語密(雲雲)息風有阿聲。
以是為誦咒。
意密誦咒準前。
住觀念之時必有身儀。
此等大途約無相三密欤所诠以一行二行成佛果之時。
開顯本有三密可雲到三平等處也。
如顯乘依意業諸非到實際。
雲三中一阙等也。
是容有釋也。
也問。
一切真言行者必具三密者。
先德四各種行異釋如何。
可會之乎。
答。
彼秘釋雲。
問。
正成佛一刹那之時。
為三密相應成佛。
為當如何。
答。
彼依二行一行等成佛者。
是非正成佛之時。
亦由修餘二行不思議加持力故。
忽出生餘三密等三密具足即身成佛也此釋意。
至佛果之位金剛心一刹那日來間依所修一密二密功德忽出生餘一密二密等以三密功力滅三業怕犯無始罪障至佛果故。
以三密具足之力可雲成佛也。
問。
以多念修行可定其行體。
何以一殺那之心可漢定行體耶。
加之彼一殺那心依多今一密等所被引生之功德也。
何秘雲因行乎。
況又正成佛一刹那者。
佛果初刹那欤。
何雲因滿乎。
答。
先行一刹那事。
所難之趣漸教意也。
真言頓成宗故。
尤以一刹那行可雲成佛也。
彼花嚴頓教尚雲一念不生即至佛。
□自宗乎。
于發意頃便至所詣之論文判此經深旨。
右爾者一行二行方便遠因非成佛正因也。
次雲所生功德也事。
釋論依地前三惠生長地上萬行地前所引生。
十地功德雲非成佛之因行乎。
依一密二密遠因引生三密。
以彼一念三密之行為成佛之直因意得。
有何相違乎。
次正成佛雲指佛果理。
常以雲釋論正盡已盡。
正盡因滿已盡果滿之例。
今正成佛因滿意得欤。
此義不審。
彼菩薩地盡文。
正盡釋因滿。
準彼今成佛正故。
可有佛果也。
所诠正字有将義欤。
右見字抄。
設不爾。
可讀點正成佛一刹那(雲雲)不爾者。
不順次身句三密相應成佛之文。
成佛之後具三密。
不可問三密相應成佛欤。
将又非問限欤。
指具緣品經雲是故汝佛子應以如是惠方便作成就當獲薩般若之文疏釋雲。
汝今幸自有心何不證此自心體淨菩提心。
勸令修證大悲為根。
如實知自心是名一切智智者方便究竟果也。
幸自有心何不證此文三句備。
心因能證行所證果。
此皆自心之上義說因行果三句也。
問。
淨菩提心者可非卒爾貪嗔癡等。
彼染污非淨。
生死心非菩提。
故以信心為菩提心之體信有澄淨義向菩提之心故。
非指彼雲淨菩提心乎。
答。
淨菩提心有二義。
住心品經往往所明并有大途釋義。
以卒爾心為淨菩提心。
九句中心相句對明淨菩提心。
彼心相句既通染淨。
六十心染污三劫六無畏等淨心也。
所诠緣起之相通染淨。
約心懷本性清淨也。
故宗電以貪嗔等為不動愛染之三摩地乎。
是勸行者所論案住淨菩提心樣也。
本有為表以信心。
為菩提心修生門之前明行者初入方便門也。
其信心所信之處即前所謂無相菩提心也(已上因論生論問答也)但至心雲根究竟有具緣品以下。
彼進修方便者。
至菩提心方便故。
地膠行也若爾者悉地果生者。
對生死之善得淨菩提心為悉地果其故具緣品初生後文。
上品已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竟。
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
故此品次。
明入曼荼羅行法具衆緣支及所要真言皆于此中廣明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者。
淨菩提心也其故上疏。
此經從淺室深廣明心相皆為開示淨菩提心本末因緣指之雲妙果。
故以淨菩提心雲悉地果生之旨分明也。
若爾者至麼妙果。
進修方便豈非地前之行乎。
若以彼為根句者。
因深根可淺。
故可知非根究竟句雲事。
若爾者于住心品明三句之中。
就淨菩提心結前生後也。
可知具緣品以下所明地前行并悉地果。
還淨菩提心也。
所诠今經守令修行者安住無相菩的心之時。
頓機發心即至。
漸機直難安住故勸書夜四時之行也。
具緣品所明七日作壇之軌則修行曼荼羅儀式悉被生死之人教門也。
無明之覆盲冥樂求果之人豈見谛位乎。
一。
住心品局因句。
根究竟雲有具緣品以下義。
于住心品雖有根究竟說文明因句之因示根窨也。
非正所明雲局因句也。
故一品總結文。
已說部提心諸心相竟或皆為開示淨菩提心本末因緣也(雲雲)又案文相次第。
三句略答畢所征雲何菩提。
還因句發問此外根究竟之問。
不見。
可知因句問答住心一品畢雲一。
又明心相。
為顯菩提心也而六十心釋此答前問中諸心相句。
三劫之文雲亦是答諸心相。
六無畏文判猶是前心相句。
此等諸文明菩提心雲事疏家判釋也。
此外三十外道并十心說文為心續生答說。
彼文續生者。
菩提心為所斯所續生心品也。
釋有幾心次第而得是心耶故。
得菩提心故。
又十緣生句文答修行之句彼修行句可得菩提心方便之修行也。
故經供養行修行從是初發心此等諸文悉明因句文也可知其問雖有三句說說因句之因明之因明之雲事。
具緣品已下明進修方便悉地果生彼正根究竟意說文也。
凡思如來現瑞加持之元意者。
為令金剛手起三句之問。
定知此三句一經至要也雲事。
若爾者何唯明因句阙根究竟乎。
可知具緣品已下所明修行曼荼羅羅軌則根句悉地果品等所迷諸悉地之果究竟句也雲事。
故疏六卷三十一品釋畢重宣一經大意之時。
約三句明重重法門。
可知上來所說三句具有雲事。
但至雲具緣品明地前行故非地上三句軌則者。
凡于三句者可有地前地上。
廢立。
疏第三二重釋見。
初重釋雲。
行者初發一切智心。
如父母和合因緣識種子初詫胎中。
爾時漸次增長為行業巧風所匠成。
乃至胎誕育時。
諸根百體皆悉備足。
始于父母種姓中生。
猶如依真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此于地前分别三分方便究竟果雲淨心顯現。
指初地淨阈提心此行定可有地前。
至初地方便行故。
而被雲大悲萬行。
豈非地前存根乎。
若爾者初發一初智心者。
指行者遇知識起一念信心之位也。
真言能所不二宗旨故。
對一切智才發信心。
此信心即雲。
一切智心也。
地前三句義住心品文處釋行者一花或塗香等釋也。
行者言可約今時未證之行人。
故一花塗香等言顯微少義之詞也。
豈指地上廣大之行乎。
次地上三句釋。
同第三雲。
複次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
如識種子歌羅羅時。
前七地以來為大悲萬行所含養。
如在胎藏無功用以去漸學如來方便。
如嬰兒已生習諸伎藝此文地上三句義分明也。
若不約地前地上者。
二重釋為何乎。
若爾者具緣品已下設時地前行可根句也。
況又修行曼荼羅義廣。
何不通地上行乎。
故明修行曼荼羅義出十六種深行。
非六重地前十重地上乎。
又具緣品定地前行事。
具緣品初釋雲。
上品已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故此品次明入曼荼羅行法具衆緣支分及所要真言皆于此中廣明此文以初地淨菩提心為妙果見故。
雲地前行也。
雲地上行時。
古義雲此妙果者。
此言指菩提心。
妙果者佛果故。
其能入方便地上行也(雲雲)私義雲。
上品已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者。
彼即佛果也。
其故彼說因句文。
明彼因句之樣。
教衆生介爾泛所發心外無一切智智果。
雲如實知自心也。
自心者。
無别樣為謂衆生常塗心也加自言也。
以此心雲是阿耨我羅三藐三菩提故。
此心即為一切智智果也。
故以此心指此妙果也。
所除顯初地即極之義也。
初住此心見初地也。
妄能住相歸所住見即佛果也。
今安佛果本覺位故。
三密具阙。
疏中入真言門略有三事爾者唯依一密三密為有反之類。
将如何。
答。
可有敢。
爾方也。
若雲有者。
凡三密修行入我我入之即成佛之直路也。
一舍之争有同于本尊之義乎。
是以宗家釋雲若三。
中一阙即不能至平等之處。
龍樹論當須具修三密行此等諸文不許一密成佛之類若又依之雲爾者。
衆生根機萬差也。
何無一密成佛之類乎。
依之大品經雲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論中住法但中提心是豈非許一密成佛乎。
爾者雨方也。
答。
自元所答申可有一密等之類也。
凡真言機萬差故。
上上信解機發心即到。
未必用印契真言。
下下劣鈍有不任廣學。
可行一印一言等。
是以密嚴先德于即身成佛出四種機中。
第四随于一密至功行一密成佛之義無異論者乎。
但至難勢者。
約大途之義相依三密具足之人也。
不可有相違。
凡真言行者住三密觀行可即身成佛也。
即身成佛者同于本尊義也。
同于本尊者令行者三業歸入本尊之三業義也。
其本尊三業者行者所具本有三密也。
道場觀等本尊者十方淨土之本也。
故有召請撥遣等義。
而淨土諸尊者本覺佛趣加持門身也。
本覺佛者衆生本具三密故也。
故疏雲。
見加持身即本地身也。
見本地身即行者自心耳自心本具三密依妄想颠倒因緣從無媽曠劫以降于三業犯三業犯無量罪障藏本有三密。
今過此教以三密加持之方便加持行者三業之時。
三業衆罪消滅處顯得三部諸尊。
此雲三密加持速疾顯。
用此行之位雲入我我入。
此觀所成立雲同于本尊也。
故大途三地一阙所阙之業無加持故。
不可罪障消滅。
罪障不滅。
難題本有。
不顯本有。
不可有同于本尊之義。
故三密相意觀行宗至要也。
就之于義軌等中所明之三密修之。
古來有人不具之二義。
具義以前所明之道理大途其旨也。
又不師雜問答。
若三中一阙即不能至平等之處如車一輪阙都無所至又八福相承次第法則無不依三密軌則故。
次不具義。
凡直仇機有二類。
一有相劣惠機。
二無相勝惠機也。
無相勝惠中又有二機。
一發心即到機。
聞自心是佛教生一念之深信之時。
即時成佛故。
不須修行不及三密具不具之沙汰。
二須修行之機舉足下足觀密印。
開口發聲思真言。
意之所念知妙三摩地。
是可雲修無相三密。
然非結印誦咒等之行不及具不具之論有相劣惠之機者。
就儀軌等所明之三密行行之也。
于此機可有具不具之尋也。
約此有相之機者。
機類不同故。
随行者所樂可有行一密二密機也。
凡真言教喻國王庫藏。
如本性信解無不施之。
若爾者。
一密二密。
随衆生根機。
有或不堪廣行者或好一行之者。
何不授之乎。
設依一行二行行。
三密自元不離故。
此一行之上具足餘二行功德可即身成佛故。
先德釋于即身成佛行異出四種中。
舉第三二密行第四一密行問。
爾者宗家其三中一阙釋。
如何可意得乎。
答。
古義雲。
約三密具足之機。
一往釋也(雲雲)此義無其謂。
是釋三平等之義之釋也。
若如所立者。
約一行二行機不可雲三平等欤。
又三平等之義決定。
何有許一行二行之義乎。
私一義雲。
彼釋全不向修行時三密具不具之義。
釋也。
以三密名平等處釋也。
三密雲平等事。
等到實際故也此顯密對辨意也。
顯家。
三業中意業至法根源。
以心實際為諸法根源故。
身語二業無明緣直之法始現相賴耶。
之位起故。
不至實際法也。
今教談色心實相之旨故。
三業齊以雲到實際為宗規模也。
未必雲三密具不行不到佛果。
問。
設爾雲三密具至佛果者。
自非簡一密二密佛乎。
答。
設一密二密行者非不具三業。
或互且義或有無相三密故。
不可有相違。
互具之義者。
誦真言一密行者上。
所誦真言語密也。
動舌誦身密也。
肉知身根故念真言意密也。
結印觀念上三密。
結印意為意密。
息風為語密(雲雲)息風有阿聲。
以是為誦咒。
意密誦咒準前。
住觀念之時必有身儀。
此等大途約無相三密欤所诠以一行二行成佛果之時。
開顯本有三密可雲到三平等處也。
如顯乘依意業諸非到實際。
雲三中一阙等也。
是容有釋也。
也問。
一切真言行者必具三密者。
先德四各種行異釋如何。
可會之乎。
答。
彼秘釋雲。
問。
正成佛一刹那之時。
為三密相應成佛。
為當如何。
答。
彼依二行一行等成佛者。
是非正成佛之時。
亦由修餘二行不思議加持力故。
忽出生餘三密等三密具足即身成佛也此釋意。
至佛果之位金剛心一刹那日來間依所修一密二密功德忽出生餘一密二密等以三密功力滅三業怕犯無始罪障至佛果故。
以三密具足之力可雲成佛也。
問。
以多念修行可定其行體。
何以一殺那之心可漢定行體耶。
加之彼一殺那心依多今一密等所被引生之功德也。
何秘雲因行乎。
況又正成佛一刹那者。
佛果初刹那欤。
何雲因滿乎。
答。
先行一刹那事。
所難之趣漸教意也。
真言頓成宗故。
尤以一刹那行可雲成佛也。
彼花嚴頓教尚雲一念不生即至佛。
□自宗乎。
于發意頃便至所詣之論文判此經深旨。
右爾者一行二行方便遠因非成佛正因也。
次雲所生功德也事。
釋論依地前三惠生長地上萬行地前所引生。
十地功德雲非成佛之因行乎。
依一密二密遠因引生三密。
以彼一念三密之行為成佛之直因意得。
有何相違乎。
次正成佛雲指佛果理。
常以雲釋論正盡已盡。
正盡因滿已盡果滿之例。
今正成佛因滿意得欤。
此義不審。
彼菩薩地盡文。
正盡釋因滿。
準彼今成佛正故。
可有佛果也。
所诠正字有将義欤。
右見字抄。
設不爾。
可讀點正成佛一刹那(雲雲)不爾者。
不順次身句三密相應成佛之文。
成佛之後具三密。
不可問三密相應成佛欤。
将又非問限欤。
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