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同真者。
自宗先達同直約諸法得其義若于當體不論者。
可同諸教攝相歸性之義。
非一宗規模法門欤。
凡自宗意。
法法悉曼荼莊嚴。
塵塵并法然具德也。
況于佛身豈不當體存而真之義乎。
但至難者。
于凡夫所變者。
誠雖為影像佛身。
其本質直大日如來應用故。
偏不可定影像佛身。
若爾者實行所見應化直法身三業故。
雲即事而真有何苦乎。
重難雲。
加持世界應化乍許凡夫所變影像之佛身。
當體有而真之久雲事尤自語相違。
知答成正被雲而真之處。
法身所現三業也。
彼非凡夫所變。
何雲當體乎。
咒其法身所現三業者。
自性會應化身欤。
三重曼荼羅從中台自性身所流現故。
若約彼身雲而真者。
彼非實行所見聞故。
不可雲即事。
加之案釋文鈎鎖上。
雲非應化從毗盧遮那三業生成應化不生之義畢。
取幻師舍加持所現幻事隐沒喻合金剛幻即事而真譬說幻事隐沒時無幻事體。
可知而真之義可歸幻師也。
若爾者應化而真義雲而真之時息應化之相可歸自性身雲事。
依之下文釋加持世界應化身不生義。
所以無盡無邊際者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之身彼不生既歸自性身。
此而真豈不然乎。
但至雲即事而真言宗規摸也者。
凡夫妄見虛妄故廢之。
歸其真實本體教之自宗教相也。
以森羅萬像談六夫四曼之時。
凡夫所見直爾。
實行迷人可雲見自性會乎。
既不雲爾。
定知迷見不物立。
直教法性為一家之教相貌也。
雲雨又迷見即可可雲真。
真妄岐異故。
答。
于應化當分可有而真之義存申意。
又勢分明故也。
若而真指别處者。
即而雨字何诠乎。
宗家釋雲自宗取日月光明之喻。
尤以迷所見當體顯為而真之義也但至雲迷人所變非真者。
所變與所現其義甚别也。
雲所變之時一向可關迷人。
雲所現之時為迷人所現應化身體也。
此應化身如來加持用(可有三業)凡夫所變影二分和全一體不二尊也。
此中凡夫所變影虛妄。
真實如來用物立名金剛幻。
雲即事而真也。
若雲而真時雲息應化之相者。
何雲無有終盡乎。
無有終盡者。
應化之用雲無終盡故。
文意緣謝即滅即事而真之用故無終盡何此文歸自性本身應化作用永滅意得乎。
次至法譬釋者。
彼明自性身所現之義。
即事而真無有終盡之二句明應化當體常住之義也所诠緣謝即滅機與即生約為自性身所現之邊。
即事而真無有終盡約應化當體之釋文也。
就應化當體實見入而真之時者。
成自性會應化身也。
真妄和合加持世界身忘妄見真。
鄧自性土應化法身故也。
但至下文者。
不異者等同義也。
等自性身常住不滅之身應化身常住不滅也見毗盧遮那現之邊有起滅。
見非所現邊等毗盧舍那常住不滅心。
問。
加持世界應化身有自性會本身故。
對彼本身可談生而不生等之義。
何起滅之義約自性身不生常住之義雲約自性土應化乎。
答。
自性土本身應化遮那住用也。
見自性土四身之時。
中台體受用已下三身作用故。
然此體用不對他故。
各本有常住也。
加持世界應用對實行他故。
有生滅故。
能所現義望第一自性身可談之也。
自性土本身全其實體。
強不可雲能所現也。
但此義不可雲荒涼。
真妄和合義頗有憚。
問即事而真無有終盡爾者自性土應化身當體可雲存而真義乎。
答。
可爾也。
雨方。
若雲如講答者。
上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已下文明應化而生義。
非從毗盧舍那已下文明應化不生義。
畢取喻之時。
幻師譬自性身幻事臂應化身既望自性身談生而不生等義。
即事而真之義何獨于當體論之乎。
是以下變化身說文歸自性央談應化常住義若又依之雲爾者。
即事而真之言所顯于應化當體可論之況又自性會應化身本有凝然四身也。
何于當體論之乎。
答。
于當體可論存申意。
案即事而真之言。
事者應化也。
此事直為雲真置即而言也。
若歸第一自性身雲而真者。
即字無用。
其上真者簡虛妄之詞也。
應化若不歸自性身之時不可雲真者。
應化身可雲虛妄體欤。
自性土四種法身豈存望法乎。
當體即有真真者。
而真談何必雲哪第一自性身乎。
但至文相起盡者。
上且談應化起滅之義。
時。
應化自本自性身作用。
望自性體釋起滅義也。
即事而真無有終盡者。
非起滅分。
對他之時者。
有起滅之義。
此應化真實故。
強無生滅之相也起滅無常相無有終盡常住義也。
下文會釋如前條。
問。
即事而真無有終盡今此而真者可雲指自性會四身中第一自性身乎。
答。
爾也。
雨方也。
若雲爾者。
思即事而真之言者。
以事當體為真若應化為事自性身為真者。
事真既别也。
不順即事言乎。
若又依之雲爾者。
答。
自元答成意案文相起盡。
上起自性身明應化生而不生義。
取幻師幻事喻合彼法譬雲即事而真。
無争望自性身。
可論而真之義雲事。
但至難者。
自元應化用自性身體也。
而今文顯應化作用實體雲而真故。
所指真可自性體。
是以下文釋變化身。
所以無盡無邊際者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之身也遍一切處常住不滅之身者。
第一自性身也。
當經毗盧遮那文故。
彼常住義既歸自性身談之。
此無有終盡之文豈不歸自性身乎。
重難雲。
應化作用故。
論其實體可自性身雲事。
顯家常途義門也。
其礦顯教意以大定智悲三備定佛實體故。
應化身相唯是随望之作用無當分實體故。
歸第一自性身可雲睦實也。
是則攝相歸性義門也。
今宗。
四身各本有。
以談自性常住之義為諸教超絕之規摸。
若爾者于應化當分以四身本有之義非雲而真乎。
是則性相常住義門也。
依之宗家釋。
顯教談攝相歸性義故。
取水波之喻。
密教演性相常住義故。
取日月光明喻(雲雲)若雲歸自性身者。
可同顯定攝相歸性之義乎。
且自宗先達以即事而真為一家超絕釋義。
定知非歸第一自性雲事。
但至釋文鈎鎖者。
明能所現之義迷無有終盡之義其意頗異也。
能所現之義二身各别義門故。
望自性身可釋之。
無有終盡之義明應化常住旨故。
尤于當體可論也。
次至下文者。
彼又變化常住之義不異毗盧遮那常住義若歸自性身。
廢應化身欤。
若爾者何雲應化常住之義乎。
答。
可自性身存申意。
任釋文鈎鎖既既許毗盧遮那所現。
所現表不實之義。
能現具實體之義。
以所現應化計雲既事者。
而真又何還應化乎。
尤可歸能現自性也。
但至難者。
誠談應化之位事非題全同。
爾者又不遮能所現義礦。
其義前又非顯全别。
所诠四身自元本有。
于本有位應化作用自性體故。
體用共本有。
不待他妄而存。
自性身近見機緣可度赴加持時。
全法爾之用上具随緣之能故。
彼随緣用向機緣也。
此随緣用實體法爾作用也。
能現自性也。
故以法爾之用非不可遮那其實之義。
又能現之體體朋相望時體故。
歸之可存為實之義此雨義中約文鈎鎖起盡者。
歸自性身雲無有終盡也。
次即事而真無有終盡之句非上合說雲事不可然。
以下加持世界釋文見。
起滅邊際不可得之文顯應化常住養之旨分膽也。
彼全說即事而真無有終盡句何忽釋别事乎。
譬說此義雖不分明。
雲若舍加持然後隐沒處。
幻術自元幻師作能故。
幻事隐沒歸幻師有常住義故。
合彼譬說心雲即事而真無有終盡也。
次至雲歸自性身者攝相歸性義也。
許四身法爾義其上且談體用能所現義故。
不可同攝相歸性之義。
例如六大四曼能所生。
所诠歸自性身時。
不息應化作用體用不離故。
其用即見體迄也。
但難勢義雲而真即事何物乎。
今雲事對機緣應用也。
機有出沒故。
其應化有生滅。
然此應用其體真實故。
不對機緣之時雲法爾常住之意故。
此應用若自性會應身。
雲真實處不對機緣故。
可指自證位。
若爾者攝加持相歸自證性故。
尚攝相歸性之義乎。
隻以加持門應化望能現自證。
望自證位所望不同。
攝相歸性之義也。
然雲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之身故。
歸自性身之條勿論也。
若不爾者何成不生之釋乎。
問。
疏中入真言門住心品今此住心可雲通三句乎。
答。
可通也。
雨方也。
若雲通者。
即雲住心。
是可住淨菩提心義。
依之疏下文結此品。
已說淨菩提心諸心相竟從此已後膽進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明知住心口唯局菩提為因根究竟具緣品也下所識也雲事。
若又依之雲爾者。
釋品号。
竊謂入住之義以兼修行故既有修行義。
何局菩提心乎爾者雨方也。
如何。
答。
可通三句也。
依金剛手問正答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三句說何及疑殆乎。
是以疏中釋今住心品。
雲自心發菩提發起心方便。
明五轉之旨。
然五轉三句開合不同也。
通三句雲事帝以分明也。
但住心名稱雲觀察三心。
何不雲住心乎。
次第三疏釋。
住心呂雖明三句。
以部提心為宗故。
約勝雲爾也。
故下文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進修方便等至淨菩提心以前行也。
非根究竟也。
不可有相違。
無過可答申也。
此題不治定。
品号住心雲有三句欤問欤。
住心品所明雲通三句欤問欤。
一邊治定可作問題也。
今師分可品号住心雲有三句欤問。
而古來此題問答住心品所明。
頗背題欤。
引中住心品所明通三句欤。
雲局部提心欤。
論義。
始終可有落居也。
通三句義。
先三句問答正在此品。
又明淨阈提心畢。
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又我說諸法如是令彼諸菩薩衆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此文疏宣無非為此三句法門。
三句産了文正在此品。
又信解行地觀察三心彼三心疏釋三句。
何品如此三句說分明乎。
但至雲诠心品多分明淨菩提心者。
疏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一部經大途雖淨菩提心為本。
根究竟略明有今品問。
此品結釋已說淨菩提心諸心相竟從此已下明進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若此品所明無偏頗許通三句。
何結已說淨菩提心乎。
可知雖有根究竟說女。
淨菩提心因明之故。
非正宗也。
佛開示淨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意釋又此意也。
故付正宗成已說淨菩提心之結釋進修方便根句悉地果生究竟句若爾者根究竟二句非雲具緣品已下所說乎。
次至雲三句問答在此品者。
彼一部總标也。
非此品别文。
雲何菩提已下經文正住心品别文也。
總标屬初科段總結屬後科段聖教常例也。
如何。
答。
釋品号住心之時。
約五轉作釋。
五轉三句開合不同也。
非顯今品所明通三句之義乎。
但至雲雖有三句說文根究竟非正宗者。
讀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疏釋雖似因明。
以三句決了諸經之說文等。
何于三句有偏頗乎。
觀察三心之文又強不見淨菩提心為本乎。
以此見。
佛已開示等疏釋且約說文多少欤。
又付此文私加一義雲。
今經以頓成為宗旨故。
因根究竟次第證入三句義隻于一念淨菩提心之上開之故。
開示淨菩提心之時。
雲明三句大宗也。
故疏第三雲。
上文金剛手直問毗盧舍那。
雲何得一切智智。
佛亦直答如實知自心是名一切智智。
今此中教授義亦同然。
直舉無相菩提便即勸令修證。
更無行位差别可以錯于基僮。
雖前品廣明諸相作種種名字莊嚴。
至論心處意皆如是也此文意上文者指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之文。
問。
雲何得一切智智果答如實知自心之意。
隻行才介爾泛泛的發貪嗔癡等自心之外答無汝的求之一切智智果。
今此中教授義亦同
自宗先達同直約諸法得其義若于當體不論者。
可同諸教攝相歸性之義。
非一宗規模法門欤。
凡自宗意。
法法悉曼荼莊嚴。
塵塵并法然具德也。
況于佛身豈不當體存而真之義乎。
但至難者。
于凡夫所變者。
誠雖為影像佛身。
其本質直大日如來應用故。
偏不可定影像佛身。
若爾者實行所見應化直法身三業故。
雲即事而真有何苦乎。
重難雲。
加持世界應化乍許凡夫所變影像之佛身。
當體有而真之久雲事尤自語相違。
知答成正被雲而真之處。
法身所現三業也。
彼非凡夫所變。
何雲當體乎。
咒其法身所現三業者。
自性會應化身欤。
三重曼荼羅從中台自性身所流現故。
若約彼身雲而真者。
彼非實行所見聞故。
不可雲即事。
加之案釋文鈎鎖上。
雲非應化從毗盧遮那三業生成應化不生之義畢。
取幻師舍加持所現幻事隐沒喻合金剛幻即事而真譬說幻事隐沒時無幻事體。
可知而真之義可歸幻師也。
若爾者應化而真義雲而真之時息應化之相可歸自性身雲事。
依之下文釋加持世界應化身不生義。
所以無盡無邊際者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之身彼不生既歸自性身。
此而真豈不然乎。
但至雲即事而真言宗規摸也者。
凡夫妄見虛妄故廢之。
歸其真實本體教之自宗教相也。
以森羅萬像談六夫四曼之時。
凡夫所見直爾。
實行迷人可雲見自性會乎。
既不雲爾。
定知迷見不物立。
直教法性為一家之教相貌也。
雲雨又迷見即可可雲真。
真妄岐異故。
答。
于應化當分可有而真之義存申意。
又勢分明故也。
若而真指别處者。
即而雨字何诠乎。
宗家釋雲自宗取日月光明之喻。
尤以迷所見當體顯為而真之義也但至雲迷人所變非真者。
所變與所現其義甚别也。
雲所變之時一向可關迷人。
雲所現之時為迷人所現應化身體也。
此應化身如來加持用(可有三業)凡夫所變影二分和全一體不二尊也。
此中凡夫所變影虛妄。
真實如來用物立名金剛幻。
雲即事而真也。
若雲而真時雲息應化之相者。
何雲無有終盡乎。
無有終盡者。
應化之用雲無終盡故。
文意緣謝即滅即事而真之用故無終盡何此文歸自性本身應化作用永滅意得乎。
次至法譬釋者。
彼明自性身所現之義。
即事而真無有終盡之二句明應化當體常住之義也所诠緣謝即滅機與即生約為自性身所現之邊。
即事而真無有終盡約應化當體之釋文也。
就應化當體實見入而真之時者。
成自性會應化身也。
真妄和合加持世界身忘妄見真。
鄧自性土應化法身故也。
但至下文者。
不異者等同義也。
等自性身常住不滅之身應化身常住不滅也見毗盧遮那現之邊有起滅。
見非所現邊等毗盧舍那常住不滅心。
問。
加持世界應化身有自性會本身故。
對彼本身可談生而不生等之義。
何起滅之義約自性身不生常住之義雲約自性土應化乎。
答。
自性土本身應化遮那住用也。
見自性土四身之時。
中台體受用已下三身作用故。
然此體用不對他故。
各本有常住也。
加持世界應用對實行他故。
有生滅故。
能所現義望第一自性身可談之也。
自性土本身全其實體。
強不可雲能所現也。
但此義不可雲荒涼。
真妄和合義頗有憚。
問即事而真無有終盡爾者自性土應化身當體可雲存而真義乎。
答。
可爾也。
雨方。
若雲如講答者。
上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已下文明應化而生義。
非從毗盧舍那已下文明應化不生義。
畢取喻之時。
幻師譬自性身幻事臂應化身既望自性身談生而不生等義。
即事而真之義何獨于當體論之乎。
是以下變化身說文歸自性央談應化常住義若又依之雲爾者。
即事而真之言所顯于應化當體可論之況又自性會應化身本有凝然四身也。
何于當體論之乎。
答。
于當體可論存申意。
案即事而真之言。
事者應化也。
此事直為雲真置即而言也。
若歸第一自性身雲而真者。
即字無用。
其上真者簡虛妄之詞也。
應化若不歸自性身之時不可雲真者。
應化身可雲虛妄體欤。
自性土四種法身豈存望法乎。
當體即有真真者。
而真談何必雲哪第一自性身乎。
但至文相起盡者。
上且談應化起滅之義。
時。
應化自本自性身作用。
望自性體釋起滅義也。
即事而真無有終盡者。
非起滅分。
對他之時者。
有起滅之義。
此應化真實故。
強無生滅之相也起滅無常相無有終盡常住義也。
下文會釋如前條。
問。
即事而真無有終盡今此而真者可雲指自性會四身中第一自性身乎。
答。
爾也。
雨方也。
若雲爾者。
思即事而真之言者。
以事當體為真若應化為事自性身為真者。
事真既别也。
不順即事言乎。
若又依之雲爾者。
答。
自元答成意案文相起盡。
上起自性身明應化生而不生義。
取幻師幻事喻合彼法譬雲即事而真。
無争望自性身。
可論而真之義雲事。
但至難者。
自元應化用自性身體也。
而今文顯應化作用實體雲而真故。
所指真可自性體。
是以下文釋變化身。
所以無盡無邊際者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之身也遍一切處常住不滅之身者。
第一自性身也。
當經毗盧遮那文故。
彼常住義既歸自性身談之。
此無有終盡之文豈不歸自性身乎。
重難雲。
應化作用故。
論其實體可自性身雲事。
顯家常途義門也。
其礦顯教意以大定智悲三備定佛實體故。
應化身相唯是随望之作用無當分實體故。
歸第一自性身可雲睦實也。
是則攝相歸性義門也。
今宗。
四身各本有。
以談自性常住之義為諸教超絕之規摸。
若爾者于應化當分以四身本有之義非雲而真乎。
是則性相常住義門也。
依之宗家釋。
顯教談攝相歸性義故。
取水波之喻。
密教演性相常住義故。
取日月光明喻(雲雲)若雲歸自性身者。
可同顯定攝相歸性之義乎。
且自宗先達以即事而真為一家超絕釋義。
定知非歸第一自性雲事。
但至釋文鈎鎖者。
明能所現之義迷無有終盡之義其意頗異也。
能所現之義二身各别義門故。
望自性身可釋之。
無有終盡之義明應化常住旨故。
尤于當體可論也。
次至下文者。
彼又變化常住之義不異毗盧遮那常住義若歸自性身。
廢應化身欤。
若爾者何雲應化常住之義乎。
答。
可自性身存申意。
任釋文鈎鎖既既許毗盧遮那所現。
所現表不實之義。
能現具實體之義。
以所現應化計雲既事者。
而真又何還應化乎。
尤可歸能現自性也。
但至難者。
誠談應化之位事非題全同。
爾者又不遮能所現義礦。
其義前又非顯全别。
所诠四身自元本有。
于本有位應化作用自性體故。
體用共本有。
不待他妄而存。
自性身近見機緣可度赴加持時。
全法爾之用上具随緣之能故。
彼随緣用向機緣也。
此随緣用實體法爾作用也。
能現自性也。
故以法爾之用非不可遮那其實之義。
又能現之體體朋相望時體故。
歸之可存為實之義此雨義中約文鈎鎖起盡者。
歸自性身雲無有終盡也。
次即事而真無有終盡之句非上合說雲事不可然。
以下加持世界釋文見。
起滅邊際不可得之文顯應化常住養之旨分膽也。
彼全說即事而真無有終盡句何忽釋别事乎。
譬說此義雖不分明。
雲若舍加持然後隐沒處。
幻術自元幻師作能故。
幻事隐沒歸幻師有常住義故。
合彼譬說心雲即事而真無有終盡也。
次至雲歸自性身者攝相歸性義也。
許四身法爾義其上且談體用能所現義故。
不可同攝相歸性之義。
例如六大四曼能所生。
所诠歸自性身時。
不息應化作用體用不離故。
其用即見體迄也。
但難勢義雲而真即事何物乎。
今雲事對機緣應用也。
機有出沒故。
其應化有生滅。
然此應用其體真實故。
不對機緣之時雲法爾常住之意故。
此應用若自性會應身。
雲真實處不對機緣故。
可指自證位。
若爾者攝加持相歸自證性故。
尚攝相歸性之義乎。
隻以加持門應化望能現自證。
望自證位所望不同。
攝相歸性之義也。
然雲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之身故。
歸自性身之條勿論也。
若不爾者何成不生之釋乎。
問。
疏中入真言門住心品今此住心可雲通三句乎。
答。
可通也。
雨方也。
若雲通者。
即雲住心。
是可住淨菩提心義。
依之疏下文結此品。
已說淨菩提心諸心相竟從此已後膽進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明知住心口唯局菩提為因根究竟具緣品也下所識也雲事。
若又依之雲爾者。
釋品号。
竊謂入住之義以兼修行故既有修行義。
何局菩提心乎爾者雨方也。
如何。
答。
可通三句也。
依金剛手問正答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三句說何及疑殆乎。
是以疏中釋今住心品。
雲自心發菩提發起心方便。
明五轉之旨。
然五轉三句開合不同也。
通三句雲事帝以分明也。
但住心名稱雲觀察三心。
何不雲住心乎。
次第三疏釋。
住心呂雖明三句。
以部提心為宗故。
約勝雲爾也。
故下文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進修方便等至淨菩提心以前行也。
非根究竟也。
不可有相違。
無過可答申也。
此題不治定。
品号住心雲有三句欤問欤。
住心品所明雲通三句欤問欤。
一邊治定可作問題也。
今師分可品号住心雲有三句欤問。
而古來此題問答住心品所明。
頗背題欤。
引中住心品所明通三句欤。
雲局部提心欤。
論義。
始終可有落居也。
通三句義。
先三句問答正在此品。
又明淨阈提心畢。
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又我說諸法如是令彼諸菩薩衆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此文疏宣無非為此三句法門。
三句産了文正在此品。
又信解行地觀察三心彼三心疏釋三句。
何品如此三句說分明乎。
但至雲诠心品多分明淨菩提心者。
疏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一部經大途雖淨菩提心為本。
根究竟略明有今品問。
此品結釋已說淨菩提心諸心相竟從此已下明進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若此品所明無偏頗許通三句。
何結已說淨菩提心乎。
可知雖有根究竟說女。
淨菩提心因明之故。
非正宗也。
佛開示淨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意釋又此意也。
故付正宗成已說淨菩提心之結釋進修方便根句悉地果生究竟句若爾者根究竟二句非雲具緣品已下所說乎。
次至雲三句問答在此品者。
彼一部總标也。
非此品别文。
雲何菩提已下經文正住心品别文也。
總标屬初科段總結屬後科段聖教常例也。
如何。
答。
釋品号住心之時。
約五轉作釋。
五轉三句開合不同也。
非顯今品所明通三句之義乎。
但至雲雖有三句說文根究竟非正宗者。
讀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疏釋雖似因明。
以三句決了諸經之說文等。
何于三句有偏頗乎。
觀察三心之文又強不見淨菩提心為本乎。
以此見。
佛已開示等疏釋且約說文多少欤。
又付此文私加一義雲。
今經以頓成為宗旨故。
因根究竟次第證入三句義隻于一念淨菩提心之上開之故。
開示淨菩提心之時。
雲明三句大宗也。
故疏第三雲。
上文金剛手直問毗盧舍那。
雲何得一切智智。
佛亦直答如實知自心是名一切智智。
今此中教授義亦同然。
直舉無相菩提便即勸令修證。
更無行位差别可以錯于基僮。
雖前品廣明諸相作種種名字莊嚴。
至論心處意皆如是也此文意上文者指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之文。
問。
雲何得一切智智果答如實知自心之意。
隻行才介爾泛泛的發貪嗔癡等自心之外答無汝的求之一切智智果。
今此中教授義亦同